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減法 培養(yǎng)好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幼兒好習慣故事 幼兒園加減法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加減法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
北京有一個媽媽,兒子上五年級,寫作業(yè)磨蹭。在教育專家的指導下,媽媽開始采取措施培養(yǎng)習慣。
一天,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寫1個小時的作業(yè)站起來7回,一會兒打開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動畫片開始了沒有……
媽媽于是對兒子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數,1個小時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寫1個小時的作業(yè)站起來3回就差不多了吧。兒子一愣,說3回就3回。媽媽就說,你如果1個小時內站起來不超過3回,當天晚上的動畫片隨便看。兒子高興得不得了。有獎必有罰,媽媽又說,先別開心,如果你1小時站起來超過了3回,電視就不能看,包括動畫片。
結果5天下來,兒子有3天做到了,這3天興高采烈地看了動畫片。但是有兩天忘了,不能看動畫片。這樣對孩子有很強的激勵,一想到1個小時只能站起來3回,就會慢慢地去控制。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媽媽。從她的經驗中,可以總結出習慣培養(yǎng)的基本方法——加減法,也就是說,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你想讓孩子擁有什么樣的好習慣,就千方百計讓他將好的行為不斷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次數越多,好習慣越牢固。(合同范本網 WWw.36gh.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三個辦法
一切培養(yǎng)習慣的行為都要首先順應兒童的天性,讓他在愉悅感中去慢慢形成。習慣既是一種表達人與人之間差異的相對的行為,又有其普世適用的絕對的價值標準。
要養(yǎng)成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做出學習樣子的習慣;要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在教條中刻板地重復某些行為的習慣;要養(yǎng)成好的品行習慣,而不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的世故習慣……
面對一個有無窮可能的孩子,成年人應該有敬畏感,不要以為自己吃的鹽多,就具有了指點孩子一切的能力。
——尹建莉
在我接觸到的眾多案例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情感習慣,等等。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認可“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這樣的教導。
既然習慣最終會決定命運,那么,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光輝的前程,好習慣的培養(yǎng)怎能不重視、不從小抓緊呢?于是乎,家長認真地制定出詳細的作息時間表和學習計劃表,有的還看似很民主地與孩子協(xié)商,征得孩子的同意后,由家長督促孩子身體力行地嚴格按計劃執(zhí)行。孩子執(zhí)行得好,家長暗自欣慰:我兒未來無憂也!一旦孩子稍顯松懈,甚至完全顛覆計劃,家長便焦慮不安:天哪!這樣下去還了得?將來還怎么成為人上人?不行!絕不能讓孩子我行我素!
于是,家長采取各種辦法試圖把孩子拉回“正道”上。
辦法一、講道理,好言相勸:
“好習慣對你很重要,你一定要保持好習慣?。 薄斑@些計劃可都是經過你同意的,你怎么能失信呢?”
辦法二、行使家長的強制執(zhí)行權。
力圖摒棄孩子沾染的“壞”習慣,堅決地讓孩子執(zhí)行原規(guī)定,以剝奪孩子的其他權利相要挾。
辦法三、怒斥甚至打罵。
軟硬兼施好像都沒有什么大的作用,因為無論哪種辦法,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是被控制、是恐懼、是內疚、是無助、是憤怒……孩子年齡小尚無能力反抗,只能屈服,等到不滿的情緒積累到青春期,很可能大爆發(fā),那時親子關系將遭到嚴重損害。難道我們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就是為了讓他們失去快樂嗎?這顯然與我們的初衷是相背離的。
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本意是希望孩子好。但很多家長并不清楚好習慣的本質涵義,而只是為了好習慣而好習慣,所以屢屢讓所謂的“好習慣”成為束縛孩子心靈的枷鎖。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1.家長不清楚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培養(yǎng)好習慣最主要目標,是幫助孩子培養(yǎng)出會使他未來人生美好順利的品格——自制、負責、自主和愛心,即他是怎樣的人,涉及一個人的能力和無能之處、他的道德架構、人際關系,以及如何做事。當他需要表現(xiàn)時,是如何達到要求的?他懂得愛人嗎?他能負責任嗎?他有抉擇的能力嗎?他對人有同情心嗎?他能夠發(fā)揮才干嗎?他會解決問題嗎?他能處理失敗嗎?
但是,不能教條化地理解上述目標,說到底教育的本質是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一個不依附于他人而能為自己負全責的人,一個自然而成熟的“人” 。
有些父母很少考慮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終極目標,僅僅依據其原生家庭的規(guī)則,或者教條化了的育兒理念,便要求孩子必須遵守。有些規(guī)則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家長認為必須讓孩子養(yǎng)成懂禮貌的好習慣。家長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懂得尊重別人,從而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然而,家長有沒有想過,我們做到尊重孩子了嗎?
看到孩子面對陌生人,沒有主動開口打招呼,家長就著急地催促孩子:“快喊阿姨!”“快說謝謝!”生怕別人說孩子沒禮貌,生怕自己被人認為教子無方。
見到陌生人,孩子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觀察和確定面前的這個大人對自己有沒有威脅,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本能。還沒等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家長就突然打斷孩子的這個審視過程,孩子是什么感受呢?既感到茫然無措,又害怕父母對自己不滿,害怕失去父母的愛。我們家長無視孩子當下的感受和需要,逼迫孩子去做他暫時無法做到的事,這是尊重孩子嗎?如果孩子很少感受到被尊重,他如何學會尊重別人?
還比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洗腳后必須自己洗襪子,哪怕孩子生病或者特別困也不能有例外;有的家長要求年幼的孩子獨睡,不允許孩子害怕,無視孩子偶爾想與父母同睡的請求;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必須9點前入睡,不管在家里還是在親戚家或在旅館……規(guī)則里一旦出現(xiàn)“必須”的字眼,就很容易讓自己和孩子陷入僵局,從而產生焦慮感,甚至強迫性行為。
2.培養(yǎng)好習慣,卻沒有遵循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
孩子從七八個月開始,特別喜歡扔東西翻東西;孩子自我意識萌發(fā)時,不許別人共享自己的東西;當三歲幼兒無法分辨幻想與現(xiàn)實時,往往會編織想象中的故事……家長若認為孩子有不愛惜物品、不懂得分享、撒謊等壞習慣,因而去阻止孩子,那無疑將破壞孩子與生俱來的心智和成長的動力。
另外,孩子的成長并非一成不變。有時乖順懂事,有時刁蠻叛逆;有時彬彬有禮,有時魯莽頂撞;有時關心小朋友,有時卻喜歡挖苦別人……這都跟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有關,與習慣無關。所以,真正懂得孩子的家長會允許孩子犯錯誤,允許孩子的行為有反復,而不總是用“習慣”來框制他。
因此,家長有必要學習和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即使不了解也沒關系,只要尊重和順應孩子的天性,做到不破壞,就已經不錯了。
3.
家長不知道孩子要在高度的自律下才能養(yǎng)成真正的好習慣。
自律就是在內在的驅動下而采取的行為,即“我想要這么做,因為這么做對我有好處”。因為有強勁的內驅力,所以孩子的好習慣才可能長久地持續(xù)下去,且不易受外界的干擾。
如果好習慣要靠外在的壓力與控制,即“你要我這么做,我因為害怕而不得不這么做”,那么,這樣的習慣不會持久,而且壓制越深,反彈越甚。一旦外力的監(jiān)督減弱,孩子的行為就可能報復式地反彈。
舉個例子,家長要求孩子控制好玩電腦和學習的時間。在有家長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孩子遵守得很好;一離開家長的視線,孩子便瘋狂地玩電腦。有的孩子在小學中學階段,玩的時間被大大壓縮,學習的時間大大增加,結果成績自然是很優(yōu)秀,但考入名校后卻再也不肯好好學習了,開始瘋玩起來。孩子振振有詞地說:“我要把玩的權利奪回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其基本需求,一旦被壓制到一定程度,他就要加倍彌補回來。
那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呢?怎樣讓孩子內化好習慣呢?
最重要的還是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成長密碼自由地發(fā)展自己。盡管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我們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但只要意識到那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必經階段,與他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沒有任何關系,那么就放手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
家長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家庭關系,并全然地陪伴孩子,關注他、理解他、欣賞他,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他的內心才能建立起安全感。因為安全,孩子的內在是踏實的、開放的,不必卷入父母的關系中,不必擔心父母嫌棄他或不愛他,他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發(fā)展自我上。
若只從習慣上下功夫,意圖矯正孩子的行為,效果基本不明顯,而且也不會長久。
4.家長擔心孩子若不嚴加管教,一旦養(yǎng)成壞習慣,長大后就可能變成社會的害群之馬。
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不良行為,往往并非習慣本身的問題,而是孩子心靈的問題。孩子心靈的問題又源于家庭問題。
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忽視或責罰,他對愛與歸屬感的需求無法在家里得到滿足,于是,一方面借異常行為來發(fā)泄內心的空虛與不滿,一方面向外界尋求心理補償,這時就容易走上歪路。也就是說,一切問題源于不良的關系而非行為本身。因此,只要家庭關系正常,親子互動良好,我們就根本不用擔心孩子會變成壞孩子。孩子的不羈行為有可能就是他那個年齡段正常的表現(xiàn)。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玩耍、交流,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相信他一定能成長為一個成熟而完整的人。
有一對夫婦就做得特別好。他們的兒子從小就是個淘氣佬,隔三差五地捅婁子,學習成績也不好,鄰居和老師都拿他沒辦法。可就是這個出了名的調皮小子,竟然在高考結束后被北京大學錄取了。這實在讓周圍的人匪夷所思、刮目相看。
人們在震驚之余也很好奇:這個孩子是怎么考進北大的?他的父母在教育他的過程中,又有什么樣的高招呢?
父母的觀點是,孩子調皮一點,野一點,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與道德無關,所以不需要阻止。如果對孩子的行為反應過激的話,孩子往往容易變得敏感膽小,繼而形成退縮行為。他們做到了無條件接納孩子。
后來,孩子上初中時,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在橋牌方面特別有天賦,對決中,連某些成人高手都不是他的對手。父母便全力支持孩子的這個興趣點。孩子上高中后,學習成績也因此突飛猛進,最后考入了理想的大學。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無憂無慮地成長。他回憶起小時候都是美好和快樂的感覺。
當然,我并不是說培養(yǎng)好習慣不重要,相反,我也很重視孩子好習慣的養(yǎng)成。但問題的關鍵是,好習慣只有在孩子心靈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內化為孩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我們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體察孩子的心思,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相信孩子純真的本質,理解他、尊重他、支持他,順其自然,讓孩子心靈舒展地做自己,盡情綻放生命的光
培養(yǎng)寶寶良好習慣的七種方法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呢?這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良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從“小”做起最重要,然后在長期反復的訓練中才能養(yǎng)成。
由于孩子年齡小,是非觀念不強,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轉移,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后,如不及時強化鞏固,仍容易改變。因此,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在成人的幫助下,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得到鞏固??刹扇∫韵路椒ǎ?/p>
1.表揚鼓勵法。
如,家人吃水果時,孩子主動將大蘋果讓給長輩吃,家長要及時予以肯定,表揚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尊老愛幼的美德將得到形成與鞏固。
2.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應一致。
孩子在幼兒園得到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建立,家長應予以了解,并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園教育脫節(jié),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鞏固。例如,幼兒園正在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行為習慣,家長就不要再溺愛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就不要包辦代替了。
3.示范法。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長可示范手帕的全過程,讓孩子去模仿、學習,以此鞏固孩子愛清潔、愛勞動的行為習慣。
4.練習法。
如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學會快速穿脫衣服,成人可通過游戲競賽的形式,與孩子一起反復練習穿脫衣服,系鞋帶等。
5.隨機教育法。
如帶孩子去公園玩,突然看見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應鼓勵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隨機教育孩子,不要隨便丟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內,并讓孩子反復實踐幾次。
6.暗示法。
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運用孩子的這一特點,及時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如見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該怎么辦?”用來提示孩子主動幫助他人。
7.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強化良好行為。
可通過講故事、唱歌表演、詩朗誦、演童話劇等來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如,表演童話劇《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養(yǎng)成堅持早晚刷牙的習慣。
專家表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個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礎,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孩子終身受益的東西。從長遠來看,這個基礎打好了,比孩子學知識、學特長對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孩子好習慣如何培養(yǎng)?
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家長對孩子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樣來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呢?
對于早期教育來說,我們要求從小就要注意小兒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問題。當然,對3歲以前的小兒我們認為可按體、智、德、美的排列來給予教育和發(fā)展。這里我們將體放在第一位,因為這是小兒發(fā)展的基礎,是主干,是支柱,沒有體質的發(fā)展做保證,其他都談不到。而智育和德育就像是兩翼,要同時發(fā)展,如僅偏重某一方面,就會造成偏頗,難免今后會走歪路。
德育教育對于小嬰兒來說應該怎樣進行呢?由于此時小兒的語言及思維尚未很好發(fā)展,不可能采用一般說教的教育方法,但并不等于此時就不需要德育教育,而是要從培養(yǎng)小兒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著手。
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衛(wèi)生習慣、與人交往的習慣、勞動的習慣、助人的習慣、思考的習慣等等。這些,家長要在養(yǎng)育兒童的過程中貫穿。比如,小兒6個月以后就會與人打招呼,學說話后也是首先學會稱呼,這時家長就要注意培養(yǎng)小兒這種見人打招呼的習慣。開始是教他(她)這種行為,反復強化,使之形成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再如,小兒在具備了一定的行走、抓物等能力后,他(她)就很喜歡自己做些事情,這時家長可有意識地讓他(她)做些事情,在他(她)做成后給予一定的鼓勵,這樣日積月累,小兒就會養(yǎng)成為己、為他(她)人做事的習慣。還有看書的習慣,集中注意的習慣等等也都是從小可以培養(yǎng)的。
當然,家長一定要注意,有時只是隨意的行動,可能會使小兒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比如,有時家長經常與小兒打著玩兒,媽媽抱著打爸爸玩,或被什么東西碰了就去打這個東西,多次如此表現(xiàn),孩子就可能養(yǎng)成打人的習慣,到幼兒園后就會表現(xiàn)出來。所以,家長在平時的育兒活動中,要有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意識,要注意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給孩子一些好的影響,好的行為塑造。
在培養(yǎng)小兒良好行為習慣時,還要注意調動小兒的主動性、積極性,要尊重小兒,多給予情緒、情感上的支持,對一些問題態(tài)度要明確,對稍大一點的孩子要簡單地講一些道理。不要一切都包辦,什么都替小兒做,也不要過度加以限制,使小兒無所適從。
總之,小兒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對今后的生活是有很大影響的。良好的習慣,長大明白道理后會更鞏固、更完善,而不良的習慣在今后再校正,則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甚至造成一定的痛苦。所以希望家長要有意識地使小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她)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
每一位媽媽在談到自己的孩子時,都會有源源不斷的話要說,孩子的吃飯睡覺,興趣愛好,教育學習等等,都能讓媽媽們講上半天,當然我也不例外。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我的育兒心得。
其實育兒從寶寶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當寶寶們在媽媽肚子里成長到5個月的時候,他們的小耳朵就可以聽到肚子外面的聲音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給他們聽一些音樂或者童話故事,還可以拍拍你的肚子跟他們說話聊天,他們都會給你一定的回應。我在懷孕5個月開始,每天晚上都會聽一會兒鋼琴曲或者輕音樂,所以兒子現(xiàn)在對音樂的感覺以及節(jié)奏感都還不錯。
寶寶大概出生42天,能夠看見1米以內的東西,所以那個時候我經常會拿一些彩色玩具給他看,雖然他還沒有分辨顏色的能力。在我兒子大概5,6個月的時候,每天我都會拿卡片上一疊有水果動物或交通工具的彩色卡片告訴他,卡片上的什么東西,慢慢的,我提問題,他能用眼神告訴我,蘋果的卡片在哪里,小狗的卡片在哪里。當他會用手指指東西的時候,幾十張卡片同時放在他面前,根據我的提問,他可以很準確的告訴我答案。偶爾下樓散步時,我也會有意識的告訴他,小草大樹,汽車樓房,小河垃圾桶分別在哪里,是什么樣的,慢慢的他也能用手指指給我看,還能嗯啊的指給別人看,雖然他還并不會用語言表達。其實,只要大人耐心的跟孩子們解釋,孩子們都能聽懂,也能理解。
我記得大概在兒子十個多月的時候,抱著他在小區(qū)里玩,看到一個小女孩拿了一個吹泡泡的玩具,兒子恩啊恩啊的指著也想要,然后我看著他,反復告訴他這個玩具不是你的,是屬于姐姐的東西,所以你不能想要就要,即使想玩,也必須經過這位姐姐的同意,解釋的好幾遍,兒子就不吵了。自此以后,兒子長那么大,從來不會隨便去拿別人的東西,也不會看到其他小孩手里好玩的玩具,想要就要,想拿就拿,更不會隨便主動問別人要東西吃。所以好的習慣都應該是從小養(yǎng)成的。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時期都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出生頭幾個月的小孩都喜歡吃手,到了大概6,7個月會特別喜歡撕紙,或者故意扔東西,讓大人去撿,一歲多開始會喜歡打人,兩周歲左右的一段時間會特別喜歡黏著媽媽,而且不允許媽媽抱別的小孩;也會有一段時間變的特別小氣,誰都不能碰他的玩具,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成長的一個正常發(fā)育過程,無論在哪一個階段,我想大人只要能夠耐心的正確的去引導,孩子一般都不會落下什么壞習慣。
記得兒子有一次在家里跟小朋友一起玩著,不知道什么情況,兒子突然拿著一個玩具棒朝一個小女孩頭上敲了一下,敲的小女孩哇的就哭起來了,我見狀,什么都沒問,拿起棒就朝兒子頭上回敲了一下,兒子摸著頭哭著看我,我問他:“疼嗎?”他點點頭,“那能不能用這個敲頭?。磕懿荒茈S便打人?。俊眱鹤涌拗f:“不能。”我繼續(xù)說:“不管發(fā)生什么事,首先動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下次還這樣嗎?”兒子搖著頭說:“不了?!庇谑俏以僮屗∨⒌狼福退蜒蹨I擦干。那次以后,兒子再也沒有隨便主動打人了。我覺得在小孩第一次做的不對的時候,大人必須立刻制止,加以正確引導,小孩基本上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了。
兒子大概兩歲半左右,有一段時間特別小氣,他的玩具誰都不讓玩,哪個小孩要碰他的東西,他就生氣的叫,這是我的東西。后來我就把他帶到其他小孩家里去玩,當他看到那個小孩家里的玩具時,也想要玩,可是我告訴他,“這課可不是屬于你的玩具哦,”兒子巴登巴登看著我,我接著說:“我想如果你可以把你的小自行車給這個小朋友玩,那么他的這個玩具你應該也可以玩,如果你可以把家里的所有玩具都和小朋友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