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對投放新材料的適應性
發(fā)布時間:2021-04-12 幼兒園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 對幼兒園游戲的認識 幼兒園對教師的管理游戲開始前,我請了王梓睿和陳星蕊來做童趣館里的工作人員,因為她們倆的整理東西的能力比較強。游戲開始了,我指導她們先將游戲場地布置好,之后告訴了她們要注意的地方,我便去別的地方觀察游戲情況了。過了一會我再回來教室時發(fā)現,王梓睿一直在地上撿球,而游戲的小朋友有兩三個男孩字同時在游戲。于是我馬上讓他們停了下來,告訴他們一個個地來游戲,等前面的小朋友完成了游戲,工作人員也重新布置好了場地,下一個再開始游戲。同時我也告訴王梓睿,在有人游戲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收拾地上的球,等一個小朋友游戲結束之后再撿起來重新布置好,這樣比較有效率,而且每個小朋友用來游戲的球的數量是相同的。
童趣館中這學期將所有游戲材料都更換了,孩子們都非常喜歡新游戲,導致游戲場面比較混亂,需要老師來維持秩序,平時游戲指導中還要加強幼兒的游戲規(guī)則意識,同時也要引導孩子知道,怎么樣是有用的整理,不要做無用功。
新游戲剛開始,平時游戲前要引導幼兒回憶游戲的規(guī)則,在游戲時要時刻鞏固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在評講時可以讓孩子自己來評價一下小朋友在游戲中的表現,說說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同時要引導幼兒知道對游戲情況要有靈活應對的方法。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幼兒園數學區(qū)中材料投放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又到區(qū)角游戲的時間了,建構區(qū)、美工區(qū)、閱讀區(qū)、科學區(qū)頓時熱鬧起來了,唯獨數學區(qū)很少有人光顧,備受冷落。我嘗試問幾個孩子“你想到數學區(qū)玩嗎?”他們都回答說“我不想去。”“為什么不想去數學區(qū)玩呢?”孩子的回答是“沒什么好玩的?!薄疤唵瘟耍瑳]意思!”孩子們的回答點醒了我?;叵肟吹降钠渌嗉壓陀變簣@的數學區(qū)角也存在類似情況。操作活動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基本活動。數學操作活動材料是開展數學活動的物質環(huán)境的重要部分??滩蝗菥?,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對數學區(qū)角操作材料設計存在的誤區(qū)及如何設計適宜的數學操作活動材料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現狀與誤區(qū)
1.活動材料單一,不利于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
單一的材料游戲性不強,不能讓幼兒感到新鮮有趣,有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二個月,甚至一學期毫無變化。材料缺少經常性的更新和變化不能使孩子產生興奮情緒和操作的欲望,也就談不上主動參與活動了。
2.活動材料只注重美觀,操作性不強。
為了引起幼兒的興趣,設計的操作活動材料只注意外形的美觀和情節(jié)性而做得很復雜,不便于幼兒操作,甚至忽視了材料中干擾幼兒的不利因素,這樣的操作活動材料也不利于幼兒數學能力的發(fā)展。
3.材料提供無層次性,滿足不了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操作需要。
不少教師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一刀切”,整個操作活動材料都一樣,或者材料不一樣,但體現的要求同一層次。有的幼兒能很快理解新活動的玩法,積極投入到操作過程中去,而有的幼兒則感到困難,甚至無從下手。
4.操作活動材料過多,目的性不明確,不利于幼兒探究能力的發(fā)展
活動區(qū)材料投放豐富程度直接關系到幼兒活動的質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幼兒的注意力具有不穩(wěn)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但也容易讓幼兒分心,不能專一地進行活動。
5、廢舊物品和一物多用的材料較少,對部分操作材料的教育價值挖掘不夠。
二、實施策略
幼兒數學操作活動的質量受諸多因素制約,其中操作材料的作用不容低估,這是因為活動效果的優(yōu)劣主要取決于幼兒主動性發(fā)揮的程度。幼兒活動欲望的強弱、興趣的高低、活動持續(xù)時間的長短、能否進行獨立的思維和想象、有無探索和創(chuàng)新,這都與操作材料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幼兒數學活動材料的設計、提供上我們做了以下的一些嘗試:
1.材料的設計要適應幼兒的“興趣中心”。
幼兒的活動主要不是服從目標,而是服從興趣和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說,幼兒的學習活動主要是由興趣和需要維持的?!半x幼兒最近的才是幼兒最感興趣的?!庇變簲祵W操作材料的選擇、設計與幼兒密切聯系,要貼近幼兒認識水平的活動內容,適應幼兒的“興趣中心”,幼兒看到的、用到的、能理解的都可成為我們操作活動的材料。
受環(huán)境和電視的影響,幼兒往往對某動畫片或圖書中的主人公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較常的時間內保持著持久不衰的興奮中心,我會利用“時尚物”作為材料設計的題材,對幼兒參與活動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跋惭蜓蛸u漢堡包”這一區(qū)角材料就是利用了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郎》中的人物形象,誘發(fā)幼兒參與學習和操作材料。結果,材料使用了12周,孩子的興趣仍然不減。
2.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滿足幼兒游戲的需求。
在數學區(qū)域游戲中,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幼兒在與操作材料的接觸中了解各種材料的特征,形成數、形、時空等概念,拓展了已有經驗,萌發(fā)了幼兒智慧。
如:為了幫助幼兒復習相鄰數,我設計了游戲“找朋友”,幼兒在找找、擺擺、講講、議議中輕松地掌握了相鄰數的規(guī)律。在“釣魚”游戲中,我提供標有數字的小魚和魚缸,引導幼兒將釣起的魚放人比魚身上的數字大一或小一的魚缸內。復習數的分合時,我設計了“青蛙跳跳盒”、“圖形棋”等有趣的游戲。
在區(qū)域活動中設計、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戲材料,為幼兒對新事物的嘗試和探索提供了施展的天地,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引發(fā)了他們獨立思考,自己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3.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游戲材料,滿足不同能力幼兒的發(fā)展需要。
在數學區(qū)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材料與幼兒需求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從適合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適合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為發(fā)展水平不一樣的幼兒設計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難度的操作活動材料,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起點,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發(fā)展速度選擇材料,以適應不同能力層面幼兒的發(fā)展需要,教師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1)同一區(qū)域材料的層次性
如:在數學區(qū),為讓幼兒掌握“按物體的某一特征進行分類排序”,我們設置了以下三個層次的操作材料:
層次一:為幼兒提供了不同顏色的塑料珠子,讓他們學習按顏色特征分類;
層次二:提供了不同大小、顏色的花片,學習按顏色、大小特征分類;
層次三:提供大小、顏色、形狀不一的幾何圖形、積木等材料,進一步學習按各種不同特征分類,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習排序。
材料不同,難易不一,才能充分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需要,保證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體驗成功,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幼兒參與數學區(qū)活動。
(2)同一活動材料的層次性
材料提供時,我們會針對每一種材料的價值和玩法,精心的分析和研究,對目標要求逐步提高,并使操作難易程度逐步加大,將操作材料分成幾個層次,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應難度的操作材料,教師也便與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以中班活動《區(qū)域計數》舉例。
幼兒根據自身能力自選操作卡,按操作卡提示進行擺放,也可進行級大挑戰(zhàn)。可一人玩也可合作玩。
層次一:(難易等級為)圖形操作圈為兩個,數字大小正好夠兩種圖形操作圈獨立擺放。
層次二:(難易等級為)圖形操作圈為兩個,但兩種圖形操作圈需交叉擺放及公共區(qū)域的計數。
層次三:(難易等級為)圖形操作圈增多,難度加大。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注重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幼兒設計、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或對同一操作材料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看到自己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這無形中增強了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時,在操作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開朗的性格及樂意幫助同伴、愿意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4.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材料,激發(fā)幼兒自主性學習。
挖掘讓孩子感到親切的生活中的數學材料。如孩子外出郊游撿回來的樹葉、花瓣、石頭,主題活動中帶來的各類種子、廢舊的瓶子、盒子、紐扣、紙杯、小勺等各種生活用品,都是天然的計數、分類、做式樣的好材料,用分類盒進行物體分類操作學習,用易拉罐做算式滾筒,進行加減運算練習;日歷、月歷是幼兒理解時間的順序性、不可逆性的天然工具。每天天氣情況的記錄積累下來的數據(日期、氣溫、天氣情況等),可以用來讓幼兒感知時間、溫度變化?!唵蔚奈锲范汲蔀榱撕⒆犹骄俊⒏兄獢祵W概念的把玩不厭的材料。
讓孩子接觸和體驗成人用的真實的數學工具。如我為幼兒提供一些這樣的材料,如:尺(卷尺、直尺、三角尺)、秤、天平和砝碼、大小不一的量杯、各種計時工具、計算器等等。讓幼兒在好奇中產生探索的愿望,并在探索中發(fā)現有趣的現象和規(guī)律。
數學活動區(qū),只有材料的推陳出新,才能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只有提供的材料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也就是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幼兒才有可能去探索,去操作。游戲材料的多變性與幼兒的游戲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要根據幼兒的需要及時調整游戲材料并賦予幼兒更大的自由度,使幼兒有機會按照自己不同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操作。相信,只要老師做個有心人,多看、多思、多創(chuàng),一定能發(fā)揮材料的最大效益,也一定會讓我們的數學區(qū)恢復生機,充滿活力。
教育隨筆:區(qū)域游戲材料的投放
區(qū)域游戲是幼兒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臺,不僅深受幼兒的喜愛,也是教師用來教育幼兒的一種特殊有效手段。因此區(qū)域游戲中材料的選擇和投放也就至關重要。好的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區(qū)域游戲的進一步展開,也有利于幼兒的經驗積累。
區(qū)域游戲材料的投放會影響幼兒的選擇,如我們班的特色區(qū)域插花體驗區(qū),在這個區(qū)角中我們主要投放的是一些教師自制的花,教師節(jié)時幼兒送的花以及一些家長和幼兒共同做的花。每天的區(qū)域活動時選擇這個區(qū)角的大部分是一些女孩只有少部分的男孩會選擇這個區(qū)角。因為和插花比起來男孩子們更喜歡玩積木和一些益智的玩具。
區(qū)域游戲材料的投放應以孩子的喜好為主,及時調整,及時補充。如我們班的閱讀區(qū),一開始很多孩子都喜歡去這個區(qū)角看書,漸漸的越來越多的幼兒不愿意去這個區(qū)了,于是我詢問了幾個幼兒為什么不想去閱讀區(qū),他們說因為他們不喜歡這些書。我便把這些書都大概翻看了一遍發(fā)現大部分書文字較多,且很多書上的圖片顏色不夠鮮麗,內容不夠吸引幼兒。于是我通過和大部分幼兒進行交流溝通重新選擇了一些文字少圖片多的書,并換上了幼兒喜歡的書本,故事如《恐龍大探險》,這本書主要是介紹各種類別的恐龍及其特點,上面還有各種恐龍的圖片,幼兒們都很喜歡去翻看這本書,并與同伴討論猜測這是什么恐龍。
區(qū)域材料的投放應該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如我們班的益智區(qū)的投放材料是最多樣的,這里面有一些購買的玩具,還有我們從材料包里面拿出來的學具做成的玩具以及一些家長做的玩具。多種多樣的玩具吸引著幼兒的眼光,每次區(qū)域活動開始時幼兒們都會爭先恐后的去選擇益智區(qū)。
好的材料投放會更吸引幼兒,好的材料投放更有利于區(qū)域游戲的展開,更有利于教師進行指導和觀察幼兒。
教育隨筆:投放游戲材料切莫“自作多情”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幼兒的最愛,是幼兒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自主開展、自發(fā)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中,游戲材料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投入游戲材料才能讓幼兒的游戲向更高水平發(fā)展呢?筆者以為,我們應當掌握適時、適量、適度的原則。
一、抓住適宜的時機
兒童需要時。自主游戲如何發(fā)展,應當隨兒童的需要而定,因此,投放游戲材料最好是兒童需要時才投放。比如小一班老師在孩子剛開學時就投放了醫(yī)院材料,結果無人問津;而小三班是等孩子們玩了娃娃家之后,發(fā)現娃娃生病需要醫(yī)院時才添加了醫(yī)院材料,結果孩子們的醫(yī)院玩得風生水起,這足以說明游戲材料投放不能“自作多情”,孩子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兒童有經驗時。兒童的游戲是自身經驗的反映,因此,教師要仔細觀察,敏銳發(fā)現兒童的現有經驗,在他們獲得新經驗之時,及時提供相應的游戲材料。比如“參觀超市”之后,教師提供超市貨架和相應的貨物,一定會引發(fā)孩子們關于超市的游戲。
兒童興趣發(fā)生變化時。兒童的游戲興趣會隨著他們的關注點而變化,我們投放材料時不能長期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兒童興趣點適當調整材料。小班娃娃家玩具,剛投進去時孩子們非常喜歡,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在家給娃娃做飯做菜了,老師便及時投放小推車、小菜籃等,讓“爸爸媽媽”們能順利地帶著娃娃外出逛街、買菜,孩子們玩得很開心,活動范圍、交往能力大大增強。
二、掌握適合的數量
小班品種少一些,數量多一些。給小班孩子投放材料時,品種不一定要多,而數量要多一些,以滿足小班孩子平行游戲的需要。小班老師觀察到,孩子們最喜歡磁力片、樂高、橡皮泥,還有娃娃家,因此,她們就大量投放磁力片、樂高與橡皮泥,還開辟了三個娃娃家,自主游戲時孩子們都能玩到自己喜歡的游戲,非常開心。
中大班種類多一些,數量少一些。中、大班孩子想象力更為豐富,他們能以物代物,進行替代想象,因此,中大班游戲材料可以種類多一些,而數量不一定太多。幼兒園為大班孩子們提供了很多玩沙工具,剛開始孩子們對這些材料興趣很濃,可是,幾天后,他們就不喜歡了,面對滿滿一池材料,沒有了想象空間。當老師將這些材料都從沙池里拿掉,然后,讓孩子們自由從教室邊上的百寶箱中拿取各種材料時,孩子們的游戲興趣又被激發(fā)了,游戲因材料的“少”而變得豐富又有趣!
剛投放時多一些,慢慢變得少一些。游戲材料剛剛投放時孩子們都非常感興趣,都涌向新材料,還常常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在新材料投放時一定要有足夠數量,慢慢地,當孩子們對材料本身的興趣漸漸減退,就可以減掉一些材料,讓孩子們能專注其中生發(fā)游戲情節(jié)。
分類材料少一些,混搭材料多一些。我們投放材料時喜歡分類將材料投放到不同的區(qū)域,孩子們的游戲常常會受分類材料的限制,如雪花片放在建構區(qū),孩子們就只是用其建構;絲巾放在裝扮區(qū),孩子們就只將其進行裝扮游戲等。如果我們改變一下,將更多的材料放置在教室的一個墻邊,各種材料分層放好,孩子們可以任意拿取,隨意搭配,那么的游戲將會變得非常豐富、頗有創(chuàng)意。比如小雪花片,孩子們拿到娃娃家就變成了娃娃家的小餅干、小菜;拿到理發(fā)店就成了洗發(fā)時蓮蓬頭里噴灑下來的洗發(fā)水;拿到醫(yī)院就成了撒在地上的沙毒水;有的拿到建構區(qū)就成了一條小河里潺潺流動的河水……
三、把握適度的結構
年齡小的兒童高結構材料多一些。剛入園的孩子對于游戲還比較陌生,形象的高結構材料,會給他們游戲情節(jié)提示,從而生發(fā)相應的游戲。比如小班初期娃娃家,我們可以提供一些仿真的玩具,讓小朋友們自然生發(fā)娃娃家游戲。當孩子們能夠駕輕就熟時,就可以投放一些低結構材料輔助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小四班老師發(fā)現孩子在給娃娃做飯時,用成品材料,做的菜總離不開煮魚、炒青菜、胡蘿卜等,于是,她果斷投放一些小木塊在娃娃家里,這時,孩子們的菜品一下就有了變化,不同的積木塊成了各種不同的食品,餅干、蛋糕、水果沙拉、青菜、肉……
年齡稍大的兒童低結構材料多一些。中大班孩子的游戲已經可以慢慢脫離逼真的高結構材料了,避免想象空間受限。筆者見到一個大班教室里幾乎沒有什么高結構的材料,孩子們玩的大多是一些具有多種可能的材料、自然物等等,他們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人驚嘆。就絲巾這樣一個材料,孩子們玩出了各種各樣的游戲:在娃娃家里,絲巾是娃娃睡覺時蓋的被子;廚房里絲巾是媽媽的圍裙;表演區(qū)里絲巾是公主長長的裙子;王子與公主的婚禮上幾條絲巾連接起來成了新娘長長的婚紗;室外草地上,絲巾是孩子們野餐的墊子;運動場上絲巾是他們的賽跑終點線;絲巾還是孩子們野餐時自己的睡袋……
不同能力兒童提供不同結構的材料。材料結構高與低提供的數量不能純粹以年齡來區(qū)分,因為同一年齡的孩子發(fā)展也有快慢,因此,對于同一年齡段不同能力的兒童,我們投放的材料也應該是結構適宜的。能力弱一些的兒童提供的高結構材料多一些,能力強的兒童則可以提供更多的低結構材料。我們可以有兩種方法,一是“區(qū)域投方式”,有些區(qū)域高結構材料多一些,有些區(qū)域低結構材料多一些,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進入相應的區(qū)域。二是“百寶箱投放式”,教室里設置一個百寶箱,各種高、低結構的材料均放置其中,孩子們可以按需到百寶箱中拿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游戲材料投放方法不是絕對的,我們應當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發(fā)展特點以及孩子的生活經驗等情況適切投放。材料投放時的秩序、擺放方式等等也都是有考究的。作為幼教工作者不能麻木迷信所謂的權威,更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別人的經驗,要學會觀察與反思,根據班情、園情適宜地投放材料,讓孩子們玩出適合于他們的有意思且有意義的游戲。
教育隨筆:小班生活區(qū)材料投放之我見
小班幼兒走出家庭,走進幼兒園,開始了嶄新的新生活。為了讓班級的幼兒能很快喜歡上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同伴,在開學初,我們就為孩子們布置了一個非常溫馨可愛的活動室。教師們還一起討論了如何創(chuàng)設幼兒的區(qū)角活動,教師們統(tǒng)一認為,小班幼兒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要有生活區(qū)操作區(qū),因為生活操作區(qū)是一種以生活材料為核心來提升幼兒自理能力的區(qū)域。生活操作區(qū)內材料的投放與使用,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參與興趣,直接影響著幼兒自理能力的發(fā)展。所以,合理、科學的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區(qū)材料是至關重要的。
材料是生活操作區(qū)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關鍵。生活操作區(qū)中材料投放得是否合理和使用得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幼兒自主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其他內在能力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幼兒園教學活動效果的優(yōu)差。
興趣是對事物產生欲望或要求的前提,是熱衷于接觸事物和參與活動的基礎。只有以幼兒主體的興趣作為生活操作區(qū)材料投放和使用的前提,才能讓幼兒的參與度和使用率大大提升。我們在生活區(qū)中制作的材料都是以可愛、靈動為主,通過幼兒的操作,一些操作材料幼兒特別喜歡,例如,在制作《給動物寶寶喂食》時,這個操作材料是為了讓幼兒學會使用小勺,鍛煉幼兒的抓握能力,我們采用了適宜大小的盒子,制作了可愛的動物寶寶形象,又用同樣大小的透明盒子,制作了食物盒,“動物寶寶”的食物也是五顏六色的小圓球兒,這樣的操作材料幼兒既喜歡又便于幼兒操作,投放到生活操作區(qū)中,幼兒都很喜歡。但是有一些操作材料投入進去之后,才會發(fā)現,并不適合幼兒操作。例如《青蛙寶寶的衣服》,由于紐扣的扣眼較小等問題,幼兒操作較困難。班級的孟老師在參加教研組會議時,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教研組的其他老師給了參考意見,孟老師回到班級之后進行了改造,再次投放到生活操作區(qū)中,孩子就會玩了,也喜歡玩了。材料的投放一定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這樣孩子才會喜歡玩,愿意去玩。
生活操作區(qū)材料的投放與使用,是幼兒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素材,是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根本。作為幼兒教師,要遵循幼兒主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挖掘幼兒主體的內在興趣,要深度整理生活物品,以此為基礎合理地、科學地投放和使用生活操作區(qū)材料,為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搭建更有開放性的教育平臺。
對于幼兒第一次接觸的材料
開展區(qū)域活動已經好幾個月了,區(qū)域活動已經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但是對于美工吧,幼兒還是興趣缺缺,為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我們準備了很多的材料。制作相框也是其中之一。材料投放后,很多幼兒都忙著問“老師這個怎么玩??!”看來幼兒們興趣很大?。∥覀兊膮^(qū)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區(qū)域,吳奕冉的動手能力還是不錯的,她主動選擇了巧手坊,看著老師放在那里的照片興趣正濃呢!她拿著一些貼貼紙,“貼在哪里好呢”她看了看老師,“你家里的相框哪里最好看,是怎么裝飾的,你就從哪里開始裝飾。”吳奕冉好像想到了什么,開始裝飾起相框來了,她先用平面貼貼紙裝飾一排,后來看見材料區(qū)還有立體的貼貼紙,就用立體貼貼紙裝飾了一排,就這樣,她在美工吧專心的工作著。
齊揚杰看見了,也想要要這個裝飾相框,就拿了一個相片坐下來,由于他的動手能力不是很好,貼貼紙撕不起來,好不容易撕起來了還是破的,試了幾次以后,齊揚杰就對這個裝飾相框沒有興趣了,把材料放回去,又去玩別的了。吳奕冉一直玩到活動結束,看著自己的作品,她非常的開心。
對于幼兒第一次接觸的材料,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自己自由的探索,也可以用談話的方式引出幼兒生活中的經驗,想想自己家里的相框是什么樣子的,什么顏色又有什么花紋,從而讓幼兒能用更多豐富的形式來裝飾相框,對于一些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可以給予一些圖片的提示,讓幼兒進行簡單的模仿。
教育隨筆:材料在幼兒自主性游戲中的重要性
自主性游戲作為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為直接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fā)交流的積極游戲過程。為幼兒創(chuàng)造和提供充分的自主性游戲時間與條件是幼兒園滿足幼兒游戲需要的基本途徑。而材料是開展游戲的物質基礎,是幼兒建構知識的依托,幼兒就是在不斷的主動操作材料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累計經驗從而獲得發(fā)展,因此材料在游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幼兒的自主性游戲活動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困惑:第一,材料真的能引發(fā)幼兒游戲嗎?第二,材料,是力求種類豐富還是確保同種材料數量充足?第三,材料,一定越逼真越好嗎?第四,材料使用,到底誰說了算?作為教師我們要知道游戲材料應如何投放,以及在材料選擇時,我們應堅持以幼兒為主,遵循各個年齡段的特點進行選擇,遵循幼兒是游戲的主體原則。
游戲材料的廣泛性存在于幼兒整個生活中,他們熟悉的和周圍的一切,便成為收集的樂趣。游戲材料的投放是通過師生共同搜集材料,游戲中引導他們搭配和隨意組合,體現出材料的主體性和可變性。在游戲中,我們應該尊重幼兒,滿足幼兒發(fā)展的需要。
幼兒是天生的游戲家,在之前進行游戲時,我們也會思考,這些材料幼兒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嗎?我們也會有這樣那樣的擔心,其實,我們忽視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其實,教師不需要刻意等待游戲什么時候會出現,因為游戲會自然而然的出現,而教師需要做的則是觀察,因為這是了解幼兒發(fā)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材料是力求豐富還是還是要確保同種數量充足?我想這也是我們進行游戲時思考過的問題??赡苤埃覀儠J為種類越豐富越好。但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原來種類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候越多材料越會干擾幼兒。而同一種類的材料確保數量后,避免了過多的刺激,幼兒的專注力反而會更持久。
我們在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做個善于觀察幼兒的教師。在游戲中要適時記錄,活動后進行反思,提取經驗,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我們才會不停的進步。
適時的提供新的材料可以激發(fā)幼兒游戲的愿望
剛開始,美容院里可熱鬧了,客人接二連三,兩位理發(fā)師忙得不亦樂乎。可是沒過多久,客人便沒有了,兩個理發(fā)師就自己玩起玩具來,甚至又出現了兩人離開的現象。于是我?guī)Я藢殞毤业膵寢屢黄穑m時地參與到游戲中。兩人玩得正起勁,都沒注意到我們,“這里的理發(fā)師呢?”兩人聽我一喊,他們連忙起來招呼我,雨陽說:“客人沒有,我們就去做客了?!薄澳俏覀儸F在來了,你們都不招呼我們?”兩人有些難為情地笑了笑?!罢垎柲銈円鍪裁??”“我要燙頭發(fā)?!薄拔乙惨獱C頭發(fā)。”于是兩人一起認真地幫我們燙起頭發(fā)來。一邊又開始了閑聊“理發(fā)師沒客人時會做什么???”“可以燙頭發(fā)”、“整理”……
幼兒的需要是不斷增長的,適時的提供新的材料可以激發(fā)幼兒游戲的愿望,促進游戲主題的深入。因而,今天美容院的生意特別的紅火。但游戲開展過程中,總會有時而人多擁擠,時而冷冷清清的現象,當冷清的時候我們該怎樣讓他們覺得不那么無所事事或游離于游戲外呢?于是在分享時,我把問題拋給了孩子:美容院里沒有客人的時候,理發(fā)師可以做什么?討論后,我們決定在美容院里提供多一些的半成品,如做美甲的即時貼,編辮子用的模型、裝飾頭發(fā)的半成品等等。有了可操作的游戲材料,他們就能比較長時間地專注于一個游戲,對自己的角色任務也就會更加明確了。
學習故事:對新材料的興趣和運用
幼兒活動實錄:萱萱換上膠鞋,在工具架上選了小桶和鏟子。她用鏟子把顏色較深的濕沙子鏟進了小桶里,然后回到一個較平的沙地上,把小桶倒過來扣在了沙子上,小心地取掉小桶,沙地上出現了一個小沙堡,接著萱萱又鏟了一桶沙子放進了小桶里,這一次她的沙堡的頂部有點塌了,她就用鏟子拍打沙堡的頂部,直到把沙堡拍平了。一旁的蕓蕓說:“這個可以做蛋糕”,萱萱說“對,上面再堆點別的東西”。過了一會兒萱萱又堆起了第三個沙堡,這一次,她從一旁拔了一棵小草插在了城堡的頂上。過了一會兒她又用鏟子鏟了一堆沙子扣在了平地上,取掉鏟子叫一旁的蕓蕓一起看鏟子扣出的有趣形狀,接著把鏟子又扣在原來的形狀上,把勺子轉動了一下,拿起鏟子看了看地上模型,對蕓蕓說“方向變了!”。萱萱看到了一個漏斗,她把沙池表面的干沙子放進了漏斗里,她在沙堡的上方讓沙子從漏斗底部漏下來撒到了沙堡上面,一邊撒一邊說“下雨啦!”一會兒萱萱把漏斗向下往一處沙地里壓,發(fā)現濕沙子從漏斗的底這部被擠了出來她說“看,這個可以做面條”,同時發(fā)現了漏斗留下的錐形的小坑對一旁的蕓蕓說:“這個坑里可以埋寶藏!”
行為分析:
活動中孩子主要運用了小桶、鏟子、漏斗三樣材料進行運動和游戲,其中,小桶、鏟子除了用來運沙、挖沙,還成為了塑造沙堡、小勺子形狀的模具;孩子除了用漏斗漏沙子,還用它來代替了做面條,壓制小坑的工具;活動中的幼兒通過玩沙運沙發(fā)展了大肌肉的動作和身體的協(xié)調性;除了運動,孩子們在共同運動游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例如做面條、藏寶藏、蓋城堡、下雨了等語言和情境都反映了角色扮演想象游戲的特征。
教師后續(xù)支持:
提高更加大一些的桶,再提供一些小扁擔,觀察幼兒對新材料的興趣和運用的方式,在活動中提供進一步的挑戰(zhàn),觀察幼兒是否能通過抬、挑等方式進一步發(fā)展身體的力量和協(xié)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