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知道的權利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幼兒園的游戲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孩子有知道的權利把兒子從幼兒園接回來后,我們在小區(qū)里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一個小時以后,我們回家,兒子開心地說:“回家吃蛋糕嘍!”鄰居逗他說:“那讓小妹妹和小弟弟一會兒都上你家去,好不好?”兒子想了一下說:“行!”“那等天黑了以后我們去你家吃蛋糕了?。吭僖?!”鄰居說。回家后,兒子并不急于吃同事從日本帶過來的小點心,并一個勁地問我:“天快黑了吧?”“快了,你不是很想吃那些小點心嗎?”“我不能吃,我得等天黑了小朋友來了一起吃!”我一聽笑了:“啊呀,你真是個可愛的孩子,還知道好東西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呢,不錯!可是他們好像來不了了?”“為什么?他們說天黑就來了?”
我一時無語,不知該如何給孩子解釋,那只是大人們讓孩子回家的一句玩笑話,可兒子還當真了。想了想趕緊說:“他們也回家吃飯了,不會來了,你自已先吃嗎?等明天看見他們時再帶給他們吃,好不好?”“不好,我要再等一會兒!”我真的有點犯愁了,小家伙倔起來,執(zhí)著起來還真沒辦法!想想,漢語真是博大精深,一詞多義不說,這其中的奧妙有時真沒法跟這么小的孩子解釋。但我還是覺得這件事應該原本告訴兒子?!皟鹤?,媽媽很開心你能對小朋友這么好,把好東西留給小朋友們一起分享,但是剛才奶奶和阿姨說要帶小朋友一起上咱們家來,其實他們是想讓小弟弟、小妹妹先回家去,并不是真的要上咱們家來,那是客氣話,所以他們不會來,你先吃吧,行吧?”“好吧,我不等了!”他像聽懂了似的點點頭,但玩一會后他仍會問:“為什么不來?不是說天黑就來了嗎?”我是一通解釋,他再也沒有問過。
這件事還是讓我吃一驚,孩子別看他小,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時侯要把他當大人看待,他也有知道事情真相的權利呢。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有關孩子的語言發(fā)育,你知道?
有關孩子的語言發(fā)育,你知道?早晨七點鐘,xx一骨碌翻個身,便結束了他的睡眠時間。笑嘻嘻地爬到我身上。我立即問候他:“寶貝,早上好?。 彼矊W:“早上好?。 ?/p>
看見牛奶,指著說:“寶貝喝!”喝了幾口,便有些玩的意思,我說:“不喝了讓媽媽收起來,想喝了媽媽再給你。”于是把奶瓶遞給我。不過不小心淌了幾滴在床單上,小家伙指著床單,說:“弄臟啦?!薄笆桥?,弄臟了,下次你得小心哦!好嗎?”“好!”
窗外,早晨的陽光升起來。
老實說,這樣的早晨,感覺實在好。
因為眼前的這個小家伙,固然又瘦又矮,但,已經(jīng)有了一點點交流的能力。
最初,他會叫“媽媽”。那是在他七個來月的時候。不過叫得并不清爽。而且只是偶爾的叫。(據(jù)我的育兒記錄查的)
接近一周二的時候,能說的詞語是:葡萄、月亮、媽媽、奶奶、爸爸、笨蛋……
再下去,他的語言發(fā)育我就有些記不住了。是沒法記。因為今天,他會說“姐姐”,但再過幾天,忽然發(fā)現(xiàn)他會蹦出別的詞。原來是說兩個字,不知道啥時候,他說出來的是三個字,繼爾四個字。而如今,他會說的是句子了。最長的句子是:“這是爸爸買給寶貝吃的酸奶!”昨天晚上,我發(fā)現(xiàn)他甚至懂得用疑問句,他自己拉開抽屜,發(fā)現(xiàn)一小塊磁鐵,于是問他爸爸:“這是什么?”理論上來說,我想說疑問句是語言發(fā)育進步的表現(xiàn)呢。
如果和他一起背兒歌或唐詩,他能接的很多。比如《春曉》,我背“春眠……”他便會接上“不覺曉”。獨立背的則常常會丟掉一兩句。很喜歡看他認認真真一板一眼地背兒歌的感覺。最好的是那首《拉大鋸》:拉大鋸,扯大鋸,鋸木頭,蓋房子,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接女婿,小外甥你也去。如果讓他背一首叫《老鼠娶媳婦》的兒歌,背到那句“唉呀呀,不得了”,通常要把小手一伸,實在太可愛了。
小東西還很酷,你請他背,他很神氣地說:“不講!”或者“不唱!”其實,是因為他忘記了如何開頭。
**評價說,xx的詞匯量很豐富啊。
還有的人認為xx說話挺早的。
關于孩子的語言發(fā)育,有一些看法,和媽媽們交流下。
1、只要孩子具有正常的聽、說能力,就算孩子晚一些說話,也不要太焦慮。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尊重孩子的發(fā)育最關鍵。這是前提。
2、xx很小的時候,為了讓他熟悉我的聲音,我除了給他唱一些搖籃曲、舒緩的歌曲,還經(jīng)常給他朗讀小故事。當他會坐了以后,我開始有意識地把書本當成玩具給他玩。有空的時候,就和他講一講。前提是,我從來不在乎他認沒認哪個字,記沒記住哪個東西。我將這種做法當成是潛移默化。
3、大約是xx一周二還是一周三的一天,我拿了幾本故事書過來,他對其中一本叫《小紅帽》的故事畫面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使勁地叫:“嘣叭!”因為他喜歡槍,而這個故事書的封面正好畫了一個獵人扛著獵槍。我立即給他講這個故事。當然,講的時候,我很注意將長句“加工”成短句;故意夸張一些,著重講出象聲詞,學表情;而且注意xx的喜好點,比如說到“槍”,就特別強調:“寶貝,這是槍!打槍的時候,會發(fā)出“嘣叭”的聲音!”,還放慢講的速度,讓孩子看過癮。另外,xx想聽幾遍我就給講幾遍,他不想聽我就立即放開??偟膩碚f,我覺得給孩子講故事無疑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育,不過這里邊大有技巧,需要各個媽媽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掌握。
4、我很重視培養(yǎng)xx的閱讀習慣。當然我絕對不打算強迫孩子。我買了好幾本圖文并茂的唐詩書本,將其中簡單的挑出來,每天讀一首給xx聽。每首我讀三遍。一首連續(xù)讀三天。一旦感覺到他不樂意聽了我就停掉不說了。因為我覺得孩子最怕的其實就是強迫。而我就打算慢慢的,一點一滴地“引誘”他。我的意思是,要堅持。而且要有技巧地堅持。
5、我經(jīng)常在傍晚接回xx后,帶著他去附近的公園走一走。有一天,我看到地上有一只螞蟻正匆忙地爬來爬去。我將xx喊住了:“寶貝,來看,這有只螞蟻!”然后我現(xiàn)編了一段螞蟻和xx的對話:
“xx小朋友,你好??!”
“小螞蟻,你好??!你這么忙去做什么啊?”
“哦,我準備去找晚飯吃!吃完了要回家找媽媽!”
我還加上:“小xx,你要穿好鞋子和襪子哦,要不然,我就會到你的腳上來找吃的啦!”
因為我的對話里加了xx的名字,又一問一答,煞有介事,xx聽得津津有味。
此外,路過砂堆,我會讓xx觸摸一下砂子:“這是砂子!你摸摸,有沒有一點涼?”
如果看到毛毛蟲,也來一番問答。
此后,一看到螞蟻,xx就知道講螞蟻,還會說:“去吃飯!”
而生活中,可以用來教孩子說話的“工具”,無處不在。不過,我自認為我這種教法,會比那種指著燈,說:“寶貝,講,燈!你講嘍!”的教法更細致,更貼近孩子的心理特點一些。順著孩子的好奇心這根“桿子”爬,效果會很不錯。
6、xx經(jīng)常不肯洗手。我就用他喜歡聽的兒歌來唱:“豬小弟呀你真臟,我們不歡迎你來玩……小xx呀你真臟,不洗好手我們不歡迎你……”接他或送他的路上,經(jīng)常唱兒歌、讀唐詩,當成游戲,無形中就鞏固了孩子的記憶。所以,在玩中學習其實很有用。
7、我發(fā)現(xiàn)xx上周會背的兒歌,這周卻有些遺忘了。于是我就有意識地給復習一番。尤其是在哄他睡覺的時候,一邊拍他,一邊輕輕念,拍和念的節(jié)奏統(tǒng)一起來。我這樣做,一是認為對識記下來的東西,要“趁熱打鐵”還要經(jīng)常炒舊飯。二是我個人經(jīng)驗告訴我,睡前的記憶最深刻。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體驗。不光光針對語言發(fā)育,還涉及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早教等。
孩子學說話,一個人的經(jīng)驗不盡然別的人都適用。媽媽們如果認真摸索,一定會有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
而有一些東西,要稍微注意:
第一,別總是把“教”、“要”、“快點”這些字眼掛在嘴上。比如:“過來,我教你說話!”“寶貝,你要這樣說!”“快點,把昨天媽媽教你的唐詩背一遍!”孩子不是一個學習的機器。順應孩子的好奇心和發(fā)育特點才重要。
第二,家里的人說話要統(tǒng)一不要脫節(jié)。比如,很多孩子,白天和老人帶,老人說的是方言,而父母回家了,說的是普通話。這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想模仿也模仿不像,只好保持沉默。
第三、家長們請謹慎自己的言行。別動不動就數(shù)落孩子,更不要輕易說粗魯話,還有,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請記住,家長是孩子的老師。而且孩子的模仿能力不是一般的強。
嘗試給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
摘要:服務員手拿筆紙過來記菜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訴服務員他們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沒讓孩子說話,她替孩子點了……
有一次,“媽媽俱樂部”的幾個媽媽約好一起帶孩子到餐館去吃午飯。小孩的菜單和大人的不同,每個小孩都領到了兩支蠟筆和一大張游戲紙,上面有各種涂涂畫畫的游戲,背面印著菜單,列著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有漢堡薯條、比薩沙拉、意大利面條等等,還有幾樣是這家餐館的特色食品。
我家三豬愛吃比薩,我把菜單上的食物名給他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吃比薩。 ”
同去的另一個中國媽媽坐在我旁邊,悄悄跟我耳語:“想吃比薩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這里來當然要點沒有吃過的,你給他點個新奇的東西,他肯定高興。 ”
我看看菜單,向三豬游說另外兩種這家餐館的特色菜,三豬不為所動,大聲堅持:“我就想吃比薩。 ”
那個女友的孩子聽三豬說要吃比薩,也跟著嚷嚷:“媽媽,我也要吃比薩,我也要吃比薩。 ”
坐在三豬旁邊的老外小女孩本來都跟媽媽說好了要吃的東西,聽到兩個男孩點比薩,就扭頭問她媽:“媽媽,我可不可以改主意? ”她媽回答:“在服務員過來記下你點的東西之前,你都可以改主意,一旦他記下來,去告訴廚房準備了,你就不可以變了。 ”
女孩點點頭說:“那我換一樣,我也點比薩。 ”她媽媽點點頭說好。
而女友和她兒子一直在拉鋸,孩子要點比薩,媽媽堅持讓他點其他的:“比薩可以到比薩店去吃,媽媽在家里也可以給你烤,到餐館來吃飯就是要嘗嘗不同的食物。 ”孩子撅著嘴都要哭了:“我不想嘗新東西,我就要吃比薩。 ”媽媽小聲哄他:“聽媽媽話,媽媽為你點的東西你肯定喜歡吃,比比薩好吃一百倍。 ”
服務員手拿筆紙過來記菜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訴服務員他們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沒讓孩子說話,她替孩子點了。
等到大家的飯都上來了,三豬和女孩一邊大嚼比薩,一邊吃配的胡蘿卜條蘸醬,好不快活,其他的孩子也都興高采烈地吃著自己點的食物,只有女友的男孩悶悶不樂,看著眼前的食物,不動彈。其實在大人眼里他媽媽替他點的食物看著真是比比薩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孩子從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媽媽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如果這樣的意識一再地被強化,孩子的獨立性就慢慢被抹殺了。
不要剝奪孩子“幫倒忙”的權利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后,對什么事都喜歡說“我來”,愿意嘗試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卻辦了“壞事”。遇到孩子的這種狀況時,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呢?
孩子第一次幫忙疊衣服、第一次主動站到小凳上伸長手臂幫著洗碗、第一次爭著要包餃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氣惱,欣慰的是,孩子開始有興趣分擔你的重任,開始有了自立意識的萌芽;頭疼的是,這么小的孩子摻和進來,多半是越幫越忙,怎么辦?
鏡頭一:
媽媽忙著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點準備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團面粉來玩。她把點心面團當油泥了,一會兒捏兔子,一會兒捏恐龍,而且要求媽媽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媽媽的反應A:去去去,你不要搗亂好不好?你哪里會做餅干呀?
媽媽的反應B:嗯,小珊捏的恐龍還真像呢,麥當勞里都有恐龍麥樂雞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龍餅干招待客人了。待會兒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點心哦!
鏡頭二:
小強自告奮勇要替媽媽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潔精。5分鐘過后媽媽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強蹶著屁股,正起勁撈泡泡玩,還得意地朝媽媽嚷:看,每個大泡泡都是彩色的,還有彩虹呢。
媽媽的反應A:你這小子哪是在洗碗,簡直是搗亂!好啦好啦,看動畫片去吧,你越幫越忙。
媽媽的反應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喔,這可是小強的新發(fā)現(xiàn),看來洗潔精可以用來吹肥皂泡哦。這樣吧,小強先把碗洗干凈,待會兒媽媽和你一塊兒吹泡泡。
鏡頭三:
盆栽買回來的時候媽媽對榮兒有過這樣的說法:“桔子樹的成長少不了陽光、水分和肥料,就像榮兒每天要吃飯喝水一樣?!睒s兒從此自告奮勇要當盆栽的飼養(yǎng)員,每日用水槍給它補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給桔子樹喝。不出一個月,活活把桔子樹“撐”死了。
媽媽的反應A:跟你說過水多爛根、肥多燒根,你怎么就是不聽?下次再看到你到陽臺上搗亂,看我怎么收拾你,還不出去。
媽媽的反應B:媽媽知道榮兒很喜歡桔子樹,就是因為太愛它了才給它多澆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媽媽帶你到圖書館找一找這方面的資料,看看家里應該怎么養(yǎng)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幫倒忙
3-6歲的孩子正在步入一個熱衷于“幫倒忙”的時期,一方面幼兒園老師也在著力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鼓勵他們動手嘗試;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經(jīng) 驗和各類常識的儲備不足,孩子幫忙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或過猶不及。面對孩子幫倒忙,您是不耐煩地拒絕他,還是接受他的幫忙,同時鼓勵他,幫助他,讓“幫倒 忙”變成“幫到忙”的小幫手?
1、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幫助成人干活所進行的各種動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協(xié)調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別是精 細動作的發(fā)展。最為重要的是,提供幫忙的機會,就是讓孩子承擔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發(fā)展他們的責任心。即便只是幫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這些簡單的事 情,也可以教會兒童做家長的好幫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懂得每個人在家中應該有自己的分工,每個人都要為家盡責任,從而學會關心幫助他人,并為自己的行為 負責。
2、促進孩子的助人行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幫你做事情,也要適時安排他做一些家務。告訴他“媽媽需要你幫助”。有意識地弱化自己作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辦,這是絕對必要的。那些長大后對需要援助的人視而不見的人,通常在家里都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學前期是助人行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勞動為孩子樹立了成人相互協(xié)助的榜樣。當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務時,父母要給他們做示范,主動幫助他們。經(jīng)常讓孩子意識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這樣孩子長大后才會在團體里助人合作,才會懂得與人分享,富有愛心。
3、可以加強親子關系:有些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剛開始吵著要幫你干這干那,過會兒你再看,他已經(jīng)在那里玩起來,早就忘記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堅持幫你洗碗,結果卻把洗滌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兒玩得不亦樂乎,碗還臟臟地放在一邊。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絲不茍,孩子天性愛玩兒,勞動為他們提供了游戲的自然情景,他們愉悅地在其中探索。當你的寶貝在廚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時,你不妨利用這個時候,加入孩子的活動中,和孩子多說話交流,他想讓你陪他,孩子給了你和他溝通的機會!
4、教孩子學會感激:無論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幫了你的忙還是最后讓你更累,都要對孩子說句感謝的話。他會知道盡責的人能夠得到承認,就算是他沒有幫上忙反倒是添了亂,你也要感謝并強調他做得好的地方。這樣,當你在為他做好飯、準備好他要喝的水的時候,他也會謝謝你。
5、愛幫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幫助家長做家務時,孩子還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你看是我把門擦干凈了,怎么樣,能干吧!”這種勞動后的結果讓孩子頗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會更加積極,也更加欣賞、接納和認同自己,這能夠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幾位媽媽的做法:
3-6歲的孩子正處于熱衷“幫忙”的時期,他們勇于嘗試,愿意參與,渴望幫助他人并得到肯定,但由于缺乏經(jīng)驗,往往會幫倒忙,這時,讓您又氣又惱,怎么辦?下面來看看幾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A:給幫倒忙的孩子充分的時間
清晨起床,孩子都要搶著幫忙整理被子??墒?,疊出的被子奇形怪狀不說,孩子笨手笨腳讓人看得心急如焚,孩子上幼兒園倒不急,可是他疊被子耽擱的幾分鐘就成了媽媽上班遲到的罪魁禍首。
對策:晚上盡量安排孩子早睡,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要整理被子,就要比原來提前10分鐘起床。
媽媽B:給幫倒忙的孩子獨立的空間
媽媽洗衣服,孩子也跟著洗,漂的時候,他還往洗衣盆里加洗衣粉。洗一次衣服,屋里就狼藉一次,地上到處是水和洗衣粉。不光要手忙腳亂地制止他,洗完衣服后還要清潔房間。
對策:準備一個小盆,盛上小半盆水,把孩子的手巾之類放入其中,交給孩子洗。并給他劃分一小塊地方作為“獨立王國”,然后互不干擾,各負其責。
媽媽C:給幫倒忙的孩子合適的工具
清掃的時候,孩子最愛參與??砂珎€頭的他還不及掃帚高??此麚u搖擺擺吃力地拿那些工具掃地,真為他的安全捏把汗,可千萬別跌倒呀!
對策:去超市選擇一些小的塑料清掃工具,輕巧且顏色鮮艷,讓孩子看上去喜歡,用起來順手,同時對孩子進行一些安全意識教育。
結語:家務勞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撥拉到一邊,剝奪他“幫倒忙”的權利,他的自信心和情緒將受到很大打擊,他將來遇到?jīng)]有嘗試過的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做不好會出丑,還是不做了”。從此,他將袖手旁觀,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享樂派而不是參與派。
育兒觀念: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晚飯時間到了,飯菜已經(jīng)上桌,5歲的兒子一休在玩具角落玩積木,爺爺叫到:“寶貝,快來吃飯了!再不來飯就冷啦!”兒子邊玩邊說著:“哦,知道了?!边€是沒有放下手中的積木。我輕輕的走過去,問到:“寶寶,你是想現(xiàn)在去吃飯還是玩一分鐘?”兒子看著我的眼睛,笑瞇瞇的說:“媽媽,我想再玩一分鐘去吃可以嗎?”過了一會兒,只見他放下手中的玩具,邊走到餐桌邊說:“媽媽,一分鐘到了吧,我來吃飯啦!”
天氣變冷,我回到家,發(fā)現(xiàn)老人在追著兒子穿外套,一個追一個逃。兒子見我回家,一下?lián)涞轿覒牙?,我抱著他問:“寶貝,天氣冷了,你是要穿這件黃色外套呢,還是穿新買的紅色馬甲?”他想了想說:“紅色馬甲吧。”于是自己噔噔噔的走到房間去拿衣服了。。。。。。
回想曾經(jīng)的一幕:吃飯時間到了,家里總要經(jīng)歷一場爭吵,孩子磨蹭,一次次提醒他吃飯卻仍在玩玩具,于是我一次次大聲的叫他,接著沒收玩具,哭鬧,生氣。。。。。。于是鬧得一家人心情不快。似乎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命令孩子做這做那,孩子卻總是不聽,甚至和你唱反調。于是家長生氣,孩子哭鬧,結局總是不能圓滿收場。面對這樣的場面,大家都會把責任放在孩子身上,都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其實,家長只要動點小聰明,適當?shù)淖鹬匾幌潞⒆?,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家長覺得,讓孩子來選擇做主,這樣會助長孩子的嬌氣,是對孩子的溺愛,家長也會失去權威。其實,孩子只要感受到你對他的理解,反而會回應給你更多的尊重。從小事做起,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權利,比如吃飯時用筷子還是勺子?今天吃蘋果還是橙子?現(xiàn)在去睡覺還是再玩5分鐘?你想畫畫還是搭積木?每一次的選擇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平等的對話,每一個的提問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成人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避免成人和孩子的沖突和矛盾,讓家庭更加和睦。讓孩子從小在自己的小事上學會做決定,那么,長大以后,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大人。所以,讓孩子成長,先讓孩子來選擇吧!
育兒知識:尊重兒童的權利
有的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以為這是對兒童的尊重;有的家長放任自流、不管不顧,也以為這是對孩子的尊重;還有的家長見孩子有錯也不指出,深怕傷了孩子,還以為是對兒童的尊重;……其實,這種種做法,都誤解了尊重兒童的內涵。
按照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精神,尊重兒童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兒童的權利。這一核心的前提當然是承認兒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像成人一樣,是一個權利主體,享有他應有的權利。對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尊重兒童如下這些權利是比較重要的:兒童游戲的權利。游戲,是兒童的主要生活方式;就像從事不同的職業(yè)是我們成人的工作一樣,兒童的工作就是游戲。兒童是在游戲中學會各種知識,習得生活能力,鍛造健康身心,模擬社會生活的。不少家長不懂得這一點,以為只有在課堂上才是學習,游戲就只是玩。于是總是剝奪孩子游戲的機會,卻不知道由于它違背了兒童的天性,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
兒童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權利。一些家長總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讓他參與,不是添亂么?孩子能有什么好意見?做爸媽的不都是為孩子好,爸媽的意見就是孩子的意見。確實,三五歲、七八歲的孩子是不大,他們的參與有時反會造成一些麻煩,他們所表達的往往也不那么理想。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了與人相處,學習了溝通,培養(yǎng)了主人翁意識,增強了自我價值感。這些品質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價值怎么估計都不會過分。(《美國:孩子與大人平等》)
兒童選擇的權利。生活中有很多現(xiàn)象我們已司空見慣:孩子的吃、穿、玩、行,大人決定;孩子的興趣學習,爸媽拍板。他們從沒想過孩子愿不愿意,孩子是否喜歡,只知道我是為他好,他懂什么,現(xiàn)在不愿意、不喜歡,長大就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了。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輕則滋長了孩子的依賴思想,培養(yǎng)了一個生活能力弱的“低能兒”;重則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造就了一個膽小怕事、毫無主見的庸才。其實,孩子的能力并不是我們想像得那么低,要相信孩子的本事,給他提供充分的選擇機會,讓他逐步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給孩子創(chuàng)造個性發(fā)展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那只灰灰的小鴨,它是天鵝》、《不要和孩子“較勁”》)尊重兒童的話題很大,內容很多,小小篇幅,只能略說一二。歸結是一句話:真要為孩子好,就給他足夠的尊重!
請別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愛的權利
我正埋頭在主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中,就聽到陳老師在給孩子們講《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媽媽把魚肉小心翼翼地夾到了兒子碗里,卻把魚頭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兒子問媽媽為什么吃魚頭,媽媽說:“我最喜歡吃魚頭”。兒子長大后,媽媽老了,每次吃魚兒子都會把魚頭放到媽媽碗里,說:“媽媽,我知道你一直喜歡吃魚頭”。
講到這兒,陳老師問:“孩子們,你覺得媽媽真的喜歡吃魚頭嗎?”大部分孩子想都沒想就回答:“是!他媽媽真的喜歡吃魚頭!”“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他媽媽自己說的喜歡吃嘛!”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給他涂抹什么色彩,他便會留有什么色彩。然而,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了嗎?善意的謊言讓孩子體會到媽媽的愛了嗎?他不認為也不知道其實媽媽喜歡吃的也是魚肉!他認為給媽媽吃魚頭就是愛媽媽!不難理解:家長們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把自己認為好的一切都給了孩子,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在一味的接受,孩子把別人的愛和關心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把被愛、被滿足當成了一種習慣。家長不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教會他們怎樣去愛別人了嗎?他們不會愛,不懂得愛,就不會對自己的親人、朋友付出關心;就不會知道如何在集體中關愛他人;就不會從自我中心中走出來與同學、同事和諧相處……
而改變這一切只需從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分享”開始,分享快樂、分享美食、分享玩具、分享電視節(jié)目……學會分享,孩子便會與你一起感受,感受你的喜怒、感受你的哀樂;學會分享,孩子便能學會分擔,分擔你的煩惱、分擔你的憂愁;于是,孩子在分享中學會關愛,在分擔中了解責任,孩子小小的心靈由此迅速成長,于是懂得:生活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被愛的深層含義是學會去愛!我有義務關愛父母,關心朋友,關注他人!
一個懂愛的人,才會得到更多的愛!所以,請您不要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愛的權利!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媽媽也喜歡吃魚肉!”
孩子校內成“生意精”利弊難權衡
三四元的自來水筆5元錢轉賣給同學;看過的漫畫書租給同學,看一次2元;漂亮卡貼一張3元……這些買賣行為讓許多中小學生樂此不疲。校園生意精常被同學羨慕,而家長們卻憂心忡忡:“這樣會不會耽誤學習,會不會影響孩子們之間純真的友誼呢?”
正方觀點
做生意沒有錯
小橋流水:孩子有時拿自己的零花錢買好多包零食,然后拿到學校去賣,市場相當好。學校里這種小生意人非常多。
龍飛鳳舞:我兒子的跑步鞋穿了幾次,便宜賣給同學了,其實這樣也挺好。
甜甜老爸:猶太人教育孩子從小有理財觀念,但也要擺布好獲取財富和享受生活的關系。
風竹敲秋韻:我認為沒有什么不妥,我們現(xiàn)在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怎么去獲得牛奶面包,而不是為了學知識而學習,學習的目的是學習將來怎么樣生存,怎么樣生活得更好。
傲雪:贊成孩子們租書看,書太貴,而且書在家里閑置也不好?,F(xiàn)在就是金錢社會,要教孩子面對現(xiàn)實。
風竹敲秋韻:現(xiàn)在的學習功利性太強了。家長對孩子的希望到底是什么?還不是找好工作,掙大錢過優(yōu)越的生活嗎?
傲雪: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缺少的就是生存能力。
反方觀點
孩子做生意得不償失
阿辰媽媽:堅決反對小孩子做生意。
家有兒女:沒有文化,長大了還做生意只能還賣礦泉水、面包,做不了大生意。
小橋流水:孩子從小認為錢很重要,甚至比一切都重要。如果形成這樣的人生觀,豈不可怕?
琳達:孩子們之間相互租書看,好像就太商業(yè)化,他們之間純真的感情可能受影響。
阿桃:如果租書的學生愿意免費借給同學們看,豈不是更好?
家有兒女:小孩子做什么生意?影響學習,而且很容易讓孩子形成畸形的價值觀和金錢觀。
阿桃:孩子的精力有限,難免會顧此失彼,要想學習、生意兩不誤,一般孩子很難做到。
家有兒女:那些自以為被同學羨慕甚至有點小得意的孩子,其實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丟失了很多東西,比如精力、時間、友誼。
小郝:在保證功課完成之后,有時間、有精力的話,可以去試一下,但要把握好一個度,不能影響功課。
清水:孩子是來學校學習知識的,不要把這里當做買賣場所,雖然,孩子說自己自立能力強,有頭腦,何不用在學習上。
大牛:同學之間做“小買賣”,會讓孩子間原本純真的感情變得淡薄,唯利是圖。
香香:有報道說,個別學生為了賺錢,動起了歪腦筋——用盜號軟件上網(wǎng),盜取他人的QQ靚號轉賣給同學。這種錢還是不掙吧!
安然:鄰居家的孩子很聰明,以前總是班級里成績前幾名的好學生,后來不知咋搞的,迷上了做生意,半年后則排名四十名之后。孩子媽媽很著急,也知道該正確引導,可是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整天愁眉苦臉的!
第三方觀點
家校正確引導很重要
甜甜老爸:我覺得適當范圍內,可以嘗試做生意,培養(yǎng)經(jīng)商頭腦。
小郝:身邊有一位同學都是上中專時常常做點小生意,到社會上后生意一點一點,越做越大,現(xiàn)在非常成功,所以什么事,都得看到兩面性。但如果小孩子真的在做生意,學校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對孩子來說就非常關鍵了。
至少還有你:寒暑假做點小生意,不求掙多少錢,對孩子是一種鍛煉。
阿辰媽媽:可以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
家有兒女:假期到大街上賣礦泉水,那樣掙錢才是真本事,在學校賣給同學,那不叫本事。
阿辰媽媽:或者最簡單的,賣報。
至少還有你:小孩還是以學習為重。沒文化就是將來做大老板也是沒有內涵。
家有兒女:都把東西帶到學校來賣,干脆把學校改賣場得了。
甜甜老爸:經(jīng)商需要綜合知識,需要大智慧,小聰明只能得逞一時。
LL:關鍵是處理好學習與理財?shù)年P系,不能舍本求末。
呂老師:家長和學校對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都有一定的責任。學校應該給予更多的引導,比如可以開設相關課程,也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讓孩子模擬超市購物、模擬到銀行存款等,讓孩子在各種體驗中,明白真正的經(jīng)濟價值、交易行為。
靜水流深:身處市場經(jīng)濟時代,中小學生有必要了解理財知識,具有一定的商業(yè)意識。
冉冉:孩子自己能想出點子做生意,心里很有滿足感,而且,拿著自己掙的錢,比花父母給的零花錢還珍惜,舍不得花。
請留給孩子獨立選擇的機會與權利
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選擇能力。如果父母總是大包大攬,替孩子決定一切,孩子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父母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如果這樣的意識一再地被強化,孩子的獨立性就慢慢被抹殺了。
有一次,“媽媽俱樂部”的幾個媽媽約好一起帶孩子到餐館去吃午飯。小孩的菜單和大人的不同,每個小孩都領到了兩支蠟筆和一大張游戲紙,上面有各 種涂涂畫畫的游戲,背面印著菜單,列著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有漢堡薯條、比薩沙拉、意大利面條等等,還有幾樣是這家餐館的特色食品。
我家三豬愛吃比薩,我把菜單上的食物名給他念了一遍之后,他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吃比薩。”
同去的另一個中國媽媽坐在我旁邊,悄悄跟我耳語:“想吃比薩到快餐店吃就好了,到這里來當然要點沒有吃過的,你給他點個新奇的東西,他肯定高興?!?/p>
我看看菜單,向三豬游說另外兩種這家餐館的特色菜,三豬不為所動,大聲堅持:“我就想吃比薩?!?/p>
那個女友的孩子聽三豬說要吃比薩,也跟著嚷嚷:“媽媽,我也要吃比薩,我也要吃比薩。”
坐在三豬旁邊的老外小女孩本來都跟媽媽說好了要吃的東西,聽到兩個男孩點比薩,就扭頭問她媽:“媽媽,我可不可以改主意?”她媽回答:“在服務員過來記下你點的東西之前,你都可以改主意,一旦他記下來,去告訴廚房準備了,你就不可以變了。”
女孩點點頭說:“那我換一樣,我也點比薩?!彼龐寢岦c點頭說好。
而女友和她兒子一直在拉鋸,孩子要點比薩,媽媽堅持讓他點其他的:“比薩可以到比薩店去吃,媽媽在家里也可以給你烤,到餐館來吃飯就是要嘗嘗不 同的食物?!焙⒆泳镏於家蘖耍骸拔也幌雵L新東西,我就要吃比薩?!眿寢屝÷暫逅骸奥爧寢屧挘瑡寢尀槟泓c的東西你肯定喜歡吃,比比薩好吃一百倍。”
服務員手拿筆紙過來記菜名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告訴服務員他們要吃什么,只有女友沒讓孩子說話,她替孩子點了。
等到大家的飯都上來了,三豬和女孩一邊大嚼比薩,一邊吃配的胡蘿卜條蘸醬,好不快活,其他的孩子也都興高采烈地吃著自己點的食物,只有女友的男孩悶悶不樂,看著眼前的食物,不動彈。其實在大人眼里他媽媽替他點的食物看著真是比比薩要好很多,可他就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
孩子從這件事中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媽媽才知道,自己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只有媽媽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如果這樣的意識一再地被強化,孩子的獨立性就慢慢被抹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