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yè)要講求哪些技巧
發(fā)布時間:2021-08-26 幼兒開展哪些活動方案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新小學生年紀較小,自覺性差,如果家長不陪同寫作業(yè),可能會導致孩子的作業(yè)難以完成。但是,陪同寫作業(yè)也要講求方法,這樣才能既發(fā)揮家長陪同的優(yōu)勢,又避免產(chǎn)生負面作用。
首先,家長可用看書讀報的方式陪同。如果家長只是單純的陪同,眼睛緊跟著孩子作業(yè)的筆尖轉,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感,一碰到困難就問家長,也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壓力,不能專心思考。相反,如果家長陪同在旁,但各做各的事,就留給孩子一定的空間,減弱對家長的依賴感。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孩子旁邊不適宜做一些干擾性過大的事情,比如玩電腦、看電視、打麻將,而應該看書讀報,這樣既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安靜的環(huán)境,也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
其次,家長的陪同可逐步減少。如果家長陪同是“一天都不能缺”的話,孩子的依賴感還是容易形成的。孩子進入小學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陪同,逐漸養(yǎng)成了寫作業(yè)的習慣,此時家長可以考慮在一個星期中適當?shù)卣乙惶觳辉趫雠阃鸩脚囵B(yǎng)孩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但是,家長不在場的時間不要有規(guī)律,當孩子摸清了規(guī)律后,反而會形成家長在旁就好好寫、不在時就亂寫的習慣。當然,當家長不在場陪同的時候,要 特別注意檢查作業(yè),讓孩子意識到獨立作業(yè)也必須認真面對。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陪同的時間可以適當減少,逐漸向獨立寫作業(yè)過渡。
再次,陪同寫作業(yè)不等于當作業(yè)顧問。有家長陪同在旁時,孩子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問家長,家長為了省事就直接告知孩子,這樣做極易養(yǎng)成依賴的習慣。當孩子問家長時,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查課本、查字典解決,如果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可以給予啟發(fā),千萬不要輕易把答案告知孩子。
另外,做完作業(yè)后,不要幫助孩子檢查對錯,把這個工作留給孩子自己,哪怕這次因為粗心大意沒檢查出錯誤,而被老師罰了,也能夠給孩子一個深刻的教訓,以后就會加倍認真地檢查。(實用文書網(wǎng) Www.WeI508.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寫作業(yè)家長要陪嗎
01
“陪讀”是如何出現(xiàn)的?
其實陪孩子學習不止是小學階段,早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了。最初的形態(tài)很溫和,就是大家都熟悉且贊賞有加的“親子共讀”,跟孩子一起讀讀繪本,有趣又開心,基本不會有什么人抱怨。為什么呢?因為非功利?。]有必須達到的目標,家長不焦慮,孩子很自由。當然也有家長會跑來問我:孩子不愛讀繪本怎么辦?孩子愛撕書怎么辦?孩子坐不住怎么辦?……但總體而言,都是小問題。大家心里也都明白,這主要還是因為年紀小嘛,等長大點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會加長,對故事、對繪本的興趣多多少少會提升的。
但到了幼兒園大班、面臨“幼升小”的時候,有一部分家長就已經(jīng)開始“陪讀”生涯了。跟從前不同,這時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標準,比如必須學會20以內(nèi)的算術、必須學好拼音、必須認得多少字、必須能用英文做簡單的對話……項目在不斷地增加,估計緊張的家長群體也在不斷擴大。而且,這些內(nèi)容在有些幼兒園的課堂上老師是不教的,這也就意味著,或者報外面的學習班,或者就是家長上陣了。其實,即便報了學習班,許多家長也還是會親自督促的,尤其是會為孩子制訂學習計劃,比如報什么班、學什么內(nèi)容、什么時間點達到什么水平等等,都是親力親為。這時候,如果孩子表現(xiàn)不佳,或者態(tài)度勉強,家長的各種脾氣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
而這種習慣延續(xù)到入小學以后,我想,就是“陪讀” “陪寫作業(yè)”的主要由來。為什么家長們回憶自己小時候,都覺得根本沒有“陪寫作業(yè)”這回事呢?你往前追溯,那時候就沒有“幼小銜接”這一說,對不對?頂多有個學前班,也就是把孩子們往教室里一放,能學到點東西就好,家長并不承擔學習的最終結果,也就是能否考上某個學校。
所以從我的角度分析,“陪讀” “陪寫作業(yè)”只是表象,根源則在于:家長開始承擔孩子學習的結果。這句話寫出來你就覺得:這好像有點錯位了啊!怎么孩子學習,家長也要承擔結果呢?
還是從源頭上來說,我覺得是整個環(huán)境對“親子關系”、對“陪伴”的強調(diào),使得許多家長不自覺地承擔起了越來越多的責任。剛開始這當然是好事兒,但很容易失去適當?shù)亩?,把原本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也攬到了家長身上。當你看到其他家長都在為孩子“加課”,當學校里的老師也覺得家長應當為孩子的作業(yè),包括預習、復習、訂正等功課負責的時候(比如要求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yè)),這種“錯位”就漸漸地加深了。
01
樹立“邊界”非常重要
身為家長,我們得意識到,固然,孩子的學習質(zhì)量很重要,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很重要,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樹立起清晰的“邊界”,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因為孩子要成為他自己,需要有獨立意識,也就需要從父母這里“分離”出去,從家到幼兒園,再從幼兒園到小學,“分離”和“獨立”的過程也應該是在不斷加深。孩子會越來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但“幼升小”及進入小學后的“陪讀”狀態(tài),卻在某種程度上打斷了甚至阻礙了這個過程。
事實上,在這種共同背負(原本應該是孩子的)責任的過程中,在“邊界不清”的關系里,不僅僅孩子的獨立性發(fā)展會受到阻礙,這對他的成長非常不利,而且家長也并不舒坦,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暴躁。因為一方面,很容易把孩子跟自己等同起來啊,孩子沒做好,就等同于自己沒做好,但又不能代替孩子做吧?就只能倒逼孩子,對不對?另一方面,家長的時間被侵占,也會導致整個狀態(tài)變差,原本自己想做的事情現(xiàn)在做不成了,家長的自我也在縮小。
不過好在,一旦意識到這些問題,其實解決之道也很簡單,就是劃定清晰的“邊界”:什么是家長要做的,什么是孩子得自己去做的。
家長的自我邊界。這或許是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的,所以我放到最前面來說。就是家長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什么、不希望遇到什么情況。比如我,我需要每天有一段足夠長的、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以專心寫作。那么在開始之前,我就跟孩子約定:現(xiàn)在媽媽要去寫稿,1小時內(nèi)請不要打擾我。這就是劃出“邊界”。要不然,孩子每隔10分鐘就找我說點話,我的寫作就完蛋了。我得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不可能無限制地圍著他轉。而我之所以要強調(diào)這一點,是因為:關系是相互的,調(diào)整則是從自己開始最容易。一旦家長開始聲明自己的邊界,轉回頭,也就更容易理解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獨立邊界。
家長的責任邊界。要明確,家長并不是對孩子負無限責任的。我們要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資源,但不確保他必定會成長為什么樣子。
我們可以跟孩子探討“作業(yè)”的意義、完成作業(yè)的最佳方法,以及以身作則讓他看到“認真”工作/學習是什么樣子的,但“完成作業(yè)”這件事本身是孩子的責任,而不是家長的。在其他事情上也一樣,比如做個手工,家長可以給予協(xié)助,指點做法,但直接動手做就不合適了。哪怕孩子做得不好,歪歪扭扭,那也是他的學習過程;哪怕他做失敗了,家長給予安慰和鼓勵,再來一次就是了。包括給予安慰這件事,我都覺得是需要劃定邊界的:孩子就是得學會自己處理各種情緒,家長只負責提供方法和協(xié)助??傊坏┌选斑吔纭边@個概念放進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清晰。
事實上,家長有時候也是慣性使然,老覺得孩子很小、需要保護和教導。那么就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乃至強迫自己,退后一步。其實只要嘗試幾次,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自己處理他的事情,狀態(tài)和結果都蠻好的呀!甚至還會出現(xiàn)一些之前沒想到過的新可能,比如用一些家長都沒想到過的新辦法,或者展示出一些家長都沒意識到孩子已經(jīng)具備的能力??傊?,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越來越獨立的過程,如果家長覺得自己跟孩子反而“綁”得更緊了,那就需要反省一下“邊界”問題。
指導孩子做作業(yè)有技巧
指導孩子做作業(yè)有技巧
有些家長提起孩子做作業(yè)就頭痛。確實處在小學階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還不成熟,在他們細小的心靈里,往往沒有責任感。因此,他們常常敷衍了事。指導孩子做作業(yè)便成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導孩子做作業(yè)時,請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一忌“陪讀”。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邊監(jiān)視,這樣做可以理解,但這種“陪讀”會引起孩子的緊張,不利于學習。
二忌“指指點點”。有些家長在孩子做作業(yè)的過程中,一旦發(fā)覺作業(yè)有誤或不會做時,馬上就指出來,這樣做會阻礙孩子獨立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三忌,“代勞”。有些家長怕孩子累著,常常代替孩子做作業(yè)。小學生的作業(yè)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內(nèi)容,父母的代勞削弱了這種根基。
那么,應該怎樣指導孩子做作業(yè)呢?
首先,應培養(yǎng)孩子按時做作業(yè)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漸培養(yǎng)孩子獨立做作業(yè)的能力,對于低了,父母可以多花些時間進行指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要縮短。第三,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yè)。讓孩子說說錯在哪里,為什么會出錯,這樣可使孩子記住錯誤,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難題家長指導時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長先給予提示,讓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當孩子弄懂后,再出些類似的題目讓他鞏固。
與孩子溝通要懂得技巧
家長和孩子交流,并不是指簡單的對話,最好做到深入溝通。家長跟孩子說理不僅需要有耐心,還應結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選擇恰當?shù)姆椒ê图记伞?/p>
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古語云:“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跟孩子講道理,應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如果一味地數(shù)落孩子,責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對,只會讓孩子產(chǎn)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其次,所講的道理要“合理”。跟孩子講的道理應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說,也不能苛求孩子。因為大人信口胡說,孩子不會服氣的;大人的要求過分苛刻,孩子也是辦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歡吃零食,卻對孩子大講吃零售的壞處,如此,孩子是不會聽從的。
其三,要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跟孩子說理時,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大從應給予孩子申辯的機會。應該明白,申辯并非強詞奪理,而是讓孩子把事情講清楚講明白。給孩子申辯的機會,孩子才會更加理解你所講的道理,使說理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四,要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孩子和大人一樣,情緒好時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見,不高興時則容易發(fā)拗,因而跟孩子講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緒狀況,在其情緒較好時對其進行說理教育,若在孩子情緒低落時跟他說理,往往不會奏效。
最后,跟孩子講道理,最好找孩子比較信服的人。讓孩子信服的人跟他講道理,他會比較愉快地接受。否則,若讓孩子本來就反感的人去和他說理,即使說得再好聽,孩子也會無動于衷的。
孩子寫作業(yè)磨蹭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寫作業(yè)太磨蹭,老是耽誤很長時間。可是,即使你坐在旁邊盯著孩子寫,孩子也未必能改變寫作業(yè)磨蹭的毛病。
以下四種原因需要爸媽們對號入座,找準自己孩子作業(yè)慢的原因才能更好的糾正。
【原因之一】注意力不集中——無關動作多
這種情況在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中尤其多,這些孩子由于年齡較小,他們的注意力時間比較短,如果讓他們連續(xù)做作業(yè)超過30分鐘,他就會坐不住,產(chǎn)生玩文具,看閑書等小動作。
對此,小編建議爸媽采取以下方式:
1.作業(yè)分段——如果當天作業(yè)太多,可以把作業(yè)分割成兩個或三個階段,每段時間不可過長。如第一次規(guī)定做15或者20分鐘,當孩子的注意能力提高和年齡的增長,以后所定時間就可以慢慢延長。
2.要為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
3.訓練孩子集中注意力。
例如“玩撲克游戲”——取三張不同的牌,選取一張要記住的牌,讓孩子盯住這張牌,然后把三張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長隨意更換三張牌的位置,然后,讓孩子報出選中的牌在哪兒。
也可以買一些智力訓練的書,讓孩子每天堅持做練習。
【原因之二】學習基礎差——寫作業(yè)有困難或沒興趣
有些孩子學習基礎差,很多知識點沒弄懂,因此題目不會做。一讓他寫作業(yè),他就頭疼。還有的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實在逼得沒辦法了,才做點。如果孩子屬于這種類型,那么真正要解決的不是磨蹭的問題,而是怎么輔導孩子,讓孩子學習好起來。
小編建議這么做:
1.教孩子如何調(diào)換順序做題——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可以先做其他的題目,這樣就可以節(jié)省時間,也不會打斷孩子的思路。
2.了解孩子到底哪里沒弄懂,然后給孩子補上這部分不懂的知識,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困難。
3.想方設法讓學習變得有趣起來。
比如可以用計時的方式完成某一項作業(yè),規(guī)定時間完成了就表揚或記一個“★”,得夠二十個“★”,就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個愿望。
【原因之三】時間觀念差——不會管理時間
有的孩子不會管理時間,對時間沒有概念,寫作業(yè)、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給孩子自己管理時間的自由。讓孩子知道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情。
對策如下:
1.善用小鬧鐘
每天讓孩子在寫作業(yè)之前先上鬧鐘,鬧鐘在孩子完成作業(yè)的期限前10分鐘響。這樣,鬧鐘代替媽媽的催促。同時,孩子在自己定鬧鐘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體驗到了成功感,學習會更加自覺。
2.把作業(yè)當成考試
和孩子確定“考試”的要求,需要的時間,如果按“考試”要求做完作業(yè),孩子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有父親這樣嘗試一個月,孩子做作業(yè)的速度快了許多,準確率也大大提高。
3.少催促,多表揚。
催促只會讓孩子的動作更慢,家長就更生氣!父母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做事快的一面,適當表揚,要讓孩子不斷意識到自己確實比以前快了。
4.與學校老師共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孩子。
孩子磨蹭,時間觀念差,家長在家里督促孩子的同時,還需要與學校老師溝通,爭取取得老師的配合。
【原因之四】追求完美——橡皮綜合征
有些孩子是天生的 “追求完美主義者”,但有些孩子過度追求完美卻是因為父母本身就希望孩子樣樣都做到最好,放大孩子的小毛病。導致孩子壓力大,情緒焦慮。對于這種老是喜歡使用橡皮擦來擦去修改作業(yè)的現(xiàn)象,心理學上稱之為“橡皮綜合征”。
“橡皮綜合征”有以下兩條對策供爸媽參考:
1.父母不要指責孩子,要用獎勵手段安撫孩子
孩子做作業(yè)時夸獎他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適當減輕孩子的心理焦慮,適當降低對孩子的要求。
2.收走修改工具
如果孩子離不開橡皮,家長可以把橡皮沒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孩子依戀橡皮的壞習慣會逐漸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