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聯(lián)手好處多
發(fā)布時間:2020-10-15 家園共育 幼兒園多熱鬧說課稿 小班家園共育家園聯(lián)手好處多
家有小女涵涵,今年九月進入新蕾幼兒園小四甲班,對于父母而言,在自己的羽翼下依偎了三年的小東西要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心里還是很惴惴不安。
入學前,繹繹由她的外婆和姑媽輪流帶著,所以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能力不算太差,在七月份的時候還參加了三次親子園活動,對將來要進入的群體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們從小比較重視對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兩周歲的時候她就會用筷子吃飯,所以又比那些擔心孩子不肯吃飯的父母少了一份顧慮。但是繹繹不善于和周圍的小朋友交流,比較情緒化、愛哭,這都是社交能力不強的表現(xiàn)。最初幾天,我觀察她回家后的反應(yīng),發(fā)現(xiàn)她每天都很開心,有了這么良好的開端,接下來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收獲,我們發(fā)現(xiàn)繹繹會自己洗臉了,會在大人面前表演節(jié)目了,會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了。十月份的時候,家委會組織去了一次九峰山瑞巖景區(qū),小朋友們第一次和這么多家長一起外出游玩,特別興奮,直到今天繹繹還時不時將九峰山掛在嘴上,可見這次活動對她的印象之深。所以我覺得幼兒園這個創(chuàng)意非常有利于幼兒的發(fā)展。另外,幼兒園教室外面的墻上有很多小朋友的信息,接送的時候可以看到,如果發(fā)現(xiàn)繹繹一周表現(xiàn)中有一項不太理想,我們可以在家對她進行訓練,糾正不良行為,以期達到家、園同步教育,從而使繹繹有更大進步,使老師的辛勤勞動有最大價值的體現(xiàn)。其他種種不勝枚舉。
給孩子最幸福的童年時光是我們家長最大的心愿,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家、園聯(lián)系,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讓孩子做家務(wù)好處多
讓孩子做家務(wù)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它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養(yǎng)其責任心。當然也意識到在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wù)習慣時,需要時間與耐心及周詳?shù)挠媱?,讓孩子能“自主自發(fā)”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其實兒子極具可塑性。年齡雖小,卻已經(jīng)具有獨立的人格了。作為家庭中的一員,讓兒子在家里承擔一定的責任,可以培養(yǎng)兒子獨立思考、自理與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兒子在體驗、經(jīng)歷各種事物的過程中增加見識,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
讓兒子參加一定的家務(wù)勞動,不但可以培養(yǎng)兒子對自己、對家庭的負責意識,并逐漸過渡到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使兒子成為一個“社會人”。
意識到做家務(wù)好處還有很多:
*可以鍛煉兒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直接作用于兒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兒子的數(shù)學和物理的學習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
*可以培養(yǎng)兒子的自信心,兒子會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勞動能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在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腦子里氧氣最充分。5-6歲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過長時間,而人在勞動和運動時,思維部分是休息的。
了解了做家務(wù)的好處后,就開始幫助兒子愛上做家務(wù)。我們比較喜歡用擬人方式的語言來表達,并且?guī)┯螒蚍绞健P睦锢斡浺韵聨c:教他做,做給他看,帶他做,看著他做,讓他做。同時切記:
1.給兒子做示范的時候少說話,如果只顧說,兒子就沒有看我的雙手在做什么,而是看我的嘴在說什么了。
2.最先從兒子容易上手的家務(wù)活開始,表揚他要比建設(shè)性的批評更有效果。
3.要明白我的的意見對兒子來說至關(guān)重要,如果他認為我不滿意的話,他可能就不做了。
4.不要重做兒子干完的活:如果跟兒子說:“把灶臺擦得真干凈”回過頭來卻馬上重擦一遍,這是在發(fā)出混合信息,他會不清楚自己到底做得好還是不好。即使他干的活不夠完美,也沒關(guān)系。重要的是兒子負責任,并且對自己為家庭做的貢獻感到自豪。可以事后再教他如何做得更好。
然后就開始進入狀態(tài)。比如,洗碗。我們就會很形象得說成帶碗去洗個澡。而兒子也會很樂意地一邊洗一邊和碗在聊天。當兒子把碗洗完后,我就會用很滿意的語氣對兒子說:“有兒子真是太幸福了、真是好棒!把“我”洗得干干凈凈,謝謝你!“兒子聽到這就會接著說:“我可愛的碗,不用謝,這是我應(yīng)該做得!你好好休息吧,我們晚上餐桌上再聊!”我們已經(jīng)習慣用物體來說話的方式。在我們家是平等對待的,我們?nèi)嗣咳讼匆惶斓耐?,如果老公不在,一般都是兒子替代了。而對于其它的家?wù)就只有兒子有空時才做的。比如:
1、擇菜、切菜、炒菜:讓兒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兒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經(jīng)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然后才是切菜。最后當然就是炒菜了。(雖然只做過二次,但是兒子做得不錯。)
2、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我和兒子就一起參與,并告訴兒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兒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當然這些兒子比我還懂)讓兒子除了參與家務(wù)外,同時又上了節(jié)約的一課。
3、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兒子專用的抹布及拖把,讓兒子試著去做家務(wù),有時也由我教兒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干凈。
4、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有時讓他幫忙拿衣架,晾衣服就歸我了;有時也讓他自己曬自己的衣服。收衣服時,有時讓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及疊自己的衣服。
經(jīng)過這半年的努力,兒子現(xiàn)在是一個愛干家務(wù)的小伙子了。同時兒子也認識到,做家務(wù)會讓環(huán)境整潔有秩,是件有創(chuàng)造性的、愉快的事情。
鼓勵孩子課堂多舉手的好處
鼓勵孩子課堂多舉手的好處
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優(yōu)秀,卻怎么也無法獲得成功?也許不是他不夠努力,只是他缺乏一種勇氣。而這種勇氣,需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開始培養(yǎng)。那就是舉手的勇氣!教孩子在課堂上大膽地舉手,可不光是交到朋友這么簡單,而是為孩子開啟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門。
1、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要想找到機會舉手發(fā)言,那必然是一直在聚精會神聽課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而有了專注力,孩子的聽課效率會大大提升,免去了很多回家后埋頭苦鉆研,熬到半夜才睡的麻煩。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就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一種習慣,而且抓的越早,后面的效果越好。
很多一事無成的人,往往就是缺乏專注力的結(jié)果。
2、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聽完老師的提問,孩子馬上舉手發(fā)言,這就需要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快速運轉(zhuǎn)大腦、組織語言,而且還要盡可能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不僅活躍了孩子的思維,促進了語言發(fā)展,還鍛煉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一箭多雕。
3、培養(yǎng)孩子積極參與的熱情
做任何事之前,都得有投入的熱情才行。孩子舉手發(fā)言,才能使孩子更好地參與到學習生活中,從而在其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同時,養(yǎng)成了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孩子也能夠更好地融入到集體生活中,不至于“不合群”。
4、幫助孩子及時調(diào)整學習狀態(tài)
很多課上不積極發(fā)言的學生,通常喜歡自己一個人悶頭研究,不僅浪費了時間,通常還容易出錯,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成為一個自卑的人。而通過課上舉手發(fā)言,老師就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哪里理解的不夠,并盡快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學習效率。
5、提高孩子的自我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非常重要,也是打開人際交往的第一把鑰匙。不能將心里的想法表達出來,別人永遠無法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也就無法為你提供幫助,慢慢的,你就會失去很多機會。而舉手發(fā)言的孩子是有勇氣的,他們遇到機遇時往往敢于表現(xiàn)自己,并抓住每一次機會,從而慢慢走向成功。
寶寶的爬行期 好處多多
隨著寶寶慢慢可以用胳膊撐起身體爬行,寶寶爬行的作用有多大?這個不可逾越的時期,對寶寶成長的貢獻可是不能低估的!
不可逾越的爬行期
“我們家寶寶不會爬就會走了!”感覺很自豪嗎?事實上,爬行對于寶寶來說,雖然不是里程碑似的階段,但卻對寶寶的智能、運動、體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影響很大。落下了爬行課程可是損失不小,只要還來得及,就快給寶寶補上這一課吧!
寶寶要爬了
6個月左右,寶寶就可以很利索地翻身,并且喜歡趴著玩玩具。7個月時,寶寶不能滿足于固定在一個地方玩,而是想去抓離自己更遠的玩具,這個時候他就會四肢并用,向著他的目標努力靠近,從此對爬產(chǎn)生了興趣。寶寶最初的動作是“倒車”,先身體后移,然后再手腳配合試探著前進。突然擴大的活動空間,會讓寶寶體驗到運動的“拉風”感覺,大大地刺激了學爬的興趣。
爬行好處多多
有些父母認為不會爬就直接走是聰明的象征,其實這是寶寶成長路上的一大遺憾。研究表明,爬對寶寶的空間知覺能力、警覺性情緒、感受性及主動性的發(fā)展都有幫助,所以寶寶學爬的階段是不可以逾越的。
爬行好處一:爬爬平衡又協(xié)調(diào)
爬行是全身運動,在爬的過程中,寶寶全身各個“零部件”都齊心協(xié)力——頭頸抬起來,胸腹離地,用四肢支撐身體的重量。這不僅使手、腳、胸、腹、背、手臂和腿的肌肉得到鍛煉,而且手眼和四肢必須協(xié)調(diào),這樣才能爬得好,寶寶身體的平衡協(xié)調(diào)功能得到完善,為以后站立、行走、跳躍打下好基礎(chǔ)。
爬行好處二:爬爬頭腦更聰明
寶寶學會爬行以后,視野和接觸范圍更加開闊。在爬行過程中,寶寶通過聽、看、觸摸,調(diào)動了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發(fā)育,一路爬行接觸到的事物,讓他感到新奇,對大腦的發(fā)育和智力的開發(fā)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爬行好處三:爬爬吃好睡得香
爬行顯然有著相當?shù)倪\動量,對寶寶來說可謂是一項劇烈運動,與坐立相比能量消耗要多一倍,比躺著要多兩倍。身體能量消耗增多,寶寶就吃得好、睡得香,身體也會更加結(jié)實。
爬行方式多多
剛開始時,寶寶掌控不了方向,動作很笨拙,往往會急得哇哇直叫,不要袖手旁觀,一起來幫忙吧!
*大手掌推小腳丫
讓寶寶俯臥,媽媽在前面擺弄會叫或會響的玩具——如小鴨子、小熊打鼓等,吸引寶寶的注意,并不停地吸引寶寶:“寶寶,小鴨子叫了(或小熊敲鼓了),快來拿啊!”爸爸則在身后用手推著寶寶的雙腳掌,使其借助力量向前移動身體拿到玩具,以后可以逐漸減少幫助,訓練寶寶自己爬。
*毛巾借力助爬行
開始爬行時,可能肚子貼著地面,很費力??捎靡粭l毛巾放在寶寶的腹部,然后用毛巾輕輕提起寶寶讓他練習手膝爬行,隨著四肢漸漸協(xié)調(diào),可以用雙手及雙膝配合靈活地向前爬行了。也可以用雙手代替毛巾托住寶寶的胸腹部。
貼心提示:用雙手托住寶寶時,要完全托住胸腹部,讓寶寶有機會伸展他的雙手雙腿,但別讓寶寶騰空;等寶寶懂得曲膝,可以略微放下寶寶的身體,讓寶寶自己用力向前爬;漸漸地,爸媽就可以象征性地把雙手托在寶寶腋下,寶寶會感覺到有人支撐,奮力向前進。
孩子適當?shù)男共涣记榫w好處多多
孩子適當?shù)男共涣记榫w好處多多
孩子偶爾耍一下小脾氣是可以的,他們的情緒也是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guān)愛罷了,那么要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一、如何提高孩子情緒管理
1、讓孩子認同自己,有情緒空間
要讓孩子喜歡自己,家庭要給孩子認同感。父母是孩子的模范,父母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讓不良情緒帶給家庭、帶給孩子,要塑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的心理情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自己的孩子,讓身處其中的孩子產(chǎn)生積極的自我認同,獲得安全感,讓其能自由、開放地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緒感受不因壓抑而變質(zhì)。
2、讓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通過親子之間的對話讓孩子正確認識各種情緒,說出自己心里此時此刻真實的感受。只有知所想,才能知何解。平時,父母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有情緒的時候,趁機引導(dǎo)孩子知道“媽媽好高興哦”“恩,我很傷心”等讓孩子知道原來人是有那么多情緒的,我們還可以通過句式“媽媽很生氣,因為……”“我感到有點難過,是因為……”來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來源,同時你也可以問孩子,“你是什么感覺???”“媽媽看見你很生氣、難過,能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嗎?”等對話來引導(dǎo)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及發(fā)現(xiàn)自己情緒的原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情緒敏感度。
3、讓孩子體驗情緒,洞察他人情緒
游戲在幼兒的心理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要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體驗自己的情緒,感受別人的情緒,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與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緒感受外,我們可以透過說故事編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感覺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圍的人、事物,來引導(dǎo)孩子設(shè)想他人的情緒和想法。從他人的情緒反應(yīng)中,孩子會逐漸領(lǐng)悟到積極情緒能讓自己和對方快樂,消極情緒會讓自己和對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決。如果幼兒在表達情緒與控制情緒之間取得平衡的話,便能以建設(shè)性的態(tài)度表達強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對自己、對他人有傷害的情緒表達方式。
4、讓孩子學會樂觀地面對生活
積極的情緒體驗?zāi)軌蚣ぐl(fā)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為此,學會保持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與情緒,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作為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樂觀地面對人生,自己首先對生活要有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孩子的情緒受父母行為的直接影響,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樂觀一點。在教育孩子學會樂觀地面對人生時,除了多與孩子交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鼓勵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進取,克服一些他現(xiàn)在克服不了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孩子以正確的態(tài)度和措施保持樂觀。
5、教會孩子適當宣泄不良情緒
人在精神壓抑的時候,如果不尋找發(fā)泄機會宣泄情緒,會導(dǎo)致身心受到損害。生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淚水含有的毒素比較多,用淚水喂養(yǎng)小白鼠會導(dǎo)致癌癥??梢?,在悲傷時用力壓抑自己,忍住淚水是不合適的。另外,在憤怒的時候,適當?shù)男故潜匾?,不一定要采取大發(fā)脾氣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時,不妨趕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個體力活來干,或者干脆跑一圈,這樣就能把因盛怒激發(fā)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
二、提高孩子情緒管理的注意事項
1、從習慣中建立教養(yǎng)模式
例如有些孩子想要玩具,就只會不??奁?,讓大人就近抱他后,猜測再直接拿玩具給他。若孩子只是完全依靠他人滿足需求,當這樣的模式建立后,孩子可能會自動類推,認為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得到任何東西,這樣會影響孩子自我探索的動機,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發(fā)展遲緩的狀況。
2、孩子的個性和照顧者易相近
0-3歲的孩子正是個性形塑的時期,照顧者若是個性溫柔平和,孩子的個性也會較穩(wěn)定;反之,則個性較急躁。
3、孩子的氣質(zhì)會轉(zhuǎn)變
針對氣質(zhì)理論,專家指出,孩子在三歲前后,氣質(zhì)仍會再轉(zhuǎn)變,父母應(yīng)當把握這段時間,給孩子較好的教育環(huán)境。
4、常和他人接觸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會被傳染疾病,不敢?guī)Ш⒆映鋈牍矆鏊?,但這是個群體的社會,孩子從小就需要和他人互動,接觸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孩子不會怕生、認知學習能力也會因而提升。所以孩子四個月大后,可以偶爾帶孩子去公園、百貨公司、親子館玩,或者邀請朋友進行家庭互訪,讓孩子多和他人互動,這能增強孩子的語言溝通和社會人際關(guān)系。其實父母只要注意孩子互動時的周邊環(huán)境安全,就不用太在乎孩子不小心受傷、弄臟衣服或偶爾有挫折,給孩子獨立自由的探索空間,孩子會成長得較快(但出門前,要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且盡量不要帶孩子到密閉的空間去)。
5、懂得和他人分享
不少家中的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盡自己所能給予一切,但是孩子卻不懂得和別人分享,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最好能特別注意這個問題,適時教導(dǎo)孩子“舍”、“得”。
隔代教育:揚長避短好處多
一個小學男生寫了一篇作文《爺爺是我的保護傘》:
爸爸就會說我淘氣,其實他根本不管我。我餓了,是爺爺給我做飯吃;我困了,是爺爺給我鋪床;我的作業(yè)不會做,是爺爺教我做。爸爸如果說我、罵我,我就告訴爺爺,爺爺就幫我罵爸爸。在我眼里,爺爺就是我的保護傘,所以我一點兒都不怕爸爸,有的時候我還存心氣他。
有一次,爸爸下班回來,他到廚房盛飯,我便偷偷在廚房門口放了一個小凳子。爸爸沒看清,被凳子絆了個趔趄,手里的飯碗摔在地上。看到爸爸火了,我連忙跑到爺爺房間,躲到爺爺身后。爸爸氣呼呼地跟進來,對爺爺說:“這孩子學壞了,我必須揍他一頓?!睜敔攩柮髁耸虑榈脑灰詾槿坏匦α诵?,說:“你這么大的人了,自己不小心點兒,笨不笨?怎么還拿孩子撒氣?好了!吃你的飯去?!蔽衣犞屯敌?。
一篇小小的作文,真實地反映了兩代人教育上的不同。
我們國家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的國家。
在國外,孩子很小就上幼兒園,18歲獨立成人,基本上沒有隔代教育。而我們國家呢,城鎮(zhèn)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輩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不是一無是處
客觀地說,老年人帶孩子的確有一定的好處。有人曾經(jīng)總結(jié)出隔代教育的三大優(yōu)點:一是對孫輩的發(fā)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因得到知識經(jīng)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dǎo)才脫穎而出的;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yǎng),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專心致志于事業(yè);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減少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以為老有所為、發(fā)揮余熱提供機會。與孫輩玩耍游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大有裨益。
二、有明顯弊端
為孩子“護短”,不講原則。一些老人帶孩子往往溺愛無度,任何規(guī)矩都不放在眼里,孩子自然變得任性頑劣。當父輩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祖輩老人卻反過來袒護孩子,當著孩子的面責怪他們的父母:“對孩子那么兇干嗎?你忘了你小時候啦?尿床、打架、逃學,還不如你兒子聽話呢!”
包辦代替,過度保護。曾有專家做過一個研究,將從小在托兒所、幼兒園長大的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進行心理比較,發(fā)現(xiàn)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在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群體意識強,適應(yīng)能力好,社交圈子寬,膽子大,能吃苦,許多事都能自己動手做。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則不然,有的已經(jīng)二三年級了,還要老人接送,事事不愿動手,像提書包這樣的事都要別人代做。稍不如意撒嬌哭鬧,甚至和同齡孩子都難以相處。
舊觀念的影響。有一個女孩,學習成績不錯,還是班里的學習委員。可不知為什么,有一段時間忽然自信心不足,總是唉聲嘆氣。經(jīng)媽媽一再詢問,孩子才說出自己的擔心:“我的學習成績會不好的。”媽媽奇怪地問:“你的成績不是一直很好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女孩說:“聽奶奶說,女孩長大以后就會變笨的,而且競爭不過男孩?!?/p>
顯然,老年人的一些陳舊的思想觀念對孩子是有直接影響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責怪老人,因為祖輩文化低、思想舊,也是舊時代對他們的加害。我們要學會讓老人接受新觀念,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跟上時代的腳步。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親子隔閡。親子隔閡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祖輩與父輩的隔閡,一個是父輩與子輩的隔閡。祖輩對孫輩過于溺愛、嬌縱、放任孫輩的全部作為,父輩看不慣從中進行矯正,但當父輩管教孩子時,祖輩卻加以阻攔,這就導(dǎo)致祖輩與父輩的矛盾。同時,祖輩的過分寵愛和父母的嚴格管教,會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錯覺:只有爺爺、奶奶愛我,爸爸、媽媽不疼我。親子隔閡便這樣形成。
三、揚長避短好處多
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差異并不完全以年齡為界限,老年人的觀念未必落伍,年輕人的觀念未必現(xiàn)代。因此,兩代人完全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
令我感動的是,每當我在各地講課的時候,總有一些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認真聽課,他們甚至做筆記、提問題。我看過一個報道,遼寧省有一所“隔代父母學?!?,先后有800多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這里學習并取得了顯著效果。愿意到這里“上學”的老年學員越來越多。一位爺爺表示:自己退休多年,現(xiàn)在兒子、兒媳工作特別忙,沒有時間照顧上小學的孫子,這任務(wù)當然就落到了自己和老伴身上,他和老伴擔心自己在知識和思想觀念上太落后,無法教育好孩子,于是他們決定到這所學校里好好學學。
對于“隔代父母”來說,無論有無機會專門學習,都應(yīng)該自覺掌握新的知識。特別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比如,如何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督促學習文化課。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灌輸誠信觀念、法制觀念,切實培養(yǎng)他們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勇于創(chuàng)新的好品質(zhì)。
幼兒學英語好處竟然這么多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
家長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很多家長在幼兒時期就讓孩子參加英語培訓
那么,幼兒學習英語的好處究竟在哪里呢?
就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
幼兒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
小朋友盡早進行英語培訓,是有一定優(yōu)勢的
錯過了這個時機,學習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孩子及早學習英語,具體優(yōu)勢體現(xiàn)在:
1.幼兒學習英語受母語干擾小
隨著年齡的增大,母語日益流利與完善,每個人的母語習慣也變得越來越鞏固。這種受母語干擾的心理情緒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母語語言習慣還沒養(yǎng)成或完全養(yǎng)成,所以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受到的母語干擾就要比成年人小得多。
2.幼兒英語學習的心理障礙小
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情緒是影響習得的重要因素。大人說英語時,會介意自己的語法和意思是否正確,說錯了會覺得沒有面子。
從幼兒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新事物都很感興趣,因此,他們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表現(xiàn)得非?;钴S,十分自然。
3.幼兒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外語的優(yōu)勢
幼兒的母語發(fā)音尚未定形,處于發(fā)展狀態(tài),口腔肌肉具有相當大的彈性,這有利于不同語言發(fā)音的需要。
幼兒的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孩子從出生后,就能夠從各種情境中不斷吸收、記憶所有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影像,以及觸摸到的東西,漸漸地組成有意義的概念。
幼兒越早學習外語,詞匯累積量就越大,語法的掌握也越正確。
4.幼兒學習英語還可以給腦細胞以豐富的刺激
人的大腦中有幾億個細胞,連結(jié)成龐雜的網(wǎng)絡(luò),而這些腦神經(jīng)細胞在三歲時發(fā)展達到最高峰,如果在三歲前沒有給予大量刺激,部分腦神經(jīng)細胞會因為無用而萎縮。
可見,越早學習外語對孩子來說益處越大。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因此,學好英語就變得尤為重要。
可見,幼兒學習英語的優(yōu)點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掌握好方法,讓孩子快樂的學習
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有句俗語說得好:“藝多不壓身”
多學習一門技能,不僅開闊視野,增加知識
還能夠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幫廚,益處多多
1.東東媽的經(jīng)歷
4歲的東東非常聰明,喜歡唱歌和畫畫,但他有一個缺點使東東媽媽很煩惱:每天晚上媽媽做飯的時候,東東都纏著媽媽,哭鬧不止,想讓媽媽陪他玩。媽媽每次都堅定地拒絕東東的要求,強調(diào)現(xiàn)在是自己的做飯時間,要等飯做好后才能陪東東玩。但做飯過程中,東東會去廚房扯媽媽衣服,媽媽可能要親自把東東帶回房間,陪他玩一會,再回到廚房接著做飯,漸漸地,媽媽只做工序簡單的菜,但偶爾還是不能按時把飯做好。聽著爸爸的抱怨,媽媽也只能盡量解釋,心里覺得無可奈何。
解決這個難題的轉(zhuǎn)機有一天突然出現(xiàn)。媽媽做晚飯的時候,東東照舊賴在廚房不想離開,正當媽媽想把他帶回房間時,東東拿起了菜板上的幾頭蒜,蹲在地上開始剝起來。雖然東東的小手還不靈活,但他那認真的樣子打動了媽媽。終于,第一顆蒜剝好了,媽媽大聲鼓勵了東東,說東東做得很不錯,有東東幫忙做飯,媽媽省了不少心。聽了媽媽的表揚,東東滿意地笑了,隨即開始剝第二顆蒜。媽媽靈機一動,為什么不讓東東幫忙做飯?或許在東東眼里,廚房里的洗菜擇菜與游戲沒什么差別,而且在廚房“玩”還有媽媽陪,這有多好啊。
從那次起,每次做飯媽媽都給東東安排一點兒任務(wù),剝蒜,洗黃瓜,剝白菜,淘米,擺碗筷。雖然東東每次不一定能做到讓媽媽滿意,但媽媽還是鼓勵他:寶寶干得真不錯,然后耐心引導(dǎo)他把家務(wù)做得更好。東東也覺得很高興,還會學著大人的樣子一捋袖子,利落地開始干活。
現(xiàn)在東東家每天都能按時開飯,爸爸的抱怨沒了;東東吃自己參與制作的飯菜格外香,并且吃飯速度變快了,不再拖拖拉拉。東東幫廚的好習慣是媽媽培養(yǎng)出來的,最高興的人當然是媽媽。
2.該不該讓孩子幫廚?
現(xiàn)如今,做飯仿佛成了媽媽和家里祖父母們的天職,各種菜譜幾乎被他們翻遍了,天天挖空心思琢磨如何才能鼓搗出“小公主”“小皇帝”愛吃的飯,精心調(diào)配著菜品種類就怕孩子營養(yǎng)不夠。即便如此,現(xiàn)實卻往往事與愿違,孩子不愛吃飯、扔筷子鬧情緒的難題依然困擾著不少家庭。不少家長都“禁止”孩子幫廚,他們認為孩子做飯就是不務(wù)正業(yè),甚至連菜市場都難見著孩子陪家長買菜的場景。沒有親自參與到做飯的過程中,自然體會不到烹飪中的快樂和辛苦,出現(xiàn)對食物挑三揀四、浪費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
孩子小時候不會做飯似乎很多家長都能理解和接受,而長大后這一能力的缺失就有可能成為影響家庭關(guān)系的“致命傷”,不會做飯、逃避做飯的“啃老族”比比皆是。為何太多的大學畢業(yè)生、新婚小夫妻的廚藝水平僅限于煮方便面、速凍水餃呢?原因就在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斬斷”了孩子的廚房情結(jié),在家長的評判體系中,學習好才是真的好,其他都是閑白兒,有家長直言:“親朋聚會時,都比成績比才藝,誰也不會讓孩子比廚藝啊,這不是他們這年齡該干的事兒?!痹诩议L眼中,做飯這事,長大之后自然而然就會了,然而實踐證明,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更沒有“自然而然”,否則,必將成長為“五谷不分、不會下廚”的啃老族。
不讓孩子進廚房是個問題,讓孩子進廚房呢?年齡小的孩子進廚房,洗菜兼玩水,中學生進廚房是真心幫忙切菜刷碗,卻難免弄得廚房“臟亂差”,而老媽還得收拾這個爛攤子,所以很多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她幫廚還不夠添亂呢”。很多孩子是“興高采烈進廚房,灰頭土臉趕回房”,最后進廚房成了夢魘。
隔代撫養(yǎng),壞處多多
鄰居的孩子樂樂,自從上了幼兒園就沒讓爸爸媽媽省過心。小樂樂在幼兒園要么沉默寡言,不和小朋友玩耍;要么為爭玩具或根本沒有原因地出手與小朋友打架。搞得樂樂父母焦頭爛額,常常感嘆: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其實樂樂在幼兒園表現(xiàn)怪異,追根溯源還在于樂樂的父母,他們?yōu)闃窐愤x擇了錯誤的撫養(yǎng)方式——隔代撫養(yǎng)。自樂樂斷乳后,因工作忙,樂樂的父母將樂樂送到爺爺家,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至今。
現(xiàn)代社會中,年輕的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常常將孩子交給孩子祖輩撫養(yǎng)。這樣既可讓老人因撫養(yǎng)孩子有事可干,而內(nèi)心充實,又因老人有育兒經(jīng)驗及血緣親情關(guān)系能更好地照顧孩子,讓孩子父母放心,又可節(jié)約保姆費,可謂一舉多得。按目前看,隔代撫養(yǎng)主要出現(xiàn)在農(nóng)村夫婦兩人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和城市雙職工的家庭。據(jù)調(diào)查,目前我國約占20%的獨生子女是由其祖輩撫養(yǎng)著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輩撫養(yǎng)的在我國則更普遍。孩子由祖輩撫養(yǎng)看起來有多種好處,而事實上隔代撫養(yǎng)的壞處卻更多。
隔代撫養(yǎng)較之父母撫養(yǎng),更易養(yǎng)成孩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俗話說,人老心慈。老人的心都比較慈善;再加上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由祖輩撫養(yǎng),祖輩們更是倍加關(guān)愛,真可謂“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什么事都依著孩子,遷就孩子。有時孩子做錯了事,父母批評教育時,祖輩們大都是袒護孩子,為孩子辯解,如“寶寶還小,犯點錯有什么要緊”,“你小時候還不如寶寶呢”。長期這樣袒護,必然會使孩子將錯的當對的,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力。而在這種溺愛、袒護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極易形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這實際上給孩子種下了誘發(fā)心理問題的病灶,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樂樂在幼兒園的反復(fù)無常的攻擊性行為,是在爺爺家養(yǎng)成的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習性的外在表現(xiàn)。
隔代撫養(yǎng)常常使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和關(guān)系。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將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無法取代父母之愛。孩子缺少血肉相連的父愛與母愛,極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產(chǎn)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導(dǎo)致產(chǎn)生諸如心理和行為障礙、對人對物缺乏愛心、易產(chǎn)生暴力傾向和行為問題。另外,隔代撫養(yǎng)也會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關(guān)系,有時甚至是一輩子的影響。筆者的一位老師,因覺得上海的教育條件較好,就將孩子送到在上海的父母家,一直到孩子14歲時,才接回到身邊。雖然和孩子住在一起,可孩子回來后,與父母好像是陌路人似的。孩子在家,除了吃飯和父母在一起,其他時間就躲在自己的小房間里,從不愿與父母交流,甚至不愿叫爸爸、媽媽。開始孩子的父母以為與孩子還處于磨合期,就想盡一切方法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然而四五年過去了。他們與孩子的關(guān)系仍沒有改善,令他們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小樂樂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就與隔代撫養(yǎng)導(dǎo)致的心理問題有極大的關(guān)系。隔代撫養(yǎng)一般會導(dǎo)致以下幾種心理問題和疾病。
首先,孩子長期處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語言和行為,這對于模仿力極強的孩子來說,極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嚴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如現(xiàn)在讓家長、老師憂心的小孩講大人話的現(xiàn)象,很多就與隔代撫養(yǎng)有關(guān)聯(lián)。
第二,由于老年人體力不支、行動不便,大都喜歡安靜而不喜歡運動與外出。這樣長期與孩子呆在一個或幾個固定的地方玩耍。極有可能使孩子的視野狹小,使孩子缺乏應(yīng)有的活力和活潑,不利于養(yǎng)成孩子開闊的胸懷,活潑、寬容的性格。相反極可能養(yǎng)成孩子孤僻、沉默寡言的習性。這樣使孩子長大后,為人心胸狹小,不善與人交際,易產(chǎn)生交際恐懼癥。
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為模式化,往往表現(xiàn)出固執(zhí)、偏激、怪異的想法與言行。耳濡目染,這極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養(yǎng),可能導(dǎo)致孩子心理、行為、人格的偏離。
第四,老年人撫養(yǎng)孩子,常常是過分的關(guān)心和溺愛,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沒有機會做自己的事情。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缺乏獨立性、自信心和果斷力,養(yǎng)成依賴心理、抗挫力差。這使孩子在成長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