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為什么他不肯認錯?
發(fā)布時間:2021-06-07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背景:我班籽延小朋友,他聰明、愛學習、愛哭、是個閑不住孩子,并且每天來幼兒園都要掉上幾滴眼淚,等他媽媽走后,他會馬上笑起來,并在幼兒園一天都玩得非常高興。有一次,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籽延拿著小椅子,在教室里推來推去,突然看見小朋友撿得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頭看看我,我忙把視線移開。只見他一只腳邁進筐里,使勁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時飛濺出來,幾腳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來,他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當小朋友告他的狀時,他立刻就說:“老師,不是我,我沒踩?!蔽艺f:“那是誰踩的?”他會指著旁邊的小朋友說:“是他?!边€有一次音樂游戲,小朋友在玩《找朋友》的游戲,倫倫小朋友不小心碰著了他,他抬手就打了倫倫,倫倫哭了,其他小朋友說是籽延打的,籽延卻怎么也不承認,一個勁地說:“不是我?!?/p>
分析:究竟什么原因引起他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甚至為了遮掩自己的錯誤到了撒謊的地步。離園時我與他媽媽進行了交談,從他媽媽那里了解到,他從小在他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但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忙,每天有年邁的外婆帶著。他從小調皮、愛動、腦子轉的快。出去玩到處亂跑,外婆怕他摔倒,就經常嚇唬他說:“你再跑讓收破爛的給你收走了。”有一天,他跑遠了,看不見外婆了就大聲哭起來,正好來了一個騎三輪車的叔叔說要把他送回去,他以為是收破爛的要把他帶走,嚇得使勁的大哭,晚上睡覺時在夢中還大聲得哭。從那以后他就特別的膽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險地事,處處都十分小心。經常纏著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調皮,經常犯點小錯誤,爸爸經常批評他,為了逃避批評,他經常會找一些理由為自己辯解,但由于爸爸、媽媽工作忙沒時間聽他辯解,有時他能逃避錯誤。在結合每次犯錯誤的表現(xiàn),與他的膽小有很大的關系??赡苁欠噶隋e誤害怕老師的批評、指責,為了逃避這些,才會出現(xiàn)以上觀察中的表現(xiàn)。孩子的發(fā)展水平不一樣,籽延思維敏捷,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年齡又小、知識經驗貧乏,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差,自我為中心意識強。在做這些事時,他沒想到這是不對的,小朋友的告狀,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為了逃避老師的批評,常常用慌言掩蓋自己的行為,使他慢慢養(yǎng)成這些不良習慣。
對策:1、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當孩子犯錯誤時,不在集體面前揭露他,單獨和他談談。一方面表示對他錯誤的理解,提出遇到這樣的事情的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引導他換位思考,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不快樂。讓他知道出了問題應該自己承擔,不能賴在別人身上。2、培養(yǎng)勇敢的精神,經常講一些有關勇敢的故事。善于觀察,當他遇到困難時,能得到及時地幫助,鼓勵他去戰(zhàn)勝困難。對他多進行膽量方面的訓練。比如:在感覺統(tǒng)合訓練中,逐漸鍛煉他的膽量。3、給明明母親般的關愛。讓他覺得老師也想媽媽一樣關心她,使它具有安全感,減少他心中的壓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有話愿意與老師交流,。相信老師。老師有時應接納、理解他的一些行為。4、給籽延爸爸提建議,無論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子,以父親博大的胸懷,男子漢的形象影響孩子,養(yǎng)成敢做敢當?shù)牧己昧晳T。
反思:當孩子有了缺點、犯了錯誤,我們應用一顆寬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長中的問題,他們畢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與生俱來的天真與頑皮。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有犯錯誤的權力,老師應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觸動孩子的內心體驗的教育,最有效的要讓他們通過思考,去看清自己缺點,改正錯誤。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案例:他為什么總是欺負人
一:案例主題
小年齡幼兒間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比較常見,但像嚴勝駿小朋友一樣經常無理由攻擊別人,還屢改屢犯實為罕見。教師一方面運用積極鼓勵的方式引導他認識攻擊行為的危害性;一方面與家長緊密聯(lián)合,用講道理,物質獎勵等方式使他改正攻擊行為;再一方面用同伴間的友好關系轉移他攻擊別人的注意。一個半月下來,他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
二:背景
新幼兒入園,老師最擔心最頭痛的問題莫過于孩子之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嚴勝駿小朋友就是其中一例。屢屢用推、咬、打的方式無端欺負同伴,當老師指出他行為錯誤并要求他改正時,他當即表示改正,態(tài)度良好。然而不過多時,攻擊別人的行為再次上演。許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更有的家長主動向老師提出要自己的孩子遠離嚴勝駿的請求。
三:事件發(fā)生的背景
事件一
晨間,早來園的幼兒在桌上自由玩插塑。和嚴勝俊同組的孩子這時有三個,大家都在玩小方塊積木?;j筐里的積木方形的多,長條的少。于是大家都選長條的玩。一女孩剛取到一長條積木,嚴勝駿見狀立即去搶。女孩拽著積木不等送手,嚴勝竣早就快速低頭狠狠咬了對方的手。女孩“哇”的哭聲充滿了整間活動室。手指皮已咬破,可見很用力。
事件二
晨間談話,老師批評了幾名做操不認真的幼兒。話音剛落,嚴勝駿就沖到其中一名被批評的幼兒旁,揮動手臂用力打他,并嚴厲說道:“你怎么不好好做操啦……。”
事件三
一活動結束,幼兒三三兩兩進廁所小便。男廁的小便槽不算小,不過同時上廁的人較多,于是會有幾個人在旁等候。此時小便槽邊都是人,嚴勝駿也等在一邊。一幼兒解完小便,另一幼兒跟上,這時嚴勝駿突然猛推了另一幼兒,把位置留給了自己。那幼兒倒在地方,嚴勝駿瞧也不瞧。
事件四
幼兒排隊散步,跟著老師的速度邊走邊看。排在嚴勝駿前的一女孩走路有點慢,嚴勝駿毫不客氣地用腳踢那女孩,如同踢皮球。女孩流淚告狀,他竟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你走的那么慢!”
如以上發(fā)生的類同事件每天無數(shù)次。有的幼兒忍氣吞聲,有的幼兒則以牙還牙。一次次批評,他一次次低頭謙虛思過。頭痛的是,不出幾分鐘,又有新案再發(fā)。
四:事件中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認真分析他的所作所為,造成他強烈的攻擊行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多次看見嚴勝駿發(fā)脾氣歐打教養(yǎng)他的奶奶,而奶奶只是一味得說:“告訴你爸爸去,告訴你爸爸去?!蹦樕蠀s是笑??梢娫谀棠堂媲八谴笸?。在奶奶面前可以為所欲為,勢必影響了他面對班級幼兒的時候也同樣為所欲為,自我中心意識強烈。二,爸爸工作忙碌,極少和他呆在一起。最多的父子碰面時間可能就是奶奶報告嚴勝駿的行為問題,爸爸一貫堅持用棍子教育。這樣長期以來在嚴勝駿的心里形成了這樣的想法:攻擊就是教育。三,未入園前,嚴勝駿與其他孩子接觸甚少,全部生活幾乎只與奶奶在一起。奶奶樣樣依著他性子,他也就沒有機會學習同伴間該如何交往,也就不用學習什么是分享什么是謙讓,道德意識薄弱。
由此再來看發(fā)生在幼兒園的事件,都和以上三個原因有直接的關系。也就是只要處理好了以上三個原因,他的攻擊性行為也就會自動消失了。
首先,我們和嚴勝駿的奶奶進行了思想上的溝通。指出教養(yǎng)孩子應從事情的性質看問題,不能由著孩子任性,該寬容的時候需要寬容,該嚴格的時候就要嚴格,區(qū)分寵與愛的關系。我們列舉了由于嚴勝駿自我中心意識強烈造成許多孩子被欺負的事例,奶奶恍然大悟。
其次,我們聯(lián)系了工作繁忙的爸爸,向他爸爸報告了嚴勝駿喜歡用攻擊行為解決問題的方式。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想。棍棒下教養(yǎng)的孩子只會變得更倔強,身心受到傷害的時候也會學著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試用說理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多點鼓勵,哪怕物質上的,都比棍棒強。他的爸爸不好意思,說以后一定改一定改。
最后,在幼兒園我們經常用故事告訴孩子學會友好相處,用故事使孩子明白同伴間相處要懂得謙讓。找嚴勝駿個別談話,肯定他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否定他不正確的處理方式。并教他放棄用攻擊的行為,學會用語言解決問題。同時,開展有趣的集體游戲,活動中,使其感受同伴相處的快樂。小事件一天天少起來,我們?yōu)樗佑?,也加重了批評的語氣。
五:評論與反思
看如今的孩子,從他的言行上就能分辨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是父母自帶的孩子明理,動手能力強,但驕氣。隔帶教養(yǎng)的孩子乖順但自我中心。全全都關懷的孩子知識面廣不過很能變,讓人不知道啥時聽話啥時不聽話。
嚴勝駿的例子其實是個典型,通過他的變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眾多小年齡幼兒身上的攻擊性行為的導火線是什么。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很關鍵。尤其是新入園的孩子,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大致上都和家庭有關。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慎重。當看見孩子出現(xiàn)問題不能很快改正時,不能姑且養(yǎng)息或者嚴厲指責。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出現(xiàn),問題持續(xù)的長度和強度,就要看運用的方法是否合適。需要仔細觀察孩子行為,找準問題的切入口,和家庭同步開展教育,以說理為主,用積極的鼓勵幫助孩子慢慢改正錯誤。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方法解決。老師有心,家庭有心,就沒有不快樂的孩子。
Baby為什么會有不良行為?
導讀:幼兒的道德判斷是在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的。凡是成人表示贊許并說“好”、“乖”的行為,寶寶便認為是好的行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責并說“不好”、“不乖”的行為,寶寶便認為是壞的行為。
幼兒的道德判斷是在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的。凡是成人表示贊許并說“好”、“乖”的行為,寶寶便認為是好的行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責并說“不好”、“不乖”的行為,寶寶便認為是壞的行為。因此“好”、“不好”是寶寶最初的道德判斷中的兩大類別。3歲的寶寶已經能把人分為兩類:好人和壞人,例如說,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壞蛋。
l歲寶寶還沒有道德的判斷,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為。寶寶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判斷是在掌握語言以后逐步產生的。當寶寶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為的時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這些詞給予獎勵;當寶寶做出不良的行為的時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這些詞給給予批評。在這樣的過程中,寶寶逐漸養(yǎng)成一定的道德習慣,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場合,寶寶就能不加遲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來。而對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則會采取一種否定的態(tài)度。
幼兒的道德判斷是在與成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的。凡是成人表示贊許并說“好”、“乖”的行為,寶寶便認為是好的行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責并說“不好”、“不乖”的行為,寶寶便認為是壞的行為。因此“好”、“不好”是寶寶最初的道德判斷中的兩大類別。3歲的寶寶已經能把人分為兩類:好人和壞人,例如說,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壞蛋。
但寶寶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還是比較簡單的,不能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寶寶還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則,成人只能用簡單明了而具體的事例來使寶寶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寶寶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也是不穩(wěn)定的,經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勵和督促。比如,當寶寶看見別的孩子折花的時候,他會說:“媽媽說的,折花就是不乖?!钡且部赡苓^了一會兒,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來。
總之,在幼兒期要用合乎寶寶年齡特征的方法來培養(yǎng)寶寶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良好的道德行為,同時也不要要求太嚴,期望過高。
案例:牛奶為什么會倒翻
從“五一”長假后,孩子們在早上來園的點心時間里,我們采取了讓他們進行自助式喝牛奶的方法,這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和好奇的事情,為此我連續(xù)觀察了三天的時間,并對一些事件進行的記錄和分析。
案例一:牛奶為什么會倒翻
在開始自助式喝牛奶之前,我們沒有向幼兒介紹應該怎樣使用小茶壺,應該怎樣去喝牛奶等,而只是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他們喝牛奶可以自己倒了,然后我就在一邊悄悄地觀察。
孩子們洗完手后,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是急于去倒牛奶,而是先看看同伴是怎樣倒的,然后自己再倒,而且倒的時候,都非常得小心,很多人都只倒了小半碗牛奶,喝完后再倒第二碗的,結果全班三十位幼兒沒有一個人將牛奶打翻。
反思:
原以為第一次讓孩子們自己倒牛奶喝,教師在沒有提示和暗示的情況下,可能會有許多孩子把牛奶打翻,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所有的孩子都順利地喝完了牛奶。
事后我仔細的分析了原因,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他們在生活自理方面較以前更獨立了,尤其是手部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控制能力都有了較好的發(fā)展,因此他們對于一些簡單的勞動都能很好的完成,而且這一時期的孩子他們會觀察、會思考,對于一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也不會很沖動的去做,而是會“三思而后行”了,所以第一天的自助牛奶無人出差錯。
第二天孩子們在自助牛奶之前,我依舊沒有對幼兒進行任何提示,而是在他們都喝過牛奶之后,請小班長對今天幼兒喝牛奶的情況進行的講評,結果只有輝輝將牛奶倒翻了,原因是他倒好牛奶后沒有及時喝掉,卻又去幫別人的忙,結果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牛奶打翻了。
第三天自助牛奶后,小班長在講評中告訴大家:今天有兩個小朋友把牛奶打翻了,一個是蕗蕗,他把牛奶倒得太滿了,所以他端起來喝的時候,一晃就翻掉了;另一個是騁騁,他倒牛奶的時候沒有看準,結果倒在外面了。這時騁騁站起來說:“我沒有瞄準呀,我是不小心的。”
反思:
為什么在第一天之后連著兩天都有孩子將牛奶倒翻,而且人數(shù)有上升的趨勢,是不是我該對幼兒進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呢?但我轉念一想,可能是孩子們在第一天的自助牛奶之后,發(fā)現(xiàn)這件事情不是很難做,所以有些孩子在自助牛奶時,不像第一天那樣認真地去做這件事了,這也是一些孩子的特點——不會長久的、專注的去重復做好一件事,如果我對他們進行教育的話,或許能收到一時的較好的效果,但卻壓制了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忽略了讓他們自己在活動中總結、提升經驗的方法,于是我決定繼續(xù)觀察孩子們喝牛奶的情況,并采取下列措施:
1、鼓勵幼兒用互相提醒的方法,當發(fā)現(xiàn)同伴的牛奶要打翻的時候及時提醒他。
2、堅持請每天的小班長對當天大家喝牛奶的情況進行講評,總結大家好的經驗和方法,并讓大家?guī)椭切┐蚍D痰挠變悍治鲈?,用幼兒教育幼兒的方法?/p>
請幼兒嘗試對每天打翻牛奶的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爭取做到“0記錄”,以此來鼓勵幼兒不要打翻牛奶。
案例:趣解十萬個為什么
由趣解《十萬個為什么》想到的……
從幼兒園資料室新領了幾本《十萬個為什么》以供我班午間活動之用。本來我是打算逐個講解給孩子們聽,但我轉念一想,與其讓他們機械地接受還不如給他們一個問題,讓他們自由發(fā)揮想象回答,這樣有可能會更能激發(fā)孩子的答題興趣,更能調動孩子們的思維和想象。
我把孩子分成2組進行答題比賽,只要誰的答案最接近正確答案,所在的該組就可獲得一分。在這樣的比賽中,孩子們充分發(fā)揮了較好的發(fā)散性思維,雖然有的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可笑,但我同樣對他大膽發(fā)言予以表揚和鼓勵。
曾有一個問題,孩子們的回答讓我記憶猶新。我問他們:小白兔的眼睛為什么是紅的?
彭翰森說,是因為小兔子太會哭了,所以就紅了。
王昊飛說:是因為紅紅的胡蘿卜吃多了。
梁九天說:是因為小白兔草吃得太多了。
金昶煬說:是因為小兔眼睛血管的顏色太深了,透出來了。
……
為了能使自己一組答題勝利,孩子不斷開動腦筋,不斷產生出一些新鮮有趣的解釋。雖然有的解釋不合常理,惹人笑但我同樣把他們的回答記錄在案。在這些記錄中我發(fā)現(xiàn)了孩子們智慧的火花,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
參與回答的幼兒當中,絕大部分都是男孩子,女孩子回答數(shù)量較少。在這些問題面前,一些被老師看好的女孩子很少見她們積極地舉手,有的甚至充當著旁觀者。
由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女孩子和男孩子在思維的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男孩子個性隨意、膽大,由此產生出的思維想象也極富有創(chuàng)造,思維空間比較開闊。而平時一直被老師表揚的乖乖女在思維上則表現(xiàn)得拘謹,有點墨守成規(guī)。其實男、女孩子的這種區(qū)別不僅是表現(xiàn)在回答《十萬個為什么》上面,還有在繪畫、語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這一次趣解《十萬個為什么》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對幼兒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也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