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態(tài)度影響孩子的未來
發(fā)布時間:2020-09-29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父母的態(tài)度影響孩子的未來
很多時候,有對比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出現(xiàn)了多大的錯誤。邊催著孩子起床變嘮叨,氣急敗壞的喊孩子去做作業(yè),這些事情是否經(jīng)常發(fā)生呢?也許,換一種方法,能收獲不同的效果。
場景一:起床
在一個家庭,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他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作為媽媽,總是會早起一點,自己梳洗完畢,然后就叫孩子起床,叫了幾聲,沒有反應,媽媽又去忙早餐了。過了10分鐘,回來發(fā)現(xiàn)孩子還沒有起床,就會說:快起床,再不起就遲到了!
媽媽一看時間,恐怕是要晚了,就把孩子拉起來,然后趕緊把衣服給孩子穿上,一邊穿一邊嘮叨:叫你早點睡你不聽,馬上就要遲到了,說了多少遍也不聽。
同樣一個家庭,同樣一個孩子,還是不想起床。作為爸爸,總是會早起一點,自己三下五除二,把自己的事情搞定,然后看好時間,輕輕搖醒孩子,說:寶貝,早上好……有時候,這個孩子會睜不開眼睛,有時候會含糊的說一聲:爸爸早上好,然后倒頭就睡。
爸爸在他耳邊說:我有一個小秘密告訴你,再過10分鐘你就要起床了,你還可以睡10分鐘……爸爸去準備早餐了,10分鐘后回到床邊,把孩子抱起來,正式擁抱一下,然后告訴孩子他的衣服放在床邊了。然后說,希望你15分鐘內穿好衣服洗臉漱口完畢,然后就去擺放早餐了。10分鐘后,孩子坐到了桌子邊,開始吃早餐了。
場景二:做作業(yè)
在一個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寫作業(yè)。媽媽也挺忙,一回家就叫孩子寫作業(yè),叫完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過了一段時間,就在廚房里大聲問孩子,作業(yè)做了沒有?起初孩子還會說:一會做。有過幾次這樣的經(jīng)歷,孩子懶得回答了,故意沒有聽見,繼續(xù)玩他的積木,畫他的畫。
這個媽媽就會氣急敗壞的跑過來說,你馬上把作業(yè)給我做了。孩子說,不做,我還想玩呢。這種話總會激怒了媽媽,“我告訴你,今天你不趕緊把作業(yè)做了,明天老師收作業(yè),看你怎么辦!”,然后就摔門而去。半小時后回來,一切照舊。
同樣一個家庭,每天孩子都不想寫作業(yè),爸爸也挺忙,不過孩子回家后,爸爸不會讓孩子馬上寫作業(yè),而是說,你先玩20分鐘,然后再寫作業(yè)。孩子興奮的跑去玩積木了。10分鐘后,爸爸過來提醒孩子說,親愛的,你還有10分鐘的時間可以玩,然后就要寫作業(yè)了。
10分鐘后,爸爸過去一看,孩子還在玩,就說,來,咱們該寫作業(yè)了,停止你手邊的工作。孩子說,爸爸你先等等,我把這個樓房搭好就來,爸爸同意了。爸爸等著孩子完成了手上的工作,牽著他離開了玩具的地方,來到書桌前,問孩子,你打算先完成語文還是數(shù)學,孩子做了一個選擇。
反思
雖然孩子還是不能聽見鬧鐘就起床,雖然孩子還是不愿意回家就主動做作業(yè)。但是,未來的發(fā)展會是什么樣子?我相信,如果這位爸爸管理這個孩子,這個孩子遲早有一天會自覺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許會是在小學中年級、高年級、甚至是初中二年級,可是早晚又有何妨?
這種時候遲早會來的!如果這位媽媽繼續(xù)用原有的方式去帶孩子,孩子會怎么發(fā)展?孩子仍然會玩,孩子會想辦法逃過媽媽的訓斥---當然,這只是小學階段。
初中后,孩子無需害怕媽媽了,可能會用語言反擊,行為反擊,甚至是過激行為來反擊——孩子以后會如何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孩子?孩子周邊的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幸福感會是怎樣?不說,想來大家也能猜出來。
這就是態(tài)度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把這種好的態(tài)度賦予一些教育理念,可以這么去看這個問題?!緁Z76.COm 工作計劃之家】
爸爸允許孩子先玩20分鐘,這是賦予孩子游戲的空間,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爸爸提前10分鐘提醒孩子,是讓孩子有一個提前的心理準備,不至于一下子面對不想做的事情發(fā)生沖突。
時間到了,爸爸仍然同意孩子完成手中的工作,是尊重孩子的勞動成功,寬容孩子無法馬上做到。爸爸最后牽著孩子到書桌邊,請孩子選擇先做什么,而不是反復說,現(xiàn)在你該作業(yè)了,更沒有警告他要好好完成作業(yè),這是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同時不給他壓力讓孩子恐懼。
有時間的管理,有選擇的機會,有尊重的態(tài)度,有寬容,有不傳遞恐懼,相信這個孩子比另外一種教養(yǎng)方式所帶來的狀態(tài)會好很多很多,孩子的心態(tài)、安全感、責任感、動機轉移都會非常好非常好。
養(yǎng)孩子,就是把孩子當人對待,你沒有權利去控制他,你沒有權利去恐嚇他,你只有義務去幫助他們做好,用人應該擁有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父母的心態(tài)決定家庭和孩子的未來
父母的心態(tài)決定家庭和孩子的未來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成就非凡,有人卻碌碌無為?關鍵問題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積極的思維方式會使人產(chǎn)生積極心態(tài),會使人有奮斗的目標和行動的動力;而消極的思維方式會使人產(chǎn)生消極心態(tài),心態(tài)消極的人會為自己的懶惰和不作為找出各種借口。所以,人的思維方式和心態(tài)不僅決定了他一生要走的路,而且還決定了他的家庭和子女的未來走向。
對待家庭的思維方式
1.積極的人
一個心態(tài)積極的人,面對自己的家庭時會努力去經(jīng)營,總是會把家庭氛圍搞得有聲有色。當遇到困難時,總是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如果出現(xiàn)錯誤,首先會從自身找原因。當對自己的生活狀況不太滿意時,積極的人會不斷努力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生活現(xiàn)狀,進而達到提升生活質量的目的。
2.消極的人
一個心態(tài)消極的人,面對自己的家庭時會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態(tài)度。當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不好時,會埋怨自己的命不好。當家庭出現(xiàn)不和諧因素時,總認為自己找錯了人。當看到別人超過自己時,總認為自己的時運不濟。許多女性總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老公身上,希望老公能給她帶來更好的生活。而許多男性總認為自己找的老婆不出色,不能為家庭發(fā)揮作用。夫妻間發(fā)生矛盾時,從來不找自己的原因,總認為是對方的錯。
對待孩子的思維方式
1.積極的人
積極的人,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出現(xiàn)問題時,會通過學習,想辦法去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當孩子的學習不好時,積極的人會查找自己的原因,反思家庭教育的對錯,不輕易埋怨孩子和老師。他們不會對孩子隨意發(fā)火,會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改善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心態(tài)積極的人,總是能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給予孩子鍛煉的機會,他們會鼓勵孩子去做好每一件事,并與孩子成為最好的朋友。因此,心態(tài)積極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心態(tài)也很積極,性格很陽光、很隨和,他們會有很強的上進心,會立志成為有作為的人。
2.消極的人
消極的人,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出現(xiàn)問題時會對孩子發(fā)火,并表現(xiàn)出許多夫奈。他們會把孩子學習不好歸結于孩子自己不努力和沒有遇到好老師,他們從沒有想過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出現(xiàn)了問題。在面對孩子時,消極的人總是會看到孩子的缺點,并不自覺地處處打擊孩子,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因此,心態(tài)消極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更多地繼承了父母的消極心態(tài),性格不好,心眼小,沒有上進心,很容易叛逆。
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
1.積極的人
積極的人會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鼓勵孩子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并期望孩子能更全面的發(fā)展。當孩子學習成績不錯時,他們會著眼于孩子的未來,盡量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成為有理想、有自信、有擔當?shù)娜恕.敽⒆釉谀骋恍┓矫娉霈F(xiàn)不足時,積極的人會因勢利導,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發(fā)展方向,并且會不斷改進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因此他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消極的人
消極的人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會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孩子的短處相比。他們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對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當孩子的學習比較好時,他們會沾沾自喜。對于孩子的未來,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能當大官,發(fā)大財。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跟不上時,不從孩子和家庭教育自身找原因,總是寄希望于通過外力來幫助孩子,比如報很多補習班。當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無法改善時,就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爭氣,進而怨天尤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如果父母是一個善于學習、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他們的孩子也會在錯誤中不斷完善自己。如果父母性格不好,脾氣暴虐,他們的孩子將來不是膽小怕事,就是脾氣暴燥。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許多性格特點和為人處事方式,都會在孩子身上得到體現(xiàn)。
雖然每個家庭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不一樣,但待人處事方式和行事風格很有可能是一樣的。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不一定會有積極的心態(tài),因此,他們也有可能會培養(yǎng)出不學無術、一事無成的孩子。而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父母如果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未來的生活,并影響自己的孩子努力向上,孩子也會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努力奮斗,進而逆襲,成為令人欣賞的人。
所以,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積極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遠比一個充斥著負能量和悲觀情緒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更健全,心態(tài)更健康,更有上進心,更容易成功。
4個父母絕不能犯的忌諱,影響孩子成績與未來!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當孩子走進學校開始,他們的老師就再是父母,而是站在三尺講臺上的那個人。很多家長可能不覺得,但這是事實:老師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巨大,等同于父母給孩子的影響。有這樣一個說法:被老師喜愛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成績也更加優(yōu)秀,而被老師忽略的孩子,不僅會成績下降,出現(xiàn)自卑情緒,在人際交往上也容易有障礙,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會自暴自棄。
作為家長在和老師溝通交流時,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不該做呢?首先,下面這五個忌諱,一定不能犯。
1.沒搞清楚事情之前和老師吵鬧甚至動手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寶貝,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往往愛子心切,一時焦急憤怒都是正常的,但是在去學校討說法前,務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清楚,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主動道歉,如果是別的孩子犯錯了,盡量心態(tài)平和地和老師反映情況,讓老師幫助協(xié)調處理,如果是學校和老師的問題,可以協(xié)商解決處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理解和寬容的態(tài)度十分重要,這樣會給老師留下很好的印象,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和老師大發(fā)雷霆,會讓老是覺得家長無理取鬧,這樣的負面影響對孩子是十分不利的。
2.不把學校、老師的規(guī)定當回事
對于學校和老師的規(guī)定,例如不讓帶手機去學校,禁止無故遲到早退等等,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家長需要做的不是盲目地順從孩子的心意,跟學校和老師作對,幫助孩子調整心態(tài),配合這些規(guī)定,不僅有助于老師工作的開展,對于孩子日后適應環(huán)境,自我調節(jié)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不參加家長會、不和老師溝通
孩子的教育,第一負責人應該是家長,而作為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和孩子在一起的老師自然是最了解孩子的一舉一動的,老師希望和家長建立聯(lián)系,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這個渠道就是家長會。
因此家長工作再忙,也務必抽時間去參加家長會,如果實在無法抽身,也最好定期和老師溝通,否則如果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都是不重視的,老師也會覺得心有余力不足。
孩子最后的成長狀態(tài),是家長、老師、社會三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不與老師溝通,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一個整體把握,自然很難因材施教。
4.以領導姿態(tài)面對老師
現(xiàn)在很多家長會覺得,教育是服務行業(yè),交了學費,老師和學校就聽該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服務,但是教育并不是服務,或者說不是單純的單向服務,而是心靈的引導和滋養(yǎng)。
對待老師最好的態(tài)度是尊重和信任,只有這樣才能激活老師內心深處最崇高的情感,讓老師更加安心放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用心培育孩子,給孩子最優(yōu)質的教育。
切忌,以領導的姿態(tài)面對老師。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學會和老師平和、融洽地相處,共同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快樂地成長空間,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孩子美好的明天!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剛出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單純可愛??蔀楹坞S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演變出了不同的性格。眾所周知,除了遺傳因素環(huán)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外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則最為深遠。
離園活動時,小朋友正在書寫數(shù)字,王立惠的爸爸來接他時還剩一點就寫完了,李老師便讓家長稍等一會兒。就在這時,我們班的“小淘氣”姜建宇小朋友就開始搗亂了,時不時動動王立惠的筆和本,影響小朋友寫字。李老師發(fā)現(xiàn)后變出聲制止了他,可李老師剛轉過身姜建宇又開始搗亂了。這下王立惠的爸爸發(fā)火了,沖著自己的孩子吼道:“你是不能揍他?笨死吧,就老實在那兒讓人欺負?!崩罾蠋熞姞钸B忙上前調和,讓孩子爸爸消消氣。孩子們見狀都嚇得鴉雀無聲
,王立惠唯唯諾諾的躲在李老師的身后一言不發(fā),好似下一刻爸爸的巴掌就會落到自己身上似得。就這樣李老師安撫了王立惠爸爸好長時間才讓家長壓下火來,帶著孩子離開了。這樣讓我從中看到了王立惠小朋友性格形成的原因。正是因為爸爸的火爆脾氣導致了孩子膽小內向的性格。第二天,孩子來園后我特意詢問了他,爸爸在家中經(jīng)常發(fā)火嗎?孩子點了點頭。這更加印證了我的想法。
本以為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可是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王立惠小朋友變了,經(jīng)常會有小朋友跑到老師跟前告狀說王立惠打他了?;顒訒r間也時常能看到他違反活動規(guī)則與他人打鬧的場景。但一點到他的名字卻依然是那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很明顯孩子聽了家長的話,開始慢慢變成原本那個自己不喜歡的他。
孩子的性格形成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相當大。如果早期教育能給孩子以足夠的關愛,讓他在被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就會勇敢、自信,懂得和別人友好交往,自然沒有人敢隨便欺負他;相反,如果家人之間行為粗野,經(jīng)?;ハ嘀肛煛⒈г?,動不動就惡言惡語,甚至暴力相向,孩子就會膽小怕事,被人欺負也不敢吭聲。當然,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當被欺負的負能量積累到極限,就會爆發(fā)出來,這時,角色就會轉換,總被欺負的孩子就會突然變成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好戰(zhàn)分子”。
作者:于福寧來源: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新牟幼兒園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
不是離婚對孩子有影響,而是離婚后,父母對離婚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間的看法、父母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態(tài)度以及社會對單親孩子的看法會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父母對待離婚的態(tài)度會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婚后,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愛孩子。
父母離婚時常常會對孩子說:父母只是分開來住而已,對你的愛還會和過去一樣,不會改變。但話是這么說,事實上是,父母離異后,常常由于種種原因——或是因對對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條件所限,總之,對孩子的照顧和關愛與過去會有很大不同。因此, 會讓孩子產(chǎn)生失落的感覺,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當然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傷心,刻意營造"爸爸媽媽愛你"的假象,這樣的話,對年齡較小的孩子還能說得過去,但對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一下就能識破這份愛的虛假與不真實。而這種愛的謊言被戳穿后,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孩子會覺得,爸媽真的是不愛自己了,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讓他們覺得很受傷,很難過,進而覺得無所依靠,沒有安全感 ,甚至對社會的看法都會改變,這樣的影響就是爸媽離婚后不恰當?shù)氖緪墼斐傻?,相信這種局面,誰也不愿意看到。因此,父母離異后,保持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無法保證的話,也不要刻意回避,可以適當和孩子說明,盡量取得孩子的理解與信任,而不要欲蓋彌彰,那樣的話,得不償失。
2、離婚后,父母是否能給孩子一個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謂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與離婚前的生活相比,不會比原來的生活更糟,起碼要持平的狀態(tài)。讓孩子不會因父母的分開,由其中一方單獨撫養(yǎng),而生活水準一落千丈,那樣的話,生活的落差,一定會導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狀態(tài)不單指物質條件,還包括人際交往的狀況。有些夫妻離婚后,由于婚姻關系的改變,不愿見人,怕人問,因此,就封閉自己的生活交際圈子,中斷自己與朋友、親戚的聯(lián)系,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因為Ta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封閉的,禁錮的,當然不會開心的。因此,父母離婚后,應該保持智慧的覺知、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引領孩子進行正常的交往、交際——和朋友間的,和親戚間的,讓孩子的生活圈子不會因父母的離異而受影響,而是更開朗,見識更多,人生更加豐滿。
3、離婚后,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對彼此
有些夫妻離婚后,對對方牢騷滿腹,怨恨異常。這樣的態(tài)度,難免會影響到孩子,他們夾在父母之間左右為難。試想,無論爸媽,縱然有再大的不是,畢竟是自己的至親,哪個孩子愿意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說彼此的壞話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會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經(jīng)離異的爸爸或媽媽,這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殘酷和滅絕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離婚而深受其害的話, 離異的夫妻就要收起對對方的怨恨,不要說對方的壞話,而是要維護對方的形象,樹立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這樣,讓孩子覺得,父母離婚只是因為他們不再相愛了,而不是爸爸或媽媽的這不好那不好,繼續(xù)維持父母在他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十分重要。
在這一點上,離婚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要學習一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媽媽。雖然奧巴馬的媽媽蘇托羅18歲生下奧巴馬。
奧巴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奧巴馬獲得了兩個求學機會,一個是紐約新學院大學提供的足夠一家三口在紐約生活的優(yōu)厚獎學金,一個是去哈佛大學讀經(jīng)濟學博士,老奧巴馬毫不猶豫地去了哈佛,他對蘇托羅說:“我怎么能拒絕最好的教育呢?”
這是1961年,而1964年,蘇托羅提出離婚,老奧巴馬沒有異議。此后,老奧巴馬帶著另一個美國女子去了肯尼亞老家工作。
看起來,蘇托羅有很多理由對老奧巴馬憤怒,她一邊帶兒子一邊求學,生活非常拮據(jù),而且自他們離婚后一直到1982年老奧巴馬遭遇車禍去世,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此外,老奧巴馬也沒支付過贍養(yǎng)費,雖然媽媽也沒有提出要贍養(yǎng)費,但這個父親畢竟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
然而,蘇托羅沒有表現(xiàn)過對老奧巴馬的憤怒,也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說過爸爸的壞話。每當和兒子談起他的爸爸,蘇托羅說的都是優(yōu)點。她對奧巴馬說,他爸爸聰明,幽默,擅長樂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給奧巴馬陳述事實,可能希望兒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談的都是優(yōu)點,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她的這種方式都收獲了很好的結果——她說的老奧巴馬的這些優(yōu)點,奧巴馬身上都有。
不僅如此,或許更重要的收獲是,媽媽這樣談到爸爸,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父母離婚給奧巴馬帶來的心理上的沖擊。他的內心不僅不必分裂,還學到了豁達,并且也學會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積極的一面。這可能是奧巴馬現(xiàn)在展現(xiàn)出的樂觀性格的重要緣由。
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tǒng)后,在被問及“誰是你一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時,奧巴馬直言是自己的母親,并動情地回憶了早已逝去母親,他說“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于她”。同樣是離異的父母,奧巴馬的媽媽以她的大度和樂觀,在兒子心目中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父親形象,而這一形象的塑造,最終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奧巴馬了——奧巴馬沒有因為父母的離異,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而自卑、怨恨,而是樂觀向上,自信負責,最終當上了美國的總統(tǒng)。因此,對于離婚的父母來說,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說對方的壞話。
4、離婚后,尤其是媽媽是否愛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無論怎樣,離婚終究是不開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離婚的原因,是因為情變,或是丈夫的出軌,妻子“被離婚”,離婚屬無奈之舉。這樣的話,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憤懣,覺得情感被騙,生活無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淚洗面,倍受打擊,沒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這種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話,即使不說丈夫的壞話,孩子也會把“帳”算在爸爸頭上,認為由于爸爸的壞才導致了媽媽的苦,會對孩子的心理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對于離婚的媽媽,一定要重新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早日擺脫舊日生活的創(chuàng)作,走出陰影,學會愛自己,觀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興趣點和自信感,這樣的話,孩子看到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媽媽,他的生活才不會受到影響。
四種類型父親影響孩子未來前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新書中論證說,你在職場中是獲得成功還是失敗與你擁有一位什么樣的父親有關。超級成功型父親如果你是超級成功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會表現(xiàn)出一種“受阻性”——出于對父親的叛逆心理,你的工作表現(xiàn)可能會遠遠不及你真正的能力,你在事業(yè)上可能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就。
“計時炸彈”型父親如果你是“計時炸彈”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會擁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取悅他人的能力。乍一看來這種能力對你的工作會有幫助,但是事實上在工作中你可能過分專注于取悅他人,而不敢與他人有直接的沖突或者提出異議。
被動型父親如果你是被動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在情感表達上會有障礙。在一個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環(huán)境中,能否與同事有足夠的情感交流十分關鍵。
缺席型父親如果你是缺席型父親的兒子,你在與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層人物互動方面可能會出現(xiàn)障礙,你很容易對上司產(chǎn)生敵意和憤怒。而且,你可能會有打擊同事的傾向,并且常常會有憤怒情緒。
如何做一個好的父親?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親拘泥于所謂教育的內容和原則,而忽視了教育的時機和方式,把與子女的關系搞得很僵。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家長向子女傳遞情感的過程。有位父親曾對我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隨時隨地糾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親的職責?!彼?5歲的兒子卻說:“我覺得父親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我,在他眼里,我渾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沒有了快樂。”當一個父親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種責任、怕別人說自己不盡責時,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愛和溝通能力。這樣的教育缺乏良好關系的認可。
在多數(shù)家庭里,父親熱衷于扮演權威的角色,使教育成為一廂情愿的事,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權威會受到挑戰(zhàn)。心理學家認為,父親首先要與孩子分享情感,不能總是充當指導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須有良好的親密關系作基礎,關系的影響力大于教育的內容。
父親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最好時機是孩子兩歲以后。這時,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進入母子關系圈中。在西方,讓兩歲的孩子擁有單獨睡房已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
第二個關鍵時期是孩子6歲時。這時,父親要積極參與家庭的互動和規(guī)則的建立。獨生子女給家庭關系帶來許多挑戰(zhàn),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系得到平衡。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個關鍵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親來,在外慣了的父親更易于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在傳統(tǒng)文化中,父親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于闖天下,把孩子留給母親。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導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由于獨生子女的關系,現(xiàn)代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非傳統(tǒng)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F(xiàn)代父親的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怕孩子長大后與他們分離,因而甘愿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內心困惑中摸索著成長。
3種類型父親影響孩子未來前程
“計時炸彈”型父親
如果你是“計時炸彈”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會擁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取悅他人的能力。乍一看來這種能力對你的工作會有幫助,但是事實上在工作中你可能過分專注于取悅他人,而不敢與他人有直接的沖突或者提出異議。
被動型父親
如果你是被動型父親的兒子,你可能在情感表達上會有障礙。在一個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環(huán)境中,能否與同事有足夠的情感交流十分關鍵。
缺席型父親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親的兒子,你在與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層人物互動方面可能會出現(xiàn)障礙,你很容易對上司產(chǎn)生敵意和憤怒。而且,你可能會有打擊同事的傾向,并且常常會有憤怒情緒。
如何做一個好的父親?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許多父親拘泥于所謂教育的內容和原則,而忽視了教育的時機和方式,把與子女的關系搞得很僵。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家長向子女傳遞情感的過程。有位父親曾對我說:“養(yǎng)不教,父之過。隨時隨地糾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親的職責?!彼?5歲的兒子卻說:“我覺得父親從來就沒有喜歡過我,在他眼里,我渾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沒有了快樂?!碑斠粋€父親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種責任、怕別人說自己不盡責時,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愛和溝通能力。這樣的教育缺乏良好關系的認可。越是這樣,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產(chǎn)生逆反心理。
在多數(shù)家庭里,父親熱衷于扮演權威的角色,使教育成為一廂情愿的事,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權威會受到挑戰(zhàn)。心理學家認為,父親首先要與孩子分享情感,不能總是充當指導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須有良好的親密關系作基礎,關系的影響力大于教育的內容。
父親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最好時機是孩子兩歲以后。這時,父親可以像一個“討厭”的第三者,進入母子關系圈中。在西方,讓兩歲的孩子擁有單獨睡房已是一種促進兒童心理成長的共識。中國的孩子跟母親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說,許多兒童的心理問題都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
第二個關鍵時期是孩子6歲時。這時,父親要積極參與家庭的互動和規(guī)則的建立。獨生子女給家庭關系帶來許多挑戰(zhàn),父母與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種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關系得到平衡。父親要對孩子好,必須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個關鍵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親來,在外慣了的父親更易于接納和認同孩子的獨立。在傳統(tǒng)文化中,父親常常是家庭的邊緣人,他們樂于闖天下,把孩子留給母親。這樣的父親喜歡回來誘導成年的男孩離家,和他一同涉難犯險,體味人生。由于獨生子女的關系,現(xiàn)代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非傳統(tǒng)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領路人?,F(xiàn)代父親的潛意識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們怕孩子長大后與他們分離,因而甘愿聽憑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內心困惑中摸索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