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發(fā)布時間:2020-09-30 教育孩子筆記 什么是教育筆記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就在剛剛,我對丈夫的行為十分憤怒,一氣之下我離開了廚房回到臥室,讓丈夫一個人在廚房為孩子們準備早餐。我曾經(jīng)以為自己能像之前一樣咬緊牙關,等孩子們上學之后再與丈夫理論,但是這一次,我做不到。

我在臥室給丈夫打了一個電話,讓他過來聊一下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我很清楚,如果要準時上班,我和丈夫只有七分鐘的時間來解決這次沖突。

“說說今天早上的事吧,”我先開了口:“昨晚我們約定好了今天由你接孩子回家,對嗎?”(生日祝福語網(wǎng) wWw.289a.com)

丈夫點了點頭,于是我變得更加咄咄逼人:“可是你今早卻反悔了,我覺得你從來都不遵守承諾?!?/p>

丈夫并沒有退縮,他說:“我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今早臨時接到了出差通知,你難道不能理解一下嗎?”

……

于是我們夫妻二人就這樣開始爭吵起來,長期以來的疲勞和壓力讓兩個人完全忽略了對方的言辭,只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當我和丈夫全部發(fā)泄完畢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就站在門口。

“你們都聽到了嗎?”我問,孩子們慢慢地點點頭,試著向前走了幾步。

于是,我又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嗎?”

孩子們又點了點頭,我緩緩解釋道:“昨晚爸爸答應了媽媽一件事情,但是爸爸今天卻反悔了,媽媽心里很受傷。”然后,丈夫也解釋說:“爸爸確實犯錯了,但是媽媽的態(tài)度太不友好了,爸爸也感到很傷心。”

最后,丈夫總結道:“爸爸媽媽都感到傷心和憤怒,不過爸爸媽媽也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p>

我和丈夫讓孩子們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父母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維持健康良好的家庭關系很辛苦。所以孩子們在與他人相處時,也要學會更多地去在意他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很常見,但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傷心和憤怒。

卡迪夫大學的戈登·哈羅德教授曾經(jīng)做過一項關于夫妻爭吵對孩子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進行激烈的討論,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了解如何解決分歧。

同時,研究也指出,涉及肢體沖突和言語辱罵的夫妻爭吵會在情感上傷害孩子,但是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夫妻分歧,可以讓孩子受益良多,畢竟,孩子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jīng)_突。

因此,告訴孩子如何表達不滿的情緒,如何通過談判、溝通和妥協(xié)等技巧化解矛盾,也是父母必須去做的。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不讓孩子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這對孩子來說也并不是好事。因為孩子們是敏感的,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對彼此的不滿。如果父母對夫妻間的矛盾避而不談,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擔憂。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們是否能從今早的爭吵中學到什么,但我希望孩子們明白,良好家庭關系的標志不是沒有爭吵,而是爭吵之后更像一家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爭吵、持拳相斗、扭成一團,是常見的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從吵到好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能力、體力、智力,切身體驗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學會申辯自己的主張,逐漸掌握相互合作、互相忍讓、控制自己和幫助別人的能力,從而不斷克服困難,積累經(jīng)驗,拙壯成長。

獨身子女吵架,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因家中常以孩子為中心,生活環(huán)境單一,使孩子養(yǎng)成不會處理復雜局面,凡事都依賴父母的習慣。而孩子在玩耍中的吵架,互相爭奪和幫助的“外交”活動中,在家中是無法學到的。

常見孩子吵架,家長表現(xiàn)不同。有的狠訓孩子“別跟他玩!”“快回家”這樣會導致孩子離群獨處;有的卻說:“誰打你,你就打誰打壞了有爸有媽!”這會使孩子產(chǎn)生報復心理;有的訓斥別人孩子,助自己孩子的威風,混淆是非界限,這樣助長了孩子的依賴性。這些都無助于孩子的獨立能力、頑強精神的培養(yǎng),并可能使孩子們喪失言歸于好的良機。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吵架家長不要做過多干預,只要沒什么危險就可以。等事情過后家長心平氣和地問請孩子吵架的緣由,讓孩子從中分辨對與錯,家長再從中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吵架中明白是非曲直,懂得更多道理。

你再這樣獎勵孩子,只會害了他!


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從而減退了做事的熱情和興趣!

所以,有時候亂給孩子獎勵,反而會害了他。

我們先來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鄉(xiāng)下休養(yǎng),但他家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淘氣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鬧,大聲喧嘩,致使老人無法靜心休養(yǎng),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非常智慧的辦法。

他走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并對他們說:“感謝你們讓我這里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略表謝意。”孩子們很高興地領取了獎賞。

第二天,孩子們依舊來到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鬧嬉戲。

老人再次出來,給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覺得雖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還不錯,于是興高采烈地拿著錢離開了。

第三天,孩子們玩耍一陣后,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有人說:“為什么今天竟然只給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商量后,向老人發(fā)誓,以后再也不會為他玩了!于是,老人最終獲得了清凈!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被稱之為“德西效應”。即: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

“德西效應”被廣泛運用于教育界:當孩子尚未形成自發(fā)性的內在學習動機時,老師給予獎勵,從外界進行刺激和激勵,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當孩子學習的熱情是從興趣出發(fā),內心真正喜歡時,如果再給予獎勵就多此一舉了,甚至適得其反,因為此時可能導致孩子學習的目的發(fā)生轉移,從真正的興趣使然,變?yōu)闉榱说玫姜剟詈兔巍?/p>

同樣,我們在平時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時,也要避免“德西效應”,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獎勵,濫用獎勵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當然,我們說這個只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濫用獎勵,要注意獎勵的時機和方法,比如孩子愛學習是好事,如果你想獎勵的話,可以獎給她跟學習有關的東西,而不是Ipad之類的。

再比如,孩子的有些不良行為,用獎勵的方式去引導還是非常有效的。

我有個朋友,他們家兩個小孩兒一起玩時,經(jīng)常把玩具到處亂扔,于是她采取了積分制獎勵的辦法。

具體做法:

孩子們每收拾好一次玩具,就給2個積分,等積分達到50個時,就可以換取一次買玩具的機會,當然是50元以內的玩具。如果孩子想要買更貴的玩具,那就繼續(xù)攢積分。

我覺得這種方法比發(fā)脾氣,扔掉孩子玩具,打屁股等方式,更能激勵孩子。

當孩子在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里待慣了之后,他自己就會忍不住去收拾。因為看見臟亂差的環(huán)境,他自己就首先適應不了。

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法,妞兒們都可以借鑒起來。咱可以把希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列成一個表格,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書、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洗內衣等。然后,我們把表格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每當孩子做到位時,就畫個小紅花,一個小紅花代表1個積分,集夠50個小紅花就給予相應的獎勵。

這些獎勵品可以替換成我們經(jīng)常主動給孩子買的,他內心特別想得到的東西。

當孩子的行為傷害了你


專家提醒2歲孩子的爸媽:應當做好應對尷尬時刻的心理準備。為神馬呢?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開始展示自己的體能發(fā)展——但是,卻還意識不到有些事情或有些話并不適宜在公共場所做或說。這時就需要爸媽的介入了,尤其是在孩子的舉動可能會傷害別人的感情,甚至可能會傷到別人的身體的時候。

要給1個充滿好奇心,并且有使不完能力的孩子界定條條框框絕對是1件有難度的事情,但也并不是絕對實現(xiàn)不了,您應當掌握1些這方面的小技巧。

保持冷靜

當孩子的舉動不合時宜時要保持冷靜確實很難做到,但您要記住孩子也許并不是有意在使壞,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如何的后果,就假設他并不曉得在奶奶家的春節(jié)聚會上往墻上亂涂亂畫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學習"反向規(guī)則"

當您的孩子穿著1雙完全不合腳的大鞋子走來走;當他站糖果柜臺大吵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叫嚷著"我就是要嘛"。您應當往好的方面想:

1:小孩子只反抗他們非常親近的人或者是給他們帶來安全感的人。

二:您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將進1步發(fā)展自我意識。他們對自己的想法,比如要站在柜子上,或者要吃糖,堅定不移。主動性和自我意識難道不正是爸媽期待孩子所擁有的嗎?

三:您不應當因為孩子發(fā)脾氣而惱火。他們只是當自己腦子里的想法不能變成現(xiàn)實的時候,表達自己的失望和不快而已。

忽略別人的眼光

不要把孩子的舉動看作是沒有家教的表現(xiàn),適當?shù)臅r候應當懂得忽略旁觀者的注目<有些情況下孩子的動作難免會受到別人的注視,假設孩子在超市里擅自拿起水果吃時>,您只要管好自己的孩子就可以了,不必太看重旁觀者怎么看。

放棄長篇大論的說教

怎么說才能讓孩子放棄不適宜的舉動需要1定的技巧。說教根本無濟于事,才2歲的孩子不會聽得懂您的話,也根本聽不進去。要盡量用簡短的話表述自己的意愿,話越短效果越好。

話語要簡單、明了,但不1定要大聲

不管說神馬事,都要針對事情本身,態(tài)度不要過激,假如孩子說話的聲音過高,您可以輕聲提醒他?;卮鸷⒆訂栴}的時候要簡短、誠實,假設針對這樣的問題"那個人真丑,他是不是1個怪物?",您可以回答"不,他是叔叔"。

不要隨便讓孩子道歉

假如問題太復雜太難以回答——"那個人怎么長那么大?"您可以簡單回答"我不曉得"或者"他生來就是這個樣子"。不要因此要求孩子道歉,"他只是在問1個問題,找尋答案而已,并不是想要針對神馬人,令人不安。他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周邊的人會聽到他說的話,假如您確定那個人聽到了孩子的話,并認為受到了侮辱,您可以替孩子向他道歉。

正面引導也許比訓斥更有效

糾正問題要采取柔和的辦法而不是責備。懲罰只會令孩子感到備受挫折,孩子會感到害怕甚至可能會激烈地反抗。相反,應當注重"引導、分散注意力或暫時忽略"等辦法。

在糾正孩子的時候使用正面的語言來引導孩子效果更好。假如孩子在醫(yī)院候診室大聲唱字母歌,與其簡單地命令孩子"不許再唱歌了",還不如推薦孩子"咱們來畫畫吧",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樣的推薦。

行動勝于言語

假如您說神馬孩子都聽不進去,就有必要采取行動了。1個2歲孩子的爸爸說:"我的孩子特別喜歡爬高,不論我怎么告訴他爬高太危險他都不聽,到最后唯1奏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把他從正在爬的東西上抱下來。最后他終于對爬高失去興趣了。"

分散注意力

有時候分散注意力的效果更好。舉個例子,假如您的孩子特別愛摳鼻孔,就不要讓他的手閑著,讓他的手中總是有玩具。當然,在孩子做出危險舉動的情況下您必須直截了當?shù)刂赋鰜?,假設在超市搖晃堆在1起的易拉罐,或者打其它孩子等。專家提醒說:"永遠不要忽視安全問題以及孩子的暴力舉動。"

放棄

放棄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假設孩子在超市的過道間跑來跑去,您最終可采取的辦法就只有放棄購物:也許您還沒采購完,但是有時候改變您的計劃比改變1個2歲的孩子要容易得多。

1段時間內的"聽之任之"

在某些情況下任孩子任意玩耍,不去管他反而是有好處的。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可是假如1定要干預的話,吵架也許會成為不可避免的結局。假設孩子、家務等等弄得您1上午都煩亂不已,心情早就糟透了,假如孩子這時候又開始在地上像蛇1樣爬來爬去,只要他高興,您就任他爬好了,這樣在出門的時候,讓他不要再任意"胡為",說不定他就會很聽話了呢。

沉默是金

孩子說臟話也是不容忽視的1個問題。"但是在孩子故意說臟話并期待您的反應的時候,沉默是最好的辦法,"專家提醒爸媽們。當然,假如孩子在靜靜的圖書館中突然大聲說"該死",您不可能對此做到無動于衷,您可以輕聲但堅定地告訴他"這個詞很不好,您不應當這樣說",然后在離開圖書館后再向他作解釋。

專家的幾點推薦:要看到事情發(fā)展的好的1面。好奇、沖動、沒有禁忌,這些都是孩子的財富,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并了解周邊的世界,在找尋自己的位置。

1:在家中要經(jīng)常使用文明用語并保持良好的舉止。平時大伙1般都習慣在自己家里時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再注重"大眾禮儀",其實這是錯誤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假如您對家人說話時總是使用不好的詞語,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會理解為神馬他就不能說臟話。

二:不要過于頻繁地踩剎車。不應當過多地去干涉他們,而應當允許他們犯錯誤,允許他們去嘗試哪些是可以做的,比如獨自站在小矮墻上,而哪些是做不到的,比如穿著爸爸的大皮鞋去點心店。不要在聽到孩子說"我想要"或"我能夠"的時候,總是用"不可以"來回答他,這樣會降低孩子對自我價值的意識。

三:多鼓勵孩子。只有當孩子做錯事時才予以關注是不對的,假如孩子的表現(xiàn)非常好,應當適時給與鼓勵,這會增加孩子的自信,有助于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四:了解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及心理需求,假如您必須要帶孩子去參加1個可能要持續(xù)1整天的婚禮,您可以讓保姆1起去,孩子的承受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需要的時候保姆可以照顧他。

三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


這3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家長們是萬萬想不到的。

誤區(qū)一:三歲看老

俗話說:“三歲看老”,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0-3歲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么教育都沒用了。

其實,這種擔心倒是多余了。據(jù)研究,雖然3歲前確實是孩子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但并不表示這時的大腦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神經(jīng)元的密度與大腦發(fā)育成熟并無直接關聯(lián)。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0-3歲的孩子語言能力非常差,詞匯量也非常少,但到了5歲后就會爆發(fā)式成長,10天便可能學到原來1年的詞匯量。

所以,家長真沒必要糾結于孩子的頭三年,讓孩子學這學那,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最好的教育便是通過有效的引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并進行重點培養(yǎng),這樣要比死磕孩子的前三年有用的多。

誤區(qū)二:總對孩子說不能

我們時??吹?,許多父母生怕孩子出問題,這也要管,那也要管,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教育千萬不要只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還要告訴他們如何做。比如,你不能與別的同學打架,但如果真的與同學有沖突怎么辦,如果同學打孩子怎么辦?要告訴他做到不首先挑事,不首先動手,如果真的起了沖突,要學會保護自己,萬不得已可以用武力保護自己,在適當?shù)臅r候要盡量尋求老師的幫助。

此外,要讓孩子不做什么事,家長首先要做到,這邊說了不能隨地吐痰,轉身自己就來了一下,這樣的”言傳身教“怎能教育好孩子。

誤區(qū)三:多多報興趣班

看吧,每到周末,鋼琴班、英語班、繪畫班……各類興趣班如同廟會,都是家長帶著孩子穿梭的身影。據(jù)統(tǒng)計,一二線城市平均每個孩子報2個興趣班。“沒辦法啊,這也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讓他以后更具競爭力!”大部分家長都會這么說。

可是,真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競爭力嗎,這么多興趣班里,有幾個是孩子真正愿意上的,有幾個是與他們興趣相結合的。

其實,孩子真正缺的不是特長的學習和鍛煉,而是我們真正的陪伴。有專家指出:幼兒階段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如果忽視孩子的心理變化,缺少與他們的溝通,孩子很可能變得叛逆、不聽話。

少報幾個興趣班吧,多陪陪孩子吧,多與他享受現(xiàn)在的快樂!

小編語:所謂“誤區(qū)”,無非是家長放不下”家長“的身段,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個體來看待,結果往往是“費力不討好”,反被孩子埋怨!所以,將選擇的自由交給孩子吧,這樣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父母吵架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網(wǎng)友“天天彤”:兒子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在老師眼里,他是個充滿暴力的孩子?!坝變簣@老師常常給我打電話,叫我管管兒子,甚至有一次還讓我把兒子接回家,以后不要去上課了?!痹瓉恚瑑鹤釉谟變簣@時,跟小朋友玩著玩著,就容易發(fā)脾氣,亂扔東西,用臟話罵同學,有時甚至會動手??墒莾鹤娱L得白白凈凈,很討人喜歡,看不出脾氣這么差。我很傷心,可是老師也不會冤枉孩子。

心理老師解答:的確老師不會冤枉孩子,可是孩子為什么看上去沒那么差的脾氣,實際又是另一回事呢,我想原因就出在你和你老公的身上吧,你也說過常常和老公吵架,而且你老公吵架的時候還會罵臟話。試想想,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會有什么效果?

父母吵架對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天塌下來了,他的安全感會受到很大沖擊。網(wǎng)友林家媳婦對此直接指責道“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看看這個孩子的父母都是怎么當?shù)陌 ?,網(wǎng)友御姐控坦言“孩子的性格一半先天一半后天發(fā)育的,這個孩子要改過來已經(jīng)有難度了”……

所以,如果想要改變孩子,那么身為父母的你們是不是先從自身找問題呢?調查發(fā)現(xiàn),與離婚相比,孩子對父母吵架的心理體驗更為明顯,受到的直接傷害更大。生活在父母經(jīng)常吵架、打架的環(huán)境里,孩子又怎樣會不受到影響呢?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瑣事分不清是非對錯。當各自總是試圖據(jù)理力爭的時候,就難有家庭的和睦。這個時候,家長們應該理性想想孩子了!

必看:你和孩子溝通,是想知道他的想法,還是為了教育他?


善可以激發(fā)善,愛可以激發(fā)愛。良好的親子溝通,對孩子當下和未來的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能夠讓父母的愛加倍地讓孩子感知,成為他以后面對人生風浪的力量。

“身為父母,你真的愿意聆聽孩子說話嗎?”

有媽媽說:“我知道聆聽他的心聲很重要??墒菫槭裁串斘一〞r間和他溝通后,他的作業(yè)依舊寫不好還是會錯字連篇?我白花那么多時間了?!?/p>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請這位先思考:“聽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并不真的想要了解孩子。聽,只是為了達到其他的目的,比如作業(yè)寫好,分數(shù)變高。然而遺憾的是,當父母在溝通之前心中已經(jīng)有了目的,就很難進入孩子的話題領域了,因為,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防御心理,認為父母和自己談話不是真的關心自己,只是為了讓自己功課好而已。

父母小課堂

1.給孩子提供一個被接納、尊重的氣氛

這樣孩子的精神才能放輕松,在愉悅感中學習。最新的大腦研究表明,人在有樂趣、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能力是最高的。

2.了解孩子為什么即使抄作業(yè)也會抄錯

在抄作業(yè)的過程中,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難導致他容易抄錯?有些孩子在抄寫英文字母p時,容易抄成q,這在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中比較常見,是腦部生理因素造成的。然而,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斷定為是態(tài)度不認真,“抄都要抄錯”。

3.聽孩子說話,做優(yōu)秀的陪伴觀察者

很多父母說到底,其實只是想要孩子聽自己的話,想要說服孩子。當爸媽沒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態(tài)時,就會很難聽到孩子的心聲。真正做好陪伴觀察者,才可能贏來孩子的敞開心扉。

父母小課堂

1.了解孩子大致的發(fā)展

不同年齡段孩子最主要的發(fā)展任務是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比較合適?如果父母愿意學習一點心理學的知識,他會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2.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

當父母將“聽孩子說話”的心態(tài)預備好之后,還需要學習親子之間的溝通技巧。比如用聆聽、同理心和正確的問話等。

“孩子不可能永遠都很乖?!?/p>

兩三歲的孩子是我們最頭痛的時候,他經(jīng)常把桌子上的東西都弄到地上,常常打破東西。看電視的時間超過了規(guī)定,還一直賴在電視面前不肯走。兩三歲,正是“貓狗都嫌”的年齡,也正是孩子探索、叛逆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阻止他,訓斥他,甚至打他,會令孩子感到羞愧:“我是錯的,我不乖?!?/p>

孩子是“最好的資訊收集者,卻是最差的詮釋者”。接受了媽媽的訓斥,如果他只是知道自己錯了,而不知道為什么,是會損傷他的自我認知的。

父母小課堂

雖然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講道理沒有用,但也有方法。比如孩子非要看電視,我們可以怎么辦?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定好規(guī)則

比如每次看電視不能超過30分鐘。

給孩子預備心情的時間

時間快到時提醒孩子:“還有5分鐘哦,5分鐘到了我就要關電視了?!边@是給孩子預備心情的時間,這樣孩子的情緒就不會太波動。如果媽媽直接說:“不準看了!”然后啪地把電視關掉,孩子的情緒沒有辦法立即恢復,那可能就會出現(xiàn)不愉快。

帶孩子去別的地方

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到了,媽媽可以先發(fā)出命令:“不要再看電視嘍!”通常孩子不會聽,還會繼續(xù)看電視,這時媽媽要走到電視前,溫柔地牽起孩子的手:“不要再看電視啦!”然后邊講邊牽著他去別的地方。

小貼士:當孩子表現(xiàn)得“很沖”的時候,正是他們內心脆弱、需要關愛的時候,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自己沒有平穩(wěn)的情緒,就很難再去安撫孩子。孩子一定是有原因才會煩躁的,而這個原因需要我們去尋找。

“愛和陪伴,是建立關系的基石,也是順暢溝通的奧秘?!?/p>

每天盡可能地陪伴孩子,用心地經(jīng)營親子關系。比如每星期計劃一次長時間的特別約會:帶孩子去一個地方,談一些話題,一起做些什么;每天在睡前保證留出時間與孩子聊天、讀故事。如果媽媽每天堅持這樣做,并持續(xù)一年,用心經(jīng)營的親子關系一定優(yōu)于前一年。

相關推薦

  •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爭吵、持拳相斗、扭成一團,是常見的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從吵到好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能力、體力、智力,切身體驗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學...
    2020-12-07 閱讀全文
  • 你再這樣獎勵孩子,只會害了他! 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
    2021-01-07 閱讀全文
  • 我和孩子吵了一架 前幾日,我和孩子吵了一架,而且吵得不可開交。事情是這樣的:一日孩子午休后起床,棟棟坐在別人床上穿衣服,本來走道很窄,正好滑天瑞不小心踩了他的新鞋子,給踩臟了,于是棟棟大呼:滑天瑞,你過來,把我的鞋子擦...
    2020-10-22 閱讀全文
  • 當孩子的行為傷害了你 專家提醒2歲孩子的爸媽:應當做好應對尷尬時刻的心理準備。為神馬呢?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開始展示自己的體能發(fā)展——但是,卻還意識不到有些事情或有些話并不適宜在公共場所做或說。這時就...
    2021-01-27 閱讀全文
  • 三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 這3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家長們是萬萬想不到的。 誤區(qū)一:三歲看老 俗話說:“三歲看老”,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0-3歲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
    2020-12-14 閱讀全文

孩子吵架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爭吵、持拳相斗、扭成一團,是常見的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從吵到好的過程中,孩子開始正確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能力、體力、智力,切身體驗自己和集體的關系,學...

2020-12-07 閱讀全文

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

2021-01-07 閱讀全文

前幾日,我和孩子吵了一架,而且吵得不可開交。事情是這樣的:一日孩子午休后起床,棟棟坐在別人床上穿衣服,本來走道很窄,正好滑天瑞不小心踩了他的新鞋子,給踩臟了,于是棟棟大呼:滑天瑞,你過來,把我的鞋子擦...

2020-10-22 閱讀全文

專家提醒2歲孩子的爸媽:應當做好應對尷尬時刻的心理準備。為神馬呢?因為這時候的孩子開始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開始展示自己的體能發(fā)展——但是,卻還意識不到有些事情或有些話并不適宜在公共場所做或說。這時就...

2021-01-27 閱讀全文

這3個誤區(qū)真會害了孩子,尤其是第一個,家長們是萬萬想不到的。 誤區(qū)一:三歲看老 俗話說:“三歲看老”,許多家長都覺得孩子0-3歲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大腦神經(jīng)元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把握不好,孩子以后再怎...

2020-12-14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