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別這樣教寶寶學說話
發(fā)布時間:2021-01-29 幼兒園教學說課稿 幼兒園繪本教學說課稿 幼兒園寶寶游戲認為寶寶聽不懂剛出生的孩子,對成人的話確實聽不懂,但嬰兒的學習能力很強,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皩殞?,這是奶,你餓了吧!”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里。隨著他的智力發(fā)育,再經(jīng)過幾十次的語言重復,他就明白,原來總抱著我的人就是媽媽。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當有人對他說:“寶寶,你的球呢?”他會轉身去找,說明他已經(jīng)明白了話的意思。
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當寶寶已經(jīng)明白成人的話還不會從口中說出,若寶寶指著水瓶,成人馬上明白這是寶寶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遞給他,這種滿足寶寶要求的方法使寶寶的語言發(fā)展緩慢,因為他不用說話,成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圖,并達到他的要求了,因此寶寶失去了說話的機會。當寶寶想喝水時,你可以給他一個空水瓶,他拿著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時,會努力去說“水”,僅僅說一個字,你就應該鼓勵他,因為這是不小的進步。他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了。
用兒語和寶寶說話兒童語言發(fā)展有其自身的階段性,一般都是經(jīng)歷單詞句(用一個詞表達多種意思)、多詞句(兩個以上詞表達意思)、說出完整句子這幾個階段,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應了解這一規(guī)律,但又不能遷就他,而應通過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的語言向更高階段發(fā)展。1歲左右的寶寶,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抱抱”、“飯飯”、“打打”,結合身體動作、表情來表達他的愿望。如說抱抱時,就張開雙臂面向媽媽,表示要媽媽抱。到了1歲6個月左右,孩子能用二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開始時能把兩個詞重疊在一起,如“吃飯飯”、“媽媽抱”??斓?歲時,出現(xiàn)簡單句,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說出“媽媽抱寶寶”,“寶寶吃飯飯”等。在這些發(fā)展階段中,孩子用小兒語是因為其語言發(fā)展限制了他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些家長因此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重復寶寶的錯誤語音剛學會說話的寶寶雖然基本上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很多寶寶還存在著發(fā)音不準的現(xiàn)象,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小兒發(fā)音器官發(fā)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fā)音器官的調節(jié)能力都較弱;還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fā)音方法;不會運用發(fā)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發(fā)“吃”、“獅”的音時,舌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于是錯音就出來了。對于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fā)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時間一長,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發(fā)音就會逐漸正確?!緂X86.com 筆稿范文網(wǎng)】
語言環(huán)境復雜有些家庭中父母、爺爺奶奶、保姆各有各的方言,語言環(huán)境復雜,多種方言并存,這會使正處于模仿成人學習語言的小寶寶產(chǎn)生困惑,其結果是導致說話晚。因此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家人應著重教他正確的語言。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這樣叫寶寶最可愛
名字是區(qū)別人與人的稱呼,而昵稱呢就要親切些,可以叫得有個性,用來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那大家都來說說在家里爸爸媽媽們對自己寶寶的昵稱吧
網(wǎng)友媽咪:這樣叫寶寶最可愛
碩媽瞇:我一般都習慣叫他寶貝或阿妞(閩南話對孩子的愛稱)有時候也叫碩碩一直都沒給他取小名(他爸爸說男孩子取什么小名叫碩碩就可以了)
彤彤媽:在家里嚴肅時就叫寶寶的學名,平時叫彤彤,表示親近的時候會叫她小屁屁或小狗狗.剛開始叫彤彤小狗時,她也說媽媽是大狗,可后來她知道那是喜歡她才叫的,就讓叫了,每次叫她,她還學小狗叫呢
昊媽咪:因為我家昊爸爸小名叫大為,所以昊就叫小為為!哈哈
深海微塵:我家琪琪有好多的哥哥姐姐表哥表姐,所以叫她“妹妹”,只不知以后會不會是姐姐
果果:我家寶寶小名就叫“果果”,她奶奶會叫她“妮妮”,這也是我們潮州人對小女孩的昵稱
夕子姐姐:偶女兒原來的昵稱叫寶寶和囡囡,可是后來有一次去健康檢查,醫(yī)生說一定要叫她名字,讓她對自己的名字有所記憶,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昵稱就叫婷婷,不過偶爾偶還是會叫她囡囡的。
小木子:我們叫諾諾的多,有時也叫寶寶,寶貝,小臭屁,小壞蛋什么的。。。不過她現(xiàn)在會說我不是小壞蛋,你才是大壞蛋!
VIVTOR媽咪:那很多了……寶貝、貝~、小肉肉(滬語)、肉肉、多多、囡囡、小囡……哈哈
杰杰:杰杰自已說自已叫杰寶
父母要學會聽懂寶寶的童話
小嬰兒不會說話,只能靠哭向大人表達他的“意愿”。所以,想要養(yǎng)育好寶寶,爸爸媽媽們就必須先學會聽懂他在說什么。
父母要學會聽懂寶寶的童話
聽懂寶寶的“童話”
哭是嬰兒的一種運動方式??奁苁箤殞毜男夭繑U張,增加肺活量。哭泣的寶寶四肢亂動,不但活動了肢體,也增加了食欲。所以,適當?shù)刈寢雰嚎抟幌聦】涤幸妗?/p>
“童話”之一:喂,我餓了
多數(shù)寶寶,尤其三個月以內的寶寶,在饑餓、口渴時會哭,有的寶寶可能還會伴有頻頻的吸吮動作。若離開上一次哺乳已有三個小時,寶寶哭吵多半是因為他餓了。通常喂奶后,寶寶就不會再哭了。
“童話”之二:哦,我尿濕了
寶寶的尿布濕了也會哭吵,及時換上清潔的尿布后,寶寶的哭叫就會停止。一般地說,白天每兩小時就要換一次尿布,晚上可適當減少換尿布的次數(shù)。
“童話”之三:啊,我好熱好癢啊
環(huán)境溫度過高會使寶寶感到燥熱不適而哭吵,這時,設法降低環(huán)境溫度(如開窗通風等)可使寶寶安靜下來。
面部或全身有濕疹的孩子也會因為奇癢難忍而哭叫,媽媽可以用手輕輕撫摸寶寶濕疹處的皮膚,使寶寶慢慢平靜下來。
另外,對半夜哭叫的寶寶,媽媽除了需要考慮到他是不是餓了、渴了、尿濕了之外,也別忘了掰開寶寶的肛門仔細觀察一下,看看是否有蟯蟲爬出肛門口,使寶寶因肛門癢而哭叫。
“童話”之四:嗯,我想方便了
經(jīng)過正確的排便訓練、能定時“把”到大小便的寶寶,在想要排尿、排大便之前,會通過哭叫來表示他想方便。這時,寶寶的面部表情會變得不自然,目光變得呆滯。通常,爸爸媽媽只要及時“把便”,寶寶的哭叫便會停止。
“童話”之五:哈,我又打擾大家了
細心的媽媽一定會發(fā)現(xiàn),寶寶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會“日夜顛倒”,白天呼呼大睡,晚上醒著哭鬧。一般大多數(shù)新生兒會在半年內建立正常的“生物鐘”(白天醒、晚上睡),但也有部分寶寶要長到七八個月才能建立和成人一樣的作息規(guī)律。這種“夜啼郎”常常弄得全家不得安寧。這時,爸爸媽媽只能盡量忍耐,實在不得已時,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通過藥物來調整寶寶的睡眠時間。
“童話”之六:唉,我病了
寶寶生病了會哭,而且病種不同,寶寶的哭聲也會有所差異。爸爸媽媽可以從寶寶的哭聲中初步判斷寶寶得了什么病,并及時帶寶寶去醫(yī)院就診。
·鼻塞
寶寶吃奶時,常吃幾口哭兩聲,可能是鼻塞的緣故。寶寶鼻塞時吃奶,會因鼻腔、口腔均不能呼吸而哭吵。
·咽痛
寶寶吃奶時哭吵,要看看其口腔內或咽部是否有潰瘍或皰疹。有的話,寶寶吃奶時會因疼痛而哭鬧。
·腹痛
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哭鬧不止,面部有痛苦表情,腹部明顯脹氣,可能是腸痙攣所致。
寶寶一陣陣大哭,面色蒼白,頻頻嘔吐,排出果醬樣的大便,腹部可摸到如香腸狀的腫塊,可能為腸套疊。
寶寶大哭不止,腹股溝處可以摸到腫塊,可能是腹股溝疝嵌頓。
·頭痛
嬰兒頭痛時也會哭叫。腦膜炎或顱內出血引起顱內壓增高時,寶寶會發(fā)出一陣陣尖聲哭叫,這種哭聲對疾病的診斷有一定價值。
另外,如果寶寶患了中耳炎、外耳道癤腫,發(fā)皮疹或有外傷時,都會因不適而大哭。
·總結語
別看寶寶不會說話,但他的“童話”卻有一大堆。寶寶大哭時,爸爸媽媽們可以按下列步驟逐一判斷,包你臨陣不亂。
第一步:看看寶寶是不是餓了,尿布濕了,熱了,想方便了。
第二步:檢查寶寶全身皮膚是否有破損或皮疹。
第三步:排除了上述原因,仍無法使寶寶安靜下來時,可以帶寶寶去醫(yī)院就診。
美國父母怎樣提高寶寶體商
在春、夏、秋季,出生僅兩周的嬰兒會被抱到戶外,在柔和的陽光下享受日光浴和空氣浴,每次約15分鐘,每日1~2次,并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增加次數(shù),延長時間。其間,媽媽會輕柔地搖動寶寶的手臂、肩膀和腿。這類戶外活動讓寶寶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從而促進寶寶身心健康發(fā)育。
鼓勵并支持寶寶進行體育鍛煉,美國父母有6種做法值得中國的爸媽借鑒。
辦法1:鼓勵寶寶結交運動“高手”
體育運動往往是群體活動,因而培養(yǎng)寶寶的“合群”性格與培養(yǎng)他的體商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美國父母特別鼓勵寶寶結交更多愛運動、體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寶寶在后者的帶動下提高參與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辦法2:聘請體育保姆
體育保姆大多由運動水平較高的大學生擔任,他們不僅比普通父母更能發(fā)掘寶寶的運動天賦,而且能更有效地提高寶寶的運動技能。
辦法3:為寶寶樹立好榜樣
統(tǒng)計顯示,在父母不愛運動的家庭中長大的寶寶,往往也是個四體不勤的“小懶蟲”。故在美國有這么一句口號:為了寶寶能愛好鍛煉,您自己也必須愛好鍛煉。
辦法4:幫助寶寶克服相關的心理障礙
一些寶寶并非天生不愛運動,只是因為肥胖、手腳笨拙、反應遲鈍或身材過于矮小等原因,導致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對此,美國父母會及時開導寶寶,努力讓他明白“重在參與”的道理,不必過分看重運動表現(xiàn)或運動成績。如有必要,還會聘請心理專家協(xié)助。
辦法5:鼓勵寶寶多接觸和體育有關的信息
如要求寶寶留意報紙或電視上的體育新聞,讓他自編幼兒園的比賽報道,帶他親臨賽場看球,或給球星寫信等等。
辦法6:寬容尤為重要
對于手腳不太靈活、體能不夠充沛、運動水平也無疑很低的小不點兒,只要動起來便是好樣的。所以,美國人對寶寶的每一點進步都會及時予以表揚,還允許寶寶經(jīng)常變換鍛煉項目,以增強其運動興趣,不會動輒就批評寶寶“缺乏恒心”。他們明白:最重要的是幫助寶寶發(fā)現(xiàn)鍛煉的樂趣,養(yǎng)成愛運動的習慣,并由此而終生受益。
寶寶認人期,父母應該怎樣做?
如何陪同寶寶度過認人期
1.建立安全港灣
對于這個時期的寶寶,要盡量順應他的需求。例如,睡覺時不要驚醒他,或是輕輕呼喚他的名字;跟孩子一起玩耍,不要因為有事情要做就強迫孩子睡覺或是干別的;哭泣的時候要好好安慰他或是擁抱他,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這些才是回應孩子最好的方式。
2.根據(jù)寶寶的情緒給予安撫
當寶寶見到我們有很高興的表情時,我們也要用開心的表情來回應他。如果寶寶一見到我們就大哭,千萬不要露出緊張或是厭惡的表情來。這個時候寶寶的哭泣也許只是向我們撒嬌,要我們安撫他一下,爸媽應該及時回應。
3.摟抱對寶寶的重要性
摟抱對寶寶的意義很大,在整個幼兒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的摟抱是不可缺少的。寶寶可以從爸媽的摟抱中,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安慰和滿足,他能深深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4.分散寶寶注意力
萬一用盡各種辦法,寶寶還是哭鬧不止該怎么辦?分散注意力是個不錯的辦法。不過這得有賴于父母要知道寶寶平時喜歡什么。拿著寶寶喜歡的玩具,或是發(fā)出寶寶喜歡的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總之,黏人期到認人期,這是寶寶成長必經(jīng)的階段,家長不要過于擔心或手足無措。寶寶的人格發(fā)展是在不斷趨于成熟和獨立的,在1~2歲時可能就會不那么怕生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愛心,用你的關心愛護來陪伴小寶寶度過這段時期。
父母怎么教育寶寶學習
小寶寶出生時不僅有視力而且還有視覺偏好,他喜歡鮮艷的顏色,對比分明的圖案,喜歡看輪廓清晰而復雜的畫面,特別鐘情于人的笑臉。小寶寶還有聽覺分辨能力,能夠區(qū)分人的說話聲和其他聲音,能夠辨別出鈴鐺聲和蜂鳴聲,對媽媽的聲音尤其偏愛,對在媽媽肚子里曾聽過的樂曲更是情有獨鐘。除此之外,他還有有非常敏感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不愛學習的,因為學習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長大的孩子有很多不再愛學習了,家長便是始作俑者。寶寶本能的要去專注于周圍環(huán)境中新鮮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本領的提高,孩子學習的天性也越發(fā)高漲,我們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輸甲乙丙丁,而應該認真研究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培養(yǎng)寶寶不斷學習的基本能力。
寶寶都是學習的天才
小寶寶出生時不僅有視力而且還有視覺偏好,他喜歡鮮艷的顏色,對比分明的圖案,喜歡看輪廓清晰而復雜的畫面,特別鐘情于人的笑臉。小寶寶還有聽覺分辨能力,能夠區(qū)分人的說話聲和其他聲音,能夠辨別出鈴鐺聲和蜂鳴聲,對媽媽的聲音尤其偏愛,對在媽媽肚子里曾聽過的樂曲更是情有獨鐘。除此之外,他還有有非常敏感的味覺、嗅覺和觸覺,以及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這些豐富的感覺能力是小寶寶學習的基礎,更可貴的是他還有旺盛的學習欲望。你在床邊放一件漂亮的玩具,他必然定睛去看;你在旁邊搖動搖鈴,他必然定神傾聽。寶寶本能的要去專注于周圍環(huán)境中新鮮的刺激。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本領的提高,孩子學習的天性也越發(fā)高漲,你帶他到戶外轉一圈,他就總盼著再出去欣賞這美麗的世界;你擋住了電視屏幕,他就會歪身扭頭夠過去看;聽到大人高談闊論,他會停下自己的活動,洗耳恭聽你們的高見。
再長大一些,寶寶熱衷于跟媽媽一起讀書,還主動伸手翻篇兒;他會央求你給他講故事,而且百聽不厭;他會翻遍家中的抽屜、柜廚以及廚房、廁所的各個角落,尤其是家長明令禁止的那些神秘地帶;他會不斷地模仿家長的動作、語言和表情,會不斷的制造麻煩,不斷問這問那。
所有的這一切都代表著孩子學習能力的進步,家長一定要認清寶寶簡單活動背后蘊涵的求知欲望,給他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恰當?shù)膸椭?,讓寶寶享受到學習和進步的喜悅。
家長是寶寶不愛學習的始作俑者
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不愛學習的,因為學習是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長大的孩子有很多不再愛學習了,家長便是始作俑者。
不愛學習首先是家長沒給寶寶提供足夠的機會。比如歡歡,當他自己能夠抬起頭時,就特別喜歡被豎著抱起來,以便更好的欣賞漂亮的家飾,但家長因為怕會傷到孩子而不敢豎著抱,結果不僅限制了能力的發(fā)展,還打擊了歡歡求知的沖動。
不愛學習還可能是家長磨滅了寶寶探究的沖動。小小孩兒能夠專注游戲的時間是很短暫的,以后隨著各方面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漸延長,家長如果能夠恰當?shù)剡M行引導,會大大提高寶寶的學習能力,而歡歡的家長沒有真正理解這個道理,他們頻繁地變換玩具,本想延長游戲時間哄寶寶高興,但實際上卻渙散了他的專注力,讓歡歡感到疲憊和無能,漸漸的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沖動。
家長最常見的問題是給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壓力,令他感到學習是一件煩惱的事。過于追求教育的成功,沒有足夠方法和技巧的家長,在孩子眼里是一個笨拙而乏味的老師,不僅難以學到本領,連學習的興趣都大大減退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人生啟蒙的老師,我們不必花更多的精力灌輸甲乙丙丁,而應該認真研究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培養(yǎng)寶寶不斷學習的基本能力。
保護和引導學習的積極性
保護和引導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是關乎孩子一生成就的大問題,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不斷提高育兒水平。
1、客觀評價寶寶的能力,時時告戒自己寶寶他能行。
2、給寶寶提供足夠的機會,讓他接觸新鮮事物。
3、尊重寶寶自己的選擇,給他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4、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鼓勵寶寶努力試一試,然后再給予最低限度的幫助。
5、詳細講解寶寶專注的事物或活動,配合他但不干涉他。
6、多請教寶寶簡單的問題,啟發(fā)他去主動思考。
7、及時且具體形象地解答寶寶的疑問,幫助他去理解。
8、隨時鼓勵寶寶的探索沖動和點滴進步,給他以繼續(xù)努力的動力。
每一個寶寶都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因為他們是學習的天才,早產(chǎn)的孩子或遇到其他問題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歡歡的學習積極性從開始就得到保護的話,我相信他的發(fā)育水平一定比現(xiàn)在高,盡管錯過了一段最寶貴的時間,但從現(xiàn)在開始適度加強對歡歡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幾個月以后,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小伙子”大踏步地追趕上他的同齡伙伴
父母怎樣處理寶寶黏人的行為?
當寶寶感到不安全的時候會找媽媽,這是寶寶內心需求保護的表現(xiàn)。寶寶黏人也有相似的道理。專家認為應該以“15個月”為分界線來看待這個問題。
15個月之前的寶寶可以隨意寵他
有人認為,孩子黏人是因為他的情感需求沒得到滿足,一旦滿足了,你想讓他黏你都難;還有人覺得,太黏人的孩子獨立性差,大人越順著他,越會助長他的依賴感,所以必須拒絕他黏人。
“對待15個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隨意寵他,不僅不會寵壞他,還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間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睂<艺f。
事實上,寶寶能否形成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1歲左右是關鍵期。此時,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處,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對他們的哭鬧、微笑等行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應,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更能增加寶寶的安全感,這將影響到他以后與人溝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氣。
但如果把照顧孩子的責任過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這個人。專家提醒,在媽媽積極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員尤其是爸爸照顧孩子的機會。
孩子黏人順從還是拒絕因人而異
至于15個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長該順從還是拒絕,則要根據(jù)不同情況,有區(qū)別地對待。
●安全感不足
這類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平時照顧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難建立起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于是,這些孩子多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離開視線,就極度恐懼,哭鬧不止。
建議:盡量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離開,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讓他明白:我只是暫時離開,一會兒就回來。最好每次離開前和寶寶約定好回家的時間,且一定要守時;尤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的愛的語言和撫摸是他們的強大后盾。
●和外界接觸少
在教養(yǎng)過程中,家長既不太注重帶孩子接觸外界環(huán)境和人員,又很少請朋友來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機會和陌生人溝通,更沒有體驗過和外人交往的快樂,因此,他們常常因為恐懼外界而過于黏父母。
建議:幫助孩子逐漸接觸外界。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比如家里)接觸外人,剛開始接觸外人時,家長可以緊握孩子的手或緊緊摟住他,讓他能夠在安全感較強的情緒下嘗試交往,當孩子看見陌生人退縮時,更要抱緊他,給他安全感。
●心理依賴感較強
由于家人從小到大包辦過多或太過溺愛,孩子的依賴感就比較強,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們的獨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或陌生人時不自信甚至退縮,還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嬌慣而專橫跋扈,影響人際交往。
建議:10個月、1歲、2歲……孩子會出現(xiàn)很多執(zhí)拗期。他為什么執(zhí)拗?就是要從思想、行為上體現(xiàn)他的獨立。這時,家長要避免干涉、包辦過多,否則,他會慢慢喪失承擔責任的需求,導致心理依賴越來越強;如果孩子已經(jīng)依賴感很強了,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適當忽略他的黏人行為,還可以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并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第一句話請這樣說
孩子放學回家,父母第一句話請這樣說
剛上學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等待著媽媽來接,孩子看到媽媽來了,嘴巴嘟嘟很委屈的樣子。
媽媽故意忽視孩子的表情,微笑著問:“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女孩滔滔不絕地跟媽媽描述她跟一個小同學如何將積木堆成了一個小山……
其實本來打算抱著媽媽大哭一場,還要跟媽媽說永遠也不要上學。只因為媽媽的一句話,情緒立即180度轉變。
01放學后你問孩子的第一句話
會將決定他們的一生
據(jù)了解,父母大多數(shù)問的是孩子吃、穿等生活情況,其次是詢問孩子學習情況,還有少數(shù)家長甚至會像偵探一樣,詢問老師是否打人、是否罵人。
問什么話其實反映了大人的生活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觀,會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導。
請試試這類正面的問話: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開不開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
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哪些優(yōu)點?
給媽媽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兒!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
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勇敢面對、樂觀向前。
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關注我們值得關注的事情,我們才能快樂。
孩子頭腦中總是帶著對上學的美好,孩子自然喜愛上學。
拒絕負面的問話:
今天哭了嗎?
有沒有吃飽?
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
老師兇不兇?
批評你了嗎?
老師有忘記帶你上廁所嗎?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
上學總是很不愉快!引導孩子瞬間聯(lián)想,在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能吃飽睡好,也沒人跟我搶玩具,爸媽也總能第一時間回應我的需求。這里不好,我上學不快樂。
會讓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偏見的問話:
總是搞得臟兮兮,這老師真是!
尿濕了也沒換,上班當睡覺呢!
怎么臉劃破了?老師真不盡責!
磕破嘴巴了,老師怎么看的孩子!
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信息:
老師不盡責,我受傷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師或別人的責任。
讓孩子學會了抱怨,漸漸地,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跟你抱怨說,鉛筆丟了是某某同學搞鬼,今天沒喝水是因為老師總是玩手機等。
無論對老師有萬般意見,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評老師。
02孩子在學校遇到的事情
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總會因為新環(huán)境而不適應,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不開心,爸媽可以引導孩子將在學校的經(jīng)歷說出來。
但爸媽需要知道的是,上學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他們永遠不能在大人的庇護下成長。
所以他們在學校遇到比如跟小朋友搶玩具打架、因為玩鬧摔倒磕破等一些小傷,不要去指責老師,更不要告訴老師應該如何保護好孩子。
因為沒有老師故意讓孩子受傷,甚至很多老師都害怕孩子在學校受傷。這一切經(jīng)歷,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跨越的一個個的坎。
03除此之外,
放學接孩子的細節(jié)也很重要
不要帶著玩具、零食、飲料等接孩子放學,更不要一把接過孩子的小書包。
因為老師千方百計在學校讓孩子變小大人,一出校門就變回了“小寶寶”,老師的苦心功虧一簣。
看到孩子不要忘記來個擁抱,擁抱不僅會讓孩子忘記了所有不愉快,還能讓孩子知道,雖然跟媽媽分開了一天,但是媽媽還是很愛我的。
04爸媽每周至少
親自接一次孩子放學
對于職場爸媽們來說,接孩子放學可能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但是,請盡量每周至少接一次孩子放學。
別看接孩子放學這一事情無足輕重,但是在孩子心里,你的出現(xiàn)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關注和重視,還有就是這瞬間的陪伴,能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滿足。
05如果孩子說不想上學怎么辦?
首先要問清楚孩子為什么不想上學,一般來說剛上幼兒園或放假很長時間后上學,孩子都會抗拒上學,這跟孩子的分離焦慮有關。
這種情況下,爸媽不要訓斥打罵,可以說媽媽知道我們家寶貝不想上學,媽媽小時候也曾經(jīng)不想上學。
但每一個人都要上學,就像媽媽一定要上班一樣,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呀。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一種責任。
但如果孩子實在是不想上,可以適當讓孩子休息一下,調整情緒后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