能夠使寶寶快樂的建議
發(fā)布時間:2021-10-04 使幼兒注意的活動方案 快樂的幼兒園教案 快樂的幼兒園游戲導讀: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快樂的人們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點:樂觀的世界觀,親密的家庭關系,善解人意,眾多好友,堅信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等等。
作為成年人,我們時常感到快樂是難以捉摸的。陽光般的性情也許是與生俱來,但專家們認為,這絕對離不開良好的外界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這里指的外界環(huán)境并不意味著金錢,金錢換不來孩子真正的快樂。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快樂的人們通常都有如下一些共同特點:樂觀的世界觀,親密的家庭關系,善解人意,眾多好友,堅信自己的人生有意義等等。
對于新手父母來說,最關鍵的問題產生了:“我如何做才能讓寶寶擁有以上這些特質呢?”有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完全接受寶寶的個性,不要試圖按照父母的希望改造寶寶,比如說他是個文靜的寶寶,爸爸媽媽就不要試圖把他變成一個活潑的寶寶。父母應該關心寶寶的需求,重視寶寶的膽怯,用心傾聽寶寶對你說的話。最為重要的是,一定要讓寶寶從小就知道,父母是無條件地愛他。
以上這些原則十分重要,而以下列舉的10個具體建議,可幫助父母找到合適的方法,引導寶寶將來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建議1
家庭傳統(tǒng)意味著快樂“長久”
無論是每天共進晚餐,還是每年一起慶祝生日或節(jié)日,對一個家庭而言,沒有什么比建立家庭傳統(tǒng)更有價值的了。過春節(jié)時的餃子、鞭炮,或是過生日時的蛋糕、蠟燭,這些傳統(tǒng)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們賦予孩子生活的意義,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教給孩子“長久”的含義。
同樣珍貴的是每個家庭獨特的小傳統(tǒng),例如每個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個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場兒童電影等等,這些熟悉而親密的傳統(tǒng)習慣會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
建議2
歌唱的鳥兒最快樂
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點兒也不錯。在古代,西方人堅信音樂可以醫(yī)治一個人肉體和心靈的創(chuàng)傷。而在現(xiàn)代,兒童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給患病的孩子聽他們喜愛的歌曲,可以減輕他們的疼痛癥狀。成年人也都有這樣的經歷,聽一首好歌有時會讓人精神振奮,身心舒展。而對孩子來說,每當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愛的兒童歌曲,他都會很快樂。
建議3
快樂也可以放大
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至少教給孩子兩件事情。例如父母積極和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的運動會,或者積極參與孩子的社區(qū)匯演,孩子會意識到父母對他的重視,這會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同時,父母的參與也教給孩子“社會”的基本含義。它讓孩子感到自己也是這個大社會的一部分,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它對別人作出貢獻。專家研究還表明,奉獻和快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讓孩子參加社區(qū)大掃除,或是探視社區(qū)孤老,即使是幼兒也會從中發(fā)掘付出的快樂。
建議4
再見吧!負面評論
成人們時常對各種人與事進行評論,其中不乏負面的東西。例如,父母評論孩子幼兒園的園長很無能,或者兒童醫(yī)院醫(yī)生很馬虎等等。父母也許不會意識到這些評論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但事實上,它們會讓孩子漸漸喪失對周圍人和環(huán)境的信任,從而失去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會快樂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覺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們本質上都是好人。
建議5
興趣愛好是永遠的快樂【Fw76.com 76范文網(wǎng)】
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充滿挑戰(zhàn)的任務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快樂。對于孩子而言,培養(yǎng)他的興趣愛好,例如集郵、繪畫等,讓他投入其中,會讓他很快樂。但這里的投入并非指給孩子安排滿滿的繪畫課程或者舞蹈練習等,因為那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失去從中得到的快樂。而興趣愛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種技能,例如集郵、拼圖等,它們并不是某種競技,卻同樣可以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更能讓孩子學會投入的快樂。
建議6
花開葉落是快樂
生活在現(xiàn)今的高科技時代,成人們常常忘了親近大自然。對孩子來說,大自然充滿了神奇的力量,無論是雨雪、白云,還是花開、葉落,都可以從中發(fā)掘到很多快樂。親近自然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各項感官能力、觀察能力、反應能力。
建議7
小動物帶來的……
父母經常猶豫是否該讓孩子飼養(yǎng)小動物,例如兔子、金魚、小貓或小狗,因為它們需要時間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證自己會全力照料小動物,通常大部分工作還是要由父母來完成。不過,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花工夫飼養(yǎng)小動物是值得的。因為當孩子感到擔憂或害怕時,小動物的陪伴會讓他們更覺安心。孩子從飼養(yǎng)的小動物身上可以學到忠誠、共鳴、依戀等情感。專家還認為,通過飼養(yǎng)小動物,孩子學會體貼和照顧他人,感覺自己有價值,有成就感。
建議8
溫馨的家是快樂的田園
建議把家變得更溫馨,看來是個小問題,但對孩子而言,這卻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里亂七八糟,孩子會不希望小朋友來家里玩。另外,井井有條的家會給孩子帶來平和與滿足。需要注意的是,溫馨不代表干凈過頭,因為舒適才是快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干凈過頭只會給孩子帶來束縛。
建議9
吃得開心可以更健康
作為成年人,父母會注意飲食健康和飲食習慣,但孩子通常沒有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及早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選擇健康營養(yǎng)的食物等等。
建議10
運動的感覺真棒
無數(shù)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僅有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強壯、體力充沛會帶給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讓孩子快樂。另外,對孩子來說,跑、跳、游泳、騎車等等體育運動本身就十分有趣,而這不恰恰就是快樂的源泉嗎?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讓寶寶開朗樂觀的七條建議
導讀:誰都想讓自己的寶寶開朗樂觀,有個好性格,這些都離不開家長的培養(yǎng)。
開朗樂觀既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也是一種性格品質。調查顯示,開朗樂觀的人不僅較為健康(如癌癥罹患率明顯低于悲觀抑郁者),而且婚姻生活較為幸福,事業(yè)上也較易獲得成功。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具有這種正面性格呢?美國兒童教育專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議:
1、勿對孩子控制過嚴
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制過嚴又可能壓制兒童天真爛漫的童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
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2、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郁,因為時時可能遭受孤獨的煎熬,享受不到友情的溫暖。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郁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
3、教會孩子與人融洽相處
和他人融洽相處者的內心世界較為光明美好。父母不妨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yè)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跟親戚朋友融洽相處。此外,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后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4、物質生活避免奢華
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并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那些過著簡單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會玩得十分高興。
5、讓孩子愛好廣泛
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只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jié)目時,心頭必然會郁郁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做游戲,同樣可樂在其中。
6、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
即便是天性樂觀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稱心如意,也不可能“永遠快樂”。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時就著意培養(yǎng)他們應付困境、逆境的能力。要是孩子一時還無法擺脫困境,還可以教育孩子學會忍耐,或在逆境降臨之時尋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參加運動、游戲、聊天等等。
7、創(chuàng)建快樂的家庭氣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學語之前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情緒和氛圍,盡管當時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梢韵胍?,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yǎng)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
放松的媽媽,快樂的寶寶
導讀:為孩子身上發(fā)生的很多問題的憂慮,實際上來源于我們對孩子心理世界的一知半解,來源于我們“以己之心,度子之腹”而生的自以為是的誤解。放松心情,其實孩子和自己都會添更多快樂。
媽媽心語:兒子的內心我如何能懂
五歲半的兒子,每晚都要抱著一個小絨毛狗入睡。記得去年,也就是兒子四歲多的時候,一個幼兒心理醫(yī)生曾嚴肅地告訴過我:“造成這種狀況絕對是單親的緣故,你千萬不能讓他再這樣抱著小狗睡了,這會妨礙他在心理、性格方面的正常發(fā)育?!笔聦嵣希揖褪菫榱隋憻拑鹤拥莫毩⒛芰湍懥?,從小培養(yǎng)他男子漢的堅強性格,才一直讓他單獨睡的。但是,培養(yǎng)男子漢是一回事,寶寶的心理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為了滿足他在心理上對安全感的需求,我一直允許兒子抱著他最喜歡的小狗睡覺。我相信,當我每晚和兒子說聲“晚安”、關上房門之后,他能安然進入夢鄉(xiāng),這只被緊緊抱著的小狗,它的功勞不可抹殺。所以,我對兒子的這種“戀物”行為,從未想過要刻意去阻止。
但是,我的這種自信,因為兒子的一句話而開始動搖。那天晚上,兒子在床上抱著小狗,突然非常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你知道嗎?小狗每天晚上等我睡著之后,它都會自己一個人偷偷地爬出來,睡在被窩外面,它可真是不乖。”而真實的情況是:有的時候,是因為我怕磕痛兒子,而在他熟睡后把小狗拿到外面;有的時候,是因為兒子翻身、蹬被,而使小狗改變了最初的位置或姿態(tài)等等原因致使每天早晨兒子醒來時,見到小狗都不是頭一晚入睡時被他抱住的姿態(tài),而是躺在了被窩外面。我試著跟他解釋小狗躺在被窩外面的真實原因。但是,兒子執(zhí)意不相信,他寧愿、也堅持相信,小狗是自個兒鉆出被窩的。
我突然有點擔憂起來:作為5歲零8個月的幼兒,應該已經能夠分辨想像和現(xiàn)實的不同,也應該能夠分辨玩具和活物的不同。也許在夢中、或者在想像中,兒子把這只小狗當成了活生生的小動物,但回到現(xiàn)實,怎么也不應該執(zhí)拗地相信:這只絨毛小狗會“自己走出被窩”?。恳苍S,是時候把陪睡的小狗拿走了?但是,當我講完睡前故事,關上燈、掩上房門之后,兒子又如何獨自面對黑暗和恐懼?怕黑、怕孤獨是人的天性,更何況一個5歲的孩子?那么,仍舊讓小狗陪著兒子睡?但是,兒子養(yǎng)成依賴的習慣該如何是好?他總是把想像當作真實該如何是好?這會不會影響他對其他事物的正確認識?對想像與真實的混淆,會不會擴大到生活中的其他部分?一個5歲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這樣地折磨著我、為難著我。
專家釋疑:媽媽放松心情,孩子更添快樂
李凌: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講師,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五歲半的飛飛每晚抱著小狗入睡,他分不清現(xiàn)實中的小狗和玩具狗的區(qū)別,如果沒有了小狗,飛飛會恐懼嗎?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細細解讀。
飛飛的行為有據(jù)可依
1、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
4歲左右的孩子常常會出現(xiàn)事實與虛構分不清楚的現(xiàn)象。比如,一個孩子可能告訴你:“爸爸給我買了一輛很漂亮的摩托車”或是“媽媽帶我去水上樂園玩了”,甚至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一番,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家長和老師會以為孩子在說謊或是吹牛,是一種學壞的傾向,于是便緊張起來,苦口婆心地講道理,或者義正詞嚴地進行訓斥,認為一定要防微杜漸。但孩子決非存心,他們可能只是對所描述的情境或是對象極其向往、充滿渴望,希望有一天美夢成真。通過幻想,他們感受到一種替代滿足,甚至說出來與人分享。所以,成人應了解孩子的心理現(xiàn)象,耐心地解釋和提醒,別加上莫須有的罪名,否則會傷其自尊、引起自卑。
2、孩子不能區(qū)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
“萬物有靈”是孩子的另一種普遍的思維特征,他們不能區(qū)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他們把意識和情感看作無生命物質的屬性,認為每一樣事物都像他們自己那樣活動。4-6歲左右,孩子把對人類有用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有生命的,太陽是有生命的,“因為它帶來光”;山沒有生命,“因為它不會做任何事”。
看來,飛飛的心理行為還是有據(jù)可依的。當然,到學前晚期,兒童的思維水平會有比較大的發(fā)展,其“合理性”和現(xiàn)實性也日漸突出。所以,飛飛媽媽的擔憂又顯得不無道理。
3、小狗是飛飛的情感交流物
不過,我還是覺得飛飛媽媽有些過慮。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態(tài)度,除了受其思維發(fā)展水平的影響之外,還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毛絨小狗在飛飛是一個替代依戀物,一個能給自己父母般溫暖和安撫的對象,飛飛對小狗的感情已經遠遠超出旁人,所以為的只是一件玩具而已。也許,他一個人的時候和小狗之間還有許多的情感交流呢。所以,他寧愿相信,小狗是有情有性的,而不接受成人的所謂真實的解釋。因此,不能單憑這件事推論孩子分不清現(xiàn)實和想象并為此憂心忡忡,而要從更全面的角度,看孩子在其他方方面面是不是也有類似表現(xiàn)。
正視并積極關照每個人都存在的脆弱
對于男子漢的鍛造,我覺得傳統(tǒng)上,我們也存在著一個誤區(qū),似乎只有剛毅勇敢、無所畏懼才是男子漢的固有屬性,而柔情和溫存則不值得鼓勵。其實,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正視并積極關照每個人都存在的心理上的脆弱,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和溫暖,然后才可以以此為基礎,從容地面對世界。
媽咪先減輕自己的憂慮情緒
飛飛媽媽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一直隱隱約約都在擔心單親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往壞處想?自己感受的孤獨,也更多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實際上,你的這種脆弱心理,更可能成為孩子健康心理的無形殺手。
所以,現(xiàn)在飛飛媽媽應該做的,首先是減輕自己的憂慮情緒,因為這可能傳染給孩子,讓他更不安,更期望有所依賴。還可以通過給孩子更多陪伴,分散他的注意,讓他能一點點減少對小狗的依賴。
為孩子身上發(fā)生的很多問題的憂慮,實際上來源于我們對孩子心理世界的一知半解,來源于我們“以己之心,度子之腹”而生的自以為是的誤解。放松心情,其實孩子和自己都會添更多快樂。
父母多和寶寶交流 使寶寶語言能力更強
父母多和寶寶交流 使寶寶語言能力更強
嬰幼兒的教育因人而異,這個主要取決于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愿意花時間和孩子交流,同時會對孩子做出的一系列簡單而平常的動作驚訝不已,也常常會和孩子做些小游戲;但有些父母則認為這是浪費時間。而我就屬于前者,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1.嬰幼兒的摩羅反應
我是一位有著12個孩子的媽媽,我承認相對于孩子的其他年齡段,我更偏愛他們的嬰幼兒時期。就我而言,嬰幼兒時期總那么讓人覺得妙不可言:先前還沒出生,后面就開始靠自己來呼吸了并且有了摩羅反應——當你在拍手時,嬰幼兒就會弓著背并手足舞蹈。這是一種簡單的神經反射,但對我來說,是一個奇跡!每次看著兒科醫(yī)生為我的寶寶做著基本的神經系統(tǒng)測試,我都相當?shù)恼鸷场?/p>
2.難以磨滅的印象
幾年前,在時代雜志上,我讀到了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的一個新生兒的面部表情和他的爸爸的面部表情非常相似。該文還附上了相關圖片,當爸爸張開嘴巴做發(fā)聲狀時,寶寶也學著爸爸張開了嘴巴。這些圖片都給我不可磨滅的印象。
我也發(fā)現(xiàn)我的寶寶有一半的時候和我作出相同的動作。我創(chuàng)建了一個游戲,就是想從寶寶那里獲得反饋:當我借著膝蓋支撐躺在床上時,我會用我的腿抵著寶寶。這樣,寶寶的臉就和我的眼睛在一條線上。當我的嘴巴發(fā)出元音時,寶寶就會清晰的看到我的面部表情。為了吐字清楚,我故意夸大了我的嘴巴和嘴唇動作:“Aaaaaah,Eeeeeeh,Ooooooh…OOOO等等?!?/p>
在我讀出這些元音時,我表現(xiàn)的很興奮。不過我也發(fā)現(xiàn)當我在發(fā)元音時,我的寶寶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臉上,也很難模仿我的唇形變化,但是寶寶常常在我發(fā)完最后一個音節(jié)后對著我笑,即使他還那么小。
當然,寶寶的注意力也是很有限的。無論我和寶寶玩什么游戲,我都會觀察到他們的注意力減弱的情況。寶寶通常也會打斷眼神對焦的時刻并轉移注意力。我也會做同樣的動作以便給他幾分鐘的時間來緩緩神,之后我們再從頭開始演練。
3.交流使寶寶語言能力更強
為了娛樂寶寶,我花了大量時間和寶寶在一起,同寶寶交流,但是其他父母認為我是在浪費時間。我相信我和我的寶寶交流的越多,日后寶寶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就越簡單。事實上,我的寶寶們也是在很早就會說話了,同時我也確信這應該也是由于我給了他們語言方面的重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