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親子關系,需要這樣做
發(fā)布時間:2021-07-31 做優(yōu)秀的幼兒園教師 幼兒園做的室內(nèi)游戲大全 做幸福的幼兒園教師1、滿足生理需求。
“媽媽給我買東西,買吃喝”這是生理的需要。相信大多數(shù)媽媽都可以做得到。這個是需要層次里最基本的,人只有在滿足的最基本的生理的需求后,才會感受到更高層的親密關系。當然不是讓你買很多東西溺愛孩子,是關心他的生活起居,知他所想,顧他所需,滿足合理要求。
2.滿足安全需求。
“我倆互相陪伴”這是安全的需要。在滿足了生理的需求后,會考慮到他的安全問題,只有經(jīng)常陪伴,孩子才會有安全感。當然要高質(zhì)量陪伴,不是那種世上最遠的距離,我雖然在你身邊,你卻在看手機。
3.滿足社會需求。
“媽媽陪我玩”, 這是社交的需要。在安全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會有社交的需求。我很喜歡陪兒子玩。不管是英語小游戲,還是他感興趣的話題。記得有次他著迷成語大賽,我們正好要去和朋友聚會。我建議他可以自制成語卡片和小朋友們玩成語大賽。他開心極了,出發(fā)前,自己做好了100張成語卡片,到了聚會地點,和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其實只要花心思,了解他所需要的,給他很好的引導,孩子就一直會是我們心中那個可愛的形象。
4.滿足尊重需求。
“我倆互幫互助”這是尊重的需要。我會經(jīng)常尋求兒子的幫助,讓他來解決問題。正是因為你對他的尊重,這樣也是他積極思考的動力,以及幫助到你后所獲得的成就感會讓他覺得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尊重還體現(xiàn)在和兒子是朋友關系,朋友間當然有時也會有矛盾產(chǎn)生。如果是我的錯我會主動道歉,想讓他成為什么的人,家長要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建立健康積極的親子關系,需要理性教育
1、培養(yǎng)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識
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一個孩子首先面臨的最重要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是孩子與他人交往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的基礎。所以,讓孩子尊重父母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凌駕在父母之上,是因為在父母過度溺愛或是過度嚴厲的教育態(tài)度下,沒有樹立起尊重父母的意識。
父母要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當孩子做事情做得很好的時候,就及時表揚;當孩子做得不對的時候,要嚴厲批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結(jié)果都不是一朝一夕導致的,都有深遠的原因??v容孩子無禮,等于埋下隱患。
2、不讓無理取鬧的孩子得到好處
我們時常會看到,在商場里,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要買一個很貴的玩具,媽媽沒有給他買。這孩子大哭大鬧,先對媽媽拳打腳踢,后來索性坐在地上撒潑。搞得這位媽媽十分難堪,怎么勸怎么哄也不行。媽媽嘆了口氣,拿出錢包,準備“屈服”。
然而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不能慣著他!不能讓無理取鬧的孩子得到任何好處,不然你一輩子都要忍受孩子的無理取鬧!
如果媽媽心一軟,買了那個玩具,孩子也就“沒治了”。從此,媽媽將成為孩子感情訛詐的受害者。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縱容中學壞的!
做父母的要有一個信念:孩子每一次無理取鬧,絕不能讓他得到好處,尤其是第一次。
3、嚴厲的管教之后是溝通的最佳時機
當父母與孩子的“激戰(zhàn)”停止,孩子的胡鬧沒有得逞時,他會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這時候,孩子常常對父母做出親昵的舉動,這個時候往往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時機。
因此,父母不應該害怕沖突,或者在沖突時退卻。我們要把沖突看成重要事件,因為它提供了跟孩子交流和溝通的機會,這時候談話的效果多是其他時候無法達到的。
矛盾過后,孩子往往想依偎在父母的懷里,父母應該張開溫暖的雙臂歡迎他。你可以耐心地和他談談,因為這個時候,你說的話他容易聽進去。
對孩子批評過后,要適當鼓勵,施以父母的溫情,對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給予滿足。這等于告訴孩子,父母是愛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當行為。
這樣,管教孩子就有了一個充滿愛的結(jié)尾。
健康的親子關系,是什么樣的?
坦然接受父母給予孩子生命的事實
這一點比較像推文中很常見的“無條件的愛”,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對于孩子來說,需要接受“父母給予我生命”這一事實,同時又要接受“父母給我的愛是不需要回報的”,也就是說,孩子需要承認父母的付出,但仍然要記得做自己。
另一方面對于父母來說,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應當無條件給予的,因為所有由于個人原因或者環(huán)境原因獲得的(如財富、身份特權、義務、疾病、債務等)都不是上下代之間所能自然繼承的,應該由父母自己承受。如果一個孩子認為自己理應天然地獲得父母給予的特權,就會產(chǎn)生負面的結(jié)果。之后則是身為父母,需要從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伴侶獲得的情緒情感的需求,不能從孩子身上獲取,當孩子承擔了與父母相對等的情感付出,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會倒置了。
理解夫妻關系的層級是大于親子關系的
在家庭系統(tǒng)中,新系統(tǒng)高于舊的系統(tǒng)(如再婚),但同一系統(tǒng)中,舊的關系高于新的關系。夫妻是家庭系統(tǒng)中最早成就的關系,所以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親子關系;當有多個孩子時,每新出生一個孩子,層級就會低一些,這也是我們??吹叫宙儗Φ苊脗儠嘁恍└冻觯瑫r也會得到一些特權的補償。
所以,孩子不應當成為伴侶之間的借口,孩子也不應當卷入父母之間的糾葛。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diào)的就是,伴侶之間應當尊重彼此從各自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價值觀——并拋棄它們——或者說,重建它們,形成新的家庭系統(tǒng)中的新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價值觀。如果夫妻之間存在巨大的分歧,那么孩子越是被要求背離某一方,越是在潛意識中追隨這一方。比如父親酗酒,當母親說“不要像你父親那樣”,孩子可能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不由自主地模仿父親的方式,從而常常遭遇失??;然而當母親正視這一現(xiàn)實,告訴孩子“你可以變成和你父親那樣,我沒有意見”,倒會減輕孩子身上的壓力,讓他體會到“無條件的愛”。
親子關系究竟怎樣最健康?
傳統(tǒng)文化講究“父父子子”,意即家長跟孩子之間是“上對下”的關系;而現(xiàn)代社會里的父母越來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大熊貓和小熊貓、大蘋果和小蘋果……身著親子裝,仿佛就是這群父母無形中對親子關系的宣言。親子之間的關系究竟怎樣最健康呢?
1.朋友型
沒大沒小
一號出場家庭
成員:媽媽王海玲(29歲,幼師);寶寶子琛(4歲,幼兒園中班)
親子宣言:“我要的教育就是沒大沒小”
親子關系:朋友式
“琛琛,和姐姐問好吧?”下了班,海玲拉著女兒琛琛來到操場上,見到記者,海玲輕聲跟女兒說道。琛琛今年四歲,幼兒園讀中班,讀的正是海玲工作的幼兒園。由于這種便利,海玲每天早上帶著琛琛上班兼上學,母女倆幾乎每天都形影不離。雖然已經(jīng)快30歲了,海玲也總是一副奶聲奶氣的可愛模樣?!澳銊e見怪??!我跟小朋友說話說慣了?!焙A嵊悬c不好意思地跟記者解釋道。而琛琛則賴在媽媽身上幫媽媽梳辮子。
談起和女兒的關系,海玲說:“我們倆啊就是沒大沒小,比好朋友還好呢,我看整個就是‘同學關系’。你看,每天早上我們一起整理書包,手拉手上學,只是進到不同的教室。課間時偶爾我還可以給琛琛送點好吃的,晚上又一起回家。她爸爸說我們倆就像姐倆,可不像母女。我的朋友們也都有這種感覺呢?,F(xiàn)在不都提倡跟孩子做朋友嗎?”
這時,琛琛幫媽媽把辮子梳好了,大模大樣地命令道:“媽媽,快拿皮筋來,我好好給你梳梳,你看你這頭發(fā)亂的?!焙A釓目诖锩隽艘桓鹌そ?,很開心地遞給女兒。記者這才發(fā)現(xiàn),母女倆都穿著粉T恤、牛仔褲,還真是活脫脫像對姐妹。
2.師生型
嚴格要求培養(yǎng)自立
二號出場家庭
成員:爸爸藍國營(35歲,網(wǎng)站總監(jiān));寶寶藍東東(6歲,小學一年級)
親子宣言:“嚴格勝于嬌慣”
親子關系:師生式
作為廣州一家網(wǎng)站的運營總監(jiān),藍國營平時的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兒子東東多半已經(jīng)睡覺了。只有周末可以一家人出去逛逛玩玩,國營把這個叫做他和兒子的“親子時間”。記者在體育中心廣場上遇見了正在放風箏的父子倆時,正趕上東東把風箏弄到了樹枝上,讓爸爸幫忙拿下來,國營卻一本正經(jīng)地對兒子說:“你自己想想辦法?”東東想不到該怎么弄,快哭了。
“我和東東媽都商量好了,只要是兒子能做的事,一定要他自己做;他不能做的事也盡量鍛煉著去做。這樣才能讓孩子養(yǎng)成自立自強的習慣?!彼{先生在這邊和記者談話,不理會東東的壞情緒,東東拽了拽風箏的線,怎么也弄不下來,索性放棄了,自己蹲在一旁不高興地玩起了沙子。
◎?qū)<冶姘Y
把握好親子間的最佳距離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以上兩種親子關系比較有代表性,很多當代的年輕父母都以能夠成為孩子的朋友而感到自豪,也因此覺得自己是更加合格的家長。而對孩子采取“嚴師出高徒”態(tài)度的家長則認為“必須讓孩子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學會成長?!本烤乖鯓拥挠H子關系才是專家倡導的健康關系呢?
出場專家:黃京穗(專業(yè)親子顧問)
1.“朋友”型:孩子易成為心理“孤兒”
對策:保持適度的權威感
“我們經(jīng)常提倡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很多父母也的確在這樣做。一些母親主動陪女兒逛街,一起選衣服,甚至選擇與女兒相同風格的衣服,這樣的母女關系在別人眼里是很好的朋友關系。但事實上,和孩子過于親近,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體會真正意義上的親子關系,成為心理上的‘孤兒’?!?/p>
專家認為,家長可以盡量了解孩子的喜好,但不應當因為要與孩子做朋友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喜好?!拔覀兂Uf親子溝通要做孩子的朋友,朋友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過于親密,甚至返老還童般與孩子一起玩樂、投其所好,失去家長的角色,反而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親子關系中,家長的角色和示范作用更為重要。家長應該給孩子可信任和被保護的感覺,也就是說家長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長的主舵手。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擺正自己的位置,保持適度的權威感。在孩子面前家長是一個成年人,需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p>
2.“師生”型:可能失去最珍貴的愛
對策:給孩子愛、尊重和自由
既然“沒大沒小”的“朋友式”關系并不理想,那么家長是不是扮演好“老師”一樣的權威角色就夠了呢?專家認為,這樣的觀點就走向了親子關系的另一個極端?!案改缸顟摻o孩子的東西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愛’、‘尊重’和‘自由’?!笥咽健年P系中,‘尊重’和‘自由’得到了體現(xiàn);‘師生’關系中,家長的權威得到了體現(xiàn)。然而無論何時,父母給孩子以愛的體驗是最為重要的。單純地重視權威感,卻可能失去親子雙方最珍貴的東西,因此‘權威感’的建立也要講究方法?!?/p>
◎?qū)I(yè)提醒:
亦師亦友把好度
專家提醒家長,“要善于用自己的閱歷來引導孩子的思想成長?!薄安粌H需要直接對孩子說‘你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通過平時交流對事物的看法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和處世方法,讓孩子從小就感覺到家長的言傳身教?!?/p>
當孩子對家長吐露成長過程中令人困惑的感受時,家長可能不能馬上給孩子有效建議,但父母可以說:“我能夠理解你的意思,雖然我也不知道怎么辦,但我們可以一起來想辦法。”這樣既肯定了孩子體驗的現(xiàn)實性,又和孩子一起建立了親子之間的可靠聯(lián)盟。這樣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
親子關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帶著孩子在廣場玩。期間,又來了一位媽媽,手里牽著3歲的娃。那孩子見到兩個大孩子很是興奮,極力想融入他們。
不過大孩子對小孩子意興闌珊。一個說:我們要不要和小不點玩?另一個說:小不點什么也不懂,還是不要了吧?
對話被年輕媽媽聽到了。她氣急敗壞地沖到倆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嚇得連連后退。
被怒火點燃的媽媽,像一枚小鋼炮,對準兩個小哥哥連發(fā)。指責他們用小不點三個字給自家孩子造成了多嚴重的創(chuàng)傷。“肇事者”嚇得不知所措,淚眼汪汪。被母親護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驚擾,放聲大哭。三個媽媽勸的勸,哄的哄,局面頓成一鍋粥。
目睹此景,不免為年輕媽媽擔憂。孩子的世界原本純凈透明,不摻雜質(zhì)。“小不點”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發(fā)出的善意的社交符號,并無貶低、羞辱之意,但被焦慮過度的母親誤讀,采取了激烈的應對方式。
表面上護子心切,實際上是母親內(nèi)心既不相信別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對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進行同伴間的交往。這種不信任持續(xù)存在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怯懦,無法發(fā)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剛剛上映的電影《重返狼群》。一部講述人類幫助一只脫離群體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紀錄片。
故事中,收養(yǎng)小狼的李微漪與小狼的關系何嘗不是母親與孩子的關系。
為了幫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讓格林與藏獒生活在一起,這段經(jīng)歷對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關重要。因為久離狼群的格林需要學習如何與野獸共處,如何在危難時刻,展開自救。
李微漪當然明白讓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格林身陷藏獒窩是一步險棋,但她像母親相信孩子那樣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驚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時候,選了一個絕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進自己的身體。洞口狹小,擠不進獒頭。每當藏獒來犯,格林麻利地躲進洞穴,靜觀其變。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動我,試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給與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圍繞主人膝頭轉(zhuǎn)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學習獨立生存、面對險惡的本領,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為真正的自己。
養(yǎng)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們相信孩子什么,才會激發(fā)他什么,最終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關鍵期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要經(jīng)過八個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機需要面對。平穩(wěn)度過每一個心理危機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質(zhì)。
孩子面臨的第一個心理沖突便是信任危機。嬰幼兒是人一生中最為孤弱的時期,他們完全依賴成人滿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愛溫柔的方式滿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足夠好的母親。意思是說在嬰幼兒時期,為了培育孩子對世界的信任感,母親付出何種程度心甘情愿的愛與關注都不為過。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期。而父母的言行對塑造信任感又起到關鍵作用。
我有兩個同事,同處于事業(yè)發(fā)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對媽媽外出培訓的狀況。
其中一位媽媽每次外出前都顯得非常焦慮,擔心家里人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孩子過度思念母親,她選擇連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門,從來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別。
結(jié)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長時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她不在時,孩子哭鬧不止,不易安撫,她回來后,黏住母親,深怕又不辭而別。
另一位媽媽則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務都高高興興的,提前兩三天開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過兩天,媽媽要出個遠門,不過別擔心,媽媽不在,還有爸爸和奶奶,他們一樣很愛你。每天呢,媽媽可以和你視頻。過了三天,媽媽就回來了?;貋頃r,給你帶禮物。
每次聽媽媽這樣說,孩子都很高興,分別的時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媽媽出門,迎接媽媽回家,從不躲躲閃閃,并沒有明顯的情緒不適。
孩子接受現(xiàn)實的能力遠比成人想象中的強大。反而是父母們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舉止和態(tài)度干擾了他們處置不良情緒的能力,也破壞了內(nèi)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經(jīng)》里面說: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諾有關。
今年兒童節(jié),浙江某幼兒園規(guī)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過節(jié)。某個班有二十幾個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應接孩子。最后實現(xiàn)承諾的卻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幾個沒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翹首期盼。盼著盼著,哭聲一片。
原來這么多父母并不重視對孩子的承諾。他們也沒有想到,自己隨口說出的話會被孩子們認認真真地記在心里。
父母的集體食言爽約,顯然給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這等于告訴孩子:你不用相信別人,因為他們說的話不可信。
《韓非子》里記載了曾子殺豬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兒子哭著要跟去。曾妻說:你在家等著,我等下殺豬給你吃?!痹藁丶視r,聽到丈夫正在殺豬。連忙說:“我不過就是開個玩笑而已?!痹诱溃焊改附虒Ш⒆勇爮拈L輩教導。現(xiàn)在你騙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騙別人。
曾子的故事發(fā)生在幾千年前,但仍有現(xiàn)實意義,它告訴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信任感要從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開始。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是一種合作關系。任何良好的合作關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也說: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平等而信賴。
為了孩子心理健康需要留意這些
我們能否欣賞孩子的平凡?
如果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時代就無法體驗到平凡的經(jīng)歷,那么他們?nèi)蘸笠矡o法容忍自己孩子的平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會伴隨著巨大的壓力,竭力做到不同凡響,其代價則是犧牲純真。
與其將如此大的壓力施加給孩子,為何不欣賞他們的平凡呢?我們能在孩子的平凡當中發(fā)現(xiàn)不凡之處嗎?
《我們能否欣賞孩子的平凡?》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guī)劃圖,他們早早地就開始接觸最本質(zhì)的自我,開始體會自己最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些父母對我說:“我們想讓孩子在各方面都接受最好的東西,這有什么錯呢?為何不該送他們?nèi)ド习爬僬n、網(wǎng)球課、游泳課?”
我并非提倡家長限制孩子的拓展欲望。鼓勵孩子開發(fā)多種能力是尊重孩子天性的一種途徑。我要強調(diào)的重點是幫助孩子確立一個觀點,即他們的價值感并不取決于他們的成績。
覺醒的父母不會向外部世界尋求答案,他們所關注的是自己同孩子的關系本身,而且有信心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找到答案。
期望孩子出色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前提是即便孩子平凡無奇,我們也會為他們感到欣慰。如果我們拒絕接受孩子的平凡,就等于教他們沉湎于生活的夸張一面。他們就會相信,唯有卓然出眾才能贏得掌聲與關注,于是便會不斷追求“更大”和“更好”。
相比之下,如果孩子能理解平凡的價值,就會對生活本身安之若素。他們會欣賞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靈,與他人分享微笑的樂趣,關心他人的權利。這一切都始于父母的教導。
孩子需要知道:他們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贏得我們?nèi)硇牡年P注。孩子理應體驗:他們降臨世間,這件事本身就足以為他們贏得矚目與欣賞。
希望我們?yōu)榱撕⒆佣裢饬粢馊缦逻@些平凡的時刻:
當我們雙手緊握、肌膚相觸時,
當我們在寧靜的早晨剛剛醒來時,
當我們一道在溫暖的水中沐浴時,
當我們一起折疊充滿馨香的干凈衣物時,
當我們?nèi)乙黄鹱鲁燥垥r,當夕陽西下時,
當我們關燈享受安寧的月光時,
當我們手把手地教孩子寫字時,
當我們充滿興奮地閱讀一本新書時,
當我們品嘗心愛的食物時,
當我們欣賞自然界的奇景時,
當我們?yōu)楹糜蚜羲藜抑卸陡锌鞓窌r,
當我們開心地吃到夏天里第一口冰激淋時,
當我們腳踩落葉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時,
當冬日的嚴寒襲來時,
當我們途徑比薩餅店聞到陣陣香氣時,
當我們端詳圖書館墻上那些說不出的秘密時,
當我們由于找到一枚丟失的硬幣而歡呼時。
父母不應該把孩子當成空白的畫布——任由父母在上面涂畫想當然的景物。
如果我們的孩子學會欣賞這樣的時刻,就不會再狂熱地追求那些更多、更大、更炫的事物。當他們成年后,也有能力分辨什么是該關注的,什么是不該關注的。如此一來,他們也就不再受制于我們的期望,而樂于接受自己的平凡,并會從自身出發(fā)去追尋期望之物。
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濤,有來有柱,有起有落。平靜地見證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我們就能學會接受它們的本來面目,而不會做出消極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