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偶爾也要狠心堅持
發(fā)布時間:2021-08-20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課程對教師評語最近《虎媽貓爸》熱播,我雖然沒有看過這部劇,但是從很多網(wǎng)友的博文中可以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我個人更覺得,不管是“虎媽”也好,還是“貓爸”也好,總是逃不開對孩子濃濃的愛。身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父人母,更清楚的知道電視劇一般都是來源于生活而超越生活的。所以,一不留神兒我就做了一次真正的“虎媽”,而我并不是特別后悔自己的這次行為,并且以為對孩子,偶爾“狠”一些并不為之過。
事情要從月初開始。上個月兒子的英語學習有所斷續(xù),而這種斷續(xù)間,缺少的連貫性讓他有些跟不上節(jié)奏。正是這種跟不上,兒子開始了自己興趣的一個低谷期,并且漸漸產(chǎn)生了對英語的恐慌與排斥。
原來他到了時間會主動要求聽英語,時不時的也會蹦出兩句對話和我聊??墒亲罱@個月明顯的到了時間就情緒低落,甚至為自己找理由和借口來逃避聽英語。大部分他這樣的舉動都被我嘻嘻哈哈間的化解了,然后他雖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也能夠繼續(xù)下去。這個過程中他一直間接的向我表達,他覺得現(xiàn)在的英語有些難,擔心自己跟不上,也覺得自己已經(jīng)跟不上了。一個簡單的句子,他也說不好。所以,還是暫時放棄吧!
看著他漸漸的產(chǎn)生了不自信,甚至想要放棄,我有些著急,但也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所以中間有幾次我看著他躲避的樣子,也沒有過于的堅持。但是沒有想到正是我的這種默默放縱,讓他自以為得到了可以逃避學習、可以放棄的方法,所以此舉他有越演越烈之勢。
直到前天晚上,他依舊采用了一哭二鬧的方式來躲避,并且更加的堅定自己就是學不會了,也不會學了的念頭。我有些無奈的坐在沙發(fā)上,聽他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依舊沒有辦法跟讀一句話。他自己看著時間到了,倒是自覺地要關電腦。我讓他坐在我身邊稍微等一會兒,他甜膩膩的直接窩到了我的懷里。
我抱了抱他,然后堅定的要求他必須把一個小節(jié)里面的6句話搞定。他的眼淚立即出來:“不,太難了,媽咪。我根本就是不會??!”
“你不嘗試怎么能夠確定自己不會呢?”
“就是不會?。 ?/p>
“我們一起來試試吧!兒子,我相信你!”
“我不相信我自己??!”
“我相信你就夠了!來吧兒子!”我伸手拉著他來到電腦邊。
他開始自己的小抵觸:第一招:哭鬧,見到無效;第二招:發(fā)飆,見我依舊無動于衷;第三招:抽抽噎噎裝可憐,半天也沒有見到我的動靜。他總算明白了我這次的決心。
再次通過近40分鐘的抗爭,他總算把第一句話斷斷續(xù)續(xù)的搞定了。當他脫口而出第一句話的時候,我已經(jīng)清晰的看到了他眼中的快樂勝過了過去的沮喪。果然,第二句話,用了不到3分鐘;第三句話,用了不到2分鐘;第四句話,1分鐘搞定;第五句話,聽了三遍就可以跟讀;第六句話,一遍搞定!
這個過程用了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雖然我表面無動于衷的模樣,只在他無數(shù)次要求“抱抱”的舉動時緊緊的抱抱他。但是內(nèi)心卻一直也在煎熬,兒子的哭,兒子的鬧,兒子的抵抗……最主要是當時時間越來越晚,影響到了他的休息等等??墒俏耶敃r也在想,如果我就這樣放棄了或者再次的任由他去休息,那么他學習英語的信心是不是越來越受影響?他已經(jīng)退縮,如果我不狠心逼他一逼,讓他親自感受到成功,他又如何能夠重拾信心?
終于,在我的“狠心”堅持下,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我也達到了我的目的。
當天晚上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沒有多談,只是簡單的慶祝了他的最后勝利。當兒子躺在床上的時候,他還在重復晚上的英文句子??鞓分橐缬谘员?!
第二天早上送兒子上學,我問他有沒有總結(jié)過,為什么第一句話用了30分鐘搞不定,后面卻半分鐘都不到就可以完成得很好?兒子用輕松的聲音回答了我兩個詞:認真、信心!
哈哈,我是不是也收獲了意外之喜呢?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也需要心理營養(yǎng)
“補鈣、補腦……千萬不能讓孩子缺了營養(yǎng)”,當許多家庭將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營養(yǎng)上時,心理營養(yǎng)的缺乏日漸影響著兒童的健康成長。目前,我國有8%到10%的兒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xiàn),17歲以下的兒童現(xiàn)有3000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這是兒童心理專家在日前召開的營養(yǎng)與健康論壇上介紹的。專家呼吁,在為孩子身體著想的時候,別忘了給他們補充心理營養(yǎng)。其實,兒童健康心理的養(yǎng)成是他生活環(huán)境一點點澆灌而成的。在嬰幼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往往超過任何人。如果對孩子行為的評價,并不取決于父母的一貫態(tài)度,而取決于父母的心情、父母的身體狀況,甚至是取決于父母打麻將的輸贏,那么,孩子便會感到這個世界完全無法預料,當然也就沒有安全感。
父母的態(tài)度和行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見分歧,孩子便不能或很難形成評價事情好壞的統(tǒng)一標準。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障礙都可以從父母教養(yǎng)原則的不一致那里找到解釋。
專家指出,在生活中,有些家長只能承受孩子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一些家長心目中,孩子學習是理所當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績就眉開眼笑。孩子的學習一旦出現(xiàn)問題,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批評、訓斥,甚至是辱罵,時間一久,就出現(xiàn)了孩子自信心不足的問題。
教育孩子要堅持“四多四少”
孩子有三個心愿:一渴望受到贊揚;二表現(xiàn)自我,“我比大人強”;三喜歡看到成年人“掉底子”的事。日前,武漢大學特聘教授、華師一附中高級心理咨詢師尹鄧安在給光谷第二初級中學家長作報告時,鼓勵他們適當在孩子面前“掉底子”。
尹鄧安說,孩子都希望被夸獎、表現(xiàn)出比大人強的方面,所以孩子問問題時,家長或老師可以適當裝作不知道,鼓勵他們找出答案,然后再向孩子“請教”。“家長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掉底子’,這樣可以激發(fā)孩子的成就感?!蓖瑫r,家長多把孩子進步的成果公之于眾,也可激發(fā)孩子學習的熱情、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相反,家長一些不好的做法,則可能毀掉孩子。尹鄧安列舉出了幾條:家長不愛學習,背著孩子議論老師是非;家庭欠和睦,父母經(jīng)常吵架,惡言相加,根本不顧忌孩子在場;不與孩子平等談心;不讓孩子勞動,把孩子隨手亂丟的一切東西都替他收拾好,怕孩子累著了;孩子要多少零用錢都照給不誤,不要求孩子節(jié)??;當孩子闖了禍以后,不及時進行批評教育,或者教育時粗暴對其打罵;愛埋怨、常啰嗦。
尹鄧安指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堅持“四多四少”:多交流、多鼓勵、多表揚、多肯定;少對比、少批評、少指責、少辱罵。批評時要注意方法,不打擊孩子自尊心,不傷害孩子自信心。
“狠話”對孩子的傷害很大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狠話”,專家認為這比體罰的后果還要嚴重。“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恐嚇、冷落孩子。
每當孩子調(diào)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響:膽小恐懼以及發(fā)育不良容易使幼兒情緒不穩(wěn)定,產(chǎn)生緊張、焦慮、抑郁、敏感、膽小、恐懼等反應,甚至有可能導致發(fā)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經(jīng)衰弱、偏執(zhí)、強迫等癥狀。
2.對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長追求完美,忽視孩子的努力,僅僅因為孩子沒達到“最佳”或“理想”標準,就抹煞其成績。
不良影響: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把外界的評價轉(zhuǎn)為自我評價,長期對孩子持否定評價,會影響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并失去信心。
3.夸張歪曲事實影響孩子。
家長往往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辭中帶有夸張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響:長大后容易犯錯。家長對事實的歪曲和夸張會影響到孩子的為人處世,為以后的許多不良行為,諸如撒謊、愛吵架、欺騙、偷竊及攻擊性行為等埋下禍根,孩子長大后也容易犯錯。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一面好鏡子。當孩子不聽話或調(diào)皮搗蛋時,家長靠“言語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創(chuàng)傷卻是深遠的,老師和家長們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
孩子也需要表達
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老子說了算,兒子要無條件的聽從老子的。所以,在這種傳統(tǒng)方式的影響下,孩子在家中是沒有發(fā)言權的,如果家中的成人在談話,孩子插嘴打斷了成人的談話,就會遭到呵斥“大人說話,小孩不許插嘴!”,如果孩子申辯,可能遭到更嚴重的訓斥。
當孩子有情緒或發(fā)脾氣時,父母也會阻止,讓孩子不能亂發(fā)脾氣。孩子的負面情緒被長期壓抑,得不到釋放,成人之后,遇到適合的時間和場景就會爆發(fā)出來,影響親密關系和人際關系,甚至傷害他人和自己。前段時間被炒得紛紛揚揚的傳媒大學女生失聯(lián)被殺的事件,犯罪嫌疑人叫李斯達,殺人的理由是為了尋找刺激,發(fā)泄一下。十幾年前的馬加爵、幾年前的藥家鑫,還有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殺害室友的黃洋,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需要發(fā)泄。如果他們從小能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和表達的成長環(huán)境,也許不會發(fā)展到害人害己。在他們自己承受著應得懲罰的時候,他們的家庭同時也遭受著滅頂之災。那么家長應如何讓孩子不積累負面情緒,學會表達呢?首先,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表達情緒的家庭情感氛圍。在家庭中父母的關系要和諧,因為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如果想讓孩子長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得到溫暖,而這溫暖主要來自父母的愛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樂觀向上,善于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不僅能使孩子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心情愉快,產(chǎn)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而且也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對孩子學習情緒、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培養(yǎng)幼兒初步情緒調(diào)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間經(jīng)常爭吵,家庭關系緊張,孩子極易產(chǎn)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這不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diào)控能力,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和諧的家庭關系是孩子擁有健康人格的基礎和關鍵。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平等溝通。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個構(gòu)成是親子關系,即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在和諧的親子關系中,父母與孩子是一種平等的關系,父母給與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接納、理解、尊重的愛。讓孩子做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父母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體驗,父母和子女之間是順暢地情感交流、溝通和應答,而不是“情感的統(tǒng)治”,即家長以強制的手段去監(jiān)控、阻礙孩子的情緒表達。當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達其情緒的需要。在家庭氛圍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緒的不良表達方式,如暴躁、武斷、威脅或懲罰,跳出父母與子女的不平等性產(chǎn)生的權力陷阱,認清孩子情緒背后的真正動機,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多與孩子共情,讓孩子及時釋放情緒。很多家長在孩子哭或有情緒的時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制止孩子,不給孩子發(fā)泄情緒的機會。因為孩子的情緒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寬容,久而久之孩子內(nèi)心的情緒積壓越來越多,抑郁糾結(jié),逐漸積累,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導致孩子走向極端。在孩子有情緒時,最好的方法是認可孩子當時的情緒,并且告訴孩子,任何人都有發(fā)泄情緒的權利,只是在發(fā)泄情緒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既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傷害自己。做一個好父母,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需要每個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