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讀書筆記
發(fā)布時間:2021-06-02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說故事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最近我正在看青島出版社出版的《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這本書,它是作家、編劇王雙雙,陪伴兩個女兒十年成長之作。這本書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出版的教育或親子類圖書,書中的媽媽不以專家自居,看她的文字就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親切自然,非常有畫面感。
現(xiàn)在分享幾段讓我有些感觸的內(nèi)容,其中她在文中提到的“她的朋友送給她孩子的舊衣物,當整理好后發(fā)現(xiàn)沒有一件適合她的孩子們穿,有些還有破洞的情況下,她沒有埋怨她的朋友,還是和孩子們一塊洗干凈衣物、涼好、分類疊好并寫好標簽裝在盒子中寄給福利院有需要的孩子們,破了的衣物自己留著裁剪成別的小東西用,這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情,讓人深受觸動,小事情閃現(xiàn)大光芒,文中的媽媽行為充滿了正能量,為她的孩子們豎立了一個好榜樣!
隨著大女兒的長大,當女兒的某些行為沒有達到媽媽的預期時,文中的媽媽從耐心被磨得所剩無幾,到自己學會改變,到圖書館查書,去上女兒學校舉辦的心理課程,做課堂筆記,早晨起得更早,學做不同的早餐,與女兒一起在清晨讀書、聊天、分享美味的食物,這些行為在潛移默化中保持了文中媽媽與孩子的親密暢通的親子關系。
文中還著重提到了閱讀在這一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文中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們一邊看著《環(huán)游世界做蘋果派》一邊也按照書中的方法自己做美味蘋果派,也可以和孩子們一塊表演《小紅帽》,大量有趣而創(chuàng)新的閱讀方法讓人有躍躍欲試的感覺。有些爸爸媽媽們覺得自己孩子已經(jīng)認識字了,書完全就可以自己看了,大人沒必要給她他們讀了,那不妨來看看發(fā)生文中的媽媽家里的故事,兩個女兒都認字,看了同樣的書,對書中的主人公的行為有不同的見解,文中的媽媽參與到其中與兩個女兒展開討論,這本身是一個多么有意思的過程,也是一次多么好的交流機會!
總之文中的媽媽陪伴兩個女兒十年,一直都在積極傾聽孩子的心聲,言語上的交流更是讓我們欽羨!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教育隨筆:對孩子說聲對不起
今天上午第二節(jié)活動課上,我背對著孩子們,在電腦前打了點資料。不一會老師喊到了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我聽著他的回答,忍不住停下手中的打字,回過頭去望一下可愛的朝陽,可就在我轉(zhuǎn)身的一剎那,我愣住了,只見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因為他的小椅子遠離了他的位置,讓人生氣的是,坐在一旁的另一個小朋友正站在他的小椅子后面,雙手伏在椅子背上,正想往前推,當時的情景,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頓時我氣不打一處來:“你怎么這樣,我們的安全教育你怎么學的?你這叫什么?”還沒等我說完,前面的孩子‘唰’的回過頭說:“惡作劇”?!皩Π。@多危險啊!”他好像還沒反應過來呢,一句話也沒說,兩只眼睛看著我,眼圈紅紅的,一臉很委屈的樣子。
就在我要發(fā)火的時候,其他小朋友說,這不是惡作劇,椅子是他自己弄跑后面的。我頓時發(fā)覺我犯了一個極大地錯誤,我冤枉了他。但是我始終沒說出對不起。
現(xiàn)在想起來也后悔死了,但愿對他以后的成長沒有影響。
蹲下身子,傾聽孩子說!
蹲下身子,傾聽孩子說!孩子的一日生活,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幼兒園,我也像是個大孩子,每天也“上”幼兒園,陪著他們,與他們一起嬉戲玩耍學習。聽著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聽著他們哈哈笑;聽著他們與自己好朋友說著悄悄話、、、、、、在平時的活動中很容易忽視的小細節(jié)往往會造成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冬天來了,小朋友這段時間來的比往常要晚些。8:30之后,小朋友陸陸續(xù)續(xù)來了,前面來的小朋友每個人都有一筐玩具,所以來的晚的小朋友就沒有了,或者是他喜歡的玩具已經(jīng)被先來的小朋友拿去了!子成跑來:“老師,那是我昨天玩的!”邊說邊指著子騫小朋友。我蹲下看著子騫再看子成“哦,那你今天想玩什么呢?”“我想玩別的?!薄昂?!自己想玩什么就選什么好了!”今天黃宏杰小朋友來的比較晚,習慣性的搬好椅子,然后走到玩具架取玩具。不開心的走過來“老師,我沒有玩具拉!”“你看看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你想玩那種?”小手一指“那個”.“那你要怎么和小朋友說呢?”“知道”咪咪笑的回過身,走過去。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孩子,愛護每一位孩子,保持與孩子交談視線的皮平齊!有的時候,我不再是老師,而是孩子們的好朋友,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與不開心!
教育隨筆:試著對孩子說“不”
教育隨筆:試著對孩子說“不”
數(shù)學操作活動時,學會和理解操作要求和規(guī)則尤其重要,可總有一小部分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等到開始操作時,他們就一遍遍的叫老師:“我不會,幫幫我!”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會耐心地再為他們講解示范,在老師的口干舌燥中幼兒草草完成作業(yè),而那種優(yōu)越的心理逐漸升溫,漸漸的我意識到,這樣做只能滋長他們不專心聽講的習慣。于是,我開始嘗試著對這些孩子說“不”。
組織活動之前,我先提醒孩子認真聽老師講課,請幾個特別好動的孩子坐在前面,并嚴肅聲明老師只講兩遍操作要求或兩遍操作規(guī)則。待到操作時,我只幫助理解力和動手能力差的幼兒。當沒認真聽講的幼兒又問該怎么辦時,我便對他們說:“今天老師不幫你的忙,剛才我講的很清楚了,為什么別的小朋友會而你不會呢?一定是你沒注意聽,現(xiàn)在只能請你自己想辦法?!睕]想到,還真管用,一兩次以后,這一小部分其實聰明的孩子聽講時明顯認真多了,作業(yè)效率和質(zhì)量也提高了。
教育隨筆:教師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教育隨筆:教師如何聽,孩子才肯說
一直以來,幼兒教師關注的是我們?nèi)绾巫?,孩子才肯聽我們的話,我們的班級才能好管理。然而,我們雖然表面上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指令去行動,卻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孩子們內(nèi)心真正的感受,忽略了他們真正的需求。
我常常在思考,我已經(jīng)很努力和孩子交流了,為什么還是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怎么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到底應該如何和孩子交流?怎樣做,孩子才肯信任老師,同你分享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感受?其實,我們是很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但是孩子們?yōu)槭裁匆芙^呢?我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行為,我認為,是我們傾聽的方法不正確,沒有為孩子提供與我們交流的機會,而直接否定了孩子的話,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接受孩子的感受。
教師如果能真正傾聽孩子,認同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說出他們內(nèi)心的想法,與他們產(chǎn)生共情。那么到底應該怎樣傾聽孩子,理解他們的感受呢?下面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幾點傾聽技巧:
一、傾聽要真誠、專注,而不能敷衍了事,心不在焉
相信我們很多老師都可能會有下面的體會:
入園時的一個情景:
幼兒:“老師,我昨天幫媽媽洗衣服了?!?/p>
教師:“嗯”(邊聽孩子說話邊和另外一個孩子的家長說話)
幼兒:“我把衣服洗得可干凈了,媽媽都表揚我了!”
教師:“嗯,老師知道了”(看都沒看那個孩子,還是繼續(xù)著談話)
幼兒:“老師,你在聽我說話嗎?”
教師:“在聽,在聽?!?/p>
孩子望著還在一直忙著談話的老師,失望的走開了。
老師雖然回應了孩子的話,但是看著老師心不在焉的樣子,孩子心里會怎么想呢?孩子多么希望老師能夠理解他當時的心情,聽聽他的話語,分享他的喜悅啊。換做我們那個孩子,我們會怎么樣呢?你還會把自己的事情告訴老師嗎?還愿意與老師分享你的感受嗎?
當孩子與我們說話時,我們應該放下手里的工作,眼睛真誠的看著孩子,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在很認真的在聽他講話,而不是在敷衍他們,給孩子提供一個說話的機會,也給老師一個傾聽的機會。
二、傾聽時的簡單回應,更利于溝通
在與孩子的交談過程中,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回應孩子的對話,而不是提問孩子或是提建議地回應,孩子會更愿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因為有的孩子能告訴我們?yōu)槭裁此麄凅@恐、生氣、不開心,但是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教師的“為什么”“應該怎樣”只會給他們增加難度,從而使溝通很難再繼續(xù)。孩子容易和一個接納他們感受的成人溝通,而不愿意和一個逼他們做出解釋的人談話。
在一次美術課上,浩浩跑到我面前對我說:“老師,小雨把我的彩筆帽弄丟了?!?/p>
老師:“嗯。”
浩浩:“沒有筆帽的彩筆會干掉的?!?/p>
老師:“是這樣的?!?/p>
浩浩:“你讓我們用彩筆的時候一只手拿筆,另一只手拿筆帽!這樣就不會丟了!”
老師:“老師是這樣說過?!?/p>
浩浩:“那我回去告訴小雨!”
老師以關心的心態(tài),用簡單的句子回應孩子,孩子就能在敘述的過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傾聽中試著說出孩子的感受
在一次戶外活動時,我正和孩子們一起玩跳繩,猛猛突然跑過來拉著我的手說,“老師,齊齊和劉翔打我!”我拉著猛猛讓齊齊和劉翔給他道歉,可是沒等他們說完,猛猛哇的一聲就哭了起來。于是我抱著猛猛坐到石凳上,他哭了好一會兒,然后慢慢停止了哭泣,對我說:“楊老師,齊齊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經(jīng)常去我家玩!”我說:“嗯,”他接著說:“他不應該和劉翔一起打我!”我說:“他們這樣做你很傷心,是嗎?”他使勁的點點頭,又趴在我懷里了。過了一會,他對我說:“楊老師,我想自己去玩一會。”我說“沒問題!”
我們通常會認為,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相反,當你說出孩子的感受時,孩子心里會感到安慰,會感覺到有人能理解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例如,孩子摔倒了,我們通常會扶起來說:“不疼,不疼,一點也不疼”這樣的話來安慰孩子,其實這樣反而讓孩子感覺到你不能理解他的感受,因此反而會更傷心。
四、傾聽中學會贊賞孩子
手工課上,秦晴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紙盤畫對我說:“楊老師,你看我的畫漂亮嗎?”我拿過畫看了看說:“上面有一道彩虹,你用了六種顏色,粉紅色的小兔子好可愛,還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呢!”秦晴高興極了,說:“老師你觀察的真仔細,我一會畫完了,還要拿給你看!”
教師用贊賞的語氣說出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孩子聽到這樣的描述后,就能夠明白老師在贊賞自己。教師把孩子好的行為去體驗并詳細的描述出來。與簡單的說一句“真漂亮”“你真棒”相比起來,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重視,你在很認真的傾聽他的講話,在意他的行為,從而愿意和老師交流。
愛孩子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技巧,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與孩子交流過程中的點滴,用心去傾聽孩子,理解他們的感受,與他們產(chǎn)生共情。這樣,孩子們才會愿意把他們的“小秘密”“心里話”告訴老師,把我們當成他們可以說悄悄話的朋友,從而加深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感情,讓我們和孩子之間零距離,傾聽孩子,陪伴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幼教隨筆:當孩子對我說“不”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肯定的評價,連孩子的評價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們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對孩子否定的評價也應該坦然地去面對。我的一句“劉念會比我畫的更好看”,不僅是對孩子持不同意見的尊重,而且這平心靜氣的一句話能讓更多的孩子不懾于老師的權威,敢說真話,感受平等。
今天上午課間活動時我跟孩子們談論著一些有趣的話題,我順手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幾片“會飛的樹葉”,我得意洋洋地問孩子:“老師畫的好看嗎?”“好看!”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好看!”在眾多肯定的聲音里,我還是聽到了一個持否定意見的聲音。我高興的心情突然消失了:“是誰說的不好看?”很快有孩子告訴我:“是劉念說你畫的不好看。”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劉念滿臉通紅低著頭不敢看我。我想也許孩子有自己觀點和想法,劉念是一個比較聰明活潑的孩子,平時畫的很好而且想象力也很豐富。于是我說:“我知道劉念的意思是他會比我畫的更好,是嗎?”只見劉念使勁點了點頭,眼里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孩子們也紛紛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肯定的評價,連孩子的評價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們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對孩子否定的評價也應該坦然地去面對。我的一句“劉念會比我畫的更好看”,不僅是對孩子持不同意見的尊重,而且這平心靜氣的一句話能讓更多的孩子不懾于老師的權威,敢說真話,感受平等。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
每個人都會逆反心理,一般就是越不讓做的事情,就會越想做。當然在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我們要學會引導開導,讓孩子走出這個逆反階段。那作為老師和家長該如何引導呢!以下就是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整理關于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的內(nèi)容,大家可以一起來看看。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篇一:
當孩子由兒童向成年人過渡,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時,對于父母強加給他的意愿,就開始出現(xiàn)了逆反心理,而每當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對如何教育孩子最為頭疼的時候,這就需要父母、老師在一旁為孩子作出正確的引導。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他們的思想一般都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只要父母、老師善于引導,是可以對其逆反心理實行有效的控制的。
在對待存在逆反心理的孩子時,家長和老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
其次,就是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家長們還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委婉地糾正,而不是謾罵責打。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想法,并在需要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成為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好顧問。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篇二:
逆反期也可以說是孩子的反抗期,反抗期是孩子個性形成的關鍵期,成人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的形成。正確認識孩子這一時期的心理現(xiàn)象,有助于家長和教師對孩子實施教育。
第一、分析情況、查找原因
1、動作能力的發(fā)展:小班幼兒身體活動能力已經(jīng)較強,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所以他們就渴望擴大獨立活動范圍,不斷嘗試完成新的事情。但這些要求往往受到成人的阻攔和限制,因此產(chǎn)生了反抗行為。
2、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原先孩子還不能區(qū)別自己的意愿和別人的意愿,現(xiàn)在他們已經(jīng)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讓“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他們就想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意愿,但是這種表現(xiàn)往往與成人的規(guī)范相抵觸,于是就有挫折感,從而導致反抗行為。
3、許多反面發(fā)育的'不成熟:這個年齡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還很弱,一旦他們感到不滿,就會以直截了當?shù)男问奖憩F(xiàn)出來,比如吵嚷、哭鬧,他們不會像大一點的孩子那樣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成人認為是故意作對,其實他們無非是忠實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針對某一個具體的人。
第二,、采取措施、正確對待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師對孩子的行為不要加以干涉,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如“一定要這樣”或“不許那樣”等,而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出選擇的余地。
2、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他們的問題。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要求是否合理,語氣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感到無所適從,也能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家長和教師不應太主觀,對孩子的威信并不表現(xiàn)在孩子一定要服從命令。
3、少命令、少說“不”。經(jīng)常發(fā)命令給孩子,會讓他們感到太受控制和約束,不能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經(jīng)常地否定或者對孩子說“不”,容易挫傷孩子的自信和積極性,使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增強固執(zhí)的強度,教師還應分出輕重緩急,平時不輕易命令,一旦比較嚴肅的命令,孩子就會意識到這是必須遵守的事情,也就比較容易服從。
4、用語言和行為鼓勵孩子。常用口頭贊揚、滿意的表情,擁抱加以贊揚鼓勵。及時肯定孩子的恰當行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應該堅持的,什么是不應該堅持的,從而有利于良好行為的鞏固。當命令和講道理無效時,可設法轉(zhuǎn)移注意力,用另一種使孩子感興趣的事來吸引他。
總之,對于這一時期的孩子一定要在心理上多加以關心和愛護,使之能健康的成長。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篇三:
童時代的孩子生活在父母的觀念中,父母怎么要求就怎么生活,在成長階段孩子自我意識經(jīng)驗開始成長且完善起來,自我意識與父母教育觀念開始碰撞,因此就有所謂逆反期,在逆反期可以這樣做:
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在培養(yǎng)孩子身上要有一定觀念,否則對孩子的要求容易出現(xiàn)朝夕幕改現(xiàn)象,致使孩子不知所從。一般來說,人一生離不開做人和做事,做人按感性教育比較好,做事按理性教育好,只有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堅持不易的保持一致性,孩子待人處事的觀念才能與家長保持一致,才能本質(zhì)上防止孩子出現(xiàn)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種態(tài)度,不僅僅存在于孩子與家長之間,成年人之間也有,同事之間也很普遍,無非就是你讓我東我偏偏向西的一種心理活動,預防出現(xiàn)逆反心理也就成了家長解決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基礎性方法,孩子長大了就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畢竟獨立自主是每一個人對自己的一篇期望。
憂患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思維,更是人類智慧的體現(xiàn),一旦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觀念出現(xiàn)失誤,孩子出現(xiàn)了逆反心理,以靜制動觀念也就成了家長解決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指導性方法,否則容易出現(xiàn)孩子逆反心理越來越強、越來越完善的傾向,只有采取以靜制動解決觀念,孩子就有了意識經(jīng)驗回轉(zhuǎn)的時間。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篇四:
由于三四歲的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有越來越大的主觀能動性,對成人的指揮和安排表現(xiàn)出更大的選擇性。因此常常表現(xiàn)出任性,不聽話,你叫他這樣,他非不這樣,開始“鬧獨立”。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為“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特點,不必奇怪。
如果父母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不恰當,可能加劇逆反心理的現(xiàn)象,諸如:
1.家長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時往往是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要孩子學這學那,如果孩子不感興趣,不想學,父母就擺出一副長輩的架勢,于是容易產(chǎn)生與孩子情緒上的對立。
2.嘮叨式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喜歡整天對孩子嘮嘮叨叨,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這也不對那也不是,總是沒完沒了地嘀咕,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最終導致孩子厭煩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
3.漠不關心的教育方式: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強,什么都要問個明白探個究竟,這里摸摸那里碰碰,有時電插座、煤氣開關也是他們探究的對象,一點不懂其危險性,有時好好的玩具也要拆開來看看,甚至會損壞貴重的家用電器。如果此時父母僅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許或不予理睬,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而產(chǎn)生逆反心理。做父母的應尊重幼兒心理發(fā)育的規(guī)律,掌握幼兒心理學知識,改進自己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如果不是嘮叨就是打罵,孩子必然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反感。
其次要冷靜分析孩子出現(xiàn)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應注意改進,成人應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無理取鬧,則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其逆反行為不予理睬,事后再進行教育、誘導,說明利害關系,千萬不要“犟過孩子頭”而火上澆油,把事情搞得更糟。還可利用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使孩子服從正確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動卻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這么對他講:“你看那邊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會比他差吧?”孩子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會自己走路了。這種方法用得得當,不亞于正面說教。
最后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例如孩子好奇、好問、愛動腦筋,家長要因勢利導,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道理,不要一有逆反言行就全盤否定。當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具有危險性時,應及時制止,并講明道理??傊覀円J真研究幼兒逆反心理這一現(xiàn)象,并耐心地教育、誘導,從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如果不是嘮叨就是打罵,孩子必然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反感。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當作朋友平等對待,如果不是嘮叨就是打罵,孩子必然把你的話當耳旁風,心理上也會產(chǎn)生反感。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篇五:
孩子的逆反心理產(chǎn)生是來源于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愿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經(jīng)驗,不完全恰當?shù)乩斫庾宰?,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
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口羅口羅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chǎn)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fā)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么,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家長在這個階段可以做:
1.給孩子平等的發(fā)言權。
當父母讓孩子發(fā)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耐心傾聽。無論孩子講什么,家長一定要耐心傾聽,這是對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對癥下藥,解決矛盾的一個途徑。
(2)不隨意指責或草率評論。家長應克制自己的情緒沖動,讓孩子把話講完,避免隨意的指責引起雙方的不快。
(3)作出積極反應。當孩子充分表達意見后,家長應作出積極的姿態(tài):“你這個想法不錯,要是再加一點或再改一點就更完善。”家長的積極反應可以讓孩子心情愉快,充滿成就感,有利于雙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2.批評孩子切莫傷害自尊心。
明智的家長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
(1)分清場合和措辭。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
(2)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藥”、“你怎么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3)對事不對人。真正懂得批評的家長,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4)適當冷處理。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沖動的時候,家長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態(tài)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沖動后再作批評。
3.讓孩子學會將心比心。
家長過問、干涉孩子的行動,應直截了當?shù)卣f出自己的擔心和憂慮,讓孩子知道家長的愛心。比如,處理孩子放學晚歸這種事情,有的家長是等孩子回家后,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勒令以后不準晚歸。這種處理方式過于急躁,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家長的愛心,反而對家長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認為小題大做,管得太寬。
而有的家長則會盡量壓住怒氣,心平氣和地詢問原因,并說明因為不知道你為什么晚歸,心里很著急、很擔心、希望你能夠站在家長的角度,體會家長的愛心和不易,以后早點回來。相信懂事的孩子聽了這一番話后,會為自己的晚歸給家長帶來不安而感到內(nèi)疚自責,對家長的干涉行為也不會產(chǎn)生反事情與抵觸。
理性應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聽課筆記篇六:
孩子對于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這是人們心理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較差,這種欲求也更強烈。
因此家長在這逆反期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長要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的平等的朋友關系,并允許孩子也能參與家庭的管理。
(2)家長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盡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
(3)家長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總之對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極面,家長應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循循善誘,進行教育。家長更應看到逆反心理的積極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現(xiàn)的好奇心,是一種渴求認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動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異和思辯的特點,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創(chuàng)造的源泉,家長應留心注意,因勢利導,促其成材。
對孩子說大聲說“你能行
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聽見孩子說:“你幫幫我行嗎?”“我不會!”“我總也畫不好!”等等對自己缺乏信心的話。歸結起來,一是家長和老師幫助的太多,沒有給他們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二是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敢輕易嘗試,缺乏說“我能行”的勇氣。
記得帶小班時,昊昊就經(jīng)常哭著說“老師,我不會?!庇幸淮?,我特別觀察了一下,他在說不會之前自己還沒有嘗試過,沒有動手去做就向他人發(fā)出了求助的信息。還有大班的遠遠,有一次老師布置作業(yè),要求晚上回家練習寫數(shù)字。第二天早上一看,明顯是家長寫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怎能有信心自己做好事情呢?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家長嬌慣、溺愛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孩子不能做的事,家長去做;孩子能做的家長也去幫著做,甚至連孩子的興趣也要由父母來選擇,造成許多幼兒缺乏獨立性、交往能力差、依賴心理很強。
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好家長工作,要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多一些鼓勵表揚、少一些批評指責。在家中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家長盡量放手,讓孩子去探索。家長還要特別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認真去做了,就應該給與表揚。要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放手去做,使孩子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認識到自己能行,自己的存在是舉足輕重的,進而能肯定自我,增強自信。
生活中要學會說,“孩子,你能行”,孩子就真的會創(chuàng)造出奇跡和驚喜。
當孩子對我說“不”時
上午活動時我跟孩子們談論著一些有趣的話題,我順手拿起一支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幾片“會飛的樹葉”,我得意洋洋地問孩子:“老師畫的好看嗎?”“好看!”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好看!”在眾多肯定的聲音里,我還是聽到了一個持否定意見的聲音。我高興的心情突然消失了:“是誰說的不好看?”很快有孩子告訴我:“是天天說你畫的不好看?!边@時候我發(fā)現(xiàn)天天滿臉通紅低著頭不敢看我。我想也許孩子有自己觀點和想法,天天是一個比較聰明活潑的孩子,平時畫的很好而且想象力也很豐富。于是我說:“我知道天天的意思是他會比我畫的更好,是嗎?”只見天天使勁點了點頭,眼里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孩子們也紛紛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肯定的評價,連孩子的評價也不例外。但是,我想我們和孩子的交流是平等的,對孩子否定的評價也應該坦然地去面對。我的一句“天天會比我畫的更好看”,不僅是對孩子持不同意見的尊重,而且這平心靜氣的一句話能讓更多的孩子不懾于老師的權威,敢說真話,感受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