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須知: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11-19 幼兒園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幼兒園游戲的環(huán)境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 父母須知: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有對父母過來做評估,他們有對雙胞胎女兒,今年已經三歲了,在大女兒五個月大的時候,因為家里確實照顧不過來,所以就把乖巧、好帶的大女兒放在娘家,大概兩歲的時候才帶回身邊.在家里,這兩姐妹有著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大女兒總是安安靜靜、守規(guī)矩,對陌生環(huán)境的人事物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去磨合,即使回娘家,她也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跟公公婆婆親昵,生活條理性和自立能力強,能自己一個人長時間的玩拼圖或者堆積木,而且玩得比較好,很難接受批評,容易哭泣或者頂嘴,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也一個勁地在堅持;而小女兒呢,活潑熱情、愛亂蹦亂跳,跟陌生的大人、小孩都能玩一塊,不愛收拾,總依賴父母,對拼圖和積木都是三分鐘熱度,也拼湊不出個好圖樣來,能欣然接受批評(但不一定能改),甚至還轉移話題或者哄你開心,讓你不舍得責備她.雙胞胎姐妹,不管是同卵還是異卵,性格應該不會相差太遠,為什么這對姐妹卻有著截然相反的一個表現(xiàn)呢?在嬰幼兒期,母嬰依戀關系沒有建立好,缺乏一個完整家庭的愛撫,一種強烈的被拋棄感,或許都是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之一吧!有很多人問,為什么孩子會有被拋棄感呢?公公婆婆也是百般寵愛在其一身啊,不比我們做父母的少啊!請記住,孩子的感受性很強,她們能感覺到哪個才是媽媽的肌膚,所以說,為什么母乳喂養(yǎng)能增進母子間的感情,就是這道理,孩子的需要無非就是冷不冷與餓不餓,冷的時候媽媽抱抱,餓的時候媽媽喂奶,最初的食物來源是母親給的,接觸母親的皮膚,才感覺到溫暖與安全,所以有些孩子對奶娘的感情還比親娘的要親呢!
這個大女兒雖然是住在自己親生父母的家里,可表現(xiàn)得卻是一個寄宿者所應該有的規(guī)矩和安分,或許是她感覺到,如果表現(xiàn)不好的話,很可能又要被送走了,到別的家庭繼續(xù)寄宿!(wwW.zy185.COm 范文資源網)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環(huán)境對孩子行為的4個影響
生態(tài)心理學家克力克從4個方面說明環(huán)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
(一)孩子生活的空間以及空間里的事物,對幼兒的重要性遠遠地超過成人。例如,一個2—3歲的幼兒對其周圍的客觀世界充滿了好奇性和探索精神,一個充滿了豐富的刺激內容的環(huán)境會促進孩子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孩子去獲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巧。適當?shù)纳羁臻g有益于孩子動作和感知覺的發(fā)展,這是孩子生活經驗中最為基本的部分。
(二)孩子在物質環(huán)境中作用于各種事物,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其他領域中的知識。例如。孩子用手擺弄各種物件,可以使孩子逐漸懂得那些物件的特性。即它是軟的還是硬的,圓的還是方的,紅色的還是白色的,并且領悟出物件與其他物體的關系,即上與下,高與低,在與不在,在旁邊與在里面的概念。又如,動態(tài)的游戲,可以為孩子提供懂得時間概念的機會,輪流游戲可以讓孩子知道什么叫“一會兒”,以后的活動安排則可以使孩子知道“明天”是什么意義。
(三)良好的游戲環(huán)境有利于誘導和鼓勵孩子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性行為。例如,當孩子必須輪流使用玩具和材料時,他們就學會了與別人分享的行為;當孩子需要其他孩子幫助時,他們又學會了與人合作的行為,在戲劇性游戲或角色游戲中,他們領會了自身角色以外的其他人的感受,不僅有益于擺脫以自我為中心,而且也學習了與人相處,能考慮他人所需的技能。
(四)在決定孩子的游戲活動的種類時,物質環(huán)境是十分重要并具有深遠影響的因素,因為游戲活動是幼兒的最基本的學習形式,他們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在與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漸認識外部世界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具體的物質對孩子發(fā)展和成長的重要性才相對減小。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單純可愛??蔀楹坞S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演變出了不同的性格。眾所周知,除了遺傳因素環(huán)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外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則最為深遠。
離園活動時,小朋友正在書寫數(shù)字,王立惠的爸爸來接他時還剩一點就寫完了,李老師便讓家長稍等一會兒。就在這時,我們班的“小淘氣”姜建宇小朋友就開始搗亂了,時不時動動王立惠的筆和本,影響小朋友寫字。李老師發(fā)現(xiàn)后變出聲制止了他,可李老師剛轉過身姜建宇又開始搗亂了。這下王立惠的爸爸發(fā)火了,沖著自己的孩子吼道:“你是不能揍他?笨死吧,就老實在那兒讓人欺負?!崩罾蠋熞姞钸B忙上前調和,讓孩子爸爸消消氣。孩子們見狀都嚇得鴉雀無聲
,王立惠唯唯諾諾的躲在李老師的身后一言不發(fā),好似下一刻爸爸的巴掌就會落到自己身上似得。就這樣李老師安撫了王立惠爸爸好長時間才讓家長壓下火來,帶著孩子離開了。這樣讓我從中看到了王立惠小朋友性格形成的原因。正是因為爸爸的火爆脾氣導致了孩子膽小內向的性格。第二天,孩子來園后我特意詢問了他,爸爸在家中經常發(fā)火嗎?孩子點了點頭。這更加印證了我的想法。
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可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王立惠小朋友變了,經常會有小朋友跑到老師跟前告狀說王立惠打他了。活動時間也時常能看到他違反活動規(guī)則與他人打鬧的場景。但一點到他的名字卻依然是那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很明顯孩子聽了家長的話,開始慢慢變成原本那個自己不喜歡的他。
孩子的性格形成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相當大。如果早期教育能給孩子以足夠的關愛,讓他在被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就會勇敢、自信,懂得和別人友好交往,自然沒有人敢隨便欺負他;相反,如果家人之間行為粗野,經?;ハ嘀肛?、抱怨,動不動就惡言惡語,甚至暴力相向,孩子就會膽小怕事,被人欺負也不敢吭聲。當然,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被欺負的負能量積累到極限,就會爆發(fā)出來,這時,角色就會轉換,總被欺負的孩子就會突然變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好戰(zhàn)分子”。
作者:于福寧來源: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新牟幼兒園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不是離婚對孩子有影響,而是離婚后,父母對離婚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間的看法、父母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社會對單親孩子的看法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父母對待離婚的態(tài)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婚后,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愛孩子。
父母離婚時常常會對孩子說:父母只是分開來住而已,對你的愛還會和過去一樣,不會改變。但話是這么說,事實上是,父母離異后,常常由于種種原因——或是因對對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條件所限,總之,對孩子的照顧和關愛與過去會有很大不同。因此, 會讓孩子產生失落的感覺,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當然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傷心,刻意營造"爸爸媽媽愛你"的假象,這樣的話,對年齡較小的孩子還能說得過去,但對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一下就能識破這份愛的虛假與不真實。而這種愛的謊言被戳穿后,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孩子會覺得,爸媽真的是不愛自己了,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讓他們覺得很受傷,很難過,進而覺得無所依靠,沒有安全感 ,甚至對社會的看法都會改變,這樣的影響就是爸媽離婚后不恰當?shù)氖緪墼斐傻?,相信這種局面,誰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父母離異后,保持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無法保證的話,也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適當和孩子說明,盡量取得孩子的理解與信任,而不要欲蓋彌彰,那樣的話,得不償失。
2、離婚后,父母是否能給孩子一個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謂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與離婚前的生活相比,不會比原來的生活更糟,起碼要持平的狀態(tài)。讓孩子不會因父母的分開,由其中一方單獨撫養(yǎng),而生活水準一落千丈,那樣的話,生活的落差,一定會導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狀態(tài)不單指物質條件,還包括人際交往的狀況。有些夫妻離婚后,由于婚姻關系的改變,不愿見人,怕人問,因此,就封閉自己的生活交際圈子,中斷自己與朋友、親戚的聯(lián)系,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因為Ta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封閉的,禁錮的,當然不會開心的。因此,父母離婚后,應該保持智慧的覺知、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引領孩子進行正常的交往、交際——和朋友間的,和親戚間的,讓孩子的生活圈子不會因父母的離異而受影響,而是更開朗,見識更多,人生更加豐滿。
3、離婚后,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對彼此
有些夫妻離婚后,對對方牢騷滿腹,怨恨異常。這樣的態(tài)度,難免會影響到孩子,他們夾在父母之間左右為難。試想,無論爸媽,縱然有再大的不是,畢竟是自己的至親,哪個孩子愿意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說彼此的壞話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會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經離異的爸爸或媽媽,這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殘酷和滅絕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離婚而深受其害的話, 離異的夫妻就要收起對對方的怨恨,不要說對方的壞話,而是要維護對方的形象,樹立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這樣,讓孩子覺得,父母離婚只是因為他們不再相愛了,而不是爸爸或媽媽的這不好那不好,繼續(xù)維持父母在他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十分重要。
在這一點上,離婚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要學習一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媽媽。雖然奧巴馬的媽媽蘇托羅18歲生下奧巴馬。
奧巴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奧巴馬獲得了兩個求學機會,一個是紐約新學院大學提供的足夠一家三口在紐約生活的優(yōu)厚獎學金,一個是去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老奧巴馬毫不猶豫地去了哈佛,他對蘇托羅說:“我怎么能拒絕最好的教育呢?”
這是1961年,而1964年,蘇托羅提出離婚,老奧巴馬沒有異議。此后,老奧巴馬帶著另一個美國女子去了肯尼亞老家工作。
看起來,蘇托羅有很多理由對老奧巴馬憤怒,她一邊帶兒子一邊求學,生活非常拮據(jù),而且自他們離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奧巴馬遭遇車禍去世,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此外,老奧巴馬也沒支付過贍養(yǎng)費,雖然媽媽也沒有提出要贍養(yǎng)費,但這個父親畢竟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
然而,蘇托羅沒有表現(xiàn)過對老奧巴馬的憤怒,也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說過爸爸的壞話。每當和兒子談起他的爸爸,蘇托羅說的都是優(yōu)點。她對奧巴馬說,他爸爸聰明,幽默,擅長樂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給奧巴馬陳述事實,可能希望兒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談的都是優(yōu)點,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這種方式都收獲了很好的結果——她說的老奧巴馬的這些優(yōu)點,奧巴馬身上都有。
不僅如此,或許更重要的收獲是,媽媽這樣談到爸爸,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父母離婚給奧巴馬帶來的心理上的沖擊。他的內心不僅不必分裂,還學到了豁達,并且也學會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積極的一面。這可能是奧巴馬現(xiàn)在展現(xiàn)出的樂觀性格的重要緣由。
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tǒng)后,在被問及“誰是你一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時,奧巴馬直言是自己的母親,并動情地回憶了早已逝去母親,他說“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于她”。同樣是離異的父母,奧巴馬的媽媽以她的大度和樂觀,在兒子心目中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父親形象,而這一形象的塑造,最終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奧巴馬了——奧巴馬沒有因為父母的離異,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而自卑、怨恨,而是樂觀向上,自信負責,最終當上了美國的總統(tǒng)。因此,對于離婚的父母來說,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說對方的壞話。
4、離婚后,尤其是媽媽是否愛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無論怎樣,離婚終究是不開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離婚的原因,是因為情變,或是丈夫的出軌,妻子“被離婚”,離婚屬無奈之舉。這樣的話,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憤懣,覺得情感被騙,生活無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淚洗面,倍受打擊,沒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這種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話,即使不說丈夫的壞話,孩子也會把“帳”算在爸爸頭上,認為由于爸爸的壞才導致了媽媽的苦,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對于離婚的媽媽,一定要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早日擺脫舊日生活的創(chuàng)作,走出陰影,學會愛自己,觀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興趣點和自信感,這樣的話,孩子看到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媽媽,他的生活才不會受到影響。
父母呵護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強調,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歲以前便決定了。因此,幼兒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強調,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歲以前便決定了。因此,幼兒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父母呵護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行為特質,就是由于幼兒期的照顧方式不同所致。一般而言,美國孩子比較多話,對生活充滿好奇,因為他們的媽媽經常讓孩子自我探尋、自我發(fā)表;相反,日本孩子比較沉靜,因日本孩子小時候和母親有較多身體接觸,但如果將日本孩子帶到美國撫育,這孩子將比較美國化。心理學家認為,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具有決定性影響。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一般來說,3歲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改變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培養(yǎng)孩子性格的關鍵取決于養(yǎng)育方式。
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這一點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膽小、嬌氣,殊不知,恰恰是自己無意中以錯誤的育兒方式養(yǎng)成了孩子的這種毛病。實際上。培養(yǎng)孩子性格品質要從小抓起,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等.這些先人為主的習慣就是孩子日后的習性。
父母的情感態(tài)度對孩子性格的導向作用十分重要。觀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顯,頻率和強度更高,這樣會使孩子變得非常脆弱和具有依賴性,在嬌寵中變得批評不得,甚至父母的聲音稍高一點,孩子也會因此受不了而大哭不止,顯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況。嬌氣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極容易出現(xiàn)心理障礙。
再則,如今獨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顧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如替孩子包辦的事情過多,對孩子的正?;顒酉拗七^多等。這些過分“擔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過言行舉止顯露出來。對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參加某項活動之前,總是向孩子列舉種種危險,結果使孩子產生了恐懼的心理,并因此畏縮不前,年齡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點極易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孩子。
現(xiàn)在的父母還往往把孩子的身體健康寄托在各種食品和藥品上,而不是讓孩子在陽光、新鮮空氣和戶外運動中鍛煉身體。一般說,體弱多病與性格懦弱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因為病兒會受到父母更加細心的照顧和寵愛,從而成為助長軟弱性格的溫床。這種保護過度的育兒方式,會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顯惰性特征,表現(xiàn)為好吃懶做,好靜懶動,缺乏靠自身能力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