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溺愛,擁抱健康
發(fā)布時間:2020-11-02 幼兒園大熊的擁抱節(jié)說課稿 幼兒園安全遠離陌生人說課稿 健康教育筆記 遠離溺愛,擁抱健康常常在想,中國一直在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一個非常明顯的弊端就是讓孩子無形中成為了家庭的中心,享受著全家人的寵愛,這無疑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開始推行二胎政策,但是任何事情的改變都不是一蹙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調(diào)整過程。而且,二胎政策是有一定的適應范圍的,那么,對于眾多的象我這樣不符合二胎政策的,或者放棄二胎權利的家長來說,又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作為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改掉溺愛的缺點,還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合同范本網(wǎng) www.36GH.COm]
第一、杜絕過分注意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時刻被全家人過度的關注著,一旦家里來了客人,或者在其他的場合,家長總是會這樣要求:來,寶貝,給大家唱首歌,或者跳個舞,然后所有的人為孩子鼓掌夸贊。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自己才是家里的中心,只要自己做了,就一定能夠得到掌聲。
第二、杜絕特殊待遇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在家里可以享受幾乎所有的特殊待遇,餓了,可以先吃飯,喜歡吃的,可以端到自己面前,過生日,一定要給買禮物,買蛋糕,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會變得自私,不顧及他人。
第三、杜絕生活懶散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在家里,杖著自己的寵愛,可以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在生活上,毫無規(guī)律可言,晚睡晚起,不按時吃飯,不規(guī)律作息,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養(yǎng)成懶散的壞習慣,會難以自律,缺乏上進心。
第四、杜絕輕易滿足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發(fā)現(xiàn),只要自己提了要求,或者采取其他的哭鬧手段,這些要求就會被輕易的滿足,比如想買玩具啊,想去游樂園啊,不愿意去幼兒園啊,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養(yǎng)成不懂得珍惜,輕易浪費的壞習慣,會缺乏忍耐精神。
第五、杜絕大驚小怪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一旦有個頭疼鬧熱,摔跤嗆水之類的,家長則會驚慌失措,張羅著趕緊上醫(yī)院,看醫(yī)生,吃要打針,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養(yǎng)成嬌氣不能吃苦的壞習慣,會過分的依賴家長。
第六、杜絕祈求央告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在吃飯或者睡覺的時候,會要求再玩五分鐘,再看一個動畫片,再講兩個故事,不滿足要求,就不做,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養(yǎng)成凡事講條件的壞習慣,會缺乏應有的責任心,也會讓家長失去應有的信任。
第七、杜絕剝奪獨立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在剝吃東西的時候,家長會給洗干凈,切好,放在面前,在出去玩的時候,家長會亦步亦趨,擔心孩子磕了碰了受傷了,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膽小怕事,遇事退縮,在家里卻橫行霸道。
第八、杜絕包辦替代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要求喂,在穿衣的時候要求家長給穿,在睡覺的時候要家長幫忙收拾玩具,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要家長幫著拿書包拿水壺,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失去勞動的快樂,會缺少責任感。
第九、杜絕當面袒護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在父母批評教育的時候,會有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出面袒護,說什么:別打孩子,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懂了,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時時尋求庇護所,不懂得承認錯誤,遇事首先想到躲避。
第十、杜絕害怕哭鬧
經(jīng)常的,會有孩子不順心了,就大聲哭鬧,而家長一旦看到了孩子的眼淚,所有的原則和要求全部徹底放棄,會無條件的順從孩子,等等。
這樣時間長了,孩子會變得自私、無情、任性,會對人缺乏尊重。
不知道眾位家長能否對照著檢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無形中通過各種行為在給孩子上枷鎖,在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設下種種障礙?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時刻關愛,讓孩子遠離危險健康快樂地成長
小孩子生性好動、精力旺盛,每到放學以后、周末或者是寒暑假,由于學校管不著,父母又疏于看管,少年兒童安全事故和意外傷害頻頻發(fā)生。孩子的安全再一次成為家長、老師最為擔心的問題。給孩子們多點關愛,讓孩子遠離危險!
關注少年兒童的安全,刻不容緩
2010年公布的中國兒童意外傷害狀況調(diào)查顯示,中國兒童死亡原因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屬意外傷害。全國每年有無數(shù)中小學生因中毒、溺水、交通事故、火/電事故、自殺等原因失去寶貴的生命,且這種狀況還在不斷加劇。關注少年兒童的安全,刻不容緩!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shù)少年兒童意外傷害的發(fā)生,是由于成人麻痹大意引起的。家庭監(jiān)護往往存在許多盲區(qū)。尤其是在假期、休息日里,孩子脫離了學校的管理,家長也顯得有心無力。一位孩子的母親道出了大多數(shù)家長的煩惱:“孩子的爺爺、奶奶身體不好,我們夫妻倆要忙于工作,不可能每天呆在家里看著孩子?!币虼耍M管不少父母時刻心系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卻有力不從心,疏于看護和防范。
讓“守護寶”代替家長看孩子
有關專業(yè)人士認為:為確保孩子的安全,家長除了要給孩子灌輸安全防護常識,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比如不到有安全隱患的地方玩耍,不隨便玩火、玩電、玩燃氣,學會慎重交友、安全消費等)外,還可以借助市面上的高科技輔助手段。中國電信就專門為“孩子安全”問題開發(fā)了特色功能產(chǎn)品 “守護寶”。
據(jù)了解,“守護寶”具有強大的安全守護功能:“智能定位”功能,可及時掌握孩子位置,隨時了解孩子的行蹤;“一鍵求救”功能,方便孩子遇上麻煩時及時向家長求救告警;“親人一鍵通”功能方便家長與孩子隨時交流;“上課免打擾”功能充分確保孩子擁有純凈的學習環(huán)境;且“守護寶”沒有短信、游戲功能,充分確保孩子免受短信、游戲的干擾…… 有了天翼“守護寶”保姆式貼身照顧,孩子可以擁有一個快樂安全的假期,家長也可以放放心心去上班。此外,天翼守護寶低碳、無輻射,有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產(chǎn)品外觀時尚精美,不會讓愛美的小孩子失望。
孩子念三年級的李女士興奮地說:“我家玲玲挺喜歡這款“守護寶”的,她一到學校按一個鍵就可以跟我報個平安,放學到家之前,一個鍵提前告訴她奶奶晚餐想吃什么。產(chǎn)品外觀也很可愛,周圍的同學都圍著她看,她可自豪了。但有個秘密她不知道,只要她上課時間溜出校門,我的手機就會收到告警提示,逃學翹課不可能咯。”
少年兒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會的未來,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平安成長,是每個家長的人生課題,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專家期待將來的市場有更多的優(yōu)秀產(chǎn)品出現(xiàn),共同呵護孩子的平安和健康。來源都市時報)
寶寶心理健康離不開母愛
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素,而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稱為“皮膚饑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昵來滿足。孩子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兒童生長發(fā)育離不開物質(zhì)營養(yǎng),智力開發(fā)離不開信息刺激,心理健康離不開母愛。
寶寶心理健康離不開母愛
母愛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營養(yǎng)素,而兒童對母愛的需要稱為“皮膚饑餓”,必須以撫摸、擁抱和親昵來滿足。孩子從初生到3歲是生命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母親的愛撫對其心理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專家研究指出,如果從出生到3歲失去了母愛,其生理、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都將極其遲緩,甚至發(fā)生生理和心理的變態(tài)。國外專家指出,孤兒院的死亡率高,即使活下來也都愛啼哭、冷漠、退縮、笨拙和缺乏活力,2歲孩子的智商只相當于正常10個月的嬰兒。托兒所的嬰兒得到的生理照顧并不比孤兒院的孩子好,但他(她)們有母親的愛撫,便不會出現(xiàn)上述表現(xiàn)。
新生兒的“皮膚饑餓”和對母愛的渴望是很強烈的。父母或其他撫育者都應盡量滿足孩子對母愛的需求。如剛出生的嬰兒,最好能讓其赤身裸體靠近母親的胸膛,讓新生兒與母親的肌膚接觸,使他(她)能聽到母親的心跳聲,而不宜捆綁起來(臘燭包式)單獨放在小床里。
母乳喂養(yǎng),不僅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而且還能讓孩子飽嘗母愛。哺乳的方式與哺乳者的情緒狀態(tài)對乳兒身心也有很大影響,如果母親只把喂奶當作任務,奶著孩子,想別的事,忙別的活,這樣,孩子在情感上也得不到滿足。
孩子的關愛來自父母的擁抱
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
或許下班時候的擠車、塞車,讓你回到家里已一身的疲憊,沒有興致去把孩子;或許晚飯之后,你還有外語要讀、論文要寫,沒有時間去抱孩子;或許你認為孩子有保姆去帶、有爺爺奶奶在哄,孩子不哭不鬧,玩得好好的,沒有必要去抱他。你可能還想,孩子吃得精細營養(yǎng),玩得高檔新潮,已經(jīng)生活在甜蜜之中,父母是不是常抱孩子,恐十自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正如寶寶胃腸如果缺少了食物就會感到饑餓一樣,如果很少有人去抱他,他的皮膚缺少父母滿懷愛心的撫摸,也會感到“饑餓”。胃腸的饑餓,會影響孩子身體的成長;而“皮膚饑餓”,如果得不到滿足,則會妨礙其智力的發(fā)育。“皮膚饑餓”與智力發(fā)育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國內(nèi)外心理學與神經(jīng)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
皮膚“饑餓”的惡果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狼孩被救出之后,雖經(jīng)有關部門用最好的環(huán)境、最好的教師對其進行艱苦耐心的教育,終歸不能回到人類讓會,其智力一直停留在嬰幼兒的水平上。有學者說,其原因除了他嬰幼兒時期與狼為伴失去了與人溝通的機會之外,還因為在其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期,沒有誰去抱抱他、摸模他、親親他,使其皮膚一直處于“饑餓”狀態(tài)有關。
我國一位心理學家普調(diào)查過一個偏僻山村的育兒狀況。這里的村民文化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國己經(jīng)成立了50多年,竟沒有一個人走出小材考取高中以上的學校。
經(jīng)過他細心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與他們陳腐的育兒方法不無關系。這里祖祖輩輩采用“沙缸育兒”的辦法:由于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貪黑到田間勞作。無暇照看孩子,便將小兒放到沙缸之中,任其屙尿,使之滲入沙中,致使孩子整日里只能與貓狗為伴,沒誰去抱抱他。除了經(jīng)濟因素外,缺少父母的愛撫,孩子的皮膚長年累月遭受“饑餓”也是其智力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匿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9年,美國神經(jīng)科學協(xié)會會議上曾有多篇論文證實:嬰兒如果缺乏父母的撫愛,皮膚經(jīng)常處于“饑餓”之中,對日后智能發(fā)有會產(chǎn)生嚴重的不良生物化學效應。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皮膚的撫摸有助于適度地產(chǎn)生一種激素,而這種激素有利于嬰兒克服煩躁的情緒。這種激素又與大腦司職思維和記憶的部分相聯(lián)系。缺少父母的愛撫,嬰幼兒體內(nèi)這種激素的分泌就會受到阻礙,往往使其智力的發(fā)育受到影響。日本學者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父母抱抱孩子、撫摸孩子,能在孩子的大腦中產(chǎn)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為其智力的發(fā)育起到催化作用。如果孩子生下來,就失去了與父母的皮膚接觸,在其成長過程中會表情冷淡、性格孤僻,并難于和別的孩子交往。
撫愛孩子的技巧
1撫摸孩子的手。有句俗話是”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話早己被現(xiàn)代醫(yī)學所證實。大腦的不同區(qū)域掌管著人體的不同部位,換句話說,人體的不同部位都在大腦中占有或大或小的位置。而手在大腦中所占的范圍比人體的任何部位都要多。既然小小的一雙手要大腦中那么多的領域來支配,那么,運動手掌與十指也必然會使大腦的神經(jīng)受到刺激,得到鍛煉,這就是手巧與心靈息息相關最堅實、最有說服力的生理基礎。所以,抱孩子的時候,要多多地撫摸他的手,舒展他的手,牽拉他的手,把握他的手,親親他的手,用臉去慰貼他的手。另外,做父母的應多和孩子做一些撫摸小手的游戲,像”斗斗飛“、”拉大鋸“、”撓一撓“等等。
2多摸摸孩子的頭。頭皮距離大腦最近,常摸摸它,不僅可解決”皮膚饑餓“,而且撫摸孩子的頭,還有利于孩子情緒的穩(wěn)定。孩子受到什么驚嚇,或是受到點什么委屈,摸摸他的頭,會使他很快鎮(zhèn)靜下來。
3多貼貼孩子的臉。多貼貼、親親孩子的臉,也有助于結(jié)他一個好情緒和好興致。臉部的神經(jīng)最發(fā)達,多愛襖他的臉,讓他眉宇舒展,表情開朗,嘴角甜甜,’會心微笑,長久會帶結(jié)孩子一張堅毅,漂亮的臉。
4撫摸孩子的肩膀。孩子做出點讓大人高興的事,或是做出他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時,別忘了拍拍他的肩膀、拍拍他的屁股,以示贊賞與鼓勵。以肌膚相親的方式贊賞孩子、鼓勵孩子,往往比浮泛的語言還來得有力,更容易滋潤孩子的心田。
5每天可給孩子做一至兩次的全身撫摸??蛇厯崦吅咝﹥焊瑁尯⒆釉谌谌诘拇葠壑薪邮芨改篙p輕的愛撫。撫摸的順序,先讓孩子仰臥,從頭臉開始、然后腹部四肢。大一點的孩子,再讓他俯臥,也是按從上到小的順序輕輕的撫摸。撫摸讓孩子感到舒服、暢快為原則。
常抱的孩子聰明
拋開別人的事例,大多數(shù)家長在這方面恐后也都有自己的體會。孩子受到點什么驚嚇,一臉的惶恐,這時媽媽會摸摸孩子的頭,摸摸孩子的耳,同時溫和親切地對孩子說:“摸摸毛,嚇不著;摸摸耳,嚇一會”,孩子會很快平靜下來,露出甜甜的笑容。再比如,孩子用積木搭起的大樓轟然倒塌了,此時他可能是一臉的晦氣,滿肚子的沮喪。如果這時你能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用堅定的口吻鼓勵他:“好兒子,重新來!”他會重新煥發(fā)起玩的興致他成功后,家長們通常拍拍他的屁股,或是吻吻他的臉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有人說“常抱的孩子聰明”,說的也是撫摸皮膚與智力發(fā)育之間的關系。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明科此,做父母的就應常抱抱孩子,常撫愛孩子,這也是早期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早期教育,說實了,就是啟迪孩子的心靈,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其基本點是開發(fā)孩子的大腦。經(jīng)常抱抱孩子,經(jīng)常撫愛孩子,便是對大腦的開發(fā),可促進其智力的發(fā)育。
請擁抱你的“熊孩子”
家有“熊孩子”,父母是時刻都不能省心的。對于處在3-12歲的孩子來說正是好動的年紀,這不免就會給家長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些許的“麻煩”,著實是件令人頭疼的問題。但是對于“熊孩子”,家長們請給予更多的耐心和關懷,讓自己的家庭充滿愛,畢竟家才是我們休息心靈的港灣,不要泯滅孩子的天性,張開手,擁抱你的“熊孩子”吧!下面,我們給大家分享一篇家長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文章來自作者——浮云聽風原創(chuàng),請勿
【文章分享】
借著國慶假期,我讀完了心理學家武志紅的那本《為何家會傷人》,感覺受益匪淺,其實,在剛剛讀完第一章時,好像是被人點到了任督二脈上的大穴,整個人都隨之一震。
為何家會傷人?這是一個好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被這個問題問住,家不是所謂的歸宿和避風港么?可是再細想,有的時候,的確我們也會有想要從家里逃離的念頭。這是為什么呢?
“來互相傷害呀”
最近流行的一句話“來互相傷害呀”,品一品,其實這話挺有意思,看似調(diào)侃,實則卻道出了本質(zhì):人和人之間更多的時候并不是互相幫助和取暖,而是有意無意的互相傷害。
武志紅曾在天涯論壇發(fā)表過一個帖子“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反響非常強烈。
這個帖子看似和我們的基本認知甚至是和我們的三觀是相悖的,但是讀后卻不得不說,它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人們總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因此似乎注定了“愛”這面旗幟在父母這里能夠屹立不倒,可是,要知道,有多少個家庭,有多少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在傷害孩子,卻仍覺得自己是偉大的,無私的。
想必會有人反對,認為這些都是個例,個別變態(tài)的家長,以愛之名,折磨孩子,虐待孩子,而多數(shù)家長都是正常的,并沒有傷害孩子,是真的愛孩子,一切為了孩子。
我多么希望,這是真的……
然而,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當你的孩子淘氣闖禍、任性不聽話時;
當你的孩子不聽講,不寫作業(yè),被老師告狀時;
當你的孩子學最基礎的東西,可學了好幾遍還是不會時;
當你的孩子第一次撒謊被你發(fā)現(xiàn)時;
當你的孩子和同學產(chǎn)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被對方家長找來時;
當你的孩子迷上了上網(wǎng),聊天,打游戲,就是不學習時;
當你的孩子……
當這些時候,你,是怎么處理的?
這么說也許你不信,但,遇到以上情況,多數(shù)家長的處理方式,其實,就是在傷害孩子……
“摧毀熊孩子”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討論的很熱鬧,擁有兩萬五千多關注量:“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類似如何摧毀熊孩子的問題似乎都挺火爆,然而,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此唱反調(diào)的問題:““摧毀熊孩子”這種病態(tài)問題為什么能一直被推薦?”,而它的關注量卻只有50多,并且回答的內(nèi)容里仍有一部分是如何治熊孩子,甚至還有抨擊題主的。
于是,一個問題隨即涌上心頭:熊孩子該擁抱還是該摧毀?
為此,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熊孩子”這個詞,在百度百科上,對熊孩子的定義是:常形容調(diào)皮的孩子,歲數(shù)小不懂事,并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泛指那些惹人討厭的孩子,也有昵稱的意思,表示對調(diào)皮孩子的愛稱。
由此顯而易見,在小時候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使得孩子變?yōu)樾芎⒆拥母驹?,那么,當您下次再抱怨家里怎么有個熊孩子時,請反問自己,家里出了個熊孩子該賴誰?是熊孩子還是自己?
熊孩子養(yǎng)成記
大千世界五彩繽紛,對于初來乍到、白紙一般的孩子來說,身邊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神奇的,隨便一個小事都可能激起孩子無限的好奇,因此,探索,即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然而,對于孩子來說,探索,是一件毫無頭緒的事情,沒有步驟,也沒有方向,因此父母以及家人的陪伴與指引就成了探索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前行的方向。
可是,有一些父母或長輩,要么過于溺愛,覺得孩子還小做什么都沒關系,要么就是太偷懶了,沒有在孩子朝著錯誤的方向進行探索時及時的加以制止和修正,于是,孩子便認定此路通暢,于是,從此大膽前行,也由此走上了熊孩子的奇妙旅程。
每個孩子降生時,都如同一個剛剛落入凡間的純潔的天使,安詳寧靜,笑顏盈盈。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如果說學習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那么,熊孩子長成之路也是如此,當一個孩子慢慢蛻變成熊孩子后,真正該受到責備和斥責的,是孩子嗎?并不是……
曾聽到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小的孩子,甚至可能還不懂自己說的是什么的時候,某一天突然學著大人的樣子說了一句臟話,這時,家長的反應是什么?居然是覺得很有意思,就笑了,且在笑過之后,也未加任何的教育和制止。而這樣的反應只能讓孩子明白,這么做是好的,可以讓大人笑的,于是,重復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就會成為孩子心中正確的方向。
請擁抱你的熊孩子
有人說,學前的孩子熊,那是調(diào)皮,那是淘氣,覺得可愛,可以適度放縱,上學后的孩子熊,那是惡劣,那是問題,覺得惹人厭,必須嚴厲管教。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只想問兩個問題:
1.是誰告訴您孩子探索的天性到了上學的年紀就自動停止了?孩子就已經(jīng)對世界和人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和判斷?
別忘了,18歲才成人啊,成人前就算到了初中高中,他們也仍就是個孩子。還是孩子,探索就是他們的天性,探索就代表著會朝著各個從未涉及過的方向進行嘗試,而此時,仍然需要家長的陪伴與指引。
為什么家長容易覺得熊孩子越大越招人厭呢?那是因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能力逐漸增強,可探索的方向也越來越廣泛,也許從很小的時候只能探索:香蕉和蘋果哪個更甜?慢慢開始變?yōu)椋何蚁胍莻€玩具,使勁哭的話媽媽會不會答應?再到后來:忘了帶作業(yè)編一次瞎話會怎么樣?再隨著成長,也許能探索的便是抽煙和喝酒哪個更刺激了。其實,對于孩子,甚至是對于成年人,探索的本質(zhì)沒變,只是探索的內(nèi)容在不斷變化,因此闖禍、給父母添麻煩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2.小時候熊孩子犯熊脾氣您覺得可愛不管,大了以后熊孩子犯熊脾氣,您還管得了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熊孩子的養(yǎng)成之路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這就是為什么有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學后萬分痛苦,怎么管教孩子都幾乎不起作用,那是因為家長早已錯過了與孩子一起養(yǎng)成教育和被教育,引導和被引導,以及雙向溝通的黃金時期,已經(jīng)無法有效的管教孩子。然而,家長前期的放縱欠下的債,遲早,還是要還的。
因此,家有熊孩子,若怪只能怪這一路走來家長的懈怠和放縱,可是太多太多的家長卻又將所有的責任反推到孩子身上,無法為自己辯駁的孩子們,似乎就成了此事起始和終止處的雙重受害者。
如此說來,各位家長,你們是不是欠自己的孩子一個深深的擁抱呢?回到家里,抱一抱你們的熊孩子,告訴他們:不怪你,是我錯了。
擁抱你的熊孩子吧,和他一起慢慢去揭開這世界的面紗,去領略著世界的精彩吧,他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jīng)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jīng)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
擁抱是心靈的溝通
前幾天看“講述”的節(jié)目,里面有位主人公換了心理疾病,出現(xiàn)了自捏現(xiàn)象,有事沒事總是抓自己的頭發(fā)。她的父母也因此很傷心,后來請了心理醫(yī)生來給她看病。醫(yī)生發(fā)現(xiàn)她的父親很嚴厲甚至有些苛刻。她覺得這可能是導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心理醫(yī)生請孩子的父母同時在場,發(fā)表對孩子現(xiàn)狀的看法,她父親一味的埋愿孩子。說得醫(yī)生已經(jīng)實在看不下去了。然后醫(yī)生就對父親說:“孩子已經(jīng)這樣了,你還在責怪她,現(xiàn)在我們主要的任務是幫助她如何擺脫困境,親愛的爸爸,請給孩子一個擁抱吧。/父親在心理醫(yī)生的勸說下給了孩子一個擁抱,一下子父子倆都是淚流滿面,心貼心的感覺使他們的距離變得更近了,其實孩子是多么需要父親溫暖的擁抱呀,此時擁抱是他們最好的溝通方式。看到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我們在照顧小朋友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多一些擁抱呢!孩子哭了我們先不要問原因
,先給她一個擁抱,她馬上會擦干眼淚,然后再來問問她哭的原因。在照顧自己的寶寶時,我們也可以多給孩子一些擁抱,把他抱起來,讓他的耳朵貼著你的胸口,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給他一個溫馨的氛圍,他因此長得會更快而且建立更健全的人格。
我們中國人常常小時候抱得太多,大了又抱得太少。可不是嘛,當孩子大了你不再抱抱他了,他也會很少抱抱你。親子之間彼此都認為抱抱是肉麻的表現(xiàn),卻忘了這是心靈溝通的最好方法,它能喚起我們兒時的記憶,縮短彼此的距離。
各位爸爸媽媽,當你抱抱自己娃娃的時候,會不會希望將來寶寶長大,還能抱抱你呢?那么,也回頭去抱抱曾經(jīng)把你抱大的老父老母,或風燭殘年的祖父母吧!
用每天三個擁抱表達對孩子無盡的愛
擁抱的交流方式,對于孩子與家長之間感情的培養(yǎng)相當重要,下面一起來看看每天如何給孩子三個擁抱來表達對孩子的愛。
先說早晨第一次擁抱。
在不少家庭中,孩子的一天開始于媽媽的嘮叨和指責之中:“你怎么搞的,這么慢吞吞的。”“你怎么只吃這么一點?”“你到底是缺了哪根筋,丟三落四的?!薄@些情緒化十足的負面言語,只會讓孩子不舒服,從而影響他一天的情緒。
其實,即使孩子做錯了事,或是任性、發(fā)脾氣,也不妨先給他一個擁抱,讓孩子在你的擁抱中穩(wěn)定下來,然后再說一些你想說的話,“剛才你的書還在沙發(fā)上,裝進書包了嗎?”“我們一起抓緊時間,這樣就不會遲到了?!边@時哪怕你再嘮叨,孩子也樂意接受。美好而快樂的一天便由此開始。
再談談傍晚第二次擁抱。
傍晚回家了。見到孩子,許多媽媽會邊干家務邊機械地問:“今天在幼兒園(學校)過得好不好?”孩子的回答也一樣的干脆:“好!”他其實是拒絕了你的詢問,因為他覺得你并不重視他。
所以,無論你手頭有多忙,請放下手里的一大沓報紙或水淋淋的青菜,給孩子一個熱烈的擁抱,這會讓孩子有“回家”的感覺,他會覺得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他的身上,從而樂意和你分享他的快樂與煩惱。
“你看起來很高興,有什么好消息告訴我?”或“寶貝,你好像不太高興,有什么事情能告訴媽媽嗎?”諸如此類的開頭,會讓孩子覺得你了解他,而孩子所希望要的只是被了解。一個擁抱,一句關心的話,是對他傾吐襟懷的最好鼓勵。
第三次擁抱,可以在孩子睡覺前完成。
不少父母忙于事業(yè)家務,恨不得早點把孩子哄上床。但其實,孩子會從你敷衍的態(tài)度中看出你的不耐煩,然后又用同樣的不耐煩來對付你。
父母平時工作很忙,可有沒有很多陪伴孩子,其實,只需要在孩子臨睡前在他床邊坐一坐,給他講上一兩個故事或幾句親熱的話,末了再給孩子一個輕輕的擁抱,孩子就很容易帶著你的關愛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
父母的擁抱孩子的需要
打雷會引發(fā)地震嗎?這個問題似乎很幼稚,但是孩子的想法卻不一樣。孩子看似稚嫩的問題,實際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爸爸媽媽的擁抱和耐心解釋,能讓他們從對地震單純的害怕,慢慢走到更積極的、關心別人的陽光里。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把錘子、螺釘、饑渴、死亡,全都拋在腦后。在一顆星球上,在一顆行星上,在我的行星上,在地球上有一個小王子需要安慰。”——《小王子》
這幾天,廣州電閃雷鳴,連降暴雨。王女士8歲的女兒問她,打雷會地震嗎?她意識到,地震對女兒的影響,可能比自己想象得大。在這之前,白女士已經(jīng)告訴女兒一些和地震有關的知識,為什么她仍然會有這樣的問題呢?自己該怎么做,才能讓她明白?
孩子普遍感到不安全
看電視、讀報紙、問爸爸媽媽,這些天,孩子得到了不少地震的消息。從這些消息里,他們知道地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會傷害很多人。中山三院心理科關念紅醫(yī)生指出,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恐懼會多一些。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幻想,并不奇怪。反應比較激烈的孩子,還會害怕一個人待著;原來能做的事,現(xiàn)在卻不愿意做了;身體不舒服,卻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
這些反應,都是因為孩子覺得不安全。作為家長,當孩子有害怕的想法時,首先要告訴他,害怕是正常的,每個人看到這樣的事,都會難受。同時,王醫(yī)生強調(diào),家長還要告訴孩子,我們生活的地方,現(xiàn)在不會發(fā)生地震。
多一些擁抱多幾次解釋
“這種時候,我們應該……”,給孩子講道理,但他們可能完全不吃這套。相比之下,拿一張漫畫給他講故事,做游戲,孩子就容易接受得多。關醫(yī)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在真實的環(huán)境里,說一些避震自救的小知識。
在這段時間里,家長和孩子,應該多有身體接觸。不僅要耐心的聽孩子講,他對地震的看法,還要多抱抱孩子,讓他體會到切實的安全。
孩子對地震的害怕,可能隔幾天,就冒出一個想法。關醫(yī)生說,對孩子來說,可能要解釋好幾次,他才能慢慢明白,自己是安全的,放下對地震的幻想。所以,不要喝斥孩子,用一句話打發(fā)掉。像“別老想著地震”這樣的話,盡量少對孩子說。
另外,孩子問的問題,也許每次都不同,家長要看具體的情況。對王女士來說,除了告訴孩子地震是怎么回事,還應該告訴她,打雷和地震,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
如果孩子對地震的恐懼持續(xù)時間長,超過了兩周,并且通過上面的這些方法,都無法緩解,應該立刻帶他們?nèi)フ倚睦磲t(yī)生,盡早恢復。
從積極的角度了解地震
想讓孩子多了解地震,但電視、報紙的畫面,有時候自己看了都受不了,怎么辦呢?關醫(yī)生提醒,和地震有關的直播節(jié)目,比較震撼人的畫面,少讓孩子看。看一看新聞報道,了解一下進展就可以了。
讓孩子了解地震,多從正面積極的方向,更加有益。比如,大家正在努力的救助傷員,為災區(qū)捐款,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另外,鼓勵孩子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災區(qū)的關心。比如,給災區(qū)的小朋友寫卡片,畫畫,用實際的方式來關心別人。
自救意識很重要
有的孩子還擔心,如果上課的時候發(fā)生地震,爸爸媽媽會來救自己嗎?家長一般會安慰孩子,“一定會去救你的。”關醫(yī)生指出,家長這么做,的確能讓孩子安心。但同時,也要向孩子強調(diào),自己趕到學校,需要花些時間,在這之前,一定要先保護自己,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