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愛的權(quán)利
發(fā)布時間:2020-10-21 愛的教育筆記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幼兒園愛的教案我正埋頭在主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shè)中,就聽到陳老師在給孩子們講《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媽媽把魚肉小心翼翼地夾到了兒子碗里,卻把魚頭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兒子問媽媽為什么吃魚頭,媽媽說:“我最喜歡吃魚頭”。兒子長大后,媽媽老了,每次吃魚兒子都會把魚頭放到媽媽碗里,說:“媽媽,我知道你一直喜歡吃魚頭”。
講到這兒,陳老師問:“孩子們,你覺得媽媽真的喜歡吃魚頭嗎?”大部分孩子想都沒想就回答:“是!他媽媽真的喜歡吃魚頭!”“你為什么這么認為呢?”“他媽媽自己說的喜歡吃嘛!”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給他涂抹什么色彩,他便會留有什么色彩。然而,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了嗎?善意的謊言讓孩子體會到媽媽的愛了嗎?他不認為也不知道其實媽媽喜歡吃的也是魚肉!他認為給媽媽吃魚頭就是愛媽媽!不難理解:家長們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把自己認為好的一切都給了孩子,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在一味的接受,孩子把別人的愛和關(guān)心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把被愛、被滿足當成了一種習慣。家長不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教會他們怎樣去愛別人了嗎?他們不會愛,不懂得愛,就不會對自己的親人、朋友付出關(guān)心;就不會知道如何在集體中關(guān)愛他人;就不會從自我中心中走出來與同學、同事和諧相處……n4507.cn
而改變這一切只需從家長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分享”開始,分享快樂、分享美食、分享玩具、分享電視節(jié)目……學會分享,孩子便會與你一起感受,感受你的喜怒、感受你的哀樂;學會分享,孩子便能學會分擔,分擔你的煩惱、分擔你的憂愁;于是,孩子在分享中學會關(guān)愛,在分擔中了解責任,孩子小小的心靈由此迅速成長,于是懂得:生活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被愛的深層含義是學會去愛!我有義務(wù)關(guān)愛父母,關(guān)心朋友,關(guān)注他人!
一個懂愛的人,才會得到更多的愛!所以,請您不要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愛的權(quán)利!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媽媽也喜歡吃魚肉!”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不要剝奪孩子“幫倒忙”的權(quán)利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后,對什么事都喜歡說“我來”,愿意嘗試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卻辦了“壞事”。遇到孩子的這種狀況時,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呢?
孩子第一次幫忙疊衣服、第一次主動站到小凳上伸長手臂幫著洗碗、第一次爭著要包餃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氣惱,欣慰的是,孩子開始有興趣分擔你的重任,開始有了自立意識的萌芽;頭疼的是,這么小的孩子摻和進來,多半是越幫越忙,怎么辦?
鏡頭一:
媽媽忙著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點準備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團面粉來玩。她把點心面團當油泥了,一會兒捏兔子,一會兒捏恐龍,而且要求媽媽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媽媽的反應(yīng)A:去去去,你不要搗亂好不好?你哪里會做餅干呀?
媽媽的反應(yīng)B:嗯,小珊捏的恐龍還真像呢,麥當勞里都有恐龍麥樂雞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龍餅干招待客人了。待會兒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點心哦!
鏡頭二:
小強自告奮勇要替媽媽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潔精。5分鐘過后媽媽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強蹶著屁股,正起勁撈泡泡玩,還得意地朝媽媽嚷:看,每個大泡泡都是彩色的,還有彩虹呢。
媽媽的反應(yīng)A:你這小子哪是在洗碗,簡直是搗亂!好啦好啦,看動畫片去吧,你越幫越忙。
媽媽的反應(yīng)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喔,這可是小強的新發(fā)現(xiàn),看來洗潔精可以用來吹肥皂泡哦。這樣吧,小強先把碗洗干凈,待會兒媽媽和你一塊兒吹泡泡。
鏡頭三:
盆栽買回來的時候媽媽對榮兒有過這樣的說法:“桔子樹的成長少不了陽光、水分和肥料,就像榮兒每天要吃飯喝水一樣?!睒s兒從此自告奮勇要當盆栽的飼養(yǎng)員,每日用水槍給它補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給桔子樹喝。不出一個月,活活把桔子樹“撐”死了。
媽媽的反應(yīng)A:跟你說過水多爛根、肥多燒根,你怎么就是不聽?下次再看到你到陽臺上搗亂,看我怎么收拾你,還不出去。
媽媽的反應(yīng)B:媽媽知道榮兒很喜歡桔子樹,就是因為太愛它了才給它多澆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媽媽帶你到圖書館找一找這方面的資料,看看家里應(yīng)該怎么養(yǎng)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幫倒忙
3-6歲的孩子正在步入一個熱衷于“幫倒忙”的時期,一方面幼兒園老師也在著力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鼓勵他們動手嘗試;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經(jīng) 驗和各類常識的儲備不足,孩子幫忙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或過猶不及。面對孩子幫倒忙,您是不耐煩地拒絕他,還是接受他的幫忙,同時鼓勵他,幫助他,讓“幫倒 忙”變成“幫到忙”的小幫手?
1、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幫助成人干活所進行的各種動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別是精 細動作的發(fā)展。最為重要的是,提供幫忙的機會,就是讓孩子承擔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發(fā)展他們的責任心。即便只是幫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這些簡單的事 情,也可以教會兒童做家長的好幫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懂得每個人在家中應(yīng)該有自己的分工,每個人都要為家盡責任,從而學會關(guān)心幫助他人,并為自己的行為 負責。
2、促進孩子的助人行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幫你做事情,也要適時安排他做一些家務(wù)。告訴他“媽媽需要你幫助”。有意識地弱化自己作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辦,這是絕對必要的。那些長大后對需要援助的人視而不見的人,通常在家里都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學前期是助人行為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勞動為孩子樹立了成人相互協(xié)助的榜樣。當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務(wù)時,父母要給他們做示范,主動幫助他們。經(jīng)常讓孩子意識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這樣孩子長大后才會在團體里助人合作,才會懂得與人分享,富有愛心。
3、可以加強親子關(guān)系:有些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剛開始吵著要幫你干這干那,過會兒你再看,他已經(jīng)在那里玩起來,早就忘記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堅持幫你洗碗,結(jié)果卻把洗滌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兒玩得不亦樂乎,碗還臟臟地放在一邊。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絲不茍,孩子天性愛玩兒,勞動為他們提供了游戲的自然情景,他們愉悅地在其中探索。當你的寶貝在廚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時,你不妨利用這個時候,加入孩子的活動中,和孩子多說話交流,他想讓你陪他,孩子給了你和他溝通的機會!
4、教孩子學會感激:無論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幫了你的忙還是最后讓你更累,都要對孩子說句感謝的話。他會知道盡責的人能夠得到承認,就算是他沒有幫上忙反倒是添了亂,你也要感謝并強調(diào)他做得好的地方。這樣,當你在為他做好飯、準備好他要喝的水的時候,他也會謝謝你。
5、愛幫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幫助家長做家務(wù)時,孩子還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你看是我把門擦干凈了,怎么樣,能干吧!”這種勞動后的結(jié)果讓孩子頗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會更加積極,也更加欣賞、接納和認同自己,這能夠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幾位媽媽的做法:
3-6歲的孩子正處于熱衷“幫忙”的時期,他們勇于嘗試,愿意參與,渴望幫助他人并得到肯定,但由于缺乏經(jīng)驗,往往會幫倒忙,這時,讓您又氣又惱,怎么辦?下面來看看幾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A:給幫倒忙的孩子充分的時間
清晨起床,孩子都要搶著幫忙整理被子。可是,疊出的被子奇形怪狀不說,孩子笨手笨腳讓人看得心急如焚,孩子上幼兒園倒不急,可是他疊被子耽擱的幾分鐘就成了媽媽上班遲到的罪魁禍首。
對策:晚上盡量安排孩子早睡,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要整理被子,就要比原來提前10分鐘起床。
媽媽B:給幫倒忙的孩子獨立的空間
媽媽洗衣服,孩子也跟著洗,漂的時候,他還往洗衣盆里加洗衣粉。洗一次衣服,屋里就狼藉一次,地上到處是水和洗衣粉。不光要手忙腳亂地制止他,洗完衣服后還要清潔房間。
對策:準備一個小盆,盛上小半盆水,把孩子的手巾之類放入其中,交給孩子洗。并給他劃分一小塊地方作為“獨立王國”,然后互不干擾,各負其責。
媽媽C:給幫倒忙的孩子合適的工具
清掃的時候,孩子最愛參與??砂珎€頭的他還不及掃帚高??此麚u搖擺擺吃力地拿那些工具掃地,真為他的安全捏把汗,可千萬別跌倒呀!
對策:去超市選擇一些小的塑料清掃工具,輕巧且顏色鮮艷,讓孩子看上去喜歡,用起來順手,同時對孩子進行一些安全意識教育。
結(jié)語:家務(wù)勞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撥拉到一邊,剝奪他“幫倒忙”的權(quán)利,他的自信心和情緒將受到很大打擊,他將來遇到?jīng)]有嘗試過的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做不好會出丑,還是不做了”。從此,他將袖手旁觀,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享樂派而不是參與派。
以愛的名義來限制孩子
以愛的名義來限制孩子中午休息沒什么事兒,看xx幼兒園課上給孩子們拍的照片,看到了這張,就下了,如果不是在幼兒園,估計xx奶奶跟xx爸都不太放心她做此類運動,他們會更細心的照料著孩子,擔心孩子有什么意外,卻也限制了孩子控索需求。從
這是xx在幼兒園自己吃飯的圖片,很明顯沒有老師喂她,她的班主任也明確跟我講,xx在班上算是自理能力比較好的孩子,xx奶奶不止一次讓我跟老師表達,xx平時很少自己吃飯,讓老師能多喂些,我只是答應(yīng)了,但跟老師溝通的是:正常對待孩子,不用過于照顧,能讓她自己來做的老師盡可能的不要代做。由于之前跟老師的溝通不錯,老師對我的一些理念也明白,xx在幼兒園吃飯、穿衣脫衣等方面都是自己來做的,實在做不來的老師才會幫忙。
再說說在家吃飯的情況吧,每天吃飯時,我跟xx爸弄好飯要吃了,xx還在玩兒不愿意坐到飯桌前,xx爸有時就被激怒發(fā)脾氣,xx便是一聲不吭的坐到桌前,仍不自己吃,便開始要求我來喂她,我更多的會讓她自己吃,爸爸吃完飯氣吭吭的去上網(wǎng),不能再看她吃飯,再看著仍會跟著發(fā)火,這是同一個孩子呀,在幼兒園跟家里卻有如此的不同!最近便跟xx爸溝通,她如果真不愿意吃就算了,餓于不餓是她自己知道,吃飯也是她自己的事情,干嘛弄得跟家庭戰(zhàn)爭似的,看不慣你吃完先離開。昨晚,xx在我們將要吃完飯時坐到飯桌前,xx爸吃完飯按約好的離開,xx讓我喂,我沒同意,她便自己端起碗吃起來,間或自己再夾點菜,不到十分鐘吃完去跟爸爸要表揚了,雖然自己吃會吃菜少一點,就像餓一頓餓不壞是一樣的道理。
晚上睡覺是別一個經(jīng)常讓xx爸頭痛的事情,從小沒有給xx養(yǎng)成早點睡覺的習慣,她基本每天晚上都到十點多才能睡著,早上在xx爸的千呼萬喚中醒來,講完故事要關(guān)燈,她便拉著我們不讓關(guān)或是關(guān)了燈她來回扭著睡不著,便會找不同的理由,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尿尿的折騰,有時坐到小馬桶上卻不尿,我們實在困的時候那個氣呀,這不昨晚,將近十一點了,關(guān)燈后小鐺妮兒揉著眼睛不想睡覺,頭躺到我肚子上腳放到xx爸脖里上,換作平時,xx爸會跟她玩兒,但睡前加上xx爸已睡著,看xx如此,xx爸估計是沒忍住就大聲說了xx幾句,我也不好說啥,xx便抱著我用手揉著眼睛,我能感覺到她很難過無聲的哭呢,拿紙幫她擦擦了眼淚,安慰了人家,小姑娘慢慢睡著了。
今天一大早起床,拉著xx爸沒讓他做飯,說一起聊xx,跟xx爸溝通他被惹火了說的急話恨話對xx不好,xx爸說,孩子有錯了還不能讓說幾句?我還從來不打孩子呢!看人家理由多吧,孩子真的有錯嗎?不就是吃飯時間不想吃飯,睡覺時間不想睡覺想再玩兒一會,大人有時也一樣,正在看電視劇或是打游戲,該睡覺或吃飯時也會延誤一會兒,大人的做法就不算錯,孩子如此做便是錯了,不過是孩子的不按時吃飯和睡覺給大人惹了麻煩,便成了大人眼中的錯誤了。我們可以在吃飯前提醒xx要吃飯了,到我們吃完后如果她還不來就收走不讓吃了,做幾次她自己餓了會長記性的,這個堅持不用跟她發(fā)脾氣,只要讓她覺得她當時不吃餓了也沒飯吃就行,餓一頓又餓不壞,睡覺到點就關(guān)燈她不睡就讓躺著,不跟她說話,讓她慢慢來養(yǎng)成習慣吧,越是關(guān)注越會焦慮,也越是覺得問題很嚴重,靜下來想想,其實真不是什么大事兒。剛聊完一看點兒,又到呼喚xx起床的時間了,這點兒天天趕的,這還是今天早上我不用趕著去單位呢。
求助型的愛剝奪孩子的獨立需求
有一種成人自己從小也是被嬌生慣養(yǎng)大的,或者家庭狀況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懼怕面對任何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并且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不自信,沒有力量,在內(nèi)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擋一切并把自己保護起來。當一個成年人無法被另外的人時時刻刻這樣保護著,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沖突時,他們就感到活著非常困難和不安全。這些希望被保護的欲望會轉(zhuǎn)化成對孩子的行為,她們會以一個保護者的形象,時刻把孩子抱在懷里,把自己需要孩子當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緊張,會假定孩子有許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煩惱和不良情緒。
這種媽媽動不動就撫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關(guān)懷和同情的神情,內(nèi)心有種強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邊,就有一種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覺,所以她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懷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愛寶石不是要拿寶石來做什么,而是用寶石來填充自己的愛一樣。這種媽媽是在拿走孩子的可愛,去填充自己,給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給孩子力量。她只顧感受孩子帶給她的舒適,顧不上去思考怎樣幫助孩子,怎樣為孩子的發(fā)展去貢獻和付出。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成人的懷抱讓孩子非常舒適,孩子能夠接觸到的只有成人的身體,手、眼、耳朵、身體都處于神游狀態(tài)而不動,時間久了,被抱著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模式。由于沒有使用感覺器官,孩子甚至對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覺,對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認知,更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和探索給自己精神帶來快樂,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戲。
到了兩歲多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在群體中的狀態(tài)跟自閉癥孩子極其相似,對身邊的孩子和群體氛圍沒有感受,對別人與他的交往也不理解,無法自己進入工作狀態(tài)和探索狀態(tài),只會持續(xù)地做一個重復動作,如果沒有人干涉,會一直做下去。他們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與另外一個陌生男人的區(qū)別,也分不清自己的媽媽與別人媽媽的區(qū)別,甚至媽媽站在身邊都沒有認出來。
到了3歲多,他的語言機能已經(jīng)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語言是用來跟別人溝通的,因此經(jīng)常自言自語。與自閉癥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語與他的行為相關(guān),并且是在表達;他會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像自閉癥孩子那樣老重復別人的問話;他經(jīng)常眼睛看著天空的某一個角落,出現(xiàn)神游狀態(tài),如果沒有人干涉他們,他們會整整一上午都處于這種狀態(tài);他的行為發(fā)展嚴重滯后,當有人對他進行物品的刺激時,已經(jīng)兩三歲的他可能只會做9到10個月嬰兒的探索工作。
這個孩子是與其他孩子完全同樣的沒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長不正當?shù)膼酆Τ闪诉@個樣子。我們很難想象將來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夠趕得上那些正常發(fā)展的孩子。在幼兒園里,這樣的孩子需要一個專門的人每時每刻跟在他們身后,當他神游的時候,用物體對他進行人為的肢體刺激,逐步將他的感覺拉回身體中,使他關(guān)注身邊的事物。
拿孩子來補充自己能量的愛,對孩子傷害是極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獲得成長,讓自己有力量,才能夠幫助到孩子。
當母親把自己的軟弱無力傳導給孩子,孩子也會感到自己沒力量,于是害怕離開成人身體,不肯走向獨立。這種愛等于剝奪了孩子獨立的需求,使孩子嚴重依戀成人的身體,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約了孩子的發(fā)展,使孩子也成為沒有心力的人。
不要以愛的名義殘害孩子的童年
最好的興趣培養(yǎng)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玩樂中完成的,許多不合格的興趣班不但不能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反而會危害兒童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fā)展。
最近一位朋友愁眉苦臉地念叨:這兩天,5歲的女兒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揉著惺忪的睡眼可憐巴巴地哀求,“爸爸,今天能不能不去舞蹈班呀?我想和小朋友去科技館”。無獨有偶,另一位朋友也感嘆:每天早上催好幾遍,兒子才很不情愿地去上幼小銜接班。雖然大人也感覺孩子比自己還累,有些于心不忍,但一想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狠狠心堅持送孩子去“上班”。
事實上,“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看似“充足”的理由早已受到眾多教育專家的駁斥。很多令人痛心、發(fā)人深省的現(xiàn)象,如有的孩子因為對所謂的“興趣班”不感興趣而裝病逃學,有的孩子因為不愿練鋼琴而自殘手指……一再警示家長:不要再以愛的名義摧殘孩子純真而寶貴的童年了。
學齡前兒童正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享受快樂童年的時候,但很多孩子卻不堪忍受學習的重負,被迫學會了欺騙和偽裝。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忽視了兒童生理、心理成長的規(guī)律,或拔苗助長,或強行灌輸,讓孩子過早地承擔起并不一定適合他們的重擔。豈不知孩子的成長有規(guī)律可循,如此心急只會適得其反。此外,有些家長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童年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一些急功近利的家長往往忽視了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跨越、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價值,童年亦然。許多大人在回憶自己美好童年的同時,經(jīng)常苛責年幼的孩子完成超越年齡階段的事情,讓幼小的心靈“往事不堪回首”。這其實是一種具有分裂性質(zhì)的雙重價值標準,往往會造成孩子童年價值和美好童年記憶的缺失,為日后生活缺乏幸福感埋下隱患。
我們不反對適合孩子個性特征和成長規(guī)律的興趣培養(yǎng),也不反對自然而然融學習于日常生活和游戲玩樂之中,但前提是要尊重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尊重童年本身具有的獨特價值。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兒童,才能真正促進兒童健康發(fā)展,幫助兒童快樂成長。
育兒心得:別剝奪了孩子成功的喜悅
育兒心得:別剝奪了孩子成功的喜悅
現(xiàn)在處處可見放養(yǎng)型教師,保姆型教師,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學,生活還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說的是把成功的機會換給孩子。其實孩子都是很喜歡動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時候家長們喜歡包辦替代孩子穿衣服,給孩子喂飯,導致孩子喜歡做什么事情都喜歡依賴父母,吃飯沒有家長喂飯就不吃,衣服哭鬧等著家長來穿。學習方面,可謂是家長占據(jù)了孩子的主動權(quán),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都給孩子抱各種課外班,幼兒自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逐漸下降,所以我認為改善這一現(xiàn)象有以下幾種辦法
一、提供材料,讓幼兒自主探索教師與家長主動放手,大膽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如果你一味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會遇到什么問題都會請求你來幫助他。逐漸的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能力下降,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候,可以重復幼兒遇到的問題,幫助幼兒延長思考的時間,帶著幼兒在家或者在班級里轉(zhuǎn)一轉(zhuǎn)如果這時候幼兒看見一件東西,他認為能夠解決問題,你確認為不能,但是你要憋住,讓他自主探索,只有經(jīng)過不斷嘗試,孩子與材料充分的接觸了,孩子才能發(fā)揮這個材料的更寬更廣的用途。當看到他們自己解決字的問題時候,他們臉上的笑容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是一種自信的笑容。既給幼兒增加了自信,又使幼兒自己解決了問題,增加了幼兒的成功經(jīng)驗,家長和老師們何樂而不為呢?
二、每天給與幼兒一種成功感一種習慣需要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完成,幼兒的成功感也是一樣的,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給予幼兒成功感,使他們產(chǎn)生自信,可以在班中為動手能力不強的幼兒或者自信心不強的幼兒,最大限度發(fā)掘它們的優(yōu)點,設(shè)置專門的小專題的主題墻,給與幼兒自信,內(nèi)容有觀察幼兒制作的過程圖片與文字,還有觀察到幼兒進步點。給與幼兒展示作品的空間,讓幼兒感受到一個寬松,自主的環(huán)境,支持幼兒自主發(fā)展,成功總在細節(jié)中體現(xiàn),或許孩子不知道可以嘗試哪一種材料幫助自己時,你可以給幼兒兩種選擇,請幼兒選擇一種進行嘗試,當孩子用這種材料幫助自己把作品完成,這就是一種成功的感受。
當幼兒像你展示作品時候,即使你能夠看出畫面的所有內(nèi)容或者你認為這幅畫面沒有內(nèi)容,你可以踏實下來,裝作什么都不知道,向幼兒請教一般,可以問你可以告訴我你畫的是什么嗎?我很好奇你這個用綠色的筆畫的是什么?激發(fā)幼兒表達的欲望,這又是一種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方法。孩子像你清楚地講述了他的作品內(nèi)容,也許你認為他畫的是什么。但是他給你講述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融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以自己的想法,這一點是非??少F的。既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和成人的關(guān)系進了一步。
從孩子忘帶東西說起,別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每天上午,學校的保安師傅都會有一個雷打不動的任務(wù),就是穿梭在校園各個班級,把一些文具、水杯、跳繩之類的東西,送到它們的小主人手中。這些物品不是學生丟失在校園的,而是早上孩子忘記帶了,家長送到學校門衛(wèi)的。我在校門口值日的時候,好幾次碰到有家長匆匆把東西送來:“老師,我孩子忘記帶筆袋了,能幫我?guī)нM去嗎?”“我孩子的語文書忘帶了,麻煩你幫我?guī)нM去。”……一個下雨天,一個奶奶手里拿著一把尺來了:“我孩子是一8班的,尺子掉在家了?!蔽艺f:“沒事的,他自己會想辦法解決的?!薄八麜焕蠋熍u的,回來要哭鬧的!你幫我?guī)Ыo他吧!”“那你放在保安室,寫個名字貼在上面,呆會我?guī)湍憬腥藥нM去。”可她卻不放心,手里拿著直尺,不停地拉著進校園的孩子問:“你是幾班的?你認識某某嗎?”連問了幾個孩子,都不是同一個班的。最后,我請一位老師幫忙帶進去,她才放心地離開。
感慨家長對孩子真是“盡心盡責”:盡心盡責地幫他們“處理麻煩”、“解決后顧之憂”。這樣做,家長真的是在幫助孩子嗎?看似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在幫孩子逃避責任,逃避了自己因馬虎大意可能受的批評,逃避了他本來要承擔的責任。試想:每次忘記帶東西,總會有家長及時幫他送來,哪個孩子會自己用心去準備所需要的物品?因為有堅強的后盾,所以他們就永遠用不著學著準備自己的東西,反正到時候會有人送過來。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果孩子永遠不用為自己的丟三落四付出代價,他永遠都學不會自己打理好自己的東西,什么事情都要靠別人操心。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孩子忘記帶東西了,但又必須要用,那他就面臨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考驗,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有人會開口問同學借,有人會向老師求助,有人會用其他物品代替,我就見過一個忘帶直尺的孩子,連線時用鉛筆來代替直尺,也連出了直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巧用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而家長們這一“送”,剝奪了一個絕好的、鍛煉孩子的機會。
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愛太狹隘、太片面,認為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愛孩子,及時幫孩子解決“后顧之憂”是愛孩子。真正的愛孩子,是做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事,做能讓孩子早日獨立、自主的事。
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大自然中,狐貍媽媽把剛長大的小狐貍趕出窩去,老鷹把小鷹扔下懸崖逼它學會飛翔,小黃羊生下幾分鐘就得站起來跟著媽媽奔跑
,否則就會被狼吃掉……動物都明白這個道理:要早日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生存的技能,不要依賴父母??晌覀?nèi)祟悈s舍不得讓孩子在風雨中鍛煉。在我們許多家庭里,家長過多地收權(quán),過分地攬權(quán)、霸權(quán),抑制了孩子的個性發(fā)育,影響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家長始終把孩子攥在手掌心,老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的,孩子不僅缺失了自由成長的機會,而且自我保護本能也逐漸退化。
愛孩子,就別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孩子有知道的權(quán)利
孩子有知道的權(quán)利把兒子從幼兒園接回來后,我們在小區(qū)里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一個小時以后,我們回家,兒子開心地說:“回家吃蛋糕嘍!”鄰居逗他說:“那讓小妹妹和小弟弟一會兒都上你家去,好不好?”兒子想了一下說:“行!”“那等天黑了以后我們?nèi)ツ慵页缘案饬税??再見!”鄰居說。
回家后,兒子并不急于吃同事從日本帶過來的小點心,并一個勁地問我:“天快黑了吧?”“快了,你不是很想吃那些小點心嗎?”“我不能吃,我得等天黑了小朋友來了一起吃!”我一聽笑了:“啊呀,你真是個可愛的孩子,還知道好東西要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呢,不錯!可是他們好像來不了了?”“為什么?他們說天黑就來了?”
我一時無語,不知該如何給孩子解釋,那只是大人們讓孩子回家的一句玩笑話,可兒子還當真了。想了想趕緊說:“他們也回家吃飯了,不會來了,你自已先吃嗎?等明天看見他們時再帶給他們吃,好不好?”“不好,我要再等一會兒!”我真的有點犯愁了,小家伙倔起來,執(zhí)著起來還真沒辦法!想想,漢語真是博大精深,一詞多義不說,這其中的奧妙有時真沒法跟這么小的孩子解釋。但我還是覺得這件事應(yīng)該原本告訴兒子?!皟鹤?,媽媽很開心你能對小朋友這么好,把好東西留給小朋友們一起分享,但是剛才奶奶和阿姨說要帶小朋友一起上咱們家來,其實他們是想讓小弟弟、小妹妹先回家去,并不是真的要上咱們家來,那是客氣話,所以他們不會來,你先吃吧,行吧?”“好吧,我不等了!”他像聽懂了似的點點頭,但玩一會后他仍會問:“為什么不來?不是說天黑就來了嗎?”我是一通解釋,他再也沒有問過。
這件事還是讓我吃一驚,孩子別看他小,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時侯要把他當大人看待,他也有知道事情真相的權(quán)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