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型的愛剝奪孩子的獨立需求
發(fā)布時間:2021-04-04 愛的童話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愛的教育筆記有一種成人自己從小也是被嬌生慣養(yǎng)大的,或者家庭狀況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懼怕面對任何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并且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不自信,沒有力量,在內(nèi)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擋一切并把自己保護起來。當一個成年人無法被另外的人時時刻刻這樣保護著,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沖突時,他們就感到活著非常困難和不安全。這些希望被保護的欲望會轉(zhuǎn)化成對孩子的行為,她們會以一個保護者的形象,時刻把孩子抱在懷里,把自己需要孩子當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緊張,會假定孩子有許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煩惱和不良情緒。
這種媽媽動不動就撫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關(guān)懷和同情的神情,內(nèi)心有種強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邊,就有一種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覺,所以她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懷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愛寶石不是要拿寶石來做什么,而是用寶石來填充自己的愛一樣。這種媽媽是在拿走孩子的可愛,去填充自己,給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給孩子力量。她只顧感受孩子帶給她的舒適,顧不上去思考怎樣幫助孩子,怎樣為孩子的發(fā)展去貢獻和付出。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成人的懷抱讓孩子非常舒適,孩子能夠接觸到的只有成人的身體,手、眼、耳朵、身體都處于神游狀態(tài)而不動,時間久了,被抱著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模式。由于沒有使用感覺器官,孩子甚至對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覺,對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認知,更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和探索給自己精神帶來快樂,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戲。
到了兩歲多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在群體中的狀態(tài)跟自閉癥孩子極其相似,對身邊的孩子和群體氛圍沒有感受,對別人與他的交往也不理解,無法自己進入工作狀態(tài)和探索狀態(tài),只會持續(xù)地做一個重復動作,如果沒有人干涉,會一直做下去。他們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與另外一個陌生男人的區(qū)別,也分不清自己的媽媽與別人媽媽的區(qū)別,甚至媽媽站在身邊都沒有認出來。
到了3歲多,他的語言機能已經(jīng)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語言是用來跟別人溝通的,因此經(jīng)常自言自語。與自閉癥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語與他的行為相關(guān),并且是在表達;他會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像自閉癥孩子那樣老重復別人的問話;他經(jīng)常眼睛看著天空的某一個角落,出現(xiàn)神游狀態(tài),如果沒有人干涉他們,他們會整整一上午都處于這種狀態(tài);他的行為發(fā)展嚴重滯后,當有人對他進行物品的刺激時,已經(jīng)兩三歲的他可能只會做9到10個月嬰兒的探索工作。
這個孩子是與其他孩子完全同樣的沒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長不正當?shù)膼酆Τ闪诉@個樣子。我們很難想象將來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夠趕得上那些正常發(fā)展的孩子。在幼兒園里,這樣的孩子需要一個專門的人每時每刻跟在他們身后,當他神游的時候,用物體對他進行人為的肢體刺激,逐步將他的感覺拉回身體中,使他關(guān)注身邊的事物。
拿孩子來補充自己能量的愛,對孩子傷害是極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獲得成長,讓自己有力量,才能夠幫助到孩子。yjS21.cOM
當母親把自己的軟弱無力傳導給孩子,孩子也會感到自己沒力量,于是害怕離開成人身體,不肯走向獨立。這種愛等于剝奪了孩子獨立的需求,使孩子嚴重依戀成人的身體,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約了孩子的發(fā)展,使孩子也成為沒有心力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成長的七大教育需求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頭腦需要輸進什么嗎?教育心理學家列出下列7項:
第一,孩子需要學習語言,這是語言教育。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母語,對一般孩子來說,都不成問題。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歲,都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自然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
為什么說迫切呢?因為語言是一種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學習,學習的效果愈好。晚學,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難學好。還有,對幼年孩子來說,同時學習多種語言,不會互相干擾。對孩子來說,每一種語言都是外來語。另外,孩子學習語言,對他來說,是游戲,不是功課。
第二,孩子需要認識生活環(huán)境,這是知識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xiàn)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對環(huán)境做到能區(qū)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那個人是叔叔,那個人是阿姨;這是桌面,這是椅子,那是床;這是汽車、這是火車,那是飛機、那是船……孩子逐漸長大,對環(huán)境的認識增多了:媽媽陪我的時間最長,爸爸只有晚上出現(xiàn);叔叔和阿姨很多,便并不常見到……
孩子的好奇心擴大得很快。有些孩子還未認識家、學校和他的國家,他就要認識地球和宇宙了;孩子還會好奇過去和未來;好奇森林里的鱷魚和蟒蛇,也好奇要靠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細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經(jīng)感覺到環(huán)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會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給他帶來方便;火是燙的,最好遠遠躲開,但是控制在火爐里,可以炒菜、燒開水;坐著汽車可以到公園,那你就不必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huán)境的利用觀念。孩子認識環(huán)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這就是科學發(fā)明的起源。
孩子對環(huán)境的觀察和認識,片面而且膚淺,深入的認識需要大人的幫助,而更深入的認識就非靠讀書不可了。
孩子對他生活的環(huán)境認識越多,他越有自信。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huán)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進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發(fā)展想象世界,這是創(chuàng)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覺得寂寞,為什么?因為他不覺得玩具是沒有生命的,他認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樣,會餓、會渴、會哭、會笑。孩子讀童話故事,或者聽大人講童話故事,他很快融入故事的情節(jié)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話故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xiàn)實。孩子從幻想游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huán)境,學習做人做事。幻想對孩子的長大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類的夢想?;孟胧莿?chuàng)作和發(fā)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為什么有些大人會被覺得單調(diào)、乏味?很簡單,他的童年生活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為少聽少讀童話故事,而狹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長大成人后,自然顯得較少創(chuàng)意,讓人感到他單調(diào)而乏味。顯而易見的,多讀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平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想象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學習做人做事,這是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huán)境相處,這是做人。事情要怎樣進行,才容易達到目標,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別人也愉快;相反的,不會做人做事的,他難過,別人也難過。
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當然,許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別人討厭他,自己也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
和別人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動作、說話少考慮別人,多考慮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處處可見。這種人也許不討厭自己,但是別人人定討厭他。
和環(huán)境相處得好更不容易。因為環(huán)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當代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差不多沒有時間后悔了。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jié)省用水,不節(jié)省用電,不節(jié)省用紙……都是和環(huán)境作對的行為。
人和人在一起,游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有沖突。什么時候堅持己見,什么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是很難的決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純粹只是一個人的,不妨埋頭苦干,不理別人。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認識人生,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長大,最后要成為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
“我長大要做什么?”這一個問題并不困擾著孩子,孩子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xù)劇,講童話故事和連環(huán)漫畫開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并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jīng)歷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
孩子上了學校,課本上的大人物:偉大的科學家、偉大的將軍、偉大的藝術(shù)家、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另一個認同并想模仿的對象。
當孩子向往的目標鎖定于有限的幾種之后,對他自己,挫折將多于鼓勵;對別人,他將很難識別的方向的成就。顯然,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
尊重別人的選擇,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有這樣的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養(yǎng)智慧,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jīng)驗,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教訓;有人讀了許多書,但是他不能從中得到心得;有人獲得各方傳來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斷;有人現(xiàn)象呈現(xiàn)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義。這種人,我們便說他缺乏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簡單說,就是創(chuàng)造新東西,創(chuàng)造新觀點的能力。他不但比別人能更快從現(xiàn)象中、消息中、知識中、經(jīng)驗中讀出不同的意義,而且能從中發(fā)展出新的技術(shù)、新的發(fā)明、新的作品、新的觀念。
創(chuàng)意是智慧的表達。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不錯,有一些人的確比另一些人有創(chuàng)意而被認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還是靠后天訓練來的。和語言的能力一樣,訓練孩子的智慧,不但要從早,而且要從?。褐笇Ш⒆釉鯓佑^察事物;和別人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看法和做法的時候,鼓勵他表達出來,做出來;更進一步,訓練他非難別人的和自己的觀點,推翻別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導他試著發(fā)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訓練孩子的智慧,當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fā)現(xiàn),小小的發(fā)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xù)努力的原動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養(yǎng)幽默感,這是氣質(zhì)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會說調(diào)皮話的人,會說笑話的人,善于諷刺的人,常常被看做是有幽默感的人。這些雖然和幽默感沾上邊,但是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很像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上下震動不會過于劇烈。飛機有了彈簧裝置才能安穩(wěn)著陸,不致摔壞。
幽默感不管對自己、對別人都是潤滑劑、清涼劑。當你沮喪于或狂熱于某些事情上的時候,幽默感將平撫你的情緒,而回到平日的寧靜。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受,他的智慧放出來的,是清風,不是熏風;是清泉,不是烈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傷、太悲觀,也不叫你太興奮、太樂觀。
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尚的氣質(zhì),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這種氣質(zhì)怎樣培養(yǎng)呢?
和培養(yǎng)智慧一樣,幽默感可以從訓練得來。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多閱讀,多觀察,多思考是訓練的內(nèi)容。幽默感是人生態(tài)度,所以必須從小訓練;嚴肅緊張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也一樣嚴肅緊張。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個人氣質(zhì)形成后是很難改變的。
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目的在于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并內(nèi)化成孩子的氣質(zhì)。
發(fā)掘孩子天性和內(nèi)心的需求
求知欲和上進心強的孩子,往往都是聽話、主動,積極的好孩子。所以,父母糾正孩子的不聽話,可以從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入手。
求知欲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對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好的成績具有一種內(nèi)在的持續(xù)的追求愿望,才可能“學好”,并持續(xù)地保持好成績,作為父母親,需要特別重視如何誘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為誘發(fā)求知欲和上進心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誘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和上進心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天性出發(fā),著重指出“無”的存在,從而讓他們感到“該有”并看清“沒有”。并且把知識的學習放在知識體系中去理解,讓孩子不但知道知識點,而且知道與該知識點相關(guān)的知識,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這樣就會使新知識很容易被原有知識兼容,在兼容過程中,培養(yǎng)更高的解決問題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識。
“媽媽,我得了全省特等獎!”電話里,兒子小光迫不及待地向溫碧茹報喜。去年11月,小光參加了江蘇省第19屆金鑰匙科技競賽,當時是抱著體驗比賽、鍛煉能力的心態(tài)去的,沒想到竟然得了大獎。溫碧茹雖略感意外,卻也十分高興。記得比賽結(jié)束時,小光答題順利,曾不無驕傲地說:“這種比賽不需要復習,關(guān)鍵在于平時的積累,因為題目的范圍太廣了。”“積累”,確實,小光的積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記得他兩三歲的時候,跟許多孩子一樣,他對自己的影子著了迷,走路的時候也不放過,甚至走著走著突然停下來轉(zhuǎn)上兩個圈,邊轉(zhuǎn)邊盯著影子看。發(fā)現(xiàn)了他的興趣,溫碧茹開始有意識地在早晨、中午和傍晚等不同時間陪他一起看影子。
“光光的影子好長呀!”“咦,影子怎么變短了?”“影子怎么跑到前面來了?”……在溫碧茹的提示下,他開始提問了:“媽媽,為什么影子會變?光光沒有變呀?!睖乇倘銈冋襾砹穗娡玻帜脕砹怂母鞣N玩具,開始玩起來。電筒忽遠,忽近,從這邊換到那邊……漸漸地,他開始明白,“影子隨著電筒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大小與玩具和電筒之間的距離有關(guān)”。“太陽月亮和路燈就像電筒,光光和媽媽就像玩具,道理一樣的,明白嗎?”小光鄭重地點點頭。望著他那稚氣的小臉,溫碧茹笑了。
在小光出生的這11年里,他的點滴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會得到盡可能的滿足:重視他的每一個問題,能回答的,立即回答;暫時回答不了的,和他一起查資料;鼓勵他自己動手去探索,想做的實驗,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條件來做……
因為喜歡,旅游時,博物館、科技館總是在溫碧茹們的安排之內(nèi),人類悠久的歷史和現(xiàn)代發(fā)達的科技,常常令他贊嘆不已,流連忘返。因為喜歡,他在不滿5歲時就買了電子積木。不久,他就能看著電路圖,熟練地搭出各種電路,而且滿嘴都是“電阻”、“電容”、“電動機”……還不停地纏著大人問這問那。因為喜歡,他在上小學以后,又買來了“化學世界”。他著迷了,每天對著他的寶貝,一個實驗要做上好幾次,直到材料耗盡。因為喜歡,溫碧茹們家連續(xù)幾年養(yǎng)蠶,每每為了桑葉不夠而犯愁,而他卻因此與昆蟲零距離,知道了蠶是怎么進食的,什么是昆蟲的變態(tài)……
因為有了這些經(jīng)歷,如今他凡事都愛問個為什么,最常思考的問題就是:“這是什么科學道理呢?”。而當他捧起《我們愛科學》、《科學探索者》、《原來如此》等科普書籍時,也總是如魚得水,讀得津津有味。也許,他并不能事事都想明白,書也還不能完全讀懂,而溫碧茹覺得,這份旺盛的求知欲卻是更為可貴的東西,有了它,總有一天他會明白,他能讀懂。
求知欲是人內(nèi)在的動機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內(nèi)心深處向外延伸的線路,內(nèi)在線路阻塞,就不可能與外在的影響對接,那樣你怎樣打罵,怎樣苦口婆心,怎樣恨鐵不成鋼,也是無濟于事的,孩子就會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鏈接:父母如何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和上進心?
不要剝奪孩子“幫倒忙”的權(quán)利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后,對什么事都喜歡說“我來”,愿意嘗試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能力的不足,常常是“好心”卻辦了“壞事”。遇到孩子的這種狀況時,你是哪種類型的父母呢?
孩子第一次幫忙疊衣服、第一次主動站到小凳上伸長手臂幫著洗碗、第一次爭著要包餃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氣惱,欣慰的是,孩子開始有興趣分擔你的重任,開始有了自立意識的萌芽;頭疼的是,這么小的孩子摻和進來,多半是越幫越忙,怎么辦?
鏡頭一:
媽媽忙著用酥粉、提子和牛油做茶點準備招待叔叔阿姨,小珊非要拿一團面粉來玩。她把點心面團當油泥了,一會兒捏兔子,一會兒捏恐龍,而且要求媽媽也把她的“作品”放到烤箱里去烘烤。
媽媽的反應A:去去去,你不要搗亂好不好?你哪里會做餅干呀?
媽媽的反應B:嗯,小珊捏的恐龍還真像呢,麥當勞里都有恐龍麥樂雞了,咱家今天也要用恐龍餅干招待客人了。待會兒我要向叔叔阿姨隆重推出小珊的點心哦!
鏡頭二:
小強自告奮勇要替媽媽洗碗,并煞有介事要去了一瓶洗潔精。5分鐘過后媽媽去看,好嘛,一池子的水和泡沫,小強蹶著屁股,正起勁撈泡泡玩,還得意地朝媽媽嚷:看,每個大泡泡都是彩色的,還有彩虹呢。
媽媽的反應A:你這小子哪是在洗碗,簡直是搗亂!好啦好啦,看動畫片去吧,你越幫越忙。
媽媽的反應B:泡泡上真的有彩虹?喔,這可是小強的新發(fā)現(xiàn),看來洗潔精可以用來吹肥皂泡哦。這樣吧,小強先把碗洗干凈,待會兒媽媽和你一塊兒吹泡泡。
鏡頭三:
盆栽買回來的時候媽媽對榮兒有過這樣的說法:“桔子樹的成長少不了陽光、水分和肥料,就像榮兒每天要吃飯喝水一樣?!睒s兒從此自告奮勇要當盆栽的飼養(yǎng)員,每日用水槍給它補水,牛奶偷偷倒一半給桔子樹喝。不出一個月,活活把桔子樹“撐”死了。
媽媽的反應A:跟你說過水多爛根、肥多燒根,你怎么就是不聽?下次再看到你到陽臺上搗亂,看我怎么收拾你,還不出去。
媽媽的反應B:媽媽知道榮兒很喜歡桔子樹,就是因為太愛它了才給它多澆了水多施了肥,明天媽媽帶你到圖書館找一找這方面的資料,看看家里應該怎么養(yǎng)花,好不好?
如何看待孩子幫倒忙
3-6歲的孩子正在步入一個熱衷于“幫倒忙”的時期,一方面幼兒園老師也在著力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觀念,鼓勵他們動手嘗試;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經(jīng) 驗和各類常識的儲備不足,孩子幫忙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或過猶不及。面對孩子幫倒忙,您是不耐煩地拒絕他,還是接受他的幫忙,同時鼓勵他,幫助他,讓“幫倒 忙”變成“幫到忙”的小幫手?
1、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幫助成人干活所進行的各種動作,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和控制能力,特別是精 細動作的發(fā)展。最為重要的是,提供幫忙的機會,就是讓孩子承擔起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發(fā)展他們的責任心。即便只是幫大人擦桌子、拿毛巾、倒水這些簡單的事 情,也可以教會兒童做家長的好幫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懂得每個人在家中應該有自己的分工,每個人都要為家盡責任,從而學會關(guān)心幫助他人,并為自己的行為 負責。
2、促進孩子的助人行為:即使你不需要孩子幫你做事情,也要適時安排他做一些家務。告訴他“媽媽需要你幫助”。有意識地弱化自己作為成人的能力,突出孩子的力量,而不要所有事情包辦,這是絕對必要的。那些長大后對需要援助的人視而不見的人,通常在家里都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學前期是助人行為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勞動為孩子樹立了成人相互協(xié)助的榜樣。當孩子遇到不能完成的任務時,父母要給他們做示范,主動幫助他們。經(jīng)常讓孩子意識到父母需要他,他做的事情是父母期望的,這樣孩子長大后才會在團體里助人合作,才會懂得與人分享,富有愛心。
3、可以加強親子關(guān)系:有些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剛開始吵著要幫你干這干那,過會兒你再看,他已經(jīng)在那里玩起來,早就忘記要做的事情了。比如他堅持幫你洗碗,結(jié)果卻把洗滌液泡沫弄得老多,在那兒玩得不亦樂乎,碗還臟臟地放在一邊。
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把什么都能做得一絲不茍,孩子天性愛玩兒,勞動為他們提供了游戲的自然情景,他們愉悅地在其中探索。當你的寶貝在廚房里忙得翻天覆地時,你不妨利用這個時候,加入孩子的活動中,和孩子多說話交流,他想讓你陪他,孩子給了你和他溝通的機會!
4、教孩子學會感激:無論孩子做的事情是真幫了你的忙還是最后讓你更累,都要對孩子說句感謝的話。他會知道盡責的人能夠得到承認,就算是他沒有幫上忙反倒是添了亂,你也要感謝并強調(diào)他做得好的地方。這樣,當你在為他做好飯、準備好他要喝的水的時候,他也會謝謝你。
5、愛幫忙的孩子更自信:在幫助家長做家務時,孩子還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你看是我把門擦干凈了,怎么樣,能干吧!”這種勞動后的結(jié)果讓孩子頗有成就感,他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會更加積極,也更加欣賞、接納和認同自己,這能夠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幾位媽媽的做法:
3-6歲的孩子正處于熱衷“幫忙”的時期,他們勇于嘗試,愿意參與,渴望幫助他人并得到肯定,但由于缺乏經(jīng)驗,往往會幫倒忙,這時,讓您又氣又惱,怎么辦?下面來看看幾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A:給幫倒忙的孩子充分的時間
清晨起床,孩子都要搶著幫忙整理被子??墒牵B出的被子奇形怪狀不說,孩子笨手笨腳讓人看得心急如焚,孩子上幼兒園倒不急,可是他疊被子耽擱的幾分鐘就成了媽媽上班遲到的罪魁禍首。
對策:晚上盡量安排孩子早睡,和孩子商量好,如果要整理被子,就要比原來提前10分鐘起床。
媽媽B:給幫倒忙的孩子獨立的空間
媽媽洗衣服,孩子也跟著洗,漂的時候,他還往洗衣盆里加洗衣粉。洗一次衣服,屋里就狼藉一次,地上到處是水和洗衣粉。不光要手忙腳亂地制止他,洗完衣服后還要清潔房間。
對策:準備一個小盆,盛上小半盆水,把孩子的手巾之類放入其中,交給孩子洗。并給他劃分一小塊地方作為“獨立王國”,然后互不干擾,各負其責。
媽媽C:給幫倒忙的孩子合適的工具
清掃的時候,孩子最愛參與。可矮個頭的他還不及掃帚高。看他搖搖擺擺吃力地拿那些工具掃地,真為他的安全捏把汗,可千萬別跌倒呀!
對策:去超市選擇一些小的塑料清掃工具,輕巧且顏色鮮艷,讓孩子看上去喜歡,用起來順手,同時對孩子進行一些安全意識教育。
結(jié)語:家務勞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條有效途徑。如果粗暴地把孩子撥拉到一邊,剝奪他“幫倒忙”的權(quán)利,他的自信心和情緒將受到很大打擊,他將來遇到?jīng)]有嘗試過的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做不好會出丑,還是不做了”。從此,他將袖手旁觀,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享樂派而不是參與派。
關(guān)注孩子四種“心靈”需求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zhì)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幼兒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guān)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quán)力。
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quán)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quán)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
孩子在與父母爭權(quán)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zhuǎn)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
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