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兒,你從哪里來?
發(fā)布時間:2020-09-22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幼兒園在哪里教案 你很特別幼兒園大班說課稿一天中午,隨著蘇老師推開門,掛在教室頂墻上的裝飾花、小鳥掛件在剎那間飄動了起來,孩子們見了,歡笑著,不停地叫著:“噢……,小鳥飛啦……”“噢……起風了”,看著孩子門興高采烈地模樣,我想,關(guān)于風的問題,也許可能就是孩子的興趣熱點,可以激發(fā)他們觀察自然的興趣,發(fā)展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于是,我就給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風是從那里來的呢?”,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了:有的說是天上的神仙吹出來的氣,有的說是從海洋上刮過來的……對于幼兒的回答,我并沒有給予回答,而是提出了一個要求,請孩子們?nèi)ナ占P(guān)于風的一些資料,然后再來討論。
在孩子知道風的形成之后,通過制作風車和玩風車游戲,讓幼兒想想為什么風車有時轉(zhuǎn)得快,有時轉(zhuǎn)得慢?讓幼兒體會到空氣流動快,風就大;空氣流動小,風就??;還通過放風箏,幼兒真實地感受風的存在和風產(chǎn)生的力量;通過找找風在哪里,使幼兒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風的存在:我看見樹葉在抖動;大風把我家曬的衣服給吹走了;風把門給帶上了;風會翻書;風吹來的時候,小風鈴就叮叮當當?shù)仨懥?;我的頭發(fā)給風吹亂了……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交流著,在他們純凈的眼神中閃現(xiàn)著因發(fā)現(xiàn)而喜悅的光芒。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6篇
不容爭辯,當我們化身為孩子們的老師,我們需要經(jīng)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總結(jié)分享,而教育筆記可以豐富老師授課經(jīng)驗,提高主觀能動性。優(yōu)秀的教育筆記范文有哪些呢?急你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6篇”,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請收藏。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 篇1
今年寒假,我讀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一書,受益匪淺,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該書是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匯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余年教學經(jīng)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guān)系、教師與家長關(guān)系、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讀后令人深受啟發(fā)。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wèi)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采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臟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蛘咭笏耗惚仨毎炎约赫蓛簦▏绤柕鼗蛘邷睾偷兀!薄暗谝痪湓捠窍蚝⒆佣淅镙斎虢處熢u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輸入教師指令?!边@兩種方式,王曉春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干涉式教育”,并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yè)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么怎么辦呢?王曉春老師結(jié)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此外,王老師還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yī)生與病人的關(guān)系,但缺乏醫(yī)術(shù)的話,并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yī)生還需要有專業(yè)能力,能對癥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chǔ)上進行研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么,他的智力類型是什么,他的思維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難到底在什么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lǐng),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每每看到這本書里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氣憤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guān)系,教師與家長關(guān)系,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復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我常常想: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并不陌生,卻又那么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shè)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tài),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shù)”,在發(fā)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guān)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作為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 篇2
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chǔ)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已發(fā)表的專著有《尋找素質(zhì)教育的感覺》、《開辟素質(zhì)教育的綠地》、《走進孩子的心靈》、《家庭教育難題會診》、《家教參謀》等十余部。經(jīng)常在報刊發(fā)表家教研究文章,多次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做家教專題講座。多年來應邀給全國各地家長及老師做報告,目前已達數(shù)百場,受到廣泛好評。
多年的家教研究、咨詢、培訓工作,使他在家教領(lǐng)域顯示出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洞察力,并致力于幫助家長解決當代家教難題,被廣大家長稱為“家教救星”.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精選了100個小學發(fā)生的真實案例。全書五個部分,分別就“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guān)系、教師與家長關(guān)系、管理問題”的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熱門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深入淺出,入情入理,發(fā)人深省,每每閃爍著王老師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本書既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師進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案例1:“宇”是一個新生,文化基礎(chǔ)比較差,上課基本上不聽講,上課看漫畫書,老師沒收了也無所謂,考試成績不及格,但足球技術(shù)還算不錯。宇的班主任misspuck老師就用心教育他、關(guān)懷他,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的班級里也遇到這樣的學生,思路和做法和misspuck老師差不多,認為用心靈感化心靈,學生就會慢慢變好。
但王曉春老師指出這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工兒的普遍弱點。我們的思路:“學生學習不起勁,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一旦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就會努力學習,而且能學好”.這種已經(jīng)公式化了,不是教育的智慧,經(jīng)不起推敲。因為學生從家長和老師天天的說教中早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學生口頭上和心里都知道但學習還是不起勁,特別是差生,這是問題不是單單就是愛心就能解決的?,F(xiàn)在的學生一點都不缺少愛,家長給他們的愛太多太多了。“愛”不能包治百病,雖然有愛心的教師才能做好教育,但愛不屬于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想解決問題,老師要給家長和學生提供理智的、智慧的、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所以現(xiàn)代的老師在遇到家長和學生的問題中要牢記教育智慧和愛心同等重要。
首先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第一印象是“智慧”二字。是的,智慧,教師在工作中除了要有扎實的知識和一份對孩子的滿滿的愛心之外,還要有智慧。而這種智慧,并不是多聽其他教師的講解或是上網(wǎng)多查相關(guān)的知識就可以擁有的,那么這種智慧從哪里來呢?
智慧來自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必須時時站在學生角度上來思考問題: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當我們設(shè)身處地地多替孩子們想想,師生彼此間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寬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時也會讓師生多收獲一份快樂和欣幸!教學中,我們?nèi)绻芏紫律韥?,認真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知道他們?yōu)槭裁茨菢酉耄拍芨鶕?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最優(yōu)化。在研究、了解學生的基礎(chǔ)上去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指導班級工作。
智慧來自善思。沒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會簡單,甚至是野蠻。在我們的身邊,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樣,每天在疲憊中掙扎,難以享受作為班主任教師的幸福和愉悅,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們?nèi)鄙俚木褪撬伎?,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關(guān)注教育現(xiàn)象、會靜心思考、會潛心體會。不僅遇到問題要盡心思考,事后還要善于反思??鬃诱f“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訴我們,要有反思的習慣。反思,能使自己對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夠,還有待改進,該如何改進。如果一個老師從來都不反思的話,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遠也不會向前邁進哪怕一步。反思,是改進的源泉。沒有反思,哪來的改進策略?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也許是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問題。但是,走進《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使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與動力。讓我明白了沒有教育智慧就沒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堅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師的信心,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在實踐中執(zhí)著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將從中汩汩生成。
1、愛不屬于專業(yè)能力(雖然它對于教師是必須的,非常重要)。愛,誰不會?家長對孩子的愛,難道比教師對學生的愛少嗎?為什么他們反而常常求老師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nèi)鄙俚牟皇菒?,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學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2、沒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緒化的教育,是教師素質(zhì)提高的最大的障礙。
3、成功的關(guān)鍵不是知道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尋找答案。
4、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盡可能周全地了解情況,占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zhuǎn)),然后根據(jù)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shè)(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了,于是采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jù)反饋回來的干預結(jié)果,調(diào)整假說,調(diào)整診斷,調(diào)整藥方??如此循環(huán)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5、我們把習慣“審視自己思維方式”的教師稱之為“反思型教師”.反思型教師才是名副其實的專業(yè)人員。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 篇3
《你的權(quán)利從哪里來》讀書筆記范文
艾倫·德肖維茨所著《你的權(quán)利從哪里來》系統(tǒng)論證了“權(quán)利從哪里來”這個富有深意且爭論不斷的法理學命題。這一通俗權(quán)利理論切入問題的角度依舊是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之爭。從形式上看,區(qū)分二者的標志是權(quán)利來源于法律之外——造物主和自然,還是法律本身。而德肖維茨立足于自然法學派的“自然權(quán)利”和實證法學派的“實定權(quán)利”之外,將權(quán)利定義為“培養(yǎng)權(quán)利”,即經(jīng)驗權(quán)利理論。德肖維茨用親切平實的文筆,論據(jù)充分,觀點直抒胸臆,提出了權(quán)利來源于經(jīng)驗尤其是不義的經(jīng)驗,人們要做的是從這些不義經(jīng)驗中學習,總結(jié),反思以致修改或者提出新的權(quán)利,防止重大惡行的重演,從而使人類社會更加接近于公平正義。
1、權(quán)利來源于造物主嗎?
如果權(quán)利出自“上帝之手”,且世間只有一個造物主,那么權(quán)利將神圣而不可剝奪,并不受時空更迭的影響。然而面對同一個上帝,不同的人群所獲得的待遇卻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國種族隔離的時代,蓄奴的權(quán)利,乃至當奴隸的權(quán)利,據(jù)說是來自造物主的圣經(jīng)。在同一個上帝面前,黑人所得到的并不是所謂的“人人生而平等”而是劣等?!丢毩⑿浴返钠鸩萑酥唤莒尺d曾經(jīng)協(xié)助起草了弗吉尼亞州的《奴隸法典》,否認黑奴擁有自由權(quán)利與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懷疑“黑人……在肉體與心智上的稟賦劣于白人?!?/p>
或許這些觀念在當時的美國社會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現(xiàn)在看來其變化則顯而易見。諸如此類,在同一個上帝面前不同種族得到完全不同兩種待遇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日耳曼民族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胡圖力量所造成的盧旺達種族滅絕等等,這些惡行的組織者往往會以上帝的名義聲稱這是造物主賦予的權(quán)利,然而但凡理性的人都會輕易識破他們的謊言。因此,權(quán)利并非神圣不可剝奪的,如果權(quán)利來源于造物主,那么會使權(quán)利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成為一部分人掩飾罪行的工具。
2、權(quán)利來源于自然嗎?
自然法學派認為自然法高于一切實定法,權(quán)利來源外在于實定的人類法律,是以某種方式衍生出來的。自然法假定了我們不可能獨自創(chuàng)造權(quán)利,權(quán)利本身存在于某處,身為人類,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出這個來源,所有的法律與權(quán)利都與這個探索過程有關(guān)。簡單來說就是“權(quán)利永恒不變,等待人們發(fā)現(xiàn)?!比欢斘覀冏穯枡?quán)利來源的時候,持自然法觀點的人會回答“權(quán)利最終來源于自然或者自然上帝”。
首先,權(quán)利無論是來源于造物主還是自然上帝,權(quán)利都是源于法律之外某個特定的客觀存在,而這個客觀存在則有很大的隨意性,會被某些人蓄意歪解。其次,自然從本質(zhì)上來講是價值中立的,無所謂好與壞。無論秉持“自然的都是好的”還是“好的就是自然的”哪一種觀點,都容易陷入“自然主義謬誤”或者“道德主義謬誤”,現(xiàn)實中的實然與理想中的'應然很難完全重合,現(xiàn)實中的情況往往要比想象中復雜的多。譬如自然法學派認為生命權(quán)是人類的一項基本自然權(quán)利,那么未出生的嬰兒是否享有生命權(quán)?如果他享有生命權(quán),那么是否侵犯了未出生嬰兒的生命權(quán)?如果侵犯了未出生嬰兒的生命權(quán),那么不是否就違反了部分懷孕婦女想的意愿,侵犯了她們的自由權(quán)?這些是自然法所說的生命權(quán)這一單純自然權(quán)利所不能解釋的,而經(jīng)驗權(quán)利理論所主張的根據(jù)人類經(jīng)驗討論權(quán)利的設(shè)定則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3.什么才是權(quán)利的來源。
外在之路走不通,回到法律自身尋找答案,又難免落入畫地為牢的陷阱,“對既有法律的判斷將缺乏依據(jù)”。在實證法學派看來,法律是實證的,權(quán)利的依據(jù)是民主程序,即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人的勝利。民主從不能被看作是世上最好的制度,而只能是世上最不壞的制度。保障大多數(shù)人的權(quán)利,有利于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和運行,但同時,在極端狀況下,易釀成“多數(shù)人的暴政”。遠到蘇格拉底之死,近到德國納粹以立法形式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前蘇聯(lián)對異議分子處理,無一不是民主之殤。權(quán)利,對于少數(shù)來說,只是一件那么輕易就被剝落掉的外衣。因此,處理好少數(shù)人的權(quán)利與多數(shù)人的意志兩者的關(guān)系顯得尤為重要。
(1)經(jīng)驗權(quán)利理論是惡行理論。
權(quán)利起源于最惡劣的不義,十字軍、奴隸制度、猶太人大屠殺、斯大林時期的饑荒與整肅、盧旺達種族滅絕等公認為是惡行的事件,人們從這些惡行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反思,修改或者提出新的權(quán)利,防止這些惡行的重演。
(2)權(quán)利取向是自下而上。
不同于亞里士多德“確定人們的權(quán)利或者理想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首先要探索出人類‘最可欲的生活方式’的性質(zhì)”這種自上而下的權(quán)利取向,德肖維茨認為權(quán)利取向應該是自下而上的,首先辨識出我們試圖避免重演的最大惡行有哪些,接著提問某些權(quán)利的喪失是否導致這些惡行的發(fā)生;如果權(quán)利喪失真會造成重大惡行,這樣的經(jīng)驗便能稱為強大的論據(jù),說明這些權(quán)利為什么建立。
(3)權(quán)利化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
源自經(jīng)驗的權(quán)利是不斷演進的,不斷變動的經(jīng)驗證明了對不斷變動的權(quán)利的需求。作者認為我們必須致力從事的,不是使權(quán)利臻于完美,而是不斷地提出實用的權(quán)利,使之跟上人類創(chuàng)造新一輪恐怖惡行的能力。
艾倫·德肖維茨對“權(quán)利來源于經(jīng)驗”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區(qū)別于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的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權(quán)利為何如此重要。我始終認為這一通俗權(quán)利理論相比較其他觀點而言,對于我們培養(yǎng)權(quán)利意識來的更加實在,也更有價值。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 篇4
教育教學觀支配著教師的教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決定著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由教師的教向?qū)W生的學轉(zhuǎn)化是現(xiàn)代的教育教學觀,現(xiàn)代教育教觀要求使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學生,著眼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即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所以說我們?nèi)绾胃淖兘逃虒W觀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課堂中我們?nèi)绾螌W生進行有智慧的教育呢?
教育的前提是理解,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學生的需要,教育才有針對性。不了解、不理解學生有時就容易出現(xiàn)“冤假錯案”。如:“遇到過個別學生不聽課的問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呢?其實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學生感到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自己已經(jīng)懂了,就沒有必要聽了,所以自己去主動探求別的知識。這類學生其實是很優(yōu)秀的,我們沒有必要批評他。也有個別學生是因為聽不懂教師的課,干脆不聽的,所以我們在課后應該及時摸清情況,對癥下藥”。
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不論教育工作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缺乏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者”。這是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它充滿著變化和問題。有位教育工作者對此有過生動的描述:課堂教學不是一潭死水,它應當像大海,永遠變幻,就是在寧靜的時候,也孕育著豐富多彩的波瀾。
是的,大海是富于變化的。課堂教學也莫不如此。
就像我們班里的孩子一樣,參差不齊什么樣子的都有,在我的課堂中就有一名學生很與眾不同:他上課時經(jīng)常是坐在那里一動不動,我對他真是想盡一切辦法,他經(jīng)常不帶學具,我就耐心的下課后多次提醒囑咐他,為了他能在課堂中動一動,我總是偷偷的幫他帶一套學具備用,上課時他要是沒帶我就拿出來讓他用,他的作品剛剛看出點眉目,我就及時表揚,起初效果不錯,他真開始動手了,好景不長,這招沒用了,他又開始了靜坐,當我問他的時候,他說我累著呢,或者說我不會,我想這孩子真不省心,怎么辦?沒辦法我就手把手的教,他看到我這樣,很無奈的自己開始動手了,呵呵,我成功了。顯然我為他付出的比別的孩子多!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興趣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結(jié)果。有些原本有興趣學習的學生,變得沒有興趣了!這跟老師課堂教學難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很有關(guān)系的,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中充分調(diào)動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夠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中都有所收獲。如:“我們班里有個孩子,上課紀律很差,不光自己經(jīng)常不完成作業(yè),還在別人完成作業(yè)時給人家搗亂,可是說是個讓人很頭疼的孩子,但一個小發(fā)現(xiàn),讓我覺得他在手工制作上是很有能力的,這個孩子很喜歡在課下,自己折點兒什么、粘點兒什么,效果還不錯,很多孩子愿意圍著看和他一起玩。上課時,我就發(fā)揮他特長,把他叫到實投下為學生演示紙造型的制作步驟,作品剛一成型,我就帶領(lǐng)學生們及時給予鼓勵的掌聲,他可高興了,還說以后的演示都由他來做,而且以后他的課堂紀律好像也好多了。”這就是我們把學生的興趣用智慧的教育方法展現(xiàn)了出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是人類的智慧,是獨立思考著的精神。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就在于人能夠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與實踐”。所以作為現(xiàn)代的教師,我們就要做有智慧的教育者,才能夠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和需要。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 篇5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話一點不假,《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一個個案例,以及王曉春老師的精辟點評,受益匪淺。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愛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在教育生活中,愛更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稅鄣慕逃分杏羞@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是無私的,是沒有功利性的。老師對學生一句小小的鼓勵,抑或是一個無意的微笑,都能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愛,并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他(她)身邊的人。
“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這是王曉春老師點評案例的標題之一,是啊,老師對每個學生老師都傾注了愛,但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身邊常常發(fā)生下列現(xiàn)象:學生病了,老師上門探望,課落下了,老師利用業(yè)余時間補上;學生在校內(nèi)跌了,碰了,老師能小心呵護,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這可能會令家長感動,得到同仁的稱贊。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能解決學生身上或者家庭當中真正存在的問題等。
學生之間打打鬧鬧和斗嘴絆腳,看似是小兒科,老師們習慣用簡單的談話和互相道歉來解決,卻很少會深度剖析矛盾發(fā)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還是和家庭環(huán)境有關(guān)?王老師告訴我們,學一點心理學,走進一點學生,多花一點耐心,走近學生的心里,這樣我們的收獲才會帶來驚喜。
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這個詞似曾相識,卻有點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地設(shè)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和自己多一份快樂。換位思考讓我不知不覺地走進孩子的心靈,看到他們細膩、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換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們零距離溝通的一條無障礙通道。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應當把陽光灑在他們每一個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們、研究他們?!币徽Z道出我們班主任比別人更要用心,不僅對每一個學生用心,要用心關(guān)注“優(yōu)秀生”“偏科生”“潛能生”“灰色兒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guān)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機會。老師的慧眼識金,能挖掘出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幫助其健康的成長。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量”,他們在發(fā)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
總之,《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中的“智慧”招數(shù)如天上繁星,就像一個海洋,它不是我一時之間就能理解和領(lǐng)悟的,還有待以后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實踐,慢慢地學習,慢慢地成長。
我從哪里來的讀書筆記 篇6
這本書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guān)系、教師與家長關(guān)系、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jié)選了100個發(fā)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點評和剖析,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為一個好的教師是多么不易,
讀一本好書,可以凈化一個人的心靈,豐盈一個人的智慧,開闊一個人的眼界。 王老師做教育確實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對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與激情,從而讓他對案例研究情有獨鐘,書中的一個個教學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來,而細細讀來,每一個案例是那么真實、科學、經(jīng)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師一樣,認為一個好老師只要有愛心,有耐心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在那些問題學生面前,即使一個老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如果沒有對他們進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們?yōu)槭裁磿羞@種行為,靠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開始思考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嘗試著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應的辦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們班的隨班就讀生,王瓊瑤同學是班中一位女同學,這個孩子智商不足,有時候自己都無法照顧自己,身上總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經(jīng)過她時,都要捂著鼻子走,還有人罵這個女孩子了,王老師常常見她低著頭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經(jīng)了解,這個孩子根本沒人管她,王老師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給她穿,現(xiàn)在這個女孩愛干凈也變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樂樂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的100個案例,無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會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實實在在的問題。王老師在對多篇的教學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體驗給我們做教師的一忠告:教師應形成研究與反思的習慣,要學會思考,學會理性思考。王老師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診斷,想辦法把原因和結(jié)果分析得深入淺出,讓人心服口服,應該說書中的每一個案例經(jīng)得起質(zhì)疑和推敲。我會好好的思索,細細的去品味感悟?qū)W習教育的智慧,把它應用的教學當中。
教育隨筆: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
教育隨筆: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
就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晝夜只有24小時”??蛇€有人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是擠出來的。還有人說:時間就是生命??磥砦业臅r間就是生活,抓住寶貴的生命,發(fā)展自己的未來。從蘇霍姆林斯基或其他人的話中,說明教師的工作是光榮的,責任是重大的,任務是艱辛的。所以教師們要充分掌握好時間,才不會與生活發(fā)生“摩擦起電”。
其實我認為,凡是會利用時間的人從來也不忙,他們做任何事情總是井井有條,辦起事情也是高高興興的。而不會利用時間的人總會埋怨時間不足,或是工作任務繁重,弄得自己整天灰頭土臉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只要有好的心情,一切皆有可能。
匆匆想起,年輕人為何心煩意亂呢?進入新環(huán)境后,對新工作無從下手呢?不知道是先從哪里下手,從何做起?我想這就是因為年輕人不會利用時間,像好多老教師一樣,他們之所以從沒有怨言,就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好了。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年輕教師的桌子太亂,他們?yōu)榱粟s一項工作而忽略了這個小問題。而好多老教師的桌子上卻只有一杯水,一支筆。以前我就是這樣的一名年輕教師。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學生的作業(yè),只有很小的一個空間可以使用,如果又有了新的工作任務時,往往使我無從下手,只能千方百計的騰出一點空隙來繼續(xù)工作。也正如豬一樣:只要有自己睡覺的地方就足可以。
不過現(xiàn)在好多了,桌子上的東西少了。如果說以前桌上的作業(yè)堆得是一座大山,那么現(xiàn)在就是小丘。我想,以后我的桌子上就會成為平原。
那么教師的時間是從哪里來的呢?我認為:一是要擠時間,二就是會利用時間。
幼師母親節(jié)教育隨筆---“我從哪里來”—課后隨感
導讀:總體上幼兒都明白媽媽是怎樣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我接著有問:“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什么樣?他們吃不吃東西呀?”幼兒搖搖頭說:“不知道”。接著我出示媽媽懷孕的剖面圖,向孩子講了寶寶在媽媽肚里的情形。也講到了媽媽通過臍帶把有營養(yǎng)的物質(zhì)輸送到寶寶的身體里,讓寶寶慢慢長大……
今天的主題活動是“我從哪里來”,而我覺得不僅應該讓幼兒明白自己是怎樣被媽媽孕育出來的,還應該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體會媽媽孕育生命的辛苦,從而促進幼兒關(guān)心親人的感情。
活動開始,我出示了有大貓與小貓、蝌蚪找媽媽的圖片讓幼兒說一說。孩子們七嘴八舌說是大貓與小貓寶貝玩,也有說是蝌蚪玩,也有說蝌蚪與青蛙媽媽玩等。總之是引出了“媽媽”這個詞。
第二步,我說:“動物離不開媽媽,小朋友們能離開媽媽嗎?”“為什么?”孩子們大致說到了:我是媽媽的孩子;媽媽保護我;媽媽給我買好吃的……我接著又問:“那你們知不知道媽媽是怎樣把寶寶生出來的?”幼兒有的說:“是媽媽解開肚臍把我拿出來的?!庇械恼f“是媽媽剪開肚子把我生出來的?!笨傮w上幼兒都明白媽媽是怎樣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我接著有問:“那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是什么樣?他們吃不吃東西呀?”幼兒搖搖頭說:“不知道”。接著我出示媽媽懷孕的剖面圖,向孩子講了寶寶在媽媽肚里的情形。也講到了媽媽通過臍帶把有營養(yǎng)的物質(zhì)輸送到寶寶的身體里,讓寶寶慢慢長大……
接下來,為了讓幼兒體會母親懷孕的辛苦。我準備了幾只吹起來的大氣球,分別裹在幼兒的肚子前,孩子們嘻嘻哈哈地笑著,我讓幼兒分別模仿媽媽日常生活表演給小朋友看,有的讓他學媽媽穿鞋、穿衣服;有的讓他到桌子下拿東西。孩子們笑成一團,可是所有的動作大都做地半途而廢,有的幼兒就怕氣球爆,動也不敢動。我借機說道:“是呀,媽媽在懷孕時,也時時會擔心寶貝,總怕碰壞了肚子,影響她的小寶貝,你們現(xiàn)在綁著氣球很輕,可媽媽懷孕時的肚子可沉啦,媽媽還要上班、做飯、洗衣服、做家務……她累不累呀?”孩子們剛才嘻嘻哈哈的樣子一下子變得肅靜了。齊聲說:“媽媽辛苦了!”我問幼兒:“你們應該怎樣關(guān)心媽媽???”孩子們大聲說:“幫幫媽媽做家務”、“給媽媽捶背”、“給媽媽好吃的”……
其實,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愛媽媽,讓媽媽愛。而怎樣讓幼兒在心中對母愛升騰出崇敬的情感,這樣孩子才會有回報的愛。
孩子的興趣來自哪里?
這個星期我上了一節(jié)“水果拼盤”的課。本來上課前我還擔心孩子們會不會拼或是只知道吃不動手呢!可是當我把一節(jié)課上下來,我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上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的多。孩子的興趣很濃,而且孩子的操作能力也很強。課后我看著拍下來的他們作品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簡單的水果在他們的手里、在他們的心里都變成了一個個神奇的作品。我不得不驚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我覺得孩子之所以會創(chuàng)造出這么多的屬于他們的驚奇,是因為他們對這節(jié)課感興趣,對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感興趣。所以他們愿意參與、愿意發(fā)揮想象、愿意跟著老師的思路走!但是,有的課孩子對它并沒有興趣,我又該怎么樣去調(diào)動他們的興趣和積極性呢?其實我經(jīng)常遇到類似的問題,每次我都試著去解決。比如:我在上《聰明的中國人》的時候講到“華表”時,我就帶他們?nèi)プ隽艘粋€簡易的“華表”并帶他們觀察記錄。而我在上《有趣的葉子》的時候帶著他們?nèi)セ▓@里采集樹葉,然后在回到教室繼續(xù)上課,這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是帶動起來了,但是我也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心也收不回來,一節(jié)課草草結(jié)束。好像只有體驗到的采樹葉的快樂,其他的目標都沒有達到!這的確讓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為什么我的計劃總是少點什么,好像總是不對也許是我的經(jīng)驗不夠也許是我的計劃不夠全面也許……不明的因素太多也許只有自己慢慢的實踐、總結(jié)我才能夠順利的完美的解決這樣的問題!
在哪里你還碰到過靜電
晨談后是小朋友用點心的時間。小老師在有條不紊地組織著班上小朋友上廁所,這時候看見江江小朋友一直笑瞇瞇地看著我,有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敖惺聝簡??”小家伙兒猶豫了一下“沒事兒,過來跟老師說說”,走近我的身邊說:“老師,昨天我回家看了一部有意思的電視?!编??“你覺得哪里有趣了?為什么有趣呢?”小家伙回答:“里面是一個魔術(shù),有吸管,兩根吸管靠一起另一根吸管會走動”那為什么吸管會走動呢?“是因為靜電”。當時我并不能體會孩子所說的靜電,但是我現(xiàn)在可以做的是向孩子真正示范怎么樣會產(chǎn)生靜電?于是,撕了一片小紙屑。“老師也會變魔術(shù)”利用圓珠筆在頭發(fā)上不停摩擦,讓紙屑吸附。這一舉動吸引了其他的孩子,都覺得很稀奇。孩子們的好奇心這么強,于是請小朋友回位置,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了個小紙屑,孩子們拿出鉛筆興致勃勃地試驗著……小朋友有趣嗎?“有趣”在玩兒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了嗎?“老師我發(fā)現(xiàn)我在頭上搓了一小會兒小紙片吸只能吸上來一小會兒,我多搓搓時間會長一點?!睂W會了觀察你真了不起。
其實小朋友這樣的現(xiàn)象叫就靜電。在我們生活中,各類物體都可能由于移動或摩擦而產(chǎn)生靜電。喔!知道了,這聲音是從果果小嘴里出來的。“老師,我知道,有一次我脫衣服被電到了,媽媽說這是靜電”?!袄蠋煟形缥铱匆娕⒆拥念^發(fā)會連著梳子飄起來,這個也是靜電吧?”對,你的觀察真仔細,對這就叫靜電。我們的東西經(jīng)過不斷摩擦都可以產(chǎn)生靜電,小朋友在平時的生活中都可以觀察觀察,在哪里你還碰到過靜電?
一個小小的導火索產(chǎn)生了這么多的小火花,孩子們很欣喜!此刻的他們還在……
讓孩子打從心眼里接受你
“老師,小宇坐在桌子上?!倍厒鱽硇∨笥训母鏍盥暋N乙宦牼椭罍适切∮钚∨笥殉梦肄D(zhuǎn)身的時候在搞惡作劇。要是以前,我準會批評一番,但是今天我面對小朋友的告狀我并沒有多說什么,照舊和孩子們在講著故事,時而轉(zhuǎn)身引導小朋友們看圖片。過了一會兒我猛一轉(zhuǎn)身,看見小宇尷尬的小臉,原來他又趁機坐在了后面的桌子子上。看見我嚴肅的目光,他識趣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因為他個子高,坐在其余小朋友的后面,所以濤濤的惡作劇并沒有過多的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小宇屬于那種比較聰明但又調(diào)皮的小朋友,高高的個子,在班里男孩子中間是一名“男子漢”有時經(jīng)??匆娝趲蛣e的小朋友打抱不平,當然方式方法不免有點過分,所以許多的孩子對他敬而遠之。對于老師的批評也是虛心接受,屢教不改。在老師的眼里是一個比較頭疼的孩子。我發(fā)現(xiàn)像這樣的孩子,他對老師只是表面的尊敬,他并沒有完全的接納老師。所以對于老師的苦口婆心或嚴厲批評也只是口頭接受,而心里卻有著很強的逆反心理。面對這樣的孩子,要讓他對老師心服口服。摸準他的心理對準下藥,讓他打從心眼里接受老師。面對其余孩子的告狀,這次我并沒有在集體面前嚴厲的批評他,而是給了他一個嚴肅的眼神。小宇的目的就是想引起老師和小朋友的注意,假如我當場就批評的話那么就達到他的目的了,所以我并沒有這么做。事后,我對他說“小宇,你是不是想考驗一下我是不是聰明,會不會發(fā)現(xiàn)你在惡作劇。”小宇點點頭,孩子畢竟是孩子,真是可愛。我嚴肅的說“我是大人,我不看你都知道你在做什么,不信你試試看。”孩子被我的話唬住了。我還說“你是男子漢,在我們班里你個子最高,有時候我們都需要你的保護,但是我不希望在上課的時候叫你的名字,因為我相信你看得懂我的眼睛說的話。”現(xiàn)在的小宇,會時時的關(guān)注我的眼神,不再像以前那樣喜歡搞惡作劇了,因為我們彼此眼里都有了對方!重要的是他從心里接受了我。
鼓勵孩子從家里帶來圖書
葉檸來到圖書區(qū)很興奮地拿起圖書《不方便》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一會兒,她開始皺眉頭,然后拿著書去找吳予凱,說:“吳予凱這本書是你帶來的,能給我講一講嗎?我看不懂?!眳怯鑴P馬上收起自己的玩具,來到圖書區(qū)非常樂意地給葉檸一頁一頁的講起來,兩個邊頭緊挨在一起,邊看邊交流著:“他的腳怎么啦?”“小猴子呢?他的腿也受傷了!”“葉檸你如果要看書可以問我借!”整個活動區(qū)時間他倆都在看這本書。還有很多孩子也去看吳予凱帶來的書,他們看不懂的會進行交流或咨詢吳予凱。
分析與措施:
吳予凱從家里帶來的圖書,他的爸爸媽媽已經(jīng)給他講了很多遍,而他本身也很喜歡看書,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伙伴們的小老師。而他也很喜歡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閱讀,這對于帶書的孩子及全班小朋友都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邏輯思維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孩子感興趣的內(nèi)容,熟悉的故事情節(jié)仍然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前提與契機。
措施:1、教師還應有重點的選擇圖書為孩子講述使孩子了解圖書內(nèi)容。
2、鼓勵帶來書的孩子為全班或有需要的孩子講述。
3、與家長溝通配合鼓勵、堅持將這種好的方法。
早教從哪下手
從孩子學說話開始,家長們就會有意識地教他,別人問你幾歲了,你就說“一歲”。于是,從這個1開始,孩子們開始學數(shù)數(shù)了,路還走不穩(wěn),就能一口氣數(shù)到100。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心急,要知道,3歲的孩子,只要能點數(shù)到3,就可以了。
3歲數(shù)到3?標準是不是太低了!請注意,這里說的是“點數(shù)”,即孩子能用小手指著具體的物體數(shù)出“1、2、3”。
前面提到的一下子數(shù)到100,其實更像是“鸚鵡學舌”,屬于強化記憶,是在父母的“強行灌輸”下形成的。就好像從小教孩子背唐詩,即使他很快就能像模像樣地背誦起來,但是只要你不反復重復,不用多久,他就會忘得干干凈凈了。
雖然背唐詩也能鍛煉口齒和記憶力,但對于剛剛學會說話的嬰幼兒來說,意義恐怕僅限于此。與其這樣,還不如花更多的力氣教孩子背兒歌,因為兒歌里的小白兔、大蘋果才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更能被他們所理解。
數(shù)字也是這樣,孩子的發(fā)育不能違背規(guī)律,即使一兩歲就能數(shù)到100,但他不可能理解數(shù)的意義。只有到了3歲左右,才會慢慢領(lǐng)悟出數(shù)的概念,這時,家長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點數(shù)”能力。
在網(wǎng)上看到,美國的小學校,到了三年級數(shù)學考試的內(nèi)容才是“能不能從1數(shù)到100”。希望家長能夠明白,首先,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要攀比。
另外,知識學習固然很重要,但嬰幼兒的早期教育還是應該以培養(yǎng)各種能力為主,比如喜歡探索的能力、喜歡閱讀的能力、點數(shù)的能力,而不是填鴨似的讓孩子記住更多的數(shù)字、更多的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