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些家常話,別讓孩子“跑偏”
發(fā)布時間:2021-02-01 教育孩子筆記 跑的游戲幼兒園 幼兒園跑的教案下面是父母往孩子大腦中,可能“存儲”過的4個常用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怎樣讓孩子產(chǎn)生誤解,又要如何才能盡快改正那些歪曲的理解!看完文章后,寶爸寶媽可別再繼續(xù)誤導孩子哦。
1.“我們買不起!”
聽起來很耳熟吧,你說過嗎?不管父母的出發(fā)點如何,在并非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哭窮,會讓孩子誤以為你在杜絕他的貪婪。成人也不一定能明白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今天買不起,永遠買不起,又或者你只是不想在這上面浪費錢?YJS21.coM
2.“寶寶,要什么只管跟媽媽說”
有的父母的確過于疼愛孩子,逛商店時,孩子就像有了金手指一樣,指哪打哪。這樣肯定會寵壞孩子。有的父母不管去哪買東西,總不忘了給孩子添個玩具或買件衣服。問題在于,好不容易爸媽忍心對孩子的要求說個“不”,孩子早已不能接受了。如果孩子認為,錢總是會有的,而價格從來都不是問題,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經(jīng)歷中將很難獲得動力。他會覺得生活得好是理所當然,不好就是別人欠他的了。
3.“爸爸、媽媽如果不工作,怎么給你買禮物啊”
父母難免有因為工作忙,不能陪孩子玩的時候,而這時候孩子卻又特別黏人。所以,“爸爸、媽媽如果不工作,怎么給你買禮物”的話就很容易脫口而出了。對付大人的這一招,孩子們也有必殺技:他會挺起小胸脯保證“我再也不要玩具不管你是因為對工作的熱愛,或者經(jīng)濟壓力迫使,對于“工作狂”父母,孩子們只有一個理解--“他們不肯陪我”。
4.“別告訴我別人有多少玩具,對你來說,這些足夠了”
孩子們串門之后,總喜歡告訴媽媽,鄰居家有多少玩具。這時候,敏感的父母很喜歡說,“你是不是又想買新玩具了,你的玩具已經(jīng)夠多了。”不過,這時候小朋友的腦子里早已浮現(xiàn)一整床玩具的畫面,爸爸媽媽說什么都聽不進去了。對父母來說,真正的問題不在于買那一兩樣東西,而是一聽到孩子說這種話,就過于機警地、條件反射式地害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貪婪。
靜下來的時候也會想想,他到底是想再要一個玩具,還是只是單純地描述她在鄰居家看到的情況?他畢竟還是個孩子,如果你過于急切地否定孩子,這會讓他感覺受挫、委屈,因為他不知道究竟為什么媽媽會對她這么生氣。如果第二天,你又恰巧為自己購進一雙新鞋,孩子就更會覺得你很虛偽,之前所說的一切不過只是對他的“單邊條約”罷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教育孩子這些話別脫口而出
當你還在孩童時代,有沒有父母或別的親戚長輩的某句話曾無意間“刺痛”過你,讓你至今還印象深刻,甚至耿耿于心?那么當你為人父母時,是不是該吸取經(jīng)驗和教訓呢?專家表示,孩童的心靈幼小而純真,為免由此蒙上陰影,以下這些話切忌動不動就脫口而出。
“你真笨”
這句話常被很多父母掛在嘴邊,那究竟怎樣算“笨”?別人都會走路了,而你還不會走,你就是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而你還不會說,你就是笨嘴拙舌。為什么別的同學考試全對,而你總是做錯題?還是你笨吧!原來“笨”是人為規(guī)定的概念,是同別人比出來的。
其實稍懂了點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他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出錯,學東西這么費勁,此時他多么需要自己最親近的人(家長)的一句肯定和鼓勵。而當“你真笨”這冷冰冰的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孩子心里是多么難受!甚至會有不少孩子從此抱定“自己就是個笨孩子”的想法。
“打死你”
“不打不成器”的觀念如今仍然在很多父母的腦海之中根深蒂固。打罵孩子的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脫口而出一句話:“打死你!”殊不知,這類空洞的話語,除了降低父母的威信之外別無它用。因為這只是一句“大話”,相信沒有哪個父母會真的將其兌現(xiàn)。而當他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也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于是,孩子也不會因此而停止他們的行為,反而他們的叛逆之心會被激起,“吃頓生活”之后,他們會更加“囂張”地和父母作起對來。
“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這恐怕是家庭聚會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問題了。除了父母,孩子姑姑、阿姨之類的親戚也很喜歡用這個來逗小孩:“我好還是你媽媽好?”
孩子如實回答,招來一頓奚落,“我都給你買吃的了,還是你媽媽好?”孩子想想也是,她給我買吃的了,這是事實;媽媽好,這也是事實。究竟該怎么回答呢?不久,孩子就明白了:誰問就說誰好。于是,孩子還學會了奉承,大人愛聽什么就講什么,不用講真話。
“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狼來了”的廣為人知,使得有些父母至今還在拿“狼”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再不聽話,把你送去要飯”、“讓公安局來抓你”等。
嬰幼兒正處在身體機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恐嚇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壓力,加劇內(nèi)心沖突,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恐嚇也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父母若常用鬼、壞人、狼等恐嚇孩子,可能會令他建立條件反射,變得膽小、怯懦;恐嚇還會令孩子產(chǎn)生錯誤概念,在他眼中,“狼”、“要飯的”、“公安局”等都令人恐懼,以后要糾正這個概念可就費時又費力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為圖一時省事而胡亂嚇唬孩子。
“這么大了還尿床呢”
孩子尿床,是因為大腦負責控制排尿的神經(jīng)尚未發(fā)育周全,隨著年齡增長自然就會消失。這不算是什么大毛病,但孩子的心理負擔卻很重,他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由此而產(chǎn)生嚴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
因此要是孩子尿床了,家長不必大驚小怪,只需勤洗床單就行了。切記不要對孩子有任何埋怨,更不要將此事當作笑料到處宣揚。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可能終生感激。
警惕孩子22種心理異常行為
關鍵詞:
現(xiàn)代社會中,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異常行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y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p> 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fā)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到2-3歲以后,這種現(xiàn)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屏氣發(fā)作 是指嬰幼兒在受到刺激哭鬧時,在過度換氣之后出現(xiàn)屏氣,呼吸暫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嚴重者可出現(xiàn)短暫的意識障礙。 短則半分鐘到1分鐘,長則2分鐘到3分鐘。多見于2歲以內(nèi)的孩子?!?/p>
口吃 是指說話時言語中斷、重復、不流暢的狀態(tài),是兒童期常見的語言障礙。約有半數(shù)口吃的兒童在5歲前發(fā)病。
言語發(fā)育延遲 是指兒童口頭語言出現(xiàn)較同齡正常兒童遲緩,發(fā)展也比正常兒童緩慢。一般認為18個月不會講單詞,30個月不會講短句者均屬于言語發(fā)育延遲。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選擇性緘默癥 是指已獲得語言能力的孩子,因為精神因素的影響,在某些特定場合保持沉默不語。如 在學校里不講話,但在家里講話。這種心理問題多在3-5歲時起病。
遺尿癥 指5歲以上的孩子還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間經(jīng)常尿濕床鋪,白天有時也尿濕褲子。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動癥 指局限于身體某一部位的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出現(xiàn)抽動。表現(xiàn)為眨眼、擠眉、皺額、咂嘴、伸脖、搖頭、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見于5歲以上的兒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難 是指兒童在臨睡時不愿上床睡覺,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動,或反復地要求父母給他講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強入睡。
夜驚指在睡眠中突然驚醒,瞪眼坐起,驚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癥狀,多半發(fā)生在入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以5-7歲的兒童最為常見。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睡行癥 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fā)生在睡后2小時內(nèi),醒后不能回憶。見于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于5-12歲兒童。
夢魘 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里的內(nèi)容,使孩子處于極度緊張焦慮狀態(tài)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fā)生在后半夜,多見于學齡前兒童。
偏食 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占25%左右,在農(nóng)村兒童中約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兒童時期出現(xiàn)的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發(fā)、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于4-5歲以上 的兒童。
攻擊行為 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xiàn)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xiàn)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xiàn)第二個高峰??傮w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退縮行為 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huán)境中去,不愿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依賴行為 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并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fā)生焦慮或抑郁。
分離性焦慮 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xiàn)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神經(jīng)性尿頻 指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guī)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shù)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神經(jīng)性嘔吐 指一種反復的餐后嘔吐,但不影響食欲、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癥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fā)病,以女孩為多見。
性識別障礙 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征像女性,或持續(xù)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
孤獨癥 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fā)育障礙,刻板重復動作和對環(huán)境奇特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多見于男孩,男女比例為4-5:1。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y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別讓這些小事,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國外一檔脫口秀《吉米雞毛秀》的節(jié)目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當父母告訴孩子,把他們的萬圣節(jié)糖果都吃完后,孩子們的不同反應。
不知道朋友們前幾天有沒有湊熱鬧,讓孩子打扮打扮去過萬圣節(jié)。在西方國家,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裝扮成各種可愛的嚇人的形象,晚上開始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
對孩子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年一度的糖果盛宴,孩子們挨家挨戶敲門討要,在外面游蕩好幾個小時,就是為了獲得一籃子甜蜜的糖果。
告訴孩子們,爸爸媽媽在你睡覺的時候吃掉了所有的糖果,孩子們瞬間的表現(xiàn)都非??鋸?,有些沖過來動手打起了父母,有些假裝平靜,默默流淚,更多的是聽到消息后直接崩潰大哭……
逗孩子,是為了讓她笑
而不是讓她哭
我跟這位好友說,你這樣回復是不是讓人“下不來臺”?
然后好友跟我說了一個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她小時候,可能是學前班或者一年級的時候吧,具體時間記不清楚了。自己看手工書上的做法,做了一個小的零錢包。自己非常喜歡,就把平時攢下的零錢全都放進了那個小包里面。
錢也不多,只有2塊7毛錢。最大面額是1元,剩下的就是5角,2角,1角這樣。后來她把零錢包藏在一本書下面,就出去玩了。
回來后發(fā)現(xiàn)書桌被收拾過了,自己的零錢包也不在了。她趕忙過去問自己的媽媽,媽媽看了一眼爸爸,然后說:“哦,你說那個紙包是吧,我給你收拾書桌的時候以為是廢紙,扔掉了?!?/p>
好友說她現(xiàn)在還記得自己當時的震驚,直接沖著自己的媽媽問:“扔到哪里了?那里面是我的錢啊!”
她爸爸過來補刀:“那誰知道扔哪里了,可能早被人撿走了吧,誰叫你自己不放好……”
好友說她后來開始大哭,特別委屈也特別無奈,天都塌了的那種感覺。后來媽媽從一個架子上把零錢包還給她,然后還挺不耐煩的說:“還你還你,為這點事兒還值得一哭啊。”
是啊,2塊7毛錢,又算什么大錢呢?
但孩子理解不了,在她看來,這些錢代表著她的努力和自由。是每次看到辣條雪糕的時候,強忍住自己的口水,一分一毛攢起來的。
那些錢意味著,以后遇到喜歡的小東西,她可以不必向爸爸媽媽發(fā)出請求,靠自己也可以擁有。
而她最信賴的父親母親,卻聯(lián)合在一起用這件事情來逗弄她。
現(xiàn)在好友的女兒已經(jīng)5歲了,她說自己小時候被父母類似手段逗過的次數(shù)太多,所以從女兒出生起,就給自己和老公訂立了一個原則,逗孩子笑可以,但絕對不能用類似的方式逗孩子哭。
她的原話是:“被父母那樣逗了之后感覺很不好,覺得自己像一個傻瓜、小丑?!?/p>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口中的“逗小孩兒玩”,已經(jīng)類似于“捉弄”孩子了。
“逗”孩子是以孩子的快樂為前提,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制作出讓兒童歡樂的事情,而“捉弄”孩子則是大人利用小孩的天真、單純和信任,故意讓孩子擔心、害怕和哭泣。
不正確的方法逗孩子
后果可能比想象更嚴重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里面,曾經(jīng)說過自己女兒圓圓被一群大人“逗”的事情。
當時女兒圓圓還在上幼兒園,她因為工作繁忙就讓孩子爸爸接孩子放學,但是因為還不到下班時間,女兒必須在爸爸單位呆一個小時才能回家。
辦公室有幾位同事經(jīng)常喜歡用各種嚇唬的方式逗弄圓圓。有一次圓圓爸爸把女兒放辦公室就去跟領導開會了,離開的時間可能比較久,辦公室一位同事煞有介事的跟圓圓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女孩,跟我回家吧。”說著還做出要強拉孩子走的樣子,圓圓馬上被嚇得大哭起來。
尹建莉知道后,安撫了女兒很久。不過女兒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好幾次都從夢里哭醒,所做的夢都是說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可想而知,孩子感受到了多大的恐懼。
然而這些還只是心理上的恐懼,去年很多媒體都報道了一則這樣的新聞:
有位媽媽生了二胎,大寶7歲,二寶2個多月。一天中午媽媽去了廁所的功夫,大寶把二寶從8樓扔了下去。
后來找到直接導致悲劇的導火索,是當天早上大寶到鄰居大媽家跟她的孫子玩時,大媽說了一句無心的話:“你媽媽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小女孩當場臉色刷白,整個早上都悶悶不樂,沒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媽說當時也沒什么目的,只是為了好玩。
孩子之間的性格差異和理解能力差異很大,同樣一句話,可能跟一個孩子說,孩子嘻嘻哈哈就過去了。但是跟另一個孩子說,無異于是把孩子推進深淵,讓孩子被尷尬、恐懼、失落、憤怒這些負面的情緒所包圍。
所以,作為父母盡你所能去保護孩子,更不能用可能傷害她的方式捉弄她,當親友捉弄孩子時,站在孩子一邊,給予堅定的制止。
真和善是教育的基石
愛孩子,就尊重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捉弄著孩子,為難著孩子,你一試圖阻止,他先臉色一變,來一句:“就是開玩笑而已,你也別這么慣著孩子嘛。”
在孩子的世界里,你吃光了他的糖果就差不多是對一個成年人說“我把你放在桌上的手表和錢包扔掉了?!?/p>
對孩子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你要跟我走。”孩子所感受到的恐懼,不會亞于跟一個成年人說:“你爸爸媽媽離世了,你趕快回家看看。”
對孩子說你爸爸媽媽生了二胎,不會再喜歡你了,就類似于跟一個成年人說:“你愛人有了新歡,不會再愛你了……”
相信沒有一個智商情商正常的成年人,會為了看到另一個成年人委屈、無助的樣子,而故意開這種玩笑。
不會對成年人做的事情,為什么要對一個孩子做呢?
也許只是因為孩子弱小,不會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也許只是因為孩子不懂事,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候會手足無措,任人擺布;也許只是因為孩子們天真善良,總是會很快忘記難過的事情,輕易原諒;也許只是因為大人之間沒什么太多話題,只要在孩子身上找找存在感。也許……這些大人的童年也是在這樣的調(diào)侃與哄騙中度過的。
網(wǎng)上也有很多人,會說不準開孩子玩笑的父母是玻璃心。
我在網(wǎng)上看到一位媽媽是這樣回擊的:
“生個寶寶不拿來呵護,難道是拿來摔的嗎?為什么總有人在強調(diào)孩子的抗打擊能力,又不是諾基亞!玻璃心又怎么,至少晶瑩剔透,總比摔不破的一坨木疙瘩好看吧!”
真的很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無論怎樣,作為孩子的長輩,都有責任為他們提供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huán)境。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應該去保護他,去感受他的感受。而不是在別人弄哭你的小孩的時候也在一旁跟著發(fā)笑甚至去強化這種行為。那并不好玩,也不好笑。
如果必須在“玻璃心”與逗孩子的“壞人”中做一個選擇,請選擇做一個“玻璃心”的父母,去維護自家寶貝的安全感,給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無陰影的童年。
讓孩子愛上英語閱讀,家長千萬別做這些事!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它能夠幫助我們培養(yǎng)語感、促進詞匯的積累,更能開闊視野。無論我們是學習母語還是第二語言,往往都是從閱讀開始的。但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有疑問:為什么孩子對英語閱讀這事不上心?買的讀物孩子不愛看?除了對動畫片,其他事根本不感興趣?其實孩子的這些舉動背后,大人都脫不了干系,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正是孩子不愛英語閱讀的主要原因。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
(一)家長沒有閱讀習慣
1.孩子的成長源于模仿
孩子的成長從模仿開始,我們的寶寶拿起梳子梳頭發(fā),拿起拍子打蒼蠅,不是他們天生就會,而是對大人動作的模仿。
從2歲開始,孩子對大人的模仿擴展到物品的使用方面,也就是說他們已經(jīng)有意識到動作和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如果我們平時有閱讀的習慣,會增加寶寶與書接觸的機會,如果寶寶在模仿你看書時,你給予肯定,那么這樣的模仿行為就會繼續(xù)。這樣是不是比刻意的塞給孩子一本書要有用且溫和的多呢?
2.榜樣的力量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榜樣的力量不可低估。家長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閱讀習慣也如此,在外界的學校教育沒有介入以前,你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二)忽視親子共讀的力量
這是中國家長的通病,我們總是給孩子一本書,簡單的告訴寶寶這是老虎,這是獅子以及它們在干什么。關于這方面,我建議大家聽一聽盧怡方的講座《如何用繪本啟動孩子的閱讀力》,講座中詳細描述了親子共讀對孩子智力發(fā)展的重要性,而且示范了正確的親子共讀應該采用的語調(diào)和節(jié)奏。
另外,當寶寶剛開始閱讀時,他并不能完全理解書中的意思,也不能及時補充書本以外的知識。如果父母適當?shù)倪M行延伸,就會大大提高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三)給孩子選擇的讀物難度不合適
孩子應對困難首先是逃避,然后排斥做類似的嘗試。興趣源自于愉快的體驗,如果我們選擇的讀物太難,孩子總是遇到困難,自然就不會喜歡,而且從此對閱讀的興趣也會大打折扣。另外,為孩子選擇多種類型的讀物,也能加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四)家里電視總是打開狀態(tài)
這也是一個環(huán)境問題,電視有畫面感,更吸引人,理解起來更簡單。過度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會影響閱讀習慣的形成。
總之,孩子閱讀習慣的形成要靠父母營造適當?shù)沫h(huán)境,興趣的培養(yǎng)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從點滴小事開始,不要低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每個家里都有一個愛閱讀的寶寶。
家園共育:別誤解孩子的這些行為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感覺自己很用心,但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發(fā)現(xiàn)孩子膽子越來越??;有時候感到孩子很容易煩躁;有時候明明是挺開心的,不知道為什么一下子就開始哭鬧了;一系列的問題困擾著很多家長。但家長是否想過,是不是可能走進了一個誤區(qū),孩子的這些行為一直被你誤解成是”不好”的,才導致困惑。下面列舉幾種常規(guī)的情況(只是挑選部分),也許對新手父母會有所幫助。
01、關于孩子”膽小”
這里的膽小,不是指孩子從小都比較膽小,指的是孩子之前膽大,大些了反而越來越膽小了。
舉個現(xiàn)實中的例子,有一個孩子,二歲的時候會用手去抓各類小昆蟲,比如蟋蟀、蚱蜢、七星瓢蟲等,抓來了還很開心,有一天父母突然發(fā)現(xiàn),這位小孩子三周歲的時候看到七星瓢蟲會躲開了,你硬要拿給他,他反而會哭起來。這個時候有些家長可能會開玩笑的說,越長越倒退了,小的時候不怕,長大了反而怕了。甚至繼續(xù)鼓勵他去抓,這個時候你去鼓勵他,他情緒會越激動。家長就會覺得怎么這么膽小了啊。
其實這個時候?qū)⒆觼碚f是好事,家長不應該這樣說孩子,為什么呢,這個行為表明,孩子的認知越來越好了,他知道哪些事對他來說是害怕的,哪些對他來說是安全的。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完全沒有必要去”強迫”孩子接觸他認為害怕的東西。02、孩子突然”煩躁哭鬧”
煩燥哭鬧打了引號,指的不是真的因為撞了、摔了哭鬧,也不是因為遇到傷心的事哭,那是什么呢?聽我慢慢解釋,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xiàn)的三歲之后(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部分),因為3-6歲的孩子是有意識的吸收性心智,3歲后的孩子慢慢會有自主性的意識,會有自己的想法,什么事都想去嘗試,有時候在做一件事,但總是失敗,就開始煩躁了,甚至哭了。
舉個例子,有位孩子剛開始會用筷子吃飯了,但不是太熟練,有時候夾一個菜總是夾不起來,這個時候孩子有可能會就煩躁,甚至哭鬧。為什么呢?因為在3歲以前孩子認為自己是”超人”,只要一哭,就會有吃的,會就有人來。但當孩子慢慢自己有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識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這樣,甚至有時候會認為自己”好沒用”。
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很簡單,在安全的情況下,詢問孩子是否需要幫助,如果不需要,那就在一邊看著他去完成,鼓勵他。只要傳遞給孩子”你需要幫助可以找我,我就在這里”這樣的信息就行了。其實是告訴孩子,你需要我?guī)椭臅r候,我會協(xié)助你;你不需要我?guī)椭臅r候,我也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與你一起面對這個世界。這個很重要,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他會覺得雖然世界與我之前想的不太一樣,但有人會一直陪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