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請不要做孩子的權(quán)威
發(fā)布時間:2021-01-25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通常,父母大部分的做法都基于一個信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權(quán)威。他們認為自己比孩子懂,自己比孩子知道,認為自己比孩子有能力,他們在為孩子付出,為孩子負責,這都是他們自視權(quán)威的表現(xiàn)。
對我來說,這是非??尚Φ?,比如孩子進入青春期,他開始談戀愛,開始對異性感興趣,而這個時候父母就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了,他們有的禁止,有的介紹自己的經(jīng)驗,但問題是你自己的親密關(guān)系,你搞透了嗎,是的,你談過戀愛,你多活了幾歲,可是你并不明白愛情,在你的婚姻當中并不感覺到幸福,你拿什么教,你有什么資格教,你不如老老實實的講一句“我是有一些經(jīng)歷,但我現(xiàn)在也不太懂,我說的只是我認為的,你不必太相信我,請相信你自己,請你自己去探索”,這是非?;镜恼\實。但是可能是文化傳承的關(guān)系,父母把自己看作權(quán)威特別的普遍,而且根深蒂固。
當父母把自己看作權(quán)威的時候,他會無形當中讓孩子對自己產(chǎn)生非常不好的一個自我感覺,自我形象,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和父母的互動當中,他感覺到自己是被動的,自己是弱小的,自己是匱乏的。這三個自我形象都是非常壓抑自尊的,請允許我說一句重話:孩子整個人生的開展都是基于他最深處的自我形象的。當然,這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想改變,必須先要看到。
先說被動吧,就是我的生活我說了不算,幾乎所有事情我都說了不算,我都沒有辦法,我沒辦法做我自己,因為別人怎么怎么樣,而他的這些感受和信念又會創(chuàng)造他的人生境況。你看我們身邊的大人,他們同樣感到自己是被動的,只不過被動的對象不同,但是那個感受和經(jīng)驗是一模一樣的,沒辦法,我有這樣的老公我怎么辦呢,沒辦法,我不上這個班,那我怎么活呢,沒辦法,我有孩子了我怎么辦,沒辦法,我小時候父母那樣對我,我沒有被好好的對待過,那我不懂得愛自己,沒有人教過我,所以我就不懂得,我沒辦法。
所以絕大部分人都是因為童年產(chǎn)生了那個自我形象,被動的生活著,沒有什么比這更遺憾了。因為被動,你是受者,所以你不需要負責,所以你可以去指責,所以你可以去抱怨,因為你是被動的呀。但那個生命的真相,我們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們所有的境遇都是我們在內(nèi)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深信自己不值得被愛的人,不相信自己有價值的人,他在生活中尤其是親密關(guān)系當中,就總遇到不愛他的人,不重視他的人,忽略他的人。一個不認為自己重要的人,他在各種情境當中,他就不去表達自己,不去尊重自己的意愿說是或者說不,然后別人看到他這樣,就以為他什么都可以,所以也就替他做決定,他又再次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再次感到自己不重要。
我們父母總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有責任感,但是你要想孩子有這個責任感,能為自己負責的話,你得讓他說了算,為自己負責包含兩部分,第一,我說了算,第二,結(jié)果我認,無論是什么結(jié)果,那是我的選擇,我承擔。很多情況下,人們重視的是后面,你要承擔你的結(jié)果,但是不允許人家說了算,可是你不允許人家選,你怎么讓人家負責呢,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們把人的一生如果作為一個故事的話,那么這個故事的根源就在于他小時候沒有體驗到自己說了算,不懂得自己怎么選,不懂得自己可以選,也看不到其實自己是無形中做了選擇的。
什么叫無形中做了選擇呢?就是說我無形中把主權(quán)交給了別人,主權(quán)是不會失去的,主權(quán)不存在失去,也不需要捍衛(wèi),它只需要使用,但是很多情況是父母沒有給這個孩子體驗自己主權(quán)的機會,這個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有主權(quán),他不知道就沒有使用,而別人代他做決定呢,他同意了,這實際上就是無形當中把主權(quán)交給了別人。
我們再來說弱小。權(quán)威的一個含義就是強大,如果父母自視為權(quán)威,他就必然自視自己比孩子強大,他視自己為強大,那么必然視孩子為弱小,必然視孩子為無力,從身體的層面來講是這樣的,這很明顯,但是生命不是身體,生命本質(zhì)是心靈。有一部電影叫《屋頂上的童年時光》,非常難得的闡釋了這部分,因為在那里面呢,你就會感到大人們原來是這么慌張、這么脆弱,而孩子是那么沉著,并且把什么事情看的都明白,到最后是兒子來安慰爸爸,爸爸在兒子懷里痛哭……爸爸開始還當爸爸,裝的若無其事,結(jié)果很快在孩子懷里痛哭。如果你有意了解這部分,這部電影是個很不錯的一個體現(xiàn)。
實際上孩子和我們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在心靈上是同等的,他一點都不比我們笨,父母關(guān)系不好了要離婚,怕孩子知道了傷心,瞞著孩子,其實孩子早就知道,父母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怕孩子受影響,可是孩子早就知道你們關(guān)系不好,早都知道你們彼此之間不相愛了,因為孩子的社會化程度低,他不受這些觀念的束縛,他的直覺特別敏銳,而且孩子感受事物的話,就經(jīng)常是比父母更清澈。
我有一個朋友他學心理成長,花好多工夫,有一天他的父母吵架了,在客廳里吵的很兇,然后他就在自己房間里想怎么辦呢,我應該怎么做,我怎么說比較好,我怎么說比較有效,他就在那想,在他還沒有想出自己所以然的時候,他的4歲的女兒說“我得出去管管”。然后她就走出房間,對外公說“姥爺,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轉(zhuǎn)身又對外婆說“姥姥,也請你到你的房間待上10分鐘”,而兩個吵的不可開交的老人,當看到孩子這樣的時候,居然真的聽了,過了10分鐘之后,大家冷靜的想想就不吵了,有什么說什么了。你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很有智慧的,固然有的時候是童言稚語(因他缺乏知識),我們大人還把孩子那種話當成段子來笑,可是人家孩子有的時候說的話非常的有智慧,也非常的樸素直接,比我們大人們繞來繞去說不清楚要好太多了。
事實上,父母能夠灌輸給孩子的,也不過是他自己曾經(jīng)被灌輸?shù)?,未必是他真正理解的。爸爸有外遇了,媽媽生氣,兒子來問爸爸“爸爸,你怎么惹媽媽了”,爸爸說“你太小了,說了你也不懂”,兒子說“你現(xiàn)在這么大了,那你懂嗎”,爸爸無言以對。
第三個影響,就是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匱乏感。
在父母的權(quán)威下,小孩子很深的感覺是,別人不需要我,但我需要別人,所以別人有價值,我沒價值。這是一個孩子人生之初最大也最普遍的一個誤會。
很少有孩子有機會聽到“孩子,謝謝你的存在,有你,我非常高興,我非常享受能夠照顧你,你帶給我很多的快樂和滿足”。盡管這是真相。
傳統(tǒng)的父母通常講的是“我都是為了你,你看我為你付出這么多,我為了你我都不離婚,我為了你我都不嫁人,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不能對不起我”,所以,孩子感到被別人需要才有價值,需要別人沒價值,需要別人是很難堪的,好像欠了別人一樣,怕人家拒絕,而不敢說,人家答應了,又覺得欠了人家,怕自己還不起,需要別人成為了我們的脆弱,當我們表達需要的時候成為脆弱。因此,后來的人生中充滿了求的心態(tài),比如求職、求愛,求愛還要單腿跪地。當我們需要別人的時候,我們常自感卑微,我們很難感到別人也需要我們,我們其實也是在貢獻。所以,年輕人總卑微的渴求一個機會一個平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也在幫助那個機會也在為那個平臺貢獻,當初大名鼎鼎的姜文拍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海選演員,夏雨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中學生,全世界都覺得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可是,沒有夏雨,這部電影也不會這么精彩,整部電影獲得最高獎項也是最佳男主角,姜文給了夏雨神一般的機會沒錯,可是,別忘了,夏雨也給了姜文神一般的機會。
實際上給和受是同一回事,給可以愛,受也可以是愛,它們都是一體的。但是那個誤解影響非常的大,就是人們覺得自己需要別人,自己不夠好,要讓別人需要我,要為別人做,其實父母們這樣講的時候也是因為他自我價值感缺乏,他們才這樣講的。所以當一個孩子長大之后,他就總用他能為別人做什么來確認自己的價值,他什么都不做,他就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別人特別需要他,他就能感到自己的價值,別人不需要他,他就感到不到自己的價值,感到自己沒用,那種感覺太痛苦了,以至于人們?yōu)榱俗寗e人需要他,有時候回去削弱別人的能力,在意識層面他不會這么想,可是潛意識里面,他害怕對方離開,害怕對方不需要他。父母對孩子常這樣,夫妻之間也常這樣,一方強,另一方弱,然后強的就一直批判弱的,然后就告訴他“沒有我你行嗎,還不都是因為我”,這些都是自我價值感匱乏惹的禍,都是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話就沒價值了,那個感覺太難受了,相反,別人需要我,我多么優(yōu)越,我多么好。
當一個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本來的價值的時候,原本就有的價值的時候,他就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去讓他顯得有價值,這包括我們剛才說的“為別人做,讓別人需要我們”,還有另外一個非常常見的方式,就是我成為一個什么角色,我是什么,我是一個老板,我是一個大款,我是一個領(lǐng)導,我是一個美女,我是一個作家,我有成就,我有名聲,我有地位,我有權(quán)利,他就用這樣來去填充自己的價值,因為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是非??膳碌囊环N感覺,沒有人能夠去長時間忍受那種感覺,所以就有兩條路,一條路就是拼命用外在的東西來填充自己的自我價值感的匱乏,還有一種就是感受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出于真正的自己,然后自然的呈現(xiàn)自己。沒有呈現(xiàn)自己也有價值,一杯水沒有人喝,它也是水。但是呢,他一旦感受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他用盡方法來從外在感受自己的價值,用關(guān)系,母以子為貴,我不行,但是我孩子行,妻以夫為榮,我是誰誰誰的太太,用關(guān)系,用成就,用我是一個什么的社會身份,用我擁有什么財產(chǎn)、權(quán)力或者什么,其間都是社會某種價值觀的認可。
而社會是不承認生命本身的價值的,社會的那個價值觀和生命的價值觀是背道而馳的,社會的價值觀是除非你表現(xiàn)出來,否則你不算數(shù);生命的價值觀是重要的是你的存在,不是你的表現(xiàn),你的表現(xiàn)只是一時的狀態(tài),你的整個存在比你的表現(xiàn)要大很多很多。有一個我自己非常討厭卻很普遍的觀點:孩子什么都不是。這種觀點覺得,孩子算什么呀,孩子就是一個小孩子唄,可是,這種對孩子的輕蔑,就是對生命本身的輕蔑,你感受不到一個孩子的價值,就是感受不到我們每個人本來存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
因為從身體的意義上講,從社會的意義上來講,我們作為一個孩子,還是作為一個成年人,那個區(qū)別是非常大的,但是從生命的意義上來講,從心靈上的意義來講,我們作為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到我們現(xiàn)在,那個心靈的部分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始終是無限的。當我們奉迎每一個社會價值觀的時候,我們拍一部電影,我會想我拍了有人看嗎,別人會怎么看,這個是奉迎社會,通過別人的認可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是很忽略和輕視自己的。出于生命本來的創(chuàng)造是什么呢?我有一個感受要表達出來,我有一個理解要表達出來,我看到一些東西,感到一個東西,我要說出來,別人怎么看,那是別人的選擇,我不干涉,但是這是我要做的,那我只去做這個。而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他拍出來的電影常是一個經(jīng)典的作品,它可能暢銷,也可能不暢銷,但它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出自你生命的體驗,故而有生命力。
李安講過一句話“我們拍電影是要給人家看的(我們提供一個東西讓人家可以看到),而不是看人家的(那個意思就是說不是看人家喜歡什么就去拍什么)。當我們接觸不到自己本來存在的價值的時候,我們自然沒有辦法相信自己,我們只能相信社會,那么我們也自然就會奉迎社會了,大量的追風,大量的模仿,大量的炒作,這都是一時的熱鬧,都沒什么生命力,而真正有生命里是出于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無論哪行哪業(yè),任何真正有成就,真正有生命力的都是后者。
所以沒有人是沒有價值的,只有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的。沒有人是匱乏的,生命本身是無限富足的,生命本身含有無限的可塑性,無限的智慧,和最純?nèi)坏膼?,還有無盡的創(chuàng)造。它本身就是富足的,但是人可以感受不到它,人可以不看生命本身就有的神圣屬性,而出于某種社會的評判,把自己當作一個局限的、匱乏的、卑微的人,而感覺自己不夠好、自己不重要、自己沒能力甚至一無所有,然后出于匱乏而去謀求,而不是出于富足而去貢獻,出于不自信去逢迎,而不是出于愛和信心去創(chuàng)造和改變。即便他們看到有人活出了生命的可能性,出于愛、貢獻和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他們也會說,這世界上有幾個喬布斯呀,有幾個韓寒呀,咱就一小人物兒,別做夢了。
如果把人的一生當作一個紀錄片,最初的那個動因就是他在親子情境當中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去謀求別人賦予的價值,而沒有機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就感到自己是匱乏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小心眼,爸爸媽媽要怎么做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比方說寶寶動不動就會哭泣,就會發(fā)脾氣;寶寶有時候會惦記一件事情很久,只要不完成就會一直說;寶寶有時候不會體諒他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等等。
遇到寶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呢?怎么樣才能夠讓寶寶的心胸寬廣一點呢?接下來就跟大家說一些讓寶寶變得大度的方法。
讓孩子學會適應環(huán)境
要是有新鮮的事物或者人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話,爸爸媽媽要教會孩子適應,這樣孩子才不會顯得那么驚慌失措,孩子能夠很好的適應環(huán)境,也會變得更加大度。
要做好榜樣
寶寶平時接觸最多的人呢就是爸爸媽媽和一些親戚了,孩子的言行模式是通過模仿所看到的人的行為所形成的。因此,要是爸爸媽媽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做到相互理解,包容,熱情,和他人和諧相處的話,相信寶寶們看在眼里,也會一點點去模仿。
這樣一來,寶寶在進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以后,就會慢慢在和別人的相處過程中,變得大度,變得比較和善。
平時要換位思考
“自私”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在孩子跟他人不開心的時候,總是會覺得自己很委屈,所以爸爸媽媽在安慰孩子的時候,最好是能夠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也思考一下別人的委屈,讓孩子也能夠體諒他人。
多讓孩子跟同齡人玩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身子女,在上幼兒園之前很少和別的孩子相處,所以孩子無法了解到別的孩子的性格。因此,讓孩子多和同齡人一起玩吧,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開始慢慢接受別人了。
對待孩子要寬容
孩子非常調(diào)皮,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破壞一些東西。爸爸媽媽要知道這是孩子的本性,不能因為孩子這樣做了,就不分青紅皂白打罵孩子。
孩子非常希望爸爸媽媽用愛來對待自己,所以,要是孩子出現(xiàn)破壞的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寬容孩子,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跟孩子說明,下次不能再這樣做了,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寬容,以后也會寬容待人。
寶寶小心眼是能夠改正的,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多加觀察,及時把孩子的小心眼扼殺在搖籃里。
孩子不合群,爸媽要反思
孩子為什么會不合群呢?不少父母都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孩子不合群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以下就來告訴你為什么吧!
一歲前的丁丁肥嘟嘟的,見人就笑,很討人喜愛。滿以為他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沒想到到了兩歲,丁丁卻越來越沉靜,總是喜歡躲在爸媽和爺爺奶奶 身邊,不愿參加同齡小朋友的游戲,對人家給他的新鮮玩具也不敢伸手去拿?!熬褪悄懽犹?”丁丁爸媽言語中常常透著無奈,但心理專家表示,孩子膽小、不合 群往往是父母引導不善造成的,應該自我反思和糾正。
“家長總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就會使孩子從主動學習變?yōu)楸粍訉W習,從而更加依賴父母?!睆V州眾慧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資深心理咨詢師黃家 良說。一兩歲是孩子學習和模擬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多鼓勵他們?nèi)L試,而不是禁止、阻撓。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要亂跑,就會編一個被壞人帶走或被可怕動物吃掉的故事,結(jié)果老令孩子睡覺做噩夢,害怕外出,以致變得離群、孤單,對其心理發(fā)育造成不利影響。
黃家良說,要鍛煉孩子的膽量,首先要在安全的范圍內(nèi)適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譬如有的孩子對灶臺上的火感興趣,建議家長拿著他的手慢慢地放在火 上,讓他感覺一下高溫再收回來,隨后問問孩子痛不痛,告訴他離火更近手會更痛,所以不要隨便玩火,等長大了再學用火,這樣既不會讓孩子過于害怕,又能讓他 們了解火的危險性。
其次,要注意親身示范。沒跳過呼啦圈的孩子肯定很緊張,即使看人家跳得高興,自己也不敢嘗試。若是家長先跳給孩子看,再把孩子帶上一起跳,在這個過程中教導他、幫助他,孩子很快就能學會并喜歡上這樣的游戲。
專家提醒,當孩子不愿意與其他孩子相處時,家長不能硬逼著孩子去和小朋友玩,因為害羞的孩子比較喜歡一對一的交往;當孩子不愿意稱呼別的長輩 時,家長不要勉強,因為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當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現(xiàn)時,家長也不要脅迫他,因為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緊張,將來會以更多的沉默和拒 絕來應對,使害羞升級。千萬不要給孩子扣上“沒用”、“膽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責只會更加打擊本就自卑的他(她)。
爸爸媽媽,別讓孩子看不懂
在幼兒園生活時間長了,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家長打交道,有時也會走進孩子們的家門,走進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了解得多了,有時你會感嘆:現(xiàn)在的世界很精彩,現(xiàn)在的世界很無奈。現(xiàn)在的爸爸媽媽雖然給了孩子太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但對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靈的關(guān)愛少之又少。在大人的紛紛擾擾中,孩子們已經(jīng)越來越看不懂父母和世界了。
浩浩是春節(jié)過后來幼兒園的大班男孩,長得很清秀。報名那天,孩子的爸爸拿不出任何關(guān)于孩子的證件和證明,就是纏著園長要入園。經(jīng)過園長的悉心解釋,他終于同意回去試著找找相關(guān)資料,直到孩子報到的那一天,他也只是帶來了村里的一個簡單證明。在辦完孩子的入園手續(xù)后,他很緊張也很嚴肅的找到我,根本顧不了孩子,有時打個電話就是要老人們對孩子嚴厲點,孩子不管不顧年邁生病的爺爺奶奶,依然我行我素,氣得老人在家大發(fā)雷霆。有一次暑假,小威去媽媽那玩,沒過幾天就被“遣送”回老家。爸爸一年四季就是春節(jié)回家?guī)滋?,趕上日期早,還可以接送兒子幾天,在家看見兒子太淘,有時也會控制不住脾氣對孩子動粗。時間長了,孩子也無所畏懼。今年開學時,我們了解到小威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徹底變成了一個皮球。看著無憂無慮的孩子在操場上和小伙伴玩耍,我真的有一種心痛的感覺。
常說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開放自由、物質(zhì)豐盈的今天,我們的家庭倫理責任感為何世風日下,看著一個個聰活潑的孩子,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父母還有什么障礙跨越不了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在你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浪漫時,你們打算把你們的孩子置于何境地?為什么要讓無辜的生命去承擔你們放任的責任呢?
孩子7歲前爸媽一定要做的5件事
印度電影《起跑線》,講述了一對中產(chǎn)父母為了讓女兒進入名校幼兒園而發(fā)生的各種斗智斗勇、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句話引發(fā)熱議:
這個說法有些危言聳聽,卻讓我想起了另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用49年記錄了14個英國孩子從7歲到56歲的人生,最后總結(jié)出一句話:讓我?guī)б粋€孩子到七歲,以后隨你怎樣帶,隨他怎樣長,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已是注定。
的確,7歲前是孩子大腦發(fā)育、培養(yǎng)良好習慣、塑造性格的黃金期,這期間孩子所接受的撫養(yǎng)和教育,將影響他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弗洛伊德曾說,孩子6歲之后沒有新鮮事,我們也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
于是多少父母忐忑著,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給孩子帶去不好的影響。
其實不至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提供一個「差不多好」的成長環(huán)境就夠了。這個差不多好,是怎么個好法?
如果可以,在孩子7歲以前,請為他做到這5件事。
1、愛不能缺席,更不能遲到
這個愛,要通過你的陪伴,你的在場,你的擁抱,或者你直接言語上的「我愛你」去表達。
沒有做的,或者沒有說出來的,但凡悶在心里的都不作數(shù)。
前不久,一位畢業(yè)不久的研究生,因網(wǎng)貸走上絕路,最終在一家小旅館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在日記中說,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渴望親情,渴望成功,卻沒有父母的指引,他似乎對活著這件事早已無望了。
可他不知道,在他眼中「嚴重缺席」的父母,卻一直在默默關(guān)心他,甚至爺爺奶奶仍然還在工作,只為給他攢錢買房結(jié)婚。
然而,他們的孩子,再也不會知道了。
沒有表達過的愛等同于不存在。
孩子7歲以前,是接收愛、感受愛、學習表達愛的最佳窗口期。
這期間,一定要用語言告訴他:孩子,我真的很愛你;我愛你不是因為你乖,學習好,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帶著愛和欣賞去撫摸他,觸碰他,孩子能夠感受到,這將是他未來珍視自己的身體和生命的基礎(chǔ)。
2、允許孩子經(jīng)歷自然而然的挫敗
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父母是不吝于愛孩子的。有時候,甚至會愛過了頭。
前些天,朋友向我抱怨,她女兒5歲了,仍然抵觸上幼兒園,焦躁,無法獨處。
為什么?孩子有個100分媽媽,傾盡全力避免女兒遭受任何痛苦和壓力,孩子完全沒有學會獨處和自我安撫的能力。
然而孩子總會「摔倒」的,如果此前不曾練習過,反倒可能會摔得更慘。
一個從小備受父母呵護的女孩,戀愛后,也要求男友對她千依百順。倆人僅因為小口角,女孩竟然在車行進時直接跳車。很不幸,她被后面的車輛撞到,當場身亡。
這個慘劇是怎么發(fā)生的?女孩的父母忘了教會她,這個世界不是圍繞我們轉(zhuǎn)的。
為人父母,不必隨時陪伴,亦不必刻意制造挫敗。
單是出了月子以后,母親逐漸找回自我的過程,就足以帶給孩子大量的挫折體驗。
媽媽哄睡孩子后去做家務,孩子哭了媽媽才回來;后來媽媽去上班,再后來是斷奶、分床睡、入園分離、無理要求被拒絕……這些小挫敗都是孩子能夠容忍的。
通過去體驗,去修復,孩子逐漸會明白,自己并非那么脆弱與不堪一擊。
3、「忍受」孩子的叛逆
《奇葩大會》上,作家蔣方舟說: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所謂「任性」,其實是指遵從個人意志行事的態(tài)度。
孩子1歲半左右,逐漸有了自主意識,隨著成長,他開始踐行「任性」二字,但往往被大人稱為「叛逆」。
「叛逆」這個詞對孩子而言其實不公平。
孩子渴望探索外界,期待自己做決定,可是父母卻常常對他說「不」。
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或者情緒問題,是為了排解生理或心理上的壓力而產(chǎn)生的自然反應。
應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唯一的,也許最好的辦法,就是「忍」。
這個忍不是「縱容和默許」。當孩子觸碰到你的底線,讓你不舒服,或者某個需求你無法接受,你當然需要堅定地說「不」。
這個忍受指的是,沖突發(fā)生時,你最好能夠忍住不去打孩子,罵孩子,忍住不要情緒激動地和孩子講道理。
你可以不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請給孩子發(fā)脾氣的權(quán)利,和表達自己的機會。
很多父母對乖孩子情有獨鐘。殊不知,后來走進心理醫(yī)院求助的,多半是早年非常乖巧的孩子。
因服從父母意志的緣故,乖孩子們不得不一點點放棄真實自我,發(fā)展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然而,在那個虛假自我背后全都是空洞。他長大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被掏空的、枯竭的過程。
這類孩子最易遭遇抑郁和焦慮的困擾。
所以,你該明白,一個敢在你面前發(fā)脾氣的孩子是多么可貴,多么有活力!
4、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個孩子網(wǎng)上買了個玩具,可快遞一直沒到。于是他一再抱著媽媽的腿鬧。
媽媽后來問:快遞叔叔沒來,你失望了對嗎?
孩子當即哭了。他還跑到爸爸、爺爺、奶奶面前挨個兒說:快遞叔叔沒來,我失望了!
這位媽媽使用的方法,就是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孩子一開始并不能清晰表達出「失望」,只是心中充滿了莫名的焦慮、無奈,所以才鬧個不停。
若媽媽嫌他煩,喝止他安靜,那么這個情緒就會被壓抑下去。以后再遇到類似情形,孩子同樣會陷入無法自控的焦躁中。
但是這個媽媽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并給它命了名,一切就不一樣了。
孩子是喜極而泣的,他的眼淚中滿是被媽媽理解的喜悅。
他反復去對其他家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是在練習情緒識別的能力。正是在這樣言語化的過程中,孩子體驗到掌控感和成就感。
高情商的孩子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
當孩子有情緒,哭鬧,不要說「沒事,別哭,有什么好哭的」,或者干脆粗暴制止。
而是幫他說出當下的感受:你是不是因為xxx有些傷心/生氣/難過?爸爸媽媽陪著你。
你可曾見過那些被情緒填滿,無法言語表達,只會通過抱頭蹲坐、大喊大叫、打砸東西等方式,讓別人明白他內(nèi)心感受的人?或者遇到問題時只知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人?
這些其實都是早年情緒不被父母看見的結(jié)果,只能通過近乎悲壯的方式,企圖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存在。
5、保有定力
如今,我們活在一個勵志時代。
幾乎所有人都堅信,失敗是不被接納的,跟成功無關(guān)的事情最好靠邊站。
哪怕哭著喊著,生拉硬拽,也要把孩子往那條名叫成功的獨木橋上擠。
好像如果不成功,不優(yōu)秀,此生就一定會完蛋一樣。
想起看過的一本書《此生未完成》,是海歸博士于娟在自己癌癥晚期寫下的。
在生病之前,她讀研、讀博、出國留學、名校任教,人生眼看著就要一路開掛走高,卻突然戛然而止。
那時,她的兒子才剛1歲多,剛會叫媽媽。
她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哪怕就讓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動,每日污衣垢面趴在國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罵萬人踐踏,只要能看著我爸媽牽著土豆的手去幼兒園上學,我也是愿意的。
一字一句,讀來讓人肝腸寸斷。
離開人世前,這位母親發(fā)現(xiàn),所有的功名利祿,都不及跟家人溫暖蝸居來得美好。一切都會過去,唯有快樂相伴的每一個當下,最實在。
也許,父母有必要帶著一種「時日無多」的心態(tài)去生活,去看待養(yǎng)孩子這件事。
我知道,要做到前述4點,也許還算簡單。最后這一點,特別難,但也特別特別重要。
很多時候,父母不是做得太少了,而是太多。
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么?
把這個家變得盡可能溫暖,讓它成為孩子真正的庇護所和港灣。
然后一日日地目送孩子遠去的背影,
克制住自己指點孩子人生的沖動,
并假裝淡然和灑脫地叮囑一句:
任何時候,只要需要,記得回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