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克服孩子過分依賴的習慣
發(fā)布時間:2020-11-02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依賴父母是正常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依賴的現象應該越來越少。可現在的家庭,多數是獨生子女,幾代人的愛護和關心集中在孩子身上。
在家里,孩子是“小太陽”“小皇帝”。
沒有家長的喂飯,孩子肯定不自己吃飯,這個現象在兒子班上就有好幾個小朋友的媽媽告訴我,她們的孩子在家里不喂飯就不吃。
都是大班的孩子了,明年就要上小學了,還沒有成功的分床,睡覺的時候家長要哄著、拍著才能入睡。
我問她們的孩子是不是在幼兒園里也這樣,她們一口同聲的告訴我,她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里非常聽話,自己吃飯,自己睡覺,都是獨立完成的,可一回到家,就完全變了。
什么都是家長做。
一次送兒子早晨送兒子的時候,我都發(fā)動好車要出發(fā)了,兒子突然說:“媽媽,我忘了拿作業(yè)了怎么辦?老師會批評我的,我回去拿作業(yè),你等等我。
”“是嗎?我也沒有記得啊,我還以為你早準備好出門的時候帶上了呢”我故意驚訝的說,看著兒子急匆匆跑回家的身影,我偷偷的樂啦,因為我故意沒有提醒他那作業(yè)的。
就是要他自己想著自己的作業(yè),提高他對自己的事情有責任心。
因為前幾次他沒有拿作業(yè),我還提醒他,這次我是故意沒有提醒他。
看看他會不會想起來作業(yè)的事情。
在我們到幼兒園的時候,遇到了他的同學,同學的媽媽問我為什么今天送孩子送的晚了,我說孩子忘拿作業(yè)了,又回家取作業(yè),所以耽誤時間了,同學的媽媽一聽,馬上說:“壞了,我也忘了給孩子拿作業(yè)了,都是我的錯。
”“什么你的錯,孩子的作業(yè)就應該孩子自己想著,怎么是你的錯呢,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我糾正她的說法。
“不對,是我的錯,我的錯。
”這位同學的媽媽一邊急著往孩子的班級門口跑一邊說,離著教室門口還老遠就大聲的說:“老師,真對不起,我忘了給孩子拿作業(yè)了,我們寫了,是我忘了拿了,明天一定記得拿。
”我在一旁看著這位著急的家長,再看看她家孩子,那孩子跟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一樣,進了教室門脫下外套就跑到小朋友群里玩起來了,根本沒有在乎拿不拿作業(yè)的事情,好像這作業(yè)是她媽媽的,跟她沒有關系。
送完孩子,我和這位媽媽一同下樓,這位媽媽還在抱怨說,怎么辦,我要是不想著的話,她就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做,一大早好不容易哄著叫她起床,給她穿了衣服后,再喂她吃飯,吃飯那個磨嘰,不喂不吃,你說大冷天的不能不讓她吃飯就來幼兒園吧。
都快累死我了,我一個人怎么能照顧的過來,現在怎么養(yǎng)個孩子這么難。
當時因為早晨上班時間緊張,我沒有多說什么,只對這位媽媽說,嘗試著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還能減輕你的壓力。
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只讓孩子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跟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轉變觀念,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自立的精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起居,能讓其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要我們家長來包辦,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yJS21.com更多精選教育筆記閱讀
教育隨筆:過分依賴
教育隨筆:過分依賴
我們班有一位叫林的小朋友,已經上過了一年的托班,可是到現在上小班了,每天媽媽送他來幼兒園的時候,他還是要哭一哭,從一開學到現在,從來沒間斷過。每天早上來幼兒園的時候都要哭一場。
每天哭完了以后,到了幼兒園正常進行教學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好了,不再有人哭了,他還是會有一些情緒,這讓我感到奇怪,再怎么說,他都已經上了一年的幼兒園,應該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怎么孩子天天這樣哭呢?
后來我向他的媽媽詢問了一下,了解了一些情況,原來他上幼兒園的時候,都不怎么參與幼兒園的活動,早上在家吃完飯再來幼兒園送的很遲,中午很早過來把孩子接回家吃飯,下午也就不來了,根本就沒有像現在這樣把他放在幼兒園一整天。
而且,現在上小班了,媽媽還是丟不開手,早上來了以后,看孩子一哭,就舍不得走,站在窗戶外面看著孩子,可是如果這樣的話,孩子一看到媽媽,就會哭的更厲害。
后來我就找到了他的媽媽,把他的這些情況都和他媽媽說了,他媽媽也表示,確實是因為有些放心不下,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想在那里偷偷的看看,看他是不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了,可是沒想到,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幫到孩子,還讓孩子不愿意自己獨立,和媽媽談過以后,媽媽表示,以后要在這些方面改進改進,后來,媽媽每次把他送到幼兒園以后,轉身就走,一點也不留戀,哭就讓他哭一會,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習慣,每次媽媽一走,孩子就開始哭,但是真的看不到媽媽了,過了兩分鐘,孩子也就不哭了,開始自己吃飯了,
并且每次在幼兒園孩子只要有一點點進步,馬上就對他們提出表揚,這樣,慢慢的孩子喜歡幼兒園的生活了,早上,媽媽送他來幼兒園的時候他也不哭了,還會對媽媽說:媽媽你回家吧,再見,媽媽也很高興孩子能有這樣的表現。
其實,很多事情孩子自己可以做好,家長并不需要去幫忙,去什么都替孩子包辦,孩子自己能吃飯就讓他自己吃,能自己完成的事為什么不讓他自己去完成呢,這樣,在孩子的心中還有一定的成就感,什么事都是你們幫孩子做的話,到最后,只是養(yǎng)成了孩子的一種依賴性。
教育隨筆:愛依賴的孩子
我給孩子們上了一節(jié)手工折紙課,要教孩子們折飛機,應該說飛機的折法不太復雜難折。本節(jié)課開始,我首先講解了一下飛機的折法,讓孩子們先認真的聽,等我折完后,再讓孩子們動手試著去折??晌覀儼嘤袔讉€孩子,手里剛拿到紙就喊:“老師,我不會折?!蔽移婀值目催^去,心想我還沒折那!我笑著說:“先認真的看老師折,我相信你一定會的?!蔽议_始教孩子們一步步的折,過了一會,又有孩子喊:“老師,我不會折。”接著把自己的折紙給了同桌的伙伴折。我走了過去,笑著說:“老師剛才看你聽的很認真,不要怕折不好,自己先試著折折,有不會的地方,老師來幫助你?!彼麆邮衷囍郫B了起來,有的孩子總想依賴他人,想要其他人來幫助他完成。
老師和家長都期望孩子們能自己獨立思考,獨立的去動手完成某件事,這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習慣。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習慣,才能有利于激發(fā)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讓孩子的自信代替依賴
在我們組織的一日活動中,總會對個別能力比較弱或者膽子比較小,性格較內向的孩子投入更多的關注。當然,相對于那些能力強、膽子大、性格活潑的孩子來說,這部分孩子確實是需要老師的幫助。但是長時間在教師幫助下,才能融入集體活動的孩子,是否得到了比較有效與明顯的發(fā)展了呢?在《送貨忙》這一健康活動中,我發(fā)現了一些問題。
諾諾是一個安靜的女孩子。由于她膽小,所以平時得到了老師較多的照顧。今天活動一開始,她就粘在我的身邊。第一環(huán)節(jié)是單手托盤走平衡木,她小心翼翼地走得比誰都慢。當我說要增加難度,雙手托盤走平衡木時,她怎么也不肯一個人走。盡管我一直鼓勵孩子要勇敢,獨立完成任務,但當我看到此種情景,我還是理所當然地去扶她。在我的攙扶下,她也完成了動作,可是小伙伴們不服氣,都說:諾諾不勇敢!諾諾的頭低下了,臉上沒有成功的喜悅。沒想到我的好心并沒有給孩子帶來快樂,我想:此時的諾諾肯定沮喪極了。
我覺得:在我與諾諾的相處過程中,太注重每一次活動后的結果。諾諾總是在我的幫助下完成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忽略了幫助膽小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其實,我無時不刻的幫助,正在讓孩子身上的依賴性漸漸滋生并增長。當依賴成為習慣,那么孩子也將得不到健康的發(fā)展。所以,在仔細考慮后,我想,我會調整對她的引導方式。給孩子一個挑戰(zhàn)自我的空間,獨立面對困難的空間。讓自信代替依賴,讓孩子體驗到真正成功帶來的快樂!
孩子自己能干的事也依賴別人
午睡時間到了,孩子們都正準備著小便,脫衣睡覺。這時我看到雯雯慢悠慢悠的,脫完褲子,上衣不脫,坐在床上發(fā)呆。于是便走過去督促她動作稍微快點。小家伙看了我一眼,開始慢慢的脫套衫,但就是不把它拉下?!拔覀兪谴蟀嗟暮⒆恿?,不是教過你套衫怎么脫的嘛?”我邊說邊準備幫助她一下,也借此再教她一下方法。沒想到雯雯說:“我會脫的,是楷楷叫我慢點的,他說他要幫助我,等會你就會表揚他了?!闭f著,“調皮”的孩子一下子就把衣服脫了下來。我無語了,也反思了。
三月是學雷鋒月,我們也給孩子們講了些雷鋒的故事,同時也經常教育孩子們要互相幫助,樂于助人。在晨間談話、餐前談話時也會不定期地組織孩子們談話,說說我們班的好人好事,并會對好人好事給予一定的獎勵----“笑臉”貼紙一張。班上的好人好事確實多了,做數學作業(yè)時有的孩子忘了帶鉛筆,會有孩子主動的借給她;教室前面的畫掉下了,會有孩子主動的去貼好;地上有垃圾了也會有孩子主動的去撿……但在教育孩子做好事的同時我們卻沒有使孩子們明白什么情況下需要幫助或去幫助人,而且把做好事與一定的“功利”聯系起來了,致使有的孩子自己能干的事也依賴別人,而提供不必要幫助的小朋友還以為自己在做好事。
于是,在晨間談話時我問孩子們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幫助?樂樂說:“當我遇到了困難的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薄芭??遇到了困難就要別人的幫助?”我重復著樂樂的話?!安粚?,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媽媽說過了,遇到了困難首先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實在不行了,才可以去尋求別人的幫助?!眲?chuàng)創(chuàng)站起來反駁了。下面的孩子也紛紛附和。我肯定了創(chuàng)創(chuàng)的觀點。告訴孩子們不能任何事都依賴于別人的幫助,一定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實在不行,可以讓別人來幫助,但不能老是依賴別人,凡事都要靠自己。接下來我又和孩子們討論了什么情況下我們應該去幫助人。別人能做的事,我們還去幫他做算不算做好事,應不應該幫?做好事是不是就是為了表揚?孩子們對于這些問題都說了自己的看法。
在孩子么暢所欲言及老師的總結下,孩子們終于明白了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遇到困難自己實在解決不了時,才能尋求幫助。我們要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才叫真的樂于助人。真正的做好事,是不需要回報的。希望孩子們能真正的內化到實際行動中去,孩子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愿我們都能變成能干而又有愛心的人!
不依賴哭泣
每當來到教室門口,尤其是半日開放活動后,涵涵總是拖著家人不讓走,在開放日前一天,我對小朋友們說:“我們快要升入小學了,要學會勇敢,不要總是依賴家人,是不是?”說完就聽到大家很有士氣的回答:“是!”
第二天,開放日結束后,文文突然說道:“老師,涵涵又哭了,她不讓媽媽走”。我一看她,正用著期盼的眼神看著我,好像在說:讓媽媽帶我回家。其實從開學到現在,只要是周一她就哭,是因為太依賴家人了,哭有用嗎?回答是沒用。但是在孩子的想法中,他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每次他們有什么不樂意或者不愿做什么事時,只要一哭問題全都能解決。因此就造成了他們認為哭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她家人走后,也不吃飯,于是我要假裝不在意她哭,走到她面前告訴她:“你不要哭了,媽媽回家吃飯去了,你很勇敢的,你可以像小鳥一樣,白天自已飛翔找食物吃,晚上回家找媽媽?!闭f完后,她哭得更兇了,但我沒有再安慰她,過了一會兒,她感覺自己沒有指望了似的,哭聲漸漸地小了,我知道這個時候絕不能心軟。否則她永遠不會讓媽媽或姥姥走,會認為哭是解決辦法。這時候,小朋友們都在大口大口地吃飯,我就在那炫耀著:某某小朋友吃得真好,還有你吃的很香……不停地夸著其他小朋友,不停的說飯菜的香,希望他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過了一會兒,我發(fā)覺教室里突然安靜了,原來她不哭了。正準備吃飯了,見到此狀,我高興極了,“我說的吧,你可以的,你真勇敢啊……”鼓勵她,肯定她是可以的。之后幾天,她都是笑著跟媽媽或姥姥說再見。
這件事,我的處理方法雖然有點冷漠,沒有管她讓她哭,但是卻幫她解決了不再依賴哭來解決問題,讓她知道哭是沒有用的。
怎樣接孩子拋過來的“球”
我聽一節(jié)新教師的常識課時,有這么一個環(huán)節(jié),區(qū)分酸辣甜等。教師準備了辣椒、醋、甜品等東西,當幼兒品嘗辣椒時,看來有點辣,
許多孩子一邊吐著舌頭用手,一邊去倒水喝,課堂上就亂套了,新教師無經驗,而無所適從。這堂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對于此種情況,我想幼兒教師的都會遇到過,我認為:首先,應該冷靜,不要場面一開始亂,自己先亂陣腳,可以用“望遠鏡”(用拇指和食指指尖圈起做望遠鏡)一邊望著孩子,一邊說兒歌:“望遠鏡,望遠鏡,望著哪個好孩子?”孩子都愿意做好孩子,會很快坐好,這時,教師可以表揚孩子:“小朋友們真聰明
,知道吃到太辣的東西時,喝點水來減輕辣味,誰還有更好的方法,來減輕辣味?”孩子受到表揚,會積極地回答問題,使課堂教學轉到正規(guī)上來。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做用一些日常的拍手律動,把混亂局面壓下去。再次,平日多訓練幼兒的課堂常規(guī),知道遵守課堂紀律,使孩子養(yǎng)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總之,我認為課堂像一個球場,發(fā)生的問題就像孩子拋過來的“球”,無論什么“球”教師都應該接。只要平日多積累教學經驗,正確采取“接球”措施,我想接孩子拋來的“球”是絕對沒問題的。
孩子怎樣學習皮影戲
我覺得,皮影戲動作夸張有趣,滲透著滑稽詼諧幽默的風格,孩子們很喜歡(我們幼兒園孩子就欣賞學習過此類的舞蹈)。但皮影戲只是一種地方藝術,對其他區(qū)域的孩子們來說不是很熟悉的。可以把欣賞和創(chuàng)編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欣賞的基礎上學習、了解皮影戲的特點及動作,然后大膽進行皮影舞蹈動作的創(chuàng)編。分如下幾步,循序漸進:
首先,先讓孩子欣賞《俏夕陽》的舞蹈,了解皮影戲這個舞蹈幽默詼諧的風格,動作滑稽有趣的特點。
其二,老師教授一點皮影戲的動作、技巧,讓孩子初步學一學奶奶們的動作,讓他們把動作表現的越滑稽越好。因為沒有皮影舞蹈的基礎,孩子一上來就創(chuàng)編,也是有一定得難度的。
第三,皮影戲的舞蹈音樂,不止一首《俏夕陽》,應該還有很多,老師組織的叫“我們自己的皮影戲”舞蹈創(chuàng)編活動,可換一首音樂,布置成舞臺模樣,讓孩子在自己的舞臺上自由發(fā)揮,大膽創(chuàng)編,再把孩子的影像投影在幕布上,孩子們一定會覺得特別有意思,會創(chuàng)編出意想不到的動作,使活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
由于近期對區(qū)域材料的更新,我們在每個區(qū)域內都增添了各種各樣新的材料,所以最近一到區(qū)域活動的時間,孩子們的興趣都非常的高漲。今天在孩子們選擇完自己所想去的區(qū)域之后,我依舊走到了草紫軒的旁邊。
今天曹紫軒選擇的是藝術區(qū),在琳瑯滿目的材料中間,曹紫軒隨手拿起了撕好的碎紙看了起來,這個時候吳明軒也來到了藝術區(qū),吳明軒看到曹紫軒拿了碎紙,她也拿了一些。過了一會兒吳明軒又拿出白紙和膠水,叫曹紫軒一起來粘碎紙,由于之前我們有用碎紙粘過畫,所以吳明軒就很快地開始動手了,還念念自語地說著要粘五顏六色的??刹茏宪幙戳艘幌?,拿著碎紙并沒有動手。這時候她發(fā)現在觀察她的我,馬上叫道“老師,這個要干嘛!”我走過去說“你看吳明軒在做什么?”曹紫軒就看到吳明軒把碎紙往紙上粘,她也就試著做起來。
曹紫軒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對老師的依賴心理很強,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夠完成一些比較復雜的操作內容。這樣的幼兒缺乏一定的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不能獨自完成任務,小班幼兒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常常喜歡身邊有教師的陪伴,很多時候需要教師在一旁不斷地給予肯定或鼓勵,才能完成操作內容,在區(qū)域活動的過程中,有些孩子還沒有經過操作就認為自己不會,常常會被困惑、挫折的情感體驗所困擾,很有可能會放棄活動,所以在區(qū)域活動中我們要多觀察孩子的狀態(tài),適當的介入,給孩子一定的鼓勵,這樣更能激發(fā)孩子對區(qū)域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