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因人施教----不能忽視個別差異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 幼兒園工作計劃個別教育 幼兒園案例我們班的棒棒是一個天真、可愛、卻又調皮、好動的小男孩,在同齡孩子當中他的年齡偏小,活動時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各方面能力相對較弱。
一、案例描述:
這是一節(jié)美術活動《小蝌蚪》,幼兒用手指點畫小蝌蚪,感受春天的特征,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孩子們積極性很高。
活動一開始,我組織孩子們自由地到四周去觀察小蝌蚪,看看它們長得什么樣子?孩子們一下子樂開了,紛紛跑去從各個方位看小蝌蚪。棒棒也很興奮,滿場跑,一會兒看這邊,一會兒看那邊。我微笑著說:“棒棒,這些小蝌蚪都長得一樣嗎?”忽然,棒棒將手伸入玻璃缸內,去抓小蝌蚪,濺得滿桌子都是水。我急忙予以阻止,并對棒棒投去了生氣的眼神,“搗蛋鬼,你看別人觀察得多仔細?!毙〖一锏皖^嘟噥著嘴:“我想摸摸小蝌蚪?!彪S后,獨自坐在位置上。
活動繼續(xù)進行,孩子們觀察回來,我請孩子們說說你見到的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孩子們都舉手了,“小蝌蚪長著圓圓的腦袋,細細的尾巴”、“小蝌蚪全身黑黑的”、“小蝌蚪長出了后腿”……棒棒也舉手了,我發(fā)現了他,請他回答,棒棒特別高興,站起來饒著我游來游去?!芭?,小蝌蚪在水中是怎樣的呀?你說說看?”我問。棒棒依舊用游的動作來表示,我說:“誰來幫助棒棒?”一個幼兒高聲說:“快樂地游來游去?!蔽冶頁P了這個孩子。樂樂把身子趴在桌上,顯得有些不高興。
我開始講解,引導手指點畫小蝌蚪以后,幼兒開始自由嘗試,大家畫得很投入,作畫效果很不錯。我還不時地鼓勵孩子在用油畫棒添尾巴時畫出不同方位、不同姿勢的小蝌蚪,再加一些水波浪、水草等東西,棒棒今天也在認真畫?;顒咏Y束前,進行了同伴間的相互欣賞,以集體評議的方式將小朋友認為好的畫貼到展覽區(qū)。“孫老師,我的畫呢?”棒棒問,我說:“你下次再畫得好一些,展覽角也會有你的畫的?!毙〖一锇焉眢w擋住別人的畫,還用手不時地拍打畫面,久久不肯離去。
二、分析:
我在組織活動時,能面向全體,讓幼兒自主地探索,自主地交流,以手指點畫這種饒有趣味性的手法畫小蝌蚪,激發(fā)了幼兒創(chuàng)作的興趣。但是,棒棒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孩子,我并沒有根據他的個性特點找出他的個體差異,來很好地加以教育引導。雖然已對他有所關注,但在因人施教上,在真正使每一個幼兒都獲得滿足和成功上還是有所距離的。
三、反思:
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我們每個教師并不陌生,早在《規(guī)程》頒布時,就有所明示,但長期以來,我們只把這一原則停留在觀念上,而不能真正做到。這一次新《綱要》在一個新的意義上重提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提示因材施教的科學內涵,它明確指出:要尊重幼兒在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獲得滿足和成功。這里的每一個對我們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到底該怎么做?該做些什么呢?
1、教師要真正關注、了解每一個幼兒,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在活動中的反應,活動中的學習方式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顒右婚_始當別人在觀察小蝌蚪時棒棒卻用手去抓小蝌蚪,這并非是他的調皮搗蛋,也許他是用另一種方式在觀察、體驗對小蝌蚪的認識,但教師沒有真正了解他,沒有關注他不同的學習方式,他的需求也得不到很好的滿足。其實,當時我應該仔細地去問一問棒棒為什么這么做?等你真正關注了,你就會了解,還會正確引導,孩子自然會有所滿足。
2、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與要求
由于孩子的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各有差異,所以在同一活動當中,教師心中要有不同層次的目標與要求,活動中設計的提問也應以幼兒個體差異而難易程度不同。像棒棒這樣的孩子,年齡偏小,能力較弱,要他回答小蝌蚪的外型特征時,他就用游的動作來表示,這是完全可以的,我應該以他當時的表現及時地給予肯定與鼓勵。也許在教師進一步地引導下,棒棒還能以講的形式來表述。讓別的孩子來幫助,對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會有一定的傷害。
3、教師要以不同的標準去評價幼兒
正是由于幼兒個體差異的存在,所以對幼兒的評價是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的。橫向比較對能力較弱的孩子來說并不合適。應該從幼兒自身的實際水平出發(fā),進行縱橫比較,在自己以往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也該給予表揚與鼓勵。如果用這一點去評價棒棒本次手指點畫時的表現,我也該張貼他的作品,因為他有了一定進步。在集體面前將表揚給予他,讓他有繼續(xù)努力的信心與動力,同時感到成功的喜悅。
隨著新《綱要》思想的滲透,我們要不斷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探索,尋求如何更好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教師要不斷地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多彩、多功能多層次,具有選擇自由度的環(huán)境,讓每個孩子有機會接觸符合自身特點的環(huán)境,用自身特有的方式同化和吸納外界,而教師則在此過程中了解孩子,敏銳地察覺孩子的差異,個別化地指導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案例:教育反思不可忽視的愛
今天早晨我一一查看“愛心小手冊”,看到“響響”媽媽反映他總喜歡說“對不起,我錯了!”再就是最開心的事就是沒有受到批評。他媽媽就想知道“響響”在幼兒園心情是否好?是否受到壓抑?看了這些我心中不禁一顫——響響吃飯、睡覺從來不讓我們操心,上課發(fā)言、參與活動都很積極、而且很依賴我們三位老師,每次做錯事情還沒等我們跟他指正他便抱著我的腿不停蹭著我說:“我不嘛!恩!恩!”的耍賴,我就好象是他強大的靠山,他從來也不會畏懼我們,怎么會有壓抑?
趁小朋友們進餐時,我特意走到“響響”座位旁蹲下后問他:“寶貝,你今天開心嗎?早餐好吃嗎?”隨后我就抱他起來,我坐下后攬他坐在我大腿上,他顯得不好意思又有點別扭的高興地一個勁點頭——記得去年八、九月時“響響”就象我的影子和我一步也不離,非常依念我,抱他、哄他那是每天都要有的......而現在,他在心理、行為上早就適應了集體生活,而且在我一步一步的要求下他已經變得較為獨立了,我也因此減少了在肌膚上給予他的撫摸,沒有想到現在還是象以前一樣跟他親昵,他居然會那么不自然和感到受寵若驚。我就告訴他:“寶貝,王老師喜歡你!”說完我又對著其他小朋友重申:“寶貝們,王老師是不是喜歡”響響“啊?”“王老師喜歡王泓穎!”“親親”“小雨”他們幾個異口同聲糾正到,“喜歡我!”“喜歡我!”“煒煌”“恒恒”他們幾個又接到,我頓時恍然大悟:的確,“王泓穎”是這學期才轉到我們班的新生,剛三歲就住宿在幼兒園,因為這個,她的情緒一直都不很穩(wěn),所以我就成了她第二個媽媽一樣,每天下班我都要親自送她去寄宿班,而且她會要求我第二天給她帶糖吃,我答應她之后她才會依依不舍的放我走,第二天早晨她非得我親自去接她,我會經常抱她、親吻她,滿足她的肌膚情感需要,就這樣使得她能夠正常地在幼兒園生活、學習得很愉快,我也成為了她在幼兒園的精神支柱。這一切孩子們都看在眼了,雖然他們小,不懂得真正意思上的愛和喜歡,但是他們從直觀上是很有分辨能力的,而且很客觀。
這學期我們班的確來了不少新生,而且年齡都偏小,縮短情緒穩(wěn)定期需要我們老師付出很多的關心和愛撫,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感情,孩子們的確都很快進入了角色,而對我一手從BB班帶上來的孩子們我又給予了不一樣的要求,最起碼他們不用我再去穩(wěn)定情緒吧?他們也不會要我再去教他們怎么吃飯、入廁、睡覺、排隊等等生活、學習常規(guī),也不用我去想盡辦法讓他們不哭了,然而我卻忽略了他們也是孩子,也需要我經常給予愛撫、擁抱、親吻以證明老師還是很愛他們,很關心他們的。
最近我們班的各項常規(guī)的確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孩子們基本都進入“狀態(tài)”,所以我們三個老師商量應該給孩子更高一些的要求了,因此我們經常表揚吃飯好、睡覺好、學習認真、不打人、不亂扔玩具的小朋友,特別是對“老生”更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想一定是因為這個給了孩子無形的壓力,因為象“響響”那樣在老師心目中是很獨立很聽話的孩子,他們怕讓老師失望,怕失去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表面上他們什么都可以做得讓老師滿意,讓老師表揚他們,實際他們并不是那樣輕松——難怪“親親”“小雨”他們幾個“老生”也會說我喜歡“王泓穎”,想想他們曾經和“王泓穎”一樣受著我的“疼愛”,而今我卻減少了對他們的親吻、擁抱......其實我是很愛我們班的每一個孩子,對老生們我更是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不能讓孩子們再誤會下去了,我要讓他們知道我依然是很愛他們的,我決定每天我都要抱他們、吻他們每一個人,而且一個也不能落下,孩子們的情感太敏感太脆弱,我要做一個有心的老師,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疏忽而使任何一個孩子心靈受到波動或傷害,好在他們每一個曾經都跟我有一段如影隨行的日子,所以他們對我是有深厚的感情的,他們都盼望著我的撫摩、我的親吻、我的愛,我還可以馬上扭轉他們的錯誤印象——我也想就此告誡所有的家長和老師們:無論孩子多大,他畢竟是個孩子,對他們的要求一定要建立在肌膚的愛撫和融洽的情感交流上,否則,孩子的心會離你越來越遠......
案例:個案不該忽視的一群
班上總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孤僻、懦弱,往往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愛說、不愛玩、不愛交往,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別人游戲、玩耍。盡管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有時也躊躇滿志、躍躍一試地想做一些事,但常常因自我感覺較差,害怕失敗,怕被人取笑而情緒低落。有時,自己明明會的問題,看著別人搶著回答而不敢舉手。他們常常是被人遺忘的一個角落。
我班的佳佳就是這樣的孩子。她性格內向,很少說話,做什么事總愛鉆“牛角尖”。由于家庭過分寵愛,養(yǎng)成了她軟弱、膽小的性格。別的孩子都能高高興興上幼兒園了,而已是大班的她還時時哭著鼻子來幼兒園。為了能讓她適應集體生活,改變懦弱、膽小的性格,在活動中我時常鼓勵她,肯定她,多給她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她的自信心。
有一次,她來園遲到了,小朋友們已經在做操了,彬彬責怪她說:“佳佳,你那么晚來,我們馬上要上課了?!奔鸭疡R上傷心地抽泣起來,她連一句責怪的話都承受不了。我輕輕地走到她的面前,安慰她說:“佳佳,我知道你一定有事耽擱了是嗎?相信你下次一定不會遲到的?!奔鸭崖犃宋业脑捴棺×丝蘼暎那榫w仍然很低落。因為她自我感覺太差了,太在乎別人對她的態(tài)度了。針對他感情不易轉移的特點,我就請她做我的小幫手,為小朋友發(fā)發(fā)蠟筆,把體育用品送還體育室等等,以此來分散她的注意力,樹立成功感,增強她的自信心。而當她做完一件事后,我就笑著鼓勵她說:“謝謝你,佳佳,你真能干?!苯K于,佳佳的臉上泛起了笑容,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其實,佳佳很聰明,她知道許多事,有時很想告訴大家,但又怕講錯,別人笑話她。一次,我問小朋友:“正月十五是什么節(jié)日?”幾個孩子高高地舉起了手,我剛想請,突然發(fā)現佳佳的手在桌邊微微動了一下,但又看了看那些高舉的小手,又遲疑地放了下去。我立刻請她回答,她漲紅了臉,用很輕的聲音說:“是元宵節(jié)?!薄笆裁?,我們沒聽見?!毙∨笥讶氯缕饋怼<鸭延行┎话擦?。我連忙笑著肯定她說:“佳佳,你說得很對,小朋友沒聽清楚,你再響亮地說一遍,好嗎?”我請小朋友們靜靜地聽。佳佳望了望我,終于鼓起勇氣響亮地重復了一遍,小朋友們?yōu)榧鸭训倪M步鼓起掌來。
佳佳的成功機會多了,自信心也大了?,F在她能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了,有時爺爺、奶奶來接她,他還不愿意回家,上課時也能大膽地舉手發(fā)言??粗狞c滴進步,我無比欣慰。是的,老師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膽小的孩子,將愛灑向“被人忽視的角落”,使他們在成功中獲得自信,在自信中獲得自尊,在自尊中獲得自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將對他們的一生非常有益。
案例:尊重差異教育無痕
這個案例中,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很好的,對于沒有達標的孩子采取了個別化的指導。但是,這么做真的有必要嗎?我們該拿什么來衡量孩子的發(fā)展水平?那一系列由我們成人制定的指標真的適用于每一個孩子嗎?
如這位教師所言,每個孩子的能力發(fā)展都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我們要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所謂尊重個性、因材施教,是說我們的教育應該根據每個孩子的能力結構、發(fā)展水平的差異給予他最需要和最合適的教育。試想:當別的孩子都沉浸在快樂的游戲中時,這些受到老師“特別照顧”的孩子將作何感想。這樣的情景或許已經在孩子們稚嫩的心靈上刻上了深深的烙印——我是個差學生,而學習是個沉重的負擔。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藏,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面對孩子間的差異,我們應持一種理解的態(tài)度,并寓教育于無痕之處。這就是教育者的寬容和智慧。針對案例中的情況,教師完全可以在平時的幼兒園活動中,看似不經意地請這幾位孩子來和自己一起玩拍球,或者請他們來一場比賽。如此,在幫助孩子練習拍球之余,也給了他們拍球的熱情和動力。
案例:兼顧難不妨忽略個別
在我園多功能教室里正進行著一周一次的常規(guī)性教研活動,一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在組織中班幼兒學習歌曲《小茶壺》。教室的屏幕上展現出她精心制作的電腦課件的畫面:各式“小茶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幼兒在電腦課件畫面的感染下,專注地欣賞著歌曲。接下來,青年教師安排的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用動作來表現姿態(tài)各異的“小茶壺”。開始,她讓幼兒個別表演,想好動作的幼兒分別上臺表演,小朋友們積極踴躍。當老師說“現在每個小朋友都來扮一個小茶壺的造型,我們一邊做動作,一邊學唱歌”時,小朋友們很快在場地中間找好位置,用動作模仿起“小茶壺”的造型,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歌曲的活動之中。這時,一位小朋友發(fā)現了教師使用的電教設備——液晶投影儀和電腦沒有關閉,電腦屏幕上的畫面和投影儀射出的光束吸引了他。于是,他悄悄地走過去,一會兒看看電腦屏幕上的“小茶壺”,一會兒把手伸到投影儀的光束上,玩起了手影游戲。老師發(fā)現了,用眼神示意他,試圖阻止他“開小差”。然而,他視而不見,繼續(xù)著他的“探索”活動。這位青年教師只好將電教儀器關閉。這時,這個小朋友干脆繞著展示桌轉來轉去。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預定的教學計劃還沒完成,這時是放棄對全體幼兒的指導,抓住機會教育這一個小朋友呢?還是繼續(xù)按計劃完成面向全體幼兒的教學任務?青年教師猶豫了。
課后,參加研討的老師們根據教學現場出現的問題及青年教師的疑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教師甲:在今天的教學中,這個幼兒從頭至尾都在做與教學活動無關的活動,教師今天安排的學習任務,對于他來說根本沒有一點收獲。我認為,老師應該對他的行為及時給予教育,一定要使之轉移到學習任務上來,不能只顧完成教學計劃,而忽視個別幼兒的教育。
教師乙:教師這時停止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來解決個別幼兒的問題,會影響教師今天教學任務的完成,最終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對這位幼兒的行為,老師注意了,并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沒有效果,況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看到,這一位幼兒的行為尚未對其他幼兒產生較大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因為個別幼兒的問題放棄全體幼兒的教育,可暫時忽略他,不去管他。
教師丙:暫時不管,這不就等于放棄了對個別幼兒的教育嗎?面向大多數是教育價值的體現,兼顧個別幼兒也是教育價值的體現,二者都不能忽視。
教師丁: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教師當然應該是面對全體幼兒。如果教師暫時沒有能力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個別,那就應該首先關注大多數幼兒。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爭論中我們逐步形成了共識:
;對教育價值應用開放性的觀念來認識,一節(jié)課中的教育價值有很多,有預定的,有生成的;有面向個別的,有面向全體的;有面向現在的,也有面向未來的……教師對這些教育價值的選擇應是有所取舍的,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
自己選擇的能力,根據自己的能力、教學時間的長短等來考慮這些價值是否今天一定要實現,選擇哪些價值來實現最合適,能使大多數幼兒受益最多。這些價值的取舍對每位教師是開放的,是沒有規(guī)定性的,是不限制的。每位教師的組織教學的經驗、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業(yè)務技能的高低是不同的,每個教師應根據自己的能力、經驗來決定自己對教育價值的取舍及其比例的安排。今天,對這位青年教師來說,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一節(jié)研究課,她需要用較多的精力去考慮如何實施自己預設的教學計劃,對幼兒學習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難以預料,同時對青年教師來說,也缺乏駕馭課堂秩序的經驗。當課堂上出現個別幼兒的行為問題,教師難以同時兼顧個別教育和面向全體幼兒的教育時,可暫時放棄對少數幼兒的個別教育,而保證大多數幼兒的利益不受影響。
案例:視覺差
“老師,多多很懶的,什么事也不會做!”“多多沒有力氣的,做操手舉不起來的!”“多多總是不做操的!”……在孩子們的一片指責聲中,我認識了多多小朋友。多多是個大塊頭,性格開朗,特喜歡奧特曼。平時說話很多,什么都樂意和老師說一說?!庐斅牭狡渌⒆拥闹肛煏r,多多一臉不高興,很生氣地說:“我明天不來上學了!”我當時一愣,怎么辦呢?轉移話題吧!我大聲地夸張地說:“多多長的這么高,力氣一定很大的。等會兒來幫老師搬東西吧!”多多馬上又來勁了,高興的走到我身邊和我一起把黑板架從儲藏室搬到教室。學習活動結束后,多多又主動的上來幫助我搬黑板架。在游戲的時候,我把多多叫到身邊問:“多多,你為什么不做操?”多多回答:“這些操很難的,我不會做?!蔽译S著他的意思說:“是啊!我也覺得這些操很難的,動作記也記不住。我們請會做的小朋友教我們做,好不好?”多多點點頭。我們倆就這樣一起學做起了早操。
思考:
1、放大鏡和縮小鏡。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你不可能要求他們不犯一點錯,當面對孩子的缺點時,應該有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用縮小鏡來看。把孩子們的優(yōu)點用放大鏡,放大再放大。你會發(fā)現孩子們時那么可愛。
2、平視于俯視。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理解他們,你會有浩然開朗的感覺,有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的心態(tài)和語言也放“平”些,你會成為孩子心中的永恒“太陽”。
孩子異常家長莫忽視
導讀:孩子戀物、暴露、易裝、偷窺,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不良行為,對此家長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但是也不能過于追究,畢竟孩子還小,這也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階段。
很多兒童會有戀物,易裝等行為,父母往往覺得這些只是兒童愛玩的表現,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預示著孩子的性“異常”。
請注意,我在標題中的異常是帶有引號的。這個“異常”是指在成年人社會中出現這樣的性表現我們便會稱為異常,而在兒童的世界,這些性表現卻是不能夠冠以“異?!钡?,但目前我也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詞來表達,所以只好以加引號的異常來說了。
那么,這樣的一些性表現有哪些呢?
一、戀物
兒童的戀物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他人身體的一個部分,比如腳、頭發(fā);另一類是與他人身體有關系的物品,比如絲襪、內衣等。這里的“他人”一般是指兒童愛戀的一個人。這里講的戀物是伴有性的活動和性反應的。
我們先來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5歲男孩,近來發(fā)現他常常拿媽媽的尼龍絲襪玩,發(fā)現媽媽穿尼龍絲襪就會撫摩媽媽的腿,玩媽媽的絲襪時伴有面紅、氣粗、勃起等性高潮的表現。要求要穿媽媽的絲襪,媽媽不給,孩子就偷偷的玩,將媽媽的絲襪藏在枕頭里,每天睡覺也用手捻著玩。媽媽越是阻止孩子玩絲襪,孩子對絲襪的興趣就越強烈。這個案例中孩子戀物的對象就是與他人身體有關系的物品。
案例二,3歲男孩,有手淫,手淫時知道關上門,但在手淫時喜歡一手摸弄別人的腳,一手摸自己的生殖器,平時摸別人腳的時候有陰莖勃起等性反應。這個案例中孩子戀物的對象就是他人身體的一個部分。
案例顯示,有的兒童的戀物行為在6歲以后就逐漸減少或消失了,但不是每個孩子這樣的行為都會消失的,有多少比例,目前我不知道,我期待有更多的人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來進行相關的研究。
二、暴露身體
一些兒童喜歡脫光衣服,或脫光自己的褲子,一絲不掛,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幼兒園。在我的案例中有一個3歲男孩,不管在家還是在幼兒園,都要將褲子脫光,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老師配合,他一脫下,馬上就給他穿上,這個持久戰(zhàn)將近半年,最后孩子終于不再脫褲子了。還有一個案例是4歲男孩,一回家就要脫衣服,脫得一件不留,冬天也不例外,家人拿他沒有辦法。
兒童時期,喜歡暴露自己的身體是他們的天性,兒童的行為中帶有我們祖先生活的痕跡,隨著他們對成年人社會規(guī)范的認識,他們逐漸就會懂得去遵守這些規(guī)范了,當然,這需要時間!
三、易裝
女孩不愿意穿裙子,要穿男孩那樣的褲子,男孩要求穿漂亮的裙子,這是許多爸爸媽媽遇到的問題,該怎樣理解孩子這樣的行為?該不該滿足孩子這樣的要求?兒童對異性服裝的好奇,想穿一穿,我想是可以滿足孩子這個要求的,在滿足孩子這樣的要求的同時,要告訴孩子他的性別,他(她)應該穿什么樣的服裝,一段時期(可能半年,也可能要一年),孩子就喜歡穿符合自己性別的服裝了。有的媽媽自己就喜歡穿中性的服裝,但卻為女兒不穿裙子焦慮,這樣的媽媽應該用自己的打扮來影響孩子,如果你喜歡看女兒女性味的打扮,而你自己的打扮卻是中性的,你是沒有辦法改變女兒的,母親要知道,你是女兒成長中不可替代的榜樣。
四、偷窺
兒童時期,特別是3~4歲的兒童喜歡看父母的裸體,但很多父母不讓孩子看,特別是異性父母。這樣的結果只會激起兒童對父母身體更大的好奇心。為了滿足這個好奇心,兒童就會采取偷看父母身體的方式,比如,乘父母換衣服的時候找很多的借口突然闖入房間,父母洗澡的時候扒門縫偷看等等,這樣的行為如果我們用成年人社會的道德倫理標準去評判,就會歪曲兒童,兒童這個行為的目的僅僅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當我們的孩子有以上這樣的一些性表現的時候,不要用成年人社會的道德和倫理去評判兒童的行為,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符合兒童天然的表現,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兒童認識成年人社會的道德和規(guī)范,讓他們的行為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逐漸符合這個社會的道德和規(guī)范,這就是兒童社會化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