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不要打2歲以內(nèi)6歲以外的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3-08 幼兒故事2歲 幼兒故事6歲 幼兒故事7歲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p>

打罵孩子時,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內(nèi)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已經(jīng)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這應(yīng)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支招】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有時候,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也是許多父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情形。那么,如何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讓“打”孩子發(fā)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yīng)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tài)。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于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xiàn)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xiàn)很讓我傷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于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無須過多批評,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后果。對于年幼的孩子,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時,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么結(jié)果,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后果的過程當中產(chǎn)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jīng)發(fā)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后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孩子應(yīng)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xiàn)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比如,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huán)境時,父母首先要穩(wěn)定自己的情緒,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這時候的孩子,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他為什么會挨打,這次要打幾下,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fā)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讓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也很傷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即使他錯了,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nèi)和6歲后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于心智發(fā)展不成熟,缺乏規(guī)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于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后的孩子就已經(jīng)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里產(chǎn)生負面影響。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4歲以前的孩子需要閱讀嗎?


在網(wǎng)上看到太多太多媽媽們的擔心,因為孩子不能安靜坐下來看書,或是對好書不感興趣,或是只愛撕書不愛讀,就擔心孩子今后會不喜歡讀書。

我覺得,媽媽們是不是把“閱讀”的形式,看得太重要了?現(xiàn)在我們總是習慣把成人詞匯用于孩子,一說到“早期閱讀”,我腦海中呈現(xiàn)出的場景就是,一個小大人兒,安安靜靜地坐著,認認真真地看書。

其實,“閱讀”對小孩子而言,他最需要的,不是閱讀本身,而是聽故事。

我們小的時候,雖然沒有這么多精美的圖畫書可看,但是,我們可以從老人們那里聽到很多很多非常有趣的古老傳說和神話故事,那是我們童年中最美好的事情。荷馬寓言里面說:“我們是講故事的生命?!?/p>

遺憾的是,現(xiàn)在真正會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少了。我自己就不會,如果手頭沒有書,讓我給孩子講故事,那一定會讓我很痛苦。忙碌一天下班回家,滿腦子漿糊,到了該哄好好同學上床睡覺的時候,抓過圖畫書,照著就講,很多書自己都沒看過,仗著認識字,張口就念。

我曾經(jīng)看過吳蓓老師示范華德福幼兒園是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場景。老師要先把故事提前看熟、背下來,完全轉(zhuǎn)化成內(nèi)在的東西,然后,面對面地講給孩子。華德福教育反對讓老師看著書講故事,說如果老師面對的是書,不是孩子,會缺少和孩子在心靈上的溝通。

但是我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不能對我們這些父母要求太高了,至少我自己就做不到,我肚子里面沒有故事,每天背N個故事也做不到。所以,那些優(yōu)秀的圖畫書,還是幫了我們很大的忙,讓象我這樣的懶媽,雖然心中無故事,也能會給孩子講故事。只是,我們需要注重,更多地和孩子溝通、更多地啟發(fā)想象。

我認為,4歲以前,對于孩子而言,更多意義上——

書,是個玩具,書里面有好玩的圖畫、或是有趣的插件,書和其他玩具一樣,能給他帶來快樂;

書,也是孩子和爸爸媽媽親密溝通的紐帶,親子閱讀是一種享受,是溫馨快樂的甜蜜時光。

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認為,書是一個美好的東西。

4歲半以后,孩子會進入閱讀敏感期,那時,他也逐漸具備對抽象事物的認識,才會發(fā)現(xiàn),書是知識的源泉,書能帶給他另一個世界。也許到那個時候,他就會真正愛上書了。

6歲以前的孩子任性的原因


面對六歲以前的孩子任性有很多的原因,面對眾多孩子任性的原因,需要家長要怎樣去管理這樣任性的孩子的嫩。家長們可以通過我們下面的內(nèi)容了解對于不同原因任性的孩子應(yīng)該怎樣處理。

1、孩子任性的性格原因

孩子任性的家教原因

典型個案:

一位來訪的年輕母親訴苦說:我們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任意妄為,全家人誰都得聽他的。那天非要晚上去買他喜歡的飲料。我們說已經(jīng)晚了,明天再說。孩子就以哭鬧甚至哭得死去活來相要挾。溝通中了解到,男孩不滿3歲,別看年紀很小,在家里權(quán)力卻最大。男孩主要由爺爺奶奶帶大,在他們家族中就這么一個男孩,爺爺奶奶非常溺愛,“要星星不給月亮”,結(jié)果越來越任性。而且,爺爺奶奶還把孩子任性當成口頭語掛在嘴上,當著孩子的面總是“這孩子真任性,誰都得聽他的”。

心理咨詢師解析:

性格是生活的產(chǎn)物?!皹O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環(huán)境必然培養(yǎng)出任性的孩子。有些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珍寶,“有愛無教”或“重愛輕教”,一味嬌慣溺愛,把孩子擺的地位過高,使之處于特殊化的地位,成為家里的“中心”,讓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過度膨脹。家長一切由著孩子,遷就放任,一切服從孩子,讓孩子指揮一切。獨生子女的這個問題在隔代教育中尤為明顯。獨生子女的成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但研究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的確表現(xiàn)出一些不良的個性和心理問題,筆者的一項比較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任性。而成人當著孩子的面反復地述說孩子的任性,好比給孩子貼上一個消極的標簽,就足以把孩子“引導”成一個任性的人。這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叫做“標簽效應(yīng)”??梢哉f,孩子的任性常常是成人“培養(yǎng)”的結(jié)果。

2、孩子任性的生理原因

典型個案:

我的兒子今年4歲,我發(fā)現(xiàn)他最近越來越不聽話了,凡事都得由著他的性子來,非常任性。以前我們說什么,孩子都非常乖。記得好像是從不到兩歲,孩子就開始任性不聽話了。我和他爸爸對他說什么,他嘴上總是“不,不,就不”。而且開始不近情理地發(fā)脾氣,耍威風,嘴上一說要什么就非馬上到手不可,不肯妥協(xié)、忍耐和順從。后來好長一段時間似乎好了一些,但今年又犯病了,不光是嘴上說“不”,而且任性地發(fā)脾氣,跟大人對著干。那天他正蹲在臉盆前玩水,我看到他臉上的汗水,順口說道,快洗洗臉,看多臟。沒想到孩子盯住我,不動聲色,明顯地故意對抗。我連說幾次,孩子似乎上來任性的勁頭,就是不洗。結(jié)果,我大吵大鬧,他大哭大叫,鬧得非常不愉快。

心理咨詢師解析:

孩子的任性有時是年齡特征的表現(xiàn)。孩子的成長,不是勻速平穩(wěn)發(fā)展的,有比較好看管的平穩(wěn)階段,也有比較棘手的不平穩(wěn)階段。最初,孩子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腳就像玩弄別的玩具一樣,表現(xiàn)很乖。伴隨語言的發(fā)展,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一歲左右說出第一個詞,一歲半左右開始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兩歲左右開始會說“我”。這時,孩子的心靈面臨著對社會的順從和體現(xiàn)自我的對立和矛盾中。孩子開始要表現(xiàn)自我,凡事都喜歡說“不”,到處玩弄自己的“否決權(quán)”。為了確立自我意識,自然要對抗父母。于是讓人感到孩子開始學會任性了。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現(xiàn)。隨之而來的是一段較平穩(wěn)的階段。到四歲左右,孩子又進入一個特殊的年齡段。他們和處于第一反抗期的兩歲孩子一樣,心理不平衡,不安定,不調(diào)和,情緒不穩(wěn),脾氣暴躁,表現(xiàn)粗野,時常胡鬧,最喜歡拒絕別人的要求,和別人對抗,不顧忌別人的心情,有人稱之為是軟硬不吃的“小暴徒”,表現(xiàn)很任性。

3、孩子任性的病理原因

典型個案:

6歲的曉偉是個學前班的男孩,平時不愛惹是生非,很乖順,鄰里都說他是個“乖小子”。可經(jīng)常一陣一陣地脾氣暴躁,沖動上火,在學校和老師、同伴沖突不斷。昨天,又和同學發(fā)生沖突,和老師頂撞。老師怕他沖動,請來了他的母親。沒想到這下更麻煩。曉偉一看媽媽被請來了,立刻激動起來,怒不可遏,當即沖進辦公室,打翻了老師的辦公桌,然后跑入教室,推翻了好些課桌,完了又沖了出去,就像一頭發(fā)怒的小獅子。老師和媽媽誰也勸不好,攔不住,面面相覷,一起搖頭嘆息:曉偉到底犯了什么毛病,這樣任性?

心理咨詢師解析:

曉偉的行為屬于爆發(fā)型人格障礙的表現(xiàn)。爆發(fā)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發(fā)出非常強烈,而又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甚至暴力行為。其情緒和行為具有突發(fā)性、不穩(wěn)定和反復性。由于控制能力差,容易與別人發(fā)生爭吵或沖突,往往可以因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突然爆發(fā)出非常強烈的憤怒或暴力行為。每次在暴怒或暴力行為之后,十分內(nèi)疚懊悔。在間歇期表現(xiàn)正常,能與人正常相處,但過不了多久,暴怒或暴力行為等又會重新表現(xiàn)出來。這種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差,遇到刺激強度即使很小,也能觸發(fā)強烈的情緒反應(yīng),給人的感覺是任性地胡鬧。

4、典型個案:

我的女兒今年6歲,就該上學了。各方面發(fā)展挺好的,有一點讓人不放心,就是從小脾氣非常大。一陣一陣的,有時候犯起脾氣,就任性地胡鬧,誰的話也不聽。那天,她說喜歡同伴穿的一件裙子。我知道她的脾氣,就趕緊給買來了。誰知又不對她的心思。好家伙,這就開始發(fā)脾氣,又哭又鬧,怎么勸說也不行。沒辦法,我和她爸爸只好先回自己的房間,讓她去鬧。說來也怪,不久就聽她在外面安靜下來,看起了電視。

心理咨詢師解析:

正所謂一個孩子一個脾氣。所謂脾氣,在心理學上叫做氣質(zhì)。氣質(zhì)是孩子身上最早出現(xiàn)的個性特征。如果有機會去婦產(chǎn)醫(yī)院參觀,您就會看到,小生命一降生,就有不同的氣質(zhì)特點:有的大哭大鬧,以宣告自己的誕生;有的則輕聲細氣,默默地來到世上……出生后不久,他們也有不同表現(xiàn):有的比較活潑好動,哭聲響亮,對外界刺激反應(yīng)迅速;有的就比較安詳寧靜,聲微氣小,反應(yīng)比較緩慢……這都是不同氣質(zhì)特征的最初表現(xiàn)。以后,不同的氣質(zhì)類型使童心中的個性特點更為鮮明。人的氣質(zhì)分為四種類型:膽汁質(zhì)、多血質(zhì)、粘液質(zhì)、抑郁質(zhì)。其中膽汁質(zhì)的孩子大多脾氣急,性子倔。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和父母“頂?!?,對著干,讓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們的任性時間短暫,時過境遷,很快就會好起來。

不同的孩子任性有著不同的原因,家長如果想要徹底的改變孩子任性的壞毛病。家長只有先是了解孩子的壞毛病,才能找到解決孩子這些問題具體的原因。希望我們的內(nèi)容可以幫助到寶寶。

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1、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2、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3、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4、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

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5、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6、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7、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8、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9、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10、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11、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12、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13、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14、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15、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6歲以下孩子常見心理疾病


孩子慢慢長大了,感情、情緒等各方面也漸漸豐富,并開始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但是,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急速發(fā)展,社會問題出現(xiàn)很多,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guān)注。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咨詢師。下面看看相關(guān)專家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p>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

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yīng)。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guān)。

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yīng),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yīng)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yīng)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咨詢師和你一起關(guān)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美國兒科協(xié)會談家庭教育 :2歲以內(nèi)孩子不能接觸電子產(chǎn)品


Richard Rende博士使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常年致力于人類發(fā)展和家庭教育研究。同時擁有耶魯大學心理學學士及衛(wèi)斯理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 與電子產(chǎn)品相伴已經(jīng)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每天都在不可避免地接觸電子產(chǎn)品,與電子產(chǎn)品相伴也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美國兒科學會針對孩子接觸電子產(chǎn)品的情況發(fā)布了新準則,并就孩子每日在屏幕前的時間也做出了新的調(diào)整:2歲以內(nèi)的孩子,不能接觸電子產(chǎn)品;2歲以上的孩子,接觸電子產(chǎn)品的時間總和從每天最多2個小時調(diào)整為,每天在屏幕前總的娛樂時間要小于1~2個小時,每次不超過15分鐘。 正如美國兒科學會針對孩子接觸電子產(chǎn)品的準則中所指出的那樣,電子產(chǎn)品就是一種工具在“主導”孩子的生活,有的學齡前的孩子,每天可能會有8個小時的時間在看屏幕。我們不能說孩子在電子屏幕前的時間都是無用的,但能肯定的是,在孩子盯著屏幕的這些時間里,有的可能會對孩子有一些好處,有的一定是在浪費時間,而且長時間地盯著屏幕,可能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傷。如何幫助孩子控制在屏幕前的時間其實,整日手機不離手的父母,心里也清楚電子產(chǎn)品的魅力所在,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必須要幫助孩子,合理地控制在電子屏幕前的時間,不可大意。

了解孩子每天和電子產(chǎn)品接觸的時間 首先,我們必須得承認,現(xiàn)在被各種高科技產(chǎn)品籠罩的孩子,使用電子產(chǎn)品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是為了用iPad學習外語,有的是為了學習手工和舞蹈。所以,我們說的合理控制在屏幕前的時間,實際上是說要調(diào)節(jié)和控制孩子用電子產(chǎn)品娛樂的時間,一天不能超過兩個小時。除了玩電子產(chǎn)品,孩子其實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比如到戶外運動,或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等。

不要在孩子的臥室里放置電子設(shè)備 雖然,父母給孩子的房間放置電腦或其他電子產(chǎn)品可能是為了方便他學習等用途,但是一定得控制好時間。而且,睡前使用電子產(chǎn)品,可能會讓孩子更加興奮,從而影響孩子的睡眠。 所以,如果孩子的臥室有電腦,一定要嚴格建立睡前必須關(guān)閉電子產(chǎn)品的規(guī)則,不能因為玩電子產(chǎn)品而影響孩子正常的休息。總之,在電子產(chǎn)品無孔不入的今天,每個家庭都應(yīng)該建立一個完整的、具有執(zhí)行性的電子產(chǎn)品使用計劃,包括家庭成員什么時間能用電子產(chǎn)品,在什么地方能放電子產(chǎn)品,以及電子產(chǎn)品上的哪些內(nèi)容可以玩或者可以看,父母一定得對孩子玩的內(nèi)容有所把控和選擇。

讓2歲以下的寶寶聽懂道理


無論多大的寶寶,他們都會時常做出讓家長惱火的事情,講道理和干脆利索的禁止,哪個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多數(shù)家長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對孩子講道理,問題是應(yīng)該在孩子多大時家長才能講道理呢?可能有些人以為,那么小的孩子連話都不會說,跟他們講什么道理呀,孩子肯定聽不懂。還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說了算,沒有什么可商量的”。

的確,在孩子有種種危險舉動或行為不符合大人希望時,簡單明確堅決地說“不、不行”肯定能讓孩子明白而且會立竿見影。但是,這并不意味講道理就沒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從。2歲以下的寶寶真的聽不懂道理嗎?其實不然,孩子能讀懂我們的表情,能聽懂贊揚和批評,能知道誰喜歡他,這些都足以證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們的估計。

那么,究竟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讓2歲以下的小寶寶聽懂我們講的道理呢?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經(jīng)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里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我們怎么解釋有多燙呀多危險呀都無濟于事。讓她停止這個危險的舉動是在冬天,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后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于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里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于察言觀色,他們經(jīng)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我也是剛發(fā)現(xiàn)的,不過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她不愛吃的食物),給她吃絲瓜炒雞蛋時,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么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臟臟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我問她現(xiàn)在媽媽疼了,怎么辦呢?美美看著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于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lián)系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著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動是對語言最好的解讀。孩子可能聽不懂復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范能使他們了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發(fā)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里我們會經(jīng)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占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guān)窗戶。

相關(guān)推薦

  • 4歲以前的孩子需要閱讀嗎? 在網(wǎng)上看到太多太多媽媽們的擔心,因為孩子不能安靜坐下來看書,或是對好書不感興趣,或是只愛撕書不愛讀,就擔心孩子今后會不喜歡讀書。 我覺得,媽媽們是不是把“閱讀”的形式,看得太重要了?現(xiàn)在我們總是習慣...
    2021-04-02 閱讀全文
  • 1歲以下的孩子需要閱讀嗎? 很多人經(jīng)常會質(zhì)疑,1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識字,他們需要閱讀嗎?他們能坐得住嗎?會不會把書弄壞呢?其實,人生的啟蒙階段正是引領(lǐng)孩子閱讀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 好處1 在我們的生活中,...
    2021-07-29 閱讀全文
  • 6歲以前的孩子任性的原因 面對六歲以前的孩子任性有很多的原因,面對眾多孩子任性的原因,需要家長要怎樣去管理這樣任性的孩子的嫩。家長們可以通過我們下面的內(nèi)容了解對于不同原因任性的孩子應(yīng)該怎樣處理。 1、孩子任性的性格原因 孩子任...
    2021-05-18 閱讀全文
  • 適合1歲以內(nèi)孩子的親子小游戲 適合1歲以內(nèi)孩子的親子小游戲 0~3個月:媽媽復印機在鏡子前,媽媽抱著寶寶,讓寶寶觀察鏡子里媽媽。然后寶寶做什么動作,媽媽就模仿什么動作,觀察寶寶的表情。 游戲功能:通過視覺刺激,幫助寶寶感知因果關(guān)系...
    2020-10-21 閱讀全文
  • 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1、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2、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
    2021-09-11 閱讀全文

在網(wǎng)上看到太多太多媽媽們的擔心,因為孩子不能安靜坐下來看書,或是對好書不感興趣,或是只愛撕書不愛讀,就擔心孩子今后會不喜歡讀書。 我覺得,媽媽們是不是把“閱讀”的形式,看得太重要了?現(xiàn)在我們總是習慣...

2021-04-02 閱讀全文

很多人經(jīng)常會質(zhì)疑,1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識字,他們需要閱讀嗎?他們能坐得住嗎?會不會把書弄壞呢?其實,人生的啟蒙階段正是引領(lǐng)孩子閱讀的最佳時機,因為他們生來就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 好處1 在我們的生活中,...

2021-07-29 閱讀全文

面對六歲以前的孩子任性有很多的原因,面對眾多孩子任性的原因,需要家長要怎樣去管理這樣任性的孩子的嫩。家長們可以通過我們下面的內(nèi)容了解對于不同原因任性的孩子應(yīng)該怎樣處理。 1、孩子任性的性格原因 孩子任...

2021-05-18 閱讀全文

適合1歲以內(nèi)孩子的親子小游戲 0~3個月:媽媽復印機在鏡子前,媽媽抱著寶寶,讓寶寶觀察鏡子里媽媽。然后寶寶做什么動作,媽媽就模仿什么動作,觀察寶寶的表情。 游戲功能:通過視覺刺激,幫助寶寶感知因果關(guān)系...

2020-10-21 閱讀全文

6歲以下孩子的常見心理疾病 1、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2、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

2021-09-11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