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育反思《十只小兔子》
發(fā)布時間:2021-05-17 教學案例反思 小班教育筆記案例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研究對象:全班幼兒
研究過程:今天上的是《十只小兔子》,這本書呈現(xiàn)的內容是漢字數(shù)字從一到十的倒數(shù),其中畫面上還蘊含了不同顏色的分類和運動的匹配。我利用了說故事的方法來向幼兒傳授這樣的一本書。首先,我對孩子們說:你們都聽過《狼和小兔》的故事吧,書中的小兔在兔媽媽離開家后是怎樣的?小朋友一聽說故事,一下子勁頭來了,爭先恐后的說他們在家等媽媽,然后大灰狼來了,他們又一起把大灰狼趕跑了。我又說了:今天啊,老師要給你們看一本書,書中啊有十只小兔子,他們又在家干什么呢?我們來一起看看,看完后要給我編一個小故事哦?。我先請幼兒將書看一邊,然后請幼兒邊看書邊把書中的內容說給我聽,聽過之后我就請幼兒來編故事了,孩子們將他們看到的內容串在一起,還真是編出了一個小故事,。于是我就發(fā)動全班小朋友來一起說,說完故事后我們再來學讀本的時候發(fā)現(xiàn)非常的輕松。
反思:《狼和小兔》的故事是我們班小朋友最喜歡聽的一個故事,而且大部分的孩子都會講這個故事,于是我就利用了孩子這樣的一個特點把《十只小兔子》改編成《狼和小兔》的故事模式,讓孩子們聽起來津津有味,而且非常樂意和我一起說,并且大膽的站在小朋友面前將自己編的故事說出來。這又一次讓我感覺到興趣是幼兒最大的學習動力,如果今天我按部就班,幼兒對《十只小兔子》這本書是肯定掌握的不夠透徹。而正是用了這樣的一種方式,幼兒不知不覺地就已經將書中的內容掌握了,即學習了課本又學會了說故事真是一舉兩得。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案例:生活教育反思
每個工作在一線的幼兒園教師都會重視幼兒在一日活動中的生活細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傳統(tǒng)的生活組織方式已不太適合課程改革要確立的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和許多教師一樣嘗試著改革。
每天上午總有一個時段是幼兒盥洗用點心的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左右,孩子可以在這個時段的任意時間用點,看上去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可是實質上呢時間相對還是比較集中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的度還是很窄的。比如說我班有少數(shù)幼兒每天七點未到就來園了,而又有一些孩子在8點以后才來,那么他們用點心的時間需求是不一致的。對早來的幼兒可能用點心時間要提前,而晚來的孩子則可以往后拖一下,那怎樣可以滿足每一位孩子的生理需求呢?
不固定用點時間,幼兒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而去選擇什么時間用點心。在我們的教室一角始終放著可以隨時提供給幼兒的點心、牛奶或果汁。從早7點半一直到10:20分,充裕的時間足夠孩子自由選擇。幼兒可以在來園活動、自由活動、游戲活動時間的任意時段來用點心。
相應設備的提供,為幼兒用點提供方便。
時間度的放寬也帶來了其他問題,像冬季牛奶的保溫問題。我們是這樣做的,把牛奶放在一個精致的保暖桶中,桶的一側有一個開關便于幼兒自己根據(jù)需要喝多少倒多少。而喝牛奶的杯子也放在一側便于幼兒取用。這樣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條件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意識和能力。
設計相應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來吸引幼兒。
還記得以前的一個樂百氏飲料廣告嗎?“今天你喝過了嗎?”曾是無數(shù)孩子模仿的一句廣告語,今天我也把它運用到我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一塊版面“今天你用過點心了嗎?”當孩子用完點心以后,會把一個牛奶餅干的圖片貼到自己的大頭照下,好多孩子一邊貼一邊還高興地自問自答“今天你用過點心了嗎?今天我用過點心了!”大大滿足了孩子的表現(xiàn)欲望。而且也能讓老師、保育員清楚地知道還有哪些孩子忘了用點心,可以適當?shù)奶嵝褌€別孩子別忘了用點心。
這是我在生活實踐中的一點小小嘗試,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更樂意接受這樣的用點心過程。它體現(xiàn)了老師尊重每一個幼兒的生理需求并讓他們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真正地為每一個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
案例:反思教育教學實踐
1.反思的含義?
何謂“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有關研究證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和創(chuàng)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yè)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huán)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yè)能力。因此,“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G.J.Posner)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發(fā)展將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學實踐不僅要求教師從教育教學技術上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求教師運用反思的結果矯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學行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美國教育家布魯巴赫(J.W.Brubacher)等人認為反思性教育教學實踐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實踐中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皩嵺`的反思”是指反思發(fā)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之后,“實踐中反思”指的是反思發(fā)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而“為實踐反思”則是前兩種反思的預期結果,即“實踐后反思”與“實踐中反思”的目的,最終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習慣。?
2.反思的步驟?
概括國內外有關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教師反思的框架:
(1)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特定問題,并從學校環(huán)境、課程、學生、教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他人的參與性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借助于錄音、錄象檔案資料等等。教研組、平行班老師要創(chuàng)設輕松、信任、合作的氣氛,在合作中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
(2)分析問題。教師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關于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教師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包括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態(tài)度、情感和技術方法等,以形成對問題的表征,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這里,教師可以利用自我提問來幫助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相互觀察和分析)來進行。
(3)確立假設。明確問題以后,教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或通過請教專家、同事,或通過閱讀專業(yè)書籍、網上搜索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信息,以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設性方案。這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產生的研究結果有助于教師形成新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辦法。
(4)驗證假設??紤]了每種行動的效果后,教師就開始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經驗,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循環(huán)。?
3.反思的方式?
教師應當如何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呢?國內外的有關研究表明,以下幾種反思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1)課后備課。課后,教師根據(jù)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同時使有益的經驗及時得到提煉和升華,不斷增強教學效果。
(2)寫反思日記。教師在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結束后,寫下自己的經驗,并與教研組成員共同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點。另外,教師也可在上課和作業(yè)批改后主動征求、了解學生的意見,并詳細記錄教育教學的背景、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反思后得出的解決辦法等。寫反思日記為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教學的改進計劃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對新教師而言,有許多方式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自我反省,例如錄下自己的一部分課堂教學內容,看完錄制的授課情況后寫下自己的看法,指出優(yōu)點及可改進之處,并提出改進計劃。指導教師應當在相應的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新教師的反省和探究的習慣。
(3)課堂觀摩。學科組(包括校內和校際)教師之間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情景,并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形成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參加研討的教師把研討的方案帶回各自的課堂或學校,應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景中。
(4)專家會診。請專業(yè)研究人員、教研室領導定期、追蹤式聽課,不斷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觀念、設計和操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共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5)行動研究。為弄清學校中所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方案,
教師和校外專業(yè)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研究。它不同于專業(yè)研究人員所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科學研究”或旨在樹立教育理想的“哲學研究”,而是直接著眼于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進。行動研究不僅在改善教育教學實踐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個學校教師集體中形成一種調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圍。?
總之,通過反思,促使教師主動地將與教育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慎重審視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依據(jù)的思想,并積極尋找新思維、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將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yè)成長。
案例:案例反思:帽子
冬天到了,天氣冷了,幼兒日都穿上了棉襖,戴上了各種各樣的帽子。每天早上幼兒都將帽子和圍巾放在固定的位置,晚上離園的時候,幼兒興奮的在各種各樣的帽子中找自己的東西。
活動一:找帽子教師:“找一找哪個是你的帽子?”“你的帽子是什么樣子的?”蘇文濤說:“我的帽子上有兩個小球?!狈督痃髡f:“老師,我的帽子上有一個(只)米老鼠?!薄拔业拿弊由嫌袃蓚€小辮?!薄拔覀儼衙弊哟魃险找徽甄R子,看看有多漂亮?!?/p>
活動二:帽子舞:“老師也有一頂帽子?!苯處熌贸鲎约旱拿弊樱骸拔业拿弊踊卣f話,你猜他說什么呢?”教師用手撐開,把手藏在帽子里動,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fā)幼兒的想象。珊珊說:“他說‘你好,你好。’”黃柳豫說:“他說要睡覺?!薄八f要吃飯”幼兒七嘴八舌的議論了起來。幼兒有的根據(jù)帽子上的圖案而猜想,(具體到事物的形象外觀)“好吧!咱們來幫助帽子實現(xiàn)愿望呀!”幼兒聽音樂創(chuàng)編帽子舞?!澳愫?,你好(教師雙手藏在帽子里假裝說話)(戴在頭上)大家好!(點頭示意)幼兒隨音樂自由做各種動作,教師主動和幼兒換帽子戴,并且鼓勵幼兒互相戴別人的帽子。
活動三:幼兒和教師一起跳帽子舞,隨音樂自由創(chuàng)編動作,幼兒可模仿教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動作,
教師戴一頂用彩色皺紋紙或顏色鮮艷的報紙做的不同于小朋友的帽子,與幼兒輪流戴“咱們都來戴戴這頂漂亮的帽子吧!”“給我戴戴,給我戴戴?!痹诖鞯倪^程中幼兒都想戴,教師啟發(fā)、鼓勵幼兒自己動手做一頂。師生共同做一頂簡單的帽子(小班幼兒動手能力不是很強,讓幼兒在簡單中獲得成功,體驗戴上漂亮的帽子的滿足感)。
活動四:幼兒和教師共同戴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帽子到大廳鏡子前照一照,隨音樂拉圓圈戴上帽子再次表演帽子舞,鼓勵幼兒創(chuàng)編新的動作。
分析:幼兒是在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下參與活動的。教師利用生活中現(xiàn)有的充足的材料,發(fā)現(xiàn)其教育的價值。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熟悉的無生命的帽子在幼兒歡樂的情緒中變成了有生命的、情趣化的人物。符合了小班幼兒擬人化的思維特點,讓幼兒在有生命的愉快的情緒中深入的發(fā)展。教師的平等參與活動,有目的的引導(出現(xiàn)新的皺紋紙的帽子)來激發(fā)幼兒解決(幼兒都想戴)矛盾的同時有了主動發(fā)展的動機。創(chuàng)作新鮮的帽子,讓幼兒有了成功感的體驗,戴著自己做的裝飾好的帽子,幼兒在歡樂氣氛中,情緒有了更高層次的升華,孩子們在鏡子前跳起了歡樂的舞蹈,大膽的表現(xiàn)愿望一下子被激發(fā)了出來。創(chuàng)新的動作,讓幼兒在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案例:教育反思:不美的畫
案例:
今天的區(qū)域活動,陸家順選擇了去繪畫區(qū)。他畫了一條帆船,又在船上畫了一個手拿魚網的人,還畫了魚。天上的太陽自然不可少,另外又添上了幾只飛翔的海鷗。他畫的時候速度快,線條奔放、自由,色彩鮮艷,造型稚拙天真,我想:這是一副挺不錯的作品,等他完成后,可以展示出來。但是,等我去照顧其他孩子時,再回過頭來一看,吃驚地發(fā)現(xiàn)這張畫已面目全非,縱橫交錯地線條涂滿了紙面,畫面全給破壞了。我有些生氣地問他:“為什么畫這些道道?”他津津有味地講道:“我的船碰到了海盜,他們打起來了,這些道道是槍炮打的?!彼艿靡?,并不覺得畫面被破壞了,還給旁邊的小朋友講起了這張畫。聽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就沒有責備他了。
分析:
陸家順的畫看起來不很美觀,畫面較亂,但卻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情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想象力,因此,不論畫成什么樣子,都不失為一副好畫。這也正是值得推崇的新的教育觀的具體體現(xiàn)。有了老師的理解和鼓勵,孩子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轉變教育觀念就得從這類小事做起。“捕捉”在教師和幼兒間很重要,它不僅包含了細致的觀察和充分的了解,還有尊重、愛護、呵護。“捕捉”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了不起的本領,它能適時地進入孩子的心靈,理解孩子瞬間的心理感受。這種不需要語言的溝通,這種獨特的“捕捉”,輕輕地走進了孩子的心里,打開了孩子奇異的思維,讓孩子的情感與思想盡情地展現(xiàn)與表達。多一些捕捉,你就會走入孩子的心靈。素質教育就是在這樣的點點滴滴的捕捉中開始萌生。
案例:《小雪花》反思及教案
該活動是建構教材學前班的《雪花飄飄》主題中的一個美術活動,活動過程極為簡單,活動開始教師變魔術:出示事先用白色蠟筆畫好雪花的畫紙,教師用水彩顏料在紙上涂色,即呈現(xiàn)雪花的圖樣?!澳銈冎牢沂窃鯓幼兂鲅┗ǖ膯?”我沒有馬上告訴幼兒魔術的秘密(蠟筆和水彩顏料不相溶合的特性),而是問:“你們誰也想來變一變?”于是許多幼兒都紛紛舉手,由各組選出代表,幼兒開始學著老師的模樣,用毛筆蘸上水彩顏料,在白紙上煞有介事地涂畫,可是沒有任何一張紙上呈現(xiàn)出雪花,為什么呢?讓大家暢所欲言,然后我將紙翻一面,又請幾個善于畫雪花的幼兒帶上白色的油畫棒到前面來幫忙,先用油畫棒畫出不同的雪花,然后再用水彩上色,幼兒這回終于看到了心儀已久的雪花,幼兒頓時興奮起來,這時趁勢引導觀察幼兒繪畫的不同雪花,并鼓勵幼兒說:“我們的小魔術師們,快快行動起來吧,一起來下雪吧。小朋友作畫時,大家可以互相幫忙,有困難的小朋友可以請教師幫助,在畫面中還可以豐富冬景背景?!庇變鹤鳟?,教師進行指導,最后幼兒欣賞同伴作品,評選出最美麗的雪花。
在活動中幼兒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通過在嘗試中體會蠟筆和水彩顏料不相溶合的特性,逐步掌握脫色的繪畫技能?;顒尤^程讓幼兒自己去“嘗試”,去動手,沖破了“先教后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構建了在“試中學”、“做中學”、“想中學”的新型教學模式,繪畫中不只是單純的教幼兒學習繪畫技能,而是注重讓幼兒了解科學和技能的關系,通過感知、操作來回答“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幼兒既能親身參與感知、探索,又能動手操作、嘗試,看到自己的成果,體現(xiàn)科學與技能的結合。
本次活動體現(xiàn)了分層遞進、分步落實的教學特點,先讓幼兒自己嘗試,然后再討論分析,再嘗試直至成功,每個環(huán)節(jié)緊緊相扣、步驟分明,進行獨立的操作,從個體自己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有所發(fā)現(xiàn)獲得成功,同時還強調了幼兒間的團結協(xié)作,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
本次活動自始自終以“嘗試”兩字來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在互相表達、交流信息時態(tài)度積極,以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嘗試結果,幼兒由“要我說”,發(fā)展為“我要說”的積極狀態(tài),輕松愉快的獲得了脫色繪畫的技能,孩子的情感也一直處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
本次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是:個體間差異存在明顯,操作時幼兒安靜作業(yè)的習慣還未養(yǎng)成,相互間不會通過協(xié)商合理分配材料,造成顏料粘到同伴的衣服上、作品上等等,這些都將在今后的活動中積極去調整改革,以上是筆者的一些粗淺的見解,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出。
附:美術:《小雪花》教案
活動名稱---美術:小雪花
活動目標:學習用蠟筆與水彩結合作畫的技能。
加深對雪花各種形狀的認識。
活動準備:已有觀察雪花的經驗,知道雪花是六瓣的。
蠟筆、毛筆及顏料。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18頁。
活動過程:
變雪花---下雪天
1.變雪花。
教師變魔術:出示事先用白色蠟筆畫好雪花的畫紙,教師用水彩顏料在紙上涂色,即呈現(xiàn)雪花的圖樣。
你們知道我是怎樣變出雪花的嗎?讓幼兒知道蠟筆和水彩顏料不相溶合的特性。
觀察教師范畫上的雪花,觀察雪花的幾種表現(xiàn)方法。
2.下雪天。
冬天到了,我們的小魔術師們快來下雪吧。
幼兒作畫,教師進行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在畫面中可豐富冬景背景。
幼兒欣賞同伴作品,評選出最美麗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