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語遲孩子說話的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7-16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訓練語遲孩子說話的方法
現(xiàn)在的寶寶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平常要么跟著媽媽要么跟著奶奶外婆,說話的人少了,環(huán)境的刺激不夠所以導致說話晚。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大人多慮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每個人的發(fā)育速度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人快有人慢,你走路早我說話早……開口晚的這些孩子真正最后診斷為是智力低下或者其它什么嚴重問題的,幾乎很少很少,絕大部分孩子最后都能順利學會開口說話,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語言水平都能達到同齡孩子水平,智商也不比別人低。
1、家里只講一種語言,不要講方言了。
2、要簡單,要短,要重復,說話要夸張,要在關鍵詞上加重音。
3、當孩子用眼睛看著你的時候就是跟你溝通,你要幫他把想說的講出來。
4、孩子是不是會指物(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孩子領著你去給他拿東西的時候,要幫他講出來:你要牛奶。
5、孩子是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吸收的,要低下來,跟孩子同一個高度視線齊平,一起玩,玩的過程中教給他動詞,比如:推,推火車,我推,你推,推的很好。
6、要跟著孩子的興趣玩,不能他要玩球,你拖他跟你學數(shù)字去。
7、在做動作的同時要把動詞講出來,比如:開,開門……
8、不要問很多問題,是你告訴他,這是羊,咩咩咩~
9、不要給他看很多電視,手機也不要給。
10、每天洗澡的時候也要互動學習,身體部分,臉,眼睛……,水溫熱冷,動詞洗擦搓,香皂,泡泡……
11、教孩子生活用語,不要學ABC。
12、用唱的方法,唱出來能引起孩子的興趣。
溫馨提示:
孩子說話晚,原因可能有很多。在排除了一些智力因素,甚至是自閉癥因素之外,如果只是單純語言發(fā)育遲緩,爸媽大可不必太焦慮。在生活中,盡量給孩子創(chuàng)造說話的環(huán)境,多與人交流,父母多和孩子對話,或者帶孩子去相關語言培訓機構學習,相信不用太長時間,孩子一定會給你一個大大的驚喜。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九方法訓練智障兒語言
導讀:智障兒他們往往不會發(fā)語音,先天因素占主要成分。他們僅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然后很長時間就停留在一個階段,有的到了七八歲、十來歲還不會說話。
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和與人交流的工具,它與智力的高低最有關系,智障兒絕大多數(shù)都會有語言障礙,有的比較重,聽不懂話,也不會說話;有的比較輕,會說一些簡單的話。正常的寶貝,生理發(fā)育達到一定成熟程度,又生活在語言環(huán)境中,稍加指點,就會聽懂話和會說話了,可是智障兒卻不會,需要耐心訓練。
從個體發(fā)育的情況來看,寶貝出生后,先會發(fā)語音,咿咿呀呀的,這個階段很短。接著就是聽懂話,再后就是開口說話。智障兒他們往往不會發(fā)語音,先天因素占主要成分。他們僅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然后很長時間就停留在一個階段,有的到了七八歲、十來歲還不會說話。
對智障兒進行語言訓練,方法很多,但需根據(jù)寶貝語言落后的具體情況和落后的程度選用合適的方法。
訓練智障兒語言發(fā)育9法
1.給寶貝提供一個語言環(huán)境
父母應盡量讓寶貝多聽,往往父母對智障寶貝缺少交流,因為他們不會反應就放棄了。其實智障兒需要聽更多的話,才能慢慢地聽得懂話,父母應該在寶貝面前常常描述著自己正在做的事,比如“媽咪在給寶貝沖奶粉哦。”等;或者談論所看到的事,比如“寶貝,你在搭積木啊,真棒!”說話時,要注意把重點詞加大聲音說,放慢說,讓寶貝容易聽清楚。
2.多帶寶貝外出
經(jīng)常帶寶貝去公園、動物園、逛街,注意讓寶貝多看、多聽,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這樣會提高寶貝學東西的興趣,而且父母可結合現(xiàn)實教他學會聽懂話。
3.訓練寶貝聽音指物
這樣,可以把音和意聯(lián)系起來。一開始先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教起,比如“寶貝,這是糖,好吃的糖”,一面可教寶貝用手指點糖,慢慢形成條件反射,以后發(fā)展到用圖片來教,從而教會寶貝懂得許多東西的名稱和含義。
4.經(jīng)常給寶貝布置一些比較簡單的任務
比如,讓寶貝去叫爺爺來吃飯,叫爸爸來喝茶,把奶奶的眼鏡遞給她等。并且,教寶貝如何用語言去實現(xiàn)。多次反復后,當寶貝做對了,就馬上給予表揚。在寶貝感到愉快時,再繼續(xù)教他,這樣往往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5.訓練寶貝舌頭的靈活性
智障兒由于不會說話,接受的訓練也少,舌頭不靈活。所以,教這樣的寶貝說話,首先是要進行口腔和舌頭靈活性的訓練,可以讓寶貝咀嚼硬物(肉、蘋果、糖塊等)、吹輕物(羽毛、蠟燭等)、舔唇、舔牙、舌頭伸進伸出等。
6.訓練寶貝對口型模仿發(fā)音
這是最重要的方法。寶貝與父母相對而坐,讓寶貝看家人的照片,父母指著照片說照片家人的相對應的稱謂,讓寶貝也對著父母的口型來跟著說照片上家人的相對應的稱謂,比如:媽媽,只要寶貝稍有進步就加以獎勵。
7.訓練寶貝指圖說字
寶貝學會對口型說幾個字以后,父母可將畫有人物、車輛、水果、動物、家人旅游或者參加活動的照片給寶貝看,一邊指著圖說和這些相關的名稱。多次重復以后,讓寶貝模仿著說。會說名稱以后還要教給寶貝學幾個句型。
8.訓練寶貝識字
這里所講的識字,指的是讓寶貝看到一個字形,能讀出它的字音,不是懂得字的音、形、義。在教說字音時,某個字音不斷重復,在寶貝的大腦皮層上留下的刺激量,就比在平時說話中說這個字的刺激量要大得多,這就能留下較深刻的痕跡,便于寶貝識記,從識字學會說話的智障兒就很多。
9.訓練寶貝組句
當寶貝認識了30個以上的字時,就應當開始教他組句了,父母可以先找出寶貝已經(jīng)認識或會讀的字卡,在寶貝面前組好句子,帶讀幾遍,再分成單字讀,讓寶貝讀出句子中的每一個字的字音,再讓他來組句。選的字最好是寶貝明白字義的,如“媽媽好”、“老師上課”、“爸爸上班”等。
訓練寶貝語言TIPS:
1.父母要對寶貝的語言訓練絕對重視,這是智障兒最重要的訓練領域。
2.要對寶貝語言訓練的艱難性有充分的認識,不要期望短期內(nèi)就見效,要堅持,不能中途放棄。
3.寶貝語言有障礙,表明他已經(jīng)過了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期還不懂話,不會說話,所以訓練越早越好。
4.要長期訓練,就要讓寶貝對訓練感興趣,不能強迫,不能批評,可以結合生活,采用色彩鮮艷、活動的教具來教。有時,也可以通過做游戲來增加神秘感,調(diào)動寶貝的學習積極性。
寶寶的語言訓練法
導讀:復述說話和故事內(nèi)容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不管什么時候,都可以對寶寶進行這方面的訓練。
1~3歲是寶寶語言發(fā)展最快、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細心的父母在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寶寶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fā)展速度相當驚人,只要稍加引導,寶寶就能說出一些多詞句的話語,并學會使用各種基本類型的句子,說話時還會出現(xiàn)一些復合句。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非??释芘c父母交流,對此,父母可利用以下方法,因勢利導地對寶寶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
復述說話和故事內(nèi)容
復述說話和故事內(nèi)容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訓練方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不管什么時候,都可以對寶寶進行這方面的訓練。讓父母先對寶寶說一句話,然后讓寶寶跟著說,開始時可從最簡單的句子說起,如,“寶寶喜歡寫字”、“媽媽喜歡寶寶”,待寶寶熟練掌握后,再逐漸延長句子的長度。
給寶寶講故事時,也可采用這種復述的訓練方法。選擇故事時,可選一些情節(jié)簡單但寶寶卻較感興趣的故事。父母講完后,即可嘗試讓寶寶將故事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復述出來。最初寶寶可能會感覺有些困難,父母一定要善于引導和鼓勵寶寶接著復述。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如,“記得明天將這個故事講給鄰居的小妹妹聽”、“會講故事的寶寶是非常棒的寶寶”,以此調(diào)動寶寶復述的積極性。
看圖說話
很多幼兒圖書都配有圖畫,父母可運用這些圖畫,訓練寶寶的語言思維能力。和寶寶一起翻開書,一邊指著圖片一邊向?qū)殞氈v解:“母雞帶著雞寶寶找小蟲”、“小白兔在吃紅蘿卜”,最后再試著將這些畫面連起來,讓寶寶講給父母聽。開始寶寶可能講得不完整,甚至不會講,這很正常。父母千萬不要著急,應鼓勵寶寶慢慢來,大膽地講。相信經(jīng)過不斷訓練,寶寶會講得越來越好。
教寶寶念兒歌、詩歌
兒歌、詩歌一般說來比較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寶寶即使不理解其中的內(nèi)容和含義,也會非常樂意地大聲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這樣既可提高寶寶的語言思維能力,又能讓寶寶欣賞到優(yōu)美的詩歌、學到知識,真可謂一舉數(shù)得。
教寶寶認識玩具及生活用品
寶寶總是懷著一顆好奇心去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事物,聰明的父母一般都會及時地滿足寶寶的這種好奇心。周圍環(huán)境中的一些物品,是教育寶寶學習語言的好工具。父母可通過教寶寶識認這些物品的名稱及用途,讓寶寶學到很多生活常識,同時積累新的名詞,這對寶寶語言思維的發(fā)展和運用十分有益。
如何教寶寶正確發(fā)音
寶寶的發(fā)音具有多變性,發(fā)音常常不穩(wěn)定,如說“很短”時發(fā)音很好,說“弟弟”時發(fā)音就不清了。也就是說,寶寶發(fā)音會受到不同語音的組合或不同的語詞內(nèi)容結構的影響,并表現(xiàn)在不同的方面。一般而言,歪曲音的情形比較容易發(fā)生,也就是說寶寶可能一直是以那種方式發(fā)那個音,而省略音和替代音就會缺乏一致性。
1.父母要為寶寶做出正確的榜樣
寶寶學習發(fā)音的主要途徑是模仿大人。父母發(fā)音清楚、正確,是寶寶學習正確發(fā)音的前提。寶寶咿呀學語時,就開始跟父母學習發(fā)音了。父母在寶寶身邊發(fā)出的“嗚”、“啊”等哄逗之聲,以及哼唱的催眠歌謠,都是說給寶寶聽的,都是在訓練寶寶的聽覺。寶寶稍大之后,就會學著父母發(fā)某些音節(jié)。父母的語音對寶寶學習發(fā)音影響最早,作用也是最大的。因此,要教寶寶正確地發(fā)音,父母必須先做到自己能正確地發(fā)音。
2.父母要有意識、耐心地教寶寶發(fā)音
給2歲的寶寶講小人書時,可一邊指著圖,一邊教寶寶說:“小貓喵喵叫”、“小鴨嘎嘎叫”。小寶寶一般都對動物感興趣,可讓寶寶通過說動物的名字、學動物的叫聲練習發(fā)音。對于3歲的寶寶,不但可以教他模仿大人發(fā)音,還可以告訴他某些音是怎樣發(fā)出的,并讓寶寶觀察大人發(fā)某個音時,嘴唇和舌頭是怎樣動的,再讓寶寶自己進行練習。
3.父母可以帶寶寶進行發(fā)音練習
如跟寶寶一起做“什么叫”的游戲:父母和寶寶分別拿著畫有不同動物的卡片,輪流出示卡片,要求對方模仿卡片上動物的叫聲。還可以教寶寶說些繞口令,如寶寶發(fā)“zh”、“si”、“zi”等音節(jié)有困難,父母可以教他說繞口令“買柿子”,以此強化寶寶發(fā)音的準確性。
買柿子
小石、小志、小三、小四,
提著籃子買柿子。
買柿子,吃柿子。
吃到嘴里甜絲絲。
4.父母應注意矯正寶寶的錯誤發(fā)音
父母矯正寶寶的錯誤發(fā)音要耐心,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斥責寶寶,以免挫傷寶寶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同時堅持不懈地鼓勵寶寶大膽練習,注意千萬不要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
給孩子練膽要講究方法
導讀:家長對孩子膽小問題要有清楚的認識。膽小是可以轉(zhuǎn)變的,并樹立轉(zhuǎn)變孩子膽小的信心,認真設計具體措施,而不是簡單的說教。
如何讓孩子不再膽小,能大大方方的在客人面前喊人說話,在學校勇敢的回答老師問題?這對于有些孩子來說的確有點困難。
因為膽小,孩子失去了許多展現(xiàn)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生活中,這些孩子不敢在生人面前講話,家里來了客人躲在角落里一言不發(fā),家長叫出來也躲躲閃閃;不敢在班上回答問題,更不敢向老師提出問題,要么難于開口,要么聲音細?。徊桓乙粋€人呆在家里,總說害怕,怕什么也說不清楚;不敢一個人上街,像晚報、取牛奶、發(fā)封信件這些事情也完全不敢單獨去做;不敢在晚上出屋門,即使很短的時間,很短的路,也很害怕;不敢在受小朋友欺負的時候大聲講理,更不敢反抗,一味忍受,回家哭泣。
家長如何指導、幫助孩子克服膽小的毛?。?/p>
家長對孩子膽小問題要有清楚的認識。包括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膽小的主要表現(xiàn),膽小是可以轉(zhuǎn)變的,并樹立轉(zhuǎn)變孩子膽小的信心,認真設計具體措施,而不是簡單的說教。特別是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從轉(zhuǎn)變自己的教育行為開始。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
鍛煉孩子在客人面前說話,可以先教他準備幾句話,準備送茶送水,演練一下。當客人到了以后,鼓勵他照著去做??腿说谋頁P,對他的言行就是一種強化。幾次之后,就能大膽應酬了。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
孩子早期的語言訓練
孩子早期的語言訓練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能力又是智力的核心。因此,孩子早期的語言訓練就成了其早期智力開發(fā)的關鍵?,F(xiàn)在許多家長已經(jīng)開始注意寶寶早期語言訓練的重要性。但在具體育兒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五大誤區(qū)??纯茨闶欠裼幸韵碌慕?jīng)歷:
誤區(qū)一:認為寶寶太小聽不懂
父母是孩子學習語言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語言發(fā)展有深刻影響。嬰兒聽覺研究專家發(fā)現(xiàn),嬰兒腦內(nèi)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nèi)主管聽覺的神經(jīng)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的詞匯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shù)量。
剛出生的嬰兒,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當給寶寶喂奶、換尿布時,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這是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fā)育,再經(jīng)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成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zhuǎn)身去找,說明他已經(jīng)明白了話的意思。當?shù)搅艘欢〞r候?qū)殞毜恼Z言會突然爆發(fā),于是很多話都會說了。
誤區(qū)二:用“奶話”(兒語)和寶寶說話
“奶話”(兒語)指剛出生8~9個月的嬰兒,隨著成人的語音刺激“咿咿呀呀”學話。這時,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便教起了諸如“汪汪 (狗)”、“咕咚咕咚(喝水)”之類的奶話。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特點,有助于孩子形像思維的開發(fā),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像思維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后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因此,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fā),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詞匯和感性詞匯相結合。
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jīng)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guī)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fā)展。
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又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
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快到2歲時,出現(xiàn)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fā)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fā)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或?qū)殞氈v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因此,不管孩子怎樣說話,父母都應該用正確的語言來回答每件事,并用標準的話語來糾正孩子的話,這樣就可以通過父母的正確語言示范,寶寶能較早學會說完整的句子。
誤區(qū)三: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當寶寶已經(jīng)明白成人的話以后,而他還不會從口中說出,如果說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fā)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他的要求就已經(jīng)達到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誤區(qū)四:不讓老人說家鄉(xiāng)方言
有些父母上班忙就把寶寶交給奶奶爺爺看護,但又擔心老人說的是家鄉(xiāng)方言,會影響寶寶以后的語言發(fā)展,所以就一再叮囑:不讓老人和寶寶說話。有的家長認為和寶寶說話他也聽不懂,所以不用說也可以。
寶寶生來就喜歡聽各種不同的音響,喜歡父母和他們說話,喜歡這種聽覺刺激,雖然他們聽不懂,但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會有不同的反應,開始會很驚訝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鬧著會突然停止。寶寶認真接收家長給他的聽覺刺激,有利于聽覺注意力的集中和靈敏。另外用方言和寶寶說話也可以讓寶寶多掌握一種語言,父母后期注意培養(yǎng)就不成問題,不與寶寶說話會使孩子因缺乏聽覺來源刺激而減弱甚至喪失聽覺功能。
誤區(qū)五: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fā)音器官發(fā)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fā)音器官的調(diào)節(jié)能力都比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fā)音方法,不會運用發(fā)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fā)“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就把舌頭放平了。于是錯音就出來了。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和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逐漸正確。
幼兒園訓練幼兒語言能力的方法
幼兒園訓練幼兒語言能力的方法
動動嘴,吹吹氣:游戲的重點在于模仿,及訓練口腔肌肉活動的游戲。媽媽先做幾個簡單的口腔動作,讓寶寶模仿親一下、張大嘴、伸一伸舌頭,或是輕輕的吹氣等,訓練孩子口腔閉合的力量。
辨認圖片:利用簡單的童書、繪本來教導小孩認識常用的物品名稱與身體部位,家長在與寶寶對話時,說話速度應盡量放慢, 語調(diào)起伏豐富一點,搭配以夸張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吸引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對圖片內(nèi)容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
打手勢:教孩子一些手勢有助于你們之間的交流,比較常見的手勢是點頭和再見。孩子能理解的比他能說出的更多,向他做一些肢體動作能給他提供一些非語言的反應方式。多對孩子說話:很多父母認為孩子要到1歲以后才會說話,所以不把1歲以內(nèi)孩子的語言訓練放在心上。其實孩子從一出生就愛聽人說話。對于0—1歲的孩子來說,父母要做的就是多對他說話,把外界信息傳達給孩子,讓他對語言產(chǎn)生興趣。
讀雜志:當你為孩子朗讀的時候,請從讀雜志開始,請記下你讀過的書名和讀書的時間,盡管你看不到孩子對此會有明顯的反應,但長此以往,將對他獲得語言的能力和豐富他的詞匯有持久的影響。
園藝:你若喜歡園藝,去花園干活就帶上孩子。讓他坐在毯子上,并給他一把塑料鏟子讓他握著,當他注視著你干活時,你可說出各種植物的名稱,并給他講解你正在干什么。將語言(或聲音)與具體事物(如植物)聯(lián)系在一起,有助于孩子在大腦中產(chǎn)生概念的表象。
牙牙學語:當孩子牙牙學語時,請用交談來吸引他,你可以偶爾向他咕噥幾句,也可以慢慢地吐字清晰地回應他。牙牙學語是語言能力成熟的前奏,能進一步鼓勵他開口,并最終讓他學會說話。
小藝術家:與你的孩子一起畫畫,告訴他你畫了些什么:“這是汽車?!薄斑@是鴨子。”在畫上加文字說明,并讓其他人看。人們會讀出你寫在畫上的文字。反復的接觸可使孩子將圖畫、文字和意義聯(lián)系起來。
熟悉小動物:讀一本有關動物的書,然后去一趟動物園、水族館或?qū)櫸锏?,向孩子說出所見動物的名稱。親自看到動物和對它們的切身感受會大大有利于孩子對概念的理解。
障礙之道:設計一個有障礙的小通道,可用枕頭和毯子當隧道和人行道。當孩子爬過這個通道時,向他說明他正在什么上面、什么下面或在什么中間爬行。將這些活動中的物質(zhì)材料與語言描繪結合起來,這給孩子一個獨特的機會,他可以把詞語和具體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 和寶寶一起品嘗準備小碗、小勺,在里面分別放入白醋、白糖水、鹽水、白開水、白酒等相同顏色而不同味道的液體,加水稀釋后和寶寶一起品嘗這些液體(注意寶寶的味覺相對更為敏銳,液體的濃度要在自己剛剛能品嘗出就行),讓寶寶嘗試各種味道并記住它們。到一定月齡后,也可準備一些可口的水果(如香蕉、橙子、蘋果等),切成小塊,讓寶寶品嘗,并告訴寶寶香蕉是甜的,橙子、蘋果是酸甜的,并看看寶寶最喜愛哪種味道。
添加輔食
4個月后開始添加輔食的話,量可以很少,主要起補充作用,因為輔食有各種口味,可以幫助給寶寶的味覺得到良好的發(fā)育,應該特別重視寶寶斷奶期的味覺體驗。 寶寶通過品嘗各種食物,可促進對很多食物味覺、嗅覺及口感的形成和發(fā)育,開始從流食——半流食——固體食物的一個適應過程。
0~2個月
玩法:
1. 大人用花布條或花手鐲戴在寶寶的手腕上;
2. 將帶花布條的手遞到寶寶眼前,引起寶寶的注意;
3. 寶寶注視自己的雙手后就會慢慢用兩只手手指相碰,在眼前玩手。
目的:
訓練寶寶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 小貼士:這是手眼聯(lián)合的第一步,是以后一切動作的開端。
手足蹬物
玩法:
1. 爸爸媽媽將軟球或柔軟的玩具放在寶寶小床的一側,大人把柔軟玩具推到寶寶手邊,寶寶便會用手推開柔軟玩具;
2. 大人再將玩具推到寶寶的小腳附近,寶寶會用小腳去蹬玩具。
目的:
訓練寶寶的手、腳靈活能力。 小貼士:寶寶的小手小腳都不能被衣物、睡袋、襪子等妨礙住,否則寶寶感覺不到玩具,就不能活動了。
2~~4個月
全身活動打響球
玩法:
1. 將一個大的響球掛在寶寶能看到的地方,用一根繩子連載一個松緊帶的環(huán)上,再講松緊帶環(huán)套在寶寶的右手腕上;
2. 大人拿著寶寶的右腕搖動,打響響球,然后放手;這時,寶寶會靠全身活動來自己打響響球;
3. 經(jīng)過幾次活動后,寶寶會覺察到只動右腕就可以打響響球了,可讓寶寶熟練地玩一會兒;
4. 過一段時間,大人再將松緊帶環(huán)移到寶寶的左腕上,同寶寶玩一會兒,然后讓寶寶自己玩;
5. 寶寶會先用右腕,當發(fā)現(xiàn)不能打響響球后,又會活動全身來使響球發(fā)出聲音,經(jīng)過幾次練習,便會察覺只動左腕就能打響了;
6. 用同樣的方法,大人再將松緊帶換移到寶寶的左踝上和右踝上,寶寶同樣會找出打響響球的方法。
目的:
促進腦神經(jīng)纖維的連接,促進寶寶大腦的發(fā)育。 小貼士:這個游戲說明80~90天的寶寶就能從活動中總結經(jīng)驗了。但在做這個游戲的時候,大人要認真監(jiān)督,若要離開,記得除去松緊帶環(huán),以防寶寶自己把肢體纏住,阻礙血液循環(huán)。
撥弄紅色小球
玩法:
1. 在地上放一個紅色小球,媽媽將寶寶放在小球的旁邊;
2. 寶寶看到紅球就會伸手去撥弄,并準確地將手伸到小球旁;
目的:
訓練寶寶視覺分辨的能力。 小貼士:由于此時寶寶手指還不能捏取,所以不可能拿到小球。但這個游戲說明寶寶視覺比以前精確,可分辨細小的東西而且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良好。
4~6個月
拿勺吃飯
玩法:
1. 媽媽給寶寶喂飯時,給他一個小勺子,讓他練習拿勺;
2. 剛開始,可能寶寶會用勺子的凸面插入飯內(nèi),或用勺在碗里亂攪;
3. 但經(jīng)過多次嘗試,寶寶就會用勺的凹面吃到食物了。
目的:
鍛煉寶寶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貼士:有時大人可幫寶寶盛一點食物在勺里,讓他自己放入口中,寶寶會十分高興的。這也是讓寶寶自己學習吃飯的開端。
重視對孩子的言語訓練
導讀:小兒開口說話猶如打破堅冰一樣,是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開口說話看似簡單,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訓練幼兒說話的九要素
首先我們要知道小兒說話所需哪五種基本技能:
1、小兒能發(fā)出各種聲音,而且音調(diào)有高有低。
2、能聽和辨別聲音的方向,并且有了聽覺選擇性,對某些聲音予以注意,而對另一些聲音不予理睬。
3、有模仿性行為,特別是模仿發(fā)聲及發(fā)聲時的方式。
4、會想像,對不呈現(xiàn)在眼前的事物用假份性的游戲反映出來。
5、認識熟悉的事物,當大人蓋住眼前的實物時,小兒會尋找。
小兒開口說話猶如打破堅冰一樣,是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開口說話看似簡單,但它往往需要一些基本的技能。
只有當小兒具備上述5項技能時,才會有語言的產(chǎn)生。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賦予了極大的關注,尤其是那些開口遲、說話少的孩子,更是令父母心焦。在此,我們要奉勸父母們不要太急躁,因為小兒說話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它是沒有捷徑可行的。父母要耐心地觀察,并促進這個過程的發(fā)展,哪怕短時間內(nèi)可有看不到孩子在語言上的絲毫進步,也不要氣餒。實際上,小兒語言的進展在開口說話之前是悄然進行的。如果此時父母灰心喪氣,放棄教孩子說話,那么失敗則是難免的。所以,我們建議父母要用游戲開發(fā)小兒的語言能力,預防語言發(fā)展緩慢。
為了使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更有效,父母要記住下述幾個方面的策略:
一、盡量使小兒感到快樂和有趣
教語言不是枯燥的模仿。那種父母說,孩子學的單調(diào)模式是不容易奏效的,而且常常遭到孩子的拒絕。因為有些語言,特別是那些較難理解或較難發(fā)音的詞語,兒童一時半會兒是講不出來的,如果父母硬逼著他們“鸚鵡學舌”,只會使孩子感到緊張和痛苦,失去對學語言的興趣。正是因為這個道理,父母先要發(fā)現(xiàn)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這可能包括吃的東西,如冰淇淋、糖果或飲料等。當孩子按照要求做了某件事或完成了某項任務,父母就可以用這些東西獎賞他們,但更多的是要有語言、用父母快樂的表情、用擁抱或親吻的動作來對孩子表示鼓勵。還要注意的是,父母一是要根據(jù)小兒的年齡特點安排游戲時間的長短;二是要不斷變換游戲內(nèi)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二、控制教學情境
如果父母要教孩子學習新的語言,首先要學會控制孩子學習的情境,使小兒能夠配合,注意力集中并感興趣。其實,年幼兒童在學習時的分心是很常見的,關鍵是如何把握住孩子,切忌硬逼或訓斥。比如,當孩子在學習中不合用或表現(xiàn)不好時,父母可以不予理睬,最好的辦法是什么也不說,自己只管繼續(xù)游戲;如果孩子此時把玩具亂扔在周圍,父母可以取走他手中的玩具,離開房間幾分鐘后再繼續(xù);如果小兒仍然調(diào)皮搗蛋,父母就收拾好全部玩具,結束游戲。這樣,孩子會很快懂得自己做錯了,不等玩具收拾好,就會回到父母身邊再安靜下來。
三、教語言的同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語言
父母在教孩子學語言時,一則自己不要自顧自地說,因為這會使孩子只聽而無機會說;二則不要提問題太多,因為孩子在諸如“這是什么”一類的問句中,并不能學到什么語言,反而增加他們的緊張;三則不要使用復雜的語言教孩子,而要使用短句,并且突出所教的單詞,把它放在每句的句子中;四則是不要只說不演示。在教孩子說話時,父母要充分調(diào)動視、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還要輔以相應有盡有動作,使孩子懂得說話的意思。
四、每天定時教小兒
父母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孩子游戲,在游戲中教孩子說話。所定的時間可因人而異。開始的時候,時間可以定得短一些,大約2-3分鐘,然后逐步延長,形成常規(guī)。
五、選擇最佳的學習時機
父母應當安排孩子在最佳的學習時機進行語言教學。所謂最佳的學習時機,就是孩子精力最充沛、注意力較集中的時候,這樣,效果就會好一些,孩子學的東西也會更多一些。如果在孩子疲乏困倦的時候教語言,往往事倍功半。
六、重點突出,反復練習
父母在一段時間內(nèi)只教小兒學習一個特定的詞語,并且讓孩子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
七、小步驟前進
學習語言時,父母要把目標化整為零,每一步要分得較細,使孩子在學習中容易獲得成功。如果步驟與步驟之間跨度較大,孩子就會遇到困難,挫傷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例如,當小兒只會少數(shù)稱呼時,父母就著重于疊詞或單詞的教學;當小兒不會發(fā)“K”音時,父母可以訓練孩子的口舌運動,先發(fā)“a”或“e”的音,逐漸過渡到“K”音等等。
八、不要輕易打退堂鼓
即使在一段時間內(nèi),父母尚未看到明顯的效果,也不要急躁。因為孩子的開口,是需要“千呼萬喚”的。
九、記錄進展情況,看到小兒的進步
在孩子末開口之前,父母很難看到他們的進步,這常常影響父母教孩子的積極性。為了避免這一點,建議父母經(jīng)常記錄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對于能說話的孩子,父母要記錄他們用詞匯的性質(zhì),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詞語,是短語還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語言學習的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