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又流鼻血了
發(fā)布時間:2021-05-10 幼兒園說課稿我長大了 幼兒園說課稿我換牙了 幼兒園教材我換牙了說課稿件【案例描述】
天氣干燥,加上喝水少、上火、摳鼻子、碰撞等,孩子感到不適時就會挖鼻子而導致流鼻血。
班級有個小朋友叫齊峰,喜歡挖鼻孔,經常會把鼻子挖到流鼻血。
這天齊峰跑過來對我說,老師我又流鼻血了。我趕緊讓齊峰坐在椅子上,用毛巾將鼻腔內血液擦干凈,并將拇指和食指捏住鼻頭壓迫止血,同時讓齊峰張口呼吸。鼻血終于止住了。我告訴齊峰,以后不可以挖鼻孔了,在挖鼻孔的話,鼻孔就要生氣了,不喜歡齊峰了,齊峰點點頭答應我不在挖鼻孔。
【案例分析】
幼兒挖鼻子出鼻血的外事件在幼兒園時常會發(fā)生,在事情發(fā)生以后,老師處理事情的方法對幼兒的影響非常重要。首先老師不必驚慌,組織開展正確的處理方法,讓幼兒在實踐中學習自救的方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自我保護能力和一定的安全知識;同時,在不是緊急情況中,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機會,讓孩子們通過同伴之間的互相幫助,進行操作,使幼兒掌握自救的方法。教育幼兒并讓幼兒知道鼻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愛護它,讓幼兒知道鼻子是人的嗅覺器官,我們要好好保護,多喝水,避免鼻子干燥,多吃水果和蔬菜,增加維生素,生活中要做到。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之間的良好情感。
【反思】yjS21.COm
天氣干燥時,幼兒的鼻涕中很容易有帶血絲的癥狀。孩子們因鼻子發(fā)癢,流鼻水,鼻塞,會經常挖鼻子,因而使得鼻黏膜經常受傷而流血。導致鼻子流鼻血,幼兒在這個年紀應該好好的保護自己的鼻子。所以平常吃飯要吃清淡一些的,喝水喝一些降火的,不要吃油膩的東西,多喝湯。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案例:老師,我錯了
一、案例
事情還得從一周以前說起,那天下午戶外活動的內容是觀察小蝌蚪,我和孩子們圍聚在幼兒園的小河邊,看著,說著,叫著,特別興奮。
“老師,我看到有的小蝌蚪長出了兩條腿了!”
“我看到了三只小青蛙?!?/p>
“快看!小青蛙和小刺猬在一起!”
“在哪里?哪里呀?……”
在孩子們的指引下,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藏身在石洞旁的小刺猬。就這樣,我們把小刺猬帶回了教室,展開了關于“刺猬”的生成活動。
家云是個調皮的男孩,平時略有欺負人的行為,每天都會有小朋友來狀告他。小刺猬來到班上后,他自然是經常簇擁在小刺猬旁的一個。
開始,家云除了用眼睛觀察這個新奇的動物,還要忍不住去碰碰它,他用小手去摸小刺猬的身體,然后趕緊縮回來,說:“啊,原來小刺猬的刺不是很硬的,有點軟的。”漸漸地,孩子們都知道小刺猬膽子小,怕吵鬧,遇到有東西靠近時,會變成一個刺球來保護自己。經過全班集體討論,我們一致決定要照顧好小刺猬,管住自己的小手,不去碰、不去摸、更不去傷害它。
幾天后的一個下午,我看到他和另一小朋友蹲在小刺猬的紙箱旁,手伸到了紙箱里面,我走過去,想提醒他不要去影響小刺猬休息。近了,我清楚地看到他手里竟然拿著一把美工剪刀!
“你看,剪掉一點點了”
“你說它會不會痛?。俊?/p>
“它一動也不動,好像不痛呢,再試試看?!奔以七@樣回答,我聽了非常生氣,但我忍住了,說:
“我覺得小刺猬很痛的,它都縮成一團了,你們認為呢?”
“我也覺得它肯定會痛的。”另一小朋友點了點頭。
“家云,你說小刺猬害怕別人欺負它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
“它會變成刺球?!奔以埔姷轿野l(fā)現(xiàn)了,開始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他低下了頭。
“那你說它受到欺負和傷害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
“它會痛的……老師,我不是故意的,其實我也很喜歡小刺猬的……我知道錯了……”
二、分析
家云看到小刺猬,心存喜歡,以至于忍不住想去摸,這是可以理解的,后來,當他多次經驗總結,得知小刺猬不會反攻時,他便有了攻擊性的行為,想出了用剪刀去剪小刺猬身上的刺的主意。
這正如他以往攻擊其他小朋友的動機一樣,我記得當他聽到對方的哭聲,他的眼神會變得跟打對方時不一樣,略帶有后悔的神色。說“老師,我錯了……”
他不懂得打人是錯誤的嗎?當然不。那為什么要等“打”的結果出來了才會明白自己行為的錯誤性呢?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的批評與引導都不起作用呢?這都源于他無法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即無法較好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個性品質之一,需要從小培養(yǎng)。幼兒的自控能力在日益增強,但還只是剛剛開始發(fā)展,他們還經常不能控制自己,行動有很大的沖動性,他們的自控行為很不穩(wěn)定,隨情景而變化,有時表現(xiàn)得好些,有時表現(xiàn)得差些。
案例:老師,我也會了
背景:
隨著秋天的來臨,孩子們的衣服量也逐漸增多了,于是每天午睡起床后的穿衣服是寶寶們最大的苦惱,也是午睡間里最熱鬧的時候,每天總有孩子的呼喚聲:“老師,我脫不掉了”;“老師,這個衣服怎么穿呀?”;“老師,我穿得對嗎?”……
活動情景:
今天午睡起床后,孩子們的呼喚聲又此起彼伏的響起了,但今天我沒有象以往那樣忙著幫他們穿,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嘗試著穿(在前一次的游戲活動中,我已用游戲的形式讓他們初步了解了穿衣服的方法),并不時的告訴他們:“頭從大洞洞里鉆進去,再從中洞洞里鉆出來,最后小手從小洞洞里鉆出來”。在我的提示下,大部分孩子都穿好了衣服,而把衣服穿錯的孩子也不少,但我沒有馬上糾正過來,而是督促個別慢的幼兒加快動作。
以往每次為他們檢查衣服是否穿好都是我的事,今天我把這個權利交給了孩子,讓他們找找誰沒有把衣服寶寶穿好?這一找,還真找到好幾個把衣服穿錯的孩子,我把這幾個孩子請到前面讓他們來說說錯在那里?該怎么穿才對?孩子們一下就說開了:
“他的衣服穿反了,你看毛毛頭都在外面了”
“這個牌牌應該藏在里面的,他把他弄到外面了”
“帽子應該是帶在頭上的,他把他穿到屁股上去了”
“他的衣服怎么多了一個紐扣的洞洞”
…………
“那怎么穿才是對的呢?”
“是這樣穿的”
“衣服要翻過來”
在大家的幫助下,穿錯衣服的幾個孩子重新穿好了衣服,孩子們都開心的拍起了手。
分析與反思:
幼兒通過學習嘗試而成長,在二期課改的引領下,我們正逐步嘗試把日常生活中的內容納入到教育中來,但我們往往會忽視孩子的實際需要。雖然孩子們在前一次的游戲中對穿衣服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進行了嘗試,但那是在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的,對他們來說并沒有留下多大的印象,所以還是會有孩子把衣服穿錯或穿反。而在今天的活動中,他們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共同的討論,最后還一起努力把穿錯的衣服重新穿對,對他們來說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這要比老師讓他們學、讓他們嘗試要有效的多。其實這也是二期課改所提倡的“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體,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探索、嘗試來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成功”。
案例:“老師,我成功了!”
星期三這天,按照內容,又是我們區(qū)域化活動學習的時候,今天,我們的新工作是《輪船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老師介紹:大輪船是用鋼鐵做的,它又大又重,可是為什么還能浮在水面上呢?讓我們等會用橡皮泥做個實驗吧!老師為小朋友準備好了大口玻璃杯,里面有半杯水,還有橡皮泥,油筆,老師用筆標出了水位。
宋蘇丹和章晟是我班的聰明人,對新的實驗最感興趣,當選擇游戲活動時,他們馬上來到了科學區(qū),按照提示做了起來;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團橡皮泥,認為沒勁,又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看他倆迫不及待的樣子,我不由得跟著他們來到了科學區(qū):只見他們倆各拿起一塊橡皮泥團團圓,輕輕放到水面上“撲通”橡皮泥一下子沉到杯子底了,哎,水漲高了,用筆標出現(xiàn)在的水位??墒窍鹌つ鄾]有像船一樣浮在水面上,只聽見兩人嘆了一口氣,仔細研究了一下提示,交頭接耳討論了一番,從水里撈起橡皮泥,重新團起來,把橡皮泥的邊用大拇指和食指捏高一點,中間凹進去一點,放到水里一試,結果,水慢慢從低的一邊淌進去,橡皮船又沉下去了。哎呀,兩人又嘆了一口氣,又把另一邊再次捏高一點,這樣,再重復試了十幾次,橡皮船還是一點一點往下沉“怎么辦呢?”宋蘇丹用求助的眼光望望我,我望望他,做了一個我也不知道的動作,宋蘇丹從我那里沒有找到答案,想了想說:“我不相信,把邊再捏高一點”“老師,成功了!成功了!”只聽見宋蘇丹那激動的聲音在活動室響起,邊說邊站過來,把我拉近了看“真的,真的成功了!真了不起”我豎起了大拇指,這時,周圍的小朋友也激動得圍了上來。借此機會,我馬上請宋蘇丹介紹成功的經驗;但是,宋蘇丹馬上打斷我的話題問我:“老師,我只是改變了橡皮泥的形狀,橡皮船就浮在水面上了,這是為什么?”“是啊,這是為什么呢?”我不適時機地告訴孩子:這是浮力在起作用。一樣東西在水中占的地方越大,他排開的水越多,水對它的浮力也越大,同樣多的橡皮泥,捏成船形后所占的空間更大些,所以,它排開的水也就更多,水對它的浮力大到足以使它浮起來。
反思:
浮力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使孩子能夠理解,這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其實,在剛開始時,看到有的小朋友看看只有半杯水和一團橡皮泥,認為沒勁,走了,有的不知道怎么做的反應時我想馬上把它撤掉,但我精心設計的活動就這樣馬上廢除,我又不甘心,在宋蘇丹操作的同時,我曾經想直接示范給他們看,成功了,就算活動順利結束了。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感到: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在活動中更有了一片發(fā)揮自己潛能的天地,不斷產生挑戰(zhàn)和探索的欲望,不斷超越自己的能力。而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認識的重要性,不斷反思自己,因為這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研討、不斷反省、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的過程.
案例:“老師我長大了嗎?”
“支老師,你快看我手上長出毛毛了”吳晨陽很認真地告訴我。
“我的腳上也長出毛毛來了?!秉S天麟邊說邊挽起了褲腿給大家看。
頓時,小朋友們多伸出了自己的小手和腳仔細地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長出了毛毛。
楠楠又說“我的手臂上毛毛是短短的”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對自己進來的變化產生了興趣。
“我媽媽說我長大了,也長高了”吳穎說。
“我爸爸說我比以前懂事了”沈海楠又說。
“老師那為什么我們手臂上要長出毛毛呢?”
“毛毛有什么用處呢?”
孩子們又開始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分析:
最近我們班級在開展“可愛的我”主題活動。在讓幼兒關注自己變化的活動中。了解自身的明顯變化,并且知道自己長大了,要聽爸爸媽媽、老師、長輩們的話,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們的話題很多,他們對自己身上發(fā)生的變化則更加地感興趣,因此,我們抓住了孩子熱點話題,開展大家都十分想知道的話題作為我們的探索活動。
案例:今天老師表揚我了
午睡時間到了,象往常一樣我觀察著孩子們的睡前整理情況,此時我發(fā)現(xiàn)病假了一段時間的洋洋今天第一個鉆進被窩,于是我就表揚道:“洋洋的小眼睛真漂亮,好象彎彎的小月亮一樣?!逼鸫埠螅姨嵝阉夯丶仪皫寢尩剿男⌒畔淅锶ト⌒?。他疑惑地看著我,我便向他解釋道:因為你今天睡覺最棒!他笑了。
晚上我在家接到了洋洋媽媽的電話:“李老師,我家洋洋今天回來可高興了,一進家門就讓他爸爸、外公、外婆看你寫的信,一邊還嚷著:‘李老師今天表揚我了!’我們也挺高興的?!?
其實,通過與洋洋家人的溝通我了解到他在家的表現(xiàn)簡直不可理喻:頂嘴、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每天還賴床——典型的現(xiàn)代小皇帝。家人對他也毫無對策,只能處處順從他,而他在幼兒園卻是個不太多言的孩子,且顯得很內向。
記得有一次洋洋的媽媽來接他時,正與我談到他有多少“沒用”,在家象只老虎,在外象只老鼠,一點也“不上臺面”……這時我發(fā)現(xiàn)洋洋正不斷地拉著媽媽的衣服,我知道洋洋其實不想讓媽媽再講下去了,我就告訴他媽媽說:“洋洋最近吃飯挺好的,每次都能自己吃完對嗎,洋洋?”“是嗎?”他媽媽疑惑地問“他在家每次吃飯可都要喂的。”
其實,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最相信的就是老師和家長的話,他們從老師和家長的嘴里知道了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老師和家長經常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贊賞和鼓勵的評價,哪怕是在成人眼里不直一提的事,孩子聽了不僅內心會很高興,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值得表揚、各方面都做是不錯的好孩子,而且在行為上會做得更好,以表示自己是個聰明、能干的乖孩子。倘若一味地批評孩子,那樣無疑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我覺得對孩子講話要講究語氣。別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幼兒對大人和他說話的語氣是很敏感的,柔和、慈愛的語氣會讓幼兒感到安定;鼓勵、堅定的語氣可使幼兒增強信心;嚴歷、斥責的語氣,則會讓幼兒產生畏懼,尤其是大人要小孩干什么事的時候,其語氣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強制性的、命令性的語氣,只會引起幼兒的反抗、逆反,而懲求性的、商量性的,平等的語氣,幼兒就是樂意接受、聽取,并會按照要求去做。
作為老師、家長,更應該多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要多鼓勵,贊賞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心理學家忠告:孩子耳聞目睹他們認為有鼓勵作用的言行后,就會精神煥發(fā),而受了懲罰或聽了貶斥的話,就會垂頭喪氣。鼓勵促人振奮,貶斥使人畏懼,責備使人退縮。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老師、家長應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