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聽到了兩個孩子之間的對話
發(fā)布時間:2021-02-24 兩個月幼兒園工作總結(jié) 聽幼兒故事 幼兒聽故事 又到了下午戶外活動的時間了,我們帶領(lǐng)小朋友來到了草坪上,想讓他們自由組織、自己安排他們的活動時間,完全的開放,順便抓拍幾個瞬間留作成長檔案。他們開始撒鴨子了,干什麼都有,只見梓燁和景月兩個人一起跑到了草坪的一角,跟事先相約好了似的,兩個人趴在草坪上,小手還托著臉。我很是好奇的悄悄走到他們身邊,想聽聽兩個小家伙到底在嘀咕什么呢?下面便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
梓燁問:“你怎么這么長時間沒來上學啊,是不是生病了?!?/p>
景月答:“對啊,有點感冒了,流鼻子水了,在家休息呢?”
梓燁問:“我想也是,不過時間也太長了吧,我還以為你轉(zhuǎn)學了呢?”
景月答:“沒有
,就是后來就想多玩幾天在上學,嘿嘿?!?/p>
梓燁問:“奧,這樣啊,以后還是來上學吧,不然在家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啊,大家一起玩多好啊?!?/p>
景月答:“恩,好吧,以后我天天都來?!?/p>
梓燁問:“那走吧,我們找徐子軒他們玩去吧。”
景月答:“好?!保▌钪镜木渥?DJz525.coM)
我聽到他們之間的對話,趕緊拿起相機拍下了他們的行跡,記錄下來他們的竊竊私語。好朋友之間的相互問候必不可少,更何況是孩子呢?讓我感受到了來自孩子之間的友誼。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不聽話的孩子”面面觀
在中國式傳統(tǒng)家庭教育中,聽話是評價孩子懂事與不懂事的基本標準。
似乎,聽話的孩子將來必定有出息,不聽話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
然而,這樣的說法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觀念中并沒有被肯定。
而是說:聽話的孩子可能是有問題的,不聽話的孩子將來或許很優(yōu)秀。
所以,對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我們不妨做一下研究和分析。
我認為可以分為下面四種:1、對于家長的危險告誡表現(xiàn)出的不聽話——嘗試型。
一般來說,這是早期幼兒很正常的表現(xiàn)。
這一期間正是幼兒積累生活經(jīng)驗的階段,是帶著對大千世界極度好奇的前提下,出現(xiàn)在許多兒童身上的一些比較共性的表現(xiàn)。
如,剛會爬的兒童,興奮之下就往床邊爬去。
父母告訴他們會掉到地板上摔疼的,可他們不會簡單的接受這樣的告誡,甚至你越去恐嚇他們越是要嘗試,直到真的摔倒了地板之后,摔疼了,哭了,才算結(jié)束這次體驗。
又如,父母告訴孩子,水杯里的水很熱,別動,會燙著手。
可他們卻非要碰一碰,燙完了才明白。
由此,我們不必對孩子們及早用“不聽話”去下結(jié)論。
因為,他們正處于“嘗試期”,而且,一當這個時期過去之后,問題就會好得多。
2、隨心所欲不管不顧表現(xiàn)出的不聽話——自我型。
這更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是當下家庭,是伴隨著“獨二代”的出現(xiàn)越發(fā)嚴重的問題。
這一問題的因由很簡單,就是因為嬌寵而至,因為諸多成人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圈圈,使孩子從小就建構(gòu)了一種極其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
具有自我中心意識的表現(xiàn)就是任性,就是不管不顧,自己想干什么就跟什么,一切都以實現(xiàn)自我的欲望為主,不聽別人說什么,也從不去關(guān)注別人的任何感受。
這樣下來的不聽話問題很嚴重,特別是長大之后,走出家庭之外的群體時,便不會與人相處、溝通和與人合作。
而且,這個問題屬于情商缺陷,是危及終生的問題。
3、有時不接受成人要求表現(xiàn)出的不聽話——主見型。
有些孩子是在一些問題上表現(xiàn)出不聽家長的要求,而不是遇到所有的要求都這樣。
所以,我們要區(qū)分對待。
比如,兒童在玩游戲,而且全身心的浸入其中,興致正高。
這時家長卻要求兒童停下來,一同外出。
于是,兒童會毫不質(zhì)疑的提出反對意見。
再如,周末的時候,家長要帶兒童到郊外野餐,可兒童卻有自己的想法,想去兒童樂園。
于是,盡管家長說野餐如何如何好,可兒童就是堅持要去兒童樂園。
所以,家長就說這就是不聽話。
這種不聽話我們應當再商量,我認為這是兒童有自己主見的表現(xiàn),不能簡單的用家長意志來取締兒童的權(quán)利。
而且,應該從中看出,將來成人后,或許這將是一種難得的品質(zhì),屬于敢于堅持并有主見的做事品質(zhì)。
當然,若是不管不顧,過度堅持的兒童可能就屬于性格問題,屬于那種天生就很犟的性格。
所以,如果是這樣,做為家長更不要硬來,要學會退步,留給兒童一個時間和一份寬容。
4、總是跟家長的說法相左而表現(xiàn)出的不聽話——挑戰(zhàn)型。
只要家長說東他就往西,這是通常所說的幼兒叛逆問題。
但實際上,幼兒的叛逆和少年以及成人后的叛逆是不同的,是需要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的問題。
經(jīng)驗表明,這樣的問題一般出現(xiàn)在四歲到五歲的時候,而這一期間正是兒童的第二次行為獨立期。
在此期間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是在基于成長的前提下,用事件為由和家長進行挑戰(zhàn)。
所以,對于這樣的不聽話我們應當予以一定的寬容,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等待,不必操之過急。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樣“不聽話”的“種子”被埋在當下,等一旦長大成人之后,表現(xiàn)出的品性便是敢于向權(quán)威挑戰(zhàn)。
總之,對于家長而言,除了上述的第二種情況必須高度關(guān)注和及時的糾正之外,其它三種情況都應該理性對待,并以寬容心態(tài)去等待,而不必大驚小怪,也不能就此而否定孩子。
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案例背景:
我園開展為期一周聽評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面對熱情極高的孩子們時,多位老師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往往在焦頭爛額中草草收尾。活動后多名老師反應在班級常規(guī)管理上還缺乏有效經(jīng)驗,希望開展相關(guān)教研活動,找出有效辦法使孩子“聽話”些。于是我們就“如何建立班級良好常規(guī)”開展了一次針對性的教研討論活動。
教研活動后有老師反應說:“把活動中交流學到的經(jīng)驗用到班級常規(guī)管理上,孩子們真的“聽話”了些,特別是中班孩子,以前本來就乖,現(xiàn)在更聽話了?!崩蠋煹脑捠菍萄谢顒映尚У目隙ǎ辛顺尚ё匀皇呛玫模诎底愿`喜取得活動成效的同時,心中不免有些隱隱的擔憂,于是開始有意識的關(guān)注起這一“成效”。
案例描述:
這天因天氣原因,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受限,中班孩子開展起區(qū)域活動。我以“路人”的身份,細細觀察著美發(fā)區(qū)和圖書角的孩子們,活動中的孩子分工明確,井然有序,為了不打擾孩子們建立起來的美好氛圍,我盡量放輕腳步和動作幅度。圖書角里方琦正在取書,我走過去,想看看孩子拿的什么書,卻不小心腳踢到書架,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我看向方琦,孩子的動作停頓了下來,剛拿起的書又放下,有些許緊張的看著我,似是擔憂自己做錯什么,也像是在得到允許。我連忙用動作提示他可以看,孩子猶豫了會兒,臉上露出笑容,終于還是拿起那本書輕輕的走到好伙伴身邊坐下,安靜的閱讀起來,我為自己打擾到孩子暗自自責,于是離開圖書角。
離開途中路過美發(fā)區(qū),跟圖書角一樣,孩子們有序的開展著活動,不吵不鬧,不爭不搶,看上去倒是一番和諧的景象,可心里總覺得有哪個地方不對勁,覺得怪怪的。于是細細觀察起來,蔣子淇正在幫陳語夢理發(fā),一會兒拿梳子梳梳頭發(fā),一會兒拿玩具吹風吹吹頭發(fā),忙的不亦樂乎,一陣忙活后又搬來“燙發(fā)機”進行美發(fā)環(huán)節(jié),一個個塑料小夾子被夾到陳語夢頭發(fā)上,由于夾的位置高低沒掌握好,陳語夢的臉上出現(xiàn)頭發(fā)拉疼后的痛苦表情,可她沒有制止,一直極力忍著,直到美發(fā)過程結(jié)束,看著夾子上被拉掉的幾根頭發(fā),我和孩子交流起來:
問:“游戲好玩嗎?”
答:“好玩”
問:“夾子夾在頭發(fā)上會疼嗎?”
答:“扯了會疼”
問:“那該怎么辦?”
答:“我忍著,老師說不可以太吵,我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聽完孩子的回答,我頓時明白過來之前一直覺得不對勁的感覺是什么,那就是孩子們太“聽話”了,區(qū)域活動本該是孩子們自主游戲,自由發(fā)揮的舞臺,可“聽話”這把無形的枷鎖不經(jīng)意間束縛了他們的手腳、言語、表情和自由表達的心。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講述了一次區(qū)域活動中的兩個小片段,兩個片段角色不同、地點不同,看似毫無關(guān)聯(lián),卻都以實例的形式,反激著當今家長、社會甚至是教育工作者時常掛在嘴邊的“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言論。其實類似的情節(jié)我們并不陌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幼兒園班額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超員現(xiàn)象,教師的工作量無形加大,在幼兒園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工作,因此“聽話”“乖”“安靜”成了老師口中的常用詞匯。很多家長來園接孩子,問的第一句話是“今天在幼兒園聽話了嗎?”贊揚別人家孩子說“你家孩子真聽話”,自己孩子做事批評時總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在很多家長眼里“聽話”意味著省心、不惹麻煩,“聽話”也無可避免的成了家長口中的常用語。
本案例依托的背景是一次教研活動的開展,雖說案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社會大趨勢下的誤導,與教研活動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但本次教研活動無疑成了催化劑,由于沒有客觀分析各班實際情況,沒有注重幼兒個體差異,致使這種誤導不斷的盲目前行。
案例反思:
生活中,經(jīng)常有老實聽話的孩子殺人或做危害社會的極端事件的新聞被人們談論,每每聽到這樣的新聞都會讓人痛心不已,也讓人反思,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出這樣的孩子能算是成功的教育嗎?聽話、順從、不惹事真的就是好孩子的標準嗎?
蒙特梭利從人格培養(yǎng)的角度分析了此類教育的危害。她說:一個兒童,如果沒有學會獨自一個人行動,自主的控制他的作為,自動的管理他的意志,到了成人以后,他不但容易受到別人指揮,并且遇事非依賴別人不可。一個學校里的兒童,如果不斷的受教師干涉、禁止,結(jié)果會變成一種性格上很復雜的可憐蟲。之所以“可憐”,是因為他有一種內(nèi)疑外懼的心理,這種心理使他在年輕時表現(xiàn)為羞縮,成年后又表現(xiàn)為頹喪、萎靡不振和逆來順受,而一遇危機,連最低限度的一些骨氣,都拿不出來。因此她認為,強迫被動的教育對一個人來說,第一步是養(yǎng)成一種永久的自卑與自餒的心理,而第二步,也是最后一步,是教他們一種五體投地的精神。
綜上所述,聽話自然不能算作是好孩子的絕對標準,因為,過于聽話順從的孩子心理有可能是不健康的,長期的壓抑會導致人格缺陷。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個性的不同。
《綱要》中指出要注重孩子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不能只關(guān)注安全,把一切工作都圍繞安全開展。我們應該嘗試在理解尊重中走進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尊重孩子的“與眾不同”;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尊重孩子的表達形式……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健康而又快樂的成長。
幼兒園方面應做到的是:在組織教研活動、幫助教師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時要避免盲目性,應該在實踐中準確把握方向,不斷的引領(lǐng)教師學習《指南》、《綱要》等指導性文件,深思、挖掘其內(nèi)涵,正確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還應加強宣傳工作,向家長、向社會宣傳我們科學的育兒知識,以點帶面,讓長久以來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思想枷鎖真正得以打開,也讓我們的孩子真正獲得原該屬于他們的自主、自由。
聽話不等于乖孩子
在大多數(shù)成人眼里,那些說話溫文爾雅,性格文靜老實,做事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是“很聽話’’、“很懂事”、“很順眼”、“很討人喜歡”的乖孩子。殊不知這一“乖”字,壓抑住了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的自由發(fā)展。
我們班上有幾位“乖”孩子,遇事低眉順眼,唯唯諾諾,一味馴服,從不表達與老師不一樣得意見、想法。說句心里話,老師們、家長們都喜歡“乖”孩子,但從教育的角度想,我更希望充分發(fā)展孩子的個性,讓他自由發(fā)展、不受壓抑。
現(xiàn)在許多孩子怯懦而謙卑,習慣接受指令,缺乏冒險、堅強、潑辣、勇敢的素質(zhì),應該說和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不能干這,不能干那?!庇泻艽箨P(guān)系。我們不能總以大人的標準去苛求孩子。對孩子應當寬容些,允許他們淘氣些、頑皮些,鼓勵他們對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因為在某些淘氣頑皮的背后,往往閃爍著智慧的星光。
有一次,班里平時比較淘氣的幾位小朋友在廁所好長時間沒有出來。我走進去一看,原來幾個小朋友圍在地上看螞蟻,嘴里還不聽得說著:“你看小螞蟻排著隊爬”“讓我看看它們有幾條腿”,我聽著他們的議論,覺的很有意思,他們正處于一個不穩(wěn)定的階段,他們善于探索,喜歡冒險,老師要保護孩子的這天真好奇的個性,保護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源泉。這是隨機教育的最佳時期。于是,我蹲下來告訴孩子們天可能要下雨,小螞蟻正忙著搬家,孩子們的興趣非常高。我借此機會讓孩子們認真觀察螞蟻并把它們畫出來。
孩子的淘氣不是件壞事,關(guān)鍵是怎樣對淘氣的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當初老師是一句呵斥的話,也許就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幾年前,冰心老人曾經(jīng)送給老師和家長一句話:“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弊屛覀兊暮⒆拥膫€性自由一些吧。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自家的孩子很聽話通常是做父母自豪的事情,其實,孩子盲目的“聽話”也不一定是好事。
“聽話”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所欺騙,造成辦事能力的不足。
所以很多家長這個時候又感嘆現(xiàn)在的孩子多么不讓人省心。
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教育理念的問題。
只有改變這種教人“聽話”的教育理念,才會有所改變。
一、孩子的蘋果——不一定非是紅色的
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孩子高興極了。
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么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其實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像力,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當然允許孩子“不聽話”指的主要是思維上的“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像力是很豐富的。
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乖孩子更多是“庸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yè)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
當然,并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
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xiàn)在生活規(guī)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于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
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上。
三、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
“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yǎng)那不是培養(yǎng)奴才嗎?”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
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
我們應該培養(yǎng)的是一個不盲目聽話的孩子。
孩子不但不盲目地聽我們的話,而且對所有值得他懷疑的問題,他都會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無所畏懼地說出來。
而這個“無所畏懼”依賴于平時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假如他面對的是一個嚴厲的環(huán)境,他不敢說。
我們只要從小告訴他一個原則,一個標準。
在這個標準下,他知道什么東西去執(zhí)行,什么東西堅決反對,掌握好這個度就可以了。
不是不管他們,而是怎樣合理地管的問題。
不聽話的孩子,要這樣教育
小朋友的調(diào)皮搗蛋并非天性,只要我們做老師的去用心,我們的孩子會是體貼和充滿關(guān)愛的孩子。
只有不懂教育的教師,而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對待不聽老師話的孩子,在我的工作中是這樣進行教育的:
我們班有一個小朋友,他叫黃俊翔,他是一個令每個老師都頭疼的小朋友,他的行為就表現(xiàn)在,我們在上課,他就在睡覺。
我們午睡的時候,他就在睡室里玩,唱歌,不肯睡覺。
記得有一次。
他又不肯睡覺,還拿出玩具來玩,我就收起來,他就說,你收啊。
你有錢陪我就收啊。
我就說有啊。
他又說你有錢就拿出來了。
當時我又沒有錢在身上。
真的就沒話說了。
當時真是哭笑不得。
像這樣的事天天都會上演,后來我們就想辦法了。
1、讓黃俊翔小朋友來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把他渾身無從釋放的能量通過正當?shù)耐緩结尫懦鰜怼?/p>
我請他做值日生給小朋友分餐具。
幫小朋友疊被子等等,培養(yǎng)他的責任感。
2、賦予他重任,讓他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個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自我約束力很差,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我可以讓他當“小小偵察員”。
來“管理”其他小朋友,這樣他們在要求別人的同時,會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從而潛移默化的增強自我約束能力。
3、以正面的表揚激勵來啟發(fā)他。
孩子都喜歡表揚、贊賞,孩子雖然調(diào)皮,但他身上總有閃光點,我們應看到他的長處,哪怕是一點點閃光之處也不應該放過。
讓他自己和別的小朋友沒有什么區(qū)別。
如果他做錯了事,教師應靈活處理,切忌盲目批評。
通過以上方法教育調(diào)皮孩子,我發(fā)現(xiàn),其實他并非“另類”,他與其他小朋友也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也需要表揚,需要愛,需要呵護,需要成人的提醒。
與這些孩子相處好,對教育和培養(yǎng)好全班幼兒的良好行為品質(zhì)也就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
細聽孩子們的心里話
在幼兒園與孩子們打交道真的要有耐心、細心、愛心和責任心,特別是小小班的孩子,這樣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于是我蹲下來細聽孩子們的童言趣語,從中發(fā)現(xiàn)教育的契機。
1、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
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guān)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guān)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孩子向你訴說高興的事,你應該表示共鳴。
當孩子表達不清時,你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你關(guān)注他的談話內(nèi)容,可以使用“嗯”、“是嗎”、“后來呢”等詞,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xù)說下去。
2、要鼓勵孩子大膽發(fā)表意見。
在課上,在活動中,你不能永遠一言堂,只是你說孩子聽。
小小班的孩子喜歡插嘴,不管孩子講什么,老師都要鼓勵他讓他把話說完,盡量給孩子提供說話的機會,要鼓勵孩子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3、多贊美,少批評。
有時我們老師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可能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
“你怎么越來越不乖?”……這些話會讓孩子產(chǎn)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
但是恰到好處的贊美、欣賞則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
所以我們老師要對孩子要多了解、欣賞、贊美、鼓勵。
世界上最純潔的地方莫過于孩子的心靈。
在那里充滿了奇妙的幻想,萌生著天真的希望。
在工作中我與幼兒靠得更近了,細聽孩子的心理話讓我更加了解孩子,也從中找到了更多的快樂。
贊美一下那些不聽話的孩子
我剛來到這個班時,我們班的孩子都很聽話。例如張馨茹·王新格等人,她們不管是在上課還是在平常都很懂事,也很乖,可是最近張馨茹有點不聽話了。上課時別的小朋友都在安靜的聽課她就在那說話,我就叫過她來問說的什么,可是她怎么也不說話,我沒辦法只好讓她回到座位上去了,可是過了一會她有在那說起話來了。
第二天早上正好是我站門口,我就找馨茹奶奶說了這件事,馨茹奶奶說:“她那是和你熟悉過來了,摸清你的脾氣后就不怕你了。我笑了笑了說:“我并不是要讓她怕我,我是為了孩子好想讓她能夠養(yǎng)成良好聽課習慣?!避叭隳棠陶f回家和馨茹談談。
回到班后我叫過張馨茹來說:“老師知道你最棒了,今天上課不隨便說話,能夠安靜的聽課,是不是??!她一開始沒有回答我的話,我就說:“如果你今天表現(xiàn)好老師就給你貼個小紅花好不好啊!她說好!就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張馨茹果然沒有亂說話聽的很認真。
后來我發(fā)現(xiàn),每當我對孩子們說“你真棒”時!他們的臉上都會洋溢著一種幸福的表情,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每當聽到“你真棒”時都會變得很聽話,我認為當老師的要時不時的贊美一下身邊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表揚的。而那些搗亂的孩子經(jīng)常犯錯那是想引起老師注意啊。
我的孩子特別不聽話怎么辦
本網(wǎng)站為各位幼兒教師解決教案難題,下面給大家?guī)硪黄拔业暮⒆犹貏e不聽話怎么辦”!
“你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不聽話!”
做事磨蹭、丟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亂丟東西、跟大人頂嘴、事事對著干……諸如此類的問題,歸根到底用父母們的一句話說就是“孩子不聽話”。
那么,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父母要如何講話,孩子才愿意聽呢?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的方法無效通過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有99%的父母仍然在用一些無效的方法對待孩子。
舉個例子來說,你工作一整天后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需要坐一會兒,休息休息,你想利用這段時間看看晚報。
但是,孩子卻一直嚷著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報紙弄成一團,可是你實在是無心跟他玩耍。
此時,你會怎樣應對呢?
1、“你去找別的東西玩。
”(命令指揮)父母欲以命令指揮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孩子多半會產(chǎn)生抗拒,與父母對著干。
2、“如果你還是繼續(xù)賴在媽媽的懷里,媽媽就會生氣了!”(警告恐嚇威脅)這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受歡迎的、父母是不愛他的。
3、“別人在看書看報的時候不能打擾。
”(勸告訓誡)這意味著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他應該不顧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的想法去做,這樣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沒有自我。
4、“你為什么不去外面玩呢?”(提供建議)由父母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感到“我不相信你有解決這問題的能耐”。
這些說話方式都沒有正確表達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不能理解,卻只感到是被父母拒絕了,所以激發(fā)了孩子對父母的攻擊,也就是所謂的“和父母對著干”。
其實,如果朋友到家里來,穿鞋踩到新地毯上,你會很客氣地表達你的擔心;很累的時候朋友邀你赴宴,你會委婉地謝絕,你不會用以上的四種方法。
為什么我們不能把孩子當作平等的人來對待呢?
每天被父母指揮、控制、命令,孩子就會采取自衛(wèi),對父母充滿敵意,加以抗拒;而一旦孩子習慣了被父母控制、強迫,他們又會自然形成服從別人的性格,一切問題都等別人來給自己解決的方案。
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磨蹭、拖拉,從不考慮父母的需求,事實真相是,是父母自己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體諒他人的機會。
變“你”為“我”,這樣講話最有效到底怎樣講話孩子才聽得進去呢?有效的方法是放棄“你”的訊息,采用“我”的訊息。
×矛頭指向“你”
很多父母由于不會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guān)心和愛,反而造成孩子的對抗和不理解。
其實父母的談話有效或無效,其最大的差別是:所傳達的是“你”的訊息還是“我”的訊息。
請您反省自己給孩子的信息,是否都以“你”為開頭:你煩死了;你不準這樣;你難道不……;你如果不住手的話我就要……;你就不能乖一點;你太不聽話了……√“我”的感受是……當您只是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帶給您的感受是什么,此時,所傳達的訊息就變?yōu)椤拔摇钡挠嵪⒘恕?/p>
比如,疲憊的你可以說:
“我很累了,想休息,現(xiàn)在也沒力氣和你玩,你看怎么辦呢?”
這樣,您自身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還充分讓孩子掌握了主動權(quán),使他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解決面臨的問題。
又如,一個孩子在踢爸爸的小腿,請比較下面兩種訊息給孩子的感覺有何不同: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愿意被人踢。
2、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以后不準你這樣踢人,知道嗎?
第一句話告訴了孩子他這一踢給您的感覺是什么,這是一個無法爭辯的事實。
第二句話則告訴孩子他很壞,并警告他下回不準再犯。
顯然,第二句話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訊息讓孩子更能體諒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傷害,所以能幫助孩子成長,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試一試,表達“我”的訊息表達“我”的訊息是需要勇氣的,但絕對值得一試。
一開始還不熟練時,可以先掌握一個特定的形式,您可依據(jù)下列3個步驟:
1、描述自己覺得困擾不安的行為。
必須注意的是,只描述行為本身,而并非指責行為的當事人,例如:你把東西丟到全家共用的客廳里,影響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2、陳述自己的感受。
例如:我很生氣。
3、陳述理由。
例如:你亂翻東西以至于我的一份材料找不到了,可能影響我明天的工作。
進一步,可以用“當………,我覺得……,因為……”的句型來表達”我”的訊息,其模式為:事實—感受—理由。
例如:你和小朋友在小區(qū)的道路上踢球,我很擔心,因為有汽車進出,很不安全。
父母在孩子面前真誠地表露自己,也可以讓孩子敞開心扉表達自己,這樣,親密的親子關(guān)系建立好了,父母所有的生活智慧和建議才能被孩子接受。
你的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不聽話!做事磨蹭、丟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亂丟東西、跟大人頂嘴、事事對著干諸如此類的問題,歸根到底用父母們的一句話說就是孩子不聽話。
那么,孩子為什么不聽話?父母要如何講話,孩子才愿意聽呢?孩子不聽話,是……
不知道本文“我的孩子特別不聽話怎么辦”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感謝您的閱讀,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瀏覽其他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