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你和孩子溝通,是想知道他的想法,還是為了教育他?
發(fā)布時間:2020-07-08 教育孩子筆記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筆記 什么是教育筆記善可以激發(fā)善,愛可以激發(fā)愛。良好的親子溝通,對孩子當下和未來的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能夠讓父母的愛加倍地讓孩子感知,成為他以后面對人生風浪的力量。
“身為父母,你真的愿意聆聽孩子說話嗎?”
有媽媽說:“我知道聆聽他的心聲很重要。可是為什么當我花時間和他溝通后,他的作業(yè)依舊寫不好還是會錯字連篇?我白花那么多時間了?!?/p>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請這位先思考:“聽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媽媽并不真的想要了解孩子。聽,只是為了達到其他的目的,比如作業(yè)寫好,分數(shù)變高。然而遺憾的是,當父母在溝通之前心中已經(jīng)有了目的,就很難進入孩子的話題領域了,因為,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防御心理,認為父母和自己談話不是真的關心自己,只是為了讓自己功課好而已。
父母小課堂1.給孩子提供一個被接納、尊重的氣氛
這樣孩子的精神才能放輕松,在愉悅感中學習。最新的大腦研究表明,人在有樂趣、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能力是最高的。
2.了解孩子為什么即使抄作業(yè)也會抄錯
在抄作業(yè)的過程中,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難導致他容易抄錯?有些孩子在抄寫英文字母p時,容易抄成q,這在有閱讀障礙的孩子中比較常見,是腦部生理因素造成的。然而,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很容易被父母斷定為是態(tài)度不認真,“抄都要抄錯”。
3.聽孩子說話,做優(yōu)秀的陪伴觀察者
很多父母說到底,其實只是想要孩子聽自己的話,想要說服孩子。當爸媽沒有“想聽孩子說話”的心態(tài)時,就會很難聽到孩子的心聲。真正做好陪伴觀察者,才可能贏來孩子的敞開心扉。
父母小課堂
1.了解孩子大致的發(fā)展
不同年齡段孩子最主要的發(fā)展任務是什么?用什么樣的方式引導孩子比較合適?如果父母愿意學習一點心理學的知識,他會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2.學習親子溝通的技巧
當父母將“聽孩子說話”的心態(tài)預備好之后,還需要學習親子之間的溝通技巧。比如用聆聽、同理心和正確的問話等。
“孩子不可能永遠都很乖?!?/p>
兩三歲的孩子是我們最頭痛的時候,他經(jīng)常把桌子上的東西都弄到地上,常常打破東西??措娨暤臅r間超過了規(guī)定,還一直賴在電視面前不肯走。兩三歲,正是“貓狗都嫌”的年齡,也正是孩子探索、叛逆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阻止他,訓斥他,甚至打他,會令孩子感到羞愧:“我是錯的,我不乖?!?/p>
孩子是“最好的資訊收集者,卻是最差的詮釋者”。接受了媽媽的訓斥,如果他只是知道自己錯了,而不知道為什么,是會損傷他的自我認知的。
父母小課堂
雖然對這個年齡的孩子講道理沒有用,但也有方法。比如孩子非要看電視,我們可以怎么辦?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定好規(guī)則
比如每次看電視不能超過30分鐘。
給孩子預備心情的時間
時間快到時提醒孩子:“還有5分鐘哦,5分鐘到了我就要關電視了。”這是給孩子預備心情的時間,這樣孩子的情緒就不會太波動。如果媽媽直接說:“不準看了!”然后啪地把電視關掉,孩子的情緒沒有辦法立即恢復,那可能就會出現(xiàn)不愉快。
帶孩子去別的地方
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到了,媽媽可以先發(fā)出命令:“不要再看電視嘍!”通常孩子不會聽,還會繼續(xù)看電視,這時媽媽要走到電視前,溫柔地牽起孩子的手:“不要再看電視啦!”然后邊講邊牽著他去別的地方。
小貼士:當孩子表現(xiàn)得“很沖”的時候,正是他們內心脆弱、需要關愛的時候,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自己沒有平穩(wěn)的情緒,就很難再去安撫孩子。孩子一定是有原因才會煩躁的,而這個原因需要我們去尋找。
“愛和陪伴,是建立關系的基石,也是順暢溝通的奧秘?!?/p>
每天盡可能地陪伴孩子,用心地經(jīng)營親子關系。比如每星期計劃一次長時間的特別約會:帶孩子去一個地方,談一些話題,一起做些什么;每天在睡前保證留出時間與孩子聊天、讀故事。如果媽媽每天堅持這樣做,并持續(xù)一年,用心經(jīng)營的親子關系一定優(yōu)于前一年。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如果你的孩子被同學欺負,你是否會教育他還手?
在校園里被同學欺負甚至毆打,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只要在百度上搜索“校園暴力”,就能看見許多觸目驚心的案例。
那如果是自己家的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被同學打是否應該還手?這個問題應該對于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禮貌、有教養(yǎng)的人,不希望灌輸他們以牙還牙的思想。另一方面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表弟小時候比較羸弱,所以在學校偶爾會被同學欺負和毆打。
當一個孩子面臨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如何反應?性格比較軟弱的會選擇連家長都不說自己默默的承受。性格不那么軟弱的則會選擇告訴老師或家長。
當選擇告訴老師之后,通常老師會讓打人的學生給被欺負的孩子道個歉,頂多找打人學生的家長,然后就此完事,頗有一種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無奈。有人會覺得老師不夠負責任,但是站在老師的角度也很難做得更多,畢竟雙方都是未懂事的小孩。但是通常打人的孩子并不會就此收斂,甚至會變本加厲的欺負受害者。而受害者在得知這樣做無效之后可能就再也不會報告老師而是選擇忍氣吞聲。
當選擇告訴家長,應該是比較有效的法子。但是畢竟家長沒辦法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沒辦法給出全天候的貼身保護。
那么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教育孩子,讓孩子還手打回去嗎?
再講一個故事,小時候經(jīng)常是自己搭公車上下學。經(jīng)常會被一個跟我同年級的胖子欺負。雖然同齡,但是身高體重都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于是許多時候選擇忍氣吞聲。但是忍氣吞聲從來就不是對付“惡人”的好法子。這在他們眼中是一種變相的鼓勵。因為他們知道了欺負你并不用付出多大的代價,反正你也會老老實實的不敢反抗。
直到有一天,當時剛好心情不佳,再加上胖子越來越過分了。當時純粹是很沖動的跟著他在他下車的站下了車,然后一邊哭一邊追著胖子打,無論他怎么跑都緊追不舍,后來胖子也被嚇哭了。從此之后,在公車上還是會經(jīng)常遇到他,只不過沒再被欺負過。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想表達應該給孩子灌輸“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理念。而是身為父母,無法時刻都陪伴著自己的孩子。當孩子遇到被欺負的問題時,不是大人眼里小孩鬧著玩這么簡單,可能甚至會給他們留下陰影。因此除了我們看重的品質例如禮貌、謙遜之外,還得教會他們怎樣在特殊的情況下學會保護自己,培養(yǎng)他們的勇氣。不隨便動手打人,確實是小孩子的優(yōu)點。但這個優(yōu)點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敢于出手。
你打罵了孩子,還不許他哭!
孩子真的犯錯了,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打或罵,而是反思一下:“子不教,誰之過?”
某日,母親告訴我一件事。老家隔壁鄰居楊某的兒媳婦,全職在家?guī)蓿ㄍ薏挪坏?周歲),一天到晚都是打罵孩子的聲音,和孩子絕望的哭聲,有時候半夜里都能聽到孩子在大哭,而楊某的兒媳婦卻還在破口大罵……聽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你犯錯了就是找打,不許哭,聽見沒?!”
母親常常對我感嘆,不同的母親,育兒的思維方式相差竟如此懸殊。
而在我眼里,也許實情是這樣的:“他們知道打小孩不對,但就是打”-------因為他們不成熟,他們失望和憤怒,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于是,他們用攻擊行為釋放自己的壓力。
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哭一般定義為由于痛苦或委屈而流淚出聲,哭出的淚水是應該包含人的主觀情感。
你打了孩子,還不許他哭。這是2B行為嗎?
一個幼小的生命需要在愛的包圍下才能健康成長,而最需要的,便是母愛。一旦愛的環(huán)境缺失,對于孩子來說,他受傷害的不僅是他的心靈,他的身體也將備受痛苦。而這個楊某的兒媳婦口中的“犯錯”,卻僅僅只是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不小心弄臟了地板,不小心把大人的手機、手表摔碎了……真的想當面問一下這位媽媽:當你用“打罵”作為懲罰孩子的唯一方式,你是否聽到了孩子心碎的聲音呢?你是否意識到,你正在親手瓦解孩子對你無條件的信任和愛。當孩子的內心對你產(chǎn)生了隔閡,再想彌補也許就晚了。
子不教,誰之過?
換個角度來說,即便是孩子真的犯錯了,作為父母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打或罵,而是反思一下:“子不教,誰之過?”
言傳不如身教。
某日,兒子在走進廚房時,看到消毒柜有點打開,便用腳直接把它踢進去了。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行為,引起了我的震驚。天吶,這不是翻版的我嗎?我經(jīng)常會在洗完碗后,懶的再俯身,便用腳隨意的將消毒柜的門輕輕踢進去??晌覐奈匆庾R到,兒子將我的一言一行都看在了眼里,并不自覺地將這些視為“學習的榜樣”。我隨即問兒子:“寶貝,你為什么用腳去踢那個消毒柜的門呢?”兒子天真的回答道:“媽媽,因為我想幫你關關好呀,你不是一直“用腳去關”這個消毒柜的門嗎?”我瞬間無語,一心想挖個地洞鉆下去消失3分鐘。
所以,你平時給他講再多的大道理,還不如優(yōu)化一下自身的言談舉止。作為父母,自律是育兒的前提。沒有自律原則作為后盾的管教,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沒有自律原則的父母,也無法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威信。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驚人的。且,他們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除此之外,父母的愛至關重要。評判一個家庭在育兒路上最重要的標準,并不完全是社會人脈或擁有的財富值,而是愛。暴發(fā)戶的家庭,如果僅僅不差錢,卻差思想,差教養(yǎng),也未必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反之,貧窮的家庭,家里卻充滿了愛的氣息,同樣可以培養(yǎng)出一個全才。
我還記得在我初中時期,我們班每次考試永遠第一的那個男同學,父親幼年便離開了,全靠母親一個人賣蔬菜為生,供他讀書??墒呛髞?,他是我們班唯一一個考入北大的學生,如今早已成功華麗轉身為成功人士。他的成功秘籍是什么?我們并不能說的很清楚,也許是勤奮,也許是天資過人。但他成功的必要條件:是愛,是他那善良,上進,開朗的母親,用身體力行告訴他:要做一個陽光、努力、自信、熱愛生活的人。當一切水到渠成,成功只是順帶的事。
這個時代,早已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了。如果孩子從幼年起就能享受父母無條件卻有理智的愛,成年后即便遭遇天大的挫折,根基堅固的自信也會讓他們鼓足勇氣,勇敢地戰(zhàn)勝困難,而不是自暴自棄。
孩子,是時候和你談談人生和理想了!
在孩子開始懂事的年齡讀哲學書,孩子們和哲學家一樣擁有讓自己驚訝的能力,11歲以上的孩子們已經(jīng)有能力好好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
致孩子:親愛的,是時候和你談談人生了
我親愛的孩子:
昨天在飯桌上,看到你悶悶不樂地吃完飯,我和爸爸都沒有說話。和往常一樣,你主動陪我站在廚房的水槽邊洗碗,只是這一次比平時都要安靜許多聽著流水劃過盤子的聲音,你突然呆在那里:
“媽媽,你說人活著有什么意義呢,都是在浪費資源和能源。”
生活就像一艘茫茫大海上的航船,免不了會有失去方向的時候。當你開始思考人生意義的時候,很高興,終于能和你坐下來聊聊人生了。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個話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它大到,也可以小到佛家說的一花一菩提,一草一世界。
看看新聞,這個世界太大了,你得跳出自己的圈子。硅谷的天才少年正在和一群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隨時準備改變世界;但是伊拉克的難民區(qū)的孩子正在忍受沒有盡頭的饑寒交迫、死亡恐懼和漫天炮火;上海富人區(qū)的孩子可能正在和媽媽撒嬌春節(jié)去夏威夷度假,住最好的酒店,買最好的芭比娃娃;而貴州山區(qū)里的孩子,可能正在為全家人下個月的溫飽發(fā)愁,為下個月的學費從哪里來發(fā)愁。
他們和你一樣的年紀,你會發(fā)現(xiàn)雖然生活在小康之家,享受著最先進的電子產(chǎn)品,有可親可愛的老師和朋友,為不上不下的成績發(fā)愁……這樣的日子可能有點無聊,但未必不是一種好。
所以這個話題真的太大了,因為人生來的環(huán)境就有天壤之別,有些人的意義在于改變世界和享受一切,但是同樣很多人的意義,就只能是好好地、努力地活著。
但是這個話題也可以很小,看過別人,你只需要關注自己的人生。
你只有這一個人生,這一副身體,你想拿它怎么用呢?
媽媽長到這個年紀,其實很多方面依然笨拙。比如有了你以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那么多不懂的東西,比如給你們爺倆做飯仍然會一不小心就燒糊,比如面對壞人偶爾還是會吃虧上當,比如看到你成績下滑卻只能著急跳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但是媽媽心里還是常懷感激,能讓我在這樣的人生中品嘗到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親情友情愛情,從工作中幫助別人獲得成就感,良好地保持著父母的健康和你的健康,對自己愛的人負責——一點一滴是那么具體,都在豐富媽媽的生命,這讓媽媽感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你才十二歲,見過的人很少,想知道的卻很多。每天的生活重復著家到學校的兩點一線,盡管我和爸爸經(jīng)常帶你出去走走看看,顯然還不能滿足你去思考更深層面的東西,探索更大領域的奧秘,這,是好事。
只是你要明白,只有在目前這樣簡單“無聊”但卻牢固的保護中,你才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豐滿自己的羽翼。
等到有一天你蓄滿了氣力,想自己飛出去,那時候我和爸爸都不會強行留你。
你的人生以后還有多得多的風景,你也會發(fā)現(xiàn)真正讓你魂牽夢繞、想要努力追求的東西。到時候,你就可以定義自己人生的意義了??墒乾F(xiàn)在你得耐住性子,把這一段坦途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去。
說得本質一點,人最后都要歸于塵土,人生的本質就是虛無,所以才要把生前的每一天都過得豐盛。關于未來,媽媽只能告訴你,你想要追求的東西和甘愿為之付出的事情就是你生命的意義。
而你想要做什么呢?這一點要問問你自己的內心,媽媽不會、也沒有辦法告訴你。
如果你還找不到答案,不著急,人生還長,我們可以邊走邊想。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你以為瞞著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實會害了他
就在剛剛,我對丈夫的行為十分憤怒,一氣之下我離開了廚房回到臥室,讓丈夫一個人在廚房為孩子們準備早餐。我曾經(jīng)以為自己能像之前一樣咬緊牙關,等孩子們上學之后再與丈夫理論,但是這一次,我做不到。
我在臥室給丈夫打了一個電話,讓他過來聊一下剛剛發(fā)生的事情,我很清楚,如果要準時上班,我和丈夫只有七分鐘的時間來解決這次沖突。
“說說今天早上的事吧,”我先開了口:“昨晚我們約定好了今天由你接孩子回家,對嗎?”
丈夫點了點頭,于是我變得更加咄咄逼人:“可是你今早卻反悔了,我覺得你從來都不遵守承諾?!?/p>
丈夫并沒有退縮,他說:“我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今早臨時接到了出差通知,你難道不能理解一下嗎?”
……
于是我們夫妻二人就這樣開始爭吵起來,長期以來的疲勞和壓力讓兩個人完全忽略了對方的言辭,只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當我和丈夫全部發(fā)泄完畢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就站在門口。
“你們都聽到了嗎?”我問,孩子們慢慢地點點頭,試著向前走了幾步。
于是,我又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嗎?”
孩子們又點了點頭,我緩緩解釋道:“昨晚爸爸答應了媽媽一件事情,但是爸爸今天卻反悔了,媽媽心里很受傷?!比缓?,丈夫也解釋說:“爸爸確實犯錯了,但是媽媽的態(tài)度太不友好了,爸爸也感到很傷心?!?/p>
最后,丈夫總結道:“爸爸媽媽都感到傷心和憤怒,不過爸爸媽媽也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p>
我和丈夫讓孩子們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父母應該讓孩子們知道,維持健康良好的家庭關系很辛苦。所以孩子們在與他人相處時,也要學會更多地去在意他人的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爭吵很常見,但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傷心和憤怒。
卡迪夫大學的戈登·哈羅德教授曾經(jīng)做過一項關于夫妻爭吵對孩子影響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進行激烈的討論,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了解如何解決分歧。
同時,研究也指出,涉及肢體沖突和言語辱罵的夫妻爭吵會在情感上傷害孩子,但是以合理的方式表達夫妻分歧,可以讓孩子受益良多,畢竟,孩子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jīng)_突。
因此,告訴孩子如何表達不滿的情緒,如何通過談判、溝通和妥協(xié)等技巧化解矛盾,也是父母必須去做的。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不讓孩子了解夫妻爭吵的原因,這對孩子來說也并不是好事。因為孩子們是敏感的,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對彼此的不滿。如果父母對夫妻間的矛盾避而不談,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擔憂。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們是否能從今早的爭吵中學到什么,但我希望孩子們明白,良好家庭關系的標志不是沒有爭吵,而是爭吵之后更像一家人。
孩子,是誰毀了你的想像力?
前段時間有人提醒我,孩子3歲了該學畫畫了。我想畫畫好啊,可以培養(yǎng)想像力。那么從何學起呢?對曰:從簡筆畫教起。給我斷然否決了。3歲孩子的手腕還沒有靈活到自如地畫各種圖形。此時的孩子的畫畫學習應該是培養(yǎng)其對于名畫的欣賞能力,讓其自由地畫畫以及培養(yǎng)對于畫畫的興趣??墒呛喒P畫與此完全是背道而馳。不但欣賞力無從培養(yǎng),即使對于孩子的畫畫興趣也都無從培養(yǎng)更遑論對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了。
今天這樣的事情我再度遇見。做手工,里面有2~7歲的孩子,如此大的年齡差距自然要求也都不一樣。當有家長很“負責任”地告訴我們孩子畫的不像“毛毛蟲”時,被我一帶而過。孩子畫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怎么畫。我問孩子為什么要畫成那樣,孩子告訴我這條毛毛蟲在跳舞、在飛翔。講到飛翔他竟然又加上了“翅膀”。誰說毛毛蟲一定是一動不動地成一條直線呢?誰說毛毛蟲就不能跳舞不能飛翔呢?
毛毛蟲的跳舞和飛翔是孩子想象力的直接體現(xiàn)。而如今我們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畫畫的過程當中是先追求”像不像“的?自然,不是說畫畫就不能畫得像,但那是對于更大的孩子,在呵護好想象力以后的事。我們之所以選擇讓孩子畫畫,在孩子看來是一種玩樂,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表達。而我們怎么竟能忍心破壞了他們的這些玩樂、興趣和表達呢?當我們做出各種規(guī)定——毛毛蟲必須筆直,它必須是綠色的,它必須有兩只眼睛,它必須有嘴巴以后,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問一問孩子他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問一問自己,我們讓孩子學畫畫的初衷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再自問一聲,我們這樣做是培養(yǎng)了他的哪種能力還是已毀了他的某種能力?
前段時間有人分享了一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看起來明顯是編造的,但是它從側面表達了中西方對于想象力的不同對待方式。
美國有個3歲的小姑娘,當她高興地告訴媽媽禮品盒上的OPEN第一個字母讀O時,母親很吃驚問孩子她怎么知道的?孩子很高興地說是老師教的。隨后這個媽媽把教孩子讀O的老師告上法庭,要求老師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金。理由是在老師教孩子讀O之前,孩子把那個O可以想象成太陽,想象成蝌蚪,想象成……,但是現(xiàn)在孩子的想象力被老師禁錮住了。最后法院判這個媽媽勝訴。
無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從側面反映出了想象力是何等地重要,雖然并不一定就排在第一位,但是是相當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小心呵護孩子的這些想象力,就像呵護水晶球一樣。我們是否自問過今天的哪些規(guī)定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今天做了哪些幫助孩子培養(yǎng)想象力的游戲?
一個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是有未來的民族,一個沒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將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希望我們父母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小心呵護孩子那與生俱來的想象力,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不要用我們的陳規(guī)陋習去禁錮孩子,不要用我們的自以為是去禁錮孩子!
教育孩子就是要從和他談錢開始
教育孩子就是要從和他談錢開始
“媽媽,你一個月能賺多少錢?”昨天,八歲的兒子突然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我是一名專業(yè)理財師,回答過很多人關于理財?shù)膯栴},但是兒子的發(fā)問竟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考慮了一會,最終這樣回答了兒子的問題:
首先我說明了每月的工資和花銷,讓他知道賺到的每一筆錢都用到了必要的地方。
其次我告訴兒子余下工資的去向:存到了銀行,或是購買了一些理財產(chǎn)品,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家庭更好地抵御經(jīng)濟風險。
最后我提醒兒子工資屬于私人信息,不可以隨便詢問,家庭的財產(chǎn)狀況也不可以和家庭成員之外的人分享。
我明白,和孩子討論自己的工資和家庭財產(chǎn)確實是一件很難開口的事情,有些父母覺得自己賺的不如別人多,怕曝光之后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些父母覺得自己沒有正確的理財觀念,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財商。
但我想父母們應該明白:如果你的工資都是通過勞動合法賺取的,孩子們應該以此為榮,因為是你在支撐著整個家庭。
另外,誠實地回答孩子們的每個問題,把生活中和錢相關的每件小事解釋清楚就夠了,因為孩子們并不會要求父母像一個經(jīng)濟學家一樣給出專業(yè)解釋。
為什么我極力建議父母要去和孩子討論金錢?
這是因為如果父母不主動去和孩子討論金錢,不去幫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的話,網(wǎng)絡上的一些錯誤觀念就會誤導孩子。就如同“性”這個話題一樣,父母越是避之不談,孩子就越感到不安。
最后,這里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提升孩子的理財觀念,更好地認識金錢:
1、多陪孩子玩一些經(jīng)營類游戲,比如“大富翁”、“模擬城市”,讓孩子明白什么是銀行、交易和投資,讓孩子了解貨幣的基本概念并掌握簡單的計算方法。
2、當父母或者長輩要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將這些錢平分在三個信封里,并且告訴孩子:一份可以用來花在自己身上,一份用來花在他人的身上,最后一份存起來。定期詢問孩子這些錢的去向,確保孩子既會存錢又會花錢。
3、帶孩子去銀行一起辦業(yè)務,讓孩子了解柜臺、存折、信用卡和自助取款機的作用,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賬戶,讓他開始積累和管理自己的財富。
當你克服了心中的不安與困惑,開始與孩子談論金錢,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比想象中聰明,他們能做金錢的主人,從而獲得更多的人生財富。
孩子不愿意回家,我是這樣與他溝通的
我不知道寶爸寶媽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小朋友在幼兒園玩的盡興的時候經(jīng)常不愿意跟隨父母回家,甚至還會用哭鬧來讓父母妥協(xié)。那么,這個時候你會怎么做呢?是經(jīng)常攤手無奈還是連哄帶騙將寶寶帶走?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爸爸的分享吧!
【寶寶案例】
昨天晚上六點鐘,突然接到奶奶打來的電話:“我在幼兒園呢,你兒子今天不愿意回家,說是晚上就要待在幼兒園里面呢?我叫不走,你快來!”我匆匆忙忙趕往幼兒園。到了之后,看到兒子在班里玩得特別開心,在那里擺積木!奶奶和老師在旁邊正在做思想工作,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啊!我于是當機立斷,抱上兒子就往樓下走,盡管他哭哭鬧鬧,在我的懷里掙扎,但是我不為所動,依然抱著他來到了車前,在回家的路上,等到兒子情緒穩(wěn)定的時候,我開始了我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下就是我們父子兩人的對話。
我:“兒子,你說你不想回家,想留在幼兒園里面過夜,是為什么呢?”(我想先找到原因再說)
兒子:“爸爸,我想在幼兒園是因為我想在幼兒園里面玩玩具呀!”(找到問題,必須尋找突破口)
我:“兒子,那么,奶奶家里和咱們家里都有那么多的玩具呀!你都可以玩呀”(循循善誘)
兒子:“爸爸,可是幼兒園里面的玩具新鮮呀!很多都是我沒有玩過的呀!我喜歡新玩具呀!”(開始說了心里話了)
我:“兒子,幼兒園里面的玩具確實對你來說比家里的新鮮,這沒有錯,也是事實,可是,兒子,你考慮過沒有,你如果留在幼兒園里面過夜的話,就是你自己待在這里呀!這里會很黑,你不會感到害怕嗎?你不會感到寂寞嗎??你不會想爸爸媽媽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兒子:“爸爸,我怕!那我今天和你好好回家,明天晚上你讓我在幼兒園,可以嗎?"(小家伙,居然懂得提條件)
我:“兒子,絕對不行!如果你今天聽了爸爸的話,改掉毛病的話,爸爸可以考慮給你在超市選購一樣商品”(我是原則問題一步不讓,但是用了一點小小的誘惑!呵呵?。。?/p>
兒子:“爸爸,那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可以和我在幼兒園一起玩呀!”(兒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以為人家都會陪他,孩子心理呀)
我:“兒子,爸爸可以告訴你,小朋友們晚上都要回家去找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會留下來陪你玩的;至于老師嘛,爸爸也可以明確告訴你,老師也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她們晚上也會回到自己的家中,與她們的爸爸媽媽在一起呀,要不,老師的爸爸媽媽都會著急的,你說對嗎?”(我指出了兒子的孩子心理的不正確的地方,告訴他他的想法為什么不對)
兒子:“爸爸,您說得對,可是我還是想在幼兒園里面玩新鮮玩具呀!”(軟招已經(jīng)開始生效,但是兒子未完全說服)
我:“兒子,你還想在幼兒園里面玩玩具的話,爸爸告訴你,只有兩條路供你選擇,一是你聽爸爸的話,爸爸早上把你送到幼兒園,晚上再讓奶奶把你接走,這樣一來你就可以一整天在幼兒園里面玩耍了。二是你不聽爸爸的話,非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去了幼兒園里面不回家,爸爸只好不送你去幼兒園,把你自己鎖在家里,那樣的話你就一整天都見不到老師和同學們,更不要說是在幼兒園里面玩玩具了!兩條路,你可以自己選擇!”(我開始和兒子攤牌,并且明確告訴他應該怎么辦,不過還是尊重他自己的選擇)
兒子:“爸爸,我選擇聽你的話,明天早上你送我去幼兒園,晚上我讓奶奶把我接回來,好嗎?”(兒子聽出來我的嚴厲,也明白了自己只能選擇妥協(xié))
我:“兒子,這就對了!孩子要聽大人的話呀!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都是為了你好呀!都想讓你茁壯成長呀!告訴爸爸,你今天做得對不對呀?”(繼續(xù)趁熱打鐵,讓孩子明白更多道理)
兒子:“爸爸,我知道今天我錯了。我以后聽話,但是你答應聽話的話就給我買東西?!保ê眉一?,這時候了他也忘不了這!呵呵呵)
我:“兒子,好的,咱們現(xiàn)在就去買?!保ㄔ掝}告一段落)
晚上回家的時候,兒子要按我電動機上面的燈,說他喜歡,我說不行,到了黑暗的地方才需要,到時候爸爸讓你按,到了黑的地方,我主動讓兒子按亮了燈,并同時告訴他,你和爸爸一樣,都是男子漢,所以說話都要算數(shù),爸爸答應你讓你按燈,爸爸做到了,你答應爸爸的,你也要做到,記住了嗎??兒子說爸爸,我知道了!我能做到(利用這個機會再次鞏固一下教育效果)
今天早上,我再次對兒子說:“兒子,昨天爸爸對你說得話還記得嗎?”兒子:“爸爸,我記得,我聽話,晚上讓我奶奶接我回家?!保ㄗ詈笠淮翁嵝阉?,鞏固一下效果)
你問過孩子他想要什么嗎?
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明白人生的目的,才能知道該怎么活。只有家長先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著,這一生該如何活的精彩。我們才能夠讓我們的孩子觸摸到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對于如何引領這個新的生命,很多家長卻“稀里糊涂”。我們曾經(jīng)在家長課堂就“為什么要生孩子”這個問題做了調查,家長們的回答五花八門,主要有幾種觀點:
看到這些答案您是什么感受?這些答案中有沒有與您的想法不一致的?或許不會有,因為這些答案大多數(shù)家長都覺得很正常??墒?,細品一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答案都是站在家長的角度在看問題,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聽這些答案會是什么感受?很多孩子到九歲、十歲就會問父母為什么生自己。即使沒問,他也一定會想這個問題,因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尋找自己的價值。如果他們問我們“爸爸媽媽,你們?yōu)槭裁瓷挛??”你想好怎么回答孩子了嗎?還是避而不答,敷衍了事?
如果孩子不明白自己活著的方向,找不到活著的目標,就如同一只漂泊在大海中的孤帆,眼前遼闊而蒼茫卻不知道自己的航向。如果遇到挫折、打擊或困難,孩子的內心會不會痛苦?會不會糾結?這種痛苦和糾結如果得不到解決,孩子又會怎樣?很多人之所以那么輕易地就結束自己的生命,表面上看是不堪生活的打擊,背后的根本是不明白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自殺前讓父親在樓下等著自己,而父親等到的卻是從樓上跳下來的尸體。孩子自殺后父母痛不欲生,說自己一輩子都想不通他為什么會毫無征兆地用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時候,家長們覺得自己給到孩子的愛很多很夠,可又有多少愛給到點子上了呢?在物質上孩子什么都不缺,可是孩子的內心你有看過嗎?孩子的精神世界你有看過嗎?說孩子什么都不缺,是因為孩子缺失的地方很多家長根本就不看。作為家長不是把孩子生下來就完成了任務,養(yǎng)好這個孩子,給予孩子活下去的力量,讓孩子清晰自身的價值,知道自己該怎樣活下去才是更重要的!
想想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根本就沒有問過孩子他想要什么?
當他寫作業(yè)累了,上補習班累了,當個聽話的孩子累了的時候,他有沒有告訴你?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很累?有沒有告訴孩子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等著他去探索,如果他累了就可以歇一歇?你有沒有在孩子寫作業(yè)累了的時候允許他停下來,幫著他放松一下精神?家長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群養(yǎng)訓練營”有一個 10 歲的小營員曾經(jīng)對教練說:“我的媽媽很優(yōu)秀,她上了中國最好的大學,媽媽經(jīng)常告訴我,我現(xiàn)在的你條件比她好,所以我必須上一個比她還好的大學。但是上個好大學真的好難??!”
聽孩子說的話,我們就知道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曾經(jīng)看過一個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能開出什么花結出什么果有無限可能。可是做家長的卻非要在孩子的內心種下一顆成人想要的種子。就像這個孩子,媽媽在他心里種下的這顆種子已經(jīng)生根發(fā)芽,如果有一天考不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沒有成為有錢人,他的追求和價值應在何方?他是否就不能獲得快樂和幸福?即便是考上了世界一流的大學,賺到了很多錢,那是否他就一定能夠幸福與快樂?
“100 分”能說明什么?只能說明孩子與課本上那些知識的連接能力非常好。掙很多錢能說明什么?只能說明你有掙錢的能力。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遠不止這些。就像《人生第一課》所說的,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快樂幸福。
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就是關于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的學問,這種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父母先接受教育,實現(xiàn)自我教育,然后去引導孩子,讓孩子也學會自我教育。
如果作為家長在很多時候忽視了孩子的需求,那么就請從此刻開始走進孩子的內心,看看孩子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孩子的人生究竟能有多么精彩,就要看我們家長能否給到孩子通往快樂幸福的智慧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