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美國小學:孩子的樂園

發(fā)布時間:2021-04-25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提起美國的大學,許多中國人都贊許有加??烧f到美國的小學,大多數人免不了要搖頭。在美國工作期間,我把兒子帶到華盛頓,在當地的斯湯德特小學從學前班上到了二年級上半年。

孩子學了多少東西談不上,但我親身體會了一番美國的小學課程。美國小學大體上分為公立、私立、家庭幾種,公立學校占主流,是面向大眾的免費學校。記者的孩子上的就是這種學校,在此向讀者講幾則有趣的故事。

不會說英語照樣愛上學

孩子沒上學,大人還覺得挺輕松??烧嬉蠈W了,不免有點緊張,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英語。盡管也教過幾個單詞,可說到底,斗大的字識不了一籮筐。上學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夫婦倆臨陣磨槍,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詞匯,可根本記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兒,別的甭學了,把至關重要的“廁所”一詞學會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著新書包,高高興興地上學了。

下午3時15分放學。我們本以為,一定會接回一個滿臉委屈的淚孩子,沒想到這小家伙又蹦又跳,根本沒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當回事。第一周一切順利,第一個月也沒問題,一直擔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現象始終沒有出現。這反倒讓人納悶:這孩子變了嗎?他兩歲半開始在北京上幼兒園的時候,整整哭了一個月后才一切正常。5歲時到呼和浩特上幼兒園,還是總不愿去。這只能說明一點:斯湯德特小學是個有樂子的地方。

老師鼓勵玩毛毛蟲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英語逐漸跟了上來,作為父母自然也就放心了許多??吹剿刻毂郴匾粋€空空的書包,語文、數學作業(yè)最多不過是兩頁紙,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總共用不了10分鐘。孩子高興,父母也就沒有了負擔。學生的各種課本是不能帶回家的,因為那是公費買的;學生在課堂上用的練習本是免費的,一般也不帶回家。每個學生在教室有一個自己放衣服的衣櫥以及存放書本的盒子,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際,記者留心看了各年級的教室,大體上是“花花綠綠一片”,學前班、一年級的教室最花哨,墻上有標著圖畫的字母表、數字、地圖、學生繪畫等等,根本沒一塊空閑的。教室看起來似乎很亂,但哪一項對孩子們都有用。應該說,這種花花綠綠的環(huán)境,沒有哪個孩子不喜歡。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國小學強調的是小課堂,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

老師上課也不強求學生坐個什么樣,而是隨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聽、不出聲就成。老師鼓勵孩子們多玩、會玩,同時常向孩子們灌輸一個概念:“分享”,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讓孩子們帶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到一個美國朋友家過周末。女主人格外熱情,抓了一只毛毛蟲裝到了瓶子里,作為送給孩子的禮物,臨別時還建議拿到學校讓小朋友看。我們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師大加贊賞。而且就毛毛蟲向孩子們講了蝴蝶成長的整個過程,她還專門介紹了一家書店,說那里正舉辦一個有關蝴蝶的展覽,建議我們一定要帶孩子去。說實話,記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過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種毛毛蟲變成蝴蝶要用兩周時間。

難聞朗朗讀書聲

也許有人會說,那美國的小學不盡是玩了嗎?其實不然,而是寓教于樂。記者曾翻看過孩子的各種課本,從來沒有看到有背的內容。老師教英語,從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單詞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給圖畫,選單詞;給單詞,選圖畫;給句,選詞填空;默寫次數絕不超過3遍。如此多次反復,沒有不會的道理。

我們中國人經常愛說的一句話是:“喜聽朗朗讀書聲”??稍诿绹男@,十幾個孩子同聲朗讀一個東西很少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美國學校十分強調閱讀,但不是大聲讀,更多的是默讀。閱讀課外書從學前班就開始了,最早是一本書不過十來個詞,而后再發(fā)展到幾句話、短故事,一直到章節(jié)小說。

學前班就有了科學課,先是認一片樹葉,然后是各種動物,逐漸復雜起來。學前班開始記日記,都在課上完成,最初畫一個東西,隨后是寫一個詞、一句話,慢慢地寫得長起來。到了三年級,就開始寫小論文了。

由此看來,美國小學生學得太輕松,而中國小學生學得又太沉重。如果兩者能合理地取長補短,就再好不過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美國幼兒園孩子的“要飯”課


“我在幼兒園里做‘乞丐’,”孩子神氣地說,“因為我足夠幸運?!薄笆前?,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著說,“這可是抽簽抽出來的?!?/p>

“做乞丐?”我懷疑自己聽錯了,“孩子上的這是什么幼兒園?。俊?/p>

杰克開著車,笑著向我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幼兒園里正在搞一個為期3天的“要飯”課,旨在讓孩子們學會珍惜糧食,同情窮人。整個幼兒園里,只有少數幾個孩子擔任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窮人、乞丐和流浪漢,他們在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這些孩子第一次嘗到了挨餓的滋味,老師還在旁邊進行解說:直到現在,美國還有100萬無家可歸者,而在全世界,還有2億人靠乞討為生。

“那些人很可憐,”杰克的兒子說,“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感受?!?/p>

“好兒子,”杰克輕輕地拍了拍兒子的頭,“這次‘憶苦飯’看來沒白吃?!?/p>

雖然我覺得這種憶苦思甜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但還是感到殘酷了些:要知道,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正是需要營養(yǎng)、長身體的時候,憶苦思甜,什么時候都可以進行,耽誤了孩子長身體,卻是一輩子的大事。

而杰克的父親卻不這樣認為,一次親身經歷、有著豐富內涵的體驗,對于孩子來說不可多得,身體可以以后補,而孩子的成長也不在乎幾天的營養(yǎng)補足,孩子的感受豐富了,才能更好的愛朋友、愛乞丐、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或許,這才是中國教育可以比較和思考的問題:是孩子的身體健康重要,還是孩子的心靈成長重要?

看看美國的孩子的幼小銜接


看看美國的孩子的幼小銜接

在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小朋友的入學年齡是5歲,也有一部分國家像美國那樣將小朋友入學年齡定到5歲至6歲之間的情況,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受教育年齡的彈性。

在美利堅,一年級的小朋友有的是全班的學生在一起圍成一個大圈坐;有一部分是一個班分成三三兩兩的小組,每組圍成一個小圈排隊做好;也有的班從一年級起,就整整齊齊地排排坐。不少人認為,一年級學生座位圍成一個大圈的理由是,更接近于幼兒園,便于孩子過渡適應小學生活,老師站在圈子中間講課,便于照顧到所有的學生。小學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綠綠,國內人看起來可能更像幼兒園教室。但無論什么情況,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活潑自由,學生一點不感到拘束,因此孩子們都很喜歡上學。

一些歐美的早教機構專家認為,學校不是訓練場,老師要讓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尤其是那些剛開始學校生活的一年級小朋友們,要讓他們向學校生活的過渡盡量自然,不感到壓力,從而喜歡學校和學習。教室的布置也要適合他們的特點,比如用彩紙剪成字母、圖案貼在墻上,在彩紙上寫上一些與課程有關的內容,如英語詞匯星期一至星期日,畫上一只鐘寫上幾點,目的無非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美國等國家,一年級的小朋友們除了在教室里學習,老師還時不時的帶著他們到游玩,領小朋友們熟悉學校,了解課外的知識。還有,還帶他們參觀公園、博物館,訪問社區(qū)鄰里。在課堂上,老師也考慮新生的特點,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以便培養(yǎng)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從小養(yǎng)成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一年級老師在講課時往往采取講故事的形式,盡量講得生動活潑,淺顯易懂;還比較多地采用交流式的教學方式,即不是老師一個人講,而是設法讓孩子們也參與,比如向他們發(fā)問,讓他們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加以鼓勵。一年級學生也有課外閱讀,老師要求他們看一些淺顯的書,如帶圖畫的兒童讀物,并在課上復述書中的故事,因此他們從小看和說的能力都比較強。

提醒:孩子如何度過幼小銜接呢?建議小學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綠綠,讓學生一點不感到拘束。學校不是訓練場,要讓他們向學校生活的過渡盡量自然,不感到壓力,教學方式靈活多樣,以便培養(yǎng)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美國孩子爬大?中國孩子抱大?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筆者發(fā)現在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可謂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雖然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筆者通過與當地美國人交流發(fā)現,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fā)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的父母對與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視。筆者一次乘機從紐約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個小時,坐在后排的母親一刻也沒有停止與自己2歲和5歲的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樣,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凌駕于孩子頭上的架勢。途中孩子問的問題十分有趣,如飛機為何在雪上飛?飛機在飛的時候怎么不動?飛機上的窗子為何不能打開等等?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打開美國的報章,也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愿,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

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夸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筆者認為,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后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fā)是分不開的。

據美國朋友介紹,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無怪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后,孩子就可申領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的第一步,支付賬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后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yè)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后,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然后,畢業(yè)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體制對中國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外國孩子上小學


在德國上小學

在德國,公立小學和教會小學完全以街道劃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長不得自己選擇學校,也極少有家庭在小學階段送孩子去私立學校或寄宿。不過學校在分班時,會特別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居住地域,讓每個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課的同伴。

在入小學前,德國的教育機構一再強調不必讓孩子預先學會寫字或做算術,以便在入學后能夠開始正常學習。學齡前兒童只需學會安靜聽講,能夠在學校自理,能夠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可以了。

德國小學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課,孩子6歲起上學,課程主要有語文(即德語),數學,體育,音樂,美術,宗教和生活常識課,三年級以后有外語課,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會穿插進許多其它方面的內容,如身體健康知識、性常識、環(huán)境保護知識等等。

德國的小學生每天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不會超過半小時,而且星期五放學后沒有家庭作業(yè),假期也沒有家庭作業(yè),整個小學期間沒有大考小考。學校重視的是孩子平時的表現和每一次當堂作業(yè)、當堂測試的水平總和。班里也不會公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沒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國小學教室里一般放幾張小長桌,每桌5~6個小孩,每過一個月就會換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觸到不同的同學,并保護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時分時合地做作業(yè)或者討論問題。而且每過1~2個星期,一年級學生就要與二年級的同學混合上幾節(jié)課,讓他們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師布置的一些學習任務。

舒適而又“艱苦”的日本小學

日本小學生的學習條件是優(yōu)越舒適的。在校門外,任何車輛遇到上學的孩子,都會立刻在十米之外停下來,讓小學生先行。校門外的馬路在百米之遙就畫滿彩色標志,任何車輛一進入彩色區(qū)就要緩緩而行。

在學校里,學生每天的午飯和點心都豐富可口,而且每個星期的開始,家長都會收到一份社區(qū)統(tǒng)一印制的本周小學生午餐食譜,上面詳細地列出了每餐的內容和營養(yǎng)成分含量。

但日本孩子從上學第一天起,不管家離學校有多遠,都是由自己走著去的。路上有什么困難,也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當寒冬來臨的時候,小學就要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晨跑,每個學生在晨跑時都只能穿單衫短褲,學校會給每位家長發(fā)一份表格,要求家長每天一早測好孩子的體溫,填在表格上,并蓋章表示是否同意今天讓孩子參加晨跑。

美國老師給家長的10條建議

1.盡量表揚孩子,讓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進步。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內容和實際進步程度,多詢問孩子最近學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經常給孩子制訂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

4.刺激孩子的學習欲望,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學習。

5.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等,盡到他的責任。

6.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7.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老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老師。

8.定下家庭學習規(guī)范,并自始至終嚴格執(zhí)行,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作息習慣。

9.引導孩子善于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孩子多問一個“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視上學,盡量避免缺課。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長大方式


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可謂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雖然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通過與當地美國人交流發(fā)現,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fā)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的父母對與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視。一次乘機從紐約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個小時,坐在后排的母親一刻也沒有停止與自己2歲和5歲的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樣,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凌駕于孩子頭上的架勢。途中孩子問的問題十分有趣,如飛機為何在雪上飛?飛機在飛的時候怎么不動?飛機上的窗子為何不能打開等等?

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打開美國的報章,也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愿,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夸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筆者認為,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后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fā)是分不開的。

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無怪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后,孩子就可申領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的第一步,支付賬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后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yè)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后,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然后,畢業(yè)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體制對中國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美國孩子的“另類玩具”


數碼照相機

數碼照相機成了兩三歲孩子的玩具。房東的相機一買回家,就教會孩子使用,之后便任由孩子們拿著隨意拍照。真有幾張拍得不錯的,孩子的父母便會把照片收藏起來。兩歲的小女孩一本正經地用相機拍照的情景,非常有意思。

手機

父母淘汰下來的廢舊手機給孩子們當玩具,孩子們已經不屑一顧了,父母正在使用的手機,孩子們也可以拿來亂按號碼。有兩次,孩子們按了“911”,警察根據電話的注冊地址,開著警車呼嘯著來到了家門口。房東家里雇傭的保姆是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簽證到期后滯留美國不歸,還以為警察是來抓她的,嚇得不知所措。而美國的警察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非法移民是歸移民局管的。

電視機

家里的電視機也成了兩個孩子的玩具。兩歲的女兒喜歡玩電視機的觸摸開關,經常開開關關的,父母也不阻止。

電腦

房東家的書房里有3臺可以上網的電腦,先生和太太每人用1臺,剩下的1臺就是專門給孩子們玩的。這3臺電腦全天24小時開機,隨時掛在網上。房東3歲的兒子和兩歲的女兒,把電腦鍵盤當成了鋼琴的琴鍵,隨意敲打,電腦屏幕上常常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孩子們對于電腦里安裝的兒童游戲更是愛不釋手。房東兩歲的女兒還不會自己啟動游戲程序,3歲的哥哥已經可以自己啟動游戲程序了,兩個孩子常常爭搶著玩電腦游戲。

電燈、加濕器等

家里的電燈、加濕器等孩子們可以隨意開關。家長們如此放心,大概也跟美國的民用電壓有關。美國的標準民用電壓是110伏,中國的民用電壓則有220伏那么高。

電子琴

電子琴幾乎是每家每戶都有的性能齊全,音質純正,音色優(yōu)美,孩子們也都喜歡。在美國,華人家庭的子女,學鋼琴的比例是80%。華人家庭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上普通中小學的同時,也能學中文,學樂器,還能參加各種體育項目的訓練,華人孩子的負擔要比同齡人重得多。

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


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

出于疼愛,很多父母不舍得讓孩子干一點家務活。有的寶媽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好。可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yōu)秀嗎?

其實在美國,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

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下面是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介紹,家長們可借鑒。

9-24個月

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

可以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

飯后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刀叉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

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柜(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并拿來干凈的床單開始)。

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種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臺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手,使其終身受益。

相關推薦

  • 祝福小孩快樂的優(yōu)美句子 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創(chuàng)造快樂,成就他們自己的童話故事。大量的人在網絡世界中尋找那些具有魅力的詞句,優(yōu)美句子的思想深邃是人類文明積淀的結晶。感受到春風拂面的感覺,經過搜索的結果幼兒教師教育網整理了一些與祝福小孩快樂的優(yōu)美句子相關的信息,我衷心希望這些句子能夠為你們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
    2024-10-15 閱讀全文
  • 美國幼兒園孩子的“要飯”課 “我在幼兒園里做‘乞丐’,”孩子神氣地說,“因為我足夠幸運?!薄笆前?,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著說,“這可是抽簽抽出來的?!?“做乞丐?”我懷疑自己聽錯了,“孩子上的這是什么幼兒園?。俊?杰克開著車...
    2021-04-27 閱讀全文
  • 看看美國的孩子的幼小銜接 看看美國的孩子的幼小銜接 在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小朋友的入學年齡是5歲,也有一部分國家像美國那樣將小朋友入學年齡定到5歲至6歲之間的情況,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受教育年齡的彈性。 在美利堅,一年...
    2021-04-28 閱讀全文
  • 美國孩子爬大?中國孩子抱大?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
    2021-04-26 閱讀全文
  • 幼兒園孩子快樂的樂園 幼兒園是孩子們快樂的樂園,也是孩子們初次踏入集體生活的開始。為了歡迎每個孩子的到來,我們朝陽幼兒園的領導及老師們在這次活動的引導下,著眼幼兒園的一草一木,讓它們從本質體現樹新風、扮校園活動,在本園的樹...
    2021-03-17 閱讀全文

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創(chuàng)造快樂,成就他們自己的童話故事。大量的人在網絡世界中尋找那些具有魅力的詞句,優(yōu)美句子的思想深邃是人類文明積淀的結晶。感受到春風拂面的感覺,經過搜索的結果幼兒教師教育網整理了一些與祝福小孩快樂的優(yōu)美句子相關的信息,我衷心希望這些句子能夠為你們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

2024-10-15 閱讀全文

“我在幼兒園里做‘乞丐’,”孩子神氣地說,“因為我足夠幸運。”“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著說,“這可是抽簽抽出來的。” “做乞丐?”我懷疑自己聽錯了,“孩子上的這是什么幼兒園???” 杰克開著車...

2021-04-27 閱讀全文

看看美國的孩子的幼小銜接 在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小朋友的入學年齡是5歲,也有一部分國家像美國那樣將小朋友入學年齡定到5歲至6歲之間的情況,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受教育年齡的彈性。 在美利堅,一年...

2021-04-28 閱讀全文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沒...

2021-04-26 閱讀全文

幼兒園是孩子們快樂的樂園,也是孩子們初次踏入集體生活的開始。為了歡迎每個孩子的到來,我們朝陽幼兒園的領導及老師們在這次活動的引導下,著眼幼兒園的一草一木,讓它們從本質體現樹新風、扮校園活動,在本園的樹...

2021-03-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