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孩子雪地上鍛造勇敢的心
發(fā)布時間:2021-04-23 幼兒園雪地里的小畫家說課稿 幼兒感恩的心活動方案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到了瑞士,到了阿爾卑斯山,不滑雪是不可能的。
在廣東多年,乍見到這個明媚的陽光和耀眼的積雪共同編織成的銀色世界,難免讓我贊嘆;而再發(fā)現(xiàn)雪地上那些或嫻熟或笨拙但同樣無畏的穿行者中竟然有很多還是小不點兒的孩子時,贊嘆就變成了驚奇—畢竟滑雪不光是電視上看上去那么瀟灑愜意,剛剛吃了不少苦頭、差點鼻青臉腫的我深知這一點。
這些瑞士孩子當然更知道,但正因此他們才更堅持。因為在他們和他們的父母看來,滑雪絕不僅僅是一項趣味運動。在冰天雪地里,可以接受凜冽寒冬的考驗;在摸爬滾打中,可以增強勇氣,鍛煉意志,學會吃苦……瑞士雇傭軍的勇猛果敢全球著名,誰能說這跟他們從小在雪地中的鍛煉沒有關系?n4507.cn
每到冬季的周末,瑞士的高速公路上,家家戶戶去滑雪的車輛總能排成長龍。很多雪場也順應潮流,配備數(shù)百套兒童滑雪器具,并設有專門的兒童樂園給初學滑雪的孩子練習,還會為有需要的孩子配備專業(yè)的指導教練。
“保持平衡,注意肩、膝及兩板間的距離,好……”現(xiàn)場指導的專業(yè)教練不時給孩子們一些提示,以保證每位孩子都能安全、暢快地感受滑雪運動的魅力。
當然再怎么指導,摔跤還是難免的,不過家長并不會立刻緊張兮兮地跑過去哄勸,而是任由他們自己爬起來;而當孩子在滑雪過程中有了哪怕一點點的進步,父母則會馬上跑過去,“大驚小怪”地摟著孩子一通贊賞。
難怪很多孩子一次次摔倒了,又一次次爬起來,被凍得通紅的小臉滿是倔強;也難怪很多孩子年紀小小也能做出優(yōu)美的回轉(zhuǎn)。
鍛造一顆勇敢的心,瑞士孩子選擇從滑雪開始。你們呢?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瑞士人怎么樣“帶”孩子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吃飯時,阿姨則只把飯盤放在孩子面前,大點兒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著吃。吃飯時間結(jié)束,如果沒有吃,飯菜就會被收走。瑞士人是從來不喂孩子吃飯的,孩子若是餓了,他自己就會吃的。
孩子不會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時給予話語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強逼他去做,也不包攬。因為這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的“獨立行為”,而個性受到壓抑的人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不會做別人沒做的事———沒有獨立性的人,怎么會有創(chuàng)造性呢?
在瑞士商店門前的廣場上,總能看到不少年輕的媽媽將汽車穩(wěn)穩(wěn)地停下來后,便從車廂內(nèi)抱出嬰兒,然后一只胳膊挎著他,孩子的臉朝外,小胳膊小腿伸著。冷風颼颼的,他們對孩子不遮也不蓋。而在中國,大冷天里抱孩子,大人總是兩只手一上一下地把小家伙摟在懷里,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瑞士人從不這樣做,他們認為,剛生下來的孩子就像一粒種子,需要一定的生長環(huán)境。大人不可過于控制孩子,要給孩子留下自由發(fā)展的空間。比如一只手抱孩子,他的小手小腿就可以自由活動,眼睛可以觀察更多的外界事物,全身可以充分地與陽光、空氣接觸,有利于孩子適應自然環(huán)境。
盡管瑞士是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但瑞士的不少孩子在16歲以后,就開始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他們打工有的是為了看看這個花花綠綠的世界;有的是為了做職業(yè)興趣分析(瑞士的孩子在上高中以前,很多學校都要為學生進行“職業(yè)興趣分析”,以幫助他們選擇將來的人生道路);還有的是為掙錢交學費或把打工掙的錢全交給了慈善機構(gòu)……
瑞士孩子最能自食其力
瑞士孩子最能自食其力
1、在俄羅斯的學校里,開設體育課中,有一個特殊的體育項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開冰,讓學生們在刺骨的水里游泳。俄羅斯孩子的家長們無論天氣怎樣寒冷都讓孩子用冷水洗臉,出門的時候大人也不讓孩子穿得太厚。
2、在原聯(lián)邦德國的法律條文中,有一個特殊的歸定,要求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規(guī)定內(nèi)容如下:孩子在6歲之前可以不做家務。6—10歲偶爾幫助父母洗碗、掃地、買一些小的東西。10—14歲,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掃地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洗汽車,整理花園。16—18歲,父母上班沒時間要每周給家里打掃除一次家庭衛(wèi)生。
3、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在人生漫漫旅途中,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
4、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已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
5、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yǎng)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yè)就去一家有教養(yǎng)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
6、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辈⒃谌粘I钪凶⒁馀囵B(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么?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
新學期開始了,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園、開開心心的學習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斷的增強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鵪鶉蛋,在分菜的時候,老師很焦急,想著要快快幫孩子們將蛋剝好,大家都不會自己剝蛋呢。
老師剛想給奕奕剝蛋時,奕奕竟然說:"項老師,我自己會剝的。"
"你真棒!"老師對奕奕豎起了大拇指。老師轉(zhuǎn)身剛想給怡怡剝,只見怡怡正努力試著自己剝著呢,雖然剝得有點兒困難,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剝完了。于是,老師不再試著給孩子們剝蛋,而是觀察著孩子們,當個別幼兒真得碰到困難時才進行指導幫忙。
由此可見,習慣于服侍孩子,不僅不是一個為他們服務的舉動,而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它容易窒息孩子們有意的自發(fā)的活動。不動手做的孩子永遠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師在工作中,應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鍛煉。一個好的老師不在于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會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什么都不讓孩子做。事事為孩子包辦,其結(jié)果是,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爸爸媽媽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如果孩子缺乏獨立的嘗試機會,他們就會變得事事處處都依賴爸爸媽媽。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與能力。
其實,孩子是很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也就讓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很多時候,孩子內(nèi)心還是渴望能夠自己去嘗試,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寶寶。家長老師不應該過分地保護孩子,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在鍛煉的過程中,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得到提高,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如何教出勇敢獨立的孩子
“獨立”可以分為“獨立的性格”與“獨立的行為能力”,勇敢是獨立的性格的一部分。
但如果孩子具備了獨立的行為能力,但是缺少獨立的性格,也是無法展現(xiàn)出獨立的行為。教出具備獨立性格的寶寶,比重視孩子表現(xiàn)獨立的行為能力來得更重要。
獨立的性格包含幾個部分:有良好的安全感、具有責任心、勇于嘗試新事物、樂于分享、具備自我管理的態(tài)度。獨立的性格,可能是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孩子天生的氣質(zhì)、表現(xiàn)能力的不完整、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文化等。環(huán)境因素是父母可以努力的范圍,天生氣質(zhì)因素是父母無法改變的,但是可以因應孩子的不同氣質(zhì),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怕黑、怕鬼的寶寶
案例現(xiàn)象: 不知道從何時起,每天晚上睡覺時一定要幫小立點上小夜燈,房間絕不能漆黑一片,否則小立總說房間里好像有人看著他,不肯一個人睡覺。即使是點上小夜燈,有時小立也會做噩夢驚醒大哭,一定要大人陪著他才肯繼續(xù)入睡。不僅是在睡覺時膽小怕黑,連上下樓梯間時若光線昏暗,也會造成小立的恐懼,緊緊抓住大人的手不放。
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會從大人的談話中聽到大人所恐懼的事物,而聯(lián)想到自己應該也要恐懼這個東西?;蛘呤请娨暲锏娜宋锖ε率裁词?,孩子也跟著怕?;蚴莿勇?jié)目中提到某些怪獸、鬼、壞人之類的,讓孩子害怕自己也會遇上這些虛構(gòu)的人物,而沒有節(jié)目中的正義使者可以保護他。有些孩子其實不是真正怕黑,而是怕跟大人分開的焦慮感,怕被大人遺忘、失去愛的感覺。
解決方法: 父母不要光用口頭上說沒有什么好怕的,可事先跟孩子商量,可采取緊緊抱著孩子在孩子的房間中經(jīng)歷短時間的黑暗,讓孩子感覺房間里根本沒有其它的東西存在。會極端恐懼的孩子就保持燈光明亮,不要勉強孩子去面對他不能處理的事情?;蚴墙o孩子一個守護娃娃代替父母保護他,陪他一起睡覺。不要在孩子面前說:“怎么這么膽小?”或是“怎么這么黏人?”這樣的說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護,會更恐懼與父母分離。
挑嘴的寶寶
案例現(xiàn)象: 只要是過去樂樂沒有吃過的食物,不管大人好說歹說的,樂樂就是一口也不肯嘗試。媽媽說:“樂樂,這是很有營養(yǎng)的,對你的身體好,你看媽媽很喜歡吃耶,這很好吃喔!吃一口看看!”但是樂樂依然不肯把嘴打開來。奶奶說:“樂樂,奶奶也很愛吃,你吃一口就好,等一下奶奶就帶你去公園玩。”樂樂依然無動于衷。最后媽媽跟奶奶都只好放棄,讓樂樂自己挑選想吃的食物。
分析原因: 樂樂有可能是因為曾吃過某種由大人給的東西,但是一點也不好吃,所以就不愿意再嘗試新的食物。每個孩子反應強度與堅持度不同,有的孩子在父母軟硬兼施的要求下還愿意吃一口,有的孩子怎樣也不愿意。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曾看過大人吃到不好吃的或是不喜歡的東西時的樣子,不愿意自己也一樣。
有些孩子是吃慣了零食甜食,知道吃了正餐后就沒有胃口可以吃零食,寧愿少吃正餐。有些孩子是因為食物外觀看起來好像是某種令他感到害怕的樣子或顏色,所以不肯吃,就像小鳥看到鮮艷色彩的毛毛蟲,就不會吃下去一樣。少數(shù)有可能是因為牙齒發(fā)育的關系,有些食物吃起來并不舒服。
解決方法: 記錄孩子的飲食模式,跟孩子聊聊試著找出原因。有些孩子有了玩樂的樂趣,就愿意試吃看看。上述的樂樂,最后因為爸爸跟他玩飛機運送食物到嘴巴的游戲,就愿意嘗試一口看看。
上述例子,都是孩子不能展現(xiàn)出勇敢獨立的行為表現(xiàn),看起來是同樣的行為表現(xiàn),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樣。有時孩子因為年齡過小,能力還不夠所以不能表現(xiàn)出獨立的行為;有時是因為不知道該怎么做;有時是因為天生氣質(zhì)的關系。
天生氣質(zhì)方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活動量、生活規(guī)律性、趨避性、適應度、反應閥、反應強度、情緒本質(zhì)、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
活動量: 活動量大的孩子,總是動來動去可能讓人感覺比較莽撞,不要常常責備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后不敢嘗試的心理,應該在孩子表現(xiàn)出合適的行為時大力稱贊他的行為?;顒恿啃〉暮⒆樱鄮ьI著他從事動態(tài)的活動,讓孩子習慣不同形態(tài)的活動方式。
生活規(guī)律性: 作息不規(guī)律的孩子常讓父母傷腦筋,試著一點一滴改變孩子,不要太急,要讓孩子知道服從團體規(guī)定的重要??梢怨膭詈芤?guī)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點變化也沒有關系。
趨避性: 趨避性高的孩子面對新的人或事物時,容易表現(xiàn)出退縮的態(tài)度,容易讓人誤會膽小、不主動、沒興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訴孩子可能會接觸到的事情,讓孩子心理有個準備。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現(xiàn)負面的話語,會讓孩子更不愿意嘗試。
適應度: 面對新的人或事物時,整個過程中孩子的表現(xiàn)與所需要的時間長短,屬于適應度。適應度低的孩子,面對新環(huán)境與團體生活需要時間比較長,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讓孩子接觸幾次,多事先跟孩子溝通,或者事先多練習。
反應閥: 是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反應閥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較高的刺激量才會有反應,容易被誤解為遲鈍或漫不經(jīng)心,父母要多直接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導孩子分辨別人的身體語言與意圖。但是反應閥低的孩子,易被外在發(fā)生的事情影響,而靜不下來,父母可讓孩子了解事情的輕重緩急,幫他定完成的順序。
反應強度: 孩子對外在刺激反應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腳了,只會“唉呦”一聲,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鬧。反應強度小的孩子,看起來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有響應時,父母要認真的聆聽。反應強度大的孩子,父母要盡量冷靜,不要怕孩子吵鬧,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再跟孩子講道理。
情緒本質(zhì): 有些孩子天生笑瞇瞇,有些則不是。沒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誤解他在生氣,人際關系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養(yǎng)孩子正面思考,培養(yǎng)幽默感。天生樂觀的孩子,父母則要提醒孩子小心謹慎,不要對危險過于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擾,影響學習效果,盡量減少孩子書桌上的雜物,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空間,不要在旁邊走來走去。專注力高的孩子,別在專心的時候打斷他,跟孩子說話時確認孩子真的有聽見。
堅持度: 面對外在干擾或是阻礙,孩子傾向解決問題的程度。堅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棄,父母盡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單元,讓孩子分次完成,比較有成就感。堅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執(zhí),父母要堅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換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氣質(zhì)沒有好壞,是天生的差異,注意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簽,多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對待之,孩子才會有被接納的安全感與自信。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盡量蹲下來與孩子視線平視,試著用孩子的眼光來處理,也讓孩子感覺到他可以跟你一樣強壯。
如何讓膽怯的孩子變勇敢
孩子在生活中與人交往的時候,一見到陌生人就緊張,一說話就面紅耳赤,在人多的公共場合特別拘束,坐立難安,不敢與人對視,不敢說話,也不愿意說話,說起話來則前言不搭后語,缺乏相應的邏輯性、連貫性。孩子常常不愿意去公共場合,哪怕是去親朋好友家也難以接受。
這就是孩子的膽怯表現(xiàn)。
膽怯,其實質(zhì)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或者特定對象的膽小、害怕、畏縮,伴有相應的生理上的變化甚或出現(xiàn)逃避行為表現(xiàn)。膽怯是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曾有過 的一種在日常生活、學習、社會交往過程中產(chǎn)生的情緒狀態(tài),只是表現(xiàn)出程度上的差別不同而已。過于膽怯者,往往防礙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影響社會交往、 人際關系。
膽怯的孩子,應該注重并加強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如獨立購物,自行選取適當?shù)奈锲返?。
鼓勵并帶引孩子多和別人交往,特別是與開朗活潑的同齡人交往。鼓勵并帶引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如參加志愿者團體等)。
借助家庭、學校、伙伴、親朋好友 的作用,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交平臺。面隊膽怯的孩子,切忌順其自然、與同齡孩子比對甚或辱罵,應該不失時機地與孩子溝通,給孩子以鼓勵和贊揚,關系幫助并 引導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點,盡可能避免孩子因膽怯所造成的心理緊張,以緩解孩子的膽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培養(yǎng)你家孩子的勇敢精神
恐懼心理,人人都有。有些恐懼感是先天性自我保護性機制,例如,人對霹靂(響聲很大的雷)聲的感覺、對大聲呵斥者的感覺、對突然的動作、對劇烈的閃電等所產(chǎn)生的恐懼。這種恐懼感,年齡越小的人持續(xù)的時間越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持續(xù)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引起恐懼的條件也會不斷地更換。
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是由某些生態(tài)因素和其他誘因決定的,性別、年齡、社會、智力等都會促成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的學者認為3歲和11歲是兩個高潮。嬰兒期常見的恐懼,是聽到高聲、見到動物、見到生人、變換環(huán)境、觸摸異物、感到黑暗、感到孤獨、看到流血、感到疼痛等等。而幼兒期所害怕的事物不僅比嬰兒期多,而且也比少年期多!雖然隨著年齡增長某些事物已不再使他們恐懼,但是想象卻發(fā)展了恐懼,例如:怕妖魔鬼怪、怕強盜、怕大灰狼、怕老虎外婆等等。孩子將上小學或已經(jīng)上小學,恐懼心理會明顯減弱。一般地,女孩容易產(chǎn)生恐懼情緒。
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除先天性恐懼之外,還有體驗性恐懼、遷移性恐懼、傳染性恐懼。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接觸周圍世界的機會增多,在接觸中難免出現(xiàn)問題,例如被開水燙了、被火灼傷、被銳器碰破、被狗咬雞啄、從高處跌傷、被門擠疼、迷路、挨打等等,這些痛苦的經(jīng)驗使他感到害怕,這便產(chǎn)生了體驗性恐懼。而被開水燙過的幼兒,一看到沸騰的開水,就躲得遠遠的;被門擠疼的幼兒,進門總是跑進來或跳進來。怕開水、怕?lián)u晃的門扇、打過針的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這些就是遷移性恐懼。
傳染性恐懼又叫間接性恐懼,是由成人的語言、行為、表情等媒介傳染給孩子的,這種恐懼并不是孩子直接體驗積累產(chǎn)生的。一種是成人感到恐懼,幼兒從成人的語言、行為、表情等感覺到恐懼的情緒,而被傳染了,隨之也出現(xiàn)了恐懼心理;另一種是成人威嚇孩子的語言和動作而使幼兒產(chǎn)生恐懼。
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要求我們培養(yǎng)富于闖勁、勇于探索的開拓性人才,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適應未來事業(yè)和生活的。而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恐懼心理如果超過一定的量,會使大腦中樞保持長時期的緊張狀態(tài),不僅會影響大腦的發(fā)育還會導致其他器官和系統(tǒng)發(fā)病,使之睡眠不好、消化不良、心律不齊等,甚至于影響孩子的性格發(fā)展,容易形成懦弱、多疑、孤僻等不良心理品質(zhì)?!澳┐实邸变邇x3歲便離開父母,拘于深宮、獨處曠屋、夜聞更漏、與鼠雀為伴,雖有太監(jiān)在旁,也僅在門外不得親近,而且動輒給皇上“撤撤火”,實在令人可怕。3歲幼童總是處于極端恐懼之中,最后形成多疑、浮躁、懦弱、怪僻性格,恐怕這也是不奇怪的,當然還有其他諸多因素。
恐懼對幼兒的危害極大,家長應予以重視,并及早預防,想辦法幫助孩子克服或減弱恐懼心理。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懼心理,叫孩子“膽小鬼”,也不要力圖使孩子否認或掩蓋恐懼心理。
克服恐懼最有效的辦法是增強自信心。盡可能放手讓孩子活動,讓他們自己去體驗,認識不熟悉的事物,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自信心越來越強了,恐懼心理自然化為烏有。
其次,創(chuàng)造條件使幼兒接觸并了解那些本來不危險的事物,以解除其恐懼心理。例如,向幼兒解釋,使之相信周圍的人和事物無害;讓幼兒摸一摸使之害怕的物體,或者家長親自摸一摸讓幼兒感到害怕的物體,或家長親自到幼兒認為可怕的地方看一看、呆一會兒,讓幼兒看到確實沒危險;家長還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精神準備,克服潛在的不安情緒,上幼兒園之前,可先帶幼兒去看一看幼兒園,見一見老師和小朋友等等,這對解除遷移性恐懼和傳染性恐懼是有效的。
家長決不能以恐嚇代替教育,更不要給孩子講迷信或帶有恐怖色彩的故事,一些幼兒心理承受不了的電影、電視節(jié)目,也不應該讓孩子看。
但是,這決不是說,家長要嚴密監(jiān)護孩子的生活,而是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使孩子接觸那些本來不可怕的事物,給他講道理,講科學知識,鼓勵他去觸摸、去體驗、去適應,鍛煉他的勇敢精神和堅強意志,幼兒對引起恐懼事物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家長切不可采用強迫或壓制的手段使之硬性接觸,否則,不但不會消除恐懼,反而會增強了恐懼。
家長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恐懼心理,即使在真正令人恐慌的事物面前,家長也要盡量鎮(zhèn)靜,經(jīng)驗告訴我們:大人驚慌一分,孩子要驚慌十分。孩子起步跌跤總是難免的,如果家長驚慌失色,大聲叫嚷,連抱帶摸,本來還要爬起來再玩的孩子,也會大哭起來。特別要提醒做母親的,做祖母的,做外祖母的,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懲罰不當也會助長孩子的恐懼心理。嚴厲過分的懲罰,使孩子盲目的絕對服從,它的基礎不是愛和信任,而是恐懼。這種懲罰帶來的心理打擊比肉體痛苦還嚴重,它會使孩子始終處于極端恐懼之中,乃至于承受不了,出現(xiàn)呆滯、健忘,神經(jīng)質(zhì)等心理病態(tài)。一心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不切實際地任意將幼兒學習的時鐘提前,不管幼兒的興趣和承受能力,提早定向培養(yǎng),加大壓力,結(jié)果欲速而不達,家長不怪自己,反而遷怒于孩子,甚至搬出老家規(guī):“不打不成材”!“拳頭底下出英雄”。希望有這樣思想的家長,仔細想一想吧。
孩子“膽小”不等于不勇敢
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我為兒子的“膽小”而糾結(jié)。我認為,男孩子就應該勇敢無懼。然而,在他剛會爬時,我就敏感地意識到,他太謹慎了!剛爬到床邊,立馬緊急“剎車”。在學站立和下蹲坐下時,只見他一手抓牢小床欄桿,一手試探屁股離床面的距離,然后確保安全時再用手撐住床面坐下。我能說,在他學站期間,他從來沒摔倒過自己嗎??
社會交際上,兒子同樣顯示出他的“膽小”。他從不與人搶玩具,甚至還沒等別人搶,就“拱手相讓”。?
我開始擔心“膽小”的兒子將來會受欺負,甚至擔心他長大后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因為,他是那么懼怕危險和沖突。
后來,聽了某個兒童心理學專家的講座,接觸到投射和接納的理念,才看清了問題所在。
一方面,我如此在意兒子的“膽小”,源于我自己的投射。我天性擔小,而我又極為排斥和否定這點。所以,我才強烈希望兒子勇敢。
另一方面,兒子天性使然。寶爸和我都是極為溫和謹慎的人,兒子自然遺傳了這點。
再者,我的小心謹慎進一步感染了他。比如,我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于是經(jīng)常提醒他注意看車。后來,他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只走磚鋪的人行道,遠離柏油路。每一次過馬路,一定要抱著。
那次講座后,我試著接納并正確看待“膽小”這個特質(zhì)?!澳懶 辈皇侨秉c,無所謂優(yōu)劣。再說,膽小源于恐懼,而恐懼是人的本能。只不過,膽小的孩子更敏感細膩,看到了更多的危險,也就有了更多的恐懼。
再回想“膽小”帶給我的好處,它讓我處事安穩(wěn)踏實,贏得朋友信任。在鄉(xiāng)村孩子野蠻生長、打架斗毆時,它讓我選擇安安穩(wěn)穩(wěn)讀書,也讓我一路規(guī)規(guī)矩矩從小縣城走到了首都的著名學府。?
正確看待“膽小”這一特質(zhì)后,我自然接納了兒子的“膽小”,其實,我現(xiàn)在更愿意用“謹慎”一詞形容。因為,“膽小”一詞多被國人賦予貶義。
當我不再糾結(jié)和焦慮“膽小”這事時,不再強迫兒子去接受超負荷的“恐懼”時,他便按著自己的節(jié)奏去克服恐懼,勇敢去探索。
其實,謹慎的孩子未必不勇敢。兒子比很多同齡人都敢于嘗試,也喜歡挑戰(zhàn)自己。只不過,這個挑戰(zhàn)不是魯莽的,而是非常有譜。
他在一歲多時就喜歡玩公園的“太空漫步”健身器械(不鼓勵太小的孩子玩哈),以及那種很高的滑梯。他兩歲時就嘗試玩兒童繩索橋,只不過第一次會格外小心,接下來他會一遍遍練習,直到非常熟練。?
不到三歲的他,跟著一群四五歲的哥哥踢球玩。不過,不和人直接搶球,偶爾“撿漏”,抱起球就跑,看到哥哥們追,趕緊把球扔出去,以免被撞倒。謹慎又勇敢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每次他騎著踏板車出去,奶奶追不上。但是,騎一段他都停一下來等奶奶,尤其是到了過馬路的時候,一定會等著奶奶牽著他的小車才過。
現(xiàn)在,仍有人時不時會說,你家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真強,或者直接坦言,你家孩子真膽小。但我已經(jīng)不再糾結(jié),“膽小”怎么了,膽小的孩子行事謹慎,他會為自己規(guī)避掉很多風險!總比魯莽要強。而且,他的謹慎又也妨礙他去探索。
每個孩子都具有愛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當父母應看到他的恐懼并接納他的膽怯,他就會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克服恐懼,勇敢地去探索。相反,強迫他勇敢,只會打亂他的節(jié)奏,讓他愈加恐懼,并失去探索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