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將你的孩子養(yǎng)成一顆豆芽菜
發(fā)布時間:2020-10-30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別將你的孩子養(yǎng)成一顆豆芽菜剛剛接到兒子的一個電話,大小伙子的他在電話里帶著哭腔的聲音傳來:“媽媽,我不想參加夏令營了,腳上都磨出血泡了!你真是的,怎么能想起來讓我到這里來!”兒子的話好似一根鞭子,狠狠的抽打著我的心!作為養(yǎng)育了這么大的兒子,我很少在我的博客里提及他,少提及并不是我不喜歡和不愛他,而是覺得孩子大了,我得顧及孩子的隱私和自尊,孩子一直不愿在我的博客里拋頭露面,我也就尊重了孩子的要求。今天我決定要打破常規(guī),在這里提及我最親愛的兒子!十幾年前,伴隨著響亮的啼哭,我家的寶貝降生到人間!由于“身份“懸殊,兒子一出生就被眾人捧月般的關懷著!我姐和我弟家都是生的女兒,對于這個小外孫的到來,我爸和我媽對他傾注了所有的關愛和呵護!婆家叔兄弟九個,我的兒子作為最后到來的一個傳宗接代的男孫,公婆也覺得心花怒放了。再來說說俺家的腐朽男人,少年時就懷揣著生八個兒子的夢想,面對兒子的到來,無言而寓的是更多的開懷和歡欣!
果然,老公護犢子的本性在兒子身上一覽無遺!孩子磕了碰了,就像挖了老公的肉肉!我也會遭到老公的訓斥和怒吼!每頓飯我們夫婦同時圍著兒子轉,一人逗著一人喂著!孩子病了,老公比我還著急,恨不得買盡天下好藥,巴不得兒子趕快好起來!后來兒子長大了,就算犯錯誤,老公甚至都不舍得教育孩子,在他眼里,兒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我不知道老公為什么有如此的護犢子情節(jié),更不明白老公養(yǎng)兒卻不知”育兒“的那顆心!
如此父親如此的憐兒心,孩子的成長過程大家不用想就會猜到!在老公的精心培育下和溺愛下,兒子從小就體弱多病,每個月都要去醫(yī)院跑好幾趟!提起來當初養(yǎng)兒子,我現在都揪著一顆心!不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更不舍得讓孩子受到什么鍛煉!我記得兒子十歲前后,老公還親自為兒子系鞋帶!兒子七八歲了,老公還得把他馱在背上上樓!這樣的育兒模式下,兒子變成了一顆可憐的”豆芽菜“[趣祝福 WwW.ZfW152.COM]
除了體弱多病外,腸胃從小到大就一直不好,飯吃的很少,一丁點兒的飯菜就能填飽肚子!零食什么的沒斷過,老公把兒子當成了可憐的一只麻雀,捧著怕掉了,含著怕化了!我很少見到像老公這樣會疼孩子的男人,別人曾羨慕我有老公幫著育兒的福氣!其實說起來我也是滿腹的苦衷,兩個人育兒觀念不同,肯定會有糾紛牽扯在其中!我的育兒觀念永遠都敗給了老公。到現在我兒子178的個頭,體重都沒超過120斤!除了一副骨骼支撐著身子,讓人看了都有弱不禁風的感覺。
高考結束后,兒子一直保持著晚睡晚起的狀態(tài)!想到兒子大學后要參加軍訓,這個小體格肯定會受不了!我給他報了一個夏令營班,讓他提前參加軍訓順便增強點體力,結果到了沒一個星期,兒子就打了電話,就出現了開頭揪心電話的那一幕!兒子的電話剛落,我家的老男人電話就過來,支持兒子半途而廢回家來!汗,我心里此時有點恨老公了,總把孩子當成了寵物來養(yǎng),把孩子變成了一顆可憐的“豆芽菜”。
面對父子倆的決定,我又能權衡什么?從小就是這樣的育兒模式,我一直沒有改變過,現在想扭轉真的很困難!我覺得兒子跟俺家妞兒比起來,妞兒狀況要比哥哥好很多,妞生下來一直由我獨身帶著,老公四處忙生意,沒有時間顧及俺家的“小公主”,我家的小公主一直胃口兒倍棒、吃嘛嘛香!我養(yǎng)孩子的初衷跟老公恰恰相反,所以才讓丫頭如此的貪吃和體壯吧!
“護犢子”老公惜兒愛兒,不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受點罪,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疼愛孩子!結果就養(yǎng)出來“豆芽“兒子。”不惜女“的我一直拿妞兒當個小豬養(yǎng),蔬菜水果、葷素搭配都讓妞兒吃,最后養(yǎng)出來一個”小肥豬“妞兒!
兒子后天就要回來了,他比別人提前一個星期回家,對于這種結果,我感到真的很無語!開學之際的軍訓課程,真不知道這個小子能不能堅持下去?如果再哭唧唧的,老公到時是不是也會讓孩子退學呢?養(yǎng)兒需愛兒這個道理我都懂,但溺愛驕縱是不是也會害了孩子一生呢?盡管兒子不惹事兒不打架斗毆,一直很規(guī)矩很聽話像個靦腆的女孩子,但這個小體格真的讓我很頭疼啊!
假如小時候不讓老公參與到育兒中來,我兒子說不定會成為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所以,經驗告訴我,如果今生再擁有第三胎的話,假如還是個小小的男子漢,我一定改變當初育兒的初衷,哪怕他成績差點,我也會讓他長成一個偉岸的男人,而不是一個弱不禁風的小男生!
這就是我養(yǎng)育兒子的心理歷程和真實感受,違背了粗養(yǎng)男孩的策略,換來的是”豆芽菜“,是該喜呢?還是該憂呢?無語!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習慣養(yǎng)成記:小豆豆你可以再勇敢些
堅強,勇敢似乎是小男孩的代名詞,但豆豆從小看起來就很膽小,看到的新事物不敢摸,不敢做,總是在逃避,發(fā)現問題之后,我就找來一大堆育兒書,人們都說第一個孩子照書養(yǎng),還真是從書里找到了答案。豆媽就開始反省自己,發(fā)現平時對孩子的限制過多,比如不允許玩土,玩臟泥巴,不能從高的地方往下跳......總之有很多的不允許,而且在豆豆玩的過程中我還會在一邊不時的提醒他要注意安全,顯得比他還緊張,總歸這一切原來是我的過多保護限制了孩子的發(fā)展!
還好醒悟的夠及時,兩歲多正時孩子探索、發(fā)現新事物的初期,從現在改變還來得及,首先從態(tài)度上慢慢轉變,對豆豆放手了許多,對一些在我看來有點小危險的小游戲(比如爬高,跳遠)也開始慢慢讓他嘗試。就發(fā)現孩子在慢慢地發(fā)生著可喜的變化,首先他會專心的做某一件事情,不會一會看看媽媽在不在身旁,之前如果發(fā)現不在了他就會哭,現在他在玩的過程中我上個衛(wèi)生間他也不知道;摔倒后,以前是環(huán)顧四周找媽媽求安慰,現在看也不看爬起來繼續(xù)玩,沒啥事!其實想想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怕孩子受到傷害,而不是孩子怕,現在兒子要爬高時,我只是站在旁邊看著,離得近些,在他出現危險情況的時候伸出手拉一把就行了!
記得在豆豆三歲多的時候他想玩空中探險,確實挺高的,但我不想打擊他的熱情,那就試試吧,辦了張會員卡,沒想到還沒上去一看工作人員要給他穿安全裝備就嚇哭了,哭著說:“媽媽我不要爬了”,看著兒子受驚嚇的樣子,很是心疼,因為在這之前他沒有體驗過那種場面,心種不免有些膽怯,我理解兒子,安慰著他,不爬沒關系,我們可以去玩其它的,但是工作人員拿的是用來保護你不受傷害的工具,他們沒有惡意的,我沒有強迫兒子,但我跟他講清楚,消除他心里的恐懼感!那張會員卡在我錢包里靜靜地呆了一年多,直到今年七月份才派上用場了!
那次我?guī)Ф苟谷ネ?,他又看見那個空中探險了,說要玩,因為那天爸爸媽媽都在場,豆豆表現得很鎮(zhèn)定,穿戴好安全裝備后還給我們擺了個很酷的POSE,走到獨木橋那,他不往前走了,眼里含著淚,我看得出他有點害怕,便對著他說,哇,豆豆今天咋這么勇敢啊,都上得那么高了,媽媽伸手都抓不到豆豆了,你看,還有教練在后面保護呢!老公說:“我們小豆豆成為真正的男子漢了!加油!說完我們倆在下面給他鼓掌,豆豆看著沒有那么緊張了,再回頭看看還有教練在后面,就一直往前走,一直沖到了最高層,中途沒喊過害怕!
總結:根據豆豆的經歷,感覺大多數孩子膽小很多原因是由于大人對孩子限制過多、包辦代替、過度保護造成的,其實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自己感覺到危險他就會本能的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當我們經常提醒孩子這也危險,那也危險時,很容易造成孩子緊張,過度自我保護,對什么事情都怕,不敢接觸,這樣也就阻礙了他探索的勇氣與信心!應當給孩子時間、耐心等待孩子的轉變,抓住孩子某一次的細微的改變及時鼓勵。
告別啃老,別把孩子養(yǎng)成“小白眼狼”
今日看到一則新聞,今年29歲的徐青大學畢業(yè)后一直閑在家里等吃喝,還將一名女網友帶回家長期同居。面對父母勸說,他稱父母有義務養(yǎng)自己。最近,被啃老長達7年的徐先生和朱女士夫妻將兒子訴至海淀法院,并申請強制執(zhí)行趕獨生子出門。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兒女拉扯大,兒女理應反哺,贍養(yǎng)父母。而新聞中的這個青年明顯沒有這個意識,絲毫不管自己和父母的未來,自私又不知感恩,活生生地成了一只成人版的"白眼狼"。
其實在聲討譴責這個青年之余,我們是不是需要想一想,造成了他今天不知感恩的白眼狼狀態(tài),他的父母有沒有責任呢?我想一定是有一部分責任的。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是家庭教育的直接產物。無論是因為幼時被溺愛過度,還是因為父母對他不恰當作為的一再容忍,今天,這個孩子已經活脫脫被養(yǎng)成了小白眼狼。而父母,或許都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哪件事情,哪個環(huán)節(jié)開始,使兒子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那么該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呢?我在這里給大家點拙見:
1.讓孩子從小知道爸爸媽媽工作很辛苦,所有的東西都是來之不易的。給予孩子的所有的東西不是理所應當得的,接受了要說謝謝。
2.教育在生活點滴中。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都是教育,比如吃飯不能浪費,不能隨手亂扔垃圾等。不要小看這些點滴,這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基礎。
3.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學會示弱,能做的讓孩子去做,能承擔并敢于承擔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的基石。
4.讓孩子在對比中學會感恩。比如帶孩子去幫助孤兒院中的孩子,或者貧困山區(qū)的孩子,讓孩子體會到曾經不懂得,也沒有感受過的世界。改變孩子的冷漠,從而激發(fā)孩子的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你的孩子現在很愛你,將來呢?
昨天去做頭發(fā),理發(fā)師小妹告訴我,她家在農村,有個七歲的女兒,現在一年只回去兩三次,每次也待不了幾天,一直是公婆幫著帶孩子,帶得很好,只是她很想孩子。
我說這樣扔久了,孩子怕是就跟你沒感情了。
她說不會,女兒一直跟她很親,上次回去三天,一直粘在她身邊,一分鐘都不肯離開。臨走那天,她早上四點起床趕班車,怕驚擾孩子,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點動靜,但快出門時,她看到女兒用被子蒙住頭,在里面抽噎著哭。估計是怕她傷心,所以拼命壓抑著聲音。她隔著被子都能看到女兒哭得特別厲害。
她說得眼泛紅,我聽得也好心酸。
可是有什么辦法呢?她說,留在家里賺不了幾個錢,將來怕是孩子考上大學都供不起。
我特別理解她的無奈。有時候生活艱難,各方壓力撲面而來,容不得你兒女情長。
可我是真心覺得,但凡有一點辦法,還是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跟ta分開。
一方面是因為她需要你,爺爺奶奶再好,也頂不了爸和媽。這是常識,不用我啰嗦。
另一方面,其實是我們常常忽略的:父母和孩子的感情,是在日夜廝守里積累起來的,沒有天長日久的相依相伴,感情就會淡薄。
我上次回內蒙老家,有個鄰居叔叔跟我抱怨,說他兒子也在外地工作,平時不怎么打電話,每年只在過年時回去幾天,大部分時間還都是在跟同學朋友聚會,留給他們老兩口的時間很少。他算了算,最近五年里,他們真正一起相處的時間,不超過十天。
“錢倒是不少給,”他說,“可我們缺的也不是錢啊。每次就是眼巴巴盼著他回來,盼著他多待幾天,哪怕他躺床上睡覺呢,我們心里也踏實。”
我聽了也是心酸。
但我知道這個狀況背后的原因。
這個叔叔年輕時做運輸生意,兩口子一出發(fā)就是好幾天,根本照顧不了孩子。所以,基本是兒子一生下來就交給姥姥和舅舅帶了,直到小學畢業(yè)才回到他們身邊。
當年的他們,也是覺得虧欠兒子,不少給他姥姥錢,給他買最好的衣服和玩具。
但是錢并不能直接換來感情啊,所以兒子跟他們一直也不是特別親。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我沒跟他兒子交流過,但道理其實顯而易見:當年我需要你們的愛,你們卻給了我很多錢?,F在你們需要我的愛,抱歉,我這里不多,但我對你們是感恩的,所以,也給你們很多錢。
做父母的也許委屈:我們是愛你的啊,否則我們?yōu)槭裁唇o你錢?我們拼命賺錢不也是為了讓你有更好的生活嗎?
但是很遺憾,你用錢來表達的愛,他感受不到,或者說,只能接收到一點點,遠遠不如朝朝暮暮的陪伴。
正常情況下,每個孩子生來都是愛父母的。但很多人不知道,這顆愛的種子,需要培育和澆灌,才能茁壯旺盛。
你的孩子三歲時可能特別愛你,但如果你離開ta,三十年后再回來,那你在ta眼里可能就是個陌生人。
所以,別以為ta現在特別愛你,就會一直這樣愛下去。也別以為自己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離開ta,將來ta會一樣愛你。
不會的。
孩子對你的愛,是在點點滴滴的日常里積累起來的:你陪ta入睡,喊ta吃飯,和ta玩游戲,給ta講故事,教ta說話走路系鞋帶,帶ta認識大千世界,跟ta分享快樂悲傷,牽著ta的手回家,在ta困難時出手相助,隨時隨地給ta大大的擁抱……
這些事,你做一分,ta對你的愛就多一分。
這種愛的積累,無影無形,未必是你刻意而為,孩子也未必一樁樁都記得,但是不知不覺,愛已經在那里了。
而如果沒有這樣的積累,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有欠缺。
上次我們初中同學聚會,酒喝得正酣,大齊接到老媽電話,說家里不知怎么停電了。
大齊說我馬上回去。然后告訴我們:家里可能跳閘了,我回去拉上。
有同學說,讓你老媽自己拉上不行嗎,還非得你回去?
大齊說那可不放心,我媽膽小,這黑燈瞎火的。
隨后就開車走人。
同學們聊起來,說別看大齊五大三粗的,對他媽超好,啥事都想著,別的老太太有啥,他媽必須有。上次他媽住院,他二十四小時在醫(yī)院守著,喂水喂飯,端屎端尿,擦背洗腳,伺候得那叫一個精心。
然后就有男生說:大齊他媽對他也好啊,小時候我去他家吃飯,一盤土豆片炒肉,他爸他媽一口不動,全讓我倆吃。那時候我爸從外地給我買了輛童車,大齊饞得不行,也想要,他媽牽了一頭羊去我家,托我爸給他也買一輛。
我也記得,上學前班時,家長都騎自行車去接孩子,我們一放學就呼啦啦跑出來各找各媽,別的家長都扶著自行車,說快上來。只有大齊媽,總是先過去抱抱大齊,親他一下,然后笑瞇瞇看著他爬上自行車后座。
后來大齊回來,我們說起這些事,他一臉茫然地搖頭,一樁也不記得。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對孩子的好,他可能全忘了,但是你做那些事情時,帶給他的感動和幸福,安心和滿足,都會融進他的骨子里,永遠不會忘。
他是基于這些,才那么愛你,才對你那么好。
很多老人喜歡比誰家孩子孝順、誰家的不孝順。
其實“孝”和“不孝”也不是那么極端,有很多中間狀態(tài)。
比如同樣是孝順孩子,有的可能兩周回家看一次父母,有的每天都要回去。
有的會問問你缺什么需要買嗎,有的你需要什么ta全知道,直接就給你買回家。
有的直接給你錢,有的不但給錢還愿意在你身上花時間。
這之間的差距,其實就在于ta有多愛你。
ta愛你三分,你家里斷電,ta可能會說我忙著呢,你讓鄰居看看。
愛你六分,他可能耐心告訴你怎么處理。
愛你十分,就會像大齊,要立刻放下酒杯回家?guī)湍惆验l拉上。
一個人對父母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跟品性有關,跟所受教育有關,但最大的影響因素,是ta對你感情的濃度厚度。
而這種感情,就取決于你在他的生命里(尤其是幼少期),存了多少愛。
你存得越多,將來得到的回報肯定就越多。
所以,我特別不贊成父母跟小小的孩子分開,不贊成一味地對孩子嚴厲打壓,不贊成三歲前就跟孩子分床睡,不贊成由老人、阿姨代替你來陪孩子講故事、做游戲……
因為這會讓你錯過往孩子的感情銀行里存儲愛的最好機會。
孩子對父母的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風刮來的,也不是因為你生了ta給了ta一條命,而是在你跟ta日日夜夜的相處里,一分一分存下的。你今天不存,明天可能就取不出來。
所以,就算你有一萬個理由離開ta,也請把“ta將來可能不夠愛你”這個重大代價考慮進去,能承受,再去做。
現在人普遍能接受到基本教育,人人知道應該孝敬父母,所謂的“不孝子”越來越少。
只是,你的孩子出于基本的道德觀念去孝敬你,和ta發(fā)自內心的覺得必須對你好,你的感受會截然不同。
如果ta深知該孝,卻對你沒什么感情,那他也許可以做到定期回家看你,但回去就一直看手機玩游戲,跟你聊不過三句話,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看看,待不了十分鐘就走了,如領導視察。
你可能會隱隱不滿,想,你為什么不跟我聊聊天呢,為什么不關心下我的老寒腿呢。
但如果責怪ta,人家可能就覺得你煩,因為本來就跟你沒話聊啊,就覺得你的老寒腿不算事兒啊。
而如果ta骨子里藏著對你的深情,可能根本不用你說,三天不去看你,ta就抓心撓肝,看到別的老人有什么,ta就特別想讓你也有,聽到你可能喜歡的八卦和笑話,ta就會留心記住,一進門就講給你聽。
當你老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呢?
是你的養(yǎng)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內向
生活中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安靜沉默,不善交談,缺少玩伴,只喜歡一個人玩。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內向不合群,那么各位爸爸媽媽們應該怎么辦呢?
什么是內向?內向屬于心理學上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于內者為內向。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內向者的能量多來源于自身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善于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并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由此他們需要限制自己的社會交往,以免被過分消耗。他們并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賞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內向
那么孩子的內向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除了天生內向,后天的經歷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位內向者說:“小時候,爸媽從來不鼓勵我有好奇心,他們對我的問題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閑事,做好分內的事?!奔议L不鼓勵子女去結交朋友,或參加任何課余活動,他們認為這類活動會使兒女“分心”,對正常的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踏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學校及家里。在缺乏與人溝通的環(huán)境里成長的兒童,對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在剛踏入社會做事時,無意之中得罪了一些人,而這些人對內向者所表現出來的反感,使他從此不敢再嘗試與別人溝通,同時完全退縮入自己的個人世界。
案例
有位孩子的母親帶著兒子,在談到自己孩子的時候很是著急。她的兒子現在快上初中了,從小就不怎么活潑,當時以為沒什么,長大了就好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沒有絲毫改變,卻有越來越嚴重的態(tài)勢。在學校里,老師反映他比較膽小內向,上課從不發(fā)言,和別的同學很少在一起,獨來獨往。家長和老師們幾次談到這個問題,也沒有任何辦法。通過和這個孩子的交談,了解一下情況。原來,這個孩子從小因父母離異,生活在單親家庭里,內心深處有種自卑感,對現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時和母親又很少交流,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養(yǎng)成了孤僻性格。問到為什么不和其他同學說話時,他回答,“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靜,不想和外界接觸。”家長很擔心這樣下去,以后走向社會怎么辦?
有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在孩童時代缺乏社交技巧的教育和引導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但更多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玩伴,內心還是會著急的吧?那么當你發(fā)現你的孩子是個安靜內向的小孩時,你可以做些什么引導孩子逐漸變得開朗外向呢?
1制造與別人互動的情境與機會
要改善孩子的害羞內向,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尤其原來個性就內向的孩子,更不容易改變。家長能做的事,就是制造各種機會與情境,讓孩子必須和其他人互動,例如:客人來訪時送餅干給孩子,可以請孩子先向客人道謝,并當面拆開包裝,再學習分餅干給大家吃,自然與客人互動。
2周圍的人要給予正向的鼓勵與回饋
家長對于孩子曾經表現害羞與內向行為的事例,最好不要時常掛在嘴上,也不要在家人或友人們面前數落或嘲笑孩子,因為這種態(tài)度不但對改善孩子個性沒有幫助,反而會助長孩子的害羞與內向。家長最好能在孩子表現較不害羞時,馬上給予鼓勵贊美,例如:友人來訪送禮,當孩子會道謝,會分餅干給大家吃時,就應該即時贊美孩子,肯定他的行為,這樣下次他一定會更愿意在友人面前分享食物,甚至開口說話。
3運用故事教導正確的合群觀念
家長可以運用故事、將合群、有禮貌,或和別人和睦相處的故事,用圖畫書、DVD、CD等不同的方式,朗誦或放映給孩子欣賞,當孩子聆聽故事或觀賞故事畫面時,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受到影響,知道和別人相處的禮節(jié);如果故事能打動孩子,一定可以在他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以不要只用口頭說教的方式,那是比較不具效果的方式。
4教導正確合宜的社會技巧并練習運用
許多孩子害羞內向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并不是天生就害羞內向;所以如果能先教孩子社會技巧,并在幼兒園或家中演練,那么孩子會比較有自信,也就會改善內向的行為。所謂“社會技巧”就是如何與別人相處的技巧,例如:何時打招呼、何時說謝謝、對不起等。
5慎選幼兒教育機構并與老師保持聯(lián)絡
孩子上學前要慎選幼教機構,一般立案的幼兒園或托兒所,通常會聘用有專業(yè)素養(yǎng)的幼教老師,他們會用更專業(yè)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當家長比較忙碌,或者感受到孩子并不很聽話,也可以拜托幼兒園或托兒所的老師幫忙,他們可以更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并給予正確的教導。家長再多方配合,相信孩子在團體生活中,會慢慢改變害羞與內向的行為。
總之,孩子的社會行為需要后天的教養(yǎng)來引導,害羞與內向會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希望家長能以平常心,制造良好社會人際互動的機會,并教導孩子社會技巧與實地演練,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多鼓勵贊美孩子良好的表現,相信孩子良好的表現,相信在家長正確的引導下,孩子一定可以慢慢的增加自信,不再過分害羞或內向了。
將你內心的孩子活出來
很多人會做墜入懸崖的噩夢,絕望就是無盡的深淵,沒有東西在下面托著你,你不知自己會墜到何處,這比死還可怕。但假若心中有了愛,墜落的夢就可以很美。據對嬰兒的研究,嬰兒一開始都是處于很深的絕望中,而足夠的母愛可以托住他。所以,在嬰兒期能獲得一份高質量的母愛,是極為重要的。只是,假若你的母親自己缺愛,那很難給你高質量的愛。假若你沒有運氣一開始獲得足夠的母愛,那么,你能否在你的生命中發(fā)現愛的存在,將愛活出來。這才是你生命的意義所在,否則,就只是輪回。特別是在戀愛關系中,是我們童年時與父母及其他重要親人的關系模式的再一次呈現?;橐鰬賽郏际峭觋P系的一次輪回。戀愛時,或是兩個孩子的戀愛,或是一個扮父母一個扮孩子。若是妻子扮孩子,孩子出生后,她很難好好照顧孩子,她會被嚇著,一方面將孩子推給丈夫照顧,另一方面她還和孩子在丈夫這個“媽媽”那爭奪愛。若是丈夫扮孩子,孩子出生后,丈夫會發(fā)現,妻子的注意力太多傾注到孩子身上,他難以接受這一點,更不用說給妻子提供好的支持環(huán)境了。于是,丈夫會尋求另一個“媽媽”,或者請自己的媽媽來,或者找一個小三,或者嫖妓。據說,妻子懷孕和剛生孩子那段時間,是丈夫最容易出軌的時候。若兩個人或一人是僵硬的大人(內核是恐懼的小孩),那他們會無法忍受孩子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孩子不能講話,不能說理,虐待和暴打都沒用,你通常圍繞著控制感所建立的那一套都不行,于是會導致僵硬那一方的崩潰感。對于女人,就可能是產后抑郁癥;對于男人,則很容易逃到工作或其他女人那里去。要養(yǎng)育好孩子,必須發(fā)展出一個能力來——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孩子心靈呼應,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讓你內心的那個孩子活出來。所以,很多父母都發(fā)現,孩子出生后,他們必須去學習,必須去成長,一開始很無奈,有被迫感,后來對孩子充滿感激,因為孩子幫助了他們成長,讓他們真的變得更好
你的孩子,想讓他將來從事哪一行?
最近跟同事、同學閑聊,談到目前的狀態(tài)。當醫(yī)生的,不想讓孩子再行醫(yī),原因"太累";媽媽是當老師的,對子代的期望是不要再從教,原因"沒勁";有做平面設計的,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做設計,原因"加班多,不規(guī)律";做IT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做編程······諸如此類,這個社會貌似出現了"干一行,恨一行"的通病。
近來看《中國好聲音》,幾個選手得到導師轉身的機會時,大多感動的痛哭流涕,問及原因,感謝父母的支持,同時感動于自己的堅持。汪峰有句百問不厭的問題:"你的夢想是什么?"選手曰:"唱歌。""到更大的舞臺上歌唱。"他們確實唱的不錯,有夢想的人做起什么來也都是飽含熱情追求極致的。
那么,是不是現在的我們被手中的工作拖累了太多,已然忘記最初的夢想,迷迷茫茫地只是工作,吃飯,睡覺?當這種碌碌的迷茫蔓延,直至我們下一代降生的時候,又把自己經歷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只要不干父母這一行都"ok"。正如這批新生代父母從小被寄予的"鋼琴情結","芭蕾舞情結"。
下一代從事哪一行真的有那么重要嗎?貌似沒有,父母們最多期盼的不過是孩子做選擇的余地大一些,幸福來得更容易些。但當我們的生活在別人眼里儼然已經很幸福的時候,我們能感覺到嗎?幸福的敏感度我們有嗎?這種幸福的敏感度我們能傳給下一代嗎?
那么幸福的敏感度如何捕捉呢?挖掘你的五感,關注你的周遭,然后感謝他們吧!近日雖然陰云密布,但你能感受到三伏日難得的涼爽;北京的交通誠然擁堵,但至少我們還有安全的交通工具;工作偶爾壓力很大,但至少它證明著我們的價值……
古語說的好,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魚。你的孩子做什么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給他感受幸福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