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影子有多長
發(fā)布時間:2021-06-10 幼兒園影子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影子 幼兒園影子游戲影子,只要有光線,就有影子,只是我們從沒有仔細留意過。今天,和孩子們一起來到操場,一起觀察起影子來。
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測量影子。當我問:誰能來幫我量一下,我的影子有多長?下面變得一片寂靜。沒有孩子主動說來給量。這是我沒有料到的。因為我沒有提供任何的材料,只是想讓孩子們在沒有材料的情況下,自己想辦法,可以用腳,用手等等??墒呛⒆觽兂聊?。于是,我請了一個孩子圓圈中來,我來給他量一量,我用腳量了他的影子長度。有幾只腳長度,我就畫了幾個腳印,我的意思是請孩子們跟我一樣,如果用腳,就記錄用幾只腳,如果用手,就記錄用幾只手。于是,我們開始分散記錄。
因為,今天只來了39人,所以有一個孩子沒有伙伴了,于是,我和他結成伙伴來測量。先是他量我的影子長度。他一共用了四種方法:一是用腳,這是模仿我的。二是用手,是自己想的。三是用鉛筆,也是自己想的。四是用記錄夾,同樣是自己想的。在他畫的時候,我乘空隙去看看其他孩子的記錄情況。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就用了一中方法,就是用腳。也有些孩子有創(chuàng)新。會寫字的幾個,用數(shù)字和漢字來記錄,如王歡,寫了8腳,就是8只腳的意思。還有的用自己的身體來測量。還有用橡皮來測量的。
最后,我們回到活動室,交流各自的記錄結果。這時,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有的孩子已經(jīng)記不清哪個是哪個的影子長度了,因為他們沒有在前面寫上好朋友的名字或?qū)W號,又把記錄的腳印和手印什么的都畫在了一起。這下子可沒辦法介紹了。
于是,我介紹了我的記錄,請孩子們找找我是怎么記錄的。通過比較,孩子們終于知道,在記錄前,先要寫好記錄的是誰,不要把每個記錄都混在一起,這樣才能分辨。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有趣的影子游戲
在周圍現(xiàn)實生活的環(huán)境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學信息,幼兒無時無刻不在和它們打交道。但這類環(huán)境中的科學的影響也具有自發(fā)的、偶然的性質(zhì),就要看老師敏銳的教育機智,如何將科學教育有意無意地滲透在活動中,給幼兒形成簡單的隨機地運用數(shù)學的意識。但一提到科學,往往會想到都是一些比較理性的知識,如何使幼兒有探索學習的興趣呢?我在中班科學活動“影子游戲”中,就嘗試將游戲與教學、科學與數(shù)學有機地結合,并通過不停追問、反復質(zhì)疑的方式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究,不斷維持幼兒的學習興趣,激起幼兒的探究欲望。以下是我的做法和點滴體會。
1、猜猜它(影子)是誰?
老師“我有一個好朋友,我到哪,它到哪,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緊緊跟在我身邊,猜猜它是誰?”有的說“小貓、小狗…..有的說“手、腳……”“到底是誰呢?”老師有意識地在有陽光的操場上走動,幼兒看到了老師身后的影子,大聲說“是影子、是影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兒對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興趣,但這種好奇是對事物的直接興趣,往往也是很無意識的,“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綱要》中科學目標還提到“對周圍的事物、現(xiàn)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子雖然常伴隨著我們,但日常生活中幼兒并沒有在意到它的存在,而我采用猜謎的方法、并通過有意識的體態(tài)動作(在有陽光的操場上走來走去),較好地引起了幼兒對身邊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科學現(xiàn)象(影子)的好奇,從而產(chǎn)生認識的興趣。
2、影子在哪里?
老師“我的影子在哪里呢?”幼兒“在這在這”。
老師“我的影子在什么位置?”(語氣強調(diào)“位置”)幼兒“在這里”。
老師“到底在什么位置?”“是左邊還是右邊,是前面還是后面?”(語氣放慢)隨著老師的站位變化,幼兒七嘴八舌地說“在左邊、在右邊、在旁邊、在前面、在后面”。
老師“你們有影子嗎?”幼兒大聲說“有”
老師“你們的影子在哪?”有的四下看看;有的指著自己的影子說“在這”;有的說“在我的身后”……
“讓你們的影子在身后(旁邊、前面)”幼兒跟隨老師指令變化著自己身體位置。
3、影子什么樣?
老師“找個朋友站在一起,比比、看看你們的影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幼兒“我的影子比他的長、我的影子胖、老師的影子大、我的影子也扎著小辮兒……
老師“你影子會變嗎?怎么變的?”幼兒“我跑影子也跟著跑、我動影子也跟著動、影子也會跳舞……”
影子是人人身邊都有的,未必人人都能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和它的奧秘和趣味,我“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幼兒在自由觀察、探索中,用生動的語言積極地表達著自己對影子特征的認識,并把這種活動真正當成在游戲,在游戲中體味著發(fā)現(xiàn)的快樂。
4、影子會排隊嗎?
老師“你們會讓影子排隊嗎?”幼兒排成一排。
老師“先來數(shù)數(shù)我們這有多少小朋友,再數(shù)數(shù)影子有多少?每數(shù)到誰時,誰就大聲的說出“這是我的影子”。幼兒“我們有18人影子是也有18個”“影子和我們一樣多?!?/p>
老師:“這些影子都一樣嗎?”幼兒“不一樣”老師“怎么不一樣了?”
幼兒“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
我引導幼兒自然地在游戲中運用簡單的數(shù)學方法(排序、對應、點數(shù)、比較等)解決科學探究活動,從而“在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shù)量關系并體驗到數(shù)學的重要和有趣”。
4、影子藏哪里?
老師“影子始終在我們身邊,影子能藏起來嗎?”有的迅速地躲在了花叢的蔭涼處;有的躲在了屋檐下;還有的竟然趴在地上,用手抱著頭,縮著身體,有的縮在了同伴的身邊,貼得緊緊的……。
老師“你剛才把影子藏在了哪里?”幼兒有的說:“我藏在了土里”許多小朋友哄笑時,老師并沒有否定,而是鼓勵幼兒繼續(xù)說。幼兒有的說“我的影子藏在了花里”“藏在了地上”“藏在了樹里”……
孩子們的做法和回答多么有趣而天真呀!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人的影子不見了,只是被更大的物體影子遮擋住了,所以才看不到的??此扑麄兊拇鸢付煎e了,但用現(xiàn)代的觀念、開放性的理念來看,對于孩子來說,真正的科學道理并不是現(xiàn)在就能懂得、就能說清楚的。從孩子的眼中,用自己富有想象的想法解釋了這一科學現(xiàn)象,是可以允許,也是可存在的。由于我開始意識到孩子的科學是“詩性的科學”,孩子的認識和表達是符合他們現(xiàn)有認知水平的,所以沒有一味地要求幼兒用成人的所謂“科學”語言來表達,而是用一種包容、理解、接納的態(tài)度面對幼兒五花八門的回答。正因為我“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jīng)驗?!庇變翰朋w驗到與老師、與同伴之間的相互接納。也這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在孩子的科學活動中,科學知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親歷科學過程的體驗和科學態(tài)度,才是更值得關注的。教師應支持幼兒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并幫助幼兒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認識,應相互理解、尊重和接納。
案例:多變電線
活動目標:
1、任意彎折電線,大膽表現(xiàn)富有創(chuàng)意的造型。
2、嘗試運用多種材料讓電線站起來。
3、培養(yǎng)幼兒大膽嘗試、勇于探索與表達的精神。
活動準備:
1、粗細、長短不同的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橡皮泥、各種可穩(wěn)定的積木、一次性杯子、黃沙等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fā)活動興趣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大口袋,猜猜里面裝了什么呢?
2、請幼兒從盒子里摸出電線,提問:這是什么?(電線)電線有什么用?(可以通電)
二、看一看,引導觀察想象
1、今天顧老師要用電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輕輕閉上眼睛,看,老師把它變成什么了?
2、教師將電線彎曲成娃娃形,問:看看它變成了什么?又像什么?還可變成什么呢?(蘑菇)
3、電線真好玩,你們想把它變成什么呢?(請幼兒說說)
三、玩一玩,鼓勵創(chuàng)造表現(xiàn)
1、師: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許多既安全又好玩的電線,下面小朋友也可以用電線來變魔術。
(幼兒自由結伴彎曲電線,
教師觀察指導。)
2、(一、二、三拍手靜坐)問:你把電線變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啟發(fā)思考探索
1、師:我們的小手真能干,會用電線變那么多有趣的東西。我又變了一個,他們可都會站起來的。(出示一個人)。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有橡皮泥、沙子……你們可以試試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讓它站起來?
2、幼兒嘗試操作,讓電線造型站立起來。
3、幼兒自由講述讓電線站起來的方法。(如借助膠帶、插入彩泥等)
五、評一評,保持探索興趣
師:今天小朋友真聰明,想了許多辦法讓電線擺出了各種造型,今天小朋友回去以后還可以再試一試,變一變。好嗎?
教學思辯:
廢舊電線顏色多樣,易彎曲、易伸直,變化萬千,在幼兒操作活動時,提供這一素材,不僅能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各種感官,還能為幼兒豐富想象力構建舞臺。
本活動我根據(jù)中班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借助電線色彩鮮艷,可隨意造型這一特點,以觀察性、開放性提問為中介,以誘發(fā)積極思維,大膽操作,自主表達為核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讓幼兒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識。如:在變化電線造型時,幼兒能說出很多種與之相象的造型(娃娃的臉、金龜子、水果)等。這些幼兒想象出的都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很自然地與電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見聯(lián)系起來。于是我找到了現(xiàn)場扎辮子的幼兒與幼兒的創(chuàng)作作了比較,一方面肯定了幼兒的想象,另一方面讓未想到的幼兒很直觀的感受。并及時地加以表揚,增加幼兒創(chuàng)作的欲望。
第一次操作活動時,教師只是為幼兒提供材料,讓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大膽操作,隨意造型。由于中班幼兒缺乏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且模仿性強,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只出現(xiàn)幾種簡單的創(chuàng)意,但也有幼兒對同一造型出現(xiàn)了不同的想象結果。
第二次操作,教師讓幼兒把自己創(chuàng)意的造型立體化,但我卻忽視了,有些是不適合站立的。幼兒在操作時,在將物體加以穩(wěn)定的同時,還利用彩的積木造型進行裝飾,這是我沒想到的,說明幼兒的思維非?;钴S,能突破老師的要求,他們渴望更多、更美的效果出現(xiàn),及時的鼓勵、表揚會激發(fā)幼兒創(chuàng)作的興趣。因此,我并不埋怨幼兒,而是拿出幼兒作品加以肯定。
在整個過程中,活動過程層次清晰,過渡自然,教師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通過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說一說,充分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案例:多樣的燈籠
實錄:
主題活動《鬧元宵》正在紅紅火火的進行著,這天,沈凡凱忽得冒出一句話:”幼兒園的燈籠為什么不是圓的就是紅的,難道沒有其他的了嗎?”這話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吸引過來。王媛說:“外面賣得就都這樣啊。”袁俊杰說:“紅得好看嗎。”
可張文靜就說:“不是的,外面還有好幾種燈籠,只是西渡很少看見。”班上有了兩種不同的看法,大家都各持己見,有的贊同王媛和袁俊杰的因為外面都這樣,有的贊同張文靜的。教室的分貝提得很高,后來大家吼了,決定各自去證實自己的答案。
第二天,孩子們帶來了回家后尋得的答案相互交流開來。家中的報紙、網(wǎng)上的資料、燈籠的實物成為孩子們辯證的材料。孩子們漸漸發(fā)現(xiàn):燈籠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中國人在不斷的探索中對燈籠的外觀加以改進,使其成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高興,有的幼兒還說等長大了要做一個藝術家,創(chuàng)作更好看的燈籠。
反思:
二期課改講究主題活動的學習是孩子自主參與、學習的活動。孩子是活動的主體,生活中的許多內(nèi)容會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從而生成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而教師則是一個活動的支持者,孩子的引導者,觀察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孩子的經(jīng)驗、信息,適當?shù)膶⒆舆M行引導、啟發(fā),使活動得以有效地開展。此外,老師也要信任孩子,能大膽的放手讓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交流、爭論、質(zhì)疑。不要過早的參與進去干預孩子,否則很可能把事半功倍的事復雜化,這樣也不利幼兒的個體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