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游戲《大灰狼和小白兔》案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幼兒園游戲案例分析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分析 幼兒園案例分析一、游戲的前期思考
(一)游戲來源
托班幼兒剛入園,初到陌生且沒有熟悉的親人的幼兒園環(huán)境中,由于依戀而產生分離焦慮,形成煩躁、憂傷、緊張、恐慌、不安等消極情緒,甚至個別幼兒情緒不愉快還會影響其食欲、正常睡眠等在園的一日生活。為了盡快安定幼兒的入園焦慮情緒,轉移和分散他們想念親人的注意力,幫助他們盡快地熟悉并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這個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教師的角色既是兔媽媽,也是大灰狼。
(二)游戲資源分析
1、已有經驗的利用。孩子們大都有大灰狼是兇狠的動物、小白兔是可愛的動物的相關概念,還知道大灰狼最喜歡吃小白兔。
2、故事和頭飾的使用。游戲前,教師將游戲的玩法和規(guī)則以故事的形式告訴幼兒,讓幼兒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游戲中,幼兒戴上小兔的頭飾進行游戲,使游戲開展得更加生動和形象。
3、場地的創(chuàng)設。教師利用幼兒的座位,將它們設為每只小兔的家,活動室的其它剩余空間設置為草地。
二、游戲方案及分析
(一)游戲預定目標
1、能愉快地參與游戲,感受集體游戲和集體生活的樂趣,緩解分離焦慮帶來的消極情緒。
2、能認識并找到自己的座位。
(二)游戲資源:大灰狼頭飾一只;小兔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
(三)游戲過程
1、出示大灰狼的頭飾,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師:“這是誰呀?它來我們這兒干什么呢?誰知道?”
幼:“是大灰狼,它要吃小白兔?!?/p>
師:“小白兔正跟著兔媽媽在草地上吃青草,它們一聽到大灰狼的腳步聲,就趕緊跑回自己的家,把門關得緊緊的,不讓大灰狼進來??墒?,有的小兔找不到自己的家,就被大灰狼抓住了?!?/p>
2、幫助幼兒戴上頭飾,開展游戲。
師:“現(xiàn)在我當兔媽媽,你們是小兔,小兔和兔媽媽一起到草地上吃青草吧。(師生一邊念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愉快。”一邊跳到活動室的一角)豎起耳朵聽一聽,是不是狼來了?”
幼:“沒有,沒有?!?(孩子們很認真地聽)于是兔媽媽繼續(xù)帶著小白兔吃吃嫩青草。
師(兔媽媽):“我聽見大灰狼的腳步聲了,小白兔快回家,把門關得緊緊的?!?/p>
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然后用小手捂住眼睛表示關門。個別沒有及時找到自己家或找錯家的小兔就被大灰狼抓起來了。
3、教師根據幼兒在游戲中能否找對自己座位的情況,反復地開展游戲。
簡析:剛入園的托班幼兒,對周圍的環(huán)境還比較陌生,經常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坐錯位子。在游戲過程中,幾個愛哭鬧的幼兒剛開始沒有參與游戲,但他們停止了哭鬧,坐在一旁靜靜的觀看。第二、三遍游戲時,有幾個幼兒在老師的鼓勵下參與了游戲,剩下的個別幼兒雖然還是不參與,但伴隨游戲的開展,他們受到了游戲氛圍的感染,跟著發(fā)出了開心的笑聲。這個游戲,不僅讓孩子們在緊張、刺激、愉快的游戲氛圍中忘記了哭鬧,還慢慢地學會了尋找自己的座位了。
(四)游戲生成活動(游戲延伸)
1、大灰狼抓住小兔后,決定要吃兔子。就對小兔子們說:“這只兔子太臟了,我先給它洗一洗,然后來吃它。你們幫我想想,我要先給它洗哪里?” “洗頭、洗手、洗腳、洗臉……”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第一次我根據孩子們說的部位洗。洗好后說:“好像沒洗干凈,再洗一遍,再洗一遍。”這一次,我按身體的結構順序給這只小兔從頭洗到腳。邊洗邊說:“洗洗頭,洗洗頭;洗洗臉,洗洗臉;洗洗脖子,洗洗脖子……”一些孩子在教師的不斷重復下,也跟著一起說。
(簡析:這次游戲的開展,我在幼兒已經熟悉游戲規(guī)則的基礎上,及時增加了洗澡的環(huán)節(jié),并模仿托班幼兒最喜歡的天線寶寶說話的口吻,不斷地重復說出身體的個個部位名稱,引起幼兒跟著學說的興趣,從而初步認識了身體的結構順序。新增的游戲環(huán)節(jié)使幼兒有了新的游戲興趣點,增強了他們的游戲興趣。)
2、大灰狼在給小兔洗手時,一邊用這只小兔的手做示范,一邊說:“搓搓手心、手背、手指縫,洗好后,小手會唱歌:do re mi(甩三下),然后開大炮,這樣小手就很干凈了。”其它的小兔看見了,都紛紛伸出手來一起跟著邊說邊做。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甩三下手,唱do re mi和開大炮的動作很感興趣,于是就強調:“手心、手背、手指縫都洗干凈的小手才會唱歌、開大炮,如果沒洗干凈,它唱的歌就不好聽了,也不會開大炮了?!?小白兔們一個個都在認真的學洗手。
簡析:平時教幼兒洗手,他們的注意力不是特別集中,而且也不怎么感興趣,效果不好。在開展這個游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幼兒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主動模仿的愿望也很強烈。于是及時地調整游戲的內容,豐富和深化給小兔洗手的情節(jié),把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洗手活動有機的融入游戲中。在角色氛圍中學習洗手,使幼兒在游戲情節(jié)的潛移默化下想學、愛學、愿意學。洗手的后面兩個環(huán)節(jié)-小手唱歌和開大炮,更是引起了幼兒的情感共鳴和模仿的興趣。
3、大灰狼捉住小兔后,就說:“如果這只小兔有禮貌,我就不吃它了?!庇袀€別小朋友就說:“大灰狼好!”其他小朋友在這幾個幼兒的帶領下,也紛紛跟著一起和大灰狼問好。我趕緊夸獎說:“嗯,大家這么有禮貌,我就不吃小白兔了,我要和你們做好朋友。那我就把這只小兔放了?!蔽乙贿厯]揮手一邊說:“小白兔再見。”小白兔們也馬上對我揮揮手說:“大灰狼再見?!?/p>
簡析:幼兒年齡小,大部分還不會主動地和別人打招呼,教師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適當地改變了游戲的發(fā)展情節(jié),引發(fā)了幼兒新的注意力。教師以游戲形式與幼兒進行誘導式的對話互動,把原來枯燥的社會性要求生動化、具體化和形象化,通過游戲,幫助幼兒樹立了初步的禮貌意識。
三、游戲反思:
通過這個游戲,發(fā)現(xiàn)托班幼兒游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情緒性
游戲是幼兒生來就喜歡的,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2-3歲幼兒的情緒易受感染,他們游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快樂情緒的需要,以自己獨特方式在游戲中適應環(huán)境,渲泄不愉快的消極情緒。針對這些特點,筆者首先在游戲的開始,扮演兔媽媽的角色,去摸摸“小兔”的頭,牽牽“小兔”的手或抱抱“小兔”,給他們進行肢體上的觸摸和撫慰的關注,使剛入園的托班幼兒把對“媽媽”的情感遷移到了“兔媽媽”的身上,找到了情感依托,緩解了部分幼兒離開媽媽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接著在大灰狼抓小白兔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用自身夸張的語言.表情.動作讓他們在緊張、刺激的游戲氛圍中忘記了哭鬧,使個別不愿加入游戲的幼兒也能受到游戲愉快氛圍的感染,跟著發(fā)出開心的笑聲。這個游戲讓剛入園的托班幼兒在教師營造的愉快氛圍中逐步進入游戲的情境,認識了自己的座位,體驗和同伴共同游戲的樂趣,感受集體生活的快樂,從而轉移和分散他們想念親人的注意力,安定他們的分離焦慮情緒。
2、假想性
游戲過程中常通過動作替代、語言補充、以物代物等假想方式變化游戲內容,補充游戲材料,維持和發(fā)展游戲情節(jié)。在這個游戲中,教師角色一會兒是“兔媽媽”,一會兒是“大灰狼”,有時又變成“天線寶寶”等等,對于這些角色的轉換,幼兒并沒有感到不適應和困惑,而是很自然的接受并隨著這些角色進入游戲的情節(jié)。特別是在大灰狼吃小白兔的這個情節(jié),他們積極、開心地跟著大灰狼一起做各種假裝吃小兔的動作,嘴里還發(fā)出“嗷、嗷、嗷”的吃聲。在大灰狼給小兔洗澡的情節(jié)中,他們也很自然的由小白兔變成了天線寶寶,并模仿天線寶寶的說話方式。假想給幼兒帶來了愉快的感受。
3、重復性
托班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游戲動作、語言、聲響多次與長時間地重復而不覺厭倦。如,在游戲中,反復模仿大灰狼吃小兔的動作和聲音;洗澡情節(jié)中重復說出身體的個個部位名稱;反復表現(xiàn)洗手情節(jié)中的動作和語言;游戲中重復尋找自己的座位;故意重復讓大灰狼抓住的動作等等,他們對游戲中的重復樂此不疲。
4、從眾性
托班幼兒極易受游戲群體中其他人的影響,較難將自己最初的選擇堅持下去。筆者抓住幼兒的這一特點,在游戲過程中,對那些分離焦慮較嚴重,還在哭鬧、不愿意參加游戲的幼兒,采用淡化的處理方式,不刻意要求他們參與,而是用夸張的語言、表情和動作開展游戲,讓參與的幼兒感到快樂、有趣,從而吸引了他們,使他們由坐在座位上觀看,發(fā)展到慢慢地、不自覺地就加入到同伴的游戲當中,有的還主動要求老師也給自己戴上小兔的頭飾,愉快地參與游戲活動,體驗到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5、引發(fā)性
受感知經驗的制約,托班幼兒對游戲的自主選擇能力比較差,經常需要成人通過表情、語言、動作等,吸引他們的注意,使其對教師預設的或隨機生成的游戲活動感興趣。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總是用自己夸張的語言、生動的肢體動作和變化不同的表情、語氣扮演游戲里的各種角色,誘導幼兒進入游戲情景中。如:教師用甜美的聲音學兔媽媽說話,并溫柔的親親、抱抱、摸摸小白兔;用粗啞的嗓音和兇惡的眼神、動作扮演大灰狼;用天真的嗓音模仿天線寶寶說話。這些有意創(chuàng)設的游戲氛圍激發(fā)并調動了幼兒參與游戲的愿望。
6、隨意性
心理學家?guī)炖尷锥嗾f過:“興趣可以產生能量?!蓖邪嘤變旱呐d趣很容易被老師調動起來,但注意的持續(xù)性短暫,注意力也較容易被轉移,經?!跋残聟捙f”、“見異思遷”。同時,他們自制力差,做事的方向和目標常隨著興趣改變而改變,具有非常大的隨意性,而游戲的自由特征又使游戲過程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根據這一特點,每次游戲活動的重新開展,筆者都在觀察幼兒、了解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基礎上,結合他們的現(xiàn)有游戲狀況、實際發(fā)展水平以及他們愛模仿的特點,把握適當的時機,及時地在每次游戲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情節(jié)上的變更,不斷調整游戲方案,以保持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如:在游戲的生成活動中,加入了幼兒感興趣的學天線寶寶說話和小兔洗手以及禮貌用語的使用等等,以興趣正確引導幼兒,讓幼兒在游戲中,以積極的狀態(tài)、愉快的心情、興趣盎然的邊玩邊學。充分展示了游戲具有促進幼兒發(fā)展的這樣一種功能。
托班幼兒的游戲,更多關注的是游戲過程的體驗,而不過分強調結果,當然教師可以根據托班幼兒教育的實際要求,適當地將一些生活常規(guī)和活動常規(guī)的要求有機的滲透到游戲情節(jié)中。如:在這個游戲中,讓幼兒形成有關洗手和講禮貌的概念。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大班自選游戲案例分析
觀察內容:
自選游戲開始了。本次活動結構區(qū)主題是機器人,增投材料:螺旋積塑,約有十幾個小朋友舉手要參與該活動。當我提出只能有六個小朋友玩后,九個小朋友開始協(xié)商了:“我們石頭剪刀布吧!誰贏誰參加!”其中一個提議道。他們猜了幾次拳,場面有些混亂,誰也不肯先離開?!拔覀冞€是黑白配,不一樣的人出去!”又有人提議。第一次,每個小朋友都出白的,只有許斌出黑的?!澳阋鋈?!”其他人喊道!“不算不算!還要再來一次!”許斌不肯走。“不行!只能一次的!”大家都這么說。第二次,許斌還是偷偷的跟著出了白的,這回輪到煒杭得離開了,許斌開心的跟著起哄:“你要離開!不能玩了!”可是煒杭也不愿意走,他建議再猜一次才算數。這時,第三、四……次的猜拳,每次大家都出白的一面。最后,這種局面僵持了很久,小朋友看我走開了,就蹲下開始玩,我在遠處看到,只有許斌按照規(guī)則,(猜拳輸后玩其他主題的游戲,)其他的幼兒仍繼續(xù)留在結構區(qū)。
分析與反思:
本次活動重點觀察幼兒的協(xié)商能力,通過已有經驗,幼兒知道能用猜拳、輪流或禮讓等方法,解決多人參與游戲或角色分配的問題,在這次商量過程中:
1、幼兒在遇到問題后能嘗試主動商量解決,并想出多種方法,但只有個別幼兒能較好的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與要求,(猜拳“愿賭服輸”),今后要加強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
2、師為了保護幼兒的興趣,沒有采取解決措施,這樣下去會惡性循環(huán)。師應在幼兒面前提出這件事,與幼兒一起反思:這樣的行為會有什么不良后果,引導幼兒討論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施。
案例:大班結構游戲案例分析
結構區(qū)里大部分都是男孩子,他們設定的主題是開元寺,除了建構已學過的東西塔、大雄寶殿外,幼兒還聯(lián)想到在開元寺里看過古船,于是一伙人都興致勃勃的參與古船建構中,家鑫與學釗都選擇了小星星積塑,相互配合拼起了船底,而較晚入區(qū)的許斌看到小星星玩具已經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就和家鑫商量:“能不能和我一起玩?”學釗忙說:“我們人數已經夠了,快買玩具了,你到其他地方去吧!”“但我已經在最后一格的入區(qū)表填上號數了。”許斌不愿意去其他區(qū)。江海在一旁拿出小花片約許斌:“那我們拼一些小船好了?!钡S斌還是不愿意,我介入啟發(fā)幼兒想想:“船上可以有些什么樣的擺設裝飾一下?”他們回答了好多種:“亭子、椅子、船漿、大炮、旗子等?!薄澳沁@些小裝飾就可以用花片模擬建構,再與大船組合起來。這時,許斌像是獲得某種靈感,興奮的拉著江海一起用花片裝飾古船。最后,這群小伙伴還一起用各種圍墻裝飾性劃分開元寺的古船展、東西塔、假山等不同景物。
分析與反思:
通過本次觀察,對在結構游戲中,幼兒的合作關系有以下看法:有個別幼兒較不愿與他人合作、分享,獨占欲也強。這使在集體活動的多數幼兒缺乏交流,語言的溝通,及游戲經驗的交往,在某些程度上約束幼兒相互學習與發(fā)展的機會。教師在引導幼兒模擬建構的同時,可提醒啟發(fā)幼兒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在肯定個別幼兒的獨特成果時,又要鼓勵幼兒互相合作取得更大的收獲。
這次結構活動,雖然有小部分幼兒在合作建構,但有時局限在好朋友中,對其他幼兒的介入拒而遠之。因此,教師在評價他們作品時,要多多表演多人合作后的不同成果,讓幼兒愿意接受合作后的集體喜悅和榮耀,相互模仿學習到同伴游戲時的玩法與經驗,體驗分工合作,分享結果的喜悅。
案例:大班角色游戲案例分析
觀察內容:
生活館里由美容院和理發(fā)廳組合而成,渠霖協(xié)商后選擇當一位美容師。剛開始她拿了枕頭、大毛巾、化裝品、蒸汽機等材料布置成美容院,當客人一來,渠霖美容院提供的材料仍然不夠,她拿大毛巾為客人包住頭發(fā)后,就沒有毛巾可以幫客人洗臉了。于是她掏出自己的小手帕,假裝用它為客人清洗;當小手帕使用完后,她還拿了個籃子充當水槽,洗干凈后再繼續(xù)使用,看到美容院由她來管理,我滿意的走向其他主題中。一會兒,渠霖跑過來對我說:“我把噴嚏打在客人臉上,他們都跑光了!”“你感冒了?怎么忘了轉過臉或是捂著嘴巴呢?”我問道,“但來不急了!而且捂著嘴巴等下還要幫客人按摩也是很臟的!”“那你找個東西幫你捂著好了,想想,什么東西比較適合的?”渠霖想了一會突然喊道:“阿姨在分點心不是有口罩嗎?好象大一班開的醫(yī)院也有,我去借一個用用?!庇谑?,渠霖向大一班的“醫(yī)生”借了一個口罩,繼續(xù)當起美容師。
分析與反思:
游戲中幼兒比較喜歡使用已提供好的道具或材料,替代物的使用現(xiàn)象較少,幾乎都以教師提供的材料為主,有的幼兒則會不斷的詢問教師解決的辦法。該幼兒在游戲時的自主性較強,當沒有毛巾時,能想出用手帕代替,使幼兒游戲進行下去,并豐富了游戲的情節(jié)。在打噴嚏事件中,幼兒雖在開始無法獨立解決問題,但通過教師是適當引導與提示,她能夠聯(lián)想到其他主題中可相互使用的游戲材料,因此,幼兒對各主題中的知識、材料經驗與角色職責也是需要一定的認識。
游戲中我發(fā)現(xiàn)除了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戲中可用來替代的材料、道具等,放在百寶箱中供幼兒自由選擇,同時對本班的多種玩具,也可啟發(fā)幼兒發(fā)揮想象,充當游戲中你所需要的物品,從而取而代之。
案例:區(qū)角游戲分析
在結構區(qū)里插雪花片,這是孩子們隨心所欲的愉快活動。孩子們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個人專心地插著自己的小玩意兒。王雨馨和趙彥淇兩個人在一起玩,趙彥淇還不時地與王雨馨交談著。我在一邊觀察:原來王雨馨還不會插圓形。
趙彥淇:你的圓圈一點都不圓。
王雨馨:我就是插不進去。
我壓制著自己“教”的沖動,聽著他們的談話。
趙彥淇:我來幫你插,這里要轉彎的。
王雨馨:讓我自己來。
這次,王雨馨在插的過程中,把趙彥淇已經插好的一個圓圈拿了過來墊在自己的圓圈下面比試著。
“你要做得和我的一樣圓?!壁w彥淇不時地提醒著,宛如一個小老師。
我悄悄地離開了。
分析
在區(qū)域活動中,幼兒不僅與教師、環(huán)境產生互動關系,而且幼兒間也發(fā)生著各種互動交流。這樣的交流很多時候具有積極的性質,有益于幼兒的自我成長。如本案例中,王雨馨在插圓時有一些困難,一旁的趙彥淇便善意指出她的錯誤并欲直接幫她插,而王雨馨卻執(zhí)意要自己來完成,熱心的趙彥淇只好不時地提醒她。我在此過程中,除了關注,沒有任何介入。
我認為,這時采取的保持沉默的策略是因為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師生之間的交流有所不同。幼兒間由于彼此間的平等地位關系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自己一份獨立,而且幼兒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彼此間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所具有的效果是教師的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區(qū)域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并且還助長了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