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兒童“撒謊”等幼稚行為
發(fā)布時間:2020-12-04 兒童歌謠 幼兒行為故事 兒童娛樂 正確對待兒童“撒謊”等幼稚行為曾經有一位痛苦中的媽媽氣憤無比地說,我的孩子才三歲多,做事不用心,愛搶東西打人,竟然還學會了撒謊。能感覺到這位母親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但同時,更令人同情的是她那三歲多的女兒。如果母親們能了解各個年齡段幼兒的智力發(fā)展和情感發(fā)展情況對她們的孩子來說真是福份。三歲多的孩子,他們還不知道何為撒謊就被扣上了愛撒謊的帽子,這真是對孩子天大的誤會和冤枉。n4507.cn
兒童不是縮小的成人——這一觀點提醒我們,在猜度兒童的想法時不要以成人為中心,不要以為兒童的想法與我們一樣。
皮亞杰及其同事的研究清楚地顯示,兒童的世界觀和對事實的看法與成人不同。兒童的推理能力有限,加之他們的經驗不足,這些常常導致他們得出與成人的邏輯不一致的結論。因而這些也容易使兒童陷入困境。
教師和父母會因成人所理解的違規(guī)、說謊、自私或自我中心及無理行為而對兒童大發(fā)雷霆。更糟糕的是,兒童并沒有意識到他們錯了。對于那些對皮亞杰的智力發(fā)展理論一無所知的父母或教師而言,兒童的這些行為令他們非常生氣。而對一個幼兒來說,這些行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在幼兒園的跳蚤市場上,五歲的女孩以六元錢的價格將一玩具賣給了小朋友。十幾分鐘后,該小朋友來退貨,女孩將六元錢退給了了小朋友,拿回了游戲機。整個過程女孩沒有絲毫地不舒服不情愿。接下來,一個男孩要買女孩的游戲機,女孩說六元,男孩拿著僅余的一元說一元,女孩不假思索地將之前定價六元賣出又退回的游戲機賣給了男孩。
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活動,讓我們成人來假想,我們或許不相信這是一個五歲多孩子的所為。如果換做是我們成人,首先退貨一般都會很困難,或者不退,或者退貨少退錢都是不足為奇的。尤其是接下來,女孩將之前價格定為六元的游戲機竟然不假思索地以一元的價格賣掉——這在成人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的行為!
但是,她是孩子,她就這么做了,直到現(xiàn)在,她也沒有絲毫地不開心,此事留給她的,沒有任何的不快樂,就像不曾發(fā)生過一樣。因為,她不是成人,以她的思維,她無法理解這其中的緣由。所以,她不知道她吃虧了,她不知道如果換做是成人,這是不太可能的行為。
所以,當我們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時,有人會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傻呢?
但是,孩子不是縮小的成人,她不傻——當我們成人知道這一點時,我們會理解這個孩子而不是抱怨和批評這個孩子。
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他拿著一顆糖避開家人走進臥室,當媽媽推門準備進去時,孩子說:“媽媽你別進來。”當時媽媽意識到,她在準備吃家人不想讓他吃的糖果。孩子認為成人不進去就不知道——這在我們成人看來是多么幼稚的行為,但這一行為與孩子的發(fā)育不成熟有關,以他當時的智力水平,他以為稍微避下家人就不知道了,他甚至以為只要她背過身去不讓別人看見人家就不知道。
作為一個兒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事物就意味著: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你想要某樣東西,它就是你的。就像孩子們小時候與大人或其他孩子玩藏貓貓時,他們總是捂上雙眼后高興地說:“你來呀,來找我呀!”他們以為自己看不見別人,別人也就看不見自己。也就是因為這些想法,從而導致孩子“說謊”,而孩子卻真誠地以為這些謊言是真的;這也使得孩子拿走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毫無愧意。了解兒童思考方式的成人不僅不會因此責罵兒童,反而會支持兒童,幫助他們從這些情境中獲得學習。
皮亞杰發(fā)現(xiàn),幼兒事實上并不了解謊言的本質。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兒童到了六歲,他也不能區(qū)分一個真正的錯誤和一個故意的謊言。因此,基于這種推理,一個可信的謊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個過于歪曲事實的謊言則是不好的。所以,向兒童解釋成人的邏輯是行不通的,相反,兒童有必要體驗因欺騙他人而產生的后果。
比如,一個孩子,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總是說自己肚子疼。這意味著,除了我們要過多的給予這個孩子關愛幫助他建立安全感外,還要引導他,讓他明白,當他有一天真正肚子疼時我們無法辨別是否要帶他去醫(yī)院做檢查。
隨著兒童年齡的成長,他們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認識到謊言對于人際關系的影響。他們也能在他人的幫助下理解把別人的東西拿走會讓他人感到傷心。為了使這些教育有效,兒童必須先和別人建立起相互關心的關系。所以,多讓兒童接觸他人,尤其是兒童,這對他們的社會性發(fā)展有益。在交往的過程中,兒童社會性等相關能力得以發(fā)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育兒觀念:正確對待幼兒說謊
育兒觀念:正確對待幼兒說謊
父母對幼兒的說謊是非常敏感的,一般會把說謊看作是一種最壞的、令人不能容忍的品行。經常聽到一些父母在議論,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說謊,瞎編假話騙人,真令人擔心。確實,孩子說謊是一種應該引起家長和老師高度重視的問題行為,因為經常性的說謊行為對孩子的品德心理的發(fā)展是有嚴重損害的。
要矯治孩子的說謊,首先要了解孩子說謊的具體原因。一般來說,孩子常常在下列情況下說謊。
(1)引人關注。有的孩子為了得到朋友和大人的關心而說謊,在他們的謊話中摻雜著一些逗人的話或創(chuàng)造出一些古怪的詞句,以期引人注意;也有的活靈活現(xiàn)地說些自己好像真的親身體驗過的事情,這類情況多見于沒有朋友,或父母不夠關心,在集體中又不被注意,缺乏現(xiàn)實感的孩子。
(2)怕受懲罰。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束十分嚴厲,只要發(fā)現(xiàn)做錯事就會狠狠打他,即使孩子承認錯誤,依然不能原諒錯誤本身。因而,當孩子下次做錯事時,就會非常害怕,只得胡編亂造或加以隱瞞,企圖蒙騙過關。當然,犯了錯誤的孩子往往也知道,如果謊言被戳穿,因說謊本身而遭受的懲罰就會大于說實話的情形,但是許多人依然禁不住要說謊,因為說實話將招致必然的、立即發(fā)生的懲罰,而說謊則有可能逃避懲罰。由于小孩子總是希望逃避即發(fā)的懲罰,而且他們往往低估了說謊失敗的可能性,所以說謊的誘惑力有時是很強的。
(3)出于虛榮。孩子也很愛面子,因而時常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編造謊言欺騙他人。例如,有位男孩,一次在幼兒園運動會上參加跑步比賽,回家后媽媽問跑得怎么樣,他說“得第一”,實際上他名落孫山。盡管謊報成績與存心欺騙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用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并不是真正的自尊心,而是虛榮心,是要不得的.
(4)出于報復。孩子有時說謊并不是存心欺騙,而是出于一種報復心理。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兩個小孩吵嘴打架,往往是吃了虧的孩子跑到家長或老師那里去告狀,本來是他先動手打了人,他卻謊說別的小朋友先打了他。這種不誠實,是孩子吃了虧后的報復心理所造成的。他指望能得到家長或老師的同情與支持,去懲治他的對手,精神上得到補償。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切不可不問青紅皂白,偏聽偏信,更不要急于去斥責那個被告的孩子,而要弄清楚情況以后,再去教育孩子。
(5)出于“自衛(wèi)”。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做了錯事,害怕挨打而不敢承認,家長要明白,體罰不能教育孩子誠實,更不是糾正孩子說謊的辦法。相反,越是怕受皮肉之苦,孩子就越要說謊,越要編瞎話欺騙你。因為,在恐嚇、責罵、棍棒的威脅下,孩子感到說了實話也要遭到處罰,他就只好用謊言這個武器來“自衛(wèi)”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說謊是大人“逼”出來的。
育兒觀念:正確對待孩子的謊言
育兒觀念:正確對待孩子的謊言
一天下午放學時,小宇媽媽來接孩子的時候,向我講述了一件她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早晨,小宇爸爸送孩子入園,孩子下車時,一不小心手指被車門夾了一個黃豆大的紫皰,爸爸見沒有什么事,于是就直接將孩子送入幼兒園了,沒有與老師交流孩子受傷的事,反打電話給孩子的媽媽了,告訴她孩子的手被車門夾了,沒什么大礙。放學時,小宇媽媽來園接孩子,小宇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涵涵小朋友打我了,還將我的手指打了一個大皰,老師批評了涵涵,涵涵跟我說:對不起”,小宇的媽媽聽了很生氣,認為這孩子怎么能說謊呢?便及時與我進行了溝通。我聽了當時也感到震驚!但我又一想,不能簡單地、武斷地認為孩子在說謊,便和小宇的媽媽進行了分析:
一是:孩子可以將想象當作現(xiàn)實了,涵涵小朋友經常會與同伴發(fā)生沖突,與人交往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小宇手指被夾的時候可能受到了爸爸的責怪,便把自己的“不小心”想象成了涵涵的攻擊性行為,發(fā)泄自己的不滿,掩蓋自己的過失,成人應該原諒孩子的過失行為,教給孩子避免發(fā)生過失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責怪。
二是:孩子受了傷可能很希望得到別人(特別是家長和老師)的同情和關心,可是家長和老師都忽略了,或是反而有責怪的現(xiàn)象,于是孩子便找個對象跟自己說:“對不起”,進行自我安慰。對于感情細膩、敏感的孩子,成人在給予孩子同情和關心的同時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鼓勵孩子勇敢起來。另外,老師對某個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過多批評,可能造成了孩子心中的負面影響,是老師教育過程出現(xiàn)的失誤,發(fā)現(xiàn)問題后老師就忘引起足夠的重視。經過我的分析,小宇的媽媽一下子豁然開朗了,知道如何去做了。
要教孩子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家長或老師應善待他們的謊言,根據(jù)不同情況客觀分析,對他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即使孩子有了錯誤,只要說了真話,就應肯定他們的做人之道,并引導他們不斷完善自己,不用打罵、懲罰、斥責等消極的方法對待孩子,或避免他們以謊言應付家長或老師,要與孩子成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如果是因為家長或老師的原因造成孩子說謊,家長或老師應檢討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并根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思維和認知的發(fā)展水平,對他們做出合理的解釋。孩子說謊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成人應該細致了解從細微處入手,從而保護孩子脆弱的心靈。
父母學堂:如何正確面對孩子撒謊的問題
細心的家長會發(fā)現(xiàn),當孩子在三歲左右時會出現(xiàn)一種很常見的現(xiàn)象—“說謊”,比如說會炫耀的跟他人說“奧巴馬來我家做客了”、看到別人在玩飛機時會說“我家有一個比你更大的飛機,比你的好玩多了,還能在天上飛很長時間呢!”、再比如說“XXX老師打我了”而且形容的活靈活現(xiàn),讓人不禁引以為真等等。用我們成年人的認知,這叫“說謊”,可是如果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又不是“說謊”,而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一種方式,為了便于統(tǒng)一,我們姑且暫時稱之為“說謊”,不過“此說謊非彼說謊”。
3歲左右的孩子,對于事實和虛構的界線還不能很好的分清,頭腦中經常產生許多極其生動、逼真的現(xiàn)象。他喜歡夸大其詞,有時還會用虛構的言辭來抬高自己,虛榮心得到滿足,或者用幻想的語言作為未能實現(xiàn)的愿望的補償,作為克制和掩飾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這種與想象、愿望、壓力有關的說謊,具有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特點,能使孩子獲得象征性、代償性的滿足。
導致孩子說謊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有時孩子說謊不符實際,尤其是3歲左右的孩子,因為此時的孩子有以下幾個特點:1、容易受成人的暗示影響
如有的家長問孩子:“你洗過手了嗎”?孩子雖然沒有洗,但因受到暗示,會說“洗過了”。特別是當孩子說老師打他了,這個時候的我們,不要為了讓孩子說“真話”而一個勁的盤問,盤問來盤問去只想得到自己“想要”而又最不想要的那個答案,那樣只會讓孩子把謊話編得越來越圓。
關于跟孩子的溝通大多家長缺乏技巧,就比如每天離園時,很多家長都會問“你今天學什么了”,讓孩子無從說起一樣,因為一日生活皆課程,而課程都是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玩”跟“學”的界限是我們成年人的認知。
2、把想象當成現(xiàn)實
孩子總愛把想象的事當成真事講給別人聽。這是由于孩子認知能力差,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事實。想象力豐富,并且?guī)в锌鋸埿浴H缭趫D片上看到飛船,他非常喜歡,現(xiàn)象自己能乘上飛船多好,就會對別人講“我已經乘過飛船了”。
3、認為不現(xiàn)實許諾是可以的
由于這時期的孩子對許諾的概念不清楚,他不知道“不實現(xiàn)許諾”是說謊。
4、記憶力不清
這時期孩子的記憶是以具體形象為特點,而記憶的方法又是以機械記憶為主。所以,往往因記憶模糊而講出不符合事實的話,被誤認為孩子說謊。
讓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案例:周日,一個平時難得見一次爸爸的男孩,見到爸爸后說老師打他了,爸爸聽到后火冒三丈,詳細用“引導式”詢問打的過程,“打哪里了?打了幾次?打的疼嗎?”之后就怒氣沖沖的在班級微信群里質問老師。
三歲前的孩子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最需要的是媽媽呵護;三歲后的孩子特別是男孩,則最需要最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那種新奇、刺激、強壯、豁達都是最吸引男孩的因素。一個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難得見一次的情況下自然會有親近甚至是“獻媚”的表現(xiàn),希望以此贏得爸爸的關心和關注,有時只是需要爸爸傾聽而已,有時也會希望爸爸幫助解決一些“難題”,比如“不喜歡吃青菜,老師非要吃”等。
作為家長我們去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生養(yǎng)了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多陪伴孩子,關心孩子每一個關鍵點的心理所需,看破孩子的每個“小心思”,巧妙而不漏痕跡的協(xié)助孩子解決,同時又要給孩子以自由,給孩子一個施展、鍛煉、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學校和社會,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來自于原生家庭的影響是終身的、很難改變的,特別是爸爸對兒子的影響,興趣、性格、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等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聽到孩子對自己的傾訴后,其實,我們可以把問題緩著來解決,既然孩子沒有傷勢,也不是當下傷害正在發(fā)生,那就先跟孩子玩玩游戲等玩的開心了,再兜著圈的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最喜歡哪個老師、最喜歡吃什么飯菜等;然后再后續(xù)觀察孩子和老師的相處,是否親密開心。再或者私下跟其他老師或園長溝通都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雖然當下出現(xiàn)了很多幼兒園虐童事件,但是我們還是要始終相信美好是蓋過邪惡的。童年時期,我們給孩子心靈種下什么,就會收獲什么,埋下了沖動、暴躁、粗暴、懷疑的種子,就會讓孩子遠離平和、幸福、充實和信任。
幼兒教育是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社會大環(huán)境,但是我們可以跟學校和班級一起營造小的“氛圍”,如果老師和家長之間失去了最根本的信任,如果老師失去了批評和表揚的教育權利,如果老師受到家長的干擾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平常心,那么,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將會空談一場、一事無成,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孩子。
怎樣看待孩子撒謊
怎樣看待孩子撒謊一直來**還算是比較誠實的,我甚至經常拿他的一些例子來跟親朋好友說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每天吃晚飯,他經常跟我討價還價“再吃10口就不吃了”,有時候我會同意但是必須是大大的10口,哪怕我在看不見的地方,他也會老老實實地吃一口數(shù)一口,不會跳數(shù)也不會小口小口的;還有就是回家上樓,他累的時候就會要我背他到3樓再他自己爬到6樓,有時候我忘記了樓層過頭了,他就會喊“媽媽,到3樓了”,他就會自動下來的。
但是,上禮拜六早上,他起得比上學時候還早,而我自己眼睛都還睜不開,我就偷懶給他一瓶牛奶一個牛角面包先充饑,自己再回到床上瞇會兒。等我起來的時候,他的牛奶還剩了一點,但是面包沒了。他跟我說面包全部吃完了,牛奶是喝不下了。但是后來我不小心在垃圾桶里發(fā)現(xiàn)了那個面包,只被咬過一口,上面用一張紙蓋住。我問他為什么要騙媽媽,他說是就這么說了一下。因為我要做早飯去了,就跟他說了幾句諸如“會撒謊的寶寶不是好寶寶”“媽媽不喜歡不誠實的寶寶”就完了。但是等他爸爸起來后,我跟他爸爸說起這個事,沒想到他爸爸非常認真,問他知不知道錯在哪兒了,他就很小聲地說“我忘記給媽媽吃了。”他爸爸非常生氣,很嚴厲地教訓了他,當時**含著眼淚可憐巴巴地望著我,但是我沒做聲,我知道他爸爸是對的,是想把他的這壞毛病扼殺在搖籃里。
或許小朋友都會偶爾“撒謊”,比如明明是他弄壞了東西,他說不是他弄壞的,還會栽贓旁邊的小朋友;比如跟一個小朋友玩著玩著,鬧不開心了,就會跑來向大人慌報說人家怎么他了,等等。這些大人一般都不會太在意,比較常見,也可見小孩子的機靈與可愛。但是,我覺得等到他稍微大了一點,懂得道理的時候,如果刻意去制造假象,編制謊言的話,那還是要引起重視的,他說過一回,大人不當回事,就會有第二回、第三回。。。。
真想對**說“爸爸媽媽有時候雖然很嚴厲,很狠心,那是因為爸爸媽媽希望你成為一個正直的、勇敢承擔后果的男子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