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三歲前在家好還是入托好?

發(fā)布時間:2021-04-13 三歲幼兒故事 幼兒好故事 幼兒好習慣故事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qū)----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尤其是前些年不斷涌現的獨生子女成長中出現的諸多社交問題,更使得許多家長想要提前為孩子打好這一基礎。于是乎,很多不滿三歲的寶寶很早就進入了托幼機構。

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fā)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fā)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xù)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應該是固定的,即使不得已需要有變換,也應該給寶寶一個妥善的心理接受過程,避免寶寶受到傷害。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著名的臨床醫(yī)學家史蒂夫?比杜爾夫也承認,他一開始是一個堅定的兒童早教倡議者,認為讓幼兒早上托兒所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們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第二個好處就是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自我發(fā)展,擴大她們的社會活動范圍??墒撬F在發(fā)現,這種理想與現實總是很難相符,他說:“事實上,這可能是一種災難性的失望?!币话阃袃核睦蠋熓巧舷挛缍疾还潭ǖ?,一個老師看護多個孩子,而且還會經常換來換去(比如老師生病、休假以及培訓等),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心理接受過程,也缺乏相對固定的情感氛圍?!?89a.coM 生日祝福語網】

究竟媽媽在家育兒好不好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交和情感智能的大腦結構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嬰共生關系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從共生關系的理論來看: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他的個性品質、對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力、自信心、行為的傾向性、探索興趣的廣度、求知欲望、理解力、認知力、推理能力、學習能力、記憶力以及他的組織能力、時間安排能力、社交能力……都與早期母嬰之間的互動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有專家指出“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就是這個道理。

通常寶寶在三歲半之前都處在對媽媽強烈依戀的心理狀態(tài),所以媽媽角色的扮演者非常重要。從心理學上來講,這個媽媽角色的扮演者當然是媽媽最好,但現代社會很多年輕的媽媽在面臨選擇在家全職育兒還是繼續(xù)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問題上矛盾重重,所以往往很多幼小兒童的真正照顧者并不是媽媽本人,她們可能是祖父母/保姆或其她人,由于這些媽媽角色的扮演者與年輕的媽媽之間存在很多育兒理念上的溝通障礙,所以,一些媽媽索性就把寶寶送到了托兒所或幼兒園。

在我近十年來做個案咨詢的過程中發(fā)現:如果是媽媽在家育兒,結果幾乎是好壞各半。在我這里來做咨詢的媽媽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經在職場上很優(yōu)秀的女性,她們深知0-3歲時期是寶寶身心發(fā)展很多關鍵期比較集中的時期,所以暫時中斷了自己的職場生涯,轉入全職媽媽的行列。她們中不乏碩士博士,熱心于學習國內外最新的育兒資訊,閱讀了諸多學前教育理論。但是,一旦在真正的育兒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寶寶到了1歲半左右(寶寶獨立自主精神誕生)時期,媽媽因無法把握規(guī)則限制的尺度,與寶寶之間常常產生尖銳的矛盾沖突,結果是媽媽感到困惑重重、力不從心,有的甚至一度感覺非常失敗,我少有見到非常開心自信成功的媽媽。

老人/保姆(或其他成人)在家育兒

這最少也能保證寶寶能得到1對1的照顧,但是大多老人都有比較溺愛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等行為,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造成孩子膽小不自信等問題;保姆在家育兒,育兒的質量與保姆的教養(yǎng)能力相匹配,往往不僅是身體照顧得不一定好,而且在心理上還會形成一系列的問題。

送托兒所/幼兒園

在開篇已經做了一些描述,這里我就不細說了。

從古至今,人類經歷那么多的繁衍,到今天我們卻好象是茫然了。究竟怎樣育兒才是最好?我個人一直是贊成媽媽在家育兒的!

媽媽在家育兒當然是最好,但是媽媽在知識和能力結構方面也有很多局限性,需要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父親對媽媽育兒工作的積極支持與價值認同與其她媽媽充分的交流互動專業(yè)育兒人士有針對性的實際操作指導……這樣,就能及時積極地調整媽媽的育兒心態(tài),消除媽媽在育兒過程中的積慮,有效提高育兒質量。

此外。媽媽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在家看護寶寶,家里又缺乏適宜的人教養(yǎng)寶寶,需要將寶寶送到托兒所去,建議最好能夠到教師素質和人數比例比較高的托兒所,看護人員(媽媽角色的扮演者)不僅需要有善良愛孩子的本性,還需要懂得兒童發(fā)展的心理規(guī)律,同時還要具備兒童教育的各項專業(yè)知識技能,這樣也能保證寶寶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希望媽媽們在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后,能更加慎重對待寶寶入托的問題,更加謹慎保姆的選擇問題,更加注意加強自身的育兒知識(尤其是寶寶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也祝愿寶寶們成長得更健康更快樂、媽媽們能體會到更多育兒的樂趣與成功感!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三歲前入托危害兒童健康?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臨床醫(yī)學家提出警告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fā)育的危險。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

太早入托更富有攻擊性

這位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在《養(yǎng)育孩子:三歲以下應該進托兒所嗎?》一書中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在支持他的理論——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托兒所的孩子更容易發(fā)展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以及其他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后會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

英國兒童問題權威人士也發(fā)出了同樣的警告。他們經過多年研究發(fā)現,由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比在托兒所、由保姆照顧或交給親戚照顧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得都更為優(yōu)秀,他們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對照組的孩子。

牛津大學的教授對1200名孩子進行了跟蹤研究,結果發(fā)現,從小被放在托兒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富有“攻擊性”。另有兩項研究也發(fā)現同樣的結果,那就是在托兒所的時間越長越容易發(fā)展“反社會行為”和“暴力行為”。兒童專家指出,過早上托兒所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情感發(fā)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yǎng),另外他們的身體發(fā)育也遲緩,神經萎縮,腦發(fā)育異常,這些都是與沒能得到一對一家庭關懷有關,所以專家建議應該讓幼小的孩子在溫暖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而不是過早地將他們送到托兒所。

小童應享受父母一對一關愛

比杜爾夫強調說,最好的托兒所最負責的老師也不能代替媽媽,兩歲以下的孩子就該受到媽媽一對一的關愛,父母共同養(yǎng)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讓幼兒的大腦健康發(fā)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媽媽與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fā)育來說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托兒所中缺乏的就是這種影響,即使請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媽媽親自照顧好,更何況多數人沒有足夠的運氣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僅需要固定的人員養(yǎng)育,更需要專注的關心,一對一養(yǎng)育更能夠滿足嬰兒的需求。而托兒所里的老師一般是一個人照顧數個孩子,她無法同時滿足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戲、呵護等,不要認為嬰兒不懂事,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孤獨感,表現為煩躁哭鬧,長期的影響則不利于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迫使一些孩子發(fā)展攻擊性性格,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親情氛圍有利心理健康

許多家長有一個誤區(qū),那就是認為提早讓嬰兒進入托兒所會讓他們更能適應外部環(huán)境,更早地發(fā)展交際能力。但美國國立兒童健康和人類發(fā)育研究所的專家指出,嬰兒的發(fā)育具有特殊性,他們不僅需要持續(xù)的關心,更需要協調一致的關心,這意味著與他們交流的人相對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這樣。

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嬰兒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發(fā)育的調節(jié)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輩對他們也很重要,他們起著輔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嬰兒從他們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人類正是通過孩子來傳遞這種情感,而陌生人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從,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兒所缺乏的正是這種相對固定的親情氛圍,托兒所老師是不固定的,經常換來換去,比如老師生病、休假以及培訓等,即使人員相對固定,她們也要輪班照顧孩子,讓孩子無法適應。

小孩子聽話好還是不好?


小孩子聽話好還是不好?前段時間看到一遍文章題目就是,聽話的孩子是好還是不好,等到看完了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不過這個問題我現在真的在仔細的想,因為我家**也算是聽話吧,我現在開始擔心了。

先說說問題吧,我家**是07年年底生的,現在都兩歲八個多月了,現在我說什么她都聽,基本上是讓她做什么就做什么,雖然有時候會不同意,但是我要是一強調她就馬上會聽了,可能也是我嚇唬成這樣的吧,比如,我們一起去玩,她要是跟小朋友搶東西,我就會讓她讓給別的小朋友,如果她不肯我就會跟她說,這樣不可以的,不對的不能搶東西,你如果想玩的話就要跟小朋友去借,小朋友同意了你就玩,沒有同意就不能玩。有時候她會聽,但有時候她也不聽,搶不到的時候就會哇哇大哭,我去哄也沒有用,就是哭,有時候甚至會越哭越大聲,我就會很生氣的跟她說,再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怎么可以跟小朋友搶東西呢?如果她還繼續(xù)哭的話我就會轉身離開,可能是怕我離開吧,于是哭著追上去讓我抱著,我當然順勢就抱著她,然后再跟她重復一遍不可以跟小朋友搶玩具的話,然后她會乖乖的說,我知道了。

在家里也一樣,做了媽媽的特別是全職媽媽應該都會有這么一些經歷,就是在你很忙的時候,她會不停地給你制造麻煩,有時候你會不把它當回事,可有時候你會很生氣,我也一樣,也會有很多時候會煩她給我制造麻煩,就跟大衛(wèi).不可以里面的媽媽一樣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實在不行的時候就會說,再不聽話就打你了?。ó斎挥袝r候會真的打她)或者說我等會出去玩了,不帶你去,所以現在**只要一聽到說要諸如此類的話就會乖乖的去一邊玩。

時間久了,我就發(fā)現,**現在是一點主張都沒有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問媽媽可不可以,就連上廁所都要說媽媽我要上廁所,如果我不說去吧她就一直站在那里,我也跟她說以后比如要上廁所,要穿衣服、鞋子、吃東西之類的事情你想什么就做什么,不用跟媽媽說,她也答應的很好,可是下次又是一樣,有時候我會覺得是不是我限制的太多了,可是不限制她又總是愛搗亂,在家里拿水槍玩的沙發(fā)上,墻上,床上都是是水,還有拿筆到處畫,去到廚房把米灑一地,把冰箱打開不關,上廁所把水開著一次一次的沖,要不說她能給你沖一個上午.....

到外面了還好,就是有時候跟小朋友打架,搶玩具,或者把扭扭車開到人家的店面里面去,我也總是制止,怕人家白眼,也怕人家說她是個沒有家教的小孩,當然也怕她打傷了別人或別人打傷了她,還怕她跑到馬路上去,所以一直就是看到有可能發(fā)生事情的地方都不讓她去,每次都在重復不可以,不行,快回來......

如今我看到這樣子的**又不滿意,我希望她能跟別的小孩一樣能夠有主張,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起碼生活方面不要老是說媽媽我想xxx....

看見**每次問我的眼神,看見她在外面看別人玩她也想玩的玩具的眼神(當然她也有很多玩具,只是不可能什么玩具都有,也不能見什么想要就買什么)看見她每次委屈的眼神,我的心真的很疼,不能給她更多、更好的愛,我總覺得虧欠孩子太多,把她養(yǎng)成了這樣的性格都是我的錯,我以后會慢慢改正一下我的教育觀念,也希望能慢慢的把她改變,不知道她以后的人生路會走的怎么樣?

你是好爸爸還是“壞”爸爸


下列場景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如果你已為父多年,請回憶一下當你遭遇同景時,曾經如何選擇;如果你初為人父或是將為人父,請認真學習,不要讓孩子看到“壞”爸爸的一面。

場景1:爸爸是不是理智?

晚上,爸爸加班回到家,看到媽媽正在孩子邊上焦急地嘮叨:“就知道玩,那么晚作業(yè)還沒完成。”

“壞”爸爸甲:

把孩子訓一頓,再責備媽媽“只顧看電視劇,那么晚了才想起管孩子”。

“壞”爸爸乙:

拉開媽媽,急什么,我小時候作業(yè)都不做,現在不好好的嗎?

好爸爸:

好好寬慰一下媽媽,孩子貪玩是正常的行為。然后親自陪孩子一起做幾道題,同時會有幾句夸在點子上的鼓勵,讓孩子快樂地繼續(xù)面對作業(yè)。

點評:媽媽很容易因為孩子眼前的問題而焦慮不已,常常在教育上出現不夠合理的言行,在這時候,男人的理性和大局觀該發(fā)揮作用。相對媽媽而言,好爸爸更能從孩子長遠發(fā)展考慮,理智地面對問題,找到更理想的方式來處理眼前難題。

場景2:爸爸吝嗇擁抱嗎?

孩子把小朋友的貴重玩具弄壞了,哭著回家。

“壞”爸爸甲:

把孩子一把拉過來,大罵一頓,甚至還會動手打。

“壞”爸爸乙:

無所謂的樣子,“多少錢?買個賠人家不就得了嗎?”

好爸爸:

把孩子擁抱在自己懷里,聽他傾訴事情的經過和感受,然后一起討論和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

點評:

不少爸爸十分吝嗇自己的擁抱,在保持所謂嚴父形象的同時,錯失了最簡單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需要提醒的是,不僅在自己想擁抱孩子的時候擁抱他,更要在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展開自己寬厚的胸懷。

場景3:爸爸有沒有童心?

孩子繞著爸爸,懇請爸爸能陪著玩。

“壞”爸爸:

拿著報紙不耐煩地說:找你媽媽去,小孩子的游戲爸爸可不會。

好爸爸:

放下手里的報紙,“好啊,咱們來玩什么呢?”

點評:很多爸爸說,“我說過多少遍了,他聽過就忘”。想讓孩子真正接受自己的想法,就必須先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走進孩子的世界,再給予引導。在游戲中,與媽媽的愛心不同,爸爸的“童心”會是孩子更大的福音,因為爸爸往往會在游戲中更投入、更當真,更像一個優(yōu)秀的玩伴。

場景4:爸爸舍得花時間嗎?

周末,爸爸又要出門加班了,面對望著自己的孩子——

“壞”爸爸:

“爸爸要去賺錢了,讓媽媽帶你出去玩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行?!?/p>

好爸爸:

“爸爸會盡快回來陪你的,還會把我看到的很有趣的事情告訴你,好嗎?”

點評:

因為很少有時間陪孩子,使得很多爸爸會用物質來補償自己的歉疚,而那并不是孩子的需求所在。爸爸更陽剛的氣質、更寬闊的視野,是媽媽很難替代的。爸爸們,請給孩子你的時間,而不是用時間去換來你認為更有用的金錢。

分析點評:專家共話奶爸

某幼兒園園長何敬紅:膽和力有絕對優(yōu)勢

作為一線幼教工作者,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研究,發(fā)現父親對孩子的養(yǎng)育至少在4個方面比母親更有優(yōu)勢。

一是運動機能。比如跑步,母親總是喜歡站在原地等孩子跑過來,而父親會和孩子比賽誰跑得快,顯然更能提高孩子的運動能力。母親大多謹慎,擔心孩子爬得太高,動作太大,而父親則會鼓勵孩子做一些大動作,調動他全身的運動細胞。

二是膽量。父親比母親更善于培養(yǎng)孩子的膽魄,以及勇于探索和獨立自主的精神。

三是語言的簡練性。男性的思維相對來說更為直接敏銳,說話會抓重點,言簡意賅,而母親經常讓孩子覺得“啰嗦”。父親經常和孩子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發(fā)展閱讀表達能力。

四是“干脆”。父親不大會很“粘”孩子,有助于孩子盡快擺脫對某一位家長(多半是媽媽)的情感依賴。一直粘著大人的孩子客易性格懦弱,變得太“嗲”。

父親既然重要,那么他具體應該對孩子做些什么呢?我的建議是:1、每天擠出15-30分鐘陪孩子一起閱讀;2、雙休日節(jié)假日和孩子一起參加體育運動;3、經常陪孩子一起登樓,培養(yǎng)體力和毅力;4、小孩進入小學階段后,父親一周至少要有一次,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聊天談心。

靜安區(qū)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陳小文:“父愛如山”是誤導

我們曾經在家長群體中做過問卷調查,在被問到“你認為孩子在家中最樂于接受誰的教育”時,十有八九的父親竟然都回答“母親”。即便那些自認為陪孩子時間較多的父親,也大多是帶孩子去看電影、吃飯,很少參與孩子自身的游戲活動。不難看出,我們身邊很多做爸爸的,主動放棄了養(yǎng)育孩子的機會。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經過了解后發(fā)現,父親們不是不愛小孩,而是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內”。有些爸爸會認為一直在家?guī)Ш⒆佑袚p“男人的尊嚴”;又比如“父愛如山”。很多家長認為做父親就應該像“高倉健一樣冷峻”,把對孩子的愛深深地藏在心里。這其實是錯誤的想法,《背影》是寫給成年人看的,并不適合幼兒和少年。青春期以前的小孩,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十分需要父親的親近和肢體接觸,所以這一階段的父親們,請不要吝嗇你們的擁抱。

現在的幼兒園、小學,在女教師占絕對多數的背景下,父親更應該主動表示父愛。因為家庭教育的5分鐘,往往等同于學校教育的45分鐘。

汽車和浴室最適合親子

對于一個男孩來說,父親是一生的榜樣。如果父親和小孩關系太疏遠,孩子便會找到另一個男人,或是舅舅、或是外公、甚至是隔壁的大哥哥作為自己的成長榜樣。那么父親何苦不去行使自己的職責呢?而對于女孩來說,一個好父親往往會成為自己將來擇偶的標準。因此做父親絲毫馬虎不得。

父親像是外出捕食的老鷹,能把世界上最新的知識和資訊帶回家,“哺育”羽翼未豐的孩子;父親又像是一個家庭公關,靠父親來協調孩子、母親、祖輩之間的關系,再適合不過了。

父親和孩子進行互動交流的最佳場所,我經過實踐和研究后發(fā)現有兩個:一是自備車,父親單獨開車接送孩子時,可以利用路上的時間和孩子說很多話;二是浴室(僅限父子)。這兩個空間有一個共同點:相對封閉,沒有干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孩子很容易說出平時不愿吐露的真心話。

3歲前最好把孩子留在身邊


教育專家提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3歲以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上全托幼兒園,也不要全權交給老人或小保姆撫養(yǎng)。因為3歲以前的孩子,正處于心理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孩子的各種基本的能力都在這一時期形成,孩子需要父母的精心培養(yǎng)。如果父母缺席了孩子3歲以前成長的關鍵期,那么不僅不利于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培養(yǎng),還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陰影。

即使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ǎng),父母也要多抽時間去陪陪孩子,有時間就要和孩子在一起。條件具備的話,不論多苦,最好還是把孩子留在身邊吧。

首先,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帶,不利于孩子的啟蒙教育。因為老人往往知識陳舊,保姆通常不會盡心,而且多數保姆知識水平不高。另外,由老人或保姆帶大的孩子,往往與父母處不好關系,或者說沒有父母和兒女間的那種親情。

有一對夫妻,他們的孩子從小跟著姥姥長大,雖然成績一直不錯,考上了北大,但由于長時間不在父母身邊,跟父母一直比較別扭,說話做事總是有些生分。孩子上大學期間偶爾回一次家,與父母鬧點矛盾,就馬上打電話到姥姥那兒“告狀”。這對夫妻非常后悔地說,這也是他們的教訓,他們當時因為工作忙,孩子一生下來,就放在姥姥家。雖然同在北京,但他們每周頂多過去看兩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門心思養(yǎng)育這個外孫女,雖然養(yǎng)得不錯,但孩子與父母之間沒有那種親情。

養(yǎng)育孩子父母責無旁貸,不要為了貪圖省事,把孩子交給他人撫養(yǎng)。但如果實在抽不出時間看管孩子怎么辦呢?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交給老人照看,但晚上、周末和節(jié)假日一定要抽出時間與孩子相處。每天如果有兩小時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對培養(yǎng)親子關系、進行啟蒙教育,都是有相當的好處的。

其次,一般說來,老人對孩子照顧多,教育少?!案舸H”使老人對孫輩疼愛有加,百依百順,溺愛現象非常普遍。生活中,我們見過這樣的例子:父母想教兒女學點東西,而老人往往說,小乖乖累了,該休息了,明天再學吧。別把眼睛看壞了。還反過來責怪兒女不心疼孩子。也是因為太疼愛孩子的緣故,老人特別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傷害和委屈,對孩子特別護短。這樣下去會讓孩子變得十分自我,忽視別人的意見和感受,最終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一般老人出于保護孩子而限制孩子的活動,不讓孩子多出門。這樣的孩子從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長大后容易變得膽小、懦弱、羞澀、孤僻,甚至出現人際交往恐懼癥。

由于磊磊的父母忙于工作,磊磊被交給奶奶帶。磊磊的父親是獨生子,磊磊家也只有磊磊一個男孩兒。因此,奶奶簡直把磊磊當成了自己的心頭肉。

一次,早飯過后,奶奶帶著磊磊外出散步。小磊磊自己太興奮,掙脫了奶奶的手,一個人跑了起來,奶奶在后面踮著小腳攆孫子。沒跑多遠,磊磊就摔了個狗吃屎,胳膊也蹭爛了。奶奶步履蹣跚地趕到,扶起地上的小孫子,嘴里不住地說:“寶貝兒,讓你別跑你非要跑,這不又摔了!來,奶奶抱,再別亂跑了!痛不痛啊?”

孩子走路時常摔跤或磕著碰著,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不會對孩子這么說,他們往往將之歸因于地不平,或路上的東西擋了孩子的道。這使孩子從小產生一種錯誤的“外歸因論”,缺乏抗挫折能力,長大后如果遇到困難和失敗,都會歸因于外界環(huán)境,對社會缺乏適應能力。

在孩子的眼睛里,爸爸如山一般雄偉,媽媽似海一般溫暖,爸爸媽媽是無可替代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老人或保姆的知識水平有多高,都無法撼動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是父親的作用。缺少父愛的孩子,長大后會變得懦弱;而母愛的缺失,會對孩子心理造成重大的傷害,成為孩子一生抹不去的傷痛。

所以說,父母之愛具有不可替代性,絕不可以把嬰幼兒期的孩子“寄存”在別人家里,父母應該堅持親自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這是人類的本能,更是每個父母應該盡到的義務。

相關推薦

  • 擇園好還是擇師好? 擇園好還是擇師好?網友孫悟空最近犯難,寶寶要上幼兒園了,是選擇設施新、離家近的新建幼兒園好,還是挑有名師的老牌幼兒園更佳?人大代表、行知幼兒園園長張群說,站在院長的角度,我覺得還是就近入園。 理由如下...
    2021-07-13 閱讀全文
  • 三歲前入托有害幼兒心理 三歲前入托的孩子易發(fā)展出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惜一切代價培養(yǎng)孩子成長,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話下,教育上也不遺余力地進行投資,從風靡全球的“胎教”熱到少年大學生...
    2022-03-15 閱讀全文
  • 三歲前入托危害兒童健康?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臨床醫(yī)學家提出警告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fā)育的危險。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 太早入托更富有攻擊性 這位澳大利亞兒...
    2021-03-29 閱讀全文
  • 小孩子聽話好還是不好? 小孩子聽話好還是不好?前段時間看到一遍文章題目就是,聽話的孩子是好還是不好,等到看完了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不過這個問題我現在真的在仔細的想,因為我家**也算是聽話吧,我現在開始擔心了。 先說說問題吧...
    2020-11-12 閱讀全文
  • 案例:螞蟻是好還是壞? ——從幼兒爭論中生成的教學活動 在小班主題活動《可愛的動物》的一次繪畫“小螞蟻”中,有一位幼兒輕輕地說:“螞蟻是壞的?!瘪R上有另一位幼兒大聲地說:“老師,燦燦說螞蟻是壞的?!薄拔浵伿呛玫摹!庇钟幸晃恍?..
    2021-06-01 閱讀全文

擇園好還是擇師好?網友孫悟空最近犯難,寶寶要上幼兒園了,是選擇設施新、離家近的新建幼兒園好,還是挑有名師的老牌幼兒園更佳?人大代表、行知幼兒園園長張群說,站在院長的角度,我覺得還是就近入園。 理由如下...

2021-07-13 閱讀全文

三歲前入托的孩子易發(fā)展出攻擊性性格、反社會行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不惜一切代價培養(yǎng)孩子成長,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話下,教育上也不遺余力地進行投資,從風靡全球的“胎教”熱到少年大學生...

2022-03-15 閱讀全文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臨床醫(yī)學家提出警告說,把年齡不足三歲的孩子交給托兒所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fā)育的危險。很多托兒所無法照顧到孩子,遭到忽視的孩子往往有恐懼感。 太早入托更富有攻擊性 這位澳大利亞兒...

2021-03-29 閱讀全文

小孩子聽話好還是不好?前段時間看到一遍文章題目就是,聽話的孩子是好還是不好,等到看完了也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不過這個問題我現在真的在仔細的想,因為我家**也算是聽話吧,我現在開始擔心了。 先說說問題吧...

2020-11-12 閱讀全文

——從幼兒爭論中生成的教學活動 在小班主題活動《可愛的動物》的一次繪畫“小螞蟻”中,有一位幼兒輕輕地說:“螞蟻是壞的?!瘪R上有另一位幼兒大聲地說:“老師,燦燦說螞蟻是壞的。”“螞蟻是好的。”又有一位小...

2021-06-0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