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與氣質
發(fā)布時間:2020-10-21 幼兒家教故事 家教案幼兒園 幼兒園家教案多數(shù)父母都十分肯定自己在子女成長的道路上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甚至是領導作用。不幸的是,在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時,父母的即使是原本善意的做法,卻往往惹來兒女的不滿與反叛。事實上,無論父母怎樣阻止孩子往哪一個方向發(fā)展或者看好哪一個發(fā)展前途,不同氣質的孩子仍將沿著完全不同的道路行進。
操縱孩子的成長這一意圖帶有很大的風險性,根本原因在于父母的慣性思維──認為孩子的想法應該跟自己的保持一致,孩子應該緊跟著他們牽引的步伐,而實際上,孩子們的性格往往同他們的父母覺得自己能夠分享孩子們經(jīng)歷的喜怒哀樂,知道孩子們的需要與愿望,然而實際上這些不過是錯覺,更糟糕的是,為了鞏固這一印象,一些父母有意地對孩子們發(fā)出的表示異議的信息加以否定,將自己的觀點加在孩子們的身上,把自己的主意硬擠入孩子們的腦袋。父母很難接受,從一開始,孩子們就形成自己的個性──技術型的或是管理型的或是理想主義者或是理性主義者。
那么應該如何承擔起教養(yǎng)的任務呢?我們得克服以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兒女的沖動。當然,如果我們的性格遺傳給了孩子,兩代人像磚頭跟磚頭一般相似,這不成問題,但相反的情況下,上一代努力使下一代按自己的意愿定型,則免不了失敗失望的結局。明智的做法就是給予孩子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去張揚個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家長首先得分辨出自己與孩子的性格差異,同時留心反省自己是按照何種方式去教導子女。
技術型的父母與理想化的孩子(心得體會大全 Xd63.cOM)
雖然兩代人要理解對方有些困難,但這一搭配中的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樣。理想化的孩子過于沉溺于抽象概念以及專注于事物產(chǎn)生的意義與征兆,而他們的父母則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緊密,動手能力強,身體靈活,價值觀明確,對自己的身份毫無懷疑,從不為無聊的問題擔憂,這對于他們的情緒化的、傾向內(nèi)省的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兩代人的差異也帶來了分歧,子女的同情心與勇于獻身的精神在作父母的眼中并沒得到應有的重視與肯定,孩子的浮想承翩也令父母失去耐心,并希望孩子能夠變得堅韌現(xiàn)實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技術型的父母寬厚樂觀的品質給了孩子非常好的影響。
管理型的父母與理性化的孩子
這一搭配中,父母為孩子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與不斷進取的精神而驕傲,當父母尊重孩子的自主權力時,長與幼能夠相處融洽。相反,給孩子定下強制性的規(guī)則將產(chǎn)生麻煩。如果父母權力用勸告或懲罰的手段讓孩子就范,孩子會傷心并伴隨越來越重的屈辱感。不要忘記,理性主義者,在任何年齡,對自己該做什么都心中有數(shù)。最易與理性化子女發(fā)生沖突的就是意志堅定的管理型父母,一方面孩子渴望由自己通過考慮選擇干什么,另一方面,家長認真地為孩子安排一切,這一矛盾使雙方長久失和。有趣的是,管理型的人往往與技術型的人結合,可能會令局面有所改善。
理想化的父母與技術型的孩子
技術型孩子對空想與心靈交流缺乏興趣,這令理想化的父母困惑不已。這一搭配中,父母心懷雄心,要與孩子建立深厚與意義重大的關系。但事實令他們失望,兩代人的交往無法按設想的發(fā)展,而要淺薄得多。一旦父母意識到子女并不像自己,而是集中精力鉆研各種技巧,他們一般能夠很開明地放棄自己的意圖,并鼓勵推動孩子成為技術型人才。
理性化的父母與管理型的子女
在這一搭配中,父母總感到孩子有問題,但怎樣協(xié)助孩子去克服卻不知從何入手,他們不清楚應該怎樣做才能教導孩子更醒目些,更獨立些,更強有力些,孩子則未對此多加留意。孩子爭取適應社會,但做父母的看見兒女跟著其他孩子做同樣的事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你家孩子是否有獨特氣質?
所謂的氣質,是指天生對于各種內(nèi)在或外在刺激所做出來的行為反應,包括情緒、感受、應對方式和行為模式,是比較屬于外顯的表征。
氣質1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寶寶在一整天的活動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節(jié)奏。在兒童健康手冊后面有一個評估量表,家長可參考量表中對不同年齡層寶寶的活動量評估,也可以上網(wǎng)下載一些相關測驗,為寶寶做出簡單的檢定;或是跟同年齡、條件相仿的小朋友互相比較,就能大概了解自己寶寶的活動量。
分辨寶寶的活動量高低
俗語說“七坐、八爬”,有了自己獨立移動能力(翻身或爬)的寶寶,通常對于外在環(huán)境和玩具會開始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欲望和興趣,如果妳發(fā)現(xiàn)自己的寶寶看到玩具總是懶洋洋的,或是給予新奇玩具的逗弄也難以引發(fā)他們獲取或操弄的動作,這樣的寶寶可能就是屬于活動量比較低的類型;相反地,整天到處探索、似乎一刻都靜不下來,就是活動量偏高的寶寶了。
好動寶寶充滿朝氣
活動量比較高的寶寶,給人感覺充滿朝氣、具有探索性、體力好,但反向思考則是似乎永遠都靜不下來。面對這樣的寶寶,父母先不要認為寶寶為什么總是管不住,甚至覺得他們是過動兒,其實,這些活潑好動的寶寶有活力又有朝氣,是很可愛的喔!教養(yǎng)這類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安排一段適當?shù)臅r間陪寶寶做些靜態(tài)活動(涂鴉、組合積木、串珠珠或是說故事),除了帶著寶寶一起做,父母本身也應該培養(yǎng)出適當靜態(tài)休閑活動的習慣,自然而然就能吸引的寶寶的模仿和興趣;另外,平日避免給他們吃一些高熱量、高刺激性的食物(油炸食品或含咖啡因飲料);睡前避免玩太激烈的游戲,才能讓他們擁有良好睡眠質量。最重要的是,嘗試包容他們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沒事就看他喜歡摸頭發(fā)或玩小手),在可以忍受的范圍內(nèi),允許且包容他們?nèi)プ觥V皇歉改笐撟⒁獾交顒恿勘容^高的寶寶,會因為好動而提高日常生活的危險性,家中必須做好防護措施,讓好動寶寶在和世界互動時也可以很安全。
安靜寶寶乖巧細心
活動量比較低的寶寶,可能會給人懶洋洋的感覺,體能表現(xiàn)方面通常也比較差,但相對地對于靜態(tài)活動卻很喜愛,做事細心,安靜、乖巧又好帶養(yǎng),但相對地,做起事來就會比較緩慢。家長可以陪著寶寶做一些動態(tài)活動,因為活動量比較低的寶寶,很有可能是剛開始做不好,影響自信心之后,他們就更不愿意做,因此,和寶寶一起參與,會讓他們覺得好玩,進而引發(fā)興趣和自信心。有時候,寶寶的肢體發(fā)展沒有問題,卻懶得玩玩具,這時,父母要觀察一下,是不是玩具不夠具有吸引力,如果是,就應該多花點心思為寶寶準備更有趣的玩具,才能讓他們玩得更開心。
氣質2規(guī)律性
規(guī)律性指的是寶寶的生理機能,飲食、生活作息是否有規(guī)律。如果你發(fā)現(xiàn)寶寶的睡覺時間長短不一、每餐喝奶量也不一定時,那么,他就是規(guī)律性比較低的寶寶;反之則為規(guī)律性比較高的寶寶。
規(guī)律寶寶帶養(yǎng)輕松
規(guī)律性比較高的寶寶,爸爸媽媽通常可以很清楚了解寶寶睡了多久會起床?每餐要喝多少奶量?當寶寶睡飽飽、也吃飽飽,照顧者就會很輕松。不過,如果生活中需要有一點改變,也許是更換照顧者,或是媽媽臨時加班不能準時回家陪伴,而造成原本生活的規(guī)律改變,這類寶寶會很難接受;蕭治療師提醒所有爸爸媽媽,面對這類寶寶,父母應該在生活產(chǎn)生變化之前先告知他們,讓他們有心理準備,有時間調(diào)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不規(guī)律寶寶容易適應
規(guī)律性比較低的寶寶,往往讓父母難以捉摸,因為,他們的睡眠時間不固定、喝奶量也不固定,帶養(yǎng)起來相對就比較勞累,但優(yōu)點就是一旦父母訓練成功,寶寶也建立起規(guī)律,雙方都能適應得很好。蕭媺妮治療師建議,家長應該用鼓勵的方式,先幫寶寶規(guī)劃活動表(稍大可溝通的孩子,更可以和他一起規(guī)劃),如果寶寶準時完成工作,絕對不要吝嗇給予他們鼓勵、夸獎,才能提供他們正向發(fā)展?jié)摿Πl(fā)揮的機會。
氣質3趨避性
趨避性是指寶寶在第一次接觸新的人事物時,反應是接受或是排斥。有些寶寶只要一看到不熟悉的人就尖叫,或是躲在媽媽后面,這是屬于趨避性比較高的寶寶;反之,如果寶寶很容易接受新的人事物,就屬于趨避性低的寶寶(但請記住,有的孩子可能是驅物但避人)。
主動寶寶喜愛嘗鮮
屬于比較“趨”的寶寶,他們不會排斥新事物,通常也較喜歡主動接觸他人,但要特別注意的就是,由于這類寶寶很喜愛接觸新事物,相對就容易遇到危險,自己卻不知道。家長必須不斷叮嚀寶寶,教導他們評估自己的能力、如何分辨危險的人事物,如果寶寶個性真的很沖動,父母就必須給他們一些限制,避免發(fā)生意外。
被動寶寶遠離危險
屬于比較“避”的寶寶,通??吹侥吧娜耸挛铮蜁阍趮寢尯竺?,甚至是看著別的小朋友玩耍,仍然不愿意主動踏出第一步,因此,會明顯失掉許多機會。不過,也由于他們不隨便接觸陌生人,往往能夠避掉很多危險。蕭媺妮老師表示,家長應該陪著寶寶接觸新事物,避免寶寶一個人面對未知的環(huán)境或事物會不知所措、害怕而導致不敢去做,,當家長愿意陪著他們?nèi)プ觯虒殞毴绾胃鷦e人相處、如何認識新朋友,他們就會有充分的安全感;此外,必須記住盡量使用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寶寶接觸新事物,寶寶也會比較容易接受。
家長要根據(jù)孩子氣質選擇教育方法
家長要根據(jù)孩子氣質選擇教育方法
小寶寶也有氣質?沒錯,心理學家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所謂氣質,就是人對自身體內(nèi)或體外的各種刺激的反應方式。
如今,不少早教中心、幼教機構,甚至網(wǎng)站都推出了兒童氣質測試,很多家長對此也非常熱衷。教育專家表示,氣質是先天的,沒有好壞之分,氣質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不同氣質,采取適當?shù)慕逃绞剑瑤椭麄兏】档匕l(fā)展。
“孩子睡覺的時間固定嗎?”“起床時是煩躁不安還是很愉快?”“和陌生人見面,是拒絕還是接受?”這是什么考試題呢?原來是幾位媽媽正在為孩子做兒童氣質測評。在早教中心經(jīng)常有媽媽要求老師為孩子做這樣的測評。“孩子在3歲以前基本是天然發(fā)展,很少受外界影響,所以做氣質測評最好在3歲之前,不需要寶寶參與,只要家長根據(jù)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來答題就可以?!币幻缃汤蠋熃榻B道,年輕的家長們對孩子教育很重視,他們想從科學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對癥下藥”。一些兒科醫(yī)院、育兒網(wǎng)站也有此類的“兒童氣質測評”,吸引了大量的年輕父母。
孩子氣質主要是從活動量、規(guī)律性、趨避性等9個維度來綜合評價的,最終根據(jù)這9個維度測評結果將孩子氣質分為3個類型:
容易型:
這類孩子吃、喝、睡等生理機能有規(guī)律,容易接受新人或事物,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情緒愉快,反應積極,易受到成人最大的關懷和喜愛,這一類孩子約占40%。
困難型:
與“容易型”的孩子相反,這類孩子時常大聲哭鬧,情緒總是不穩(wěn)定,生活缺乏規(guī)律,對新事物和新環(huán)境接受很慢,撫養(yǎng)起來很麻煩,易使親子關系疏遠,這一類孩子約占10%。
遲緩型:
這類孩子活動水平低,行為反應強度弱,情緒消極,但又不像困難型的孩子那樣總是大聲哭鬧,他們安靜退縮、逃避新事物。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遲緩型”的孩子會對外界新刺激緩慢發(fā)生興趣,之后逐漸活躍起來。這一類孩子約占15%。
另外,還有35%的孩子不能簡單地劃歸到上述任何一種氣質類型中,他們往往具有上述兩種或三種氣質類型混合的特點,屬于“中間型”或“過渡型”。
有些年輕父母總是喜歡在心中塑造一個“理想的孩子”,可當孩子降生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鮮活的小生命的一切行為卻與他們想象的相差甚遠,這就要求父母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了。如果還是一味堅持自己的意愿,采取強制方式,硬將自己的孩子往心中的“理想模型”上靠,可能會導致親子之間對立、逆反。
孩子氣質是先天決定的,從本質上很難改變,但是受后天環(huán)境影響,還是會略起變化,作為家長,可以對氣質偏異的孩子施加影響,修去其過剩的部分,補充其不足之處,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但要切忌矯枉過正,強制讓“緩慢型”變得靈活,讓“難養(yǎng)型”變得易養(yǎng),這只會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差。
不少家長提出疑問:到底孩子氣質有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想改變氣質類型該怎么辦?
其實,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容易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根據(jù)不同氣質選擇適當?shù)慕逃绞健o論哪種氣質,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有些父母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易養(yǎng)型”的孩子比“難養(yǎng)型”的孩子更有優(yōu)勢。但實踐表明,“難養(yǎng)型”的孩子也有很多獨特的優(yōu)勢:比如他們敏感,所以,父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能在疾病早期采取必要的醫(yī)療措施。
研究還表明,“難養(yǎng)型”孩子的學齡前期智力發(fā)展比“易養(yǎng)型”孩子更好,這是因為父母會花更多精力對這類孩子進行積極的教育。另外,“遲緩型”的孩子暫時看起來行動稍微弱些,但他們長大后遇事更穩(wěn)重。
你家寶寶是什么氣質類型?
心理學家指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所謂氣質,就是人對自身體內(nèi)或體外的各種刺激的反應方式。如今,不少早教中心、幼教機構都推出了兒童氣質測試,很多家長對此也非常熱衷。教育專家表示,氣質是先天的,沒有好壞之分,氣質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不同氣質,采取適當?shù)慕逃绞?,幫助他們更健康地發(fā)展。
“孩子睡覺的時間固定嗎?”“起床時是煩躁不安還是很愉快?”“和陌生人見面,是拒絕還是接受?”這是什么考試題呢?原來是幾位媽媽正在為孩子做兒童氣質測評。在早教中心經(jīng)常有媽媽要求老師為孩子做這樣的測評?!昂⒆釉?歲以前基本是天然發(fā)展,很少受外界影響,所以做氣質測評最好在3歲之前,不需要寶寶參與,只要家長根據(jù)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來答題就可以?!币幻缃汤蠋熃榻B道,年輕的家長們對孩子教育很重視,他們想從科學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對癥下藥”。
孩子氣質主要是從活動量、規(guī)律性、趨避性等9個維度來綜合評價的,最終根據(jù)這9個維度測評結果將孩子氣質分為3個類型:
容易型:這類孩子吃、喝、睡等生理機能有規(guī)律,容易接受新人或事物,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情緒愉快,反應積極,易受到成人最大的關懷和喜愛,這一類孩子約占40%。
困難型:與“容易型”的孩子相反,這類孩子時常大聲哭鬧,情緒總是不穩(wěn)定,生活缺乏規(guī)律,對新事物和新環(huán)境接受很慢,撫養(yǎng)起來很麻煩,易使親子關系疏遠,這一類孩子約占10%。
遲緩型:這類孩子活動水平低,行為反應強度弱,情緒消極,但又不像困難型的孩子那樣總是大聲哭鬧,他們安靜退縮、逃避新事物。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遲緩型”的孩子會對外界新刺激緩慢發(fā)生興趣,之后逐漸活躍起來。這一類孩子約占15%。
另外,還有35%的孩子不能簡單地劃歸到上述任何一種氣質類型中,他們往往具有上述兩種或三種氣質類型混合的特點,屬于“中間型”或“過渡型”。
有些年輕父母總是喜歡在心中塑造一個“理想的孩子”,可當孩子降生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鮮活的小生命的一切行為卻與他們想象的相差甚遠,這就要求父母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了。如果還是一味堅持自己的意愿,采取強制方式,硬將自己的孩子往心中的“理想模型”上靠,可能會導致親子之間對立、逆反。
孩子氣質是先天決定的,從本質上很難改變,但是受后天環(huán)境影響,還是會略起變化,作為家長,可以對氣質偏異的孩子施加影響,修去其過剩的部分,補充其不足之處,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但要切忌矯枉過正,強制讓“緩慢型”變得靈活,讓“難養(yǎng)型”變得易養(yǎng),這只會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差。
不少家長提出疑問:到底孩子氣質有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想改變氣質類型該怎么辦?
其實,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容易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根據(jù)不同氣質選擇適當?shù)慕逃绞?。無論哪種氣質,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有些父母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易養(yǎng)型”的孩子比“難養(yǎng)型”的孩子更有優(yōu)勢。但實踐表明,“難養(yǎng)型”的孩子也有很多獨特的優(yōu)勢:比如他們敏感,所以,父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能在疾病早期采取必要的醫(yī)療措施。
研究還表明,“難養(yǎng)型”孩子的學齡前期智力發(fā)展比“易養(yǎng)型”孩子更好,這是因為父母會花更多精力對這類孩子進行積極的教育。另外,“遲緩型”的孩子暫時看起來行動稍微弱些,但他們長大后遇事更穩(wěn)重。
成功的家庭教育與父母的說話語氣有關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yǎng)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一)信任的語氣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xiàn)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边@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不自信。
(二)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fā)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當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伙伴玩一會兒,你不能發(fā)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干什么?!边@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比較樂于接受了。
(三)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么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么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里就會產(chǎn)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四)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都有表現(xiàn)欲,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于表現(xiàn)。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是最可貴的。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边@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么好,繼續(xù)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xiàn)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五)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jīng)]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jīng)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wěn),真笨?!边@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你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系,以后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他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氣質寶寶的教養(yǎng)方式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所謂氣質,科學地來講就是“人對自身體內(nèi)或體外的各種刺激的反應方式”;通俗地來講就是“個人每天生活在不同情況下的行為表現(xiàn)”。氣質是先天的,沒有好壞之分,氣質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父母應根據(jù)孩子的不同氣質,采取適當?shù)慕逃绞?,幫助他們更健康地發(fā)展。
現(xiàn)象父母熱衷測評孩子氣質
“每天晚上孩子睡覺的時間固定嗎?早上起床時是煩躁不安還是很愉快?和陌生人見面,是拒絕還是接受?”這是什么考試題呢?原來是幾位年輕的媽媽正在為孩子做氣質測評。在一間早教中心的兒童活動室,寶寶們正在做游戲、上課,幾位媽媽則在老師的指引下做“兒童氣質測評”。
“孩子在3歲以前基本是天然發(fā)展,很少受外界影響,所以做氣質測評最好在3歲之前,不需要寶寶參與,只要家長根據(jù)孩子平時的表現(xiàn)來答題就可以?!币幻ぷ魅藛T介紹道,年輕的家長們對孩子教育很重視,他們想從科學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對癥下藥”。
孩子的三大氣質類型
孩子氣質主要是從活動量、規(guī)律性、趨避性等9個維度來綜合評價的,最終根據(jù)這9個維度測評結果將孩子氣質分為三個類型:
1.容易型
這類孩子吃、喝、睡等生理機能有規(guī)律,容易接受新人或事物,容易適應新環(huán)境,情緒愉快,反應積極,易受到成人最大的關懷和喜愛,這一類孩子約占40%。
2.困難型
與“容易型”的孩子相反,這類孩子時常大聲哭鬧,情緒總是不穩(wěn)定,生活缺乏規(guī)律,對新事物和新環(huán)境接受很慢,撫養(yǎng)起來很麻煩,易使親子關系疏遠,這一類孩子約占10%。
3.遲緩型
這類孩子活動水平低,行為反應強度弱,情緒消極,但又不像困難型的孩子那樣總是大聲哭鬧,他們安靜退縮、逃避新事物。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遲緩型”的孩子會對外界新刺激緩慢發(fā)生興趣,之后逐漸活躍起來。這一類孩子約占15%。另外,還有35%的孩子不能簡單地劃歸到上述任何一種氣質類型中,他們往往具有上述兩種或三種氣質類型混合的特點,屬于“中間型”或“過渡型”。
專家視點:
別讓孩子的氣質流失
有些年輕父母總是喜歡在心中塑造一個“理想的孩子”,可是,當孩子降生之后,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鮮活的小生命的一切行為卻與他們想象的相差甚遠,這就要求父母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了。如果還是一味堅持自己的意愿,采取強制方式,硬將自己的孩子往心中的“理想模型”上靠,可能會導致親子之間對立、逆反,家長也會產(chǎn)生厭煩、暴躁等負面情緒。
孩子氣質是先天決定的,從本質上很難改變,但是受后天環(huán)境影響,還是會略起變化,作為家長,可以對氣質偏異的孩子施加影響,修去其過剩的部分,補充其不足之處,達到健康成長的目的,但要切忌矯枉過正,強制讓‘緩慢型’變得靈活,讓‘難養(yǎng)型’變得易養(yǎng),這只會使教育效果越來越差。
家長疑問
孩子氣質有好壞之分嗎?
“測試結果顯示,寶寶屬于‘遲緩型’,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心里很不舒服,怎樣才能改變呢?我可不想讓孩子擁有這種不好的氣質?!币晃患议L道出了心中的疑問。
其實,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沒有好壞之分,也不容易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根據(jù)不同氣質選擇適當?shù)慕逃绞?。無論哪種氣質,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有些父母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易養(yǎng)型’的孩子比‘難養(yǎng)型’的孩子更有優(yōu)勢。但實踐表明,‘難養(yǎng)型’的孩子也有很多獨特的優(yōu)勢:比如他們敏感,所以,父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因此能在疾病早期采取必要的醫(yī)療措施。
還有研究表明,“難養(yǎng)型”孩子的學齡前期智力發(fā)展比“易養(yǎng)型”孩子更好,這是因為父母會花更多精力對這類“難纏”孩子進行積極的教育。
另外,“遲緩型”的孩子暫時看起來行動稍微弱些,但他們長大后遇事更穩(wěn)重一些。
疑問解答:
選擇適當教育方式
問題一:孩子活動量很大,老是不安靜,怎么辦?
這種孩子天生過分好動,在由他自己支配的游戲活動中,一定是充滿了跑、跳、叫、沖等大幅度行為,所以當父母與他們一起玩時,就應該做一些文靜的事,如:講故事、搭積木、拼板、下棋、玩撲克、畫圖等,這樣,既能豐富孩子的活動內(nèi)容,又能無形中控制孩子的過量活動。
問題二:怎樣使缺乏規(guī)律性的孩子逐漸有規(guī)律?
有些孩子不是醒得很早,就是遲遲不肯起床;不是吃得很少,就是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令人捉摸不定。面對這種孩子,父母的生活習慣一定要有規(guī)律,寧可上了床不能入睡,也要強制他上床;寧可吃飯時吃得很少,也要讓他吃一點,但是方式要靈活點,態(tài)度要和善點。
問題三:如何對待適應性很差的孩子?
有些孩子適應性極差,換了新環(huán)境就會顯得緊張不安,面對這樣的孩子,就得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過渡。比如不接受新食物,可以每餐吃飯時先放上新食物,讓他天天看到,兩周后在熟悉的基礎上品嘗少量,直到最后完全適應,其他方面以此類推。
問題四:趨避性中,孩子過于“趨”。
屬于比較“趨”的孩子,他們喜歡主動接觸他人,由于喜愛接觸新事物,相對就容易遇到危險,自己卻不知道。家長必須不斷叮嚀、教導他如何分辨危險的人和事。
問題五:如何對待“緩慢型”孩子?
父母要特別注意此類孩子的心理感受,細心了解孩子的需要,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這只會增加他的挫折感。耐心等待是最好的辦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外界刺激,激發(fā)他的興趣。
中外作家、教育家談“書與孩子”
好的圖書可以引領孩子在知識和智慧的海洋中遨游,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的童年時光更加絢麗多彩。下面,讓我們聽聽中外兒童文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關于“書與孩子”的觀點和見解。
為孩子創(chuàng)作好書
年過七旬的俄羅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弗拉季斯拉夫·克拉皮溫說,任何一個時代,兒童文學都應該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與他們“同齡的英雄”,這些英雄亦師亦友,伴隨他們成長。創(chuàng)造這些孩子們喜歡的人物,正是兒童作家的責任所在。
美國兒童文學女作家凱瑟琳·佩特森1932年生于中國江蘇省,她的文學作品常以中國為背景。她曾獲得安徒生獎章以及林德格倫兒童文學獎。佩特森的小說常描寫青少年在逆境中為改變命運所作的努力。她說,“我書里的角色大多是一些身處逆境的人。如果逆境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堅強,那么這樣的故事讀起來會很有趣。但是,最好的書并不僅僅反映困難,更要反映孩子們的心聲”。
比利時兒童文學插圖畫家戈捷·多西蒙說,從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保持童心,使自己的性格和作品風格更適合兒童的世界。他說,好書往往使讀者百看不厭,一本好的兒童圖書,應做到簡單易懂、有漂亮的版面和引人入勝的故事。
中國《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兒童讀物作者楊紅櫻說:“孩子的閱讀跟成人不一樣。成人的閱讀是理智的,目的性很強。但孩子是從興趣出發(fā),有趣味的書才能吸引孩子往下讀?!?/p>
讓孩子愛上閱讀
布魯塞爾埃爾龐和平圣母院小學校長菲利普·法布里說,家長應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幼兒園和學校的老師所要做的是進一步引導孩子閱讀,為他們介紹和提供更多的書籍,通過閱讀和文學活動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美國伊利諾伊州多米尼加大學巴特勒兒童文學中心主任湯姆·巴特爾梅斯認為,家長或老師應摒棄自己心目中的“好書”概念,把選擇權還給孩子,這樣他們才會對書感興趣。但這并非是對孩子的選擇不加指導,而是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選擇。
對于想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或是培養(yǎng)他們成為作家的家長,佩特森的建議是:給孩子讀書,陪孩子讀書。她拿自己舉例說:“我很幸運,從出生開始,我媽媽就讀書給我聽,正是從那時起,我愛上了書籍。我已經(jīng)記不起何時開始能夠自己讀書,因為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p>
肯尼亞、也是東非地區(qū)第一本面向兒童發(fā)行的月刊雜志《mujtaba》的編輯卡里姆女士認為,家長應注重書在道德層面的價值,“讀書應該幫助孩子成長為優(yōu)秀的社會公民”。此外,“不能為了讓孩子比同齡人強而給他們強行灌輸難以消化的內(nèi)容”。
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說,現(xiàn)如今,孩子們很早便能夠接觸電視和網(wǎng)絡,會看到太多生活的碎片,進而認為世界不夠完美,不夠安全,并由此多了一些煩惱,少了一些奮斗,這就需要家長進行引導。她建議家長們?yōu)楹⒆油扑]一些好書,孩子獲得樂趣后便會主動去閱讀。
家教案例:與家長的溝通之道
家教案例:與家長的溝通之道
實錄:
明明是我們班的一個男孩子,總是用小手去拿取別人的玩具,以引起同伴的注意。在吃飯上也是這樣,每次都會主動去招惹別人孩子。不太喜歡守規(guī)矩,對他進行了針對性的個別教育,由于孩子自控能力較弱,需要他人的不斷提醒。奶奶有一次送他上幼兒園,還沒進班級門口就聽到了他那吵鬧的聲音。原來,因為明明的調(diào)皮,媽媽的手被迫骨折,在家也總是喜歡欺負媽媽??梢?,孩子在家一直都處于溺愛的環(huán)境。但是,孩子在幼兒園還是有閃光點:樂于參加“周周演”。喜歡表現(xiàn)自己,喜歡唱歌,喜歡當主持人;在學習本領的時候還會舉手發(fā)言,喜歡動手操作。最初在和家長溝通時,我們將孩子表現(xiàn)好的情況告訴家長:“最近一段時間明明的表現(xiàn)可好了。表演節(jié)目的時候特別投入,學習本領時還舉手發(fā)言呢。就是今天又用手動了別的小朋友,他不是故意的,只是想引起同伴的注意,想交朋友玩?;丶叶嘀笇Ш⒆佑谜_的方式和別人交往?!碑斆髅髂棠搪牭嚼蠋煴頁P自己的孫子的時候,笑靨如花。當聽到老師反映孩子會打人時,也覺得不好意思,還當面對孩子說:“明明,你這個小孩子怎么那么頑皮,不要和小朋友打架,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你們要做好朋友知道哇。〞
分析反思:
家長和孩子一樣,其實是也有虛榮心,也喜歡聽到表揚和激勵。不論這個表揚來源于哪個方面。平日里我們除了會在班級群里會和家長進行各方面的交流,如:收集有關資料,孩子習慣、能力的共同培養(yǎng)、班級的布置等等。我們也總是把做的比較好的家長加以表揚、感謝,讓付出勞動的家長也覺得做的很有價值,同時讓沒有很好配合工作的家長有所觸動。通過表揚和激勵,家長配合更多了,孩子能力提高的更快了?!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通過家園欄、家校平臺、家長會等多種形式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一味地遷就家長,滿足家長的一切要求,教師動搖了作為教育者的地位,反而難以獲得家長的信任。科學的管理觀念是本著相互尊重的原則,共同關注孩子的發(fā)展。其實不論采取什么形式,什么方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用心工作,才有收獲。不論什么工作都深入實際、講求實效,不停留于形式和表面,真正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