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賈乃亮:堅持用大人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發(fā)布時間:2021-01-27 幼兒園大班的語言教案 幼兒園語言教案 幼兒園大班語言說課稿

父母在和寶寶說話時,不要模仿寶寶說話,要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教導寶寶,盡量少用或不用兒語,更不能用兒語來教孩子認識事物,要逐步引導孩子擺脫兒語。賈乃亮在和甜馨交流時就從來不用兒語,而是用大人的語言和她交流,所以甜馨才會有那么多的金句脫口而出。

航航已經(jīng)滿20個月了,疊詞很早就會說,別人同他溝通的話他都可以聽懂,可是到現(xiàn)在還總是在說疊詞,從沒說過一句完整的話。媽媽看其他同齡孩子有的已經(jīng)可以把一句完整的話說得很好了,就很著急也很擔心,兒子是不是有些笨呢?后來,一個朋友告訴航航媽媽:“不是孩子笨,是你總和他說疊詞,拖延了他從疊詞到完整句子的過渡?!睆拇?,航航媽媽開始摒棄一切疊詞、兒語。比如,航航說:“媽媽,糖糖?!眿寢屩篮胶揭蕴牵谑蔷椭貜秃⒆拥囊馑?,用完整的句子說:“寶寶,應(yīng)該這么說:媽媽,航航想吃糖。”航航看到媽媽穿襪子,說:“媽媽,襪襪?!眿寢尵驼f:“媽媽在穿襪子?!甭?,航航逐漸學會用規(guī)范的語法形式表達他的意思了。

專家解析:

在對寶寶進行早期語言訓練時,父母應(yīng)了解這樣一個規(guī)律:一歲左右的寶寶,隨著成人的語音刺激“咿呀”學話,語言處于單詞句階段,寶寶經(jīng)常發(fā)出一些重疊的音,如“糕糕”、“飯飯”等。到了一歲半左右,寶寶能用兩三個詞組合在一起表達意思了,這就進入了多詞句時期,如“吃飯飯”、“媽媽抱抱”。到兩歲左右時,寶寶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

用兒語說重疊的字音,或者用象聲詞代替事物的名稱,這是寶寶語言發(fā)育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而并非寶寶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如果媽媽不明就里,覺得這樣說話很可愛,于是也天天和寶寶用兒語、疊詞對話,就會延長寶寶從單字到句子的過渡期。

而且,如果總跟寶寶說兒語,他就先聽懂兒語,當他發(fā)現(xiàn)兩個成年人交流的語言與他所懂的語言有差異時,就會產(chǎn)生疑惑。當寶寶真正開口說話的時候他不知道該說哪種,導致寶寶不愛開口講話。比如,父母用“嘀嘀”代替“汽車”來教導寶寶,理由是“嘀嘀”是重疊音,寶寶較容易發(fā)出和很快學會,但“汽車”由兩個音節(jié)構(gòu)成,舌、唇等發(fā)音器官要做相應(yīng)的變化才能發(fā)出,這對于剛學說話的寶寶是比較困難,所以父母就索性用“嘀嘀”來代表“汽車”。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不可能一直用兒語說話,寶寶要開始學習標準的語言。如果此時才糾正“嘀嘀”就是“汽車”的話,會給寶寶造成雙重負擔,并且會耗費寶寶及父母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正確的發(fā)音。

所以,父母在和寶寶說話時,不要模仿寶寶說話,要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教導寶寶,盡量少用或不用兒語,更不能用兒語來教孩子認識事物,要逐步引導孩子擺脫兒語。

應(yīng)對策略:

1.雙向交流開始得越早越好

從嬰兒期開始,成人就可以開始和孩子進行語言交流了。成人要常對孩子說話,用豐富的聲調(diào)、表情、眼神、手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這種交流能促進孩子大腦發(fā)育,培養(yǎng)他對語言的反應(yīng),為以后真正的語言交流打下基礎(chǔ)。

2.語言環(huán)境不要太復雜

在同孩子說話時,家人最好用普通話。如果一個家里幾個家庭成員說的都是方言,甚至不同的方言,這種情況就屬于“家庭語言環(huán)境復雜”。語言環(huán)境太復雜會使正在學習語言的孩子產(chǎn)生混亂,無法分辨正確的語言符號,導致說話時間延遲、說話障礙等問題出現(xiàn)。因此,建議語言環(huán)境比較復雜的家庭,對孩子統(tǒng)一說普通話。

3.對孩子說話要溫柔可親

孩子玩完玩具后不愿意收拾,如果你訓斥道:“壞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孩子就會覺得媽媽不喜歡自己,對你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就更不愿意聽你的話了;如果你微笑著說:“乖孩子,要養(yǎng)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來,媽媽陪你一起收拾吧?!焙⒆泳蜁惺艿侥愕膼?,自然也就愿意服從。

另外,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隨便打斷他,更不要置之不理。讓孩子知道你對他說的畫很有興趣,多說“哦,是嗎?”“還有什么?”“太有趣了!”之類的話,這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情,既增進了你和孩子的感情,又培養(yǎng)了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

4.對孩子說話要把語速放緩

兩三歲的孩子對語言的分析能力較之以前有很大的發(fā)展,但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如果你對孩子說話就像連珠炮一樣,孩子肯定反應(yīng)不過來。所以,同孩子說話語速一定要慢,把每一個字都說清楚,孩子的思維才跟得上,才不會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對你的話置之不理的情況。

5.對孩子說話要用簡單的短句子

對3歲以前的小孩子說話,句子一定要短。孩子對語言只能瞬間反應(yīng),而無法像成年人那樣,把對方說的話先存儲在大腦中,再去回味理解。如果對孩子說話使用長句子,就會讓孩子“消化不良”。

此外,對孩子說話還可以多用以“我”字為主語的句子。比如,想讓孩子收拾玩具,用“我想有個乖孩子幫我收拾一下房間”比用“你看,你又不收拾玩具”更合適。常用“我”字教育孩子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別人對他行為的反應(yīng),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chǎn)生影響,從而學會改變自己,適應(yīng)他人的要求。

6.對孩子說話要用生動吸引人的語氣

孩子年紀小,好奇心強,喜歡新鮮活潑的語言。如果你總是使用呆板的語言對孩子說話,就會使他感到乏味,失去傾聽的興趣。所以,對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采用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比如叫孩子吃飯,如果你是說:“吃飯了,快坐好!”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吃飯不過是一個程序,沒意思;如果你今天說:“媽媽要吃飯啦,孩子是不是也一樣呢?”明天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那個乖乖吃飯,就是好孩子。”在你生動語言的“感召”下,孩子自然會乖乖聽話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和孩子正確交流的秘笈


1、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培養(yǎng)孩子的關(guān)鍵,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內(nèi)心的秘密。而孩子內(nèi)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慮。

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須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感情。

從孩子的方面來講,如果他遭遇了什么情緒上的問題或煩惱,首先求助的,無疑也是父親母親。因此,如果做父母的不善于與孩子交流,也就從一開始就阻斷了孩子與他人建立正常人際關(guān)系的可能。不幸的是,這往往是許多家庭的實際情形。

因此,要達成和諧美滿的親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須要對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覺的領(lǐng)會。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設(shè)好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的“橋梁”呢?比較實際的做法,就是從克服自己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礙開始。

通常而言,當孩子試圖與你談?wù)撍麅?nèi)心的煩惱時,如下反應(yīng)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礙的形成:

(1)用命令、指示或指揮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去做什么事情,給他下命令:

“我不管別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須給我……”;

(2)用警告、責備或威脅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

“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話……”;

(3)用說教、教化或規(guī)勸的語氣,告訴孩子他應(yīng)該如何做:

“你應(yīng)當……”;

(4)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議的方式,告訴孩子該怎樣解決問題:

“為什么不用另一種方法來替代呢……”;

(5)用評判、批評、否定或指責的語氣,對孩子進行負面的評判:

“你那樣做太不應(yīng)該了……”;

(6)以漫罵、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歸入另類,羞辱他:

“你的行為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那么,這時家長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呢?

①通過解釋、分析或診斷的方式,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么,或者分析他為什么那樣說,那樣做.讓孩子感到你在給他籌劃,幫他分析:

“你那樣說是想……”;

②用保證、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覺好受一些.勸說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否認不良情緒的影響:

“不要擔心,情況會變好的”

③用探索、詢問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獲取更多的信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關(guān)于這件事情,你還和那些孩子說過了?”

④以退縮、轉(zhuǎn)移或遷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擺脫出來,自己也避開問題,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把問題擱置起來:

“吃飯的時間咱們不談這個”。

⑤而正確的反映方式則是基本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評判和感覺,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判斷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給孩子打開一扇門,引導孩子去說話,使孩子在交流過程中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路,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

⑥用這種態(tài)度來與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以下一些回應(yīng)方式是比較簡單而又有用的:

“哦!”

“我懂了!”

“喔!”

“有意思.”

“怎么樣啦?”

“真的?!”

“我簡直不相信,真是這樣?”

“是那樣嗎?”

⑦其他一些反應(yīng)在誘導孩子去講、去說方面,更為有效:

“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我想聽聽這件事情.”

“講下去.”

“后來呢?”

“我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

“聽起來你對這件事情有話要說.”

“這件事看起來對你很重要.”

“咱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這件事你愿意談?wù)剢幔俊?/p>

2、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十二歲的小莉是一個緊張而又愛哭的女孩子。

她的表妹小珊來跟她住了一個假期,暑假快結(jié)束時,就要回家了。小莉非常舍不得,眼淚汪汪地對媽媽說: “珊珊就要走了,以后又是只有我一個人了?!?媽媽很輕快地說:“你會另外再找到一個好朋友的。” 小莉回答說:“可是我還是會很寂寞的。” 媽媽開始安慰她:“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忘了?!?“啊,媽!”小莉說著就哭起來了。媽媽生氣了:“你都快念中學了,還是這么愛哭。” 小莉狠狠地瞪了媽一眼,跑進臥室里,哭得更傷心了。

照理說,這樣一個場景會有一個圓滿的收場的,結(jié)果卻以一個小小的悲劇結(jié)束。

原因在那里呢?原因在于,孩子長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有了對于友情、親情的渴望。他們會對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的。然而,處于成人的世故與冷漠,他們往往對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很不在乎。這樣,他們就會忽視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細小的情感波動表現(xiàn)冷酷。這樣一種對待孩子的情感的反應(yīng)方式顯然不利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事實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我們對他的重視,哪怕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也不嚴重,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蛟S在故事中的母親看來,女兒不應(yīng)該因為與表妹的分離就流淚哭鼻子,但是她的反應(yīng)卻不應(yīng)該沒有同情。搜好家庭公眾號:haojiating-111關(guān)注!可加個人微信:2423433900交流!

做母親的應(yīng)該這么想:女兒很難過,我應(yīng)該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盡量設(shè)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內(nèi)心的感覺.如果這樣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安慰女兒: “珊珊走了,教人覺得很寂寞。” “你們倆這么要好,真舍不得讓她走?!?“你會想她的?!?這種反應(yīng)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chǎn)生親密的感覺。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他的寂寞和情感創(chuàng)傷就會消失。

父母對于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繃帶,可以治愈孩子受了損傷的自我。

這種策略可以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最好是能夠在家歡迎他。這時,她不宜提出答案千篇一律的問題來問:

“學校怎么樣?” “很好?!?“你今天做了些什么?” “沒做什么?!?相反,媽媽所說的話應(yīng)該表達出她很了解孩子在學校所受的考驗和苦難: “看你的樣子,今天的功課一定很重,” “你一定巴不得趕快放學?!?“回到家里很痛快?!?如果媽媽不能在家迎接孩子回家,留一張便條說明自己在何處,對撫慰累了一天的孩子的情感來說,效果也很好。

有一些父母喜歡以寫信的方式,來加深他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因為寫信比較容易表現(xiàn)他們對孩子的愛和重視。也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微型錄音機,將要對孩子說的話錄下來,孩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聽??傊愃七@樣的留言方式,可以增進孩子與父母在心靈之間的零距離,讓孩子真正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與安全的環(huán)境里。

3、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媽媽也曾痛苦過。

許多成人在為人父母之后,就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勢,試圖扮演領(lǐng)導者的角色,這真是一件奇怪而不幸的事情。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有一種父母的模樣,事事顯得胸有成竹、有主見、有把握。沒有缺點、沒有煩惱是他們理想中的自我。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也是一個普通人,和孩子沒有什么兩樣。

他們會刻意地回避自己過去作為“凡人”的經(jīng)歷,根本沒有勇氣告訴孩子自己過去的真相和現(xiàn)在的真實感覺。

也有一些父母,因為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自己是何感覺,只要孩子有需求,就那自己拋在一邊,無條件地接受和忍受孩子,隨時隨地為孩子做出犧牲。這樣的父母必定會做出虛假的行為、虛假地接受孩子的要求。

然而,這樣的虛假行為不僅使自己難受,當孩子感受到了以后,他就會因為父母發(fā)出的語言信息與父母發(fā)出的非語言信息的矛盾而倍感困惑。這時,孩子就會處于進退兩難之境.如果孩子被頻繁置身于這樣的情景,就會使孩子經(jīng)常蒙受“考驗”,使他們承載沉重的焦慮與負擔,導致不安全感的發(fā)生。

另外一些父母則完全是另一種類型,他們通常會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在面臨困難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緊張,很害怕。這時,這些父母就會坦然地跟孩子說:“是啊,爸爸媽媽也很害怕.”、“是啊,爸爸媽媽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很痛苦過?!边@樣,孩子就會想,既然連大人都會害怕,也會痛苦,那我也不必因為害怕、痛苦就覺得難為情。孩子對一些不良的情緒就不再抗拒,而是坦然接受。大家都能想像,對于某件事物,如果是抱著抗拒的心理,一定是處理不好的;相反,如果敢于勇敢地面對,才會處理得恰到好處。

如果父母不羞于承認自己的感受,就自然會解除孩子的抗拒心理。接下來,父母再講一些自己是怎么處理這些事情的例子,孩子自然就有了榜樣。這樣的親子交流,既消除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又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做父母的為什么不大膽嘗試呢?

事實上,與孩子作親密的情感交流的另一個秘方,就是對孩子表現(xiàn)出自己的坦率和真誠,獲得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成為孩子的摯友,把握孩子的內(nèi)心,有的放矢地引導孩子。

要做到這一點,父母應(yīng)該從內(nèi)心深處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情感深度的、理智的人.

雖然有些問題很難向一個不成熟的孩子解釋清楚,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坦誠自己的觀點,單單你的態(tài)度,就會贏得孩子的心.

實際上,告訴孩子父母的真實體驗,不僅能贏得孩子對你的信賴,同時,由于父母本人的真實生動的經(jīng)歷往往比起陌生偉人的壯舉,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因而更具有獨特的震撼力,孩子更容易從中學到面對困境與坎坷的方法與精神。

尋找和孩子交流的機會


昨天晚上外甥女參加高考美術(shù)輔導,九點半結(jié)束。姐姐怕她一人回家害怕,便讓兒子去接姐姐,并護送姐姐回家。兒子雖然年紀不大,可是個頭不矮。對這個任務(wù),他欣然接受。

我有點不放心,畢竟沒有讓他一個人走過夜路。我便建議陪兒子一起去。起初他不高興,我告訴兒子:媽媽趁機鍛煉一下身體,讓他陪著我。

這下好了,我們母子各自騎著自行車,邊走邊聊,兒子來了興致,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一路談了好多,以前在家里我從來沒有聽兒子說過的,今天,他毫無保留地向我訴說著心里話。

到了目的地,外甥女沒有放學,我們在校外等候。兒子興奮地給我說著他校內(nèi)的趣事,看到我滿臉的真誠,并耐心地聽著,隨時發(fā)表我的建議和看法。兒子興致更高了……

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完全把我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把心里話全盤托出。我真的很高興做兒子的聽眾。

青春期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天真爛漫。

兒子表達了他對同學友誼的各種看法,并征求我的看法。更有趣的是:兒子問起了我的初中階段有沒有對男同學有那種特殊的好感。

這個話題也是我近期對兒子比較關(guān)心和感興趣的。我經(jīng)常擔心兒子會有“早戀”現(xiàn)象,但是我從未觸及過這個問題,沒想到兒子卻主動出擊。今天這次意外的交流是很特殊的,很有教育意義的。我正好用我的智慧解決我所擔心的問題。

我積極地發(fā)表了我的觀點:巧妙的回答了他的問題,并告訴兒子,青少年追求美,樂于表現(xiàn)自我,對異性同學有好感,是非常正常的。并教會兒子,如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保護好同學之間的友誼。鼓勵兒子與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

告訴兒子把同學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并告訴兒子初中階段是學知識的黃金階段,一定抓住時機,好好學習,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兒子對我的話非常贊同,此時的我感覺與兒子拉近了心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尋求合適的機會,如何巧妙的尋求與人交流的機會,也是有學問的。

和孩子交流時的細枝末節(jié)


有很多家長都這么埋怨:上班忙,忙工作;下班更忙,忙家務(wù)。總沒時間陪孩子,以至于冷落了孩子,致使孩子迷上了電視、電腦、網(wǎng)絡(luò)游戲。我說:時間是擠出來的,其實你有很多時間可以和孩子交流的。要看你怎樣地調(diào)配時間了。因為,與孩子交流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無需任何準備,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在你接觸到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可以和他(她)進行交流了。通過交流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有意識記能力,還可以開拓孩子各方面的視野。但在交流的時候卻要注意一些細枝末節(jié)。

1、見面就講——滿足孩子欲望

一天不見,孩子有著跟你說個夠的沖動。此時,你不妨讓孩子把幼兒園里的趣聞趣事講給你聽或主動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中午的餐飲、交友、學習、自己的突出表現(xiàn)等……孩子會覺得你很關(guān)心他(她)會很樂意和你交流。你的舉動既了解了孩子一天的活動情況,還發(fā)展了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

當然,問的時候切忌消極的問題,如:今天有人打你了嗎?他聽到你這樣的問話,即使沒有人打、沒有受到批評,為了迎合你的口味他也會挖掘一個匯報你聽。如:被某小孩不小心碰了一下,他也會報告您說“打了”?!袄蠋熍u你了嗎?”這樣的話也會給他一種心理暗示:哦,以后老師批評我的話,可以告訴媽媽(爸爸)。假如你的態(tài)度再曖昧一點的話,他還會黑白顛倒,以后老師會難以教育您的孩子。

可以問一些積極的問題:今天你和誰做好朋友了,你為什么會和他做好朋友呢?老師表揚誰了,為什么要表揚他啊,你被表揚到了嗎?為什么沒表揚你呢?那你以后該怎樣表現(xiàn)???這樣不僅間接替老師教育了您的孩子,更使孩子明白了如何才是正確的,對孩子認識“是非”起到了促進作用。

2、邊走邊講——鼓勵孩子提問

回家路上可以邊走邊說,讓孩子把路上所見介紹給你聽,更可以鼓勵孩子詢問一些自己看到又不懂的事物。長此以往,既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又可以養(yǎng)成孩子主動提問的習慣。

陸老師就是這樣與她孫子一路交流回家的??匆姌伺扑紩榻B給她孫子。不久,她的孫子就可以獨立識別各種標記并認讀上面的漢字,更激發(fā)了他對漢字的濃厚興趣,在上大班時就能獨立閱讀,一般故事和報紙都難不倒他。

3、菜場里講——促進孩子認知

在菜場,通過觀察讓孩子了解到許多菜名、親歷了成人交易的過程、知道了如何進行買賣、如何討價還價……因此,在菜場也可以講:講如何賣菜、介紹菜,如何買菜、挑選菜……4、廚房間講——給予孩子動手機會

回家后,你忙著做晚飯沒時間照顧孩子,可以讓孩子一起擇菜,不僅可以讓孩子進一步認識菜特征、營養(yǎng)等,還會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辛勞,感受到只有經(jīng)過勞動才會有可口的飯菜,更會增強孩子的勞動意識,長此以往,會逐漸養(yǎng)成孩子愛勞動的好習慣。我想:這頓飯肯定也會是他(她)迫不及待的。

廚房要注意安全,因為會接觸到電器。不過對于電器的危險性,我建議不要堵而要輸:輸安全知識,輸正確的使用方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放手讓孩子去動手操作,只要告訴他們正確的使用方法以及用電的安全知識,他們也會意識到“保護自己,安全第一”。兒子剛會走路時,我便開始了使用電器的安全教育。一直以來所有電器都是他獨立使用,養(yǎng)成了他一定的自理能力。

總之,時間是擠出來的,孩子的能力是與日俱增的。只要你每天擠出一點點就會讓您的孩子收獲無限。你更可以將時間統(tǒng)籌安排,這樣會有更合理的時間與孩子交流,交流的內(nèi)容會更豐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會更強,更獨立。

和孩子平等地交流溝通


高度不同,視角不同,由此產(chǎn)生了多少差異,可惜大人對此往往沒有足夠的體驗。

一個年輕的父親,有一次,在熱鬧的商店里為女兒系鞋帶。他蹲下來,就在這瞬間,無意瞥見一幅幅令人不舒服的“圖像”:晃來晃去的一條條大腿,褲子,裙子,搖采擺去的一只只大手,單調(diào)生硬的一個個皮包,手袋……此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他猛然省悟,孩了稚嫩的小臉和矮小的身體,原采是被這些又陌生又龐大的東西包圍著,壓迫著,看不見爸爸媽媽的臉,看不到小伙伴的臉,當然,也看不到琳瑯滿目的商品,新奇的文具,更不必說像滿商場走動的大人那樣,盡情享受購物的樂趣了,對他們來說,置身在大庭廣眾,沒有什么比這更“倒胃口”的了!這位父親直起身子,站起來時,情緒激動,說:“要這樣蹲著,別說孩子,我自己也不想待下去了!”他終于明白,為什么他們?nèi)ス渖虉?,孩子很不情愿(除了能為他買玩具以外)。

所以,若要和孩子說話,那么,請蹲下來——

走近他們,平等對視,設(shè)身處地為他們想想,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一個“偉岸”的大人,只要蹲下來傾聽(哪怕孩子的話多么“孩子氣”),孩子的心理壓力就相對減少;

“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是對小孩的尊重。大人這樣做,樹立了一個平等待人的榜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獨立和自尊的人格;

蹲下來與孩子臉對臉,以平靜的音調(diào)說話,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幼童容易分神,這一招卻能對癥下藥;

蹲下時對孩子輕聲細語,能給他創(chuàng)造一個安寧的環(huán)境,孩子在這時候最樂于接受教育。

一句話,要孩子聽話,你得先蹲下來,向他看齊。

父母和孩子的正確交流方式


在成長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法門可以幫助我們。

但是有一個最基礎(chǔ)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任何方法都繞不過去的— —那就是『和父母的關(guān)系,和生命的關(guān)系?!?/p>

為什么孩子和父母的關(guān)系會這么重要呢?

對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來說,父母和家庭是他最初的一個體驗,也是他最原始體驗的來源。

我們?nèi)烁竦乃茉焓呛臀覀兊脑彝シ植婚_的。當我們還是一個胚胎的時候,生活在母親的子宮里,母親就是一個獨立的母體。

但是等我們出生之后,我們的原生家庭就成了我們的母體。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能夠獨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但只要你去看看你的塑造過程,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不是這樣的。你是被整個環(huán)境塑造、影響成的。

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的權(quán)利,也沒有覺察力,你的環(huán)境告訴你什么,你就學會什么,你的個性就會塑造成怎樣,就像一個無意識的海綿,不斷吸收。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獨立的,都活在由自己的經(jīng)歷和創(chuàng)傷形成的牢籠里。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童年幼年的經(jīng)歷,都有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有自己的原生家庭,這些都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也限制了我們的發(fā)展。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我是脫離父母長大的,還有的人甚至沒有見過父母,我的土壤中沒有他們,沒有我的原生家庭。

但是,你仍然被他們影響著。

一個孩子在成長中脫離了父母,就會處于一種親子中斷的環(huán)境。

親子中斷是一種很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一個孩子脫離了他的原生父母,他的內(nèi)心會極其渴望父母。但他又找不到他的父母,所以等他長大后就會發(fā)展成兩種狀態(tài)。

?一種是到處去找愛,去找那些可以給他肯定和安全感,讓他依賴的人;

?另一種種就是覺得自己不需要愛,用冷漠和隔離保護自己 。

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和他們的父母緊緊相連。

如果你很憎恨自己的父母,想要中斷和他們的連接,所以去否定他們,反抗他們,甚至逆反、無視、評判他們,但這樣做并不能中斷或者減少你和父母的連接。

事實上,當一個孩子想要中斷和父母的連接,無論是通過恨還是分離,結(jié)果都不會成功。

有個女生很憎恨她的母親,因為在她小時候,她媽媽就有很多情人,她不想像她一樣,但是長大后,她現(xiàn)實的生活卻跟她母親一模一樣。

無論她怎樣憎恨她的母親,她還是在復制她母親的生活。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想要替父母承擔些什么,厄運或者痛苦,甚至去干預(yù)他們的生活婚姻,這就會嚴重導致系統(tǒng)內(nèi)序位的混亂。

另一位男性,他父親在他六七歲的時候就過世了。

他父親去世之后,他就開始迅速成長,想要填補他父親空缺的位置。

但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經(jīng)歷了一系列接近死亡的事情,有的時候會摔下來,有的時候會被車撞,其實就是因為他想去替代父親的位置,他和父親的連接非常強,而且超越了序位的界限,所以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甚至想要替他承擔死亡。

每個人都不是一個單一的個體,而是系統(tǒng)的成員。

我們就泡在家庭的海洋之中,不僅是我們的父母,在他們背后還有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每個毛孔都在呼吸著家族成員的生命,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所以我們必須去了解我們的系統(tǒng),了解我們的原生家庭以及系統(tǒng)的法則。

我們跟父母的關(guān)系跟世界上很多關(guān)系都緊緊相關(guān),我們跟父親的關(guān)系會跟我們與成功、事業(yè)、長者,上司的關(guān)系緊緊相關(guān)。而我們跟母親的關(guān)系會跟財富、婚姻、安全感相關(guān)聯(lián)。

我們?nèi)绻骱薷改?,我們的?nèi)在就會始終缺少安全感和資格感,同時還會有匱乏。

原生家庭的概念

我們今天要講的接受父母,指的是原生父母。

你的原生父母就是給予你生命的人。你的父母和你,包括你的兄弟姐妹,一起組成了原生家庭。

而你和你的伴侶,以及你們的孩子,就組成了現(xiàn)有家庭。

如果你是養(yǎng)父養(yǎng)母帶大的,那他們不屬于你的原生家庭。或者說,你的父母再婚了,你的繼父繼母也不是你的原生父母,那只是照顧你的人。

如果是養(yǎng)父養(yǎng)母,其實不能把孩子當做是自己的孩子,不能想著去取代這個孩子的親生父母的位置,只能把自己看作是親生父母的代表,他必須去尊重孩子的親生父母。

你的現(xiàn)有家庭和你的原生家庭是有關(guān)的。你為什么會選擇這樣的伴侶,很多時候潛意識里也和父母有關(guān)。

所以如果你弄不清你和你父母的關(guān)系,無法接納他們,尊重他們,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自己是在重復他們的婚姻。

也許你很討厭你的父親,但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老公很像他。

或許我們很恨父母,不希望和父母一樣,或者我們從來沒有見過父母,但我們都和我們的原生父母緊緊連接著,從來沒有中斷。

每一種想要逃離的沖動,都只會用痛苦和不幸來連接地更緊密。

當你不接受父母的時候,其實只是不接受自己的命運。這看上去轟轟烈烈,你的內(nèi)在也會有一種很好的感覺,但最終并不會有什么好結(jié)果,你還是犧牲了。

所以,你一定要留意自己內(nèi)在的感覺,千萬不要被帶偏了。

怎樣才是真正的接納父母?

有人可能會說我沒有不接受父母,我對父母很孝順,但孝順并不是接受父母。

接受父母是心理學領(lǐng)域的一個術(shù)語,里面包含了很多意思。

真正的接受有四層含義。

01 覺察

要把無意識的連接,變成有意識的連接。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

02 規(guī)則

把混亂的連接變成有序的,按照系統(tǒng)法則的規(guī)則來。

03 尊重

孩子會對父母有盲目的愛,想要替代父母,為父母犧牲,我們要把這種盲目的愛變成尊重。你要知道彼此的界限,抗拒那些想要去做什么的誘惑。

04 重新建立鏈接

把破壞性的連接變成建設(shè)性的連接,為自己的生活提供幫助。

如果一個人可以跟父母很好的連接,去接受父母,那么就會從父母給予的生命里,獲得可以建造自己成功快樂人生的所有禮物。

父母給孩子的愛是一切愛的源頭和基礎(chǔ),只要你和父母的關(guān)系修好了,就會獲得平靜、滋養(yǎng)、成功,收到生命的禮物。

如果什么事情,你都是靠一個人去戰(zhàn)斗,去努力,你會很辛苦。就像堂吉訶德跟風車戰(zhàn)斗。

我們需要明白,我們是系統(tǒng)的一部分,我們要去運用系統(tǒng)的資源,跟我們的父母、家族、祖先甚至生命連接,獲得力量和祝福,幫助我們實現(xiàn)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

生命的傳承

生命是一種存在,或者說更偉大的真實。

從遠古傳到我們的祖先,再傳遞到家組成員,傳遞給我們的父母,然后傳遞給我們。這就是生命的傳承。

父母是從遙遠的地方把生命一代一代傳給你的人,是生命的傳遞者,而不是你的造物主,你命運的主宰者。

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我們要做的接受父母,其實就是看見一個更大的識相。我們的父母只是傳承了生命,所以我們要臣服于自己的命運,無條件的接受自己的父母。

從生命的河流往下看,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的父母很不稱職。

我們想要他們多做點什么,但是,如果我們?nèi)セ厮菟麄儯タ匆娝麄儽澈蟮母改?,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也是在一個不完美的情況下被塑造出來的,他們也是不自由的,受到了很多限制,和你一樣不完美。

孩子與父母常見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

第一,孩子拒絕接受父母,他不接受現(xiàn)實中的父母,覺得他們不配,沒有資格。

但是,當你去貶低、拒絕自己的父母,你只會帶來內(nèi)在的空虛和不完整,所以很多孩子會抑郁,會沒有力量。

一個不能接受父母的人,會出現(xiàn)兩種極端,一種是非常想要證明自己,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但是他內(nèi)心深處知道自己沒力量。

我有好幾個朋友都是這樣的,在外界光鮮亮麗地展示自己,有錢有身份,似乎什么都有了,但實際上他的內(nèi)在很虛,沒有力量。

尤其是當男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父親,女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母親的時候,會更加明顯。

因為我們從同性父母這邊傳承的力量很大,當你不能接受他們的時候,就會失去很多資源。

第二,父母并不是明智的。

他們可能想要給孩子很多有害的東西,包括想要讓孩子替自己承擔很多困境和不公平,表現(xiàn)明顯的是一些媽媽。

因為有些媽媽很弱,自己沒有力量,就想讓孩子去承擔,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父母。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要分清自己的權(quán)利和責任范圍,有些東西是屬于你的父母的。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如果我們過多地想要替父母承擔一些東西,只可能去削弱他們的力量。

相反,只有我們尊重他們,尊重他們發(fā)生的事情,他們才會有力量。愛是需要帶著覺察和尊重的。

第三,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失去了權(quán)威,孩子得到了權(quán)威。整個家庭中,孩子最大。

這樣的一個家庭藏著一個隱患,就是孩子長大以后會沒有安全感。

因為,一個孩子,只有從小感受到父母的強大,他們才會有安全。反之,他從小到大都是父母處于弱勢,自己最大,這樣一來,雖然他在家里很強大,但是出去之后,他就會沒有安全感。

如果你在家庭里覺得有問題,不應(yīng)該求助于孩子,而應(yīng)該求助于伴侶或者自己的父母。否則孩子會覺得,自己對父母有責任有義務(wù)這么做。那么他就會很痛苦,越過這個界限和序位。

但事實是,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填補父母的情緒需求。

而作為孩子,我們要看見父母,承認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承認他們是父母,我們是孩子。

如何接受父母、接受生命

-01-

我們要看見自己的父母。我們剛才講了序位、歸屬這些,就是要看見父母的序位位置。

-02-

要承認父母的資格。你只有先承認父母的資格,才能承認自己。你要承認,他們是大,自己是小;他們給予,你接受。

有時候孩子覺得父母不配或者想要給予父母,其實就是沒有承認他們的資格和尊嚴。你還要尊重他們的婚姻和彼此關(guān)系。

我們沒有對父母評頭論足的權(quán)利,也不應(yīng)該期待他們過去應(yīng)該對你好一點。接受父母就意味著,承認父母給你的已經(jīng)足夠多了,哪怕真的沒有給你多少。

事實上,接受父母并不意味著你會和父母緊緊連接在一起,沒有自己的空間,恰恰相反,當你能夠無條件的接受自己的父母,你會真正和父母分離。

-03-

要尊重父母,把自己曾經(jīng)承擔的那些屬于父母的責任和能量,用一種儀式或方法,全部交還給父母。

有時候我們承擔了很多情緒,憤怒、抑郁、悲傷,這些情緒很強烈,來得莫名其妙,卻又去不掉,那么很有可能,這些情緒都是來自于你的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員。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和父母很像,那是因為你想要替他們承擔,重復他們的命運。

-04-

我們要從內(nèi)心去感恩,感謝他們把生命給了我們,感謝我們和生命連接在一起。

-05-

我們要看見自己的家族,我們要去看見更大的真實,父母也承擔了很多痛苦,承擔了他們父母和家族給他們的責任。

就要把這些不屬于自己的能量和連接全部交換掉,因為我們其實不僅和父母緊緊連接著,還和我們的家族緊緊連接著,我們身上甚至還承擔了很多不屬于我們的能量。

-06-

去連接祖先和生命的源頭,將所有家族成員都納入自己心中,給他們一個位置。

在這個時候,我們再次去和生命的源頭連接,就會獲得極大的祝福和力量。

這時候你就會明白,你身上擁有的資源是無限的,你是一個被祝福的人。任何時候,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就可以讓你家族的力量和你連接著,去運用它。

-07-

去連接生命的源頭,再次去超越。

接受其實是對命運的謙卑,當你感受到生命,感受到輪回,感受到世間的苦樂,感受到自己和存在本身連接著,你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限制你的一切其實都是幻想,都是可以放下的。

我們會在這個層次上進入空性,去跟另一個更大的存在連接著。

相關(guān)推薦

  • 讓孩子用“非語言交流” 導讀:除了用語言與人溝通,人們也在不斷地用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與人交流。非語言交流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如果孩子不注意養(yǎng)成這方面的習慣,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吃虧。 心理學家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面對面的交流...
    2021-09-02 閱讀全文
  • 每晚堅持與孩子交流十分鐘 每晚堅持與孩子交流十分鐘 轉(zhuǎn)眼孩子已經(jīng)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了,許多家長都想知道他們每天都做了些什么,但是有時溝通方法不正確,不僅會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反而還會影響到親子關(guān)系,我認為每晚睡覺前的十分鐘,與...
    2020-11-18 閱讀全文
  • 孩子用模仿和父母交流 導讀:母親對嬰兒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個月,母親在嬰兒的模仿行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 小嬰兒正在全神貫注地望著大夫 一個出生兩天的小兒,她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大夫的臉,注視著伸出嘴外的舌頭(見...
    2021-08-20 閱讀全文
  • 和孩子心靈交流 每次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時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占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牽手當小班長,以“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xiàn)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滿足孩子們的心...
    2020-10-19 閱讀全文
  • 和孩子正確交流的秘笈 1、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培養(yǎng)孩子的關(guān)鍵,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內(nèi)心的秘密。而孩子內(nèi)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慮。 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須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2021-10-05 閱讀全文

導讀:除了用語言與人溝通,人們也在不斷地用身體語言、面部表情與人交流。非語言交流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如果孩子不注意養(yǎng)成這方面的習慣,就會在成長過程中吃虧。 心理學家經(jīng)過一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在面對面的交流...

2021-09-02 閱讀全文

每晚堅持與孩子交流十分鐘 轉(zhuǎn)眼孩子已經(jīng)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了,許多家長都想知道他們每天都做了些什么,但是有時溝通方法不正確,不僅會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反而還會影響到親子關(guān)系,我認為每晚睡覺前的十分鐘,與...

2020-11-18 閱讀全文

導讀:母親對嬰兒來說,就像是一面鏡子,尤其是在生后第1個月,母親在嬰兒的模仿行為上花了很多的工夫。 小嬰兒正在全神貫注地望著大夫 一個出生兩天的小兒,她目不轉(zhuǎn)睛地望著大夫的臉,注視著伸出嘴外的舌頭(見...

2021-08-20 閱讀全文

每次帶孩子到戶外活動時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占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牽手當小班長,以“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fā)現(xiàn)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象,滿足孩子們的心...

2020-10-19 閱讀全文

1、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培養(yǎng)孩子的關(guān)鍵,首先就是要懂得孩子內(nèi)心的秘密。而孩子內(nèi)心最大的秘密是什么呢?是情感,或情感的焦慮。 因此,如果父母想真正地理解孩子,就必須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

2021-10-05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