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教育應注意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1-02-24 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 幼兒家庭教育家長在教育小豆包們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的問題!
一、家長要在幼兒心目中享有崇高威信,這是實施家庭教育的基礎。
威信從哪兒來?家長必須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以自己的正確、高尚言行樹立和鞏固自己的威信。家長對子女進步的真正關懷,以及樸實廉潔的作風,不僅可獲幼兒敬仰,而且還能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孩子一生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家長要成為幼兒的表率,這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關鍵。
父母要成為幼兒的表率,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響幼兒。幼兒對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想學,父母的語言、行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會對幼兒起很大的作用。有的家長怕孩子到幼兒園吃虧,就囑咐孩子說:“別人若是打你,你就使勁打他?!币坏┳约旱暮⒆诱娴某粤颂?,就不依不肯,甚至恐嚇對方。還有的孩子把幼兒園的玩具拿回家,家長不但不批評教育孩子,反而說:“幼兒園的玩具那么多,拿一點回家沒關系”等等。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父母對自己的言行要檢點,以防一時疏忽,在幼兒心靈中留下不好的影響。
三、家長要把對幼兒的嚴格要求和對他們的尊重結合起來。
沒有嚴格的要求就沒有教育,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父母對幼兒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合情合理、堅定不移、經常一貫和孩子所能接受的。然而,家長的要求有時盡管是合情合理的,但對幼兒來說,畢竟還是外部的東西,要使合理的要求變成幼兒的意識行為,單純用簡單生硬、絕對命令和急于求成的辦法是達不到目的的,只有循循善誘、啟發(fā)自覺,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才能使幼兒自尊自重、奮發(fā)向上。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家庭親子閱讀要注意的問題
丁鵬:剛才我們聊的是在幼兒園中怎樣去開展閱讀活動,那么在家庭當中的親子閱讀,您會給出怎樣的建議呢?
余治瑩:這個我更希望父母親給孩子的閱讀時間是固定的,不要斷斷續(xù)續(xù)的去做陪孩子讀書。所以第一點就是給孩子固定的閱讀時間。
丁鵬: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和一個固定的習慣。
余治瑩:是的,如果你有一個個固定的時間來陪孩子讀書,可能平時會讀半小時,十五分鐘,那么即使你在忙,那你在那個時間段哪怕只陪孩子五分鐘或者是僅僅用兩分鐘來給孩子完成一個對談,那也是對孩子養(yǎng)成閱讀習慣有幫助的。另一個就是給孩子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你在陪孩子讀書的時候最好不要選擇一個嘈雜的環(huán)境(),那樣孩子是無法將閱讀進行下去的。
丁鵬:無法靜心讀下去。
余治瑩:是的,所以親子閱讀的前提是我們要先把時間跟空間完全的設定好,然后我們再來看選書,就是之前談到的跟他一起去讀適齡的書?,F在外在的條件都準備好了,那我們就再來看共讀的方法。共讀的方法是有很多種的,其實我們不必要去強調我們今天要去朗讀或者是看圖講述,其實這個共讀的過程和方式都是很自然的。我知道有很多的家長對孩子的閱讀是在是太擔心了,所以共讀的過程中她就會非常緊張,他想選一種更適合孩子的閱讀方式,他時刻都在思考這個怎么讀,一定要讀多少分鐘,我就覺得這樣的家長會把這種緊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丁鵬:所以您的意思是說,我們在跟孩子進行閱讀的時候應該拋卻那些“功利心”要跟孩子一起去自然的享受這個閱讀的過程,不要讓我們鑒于孩子成長的那部分焦慮傳遞給孩子。是這樣嗎?
余治瑩:我覺得閱讀,特別是親子閱讀,那應該要輕松的。因為孩子一旦體驗到緊張,他就不會自然的吸收圖書中的內容。親子閱讀中“在一起”享受閱讀這是最重要的,跟閱讀時間長短無關,跟閱讀方式無關,只跟閱讀的心情有關系。而且在讀的過程中不要老是考孩子:你明白了什么?這類的問題。
丁鵬:就是讓他享受一個自然習得的過程。
余治瑩:對的。
幼兒乘車應注意的安全問題
現在的私人轎車越來越多,這也方便了家長們平時接送孩子,或是帶孩子出去玩,但是幼兒乘車也伴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以下就讓我們來詳細的了解下兒童乘車,父母都應該注意些什么吧!
誤區(qū)一:家長抱著孩子乘車
現象:乘車時,許多父母習慣于把幼小的孩子抱在懷中。
點評:因為孩子坐得比較低,頭部剛好在家長的胸部時,如果發(fā)生猛烈碰撞,家長的胸部會自然向下壓,猛烈壓下孩子的頭頸,對孩子造成極大的損傷。此外,當汽車在每小時40公里速度行駛時突然緊急剎車,在慣性的作用下,5。5公斤重的嬰兒會變成110公斤。因此家長根本無力保護懷中的孩子。
誤區(qū)二:孩子自己上下車
現象:家長開車到達目的地時,小朋友急急忙忙地開了車門就往外沖。
點評:小朋友力氣小,車門開啟時如果推不到位,會造成車門微微回彈。對稚嫩的孩子來說,這有可能夾傷小朋友的手指。此外,車子開門的另一側的路況和交通情況,駕駛座上的父母可能不是那么清楚。建議年輕的父母最好親自下車給孩子開車門、關車門。親子網
誤區(qū)三:孩子坐在副駕駛位置
現象:邊開車邊照看孩子,一些父母將孩子抱到副駕駛位置。
點評:讓小孩坐在副駕駛位置是不明智的選擇。有的車具有雙氣囊,一旦發(fā)生危險氣囊迸開,擋在人與車體之間,使人免受傷害。但由于孩子上身較矮,氣囊迸開的位置往往是在孩子的頭頂,非但保護不了孩子,反而會造成傷害。因此,12歲以下兒童必須坐在后排。
誤區(qū)四:把孩子獨自留在車內
現象:有的父母在開車過程中臨時有事離開,就把孩子留在車里。
點評:孩子容易因車內缺氧等問題而窒息。據報道,美國一名婦女開車去拜訪朋友時喝酒過多,早上回家途中將車停在一個加油站,改搭出租車。但她只帶走了3歲的大兒子,把年僅8個月的小兒子忘在車中。到下午2點警察發(fā)現車中的孩子時,車中溫度已達56℃,孩子因悶熱而窒息,送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
誤區(qū)五:裝了兒童座椅就放心
現象:一些家長為自己的孩子選購了汽車兒童座椅后,卻沒有留意安裝的位置是否得當。
點評:汽車兒童座椅更應該安裝在汽車后座?,F在美國各州普遍建議兒童最安全的位置是汽車的后排。其中,嬰兒專用的汽車安全座椅必須放在后座上且嬰兒面向后。而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建議家長至少購買兩個不同種類的汽車安全座椅。
誤區(qū)六:讓孩子把頭探出天窗
現象:家長把天窗或者車窗打開,讓孩子探出頭去看窗外的風景。
點評:有硬物飛來或天窗出現緊急問題令小孩受傷害。有報道說,一位車主停車后讓小孩把頭伸出天窗玩耍。結果,引擎熄火后天窗自動關閉,夾傷了小孩的頭部。這樣的事故雖然是少數,但也提醒保持警惕。專家建議駕車的家長開啟天窗或者車窗時,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孩子有時淘氣,不知深淺,需要您時時叮囑,時時保護。親子教育
誤區(qū)七:小孩綁成人安全帶
現象:不少家長喜歡給年幼的孩子綁上成人專用的安全帶。
點評:一般來說汽車座椅和安全帶是專為成人設計的,不適合兒童體型。孩子使用成人的安全帶,如果綁得太緊,在車禍時會有機會造成致命的腰部擠傷或脖子臉頰的壓傷。如果綁得太松,發(fā)生車輛碰撞,兒童又可能會從安全帶和座椅之間的空當飛出去。
誤區(qū)八:開車時與孩子說笑
現象:很多人把行車途中作為與孩子交流溝通的最好時機。父母邊開車,邊與孩子聊天、講故事,甚至說笑。還有的人把一大堆零食拿出來讓孩子吃。
點評:由于將注意力分散在孩子身上,嚴重影響行車安全。開車時一定要注意力集中,出車前要囑咐孩子安靜;如果孩子有事情求助您,最好是找到合適位置按規(guī)定停車,然后再處理孩子的事。
誤區(qū)九:車內堆砌裝飾品
現象:家長在自己的愛車內堆砌了許多裝飾品。
點評:對于車內裝飾,絕對不能有尖銳和硬的東西,這樣才能保證在發(fā)生事故時兒童不會因為撞擊到它們而受傷害。此外,有些情況對成人也許構不成傷害,但可能傷害到嬰幼兒。如放置在車前面的香水、裝飾用小寵物,如黏附不牢,一旦被猛烈追尾就會向內彈射,高度往往正好是孩子頭部的位置。
據目前的相關調查可知小孩子乘車所出的事故不在少數,希望家長們平時都能夠引起高度的重視,使孩子們的安全得到保障,以上就是我們常見安全乘車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希望家長們多留意!
家庭教育問題——家庭教育咨詢實錄
一直想聊聊上星期為社區(qū)作家教義務咨詢的事,因為那天給了我意外的欣喜。其實我也就準備給大家發(fā)發(fā)傳單遞個水什么的,實際上后來領到的任務是給活動拍錄像。
那天雨很大,我們只有在社區(qū)的屋檐下局促擺攤。見一老太太領著孫子經過,大家像狗狗遇見了包子般激動,可沒料到她是個一心想訴說不幸的“祥林嫂”,孫子成績不好主要是因為幼兒園時被旁邊孩子砸到一板,因此現在吃不好、睡不好、學不好……搞了半天,她最需要的是理解,老師只得在那里充當聽眾。
我在旁邊無聊就和那孩子說話,問問他平時的生活與學習、興趣與愛好。說實話,那孩子的額頭非常扁平,牙齒大而外突,看起來智力應該不太好。但與他交流中發(fā)現他表達挺流暢,臉上帶著謙和的微笑,說話也很有條理,愛好還不少,象棋、數學、輪滑,言語之間都帶著些小自信。目前最困擾他的是英語和作文,他發(fā)現自己的記憶力不好,單詞老默錯,作文也寫不出來,所以很自卑,認為自己的腦子比別人笨。
我告訴他:你喜歡下棋說明你的邏輯思維很好,所以數學之類你會覺得很喜歡;你愛輪滑,說明你肯定很喜歡運動,運動的孩子反應會更靈敏,而且身體會很棒;說到英語背不出的問題,我給他舉了個例子:我們辦公室有個老師在中學的時候成績很好,別人政治問題都默不出,但她每次都能得一百分,大家只羨慕她記性好,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是回家花了功夫背的,別人花的工夫沒有她多而已。你默不出,只能說明你下的工夫還不到。再說作文,我說只有多看書才行,他接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得多好!我問他現在都看什么書,又不喜歡看什么書?他說老師規(guī)定的書有些他就不愛看,我讓他舉例,他說像《紅樓夢》,其它中國的三大名著他都喜歡。哈哈,我說我也不愛看,盡管顯得很沒文化,但我說的是真話。為什么人家說好我就一定要喜歡呢?他明顯松了口氣,我建議他,想讓寫作文變得簡單,不妨試試寫博客,反正我們學校每人都有,每天一有感觸就寫點,不管是多是少,把自己的想法準確地寫出來。以前我也不會寫,隨便寫點什么都特別累,后來我也一直寫博客,現在就覺得不難了。你在寫的時候肯定會思考怎么把話寫通暢、如何使語法結構的正確,經常寫寫改改,你的寫作水平就會有提高的。他接道“文章不厭百回改!”我對他刮目相看,這樣的孩子能有多大問題?
他的奶奶終于結束了訴說,站到了孩子后面。我對他奶奶說:“你孫子挺聰明的!”“是嗎?我覺得他腦子不好,記性不好、說話表達不清楚?!蔽野l(fā)現了問題所在,其實他的家長老覺得自家孩子不如人,一直在灌輸他腦子存在缺陷的想法,而這缺陷是幼兒園時留下的傷害,所以一旦在學習上有了障礙,他們就把一切都歸因于此。我對他奶奶說:“其實你孫子一切正常,腦子一點問題都沒有,表達也挺流暢,你們以后要多給他鼓勵,你不能要求你的孩子是孩子當中最聰明的,但他沒有問題,至少通過努力他是可以做到的?!薄皼]問題?。俊崩咸樕下冻隽诵θ?。那孩子坐著還不愿走了,我說該跟奶奶回家了,他說喜歡和我聊天。我很驚訝,問他為什么呀?他說因為你會說我好,他們總說我不好。
挺有感觸的,家長總是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比較高,希望能超過別人家的,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現實總是比較殘酷,往往一個正常的孩子都被批評笨了。而我拿自己和身邊人的故事講給他聽,給了他最直接的啟示,原來老師也和他有過一樣的煩惱,于是他就不會有被邊緣化的無助感。給家長信心與理性,給孩子自信與動力,這很重要。
幼升小入學后家長應重視家庭教育問題
家長要想能很快適應新階段的要求,就要對家庭教育新階段將要面臨的新課題提早進行研究。孩子剛上學時,功課并不重,只要智力正常,都能得滿分,即使有差距,也不會很明顯。我的體會是,即使是學習不用心的孩子,每天與同學之間拉開的差距也只是一點點,就像民間愿意用“一根線”來形容夏至到冬至的晝夜長短變化一樣,一點也不顯眼。如果家長當天能發(fā)現,要補很容易。怕就怕家長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點差距,沒能及時發(fā)現、及時補救,并找到原因,防止它一再發(fā)生。家長要想讓孩子成績好,就要從孩子一入學就對他抓緊、盯住,不僅不讓他落在別人后面,還要想法讓他能每天有“一根線”的優(yōu)勢。如果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落下了一點,那就督促他及時趕上去。為此,家長最好能在孩子入學前,買一套教材自己先看一看,了解一下孩子入學后第一學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對照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估計一下他學起來會在那個地方略有困難。這樣在孩子入學后,自己在輔導學習時就能心中有數了。
萬事開頭難,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半y”并不在功課上,而在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上。家長對孩子的課后輔導,要注意發(fā)現他各門功課有沒有知識點的遺漏,更要把功夫下在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上。孩子入學后,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涉及到在學校和在家里兩個方面,而且在校的時間比在家多。家長既要掌握他在家的情況,又要了解他在校的情況,才能配合老師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教育。這又涉及到一個家長如何經常與老師溝通并默契配合的問題。這些,作為孩子還沒有上學的家長,都還沒有切身的體會。最好能在孩子入學前,主動找一些孩子比自己大的家長,聽聽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上的經驗教訓,以便自己到時候能少走一些彎路。
幼兒家庭語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許多父母忽視了幼兒家庭語言教育的重要性,他們片面的認為幼兒語言的培養(yǎng)是幼兒園老師的責任,認為孩子在幼兒園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上課,和同伴交往、交流,他們的語言肯定會得到發(fā)展,回到家后就沒必要在浪費時間對其進行更多的語言教育。從而,父母們就忽視了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他們在幼兒面前會使用不規(guī)范的語言進行交流,例如:父母們不注重講話的方式,說粗話、臟話。父母們也不注重幼兒早期讀物的選擇,他們很少會根據幼兒年齡特點來選擇語言材料。因此,父母們選擇的語言教材不是文字過多,就是圖像過多,這都不利于幼兒語言的發(fā)展。
二、父母與幼兒交流過少
語言交流是語言發(fā)展的前提
,但許多父母都忙于工作,無暇與幼兒交流或是很少主動與幼兒交流。大部分父母只有在向幼兒提出某種要求時,才與他們進行較長時間的交談。有時幼兒會向他們講述一些事情,有些父母會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這會導致幼兒不愿與人交流。
三、未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
幼兒父母往往會忽視幼兒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素材。例如:當天氣變化的時候,父母不會利用現有的材料對幼兒實施語言教育,很少有父母會對幼兒說:“姚姚,看!天上有烏云出現,快要下雨了,我們進屋好嗎?”又如,當幼兒看到樹的時候,父母們很少會讓幼兒說說這樹的名稱、數量、特點等。他們都忽視了“教育緣自生活”的原則。
四、父母缺少語言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在家庭中,語言教育的教育者是幼兒的父母。他們大多數是沒有受過正規(guī)學習的教育者,對幼兒的語言教育不像幼兒園老師那樣有專業(yè)的知識和技巧,可以對幼兒進行較系統的語言培養(yǎng)。他們錯誤地認為語言教育就是讓幼兒開口說話。因此,會采用鸚鵡學舌的方式,自己說一句,讓幼兒跟著說一句,或是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來培養(yǎng)幼兒的語言能力。
對于幼兒家庭語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父母們要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有效對策,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
家庭教育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一種能力。一個孩子將來有多大成就,關鍵在于他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江澤min總書記說過:“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一個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眼下,教育界的有關之士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正越來越重視,這是十分可喜的。其實,作為家長,也應該重視對孩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家長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接觸的生活面最廣。那么,家長應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具體可從這樣幾方面著手。
一、營造寬松愉快的家庭氛圍
校有校風,班有班民,家應該有家風。有利于孩子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家庭氛圍必須是寬松愉悅和諧的。不管家庭成員是多少
,也不管地位及年齡差距有多大,孩子與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應該是自由自在的,而不應該是壓抑的、緊張的,甚至是恐怖的。就目前而言,孩子與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恰當的表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老子說了算,一切都聽家長的,孩子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包括孩子對自己的事的決策權;另一種是孩子說了算,孩子是太陽,是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是圍著孩子轉,孩子怎么說家長就怎么辦。這兩種家風都不利于孩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寬松愉悅、有事大家商量,共同想辦法,誰的主意好就聽誰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積極開動腦筋,從而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經常帶領孩子接觸新鮮事物
知識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對外面的世界一點兒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會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和生活環(huán)境,經常利用節(jié)假日帶領孩子接觸新鮮事物。是農村的,可帶孩子去城市,讓他們認識城市的建筑。交通等設施;住在城市的,可帶孩子去農村走走,讓他們認識認識農作物、家畜家禽以及欣賞田園風光,了解花鳥草蟲的生存特性等。認識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寬廣,就越有可能觸發(fā)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那種只想把孩子關在家里,只想讓孩子寫字、畫畫、背詩的方法,只會把孩子培養(yǎng)成書呆子,絕不可能培養(yǎng)成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
三、鼓勵孩子大膽進行探索性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會玩的孩子不可能是聰明的孩子。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進行探索性玩耍,積極鼓勵,就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必要時,也可能一道參與玩耍。探索性玩耍,就是要鼓勵孩子玩出新的花樣,嘗試各種各樣,不同的玩法。在對孩子的玩耍方面,要糾正三種不正確的做法:一是為了安全,不讓孩子玩,安全當然是重要的,但不能杞人憂天或因噎廢食,而且安全也有個程度問題。二是怕孩子弄臟衣服而不讓孩子玩,有些家長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有的全身名牌,生怕因玩耍而弄臟衣服,衛(wèi)生確實需要講究,但不能影響必要的玩耍。三是怕損壞物品和玩具,有些家長雖然給孩子買來了各種玩具,但不讓孩子自由地玩,有些家長不準孩子摸或擺弄物品,動輒以“要弄壞的”相威嚇,教育孩子愛護東西是對的,但不能要求過嚴??傊?,孩子不能不玩,因為不但可以增加智慧,還可以直接培養(yǎng)動手能力。
四、正確對待孩子各種各樣的提問
提問是一種思考和鉆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孩子從會說話起,就開始會提問。由于年幼,所提的問題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無法回答,但不管問得怎樣,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作為家長,都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地對待。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出現以下三種錯誤態(tài)度:一是強行壓制提問。如“你怎么問題那么多?”“你沒看到,我正忙著?”“你怎么會問出這樣的怪問題?”等
注意家庭教育的十大弊端
1至2歲的寶寶已經會用一些手段來要挾父母滿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時父母采用妥協的方式滿足寶寶的要求,寶寶就會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為來取得父母的注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從這時起,父母就要堅決拒絕寶寶的無理要求。
1、包辦代替:
有些父母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前的一切都為孩子安排好。這種教育方式只能形成寶寶對父母的依賴性,阻礙寶寶自立性的發(fā)展。父母應從寶寶1歲后就開始培養(yǎng)寶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不適當的滿足:
1至2歲的寶寶已經會用一些手段來要挾父母滿足他的要求,如果此時父母采用妥協的方式滿足寶寶的要求,寶寶就會在下一次以更糟糕的行為來取得父母的注意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從這時起,父母就要堅決拒絕寶寶的無理要求。
3、干涉太多:
要讓寶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培養(yǎng)起寶寶的自立性。干涉太多,會使寶寶產生對父母的反感,也可能使寶寶形成儒弱的性格。
4、不理解寶寶:
1至2歲的寶寶,有時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夠理解寶寶,會促進寶寶語言的發(fā)展,也有利于親子間親密的關系。反之,寶寶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5、模棱兩可的語言:
1至2歲的寶寶,理解力和判斷力還不強,因此,父母要用清楚、直截了當的語言給寶寶明確的指示,否則,寶寶會無所適從。
6、不良的榜樣:
1至2歲的寶寶好模仿,父母不良的習慣如講穢語。邊看電視邊吃飯等,對寶寶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父母要注意加強自身修養(yǎng),糾正不良的習慣。
7、教育不一致:
上下輩或父母之間對寶寶的教育不一致,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會抵消教育的作用,也會降低寶寶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8、父母的落實羅嗦:
當寶寶犯錯誤時,父母嘮嘮叨叨數落個沒完,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
9、失控:
當寶寶做錯了事或闖禍時,父母大發(fā)雷霆會使寶寶學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同伴。
10、體罰后反悔:
這種教育方式會使1~2歲的寶寶不明是非,對父母的行為感到迷茫。
家庭教育中需注意"三應三忌" 父母應掌握好度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很多家長總認為嚴格教育孩子就是對的;而有的家長對孩子卻是百般遷就、溺愛,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應該掌握好其中的度才最好,那么這其中的尺度應該如何權衡才是對合適的呢?
一、發(fā)現錯誤,應放手嘗試,忌大加譴責、恐嚇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yōu)榻^好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預知會遭到失敗,但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
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當孩子在準備做新的嘗試時,家長或是說當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既剝奪了孩子嘗試新事物、獲取新經驗的機會,又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嘗試,進一步獲取新的感性經驗。
二、發(fā)現優(yōu)點,應積極肯定,忌抓著缺點不放
父母要有敏銳的目光,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閃光點,從而肯定、鼓勵他們。對于事物的發(fā)展總有他的兩面性,父母的目光千萬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的長處、優(yōu)點。記得有位老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說得非常精彩,對每一幅畫都是持表揚肯定得態(tài)度,當老師拿出一幅畫得亂七八糟畫,老師看了看,滿懷驚嘆地說:“大家看啊,這幅畫,他用了多少種顏色啊,我們一起來數數…”我覺得所有的父母們都要向這位老師學習,深入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充分肯定孩子。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樣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為著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說:“這孩子只吃魚、肉、蛋,蔬菜不沾邊……這可怎么辦呢?”其實,當著孩子的面數落缺點,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就會出現越管越糟的現象。
三、培養(yǎng)習慣,應前后一致,忌隨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會制訂一些“規(guī)則”,如: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晚上8:30前睡覺、上床后聽半個小時故事等等。對于這些規(guī)則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這樣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媽媽正在趕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歲的兒子一個人覺得沒事可做,一會兒一會兒跑來問媽媽:“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媽媽,你什么時候好啊?”“媽媽,我的雷達車找不到了,你來幫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鐘,兒子就來了4趟。媽媽覺得真的是很心煩,實在無法安心寫材料了。這時,媽媽想到了兒子平時最愛看《奧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長時間,非常專注(平時,媽媽是絕對不讓兒子看的)。于是,媽媽幫兒子開好了影碟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兒子再也沒有來打擾媽媽,媽媽終于專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從表面上看,這個媽媽似乎處理的很好,兒子終于不來打擾媽媽了,她也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們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在此過程中媽媽在使用負強化手段,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打下了伏筆,使他的行為也得到了鞏固,當他下次想看“奧特曼”時,第一反映就是圍著媽媽、煩媽媽。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決定或叫規(guī)則,所有的家庭成員也必須保持一致。否則,也會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兒子在幼兒園能自己進餐,在家中卻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媽媽很著急,覺得這樣下去總是不好的。于是,決定從今天開始,讓兒子自己吃飯。到了晚餐時,媽媽說:“寶寶長大,能自己吃飯了,是嗎?”寶寶點點頭。由于習慣了有人喂,所以寶寶吃得很慢,奶奶幾次想要喂,都被媽媽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寶寶還沒吃好,而且弄得滿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還小嗎,才6歲,喂喂也沒什么…”這次,媽媽再也沒說什么。這樣,孩子的習慣不但沒有養(yǎng)成,反而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試想:如果下次媽媽要再讓孩子自己吃的話,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總之,教育是需要嚴格的,但更需要寬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應三忌,將會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愛、信賴和期待,及對他們的尊重和肯定。這將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