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為什么要拿著東西才能睡

發(fā)布時間:2020-11-27 幼兒園為什么不放寒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暑假 為什么幼兒園不放寒假

孩子為什么要拿著東西才能睡

有的孩子睡覺時,不拿點什么東西就不能入睡,如喜歡睡覺時抱著小枕頭、毛巾、小被子、小毯子、玩具等等,一般都是些觸感柔軟的東西。不管這些東西多臟多舊,對孩子來說卻是他們珍愛的寶貝,睡覺時離不開。這種情況,主要發(fā)生在幼兒時期?!?/p>

此時,對孩子來說,睡覺時媽媽在身邊能帶來最大的安全感??蛇@對繁忙的媽媽來說,總是不容易做到的。孩子睡覺要拿東西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可以替代“媽媽”。也就是說,這是他們對母親依戀的一種轉移?!大學生范文網(wǎng) 1467.cOM.CN]

一般來說,孩子從6個月時,就出現(xiàn)了依戀。但是,當母親經(jīng)常離開孩子,漫不經(jīng)心地撫養(yǎng),使孩子缺乏母愛時;當孩子因病住院,與母親分離時;當孩子的生活中,頻頻地調換照看者時;或因恐懼,生活環(huán)境枯燥,缺乏游戲、玩具及正常的人際交往等時,都會妨礙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戀。于是,這些孩子往往會將依戀轉移至物品上,與某一物品建立起一種親密的聯(lián)系。當孤獨、焦慮和恐懼時,孩子就會緊緊抓住這些物品,試圖以此產生一種安全感,這就是正常的孩子拿著東西才能睡覺的原因?!?/p>

有這種習慣的孩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因此導致其他異常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習慣是能夠逐漸改變的,父母不必擔心,只要平時盡可能地給他們以情感上的溫暖,使他們對父母的依戀能夠得到正常的滿足就可以了?!?/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小孩子為什么要跟家長“對著干”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以前,一般還是很乖、很聽話、很好玩的。雖然他們還不大會說話,但大人的話,還是能聽得懂的,大人的意圖他們也是能心領神會的。大人讓他們做什么,他們乖乖地做什么,讓他們怎么做,他們就按照大人的意圖不走樣地怎么做,很少違背大人的意志或愿望。

孩子做得挺開心,大人再一夸他,他還美滋滋的。大人看了也打心眼里高興,真是無窮的天倫之樂。帶一兩歲的孩子,那就是一個享受!

但“好景不長”。

當孩子長到一歲半或兩歲的時侯,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孩子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隨著年齡地增長,“主意”漸漸多了起來。遇事要自作主張,不大聽大人的話了。有時,大人要他往東,他偏朝西,“讓他打狗,他偏要打雞”,好像故意跟大人“對著干”。

你給他玩這個玩具,他會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地說“不要”、“不要”,遞到他手,他就扔掉,偏要玩另外一個玩具;你要喂他吃飯,他偏要自己吃,弄得身上地上一塌糊涂;可有時你要他自己吃飯,他卻非要你喂他吃不可;地上沒有水的路他不走,他偏走“歪門邪道”,哪里有水走哪兒,把鞋都踩濕了,眼睛還得意地邊看著媽媽……

你說,這小東西,氣人不氣人!

“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這是媽媽們常常發(fā)出的感慨。

孩子小時侯,吃飯得要大人一口一口地喂,拉完屎要大人給擦屁股,提留褲子。那個時侯,大人只是覺得“累身”,“心”并不覺得太“累”。

到這個時侯,是既“累身”,又“累心”。每天不僅把大人折騰得暈頭暈腦、筋疲力盡,還時不時地惹你生氣。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究竟是反常現(xiàn)象,還是正常現(xiàn)象呢?

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

孩子在成長發(fā)育的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歲半到兩歲的時侯出現(xiàn)的上述現(xiàn)象,就是這個年齡階段突出的年齡心理特征。

孩子從出生到成熟這十幾年期間,要經(jīng)歷兩次“斷乳”:第一次是“斷乳”是在一歲半左右,開始吃飯,從此不再以母乳為營養(yǎng),可以稱作“生理的斷乳”;第二次是在十四、五歲左右,他們覺得自己的身高跟父母差不多了,長大了,要擺脫大人是束縛,獨立自主,可以稱作“心理的斷乳”,由此便逐步走向獨立和成熟。

孩子到一歲半的時侯,徹底“斷乳”,他們開始自己進食;學會了走路,想到哪里去或做什么,能夠獨立自主了。這就意味著,孩子要逐步擺脫對母親的依戀和依賴。由于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空間的擴展和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也在逐步增強,從完全依賴和依戀父母,變?yōu)樵趯Ω改傅囊蕾嚒⒁缿俸蛿[脫、獨立之間搖擺不定,并且逐漸完全擺脫對母親的依戀、依賴,向獨立自主靠攏。

再加上孩子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喜歡探究,愛好嘗試,好表現(xiàn)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等心理特征,他們常常故意做一些大人反對或不大贊成的事。

大人要是懂得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征,只要沒有危險就不干預,他做一會兒,覺得沒有什么意思,也就有可能自動地放棄不做了;要是大人進行干預或強行制止,他就有可能非做不可。

此時,孩子往往以直接反抗或對抗的形式,來表達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的第一反抗期”。

由于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孩子反抗性激烈一些,有的則緩和一些。但在這個年齡階段,都要有這種表現(xiàn),這是孩子邁出的擺脫母親的第一步,是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必然現(xiàn)象。

所以說,這種現(xiàn)象是正常的。

孩子的這種表現(xiàn),不僅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必然現(xiàn)象,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也是有好處的:它有利于發(fā)展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自信心。家長應當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不能一遇到這種情況就“發(fā)火”,甚至動手打孩子。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訓斥、打罵,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也會有意無意地阻礙孩子的身心正常發(fā)育。

孩子跟家長“對著干”,做家長不樂意、不高興的事,有時侯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有時是為了擺脫大人的束縛,有時侯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也有時侯是為了把家長也“拉進”自己的活動之中,讓家長也參與他的活動。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驚慌失措,生氣發(fā)火,粗暴地訓斥,不僅不會發(fā)揮預期的作用,獲得預期的效果,很有可能會促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更加感到新奇有趣,越發(fā)激起他們再試一試的好奇心。

比如,小孩子學會說話的時侯,聽到別人說臟話、罵人,他們也就跟著學,說臟話,罵人。其實,他們并不知道臟話、罵人的話的真正含義,只是模仿別人,學著玩而已。如果家長聽到了就發(fā)火、生氣,他們看到家長那發(fā)火、生氣的樣子很好玩,就很可能還要繼續(xù)說臟話、罵人的話。

如果家長采取淡然、平靜的態(tài)度,加以耐心地教育和引導,孩子覺得沒有什么意思了,也就漸漸地不說臟話和罵人的話了。

孩子到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的時侯,家長要有個心理準備,免得來個措手不及。

遇到孩子跟大人“對著干”的情況,要平靜、冷靜,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大發(fā)雷霆,最好是采取示范、講道理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合理的話,家長要親自幫助孩子做,具體地指導他們做,也參與其中。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進一步密切親情關系,也會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告訴你的孩子什么才重要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也是當下做熱門的話題,作為家長,要以正確的教育觀引導孩子,告訴你的孩子什么才重要!

1、旅行比上課重要;2、主見比順從重要;3、興趣比成績重要;4、良知比對錯重要;5、幸福比完美重要;6、信仰比崇拜重要;7、成長比贏輸重要;8、察己比律人重要。

優(yōu)秀的孩子是這樣培養(yǎng)的:

教育篇:

1.每天花半個小時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語,“早上好,請,謝謝,晚安”等等。

3.讓孩子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

4.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用耐心、用愛心、用開心,心是長著眼睛的!

5.不要為了提醒孩子,而總是揭孩子的傷疤。

6.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

7.不要總對孩子一本正經(jīng),要多和孩子一起歡笑:因為笑聲能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引導孩子積極、輕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給孩子講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9.不要把當年未曾實現(xiàn)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xiàn)。

10.關愛孩子但適當時候適當?shù)膽土P也是需要的,不要護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講道理,有時適當可以采取一些強硬的措施。

12.結合孩子的表現(xiàn),每天思考至少一個關于孩子成長的問題。

13.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培養(yǎng)幼兒高雅的審美情趣,注意引導、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兒的情感體驗,是非常有益的。

14.對于幼兒時期的孩子,不要讓他們長時間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親,不利于教育。也許沒有科學道理,但絕對適用。

15.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6.教會孩子微笑,微笑面對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對人生。

17.對孩子不要亂許愿,承諾的事情想盡一切辦法也要兌現(xiàn)。

18.要常換位思考!對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長應常換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話,我將會怎樣?

19.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同時給一定的壓力和責任!

20.向孩子說明,他本身已經(jīng)很可愛了,不用再表現(xiàn)自己。

21.從來不說孩子比別的孩子差。

22.絕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斷尋找值得贊許的東西。

24.不要嚇孩子。以免造成孩子過分膽小、怕事。

25.不要當眾批評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成長篇:

1.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

2.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3.讓孩子自由選擇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讓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燒水煮飯等,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分子。

6.為孩子準備一個陳列架,讓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認真地對待孩子提出的正經(jīng)問題和看法。

8.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和他平等相處,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

9.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0.記得對孩子說:我愛你,你是我的寶貝!

11.記得經(jīng)常的親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頭,讓他(她)知道你的愛!

12.隨時關注他(她)的進步,并也讓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進步!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懂得賞識孩子。

13.多與孩子孩子溝通,了解孩子,與孩子同行。

14.不要給孩子貼上“笨”的標簽。

15.家長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煩惱。

16.要學會真誠地贊美孩子,而不是像對寵物一樣說句“你真聰明”。

17.讓孩子經(jīng)常有機會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人,一個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創(chuàng)設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過。

21.鼓勵孩子盡量不依賴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這很重要。

生活篇:

1.給孩子一些錢,讓孩子學會理財。

2.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記與信件。

3.經(jīng)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給孩子講講故事,讓孩子笑著入睡!

5.給孩子一個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間或者房間的一部分。

6.如果有條件,每天晚飯過后和孩子到戶外散散步。

7.快樂與孩子一起分享!

8.對小家伙開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勵孩子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

11.給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時間和空間。

12.教會孩子騎自行車,游泳,這都是進入社會的一種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與孩子相互問候,讓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來。

14.夫妻實在要吵架,請一定要記住:避開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著問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樂嗎?16.不給他留有太多的物質遺產,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給他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快樂的人生。

17.著重進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18.不要責備孩子房間里或者桌面上亂

19.父母對自己的雙親要孝敬有加,讓孩子覺得家中充滿了愛,同時父母也是他們值得學習的榜樣

20.父母之際間要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21.不要太關心孩子?!白约旱氖虑樽约鹤觥保悦夂⒆羽B(yǎng)成以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22.不要太親近孩子。讓他與年齡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養(yǎng)成性格孤僻的惡習。

23.不要孩子要啥買啥。讓他知道“勞動與所得、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以免孩子養(yǎng)成好逸惡勞的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難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時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對孩子的愛要穩(wěn)定,不要一會兒晴,一會兒陰。

學習篇:

1.和孩子一起讀書,家長可以看看報,一個好的學習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學習,家長切莫搞一些娛樂活動,一個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4.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而責罵孩子。

5.不要因為孩子試卷上的低分而認為孩子沒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帶來成就感的知識:古詩、數(shù)字、故事、家務、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讀好書、好讀書

8.不要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表示太大的關注,那樣會造成孩子學習緊張,壓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績與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沒有自己的責任。

10.孩子的房間要有自己的書桌,書桌上要有幾本自己愛看的書籍,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

娛樂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一起聽他愛聽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戲、鍛煉身體。

3.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每天在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

4.多讓孩子看一些少兒節(jié)目:動畫片、益智節(jié)目等,少看動作片、連續(xù)劇。

5.孩子看電視時,家長們適時地陪他們一起,并且對里面的內容作一些講解與討論。

6.春天可以和孩子騎自行車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邊游泳,秋天則背著鐵鍋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許孩子收集各種廢棄物。

8.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9.和孩子下棋,讓孩子知道落子無悔,教育他對自己所做事要負責任,同時下輸了要承認,家長有時也要放手讓孩子贏一兩盤,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告訴孩子的話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爸爸。對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二)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的??赐噶诉@一點,將來就算你失去了世間最愛的一切,也會明白,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天或許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fā)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愛情只是一種感覺,而這感覺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你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淀,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夸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

(六)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并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七)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個不停的時候,爸爸媽媽要上前阻止嗎?其實爸爸媽媽要做到的就是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

懂得“同理”自己,才會“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為什么會哭泣,才會順藤摸瓜理清導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情緒來源才是爸爸媽媽療愈孩子情緒的好幫手。

因為擔心,所以不允許

我一直認為孩子在哭泣時爸爸媽媽要先想辦法哄孩子,讓孩子的心情平靜下來。但是一位心理學專家卻告訴我,如果孩子哭得讓爸爸媽媽覺得非常心疼的話。

一般是因為爸爸媽媽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心里面攢了很多不好的情緒,一直得不到宣泄。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fā),爸爸媽媽也會感同身受,潛意識里害怕自己的情緒爆發(fā),因此也不允許孩子發(fā)泄。

接納才能釋放

一次我送兒子去幼兒園,看到孩子因為媽媽離開而哭泣。老師急忙安慰孩子,邊拍著他后背邊說:“我知道離開媽媽心里非常難過,但是你要知道媽媽馬上就會回來的。我們先去上課好不好?”

一邊說著,老師一邊慢慢領著男孩往屋里走,孩子的哭泣慢慢停止了,進屋之后,老師拿給他一張紙和各色蠟筆,讓孩子自己來畫畫,這時候孩子就已經(jīng)不哭了,專心寫寫畫畫起來。

孩子在不開心的時候,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驟:

一、認可孩子的感覺和情緒;

二、了解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

三、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四、教育孩子以后怎么解決。

上面那個老師對待哭鬧的孩子就履行了這幾條原則:一開始表示自己深有體會,接著幫孩子想個辦法疏導和表達自己的感覺。

情緒無好壞,它是正常的情感反應

有情緒是很正常的,怕、恐懼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應,孩子既然有了這樣的感受,爸爸媽媽應該首先表達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導他去面對,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情緒被壓抑孩子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為。為了讓爸爸媽媽開心,孩子會壓抑自己,不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犯了錯會撒謊,受了欺負也會一個人忍著。如果在爸爸媽媽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會特別累,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也會出現(xiàn)問題。

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成長的機會

兒童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要很長的時間,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能夠讓孩子成長,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并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會說話了之后,爸爸媽媽要和孩子正確地溝通,學著用語言把情緒表達出來,不要讓孩子把一些話都壓在心里,這樣孩子才能變得通情達理,從容不迫。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有情緒,快樂、悲傷、孤獨或興奮,孩子也需要發(fā)泄情緒。因此,爸爸媽媽要學會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爸爸媽媽成長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在我們的傳統(tǒng)思想中,往往認為孩子是無知的。但回憶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時,卻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有著很多不為大人所知的煩惱,也曾經(jīng)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所知所能的范圍內已經(jīng)盡了最大的努力,今天,曾經(jīng)的小孩成為了父母,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去努力,為孩子,也是為我們自己。

行為習慣: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么做


整理了行為習慣: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的東西,爸爸媽媽要怎么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小孩上一年級,總是會把學校的東西拿回家,比方說拿同學的本子、橡皮等等。為了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我們在家里使用東西的時候也不要隨便拿,要先征求一下對方的意見。

孩子其實知道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是不被允許的,但孩子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經(jīng)過多次教育都不見改正,有的孩子還會變得越來越嚴重。為什么孩子知道這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卻還會做呢?

孩子的世界其實是非常單純的,有時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所以,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拿。爸爸媽媽要怎樣教育和處理呢?趕緊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1.嚴格管理孩子

有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就算是撿到一件小東西也會上交給老師或者爸爸媽媽,但是一些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想著拿他人的物品,所以說,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規(guī),讓孩子有一個好習慣。

2.喜歡的東西就想要

人一出生就會有欲望,這是一種原始的生存的欲望,所以我們在餓了之后就會尋找東西吃,在渴了以后就會想要喝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一出生就有的本能,所以孩子在看到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就想要拿到手里,如果無法獲得的話就會哭泣。

有時候,孩子的這些心理欲望會讓孩子做出一些偷東西等行為。比方說,孩子某一天回到家會帶回別的小朋友的東西,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是錯誤的。

如果爸爸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有這些行為的話,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告訴孩子這樣子做是不對的,然后跟孩子一起把東西還給人家。

3.及時糾正

孩子如果出現(xiàn)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爸爸媽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制止。如果爸爸媽媽默許孩子可以亂拿他人的物品,孩子長大以后就有可能出現(xiàn)小偷小摸的行為。

4.提前跟孩子說明

爸爸媽媽要提前和孩子說明,一些東西是要獲得爸爸媽媽的許可之后才可以拿的。在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后,到了幼兒園或者別的地方,孩子在想要一些東西的時候就會事先和別人打聲招呼,在得到允許或是不允許的情況之下才會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拿別人東西這個壞習慣如果沒有及時糾正的話,以后可能就會變成小偷小摸,這就是很嚴重的事情了。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要幫他糾正過來。

相關推薦

  • 為什么孩子喜歡觸摸絨毛的東西? 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絨毛類玩具,而且一定要抱這這類絨毛玩具才能安穩(wěn)入睡。嬰幼兒普遍喜歡觸摸,這是嬰幼兒心理、生理特點的的反映,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感知覺迅速發(fā)展,小孩子是通過直接接觸來認識世界的,其...
    2021-04-10 閱讀全文
  • 小孩子為什么要跟家長“對著干”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以前,一般還是很乖、很聽話、很好玩的。雖然他們還不大會說話,但大人的話,還是能聽得懂的,大人的意圖他們也是能心領神會的。大人讓他們做什么,他們乖乖地做什么,讓他們怎么做,他們就按照大人...
    2021-12-02 閱讀全文
  • 誰能滾動?什么東西能滾動 下面是《誰能滾動?什么東西能滾動》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活動目的: 1、知道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 2、幼兒對滾動現(xiàn)象產生好奇。 活動難點:感知滾動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1、幼兒每...
    2021-08-08 閱讀全文
  • 告訴你的孩子什么才重要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也是當下做熱門的話題,作為家長,要以正確的教育觀引導孩子,告訴你的孩子什么才重要! 1、旅行比上課重要;2、主見比順從重要;3、興趣比成績重要;4、良知比對錯重要;5、幸福...
    2021-12-04 閱讀全文
  • 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個不停的時候,爸爸媽媽要上前阻止嗎?其實爸爸媽媽要做到的就是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 懂得“同理”自己,才會“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為什么會哭泣,才會順藤摸瓜理清導致孩子...
    2021-05-17 閱讀全文

有一些孩子特別喜歡絨毛類玩具,而且一定要抱這這類絨毛玩具才能安穩(wěn)入睡。嬰幼兒普遍喜歡觸摸,這是嬰幼兒心理、生理特點的的反映,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感知覺迅速發(fā)展,小孩子是通過直接接觸來認識世界的,其...

2021-04-10 閱讀全文

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以前,一般還是很乖、很聽話、很好玩的。雖然他們還不大會說話,但大人的話,還是能聽得懂的,大人的意圖他們也是能心領神會的。大人讓他們做什么,他們乖乖地做什么,讓他們怎么做,他們就按照大人...

2021-12-02 閱讀全文

下面是《誰能滾動?什么東西能滾動》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活動目的: 1、知道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 2、幼兒對滾動現(xiàn)象產生好奇。 活動難點:感知滾動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1、幼兒每...

2021-08-08 閱讀全文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也是當下做熱門的話題,作為家長,要以正確的教育觀引導孩子,告訴你的孩子什么才重要! 1、旅行比上課重要;2、主見比順從重要;3、興趣比成績重要;4、良知比對錯重要;5、幸福...

2021-12-04 閱讀全文

孩子哭個不停的時候,爸爸媽媽要上前阻止嗎?其實爸爸媽媽要做到的就是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 懂得“同理”自己,才會“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為什么會哭泣,才會順藤摸瓜理清導致孩子...

2021-05-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