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遲到有什么危害?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幼兒園游戲有什么 孩子上幼兒園學什么 ?幼兒園開學有什么準備1、不利于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幼兒時間觀念較差,起居習慣需要大人幫助培養(yǎng)。如果做父母的經常睡懶覺,想什么時候送孩子就什么時候送孩子,必然會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行為拖拉、懶惰、缺乏時間觀念,到了上小學就會很難適應紀律的約束。
2、不利于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家長送孩子上幼兒園時,老師正在組織教育活動,一聲“老師早上好”,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遲到者身上,個別家長還可能在那里與孩子難舍難分。這樣一來,不但教育活動被打擾,而且教育活動的時間也被侵占。微信公眾號教育聯盟之精英學習圈!
3、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
家長送孩子晚了,孩子既得不到鍛煉,又不能按時吃早餐,有的家長便從街上買包子或其他小食品給孩子吃。孩子吃過后,由于離幼兒園午飯的時間較近,必然會影響孩子的食欲。時間長了,幼兒的消化系統(tǒng)會受到影響。
點評:遲到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通病,時間觀念不強的大人,一定要注意別把壞習慣傳染給孩子。不要覺得這是小事,無關緊要,因為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多加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吧,作為家長的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幼兒園孩子到底該學什么?
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被記者問道:“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p>
目前,許多地區(qū)都在積極推進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傲闫瘘c教學”要求教育者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進度實施教學,目的在于避免“搶跑”?!傲闫瘘c教學”的本質其實是對兒童入學準備狀態(tài)的關注。
為什么不能過早學知識
有些知識過早學會影響其他能力的發(fā)展
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思想的影響下,有許多家長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教孩子算數,有些孩子也能很快說出答數,但這不是孩子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
一般來說,3歲前的幼兒對數已有籠統(tǒng)的感知,他們能區(qū)分明顯的多和少;3~5歲的孩子在點數實物后能說出總數,并能按成人說出的數取相應數量的物體;5歲以后的幼兒才能認識到數不因實物的變化而改變,形成了數的“守恒”。
心理學實驗證明,只有到5歲之后,孩子才能脫離實物的支持,進行小數目的加減運算,并學會100以內的數數。一旦孩子發(fā)展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對數和理解與運算就會變得簡單,并且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有些家長通過集中學習、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孩子一下子都把字記住了、認識了。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孩子雖然表面上認識了許多字,但對孩子的發(fā)展是不利的,會讓孩子的認知過早符號化,會影響孩子想象力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出生前,孩子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遠多于大腦實際需要的數量。出生后,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來越多,其神經元的聯結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這時孩子擁有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數量遠多于成人。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大腦就像是一個大膽的剪裁師,只有被經常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存活下來,而不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細胞所連接的突觸就會被修剪掉。
如果孩子過早或單純地學習知識,孩子的可塑性就會大大降低,這也就是托馬斯·蘇德霍夫所說的“不要把孩子訓練成機器”,認為“年輕的孩子有很多發(fā)展方向,不要讓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p>
隨著大腦的發(fā)展,左、右兩半球的功能開始出現分化,分別控制不同的功能,并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信息,所控制的身體區(qū)域也不同。大腦的左半球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包括語言、邏輯、細節(jié)、理性等功能。大腦的右半球則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包括空間、音樂、藝術、形象等功能。
過早與單純的知識學習讓孩子的左腦得到發(fā)展,右腦卻不能很好地發(fā)展。左右腦平衡發(fā)展才能促進孩子均衡與全面的發(fā)展。
如何讓孩子做好入學準備
“零起點教學”并不意味著“零準備”
目前,大家都已認識到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科學育人,都在反對“幼兒教育小學化”、提倡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
入學準備狀態(tài)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guī)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即兒童在進入學校時應當達到的發(fā)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夠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任務要求的身心發(fā)展的水平與狀態(tài)。“零起點教學”并不意味“零準備”,入學準備需重視。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學準備水平對后期學業(yè)成就和學校適應具有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后續(xù)水平。但入學準備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入學準備不能錯誤地等同于識字、算數。
有研究發(fā)現,孩子早期的語言技能(如字母識別能力和語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學術能力越高。
因此,在孩子0~6歲,培養(yǎng)孩子語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讓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要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鼓勵孩子唱誦歌謠、復述故事,培養(yǎng)孩子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fā)音能力,培養(yǎng)孩子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說和聽方面的能力。
從數學學習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會算多難的加減法,會做多少題目,而是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活動,幫助孩子在玩中學,掌握生活中簡單的數學知識,如對數、量、圖形的認識和理解。
另外,入學準備除了知識準備外,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準備。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學習生活,其中的學習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
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和任務意識(聽得懂任務要求、能自始至終完成一項任務),會遵守規(guī)則等。這些素養(yǎng)和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會為孩子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充足的后勁。
有研究發(fā)現,入學后,沒有朋友比成績差更糟糕,被拒絕的孩子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學習成績不佳等現象。因此,入學準備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與重視。
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能力
幼兒期發(fā)展是否良好影響將來的幸福
兒童在幼兒期發(fā)展是否良好,將影響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發(fā)展的順利與幸福。那么,從孩子一生發(fā)展的角度,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教育與學習重點在哪里呢?
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
家庭教育要有意識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與想象力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fā)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松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采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
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fā)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
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fā)展,為今后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fā)展,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fā)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jié)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
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fā)展特點,創(chuàng)立寬松的環(huán)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培養(yǎng)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并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同時,可以在玩耍與游樂中培養(yǎng)孩子的繪畫、音樂與體育運動能力。并采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后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另外,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于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fā)展。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fā)展友誼。
孩子過早上幼兒園的危害
開學季又到,不少媽媽讓剛過2歲或2歲半的孩子插班上幼兒園,除了面對寶寶嚎啕大哭的表象,其實寶寶的內心除了恐懼,還將會對年幼的寶寶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孩子更容易生病年幼的孩子抵抗力比較小,而幼兒園是一個公共場所,再好的幼兒園也不會像家里一對一的照顧那么好。年齡越小的孩子與父母的分離焦慮越強烈,這種情緒會影響孩子的進食,進而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別容易生病。2. 導致厭學、自卑、焦慮孩子由于年幼,理解能力差,很多時候會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拍,在跟大孩子的日常相比中,可能會感到有壓力,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導致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接觸。年幼的孩子很多時候,跟年長的孩子玩不到一塊,這樣也讓幼兒感到焦慮和煩躁,不利于心理的發(fā)展。3.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指出,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fā)展攻擊性性格,英國兒童問題權威人士與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以上觀點。由于在缺 乏安全感的因素下,過早上幼兒園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情感發(fā)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yǎng),另外也導致他們的身體發(fā)育遲緩常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后會 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4.親情冷淡幼兒在3歲之前仍處在親子依戀階段,過早入園會導致孩子由于心智發(fā)展不夠成熟,語言發(fā)展有局限性,不懂調節(jié)情緒等問題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負擔,變的不愿意主動社交和表達。過早地把孩子推向陌生人的環(huán)境,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從,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這些孩子會逐漸變得與父母的交談越來越少,長大后與父母的關系也會沒那么密切。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孩子內分泌和 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調節(jié)器,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而過早入園的孩子,缺少了情感調節(jié)器,容易導致孩子情感的缺陷
孩子在幼兒園里,能學到什么
隨著疫情過去,幼兒園工作已經陸續(xù)開展了,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孩子在幼兒園里,能學到什么”,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幼兒園資訊!
孩子到了3歲,家長們就要為他們上幼兒園做準備了。
幼兒園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偏正式系統(tǒng)性的學習,除了能學到一些簡單的知識技能,對他社交、學習等能力的培養(yǎng)也很有好處,這些能力不管是對于孩子以后學習,還是將來走出校門都很重要,而這是家庭教育無法滿足的。
而且,孩子上幼兒園后,還能帶來這幾大好處,不妨來看!
鍛煉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對于孩子過于疼愛,在家里衣來張口,飯來伸手,這種包辦一切的做法看似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卻不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而在幼兒園老師們會盡力創(chuàng)造他們鍛煉自理能力,讓孩子更好的自己吃飯、睡覺、穿衣等。所以很多家長發(fā)現孩子從幼兒園回來長大了,其實就是他們變得更獨立了。
不過,現在入秋后天氣轉涼,媽媽最好給孩子提前囤一些防風保暖的高顏值秋裝,孩子穿上到幼兒園不僅更有自信,媽媽也不用擔心他受涼感冒了。
糾正壞習慣
孩子們在幼兒園和在家里的心情和表現是不一樣的,孩子在家里會更嬌氣一些。就從吃飯來說,孩子在家里都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家長做的食物和他不喜歡吃就會不吃,挑食習慣非常嚴重。
但是幼兒園里的飲食會更考慮各類食物的營養(yǎng)均衡,老師也不會慣著他挑食的壞習慣,這也能一定程度上改掉孩子挑食壞毛病。
滿足身體活動需求
3歲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的時期,如果只是待在家里根本無法滿足他身體的活動需求。
但是幼兒園每天會保證至少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而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還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調整,像各類的跑、跳、爬等運動,都能培養(yǎng)孩子的各項運動能力的發(fā)展,幫助他增強體質。
增加語言和社交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是能夠鍛煉他們的語言溝通能力,這是因為幼兒園里都是同齡人,他們用著在大人看來非常幼稚的童言童語交流,卻提升著彼此的語言能力,這種語言環(huán)境也就只有幼兒園能夠提供。
另外,孩子們之間溝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提升著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孩子之后的社交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幼兒園里一些活動看似在玩耍,實則都在幫助他們獲得知識、鍛煉技能、培養(yǎng)習慣,為他們的幼升小,小升初,甚至以后的人生做準備。所以,家長們在幫助孩子們挑選幼兒園時也需要多了解它們的教學內容。
全托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危害
導讀:家長覺得,孩子“全托”,獨立性得到了鍛煉,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增強,人際關系智能也會得到提升。然而,沒有人注意,“全托”對孩子所造成的危害——
現在的家長,要為事業(yè)打拼,為生計奔忙,缺少照顧孩子的時間,因此,雖然寄宿制幼兒園價格昂貴,但家長還是趨之若鶩。家長覺得,孩子“全托”,獨立性得到了鍛煉,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增強,人際關系智能也會得到提升。然而,沒有人注意,“全托”對孩子所造成的危害——
故事一從“將軍”到“士兵”
3歲的振剛,在家里是說一不二的“小霸王”,有時主意上來,任何一個人都管不了他。例如,他說了,要看完動畫片才睡覺,要聽一個故事才準關燈,那就一定要這樣才行。振剛的父母都是生意人,根本沒時間照顧、管教他,爺爺、奶奶經常向振剛父母抱怨:家里的一切都要聽這孩子的命令,好像他是個小將軍,我們是他的士兵。他太有主意、太任性,這樣下去不得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振剛父母認為,以振剛現在的情況,有必要把他放進寄宿制幼兒園,讓他學學與人相處的方式,同時也能學些知識。于是,他們每月向當地的一家私立全托幼兒園交2000元,把振剛“全托”了起來。
一段時間之后,振剛果然發(fā)生了變化,變得十分乖巧、聽話,甚至學會了看眼色行事。
有一次,振剛被爸爸接回來,和爺爺、奶奶看電視,看到電視里一頭獅子追趕小羊的鏡頭。爺爺和奶奶故意逗他:“看,那條大狗真厲害,把小羊追得四處跑?!薄笆前?,那是大狗,大狗都厲害?!睕]想到,振剛竟然也隨聲附和:“小羊當然怕大狗了。而且,它可能是牧羊犬呢?!睜敔斈棠贪阉г趹牙铮骸吧岛⒆?,那是獅子呀,你不認識獅子嗎?”“是獅子嗎?”小振剛掙扎著扭過頭去,仔細看了看:“真的是獅子呀,和獅子王一樣呢?!庇谑?,祖孫三人都笑了。
振剛的父母感到,送孩子進全托幼兒園是件絕對正確的事情。現在,讓他什么時候睡覺,他就什么時候睡,雖然有時也會有不同意見,但只要大人稍稍強制,就立即遵從,盡管有不滿,但不會有異議。
“‘全托’好啊,”爺爺感嘆,“把振剛從小‘將軍’變成了小‘士兵’!”
振剛的爸爸聽了這話,感到心里怪怪的。將軍畢竟是有主見的人,而士兵卻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是個生意人,隱隱地覺得其中有些什么不對,但究竟是哪里不對,卻又沒有頭緒……
旁敲側擊: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全托”后,會變得有合作性,會改變他不良的習慣。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在“全托”幼兒園里,老師作為成年人,始終控制著孩子的活動過程和結果評價,是絕對的權威,而且,老師很快會指定某個自己喜歡的孩子,由他來帶領大家進行活動及生活、內務自理,其他的孩子就由主動變成了配合,漸漸喪失了思維的自主性,遇事喜歡往后縮,而幼兒園由于管理方面的需要,更是對這種退縮給以鼓勵,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視自主思維的缺失為正常。這種隱性的傷害,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漸漸呈現出來。
表面特征:注意力不夠集中,遇事沒有主見。
發(fā)生時段:入園后。
危害指數:★★★☆☆
故事二沒辦法的情緒化
當年,小郭夫婦是從外地來這個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在同一所學校做教師。女兒3歲多時,他們學校需要上“等級”,工作一下子變得繁重起來,沒辦法,他們把孩子送進了寄宿制幼兒園。他們想,孩子在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知識,起步要比其他孩子早,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就可以獲得比自己更好的未來。
然而,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孩子不愿進幼兒園。她不愿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她認為爸爸媽媽在幼兒園門前離開后,就再也不會回來。孩子哭得小郭夫婦肝腸寸斷,真想帶著她一走了之??墒?,錢也交了,而且現實情況的確不允許兩個人帶孩子,所以,還是硬起心腸,把她留下了。
后來的一段時間里,小郭夫婦經常能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
“您女兒不吃飯,只要沒有活動,就跑到幼兒園門口去等你們,說什么也不愿回教室?!崩蠋煹恼Z氣里帶著焦慮,同時也有些夸耀、表功的成分,“后來是我把她硬拉回教室的。晚上她也不愿睡覺,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休息。不過,你們放心,我一定會把她管好的?!?/p>
“謝謝,”說這兩個字時,小郭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讓您多費心了?!?/p>
這樣的電話多了,小郭還真就打算給老師買點禮物。小郭的妻子每次接到電話,想的卻是自己的女兒,她想去看看女兒,被小郭阻止住了,他不想讓孩子的情緒有太大的起伏。送了幾次禮物后,小郭接到電話的內容變了:孩子終于適應了幼兒園的環(huán)境,變得聽話了許多。小郭夫婦這才安心。
時間過得飛快,學校如愿以償地上了“等級”,孩子幼兒園畢業(yè)上了小學、中學,一切都在向成熟和完美發(fā)展。然而,小郭卻發(fā)現,女兒變得非常情緒化,有一件事不順心,她就會摔東西,如果批評她兩句,竟然能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整天。有一次,她半夜才回家,小郭的妻子批評了她,她第二天就離家出走了,急得小郭夫婦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差點把整個城市翻過來找她。兩天后,她卻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似的回來了,原來,她去同學家住了兩晚……
旁敲側擊:孩子在幼兒期,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溫暖的情感紐帶。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幼兒園,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無法排解的分離焦慮。他們時刻地期待著父母親的到來,但都是以失望而歸,有種被家庭拋棄的感覺。而且,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里,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無力感,讓他覺得完全被孤立了起來,會產生一種絕望的不安全情緒,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發(fā)展水平及承受力不強,可能無法完成老師規(guī)定的活動,被拋棄的感覺將越來越強烈,并根植于他記憶與情緒體驗中,長大后,將造成他人格價值中的透視點,輕易地便發(fā)生情緒與情感的沖突。
表面特征:人格機構中情緒和情感的極化,精神障礙。
發(fā)生時段:脫離基礎教育后。
危害指數:★★★★★
膽小對孩子有害
導讀:廣泛性焦慮癥以前稱為兒童過度焦慮癥?,F在認為此疾病與發(fā)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慮癥為同一障礙。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靦腆、不自信,且過分擔心自己達不到他人的期望。
孩子的世界充滿了危險、真實和想象,也許長大后他們都會淡忘這些經歷。但是盡管大多數孩提時的害怕都是正常和暫時的,最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研究仍然表明,由害怕導致的焦慮癥,是最常見的兒科精神疾病之一。
新生兒一般害怕摔倒和大的響聲。他們從6個月起就開始害怕陌生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2~3歲。學齡前兒童通常害怕離開父母,還害怕體型大的動物、恐怖面具和超自然的東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能害怕家人的過世、成績不好和新聞中發(fā)生的事件,比如戰(zhàn)爭、恐怖襲擊和綁架。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性方面和社交方面的焦慮,他們擔心自己以及整個世界的未來。如果這些焦慮長期持續(xù)并導致嚴重精神緊張、影響家庭和諧或干擾兒童的發(fā)育或教育時,就可成為問題。
廣泛性焦慮癥以前稱為兒童過度焦慮癥。現在認為此疾病與發(fā)生于成人的未加控制焦慮癥為同一障礙。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靦腆、不自信,且過分擔心自己達不到他人的期望。他們需要成人不斷地給予安慰和表揚。他們經常會出現煩躁、緊張,并抱怨頭疼、胃疼等其它身體癥狀。
社交恐怖癥。出現這種障礙的兒童特別害羞,并害怕所有不熟悉的事物。他們老粘著父母不放。
恐慌癥。在恐慌癥發(fā)作時,會突然感覺到無法抑制的恐懼或厄運即將來臨,還伴有強烈的生理感覺,比如出汗、心悸、胸疼、顫抖、呼吸困難、眩暈和嘔吐,包括擔心失控、“發(fā)瘋”或者垂死感。
分離焦慮癥。害怕離開家或者父母,這種情況對于很小的孩子是正常的,但是大一些的孩子老是這樣的話,就可能患有分離焦慮癥。這種障礙自發(fā)發(fā)生或在重壓下發(fā)生,比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社交恐懼癥或恐慌癥發(fā)作也會導致分離焦慮癥的發(fā)生。發(fā)生分離焦慮癥的兒童在自己家里他們也可能會整天粘著父母,甚至在晚上也想爬到父母的床上去。
創(chuàng)傷后壓力癥。這種疾病是由于經歷或目擊日常生活之外令人恐怖的事件而導致的,比如嚴重事故、自然災難等。這種疾病有三種癥狀:一是在強迫行為中再現創(chuàng)傷事件的傾向和面對能使之回想起這種經歷的時間時發(fā)生焦慮。二是由于急切回避與創(chuàng)傷相關的想法、感覺、人和地點,最終產生對自己的感覺麻木冷漠并疏遠他人。三是容易激發(fā)煩躁、暴怒、神經過敏、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表現等。
有的孩子為什么就是坐不住
朋友帶孩子來我們家玩,孩子很活潑,一到我們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塊。但是我發(fā)現他特別坐不住。他活像一只小猴子,上躥下跳。他對屋里的一切都充滿興趣,一會兒玩一下積木,一會兒摸一下娃娃,一會兒拿起一本書……他對每一樣都感興趣,但對每一樣的興趣都不會超過3分鐘。整個屋子里的東西都是他的目標,在手里拿著這一個東西的時候,同時又被下一個目標所吸引。
我問朋友:“孩子有沒有一項活動能興趣持久一點呢?”
朋友說:“暫時還沒發(fā)現,他最喜歡去公園喂鳥,但也只是玩一會兒就嚷嚷著要出來。有一次在公園撈魚,剛開始的時候,他非常興奮,嚷嚷著要撈魚??砂职纸涣隋X,他卻撈了不到兩分鐘就奔向另一個玩具。他不管玩哪個玩具,都不會超過3分鐘?!迸笥褜τ诤⒆幼蛔∮行鷳n,害怕他以后上學也坐不住就糟糕了,那老師講的課哪能聽進去啊。
我問朋友:“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專注行為被隨意打斷了。是不是你們以前隨意打斷過孩子呢?”
朋友說:“孩子2歲半以前是在鄉(xiāng)下由奶奶帶大的。老人根本沒有‘不打斷孩子’的意識。比如孩子聚精會神在玩積木,到了要吃飯的時間,奶奶就會打斷孩子,催促孩子吃飯。反正不管孩子在做什么,奶奶都隨意以‘喝水’‘尿尿’‘吃飯’‘叫人’‘出門’等為由打斷孩子?!苯又?,朋友也反思了自己,他們同樣不懂,以為小孩子做個什么沒什么大不了的,在孩子專心玩的時候,他們打斷孩子也是經常發(fā)生的。
我說:“那就是這個原因了,如果你想要孩子坐得住,那么首先就要保護孩子的專注行為,不隨意打斷孩子?!?/p>
專注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專注力越持久越好。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異,唯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他們都擁有超常的注意力。家長們是希望孩子專注的,但是總在不知不覺間破壞了孩子的專注。他們對待成人的專心工作可能會小心翼翼,不去打擾,但是對待孩子,他們絲毫沒有想過打斷孩子可能造成的惡果。下面這個例子就是講述成人是如何在不經意間打斷孩子的專注行為的。
周周3歲的時候,和曉曉一起到小區(qū)花園遛鴨子。她們一會兒把鴨子放到小溪里游泳,一會兒帶小鴨子在草地上跑步,一會兒把小鴨子裝在小籃子里提著到處晃蕩,玩得不亦樂乎。這下引來很多小朋友屁顛屁顛跟在后頭,他們對這只小鴨子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一個2歲的男孩,好像剛剛學會走路(后來他爺爺證實了這一點),走路還不太穩(wěn),一心想來提小籃子,周周把裝著小鴨子的籃子遞給了他。
小男孩接過籃子,很開心,提著籃子蹣跚地跟在周周后面走。那個籃子的高度差不多是他身高的三分之一,他必須很小心地把它拎起來,否則籃子會蹭到地上。而且,他剛剛學會走路,平衡能力差,他必須很小心地調整身體的平衡才不至于摔倒。他緊緊地提著籃子,小心翼翼地走著,好像是唯恐提不好籃子,摔著了小鴨子。他目不斜視,臉上的神情特別專注。我知道這對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是一項多么了不起的工作。
可惜這美好的一刻被男孩的爺爺打斷,爺爺催促男孩把籃子還給周周。小男孩哭了起來,我知道這是他弱弱的抗爭。我對孩子的爺爺說:“不要緊的,讓他繼續(xù),隨便孩子玩多久?!睜敔斅犖疫@么說,暫時停止催促??蓻]多久,老人家又忍不住了,不斷地催促小男孩把籃子放下,并強行把小男孩抱了起來。我不知道老人家為何要這么做,也許他覺得籃子是我們的,讓孫子玩了這么久過意不去吧,于是千方百計地讓男孩把籃子還給我們。
小男孩爆發(fā)了,小臉兒憋得通紅,大哭起來,小拳頭雨點般砸向爺爺。見這陣勢,爺爺束手無策了,喃喃地說:“你怎么能打爺爺呢?聽話,跟爺爺回家?!毙∧泻⒃跔敔數膽牙锲疵鼟暝?,大聲尖叫不肯回家!我知道這是孩子在遵循自己的內心需求,他要驗證自己的手和腿的力量,他在學習平衡和走。他在和爺爺抗爭,以哭鬧和發(fā)脾氣的方式。
我走上前,輕輕地對男孩說:“寶寶還想提小籃子是嗎?”小男孩點點頭。我對爺爺說:“還是讓他玩一會兒吧?!睜敔敓o奈地答應了。男孩拿到籃子后馬上平靜了,小心翼翼地拎著籃子,蹣跚地向前走去……
我見過很多孩子專注的行為被家長隨意打斷、隨意阻止,孩子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所表現的種種抗爭,比如尖叫、哭泣、打家長等,我能感覺到孩子的專注行為被肆意打斷的那種痛苦。兒童的正常發(fā)展源自專注于某項工作,但是大多數成人不了解這一點,他們常常無意中打斷了孩子的專注行為。我常??匆娫诤⒆訉W⒌赝嫔硶r,家長會大呼“回家吃飯了”;孩子正入神地用積木搭高樓,客人來了,家長催促著孩子叫人……
我對周周的專注行為保護得很好,從來不隨意打斷她。只要周周在專注地做一件事情,譬如畫畫、看書、玩水、玩沙、玩積木、琢磨某一件器具等,任何人都不得去打斷她。就算馬上要吃飯、馬上要睡覺、馬上要出門、馬上要吃藥,我們也會等待她做完。周周的注意力非常持久,她看書、聽故事可以持續(xù)1個小時以上,平時不管干什么,只要是她感興趣的,都可以持續(xù)比較長的時間。親戚朋友來我家,最為驚嘆的就是周周的專注力,他們稱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小的孩子能聚精會神這么長時間。他們問我有何秘訣,我說沒什么,就是不隨意打斷她。
我們“不打斷孩子”的這一原則被周周吸收到內心深處去了,她懂得自己有“不被打斷”的權利,如果碰到有人打斷她,她會對別人說“請不要打斷我”。并且,她還懂得替朋友維護“不被打斷”的權利。有一次,周周爸的同事嚴叔叔帶著兒子愷愷來我們家玩。周周非常開心,領著愷愷一起看故事畫本,并且還聲情并茂地講給愷愷聽,愷愷和周周都很認真很專注。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嚴叔叔說要走了,于是在旁邊提醒愷愷。周周突然抬起頭很嚴肅地對嚴叔叔說:“愷愷還在看書,請不要打斷他?!笨粗苤芤槐菊浀臉幼?,我們忍俊不禁,嚴叔叔更是哈哈大笑著說:“哇,周周說得對,叔叔受教育了!”說完,嚴叔叔噤聲了,愷愷得以專心致志地看故事書。
是啊,周周說得對,不要打斷孩子。如果有規(guī)則,應該在孩子開始看書之前和他講明,一旦開始了看書,成人就不應該隨意打斷他。就算要走了,如果大人有事非走不可,也可以把孩子先留下來,到時候再來接孩子。
我的一個朋友聽從了我的建議,保護孩子的專注行為,不隨意打斷孩子。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孩子的注意力就能持久一些了,可以從頭至尾看完一部80分鐘長的舞臺劇(注意,不是動畫片),這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
重點提示:
孩子坐不住的首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專注行為被隨意打斷了。專注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專注力越持久越好。不隨意打斷孩子,是給孩子的行為以尊重和理解。
假設家長能這樣做:給孩子的行為以尊重和理解,不隨意打斷孩子,一旦孩子開始做某件事的時候,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去打斷他們,哪怕即將要吃飯、即將要睡覺、即將要出門、即將要回家……尊重孩子的任何一種專注的活動,孩子畫畫,我們將其視作畫家在作畫;孩子觀察動植物,我們將其視作生物學家在研究;孩子在拆裝玩具,我們將其視作工程師在工作;孩子在往水里扔不同的東西感受沉浮,我們將其視作科學家在做一項重大的實驗……如果家長這么做,你的孩子一定不會坐不住,你一定會收獲一個專注沉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