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張紙的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1-05-28 幼兒園有關(guān)紙的說課稿 幼兒園紙的教案 紙的幼兒園教案有一天,我在中班組織幼兒玩折紙活動。活動結(jié)束后收紙時,我對每位還紙的幼兒說了聲:“謝謝!”不一會兒,我收完紙正準備組織幼兒出室外游戲,劉錫恒跑到我跟前告訴我:“老師,梁成武把紙藏了起來,沒還給你!”我抬眼望去,瞧見梁成武小朋友正把紙往自己的衣袋里放。梁成武的小眼睛膽怯地望著我,看見我正望著他目光一下就調(diào)開了。我微笑著對劉錫恒點點頭說:“謝謝你,我知道了。”然后繼續(xù)組織幼兒去室外。幼兒在室外自由游戲時,我走到梁成武面前,蹲下去微笑著說:“請把紙還給我,好嗎?”他仰起小腦袋望著我,小手伸進衣袋里緊緊抓住紙,猶豫著,不肯把紙交還給我。我用一只手掌輕輕撫摩著他的小腦袋,微笑著說:“如果你不把紙還給老師,幼兒園里的紙就越來越少了,以后你想玩紙的時候還有紙玩嗎?”我用期盼的目光與他對視著,耐心地等待著他的回應(yīng)。只見梁成武慢慢地把紙從衣袋里摸出來,迅速地遞還給我。我高興地說:“謝謝你!”他回答到:“不用謝!老師,我下次不再藏紙了。我就在幼兒園玩紙?!?/p>
通過這個案列,我清晰地感覺到梁成武的進步及我“愛心”“耐心”“細心”教育法的成功運用。
梁成武小朋友聰明、好動、好強,占有欲非常強,加上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及長輩過分的寵愛,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表現(xiàn)非常強烈。如:他喜歡的東西非要占為己有、自私,、不達目的不罷休;不關(guān)心他人、大家應(yīng)該以我為中心;長與同伴搶奪玩具;明明知道自己做了錯事也從不主動承認錯誤等等。
幼兒的“自我中心”行為一般是指某些主客觀相互作用方面的缺乏鑒別能力、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不考慮他人需要傾向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存在于兒童身上的普遍現(xiàn)象,是當(dāng)前學(xué)前兒童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隨著我國人口獨生子女政策的持續(xù)實施,家庭成員結(jié)構(gòu)4-2-1的組成變化,幼兒自我為中心行為在家庭中不斷得到負面強化,并影響到幼兒積極、健康成長。針對梁成武及普遍幼兒的“自我中心”行為特征,在日?;顒蛹敖虒W(xué)活動中我堅持采用了“愛心”、“耐心”、“細心”教育法。為矯正幼兒的自我中心行為及幼兒的健康成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皭坌摹笔侵福河米约喝康膼廴リP(guān)心全體幼兒,不歧視幼兒,用幼兒的眼光去觀看世界、去感知、體驗世界?!澳托摹笔侵福耗托慕逃變毫?xí)得知識,教會幼兒遇到困難時不氣餒有耐心,有自信心;同時教師自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幼兒的回應(yīng),不粗暴對待幼兒?!凹毿摹笔侵福航處熞由顚τ變哼@個群體的了解,細心觀察每個幼兒,了解他們各自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了解他們各自獨特的的學(xué)習(xí)方式,了解幼兒家庭以及他們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個體差異。在了解的基礎(chǔ)上制定符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活動,以此促進幼兒在不同層次上、全方位的發(fā)展。
在本案列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收紙活動時,我對每位還紙的幼兒采用微笑式教育,并堅持對每位幼兒說了聲“謝謝”。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還紙的積極性、陶冶了幼兒情操、愉悅了幼兒情緒;同時也給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的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每位還紙的幼兒均能主動對我說:“不用謝”。這是愛心教育法的具體體現(xiàn)。
2、當(dāng)劉錫恒告訴我梁成武并沒有還紙給我時,我的目光和梁成武的目光碰在了一起,我沒有用嚴厲的目光去批評他,也沒有立刻要求梁成武交還紙給我,而是采用了冷處理的方法。同時,我對劉錫恒也表達了謝意。這樣,我不僅滿足了劉錫恒得到老師表揚的欲望同時也保護了梁成武的自尊心。這是我細心、愛心教育法的具體表現(xiàn)。(wWw.dSBj1.cOm 讀書筆記吧)
3、當(dāng)梁成武的小手緊緊纂住紙張還在猶豫是否應(yīng)該把紙交還給我的時候,我并沒有采取粗暴的搶奪方式(雖然粗暴的搶奪同樣也能取回紙),而是用愛的撫摩感化幼兒,用愛而期盼的目光與他心靈交流,耐心等待。讓幼兒在自我評價中感知自己藏紙行為的錯誤,心理變化產(chǎn)生行動變化,由猶豫到迅速還紙,并自覺保證今后不在藏紙這樣一個過程。這是耐心、愛心教育法的具體體現(xiàn)。
總之,通過一張紙的案列,我成功的實施了“愛心”“耐心”“細心”教育法,幼兒的自我中心行為得到良好的矯正,良好個性品質(zhì)逐漸養(yǎng)成;我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體現(xiàn),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案例:恐龍的故事
活動區(qū)活動開始了,郭新禹趕緊來到美工區(qū),玩起了他特別喜歡的橡皮泥,只見他的小手靈活地上下團、捏、搓,一會兒工夫就捏好一只恐龍擺在我面前,十分自豪地對我說:“葛老師,瞧我捏得好嗎?”我定睛一看,這只恐龍像極了,高大的身軀,四條腿強勁有力,長長的脖子伸向半空,好象在引航高歌。對于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他的作品簡直太完美了,我連連夸獎。忽然,我發(fā)現(xiàn)這只恐龍沒有眼睛,于是就問道:“你的恐龍為什么沒有眼睛呢?”他認真地說:“我沒有黑色的橡皮泥,沒法安眼睛呀。”我一看果然沒有,要是以前我會采取命令的口吻要求別人借給他,這次我靈機一動對他說:“那你自己想個辦法,給它安上眼睛吧?!边@時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對面的呂月小朋友有黑顏色的橡皮泥,于是他大聲地對呂月說:“給我來點黑色的?!敝灰妳卧聫淖约旱暮谙鹌つ嗌夏笙孪襻樇獯笮〉?,極不情愿地扔給他。他用小手小心地捏起來后嘴里反復(fù)嘟囔說:“我的翼手龍可大了,他得長著大大的眼睛?!憋@然他意識到這點橡皮泥是不夠的。我繼續(xù)啟發(fā)說:“那你再去借呀。”于是他又大聲說道:“我的翼手龍可大了,它得長著大大的眼睛。”呂月又給他捏下針尖大小的橡皮泥,一邊扔一邊噘著嘴說道:“我不給你了。”這下郭新禹沒有辦法了,只好給自己大大的恐龍安上了小小的眼睛??吹竭@一幕,我來到兩個孩子跟前,蹲下身子問道:“呂月,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要給他那么點的橡皮泥嗎?”呂月是一個很文靜的小姑娘,她對我說:“老師說過跟別人借東西要講禮貌,要和別人商量,他跟我借東西的聲音太大了,我就不愿意借給他?!蔽矣职压掠頁г趹牙飳λf:“你知道呂月為什么給你那么點的橡皮泥嗎?”他不好意思地說:“知道了,我改,我跟她小聲說話,跟她好好商量?!薄澳悄阍俳o呂月捏一只恐龍好嗎?”他高興地說:“行?!眱蓚€孩子都高興地笑了。這一次他特別有禮貌,走到呂月面前輕輕地說:“呂月,請借給我一點黑橡皮泥好嗎?”呂月爽快地說:“行?!本瓦@樣兩個孩子互相合作,捏出了很多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他們還主動地把這些恐龍送到建筑區(qū),讓“小建筑師”們給這些恐龍搭個新家,孩子們在一起玩得可高興了。
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是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在與周圍人的交往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的。他們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性行為必須經(jīng)過體驗、內(nèi)化才能真正形成。幼兒社會性發(fā)展水平往往決定著他們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yīng)各種社會環(huán)境,它對幼兒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所以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注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個體差異,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將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及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對幼兒進行隨機教育。通過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孩子不僅學(xué)會了如何交往,而且鍛煉了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梢姵扇说陌k代替只能阻礙孩子的正常發(fā)展,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案例:海螺的故事
背景:
一天,戴麗萍帶來了幾只漂亮的海螺殼,大家見了就議論開了:“這些海螺是從哪里來的呢?”“為什么海螺有各種各樣的呢?”“海螺里面躲的是什么呢?”孩子們好奇地觀察著這些海螺,尋找著它們的小秘密。
實錄:
1、海螺的歌
調(diào)皮的愷愷把海螺套在了耳朵上,仔細地聽了起來,突然他大叫起來:“你們快來聽啊,海螺會唱歌的,我聽見大海的聲音了。”大家也都學(xué)樣把海螺套在了耳朵上安靜地聽海螺唱歌了:“我聽到了海風(fēng)的聲音;”“我聽到了海浪的聲音”------“哇!海螺怎么那么奇怪呢?為什么海輪殼里能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呢?”大家充滿了好奇。孩子們仔細地研究起了海螺?!皶粫且郧斑@里面的小動物會唱歌呢?”“那它們?nèi)ツ膬毫四兀俊薄斑@些硬硬的圓圓的貝殼為什么那么奇怪呢?”聰明的小計想了一下說:“我知道是空氣的作用,空氣鉆進了海螺殼里就會發(fā)出聲音了,風(fēng)越大聲音就越大。”為了證明小計的解釋,我們一起來到天臺上去實驗風(fēng)的大小對海螺發(fā)出聲音的影響,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能讓海螺唱歌的是風(fēng)啊,真是太奇妙了。
2、漂亮的海螺制品
隨著孩子們對海螺的探索興趣,這幾天孩子們收集來了各種各樣的海螺制品,有海螺項鏈,海螺手鏈,還有用海螺做成的裝飾品,大家在一起就互相交流介紹各種各樣的海螺?!盀槭裁春B輾ど厦嬗衅恋念伾兀克厦娴幕y是怎么來的呢?”家依仔細觀察了海螺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笆遣皇菋寢屔鰜砭瓦@樣的呢?”“可我以前吃過的海螺好象都是黑黑的啊,為什么現(xiàn)在海螺殼都變的那么漂亮呢?”孩子們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我鼓勵孩子們把這個問題帶回家,積極去尋找答案。
孩子們通過多種方式主動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原來漂亮的海螺貝殼好多都是通過后來工人加工后才變的這么漂亮的,人們把海螺制成了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大家都很喜歡。有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孩子們也想自己動手試試了:有的用橡皮泥和海螺捏在一起變成了一只小動物;有的自己制作貝殼項鏈;還有的用貝殼拼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反思:
海洋資源對幼兒有著無窮的奧秘。如何引導(dǎo)幼兒進行科學(xué)探索、感受大海的神奇,是我們老師積極探索研究的問題。這個活動是通過孩子們對海螺的興趣引發(fā)的一系列活動,從發(fā)現(xiàn)會唱歌的海螺,感受到了空氣的流動;從介紹各種各樣的海螺制品到自己也嘗試做做玩玩,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積極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還提出了最好能自己去海邊,找找各種各樣的海螺,看看神秘的大海,但由于我們離海邊比較遠,大家的這個心愿沒有完成。我想通過我們以后多種方式的探索發(fā)現(xiàn),以多種渠道加深孩子們對大海的了解,不斷激發(fā)孩子們對大海的探索欲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案例:故事后的思索
文學(xué)是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和情節(jié)的藝術(shù),對幼兒的情感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幼兒園中的文學(xué)藝術(shù)教育主要是通過聽故事、聽童話、朗讀詩歌、等形式進行的。近階段,我們大班在進行“我是中國人”的主題活動,在這個主題進行中,我發(fā)現(xiàn)班中的許多孩子對“愛祖國”這個抽象的概念理解的并不深刻,不能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但他們卻對主題中的故事比較感興趣,因此依據(jù)幼兒的特點和興趣,也基于文學(xué)作品在幼兒情感發(fā)展中的價值,我選擇了“阿凡提”這個故事內(nèi)容,通過讓孩子們了解這個久遠的民族英雄的故事萌發(fā)對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情感。
實錄:
聽過“阿凡提”的故事之后,孩子們都被“阿凡提”這個人物所吸引,都十分憎恨“管老爺”。相互討論著自己將來要做什么樣的人,借此時機,我出示面具說:“孩子們,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人物面具,請你們來演演故事中的‘阿凡提’和‘管老爺’,你們覺得怎么樣?”大家一口同聲說:“好”??墒钦l也不愿意扮演“管老爺”,都想當(dāng)“阿凡提”,這可怎么辦?經(jīng)過一番商討之后,終于確定了人選:曹煥俊扮演阿凡提,錢樺捷扮演管老爺。
表演開始了,最精彩了部分是兩個人的對話:
管老爺(錢樺捷扮演):“阿凡提,有人說你很聰明,如果你回答不出我的問題,我就殺掉你”。
阿凡提(曹煥俊扮演),靜靜地聽著。
此時的阿凡提(曹煥俊扮演)流露出一幅膽小怯懦、害怕的樣子;管老爺(錢樺捷扮演)卻是一幅欺壓百姓、兇吧吧的鬼臉,。
管老爺(錢樺捷扮演):“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
阿凡提(曹煥俊扮演):“天上的星星和你的胡子一樣多。”
管老爺(錢樺捷扮演):“你知道我的胡子有多少?”
阿凡提(曹煥俊扮演):“你的胡子和小毛驢尾巴上的毛一樣多?!?/p>
管老爺(錢樺捷扮演)很生氣說:“我要殺死你”
阿凡提(曹煥俊扮演)哈哈大笑說:“我早就知道了,我哪一天死,你比我晚一天也一定會死掉?!?/p>
此時的阿凡提(曹煥俊扮演)流露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昂首挺胸的模樣來顯示自己的膽大、勇敢的精神;管老爺(錢樺捷扮演)嚇的渾身直哆嗦、膽戰(zhàn)心驚的模樣;
兩個孩子戲劇性的表演讓坐在下面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好多孩子都紛紛舉起小手想上來表演。趁著孩子們興奮樣,我問他們:“你們想做哪一種人?為什么?我們在平時又應(yīng)該怎么做?”經(jīng)過討論和看表演,孩子們都說:想做阿凡提,因為他喜歡幫助人,會有好多人喜歡他,愿意和他一起玩;都不想做欺負別人,人人討厭的官老爺。因為他欺壓百姓,就像平時有的小朋友和同伴們吵架一樣,大家都不喜歡和他玩,這樣就會失去好多的朋友……
思考:
任何一個故事的背后都隱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關(guān)鍵是看教師如何去引導(dǎo)孩子理解故事所體現(xiàn)的深層內(nèi)涵。而兒童文學(xué)作品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不僅促進了幼兒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的發(fā)展,而且童話、故事以文藝形式生動、形象地反映典型生活,對幼兒更具感染力。通過表演加深了他們對文學(xué)作品的理解,更深刻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受到熏陶和感染,更易于培養(yǎng)幼兒良
好的品德。
在我們的一日活動中,故事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孩子左右,但有時故事就像一朵白云、一陣輕風(fēng)在孩子的眼中片刻閃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催^、聽過、然后忘記。就這樣,那些經(jīng)典的故事圖書也就顯得毫無意義,故事背后的教育價值也就體現(xiàn)的不盡完美。阿凡提這個故事,幼兒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肢體語言和形象的口語表達來再現(xiàn)故事內(nèi)容,不僅使孩子們加深了對民族英雄和對祖國的情感,培養(yǎng)了良好的品德觀,而且還讓他們懂得了如何去和周圍的同伴交往,培養(yǎng)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于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性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案例:水寶寶的故事
案例:
這兩天,我發(fā)現(xiàn)小朋友在洗手的時候,總是不能及時地關(guān)上水龍頭。有的是在擦肥皂的時候讓水龍頭開著,有的是洗完后干脆就不關(guān),還有的幼兒雖說水關(guān)了,但不打肥皂洗一下就走了,“打肥皂洗手,節(jié)約用水”已不知講了多少次,但并沒有引起孩子們應(yīng)有的重視,于是我給幼兒講了一個《水寶寶哭了》的故事。
水寶寶的媽媽告訴水寶寶:“不管到哪里,我們都要做一個有用的孩子,要幫助人們把衣服洗干凈,把小手變清潔,讓小草,小樹喝上水?!彼畬殞氂涀×藡寢尩脑挕K鼈冸x開媽媽,來到礦泉水廠,工人叔叔加工后,讓人們解渴。來到飯店,幫廚房的阿姨洗菜,它們都非常高興。還有的水寶寶來到我們的幼兒園,來到了小三班,想讓我們的小手變干凈,可它們不但不開心反而哭了,因為我們班的小朋友在洗手時不關(guān)水龍頭,有的洗完手后不關(guān)上水龍頭,還有的玩水寶寶,讓水寶寶白白地流掉,所以它們哭了。
講到這里,孩子們被感染了,紛紛表示再也不浪費水寶寶了。
在每一次洗手時,我都和幼兒一起抹肥皂,擦泡泡,讓許多晶瑩透亮的泡泡從自己的手縫中擠出來,相互比一比誰的泡泡多,誰的泡泡大。在這一過程中開開心心地把手洗得干干凈凈。
在接下來的洗手活動中,孩子們節(jié)約用水,打肥皂洗手的意識好了許多,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能打肥皂及時關(guān)上水龍頭,即使有些幼兒忘了,其他的小朋友也會提醒他:“快關(guān)好水龍頭,打肥皂洗手才干凈。
分析:
幼兒天性好玩、好動,不能有意識地遵守生活常規(guī),所以在對小班幼兒進行教育時,多用一些擬人的手法,賦予一些物體以鮮活的生命,會在他們心靈里產(chǎn)生共鳴,效果也比簡單說教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