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自言自語
發(fā)布時間:2021-10-01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 寶寶睡前故事導讀:“自言自語”是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言語。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據《農村百事通》報道,“自言自語”是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言語。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獨自游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這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為表現(xiàn),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語言。
三口之家的現(xiàn)代家庭結構,決定了大部分孩子在童年時期往往有較多時間是在家里獨自游戲。這時就常常會出現(xiàn)年輕父母擔心的幼兒游戲語言。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其思維的有聲表現(xiàn),它伴隨著游戲進行,反映行為過程中的問題和行動結果。
假想的游戲伙伴是兒童游戲的精神伴侶與無形的朋友。據研究,有15%~30%的兒童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多在2.5~6歲之間發(fā)生。一般來說,這個現(xiàn)象到了入學年齡,隨著幼兒社會交往的增多會漸漸消失,個別兒童可能延續(xù)到10歲左右。(wWw.zFW152.cOM 趣祝福)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自己寶寶宜自帶
導讀:目前有不少家長都喜歡把小孩交給老人或保姆撫養(yǎng),卻減少了和小孩接觸的時間,結果使孩子情緒和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受到影響。
心理學家曾經用猴子做過實驗,一組猴子從小由猴媽媽撫養(yǎng),另一組由可以提供食物的電動木偶“猴媽媽”陪伴,結果,前者長大后行動靈活、表情豐富、安靜;而后者行動莽撞、呆滯、敏感、膽小、易怒。這個實驗證明了感情交流對動物成長的影響,動物尚且如此,那么人呢?
目前有不少家長都喜歡把小孩交給老人或保姆撫養(yǎng),卻減少了和小孩接觸的時間,結果使孩子情緒和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受到影響。
小剛一出生時一切正常,漂亮可愛。小剛的媽媽是個要強的工程師,整天忙于工作,把孩子丟給保姆。如今孩子兩歲半了,膽小、害羞,在幼兒園不敢和小朋友玩耍,一見到陌生人就躲在家人的后面,除了保姆和母親外,別人都不要,情緒很不穩(wěn)定,性格也很固執(zhí)。
像小剛這樣的孩子很多,都是因為從小缺少父母之愛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情感溝通障礙。不可否認,保姆有充分的時間照顧小孩,但畢竟缺乏教育小孩的經驗;而老年人對孫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但老年人的表情和語言比年輕人少,而且對孩子保護過多,限制了孩子的活動。再加上如今“只生一個好”,樓房居住又相對獨立,孩子們缺乏與兄弟姐妹和小伙伴們交往的機會,容易形成孤僻、內向、膽小、任性的性格,甚至出現(xiàn)情感淡漠。
廣州市晴朗天心理咨詢中心的專家指出,要想避免孩子的膽小、敏感,母親在孩子出生前不僅要做好物質準備,還要學會科學的孕兒、育兒方法。懷孕期間要保持心情舒暢;孩子出生后,要經常擁抱、愛撫、逗弄他,跟他說話、微笑;孩子再大一些,要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并且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豐富的顏色、氣味和聲音刺激,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要限制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如果孩子出現(xiàn)了情感發(fā)育、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應及時采用心理治療或心理素質訓練來加以糾正。
給寶寶自由
導讀: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換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p>
“自由”是蒙氏“科學教育學”的基本原則。
簡單的說,蒙氏認為強制的“教”法,對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幼兒,有害無益,除非把孩子的頭腦解放出來,否則這些民族幼苗的發(fā)展不會健全。
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換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p>
“自由”該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認為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教師必須掌握三大原則,即:
1、預備符合成長需求的環(huán)境
2、協(xié)助與觀察孩子在環(huán)境中的需求
3、訂立明確的行為規(guī)范并時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對孩子應該以教育他們能獨立為前提,允許兒童依其“內在需要”,自由的去選擇“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進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你只要冷靜的觀望,保持一種尊重孩子的行為態(tài)度,使孩子在獲取經驗時,有完全的自由,在他們工作時不要干擾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們對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應把握上述的觀念。
讓幼兒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講時,總會提出這么一句話:“Helpmetodoitbymyself”(幼兒在吶喊: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對子女呵護的很仔細,什么都幫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煞了許多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其實,孩子在學習走路時,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
讓我們來聽聽幼兒說什么:
我聽到了,
但隨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記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寶寶傷害自己是自虐?
導讀: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是大人的掌中寶,孩子傷害自己,受傷的是孩子,可心疼的是家長。孩子自虐總是有其內在原因,家長們一定要弄明白原委,讓自己的孩子健康地成長。
媽媽困惑
天藍風輕:小恒在生氣時總是緊握雙拳,做出極度不滿的表情,有時還使勁地拽自己的頭發(fā),想要把自己弄傷似的,請問應該怎樣對待他的這種行為?
豆媽媽:豆豆(2歲)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脾氣特別大,稍微不順心就要用拳頭使勁打自己的頭,我們怎么也制止不了。
Lucy123:我女兒妮妮27個月,在幼兒園她不喜歡別的小朋友碰她,別人動了她就不高興,但又不告訴別人,只是使勁咬自己的手,回家后她的手上還有很深的兩道牙印。
看到寶寶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在傷害自己,當爸媽的都難過,每個寶寶在自己眼里都是天使,都呵護得很小心,但他們自己這樣折騰難道不疼嗎?怎樣才能制止這樣的自虐行為?
寶寶為何會自虐?
寶寶自虐一方面可能是有時因自我要求高沒能達到滿足,或受到不當?shù)呢熈R造成的,寶寶想以讓身體承受一些疼痛的方式來釋放壓力,達到自我安撫的作用。比如在緊張的時候小恒喜歡扯頭發(fā),豆豆用力拍腦袋,有些寶寶則會咬手指、咬嘴唇、揪耳朵、打滾等。
另一方面,這也是寶寶對于愛與歸屬需求的表現(xiàn)。寶寶某些意愿無法得到滿足,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不能很完整地表達其需求,導致與人溝通欠缺,象妮妮那樣咬自己的手,或有其他的激烈身體動作,都是為了發(fā)泄不滿情緒,或引起大人注意。
爸媽應當怎樣做
一旦寶寶生氣,再次采取自虐方式表達時,爸媽不用驚慌。首先要冷靜,找到原因后根據情況不同對待。你可以這樣做:
傾聽擁抱
鼓勵寶寶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喜是悲。你先保持自己的心態(tài)平和下來,輕輕擁抱和撫摸情緒激動的寶寶,耐心詢問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及時疏導寶寶的情緒,建議寶寶停止自虐行為,讓寶寶盡快安靜下來,而不是繼續(xù)刺激寶寶,激化他的情緒。你的理解和擁抱對寶寶來說是獲得安全感的良藥。
對于年紀幼小尚無法隨心所欲的寶寶,因為做不好而發(fā)脾氣時,要輕聲告訴他不要著急,可先示范給他看,再讓他自己做一次,如果能順利就稍加獎勵。
寶寶的自信來自哪里?
導讀: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怎樣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發(fā)展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行為生物學家一致建議,要想讓孩子自信、快樂地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戰(zhàn)這三大原則缺一不可。
你大概很熟悉這樣的情景:一個擁擠的游樂場里,女兒正準備從滑梯上溜下來,卻被另外兩個孩子擠開,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孩子一轉身,小鏟子卻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她眼帶憤怒、責難,卻開始向你求救。你即使再講求謙讓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孩子能據理力爭?!盀槭裁次业呐畠耗敲礇]自信,連對矮她半頭的小孩都沒轍?”“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畏縮,不敢理直氣壯地把玩具要回來?”你由此會擔心,孩子三歲時眼看著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到30歲時會不會把大好的工作機會拱手讓人?
孩子真的需要這種強悍地把別人推開、自我為中心的特質,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獲嗎?這就是所謂“自信”?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顧推開別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許能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事業(yè)、一輛奔馳車以及足夠用到下輩子的存款,但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等于自信。這樣的人愛吹噓,常表現(xiàn)出掌控大局的氣勢,實際上卻經常不滿足,有錯時總是怪罪別人。專家說,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自我反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勇于承認錯誤,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他堅持自我,能在重要時刻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決定;他討人喜歡,很少陷入恐懼,不訴諸暴力,不易上癮;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怎樣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發(fā)展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行為生物學家一致建議,要想讓孩子自信、快樂地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戰(zhàn)這三大原則缺一不可。當然,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每天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恪守這些原則。更重要的是,這三大原則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親子關系的基石
人類辨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就是他的父母。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嬰兒就從父母的臉龐和反應上,辨認出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映”。孩子發(fā)出“咿呀”的聲音,父母也以“咿呀”的聲音回應;孩子咧開嘴,父母就報以笑容;孩子感覺孤單,父母就把他抱起來安慰;孩子感覺無聊,父母就逗他玩,讓他高興。慢慢地孩子從這些互動中學到:“我很有價值,如果我感到無聊或是餓了,有人會來照顧我。”
嬰兒通過和父母的親密接觸,開始認識周圍環(huán)境,學習表達自己。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嬰兒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覺,并做出適當?shù)捻憫?,就能教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并主動表達。通過不斷重復、可預期的互動,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建立了這層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達感覺,而且能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躺在搖籃中的寶寶哭了,是需要安靜,是害怕,還是希望被抱起來?是尿布濕了,累了,還是真的餓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適當?shù)胤从吵鰜?,或者成人做出一種嬰兒不能理解的反應,嬰兒對自我的認識就會扭曲。
“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被母親的乳頭或是奶瓶堵住了嘴,小嬰兒就在懷疑中學到,所有負面情緒都能以‘吃’來響應。”德國弗萊堡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提醒說。
當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時刻相符,但是為求得片刻安寧而堵住他的嘴巴,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郝斯娜柏建議,父母只要聽從自己的同理心,花點時間,就能了解孩子的“語言”,并幫助他表達自己。兒童的發(fā)展植根于每天的練習,父母的日常行為和活動足以影響孩子的期望、經驗與情緒。
明確的界限——聰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型,開始挑戰(zhàn)成人的權威。通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地沖撞既定規(guī)則及體驗其后果,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底線在哪里。
這個答案要具體簡明。不論是擴大他活動空間的“可以”,或明確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須前后一致。清楚的界限才能提供一種“有些規(guī)定必須永遠遵守”的安全感,幫助孩子適應他周圍的環(huán)境。每個兩歲大的小孩都覺得通過按鈕打開爸爸的CD音響再關上是一大樂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卻又只在一旁搖頭嘆氣,孩子就會懷疑:“他到底讓不讓我玩?”結果反而導致孩子不斷地開開關關,直至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為止。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輕打孩子的手指(以示處罰)、不需爭吵也不用吼叫,只要簡短、堅定的“不可以”三個字,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就足夠了。如果孩子還沒有理解或沒有行動,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時,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父母設下清楚且一貫的界限,同時也傳遞了大社會的規(guī)范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約定越清楚、越可預期,孩子日后進入幼兒園、學校、職場,就越有自信和他人相處。他會因為想多了解、積極參與,而主動去找界限、結果、原因。這種通過體驗得來的“理解”,不但可為孩子提供安全感,也能幫助孩子對抗無助感。
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平衡點的拿捏。設定界限并長期貫徹,更是對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驗。不但要收,同時也要放,容許孩子有“做實驗”的行為空間。父母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讓步,就會陷入另一個極端。
挑戰(zhàn)——孩子成長的催化劑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個字了。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這個意愿,并協(xié)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借以學習自己做決定,同時采取行動。
父母最擔心孩子會受傷,尤其在運動玩耍時?!皠e絆倒了”、“小心別摔跤”、“你這樣會撞到,很痛?!备改缚偸窍阮A期那個最嚴重的后果會發(fā)生,這反而讓孩子不確定,結果真的摔了一跤。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書《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請父母克制自己的憂慮,先提醒危險所在,然后提供解決方法,只在孩子的行為太過冒險時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但一定要把決定權留給他,這會讓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適應這個變動的世界。
看一個四歲的小孩削紅蘿卜、拼裝電動火車軌道,父母可能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棒、很有用,因為他可以大聲宣稱“今天我煮飯了?!痹诟改傅却⒊錆M焦急情緒的五分鐘里,孩子可能會經歷兩段軌道連接不起來的挫折,以及終于完成的那份喜悅。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些事物,在過程中發(fā)揮了一些影響,尤其是那種剛開始看起來很不容易的事物。他必須先考慮,“我要采取的那種方式會產生什么效果?”這個方式需要他自己通過嘗試去尋找,必要時還可以再復制一次,然后他就會一直記得這個成功的經驗。孩子會擁有一種很好的感覺:“我參與了好多事,我還想再去體驗新的事物,而別人也會把我當作伙伴。我有貢獻,有影響力,我知道怎樣找人幫忙,我很棒?!?/p>
但所謂挑戰(zhàn)并非意味著父母強加給孩子新的挑戰(zhàn),揠苗助長只會埋沒真正的興趣。郝斯娜柏勸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個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并注意孩子的反應?!爸灰驗槟銘岩赡愕乃臍q孩子還不會畫畫,便每天硬塞給他一張紙和一支彩色筆,這是沒有用的?!焙滤鼓劝刂赋?,有些孩子喜歡在腦中畫,有些孩子喜歡講故事或堆積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大人只需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負擔。父母需要的,就是對孩子自我發(fā)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很好,我沒有問題,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很快樂地成長。帶著這份自信,請家長重回到沙坑的情景中,重點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沒有搶回那把小鏟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對因此而產生的內在情緒的改變,并采取一種他認為妥當?shù)膽B(tài)度或行為應對。也許德國的教養(yǎng)哲學、風格、方法與我國存在著文化和傳統(tǒng)的差異,但無疑從另外一個角度給中國父母提供了對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反省。
寵出寶寶的自信
導讀::“寵”孩子絕不是毫無原則的“寵”,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則明晰的問題上是“寵”不來的,這里說的“寵”出來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勵。這樣的“寵”,多多益善。
很長時間,很多做父母的都認為孩子是不能寵的,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會被寵壞的??墒?,看看下面的兩個小故事,你的看法也許就會改變。
樂樂爸:你已經很不錯了
有這樣一位特別有意思的父親,他特別寵自己的女兒樂樂,也特別欣賞她。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他講了許多和女兒相處中有趣的事,當時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在一次幼兒園畫畫比賽中,幾個小朋友都畫得不錯,可他的女兒卻畫得亂七八糟,他滿不在乎地笑笑說:“雖然他們畫得比你好,可你的歌卻唱得特別棒,每個人都有長處。畫畫你再練練,如果不行,就不畫了?!边@樣一來,女兒非但沒有壓力,反而很快趕上了別的小朋友。還有一次,這位爸爸居然跑到幼兒園去說:我的孩子可以當班長。實際上,他的女兒不是特別突出,但他始終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雖然不漂亮卻有十二分的可愛。帶孩子去游泳,孩子膽小不敢下水,他沒有像有的家長那樣強迫女兒,而是說:“爸爸8歲時都不敢下水,你現(xiàn)在才4歲,已經很不錯了,讓我們一起努力?!边@樣一說,孩子放松了,覺得自己真的很棒,結果很快學會了游泳。而遇到類似情況,我們經常會拿別人作榜樣,硬讓孩子下水,孩子相反則會受到驚嚇。記住,孩子始終只是孩子,他沒有你想象中的堅強。樂樂很受寵,不想做的事就可以不做,沒有任何負擔。樂樂的獨立性很強,性格開朗,自信大氣。
點評:孩子有自信,比什么都強。每個孩子的資質都不一樣,永遠不要拿她跟別人比,而是要跟她自己原來比。這正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或沒有真正做到的一點。這位父親總能在女兒樂樂稚嫩的表現(xiàn)中找到可以表揚的東西,這種表揚不僅出現(xiàn)在她做得好的時候,而且也表現(xiàn)在她做得不夠的時候,這種肯定悉心地維護著孩子的自尊。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翎子媽:去央視,還是鳳凰衛(wèi)視
翎子在周圍朋友眼中是一個非常自信的女孩,當有人禁不住問她“你憑什么如此自信?”時,翎子總會講起她小時候的故事。從小到大,父母都特別寵愛她,特別是母親對她的“寵”更是“傾盡所有”、“不講原則”的:她嫌自己個子高,媽媽說正好可以做模特;她一當眾說話就臉紅,媽媽說害羞是一種美德;大學時,她找朋友托關系給來校探望的母親調到了一家好的招待所,母親就此斷定她是個當外交官的料;喜歡上文字后,她告訴母親自己想當記者的愿望,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以后準備去央視,還是鳳凰衛(wèi)視?”……凡此種種,“寵”到今天,翎子剛一畢業(yè)就在上海一家知名的媒體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她始終是個特別自信,特別陽光,有著無拘無束的性格,也很有人緣的女孩子。我們知道,這一切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一筆多么寶貴的財富!
點評:“寵”孩子絕不是毫無原則的“寵”,在一些是非清楚、原則明晰的問題上是“寵”不來的,這里說的“寵”出來的自信,更多的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相信、肯定和鼓勵。這樣的“寵”,多多益善。
“寵”子備忘錄
軒兒媽:有不足又有何妨
兒子吃飯吃得不行,以前的情況是我經常在飯桌上和他打對抗戰(zhàn),后來我也改變策略了,耐著性子說:“不錯,寶寶今天自己挑了一勺,比昨天強多了?!倍皇窍褚郧耙粯诱f:“你看看某某把一碗飯都吃完了?!蔽抑荒茏屗约罕?。兩勺、三勺、半碗,兒子的自信心大增。兒子不愛叫人,我沒有像往常那樣勉強他叫,只是摸摸他的頭說:“媽媽小的時候也不愛叫人,你姥姥還說我很木呢!你可比媽媽大方多了,還會沖別人笑?!眱鹤右宦?,顯得特別興奮,居然不叫人還能得到表揚,如果叫了人豈不是更好?有一天在院子里散步,他居然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有時熟悉的人會善意地說:“這孩子可能內向,膽子有點小。”我笑笑說,其實他們老師說他是動能動,靜能靜,氣質不錯,然后摸摸孩子的頭說:氣質不錯的帥小伙。兒子咧著嘴笑,能被自己的媽媽理解真是一件不錯的事。現(xiàn)在兒子的性格好了很多,因為我總是能找到欣賞他的理由,哪怕他在別人眼里有種種的不足,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成年人還有種種不足呢,如果有人能賞識你,你就會很自信,何況孩子呢?
齊齊媽:換一種眼光看孩子
其實,孩子的天性是不一樣的,靜有靜的好處,換一種眼光去看孩子就大不一樣了。我的兒子也不好動,我就試著找孩子的優(yōu)點,我的兒子能坐得下來,搭積木可以坐1個小時以上,喜歡和我一起閱讀。我就經??渌簩殞毮茏@么長時間,真不錯呢。別的小朋友3分鐘都坐不住,寶寶長大肯定能當大科學家。兒子很是得意,總說“我長大了當大科學家”。寵孩子實際上是讓孩子更自信,更知道自己具備什么優(yōu)勢,如果你去把他的劣勢跟別人的優(yōu)勢比,只能越比越沒有信心。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為什么要求全責備呢?我開始學會“寵”自己的孩子。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在犯一種急功近利的錯誤,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越比越覺得沒信心。其實每個孩子的資質都不一樣,如果能在不足中發(fā)現(xiàn)可取的東西,不妨認可自己的孩子,寵一寵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