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沖突可自己溝通解決
發(fā)布時間:2021-05-15 教育孩子筆記 怎樣教育孩子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女兒田田班里,有個淘氣的男孩,諾亞。他一邊聽故事,一邊用腳故意地碰索菲亞的腳。索菲亞并未做聲,舉手向老師示意??吹窖矍扒榫暗睦蠋焼査鞣苼啠骸澳阌X得應該怎么做?”索菲亞低頭想了想,隨即轉(zhuǎn)頭用堅定的語氣向壞笑著的諾亞說:“你碰到我的腳了,要向我說對不起。”諾亞自知理虧,在大家面前低下了頭,輕聲說“對不起”。
從事幼教工作24年莫里森女士介紹,孩子的社交和情感能力被認為是個體成長的首要因素。幼兒園教育成功的長遠標準,是孩子能否盡快融入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以及工作中。自信友好、專注堅持、交流情感、聽從指引并主動參與活動,是幼兒園老師工作的“考量標準”。在讓孩子們認知自我的同時,還要幫孩子學會和別人相處。和小朋友們分享玩具,進餐、上衛(wèi)生間或做游戲時排隊等,是孩子們最基本的社交活動。解決小沖突也是他們的一堂“必修課”。
探索:體驗獲真知
暑假,馬西隆公立圖書館為孩子們安排了一系列接觸自然科學的手工活動。將半杯奶、半杯奶油、一勺糖放入一個小密封塑料袋,混勻。將4杯冰和4勺鹽放入一個大密封袋,再把準備好的小塑料袋放入,不停搖晃3分鐘后,涼爽的自制冰激凌就做成了。家長[微博]們和孩子們相互擊掌,一起品嘗孩子的作品。除自制冰激凌,還有自制橡皮泥、自制龍卷風等。7月16日,還邀請了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格林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帶來宇航服等空間站使用物品與小朋友們互動,傳播太空知識。
“孩子在幼兒園需要培養(yǎng)探索的能力”,約書亞園長介紹,大人們覺得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孩子們看來卻是新鮮的。多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引導他們感知探索“未知的世界”,拓展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有益于孩子們?nèi)轿坏某砷L。在幼兒園里,老師會設定集體活動和自由活動時間。即使在集體活動時,老師通常只會規(guī)定“現(xiàn)在是閱讀時間”,具體選什么樣的圖畫書,“孩子們說了算”。
責任:從生活細節(jié)培養(yǎng)責任感
媽媽去幼兒園接田田時,照例從她的衣帽柜里領到了家庭作業(yè)。這天的作業(yè)是由美國營養(yǎng)協(xié)會推出的“我的餐盤”及對各種食物的歸類,還有健康類和不健康類食物的舉例說明。令人詫異的是,居然還有普通牛奶、1%低脂以及2%低脂牛奶的區(qū)別。
幼兒社交和情感能力的發(fā)展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和別人的責任感。幼兒園會傳達一個理念:人生會面臨成千上萬的選擇,每個選擇會對自己、別人,甚至整個社會乃至地球產(chǎn)生影響。
在幼兒園,孩子們就需要面對健康的食物、節(jié)約用水、環(huán)境保護、安全行為等基本的選擇。早教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還會通過一些公益活動,強化孩子們這方面的生活觀。上周末,孩子們參觀了俄亥俄州馬西隆博物館“脆弱的水域”攝影展,一進門便有針對孩子的活動。工作人員通過1升、20毫升和5毫升等3個量杯,直觀地為小朋友展示,地球水資源僅有2.8%的淡水可飲用。最后還啟發(fā)式地提問:“我們應該如何節(jié)約用水呢?”在圖書館的兒童借閱區(qū),工作人員還會鼓勵孩子們多借書、讀書,不但“使自己學到更多知識,還能幫助圖書館得到更多的運營經(jīng)費”。使孩子感到自己的行為可以影響到他人。
尊重:多元大家庭,共度中國年
入園時,女兒田田是整個幼兒園唯一的中國小朋友。媽媽曾經(jīng)擔心她能否適應。班主任霍林格女士自信地說:“曾有一個入園前只會說西班牙語的孩子,很快就適應了。孩子的適應能力超乎我們想象,你放心吧?!惫?,熱情開朗的霍林格老師很快博得了田田的“芳心”。老師還請?zhí)锾飲寢寣⒔淌依锏挠⑽膱D卡補充上相應的漢語,和英語、西班牙語一起展示。
去年春節(jié)前,霍林格老師特意向田田媽媽請教中國年的傳統(tǒng)習俗,并安排了“中國年”派對:班里的老師和小朋友都穿上“中國紅”,教室門口還貼上了“春聯(lián)”。她還特意安排田田教小伙伴們?nèi)绾问褂每曜印?/p>
在美國,孩子可以直呼長輩姓名,大人們也會非常尊重地稱呼孩子為先生或小姐。做客時,主人拿出東西給孩子吃,家長不會替孩子決定“要”或是“不要”,一切都讓孩子自己做主。
在國內(nèi),遇到長輩時,家長會要求孩子叫爺爺、奶奶,有禮貌地打招呼。但在美國,成人不會“高高在上”,更愿意“以身作則”,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他們認為,幼兒需要更友好的引導。65歲的路易斯每次見到5歲的田田,總會或彎下腰,與她保持同一水平的視線,問候“我的好朋友田田今天開心嗎?”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案例: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午睡醒過來后,大家都開始吃點心,在這過程中,幼兒的速度當然有快有慢,有些幼兒早已吃好,洗好,擦好嘴在教室中活動,而有些幼兒正在洗手、擦嘴。就在這時,我看到我們班的遠遠坐在鴻兒的座位上,遠遠在班中相對其他幼兒來說紀律較差,經(jīng)常要隨意離開椅子,強占其他幼兒座位。鴻兒當時正在衛(wèi)生間洗手,他是我們班具有一定自控能力的孩子,當他洗好手回教室時看到遠遠坐在自己位置上,我打算喊遠遠坐到自己座位上,但轉(zhuǎn)念一想,何不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呢?于是我便假裝專心地為小女孩梳頭發(fā),而用余光看著他們。首先,我聽到鴻兒的叫聲:“朱老師,遠遠坐在我的座位上?!薄澳悄阆朕k法請他讓一讓?!蔽矣虚_始為另一女孩梳頭。只見鴻兒先邊搖椅子邊說:“讓我一下,讓我一下?!敝灰娺h遠坐著沒動靜,于是他把頭湊到遠遠耳邊開始搖遠遠的身體:“讓我一下,讓我一下?!边@時語氣比先前要更堅硬,但遠遠還是沒動靜。鴻兒開始推遠遠,當推不動時兩腳爬到椅子上想把遠遠擠下椅子,但遠遠還是旁若無人,穩(wěn)坐泰山。鴻兒見擠不下于是爬下椅子又開始推,推了一會,就朝著對面的小女孩馮文歡說:“遠遠坐我的椅子對不對???遠遠坐我的椅子是不對的,對嗎?”開始向同伴求助,接著又推了一會兒,可能自己感覺很好笑,于是邊跳邊笑著說:“哈哈,遠遠像個木頭人一動也不動?!闭麄€過程大概持續(xù)了七八分鐘。
評析:
以上案例雖然指示一件小小的事情,短短的七八分鐘時間,但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完全掌握著自己解決問題的自主權(quán),教師不給予幼兒任何直接干預,對該幼兒發(fā)展有著一定的意義。
一、提高了孩子獨立思考及靈活應變能力。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時勢必會促使其獨立
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能想出各種應對措施,而當一措施實施后無效果時,幼兒又會采取其他措施,在不斷地實施、面對、改變中提高應變能力。如以上案例中,鴻兒就采用了多種手段想解決問題,每種手段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開始,他利用動作“搖”及語言“讓我一下”提醒遠遠讓開,在提醒中用了不同辦法,先是搖椅子,語氣較委婉,然后轉(zhuǎn)變?yōu)閾u身體,湊到耳邊,語氣變堅硬。在提醒沒用的情況下,他又想出了更為有力的手段,利用“推”和“擠”想迫使遠遠走開。但在采取硬辦法的手段下遠遠還是無動于衷。這時鴻兒又開始用軟辦法,通過詢問同伴,爭得同伴幫助與肯定和笑遠遠是個木頭人來解決問題。我們不難看出,詢問同伴和笑這兩個辦法充分體現(xiàn)了孩子獨立思考的結(jié)果,拓寬了幼兒的思維寬度和廣度。
二、促進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孩子在自己解決問題時,不僅提高思維等智力,還促使非智力的發(fā)展。因為問題解決必然要有一個過程,這一過程有可能長,有可能短,在這一過程中會不知不覺使孩子意志力、堅持性、不怕苦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發(fā)展。以上案例中鴻兒從開始到結(jié)束足足用了七八分鐘,這對一位剛?cè)雸@不久的小班幼兒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
三、促使社會性發(fā)
展,幼兒園教育是為幼兒走入社會打造基礎,社會性發(fā)展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幼兒之間大大小小的摩擦是不足為奇的,應該說比比皆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如果沒件事都由教師包辦解決,教師根本無時間,而且也剝奪了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機會,如鴻兒與遠遠這一案例中,通過讓孩子自己解決使得他待人處事、社會交往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建議與思考:
首先,我們應正確認識到孩子具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巨大潛能,幼兒雖然年齡小,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的辦法,教育者應尊重兒童,相信他們能自己解決問題。
其次,多提供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在現(xiàn)實中,很多教師在面對孩子爭吵、搶東西時往往立即前去給予解決,心理還暗自慶幸幸虧及時沒,不然又要處亂子了。這種行為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卻隱藏著巨大的內(nèi)在隱患,遏制了孩子多方面的發(fā)展,失去了鍛煉孩子能力的機會,泯滅了孩子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育者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從小注意培養(yǎng)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在生活起居、學習活動、社會交往中多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最后,教育者可通過間接幫助,讓幼兒成功解決好問題,建立自信心,通過親自嘗試解決問題,可切身體驗成功的快感,樹立自信心。但是孩子畢竟還小,這就決定教育者給予必要的引導與幫助,如果完全撒手不管,勢必會更多的孩子在力不能及的范圍內(nèi)因遇到困難而放棄,退縮。形成自卑感及在以后問題中不敢面對,而如果教育者簡單點撥,就可使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激發(fā)幼兒繼續(xù)自己解決問題的興趣。
緩解親子沖突有三法
導讀:1歲以前寶寶一般都非常溫順、乖巧??梢坏?歲,寶寶好像變了個人似的,特別叛逆、易怒,動輒大哭大鬧,令人頭疼不已。2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在此期間,他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一方面急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愿,一方面尚沒有足夠的自制力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專家建議,在此期間別一味壓制寶寶,要試著從寶寶的角度來看問題,耐心幫助他平穩(wěn)渡過這一時期。這樣每個“叛逆寶寶”都會變成“快樂寶寶”,而“煩惱爸媽”自然也就成了“開心爸媽”!
研究顯示,2歲左右是寶寶人生里的第一個叛逆期。當聽到自己的“小尾巴”對自己說“不”的時候,我們的媽媽不要有受傷或者失敗的想法。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chǎn)生自主意識,試圖了解周圍的環(huán)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孩子對媽媽的話說“不”。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媽媽處理不好,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一、寶寶產(chǎn)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學習思考問題,開始形成自己處世的觀點,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這時,身體和動作的發(fā)育使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雖然,獨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記,兩歲左右的孩子還太小,不知道行為的后果,不能預見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因此,除了保護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還應教他們學習考慮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樣的叛逆表現(xiàn)是“正?!钡?/p>
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以下種種事情:
1、拒絕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調(diào);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
5、不呆在父母身邊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孩子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fā)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沒有發(fā)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zhí)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會感覺,孩子是和故意他們對著干。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又會變得很“乖”,3-5歲的孩子記憶力增加,思維能力增強,他們通過傾聽和使用語言來學習更多的東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三、幫助“叛逆”寶寶渡過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記?。悍纯剐袨槭呛⒆映砷L過程中的必經(jīng)階段。只有通過父母的幫助,孩子才能順利度過反抗期:
1、情緒緊張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憊和饑餓的時候,就該讓他們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歡的零食,有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不是教他學習新東西或做事情。
周圍環(huán)境的變換也會讓孩子緊張,反抗心理加重。比如,當孩子生病時,通常他們的情緒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這時父母應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時候不妨多寬容他們一些。
2、保護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會產(chǎn)生危險后果的行為,發(fā)現(xiàn)后,父母應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比如說,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興,但可能被車子撞倒。你要告訴他:“媽媽不能讓你在大街上跑,因為這里車子很多,如果被車子撞到,會受傷,非常疼?!?/p>
3、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舉例告訴孩子,詢問與命令產(chǎn)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書拿給我,好嗎?”和“把書拿給我!”。還有,告訴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你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不要說“不要把杯子打壞!”
4、父母的要求應合理
對小孩子來說,讓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比讓他無償?shù)匕炎约旱耐婢呓o小朋友更容易。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xiàn)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對媽媽說?!甭睾⒆泳蛯W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樣
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確實毫無原因地產(chǎn)生抵抗行為,不要因為覺得煩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這樣做對孩子、對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選擇。
案例:你自己去解決吧
午飯過后,孩子們坐在一旁聊天休息著。突然從后面穿來凱凱的一聲“朱老師,豪豪把我的褲帶拉下來了”,原來豪豪把別人背帶褲上的夾子給拔了出來?!坝质沁@個小搗蛋鬼”,我心里在暗自埋怨。我遠遠地瞪了他一眼,豪豪也似乎感覺到我的憤怒。我正想嚴厲地批評他時,突然心想:這次我也不管了,讓他們倆自己去想辦法。于是我走了過去“好了,現(xiàn)在凱凱的褲子要掉下來了,我也沒有辦法,你自己解決吧,我和小朋友去散步了”。豪豪無奈地看著我們遠去的背影,抓了抓小腦袋。散步快結(jié)束時,豪豪拉著凱凱的手來到操場上,“朱老師,你看我?guī)退藓昧??!薄澳悄阋院筮€要拉別人的衣服嗎?”我故意問他,“不拉了,再也不拉了”。還真靈,以后的幾天豪豪真的做到了。
豪豪是個特好動調(diào)皮的孩子,以前他闖了禍都是在老師和家長嚴厲的批評后,幫他去“收拾殘局”。這次,我靈機一動,改變了教育的方式,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孩子的認識是感性的,他們對事情的后果不能像成人一樣有所預料,而真的當他們做錯事時,成人在批評與指責的同時也無意識地抹殺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所以往往收效甚微。事實證明,適當?shù)淖尯⒆尤コ袚约旱倪^錯,不但有效,而且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做為教師,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要注重教育的策略,該放手時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