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孩子的生命
發(fā)布時間:2019-12-19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游戲角色游戲 幼兒園游戲的整理了關于幼兒游戲專題論文《游戲——孩子的生命》,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往今來,任何時代、任何民族、任何國家、任何地區(qū)沒有不做游戲的孩子,也沒有不喜歡游戲的孩子,孩子們離不開游戲,就像魚兒離不開水、鳥兒離不開天空、花兒離不開太陽。于是,德國著名幼兒教育家福祿培爾呼吁:“母親啊,培養(yǎng)兒童游戲的能力吧,父親啊,保衛(wèi)和指導兒童的游戲吧。”世界兒童問題首腦會議通過了宣言:“……兒童的時代應該是游戲的時代……”,于是,我國正式施行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規(guī)定了:“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可見,游戲已成為孩子們“生命”的一部分。
一、游戲可滿足孩子生理發(fā)展需要,促進其健康成長
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特點,孩子們在生理上要求不斷地變換姿勢。好動是孩子的天性,長時間呆坐不動或保持同一動作、姿勢,會使他們疲勞和厭煩,通過游戲可改善孩子的心態(tài),在游戲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變換姿勢,開心地多次重復自己感興趣的動作,這無疑是一種享受。在自由、開心的游戲中,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機能狀態(tài)調整到了最佳水平,從而避免厭煩和疲勞,使軀體感到舒適和愉快。通過“貓咪睡覺我不吵”、“老鷹抓小雞”、“撈魚”等游戲,發(fā)展了孩子們爬、慢走、跑、跳、鉆等基本動作和技能,鍛煉了孩子肌肉的活動能力,促進了四肢的協(xié)調和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二、游戲可滿足孩子認知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其智力的發(fā)展
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興趣與好奇,這種興趣與好奇是理解環(huán)境、接納環(huán)境、影響環(huán)境的表現(xiàn),游戲可滿足孩子們這種認知發(fā)展上的需要,在游戲中孩子可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操作活動,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想象來模仿和表現(xiàn)周圍的人與事物,游戲中擴展和加深了孩子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通過“玩滑梯”、“搭積木”等游戲,在嘻笑中體驗著高低變換,在擺弄中感受著球體與圓的區(qū)別。再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展示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醫(yī)生的耐心、病人的痛苦、老人的蒼老,在稚童口中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孩子們通過生動具體的游戲行為,感知和建構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與理解,發(fā)展了智力。
三、游戲可滿足孩子社會性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其社交能力的發(fā)展
人際交往需要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游戲是孩子人際發(fā)展需要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這種需要尋求滿足的途徑?!澳缸佑螒颉笔浅扇伺c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式,在與成人共同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體驗到成人的愛,形成對成人進一步的信任與依戀?!斑^家家”則完全是發(fā)生在孩子們中間的角色游戲,在當媽媽、當爸爸、當孩子的感覺中形成了一個小集體的共同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相互配合,發(fā)展了同伴之間團結友好的關系。通過游戲使孩子們逐漸熟悉、認識周圍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為和情感,逐漸掌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guī)則。促進了互相謙讓、協(xié)調、合作等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四、游戲可滿足孩子自我表現(xiàn)、自我肯定的需要,促進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發(fā)展
游戲對于孩子不僅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huán)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當孩子在游戲中通過自己的行動對物或人產(chǎn)生影響時,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體驗到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快樂。如孩子利用游戲材料做出了成果時,會產(chǎn)生自豪感,享受成功的快樂。如果失敗了,在游戲中也不會產(chǎn)生任何負擔,不會造成任何損失,可以重玩。因此,在游戲中學習解決問題,可以使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增強自信心。
綜上所述,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需要發(fā)動了游戲,游戲又使各種需要 得到了滿足,需要的滿足帶又來了快樂,快樂作為強化劑使孩子對游戲活動本身產(chǎn)生興趣,興趣與快樂這兩種情緒體驗相互作用,相互補充,進一步支持和促進兒童去游戲,從這個意義上講,游戲是孩子的生命。
YJS21.cOm更多幼兒園游戲小編推薦
游戲與學習——走進孩子的生活
對于孩子來說,游戲就是學習。那么,幼兒游戲在各幼兒園的現(xiàn)實狀態(tài)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又該如何更新觀念、把游戲還給孩子?又如何去解讀幼兒的游戲行為,從游戲中了解幼兒的想法與愿望,滿足幼兒游戲的第一需要,并更進一步地發(fā)現(xiàn)游戲中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孩子的不同需要,從而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獲得發(fā)展? 片段一:某鄉(xiāng)鎮(zhèn)中心幼兒園 小班區(qū)域游戲,教師從區(qū)域柜中取出一份“小熊穿衣”的游戲材料,先向全體幼兒介紹并示范材料的玩法,然后請幼兒依次從區(qū)域柜中選取自己喜歡的材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游戲。孩子們拿著各不相同的材料圍桌而坐,按照教師“不走下自己的位置、不調換材料”的要求開始游戲。 小小的一張正方形桌子,放了四個裝材料的長方形塑料果籃,還沒等小朋友把區(qū)域材料從果籃里拿出來,桌面上已經(jīng)顯得擁擠不堪了。雖然老師提醒孩子們把果籃放在地上,卻仍不時有孩子的玩具掉落到地上。很快,幼兒剛拿到材料的新奇感就沒有了,孩子們開始關注起同桌其他孩子的活動。玩釣魚的小朋友把釣竿伸進了旁邊幼兒的果籃,試圖把果籃里木串珠釣起來。旁邊的小朋友不讓,兩個孩子起了爭執(zhí)。老師走過來,覺得孩子的嘗試值得支持,拿了幾個木珠給他,爭執(zhí)暫時停歇下來;兩個孩子分別選了鏈條玩具,一個孩子很認真地用一一間隔的方式連起了一條黃綠相間的項鏈,在另一張桌子上玩的孩子卻一籌莫展,不停地喊老師過去:“老師,我不會玩。”老師走過去,手把手地教他連成紅綠相間的鏈條串;一個小朋友用積木在桌面上搭著房子,桌面太擠,孩子覺得沒有辦法再搭下去,便一把推倒了“房子”,開始賣積木:“誰要我的積木……”旁邊的小朋友只是看看,卻不搭理她,孩子便無聊地把積木捧起來又撒手,積木散了一地。老師走過來,鼓勵孩子在地上用積木圍合搭公園,孩子又重新開始建構…… 所謂區(qū)域游戲,是教師根據(jù)教育目標以及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興趣,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活動環(huán)境,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要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相對獨立的區(qū)域空間,一定數(shù)量的同種類操作材料,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是區(qū)域活動的主要特征。老師告訴我,也想為孩子設置相對隔斷的區(qū)域空間,但幼兒園建造時設計了固定的區(qū)域柜,園部也明確規(guī)定了室內固定櫥柜的不同用途(一作自然區(qū)角,一作幼兒的個人物品擺放柜),而自制的區(qū)域材料容易損壞,現(xiàn)成的材料則只有每種一件,只能在總體數(shù)量上滿足人手一份。若要分區(qū)活動,最多也是做個桌簽,表明某個區(qū)域而已。 園部領導對區(qū)域游戲的時間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對教師工作的檢查也相當細致,必須嚴格遵守一日作息時間及一日活動計劃的內容,這說明幼兒園自上而下在思想上都非常重視幼兒的游戲。但從活動室環(huán)境的布局和班級內游戲材料的提供來看,卻反映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缺乏對幼兒游戲的深層認識,游戲僅作為一種意識上的活動形式而存在?;蛟S,園舍的建筑設計由政府做主,幼兒園自身顯得有些無可奈何,但內部的區(qū)域設計及游戲材料的提供,卻顯而易見地暴露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園領導對幼兒游戲的重視僅停留在檢查的形式上,并沒有深入思考游戲的真正價值。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其學習的特點就是模仿性強,活動的形式則多以平行性游戲為主。也因此,小班游戲材料的提供,尤其需要從低結構、同種類、多數(shù)量的角度去考慮,以滿足小班幼兒的同伴模仿學習。雖然該園設有一定數(shù)量的專用活動室,供每個班的幼兒分時段開展角色游戲、建構游戲與圖書閱讀活動,但可以想見,二十幾個班級,孩子們參與游戲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去專用室來回的時間,孩子們真正游戲的時間被擠占,幼兒游戲也只能是一種形式了。 在觀察孩子們游戲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雖然游戲的組織與材料的提供都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教師對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育意識,但孩子卻是游刃有余地創(chuàng)新著自己的游戲。玩釣魚游戲的孩子不滿足于釣起一條條現(xiàn)成的小魚,便把串珠玩具想象成各種形態(tài)的小丑魚,當他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釣起這些“木頭魚”時,他有了一個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必須去釣有“鐵”的物品。只要教師再有心一點,給孩子提供一些自制的紙魚,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把魚釣起來(給紙魚夾上回形針、小別針等),孩子的探索游戲就能進一步深入。還有玩積木的孩子,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擴展搭房子的游戲時,便又開始了想象的角色游戲“賣積木”,她的叫賣聲伴隨著她敲擊積木的動作,她甚至還根據(jù)積木的形狀與顏色想象某種物品,這對小班幼兒來說,是了不起的假想能力……再比如,玩鏈條游戲的孩子,教師如果能有意識地讓他們坐在一起,孩子們就能自發(fā)地開始模仿的同伴學習。 孩子的游戲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的,環(huán)境中所有的物品也都有可能被孩子用作游戲的玩具。只要有心,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和孩子一起進入各種新的游戲。 片段二:某城區(qū)幼兒園 一走進幼兒園,我就被環(huán)境內各個巧妙布置的游戲角落所吸引:小小的樓梯間,被刷上淡淡的粉色,地面鋪著柔軟的地毯,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精巧可愛的書柜,幾張色彩溫馨的小沙發(fā)椅,幾個形狀各異的小布墊,營造出一片安靜溫馨的氣息;寬寬的室內走廊,被設計成一個個相連又隔斷的角色游戲區(qū),肯德基餐廳、特色燒烤店、蛋糕店、禮品店,那些富有藝術感的招牌,讓人一看就想進去逛上一圈;寬敞的活動室內,四周都用移動區(qū)域柜隔成一個個小小的空間,繪本區(qū)、拼圖區(qū)、建構區(qū)、美工區(qū),供孩子們游戲的玩具材料琳瑯滿目…… 可是,在游戲時間,卻幾乎看不到孩子們玩游戲。老師說,馬上就要集體舞表演了,我們正忙著排練集體舞呢!忙完集體舞,要忙童話劇,忙完童話劇,要忙大班畢業(yè)典禮,哪有時間讓孩子們玩游戲?等領導來檢查游戲的時候,我們就讓孩子們玩游戲。 從幼兒園的整體環(huán)境布置和各游戲區(qū)域內的材料提供,我們不難看出園領導和老師們對于幼兒游戲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用心,但在實際的日常教學中,幼兒的游戲卻被無情地擠占了,因為一些看起來比游戲更重要的活動。 我看到,老師們帶幼兒走過陳列著游戲區(qū)的走廊時,不時有孩子伸手去摸摸擺在玩具架上的玩具,或拿起一個“蛋糕”假裝咬上一口,甚至遞給身邊的孩子:“你要不要買蛋糕?”在孩子們完成小便喝水這些生活活動的間隙,也總有孩子走進區(qū)域玩一玩拼圖,翻兩頁圖書。即使是在老師排練集體舞或童話劇的時候,孩子們也在見縫插針地玩著他們自己的游戲。不記得是在哪兒看到的,游戲就是兒童的生命。仔細觀察孩子們的活動,似乎都帶著游戲的影子:看書,會自言自語,似乎就和書中的形象在一起;畫畫,常常邊畫邊講,好像正在和筆下的線條對話;走路,也不會好好走,蹦跳著,似乎腳下安著彈簧……不管做什么,“好玩”是幼兒最樂意接受的學習形式,在我們眼里嚴肅的學習,在孩子眼里就是一場游戲,在我們眼里屬于放松情緒的游戲,在孩子那里卻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回到問題的原點,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尊重幼兒游戲的天性、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思想上重視游戲是重要的,游戲環(huán)境的設計與材料的提供是重要的,而教師對于幼兒游戲需求的觀察與支持更為重要。如果教師花一些時間去觀察和傾聽兒童在活動中的對話,適當?shù)亟o予支持性的合適的語言或提供一些相關的材料,兒童的活動就可以得到改善和擴展。比如上述片斷一中,教師如果適當?shù)卣{整一下孩子游戲的位置,同類材料在同一區(qū)域內活動,幼兒就有可能發(fā)生同伴學習;如果教師能夠根據(jù)觀察到的幼兒言行及時給予支持,就有可能生發(fā)新的角色游戲,就像某次晨間桌面活動,嘉怡把兩個彎管積木連在一起說:“我搭了一個水龍頭!”旁邊的徐碩馬上取出一個綠色的積木伸過去:“給你一棵青菜,在水龍頭上洗洗?!绷硪贿叺你懳醮盍艘粋€彎彎的長條:“快,給我的毛毛蟲喂點青菜!”于是,三個人不停地找出不同顏色的積木給“毛毛蟲”喂蘿卜、香蕉、魚、肉……一會兒,徐碩說:“哎呀,毛毛蟲吃得太多了!它肚子疼了!”嘉怡馬上找出一根細細的積木:“快,我是小醫(yī)生,讓我給它打針……”片斷二中,教師如果不把集體舞(或童話劇)作為一種任務來看待,而將其作為幼兒表演游戲中的一環(huán),在學習活動中“集體教”,在游戲活動中“個別練”,讓孩子自選角色自由表演,就有可能實現(xiàn)游戲與集體舞(或童話劇)的共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鼓勵幼兒,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游戲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理解和欣賞幼兒,并且激發(fā)他們繼續(xù)擴展自己的思維。 “把游戲還給孩子”,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也不僅僅只是追求游戲的形式。觀察和了解幼兒的游戲需求,分析并順應孩子的內在學習需要,這才是我們教師需要重視的關鍵。
自主游戲讓孩子快樂游戲
自主游戲 讓孩子快樂游戲
【內容摘要】:
游戲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游戲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痹谏鐣园l(fā)展中游戲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抓住孩子的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適當?shù)挠螒颦h(huán)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游戲中教師的指導不應該過多,幼兒參加的不僅僅是原本意義上的表演和游戲,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按照自己對環(huán)境的理解,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材料,盡情享受自主游戲帶來的快樂。為此,教師應多給幼兒說的機會,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同伴,讓幼兒自己與同伴交流,之后教師應以肯定的態(tài)度來看待每位幼兒,并且對幼兒出現(xiàn)的錯誤給予糾正。只有在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下,孩子們的自主權才能得到發(fā)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體現(xiàn)出主體性。
【關鍵詞】:自由、自主、開,
角色游戲中,幼兒教師很容易忽視幼兒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教師事事包辦代替,超出“主導”他疇。即由教師確定主題,分配好角色,講解各角色的玩法、規(guī)則,而在游戲開展的過程過多干涉,讓幼兒的思維隨教師走。結果,幼兒在游戲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小到發(fā)揮,這樣忽視幼兒主體性的活動,達不到其教育的作用,那如何在角色游戲中體現(xiàn)幼兒的主體性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貫穿了“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的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要求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發(fā)揮孩子的自主性,動手、動腦,幼兒以游戲的權利,促使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同時也是幼兒園對幼兒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大多數(shù)老師怕煩、怕出事故、怕麻煩等,剝奪了孩子的游戲權利。我們對照平時的工作,我們認識到自己做的還不夠好,還要繼續(xù)努力專研業(yè)務知識,繼續(xù)學習理論知識,讓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那么要想開展好游戲,作為教師在游戲中是創(chuàng)設者、觀察者、支持者、參與者,我們如何實時的介入和開展游戲活動呢?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明確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队變簣@指導綱要》中同時指出:“玩是幼兒的天性”,“要發(fā)現(xiàn)、保護和引導幼兒固有的天性”,“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是幼兒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歡樂、自由和權利的象征。豐富多彩的游戲不僅可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長幼兒的知識,發(fā)展智力。
游戲是最好的思維訓練
游戲是促進幼兒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活動。通過游戲喚起幼兒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促進幼兒智力發(fā)展。按照皮亞杰的理念,從認知活動而言,游戲是同化的過程。幼兒玩游戲越多,他們智力會發(fā)展更好一些。
現(xiàn)在的家長不愿意孩子在幼兒園玩得太多,他們更關注孩子從老師那里學到了多少知識,這幾乎是所有老師都面臨的困境?!氨睅煷髣㈧徒淌谡J為,幼兒園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獲得幸福的童年、該年齡應有的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幼兒園游戲一方面要服務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讓兒童在游戲中得到滿足和快樂?!?/p>
寓教育于游戲活動中
陳鶴琴先生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征,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的各種能力是在游戲中獲得的。
游戲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運用,不僅可作為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也可作為組織教學活動的有效手段,更應是貫穿整個幼兒園教育教學所有過程。這樣才能給幼兒一個真正的游戲童年、快樂童年和成長童年。在游戲中,幼兒的動機是“我要玩”“我要學”,因此幼兒身心總處于積極主動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游戲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xiàn)與發(fā)揮,幼兒的游戲與學習是發(fā)生在同一活動過程中,游戲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所以是根據(jù)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使幼兒的學習游戲化,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對學習過程本身的興趣與好感,使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日有長進,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增長知識,就好象春風化雨般使草木生機盎然。
自主、自由、開放的游戲活動
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各種游戲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突發(fā)事件所包含的教育價值,積極引導,把握時機,鼓勵孩子們大膽探索與表達。游戲要結束,要提醒孩子整理好玩具,讓孩子逐步學會自我管理。另外,在游戲時要有良好的常規(guī),制定好游戲規(guī)則,使幼兒在寬松、愉快、團結的氛圍中進行游戲活動。(例如:一次戶外活動時,大家興高采烈的玩“趕小豬”,玩了一會兒,只見操場上有的孩子的“小豬”(紙球)已經(jīng)散了,操場上滿的的報紙。我的手一拍,看看誰的小手真能干,收的既快又整潔。我的話音剛落,大家一會兒的功夫,紛紛喊道:我是第一名。)
精心創(chuàng)設游戲活動環(huán)境
保證充足的游戲時間。教師要確保幼兒在游戲中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如果時間太短幼兒游戲不能盡興,時間太長幼兒會對游戲失去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掌握游戲時間的度。
準備足夠的游戲材料。材料是幼兒游戲的工具,在游戲中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有利于幼兒通過探索接受豐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促進發(fā)散性思維的發(fā)展。比如在活動區(qū)中為幼兒準備許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種質地不同的紙類材料(白紙、臘光紙、皺紋紙、信封),白紙可以畫畫、折紙。臘光紙色澤艷麗,可以折各種小動物,也可以作為剪紙的材料。皺紋紙可以做小花、拉花、還可以搓成紙球等。形狀各異的紙盒(包裝盒、藥盒、化妝盒),可以做家具、汽車、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筆、油泥、剪刀等),可以讓幼兒動手捏、搓、團、揉做成各種小動物和各種形狀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動物輪廓等等。
營造寬松和諧的游戲氛圍
游戲是幼兒的第一需要,為幼兒的游戲營造寬松的心理氛圍,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身心發(fā)展的需要,給孩子帶來快樂。如戶外活動、餐前、餐后、離園前后等,此時,幼兒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氣氛寬松愉悅,從而能調節(jié)幼兒在各項集體規(guī)則活動后產(chǎn)生的疲勞,在心理上獲得放松。在自由游戲中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的心理氛圍,讓幼兒產(chǎn)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提高興趣,從而激發(fā)幼兒的獨立自主性,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增強自信心。
教師在游戲中的角色扮演
做游戲活動的旁觀者。
當孩子們在尋找游戲材料,創(chuàng)造游戲主題時,教師應該沉默,不主動發(fā)表建議,要相信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孩子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考慮。因為,在孩子們心理,教師總是對的,教師的話總是應該聽的,教師的發(fā)言會打斷孩子們的游戲思路,扼殺幼兒的創(chuàng)造靈感。不管孩子們想出來的游戲多么的幼稚或游戲主題的選擇多么的盲目,教師就是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去體驗快樂、體驗失敗,教師做幼兒自主游戲的旁觀者、支持者。
做游戲活動的合作者。
當孩子們分配角色,安排任務時,教師應作為游戲中的一員,服從游戲組織者的分配,教師是作為幼兒的游戲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游戲,共享快樂。就如陶行知先生說的:教師要“變成孩子”,與孩子共享歡樂。教師的童心、童趣會使幼兒倍感親切、自然、融洽,從而營造寬松和諧的游戲氛圍。以合作的身份參與游戲也有助于教師更深入細致地了解幼兒,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
做游戲活動的引導者。
教師可根據(jù)幼兒個體發(fā)展的差異.適時給予隨機指導。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鼓勵能力較弱的幼兒參與游戲,幫助每位幼兒增強角色意識,突出幼兒游戲中的主體地位。如:班里的欣欣小朋友膽子小,不愛表現(xiàn),每次開展角色游戲時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勵她說:“欣欣,你是娃娃的媽媽吧娃娃肚子餓了,你給她喂點吃的?!币龑龓尥奚铣匈I,或到飲食店里吃。這樣,明確了她當媽媽的角色,也調動了她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個體差異的隨機指導,幫助能力弱的幼兒體驗游戲的樂趣。
游戲對孩子運動能力的發(fā)展
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幼兒的運動能力表現(xiàn)為肌肉的控制力,身體、動作的平衡力和協(xié)調力等。這種能力的發(fā)展正是在游戲活動中給以實現(xiàn)的。如在體育游戲中“小動物運糧食”中,讓孩子過山洞、走小橋、爬小山等。發(fā)展了孩子的鉆、爬、平衡等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大肌肉的發(fā)展。總之,幼兒的運動能力伴隨著游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總之,游戲時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中孩子們能活動經(jīng)驗與同伴的語言交流。因為孩子的語言發(fā)展的關鍵在于使他們有機會給予表達。同伴之間交流相互表白。如:在角色游戲中,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對話,模仿了醫(yī)生、營業(yè)員、老板、警察等各種角色的對話,也豐富了孩子的詞匯量及完整的將話說完成的語言能力。難免在游戲時表述不清楚或口字不清晰。可讓孩子在不斷的游戲中不斷的積累經(jīng)驗,不斷發(fā)展了自己的語言能力。在開展游戲時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自由、自主、開放的游戲氛圍,不要干涉孩子的行為與舉動,讓他們玩出新花樣。促使每個幼兒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需要發(fā)動了游戲,自主游戲又使各種需要得到了滿足,需要的滿足又帶來了快樂,快樂作為強化劑促進孩子去游戲,所以,孩子能在自主游戲中快樂成長!
游戲是孩子的“工作”
不少家長在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認為游戲和玩耍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是有害無利的,并把這種觀點帶到早期教育中。因此,有的家長把早期教育理解為對孩子進行早期知識技能的訓練。
其實,多年的早期教育實踐和研究已經(jīng)證明,提前開始的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并不能給予孩子的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挑戰(zhàn)所必需的素質與能力。而其所造成的短期危害是使幼兒過度緊張、厭食、頭暈及耳鳴等癥狀,長期危害是使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傷害。究其原因,這種做法違背了幼兒的心理生理發(fā)育和認知的規(guī)律。
許多研究證明,由嬰幼兒自定前進步伐,自我控制的游戲是他們學習與發(fā)展的最佳途徑;游戲是幼年時期重要的任務,缺少游戲的機會和經(jīng)驗,將影響孩子各方面的發(fā)展;游戲還是嬰幼兒理解世界、適應環(huán)境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游戲對于成人而言,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娛樂,但游戲對于嬰幼兒來說,卻是他們的“工作”,是他們生活中的正經(jīng)事。為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我們做家長的應該保障嬰幼兒游戲的權利。
游戲對孩子的力量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讓孩子出類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識字,而是游戲、游戲,再游戲!日前,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心理專家、早教專家瑪思博士為上海家長解讀了一次“游戲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戲。
“我們工作都很忙,哪有時間陪孩子玩?”“為了照顧孩子,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職媽媽’?三年的‘全職媽媽’界限是否科學?”不少家長抱怨時間少,又擔心照顧孩子不夠。
但瑪思博士對年輕家長強調: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都越來越忙,美國很多媽媽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這并不是家長的錯,但工作再忙,也能擠出時間陪孩子,把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變成游戲!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價的游戲道具?!爆斔疾┦勘硎?,廉價的紙盒并不比昂貴的玩具差,評價玩具好壞的并不是價格,而是用處。鍋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樂道具。孩子通過敲擊可以了解聲音的大小、節(jié)奏,甚至為自己創(chuàng)作出一段不錯的音樂,充滿成就感。
此外,把寶寶整個身體放在卷起來的毛巾上,就可以訓練他的平衡感;一面鏡子和一支口紅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我,比如:把口紅涂在寶寶的鼻尖上,當寶寶在鏡中看見自己,并試圖抹去口紅時,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鏡子中的寶寶就是他自己。
正確引導孩子的游戲
游戲就是兒童的生活,兒童的生活就是游戲。游戲給與兒童完整與和諧的生活,給與兒童自由與創(chuàng)造的生活。我們要真正認識到唯有游戲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兒童的生活,有靈性的生活;唯有游戲的兒童才是真正的兒童,有靈性的兒童。保障兒童游戲的權力是現(xiàn)代早期教育促進兒童健康和諧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策略。游戲如此重要,那么在幼兒園中教師怎樣才能成為孩子游戲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是積極為孩子創(chuàng)造游戲的條件。它包括為孩子提供足夠豐富的玩具材料,為孩子創(chuàng)設足夠寬敞的游戲場地,這些是物質方面的準備。在精神方面,教師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游戲環(huán)境,形成愉悅的精神氛圍,讓孩子樂于參加,急于參加,并能很快地融入到游戲的情境中來。
二是在游戲中給予孩子適當?shù)闹笇А.敽⒆訁⒓佑螒驎r,可能由于經(jīng)驗或其他因素的制約,無法很順利地進行游戲,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在孩子進行游戲時,教師要認真仔細的觀察孩子,并根據(jù)游戲內容的不同,孩子情況的不同給予適當?shù)闹笇АS螒虻慕逃笇Р呗钥梢杂校阂越處熥陨頌橛绊懙拿浇?,以活動材料為影響媒介,以孩子的活動同伴為影響媒介,以?guī)則為影響媒介。教師要靈活、綜合的運用多種媒介、多種方法對孩子施加影響,以進行指導。
再就是教師在為孩子設計游戲時,要注意把握游戲的難易度。由于孩子年齡不同,經(jīng)驗不同,在為孩子選擇、制定游戲時要特別注意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選擇真正適合孩子的游戲。同時還要留給孩子自由選擇游戲的時間,因為自選游戲是孩子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的游戲,要保證孩子每天自選游戲的時間不少于1小時。
還兒童以游戲的生活,讓兒童找回童年的幸福與快樂!
走進孩子的游戲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游戲的世界,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而我們教育者的任務就是讓這個游戲世界得以實現(xiàn)和日趨完善。在一次幼兒創(chuàng)造性游戲活動展評中,我有幸作為評委,換了一個角度,走進孩子的游戲世界。幼兒游戲中呈現(xiàn)的情境,游戲組織者對創(chuàng)造性游戲的獨特見解,給了我很大的沖擊。精彩紛呈的游戲猶如一頓豐盛的大餐,讓我在學習之余對創(chuàng)造性游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引發(fā)了我對本次游戲展評所透出的游戲信息的思考。 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才能帶出有創(chuàng)意的孩子——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 我們一直提倡在游戲中進行退位指導和隱性指導,但這也使得有的教師因誤解而游離于孩子的游戲之外。而一個游戲是否玩得開來,能否將游戲的價值進行提升,教師的引導往往起著關鍵的作用。 1.開始部分的引導 游戲的開始是否能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能否體現(xiàn)出游戲的主旨,能否引發(fā)孩子游戲的愿望,教師的引導是一個關鍵,甚至會影響整個游戲的進程。 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有很多種方式來開啟整個游戲:用游戲的方式直接將孩子帶人角色情境,如直接帶孩子開著車進入“停車場”游戲;用角色身份開門見山地進入游戲情境,如教師以導游身份展開混齡游戲“娃娃游北京”;用問題情境引導孩子進入游戲,如把貓媽媽的來信作為“貝貝秀”游戲的一個引子……不管用什么方式,都體現(xiàn)出一個共同的特點:教師引導語簡短精練,直接切入重點,把大部分的游戲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自由發(fā)揮。 2.游戲過程中的指導 (1)觀察者: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 游戲中,教師大都采用拍照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游戲觀察,過后再展示照片并調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必須適時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引導幼兒調整,點燃游戲創(chuàng)造的火花。如表演游戲“白雪公主”中,負責場景的孩子因搭建物體色彩搭配的問題而出現(xiàn)爭搶現(xiàn)象,教師敏銳地用建筑師的身份介入游戲,及時引導孩子們解決,引發(fā)了孩子們對搭建城堡更深層次的探索。 (2)協(xié)助者: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能協(xié)助孩子提升游戲價值。 游戲“貝貝秀”中,教師一直是孩子服裝創(chuàng)意的協(xié)助者,從孩子們隨意地剪、貼,到有目的地剪和有序地粘貼,孩子們的服裝成品創(chuàng)造出意想不到的驚喜。建構游戲“我眼中的恐龍園”,教師的有意識引導,把孩子隨意搭建的小花、恐龍、建筑物,規(guī)劃成了錯落有致、富有建筑美感的恐龍園。 幼兒游戲不是教師計劃中的演出,孩子們隨時都會有新的內容增加或興趣點的轉移,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往往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點,并協(xié)助幼兒推動游戲情節(jié)的進一步展開。在游戲“娃娃游北京”中,教師最初只提供了故宮、長城等幾個經(jīng)典景點的游戲場景,隨著孩子在“游玩”過程中假想拍照等情節(jié)的出現(xiàn),教師及時提供了照相機、野餐墊子、籃子等物品,引導孩子們開始“景點攝影”“野餐”等新的游戲。游戲“停車場”,從搭建平面的停車場,發(fā)現(xiàn)無法滿足每個孩子的停車需要,轉而引領孩子們自發(fā)地討論,用問題情境把孩子們引向搭建立體停車場的更高游戲層次。 3.游戲評價中的指導 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如照片記錄、過程錄像、評選、作品(服裝)展示等等。這種基于幼兒游戲真實記錄的評價,能夠讓孩子們看到自己和同伴游戲的真實狀態(tài),也更能激起孩子們對游戲深入開展的再討論,便于大家總結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新的游戲增長點。 材料是游戲的支撐——多元化、合理化的材料投放是游戲的基礎 開展創(chuàng)造性游戲,材料提供是整個游戲開展的支撐,材料提供得恰當,幼兒游戲的質量相對就高,成就感就強。如建構游戲“家鄉(xiāng)的路”,教師提供的彩色插塑、塑料屋頂、軌道等輔料,無論在色彩還是構建方式上都非常適合搭建建筑物,使得游戲雖然偏離了“路”的主題,但是幼兒搭建的成品質量較高。那么,怎樣的材料才是適合孩子的?或者說,如何為幼兒游戲提供適合的材料呢? 1.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投放適當?shù)牟牧?/p> 如中班游戲“我眼中的恐龍園”,提供多種小型插塑;大班游戲“白雪公主”,提供大型插塑和多種幾何形木塊;中小班混齡游戲“家鄉(xiāng)的路”,既提供大型屋頂、軌道等輔料,又提供色彩鮮艷的小型插塑。這樣,不管從手部肌肉發(fā)育還是認知、能力等方面,都照顧到孩子的年齡特點。 2.了解孩子的能力,提供有挑戰(zhàn)性可操作性的材料 游戲“王府井美食一條街”是在該園幼兒平時區(qū)域活動中制作過餃子、面條、糖葫蘆的基礎上開展的,因此,教師在材料柜中投放了所有的制作原料,幼兒可根據(jù)原有的經(jīng)驗進行適當?shù)倪x擇。這個游戲如果放到其他沒有基礎的幼兒園進行就比較難開展。游戲“開汽車”對于各年齡段孩子來說都比較熟悉,教師就在車廂設計上動腦筋,設計成4節(jié)游覽車,必須4人合作,還要兼顧能力比較弱的孩子的位置,富有挑戰(zhàn)性,很好地調動了幼兒的游戲興趣。 3.巧妙設計材料,解決游戲難點 劇場游戲“快樂游常州”,教師投放了做成盒子形狀的活動大書,幼兒可以參照圖片進行講述,觀眾可以邊看畫面邊聽,甚至可以自己上去講。教師的設計將比較難開展的環(huán)節(jié)變成孩子平時的看圖講述,非常適合幼兒的能力。不同難度的大書,孩子們幾乎都能夠上去講一段,獲得了很多幼兒的喜愛,改變了平時劇場比較冷清的局面。 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創(chuàng)設游戲平臺——游戲的主動性掌握在孩子的手中 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真正地將游戲還給孩子,但也始終擺脫不了對幼兒游戲的高操控。我們希望游戲是有序的,于是游戲環(huán)節(jié)被固定;我們希望游戲是熱鬧的,于是游戲場景被排練……讓游戲真正成為孩子自己的游戲,我們應該認識到,游戲中的教師就如同是仆人,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游戲的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握在孩子手中。 將主動權還給孩子,就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游戲內容的選擇、游戲的玩法和評價,而所有的設置與選擇都必須建立在觀察孩子的基礎上。否則,我們認為有趣的游戲,幼兒無動于衷;我們創(chuàng)設的高雅情境,幼兒無所適從;我們提供的豐富材料,幼兒無從下手……以下是老師們對于表演游戲“小紅帽”的點滴感悟。 感悟一 這次游戲,從成人的角度看也許不那么成功,甚至有點“亂糟糟”的,但它真實地反映了孩子們學習的過程。沒有“亂”的過程,怎么會有成功的教育? 感悟二 其實這次表演游戲,我完全可以讓其看起來井井有條,但這并不是我們這次活動的宗旨。在新《綱要》實施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們還能用十幾年前的游戲模式來展現(xiàn)孩子們的活動嗎? 感悟三 游戲不是“表演”,不是為了讓觀看的人滿意,而是讓孩子們充分體驗“演”的樂趣。受幼兒年齡特點的限制,表演能力弱,協(xié)調能力差,但這些并不影響他們表演的熱情,還是順利地表演完了故事,這就足夠了。 感悟四 游戲“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們“亂”了之后,老師也“亂”了。孩子們的“亂”在若干次游戲后肯定會有改觀,但教師“怕亂”的觀念卻將是教育的一種悲哀。 的確,讓游戲真正成為兒童自己的游戲,游戲的主動權必須交給孩子自己,游戲表面上的“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怕亂”的觀念。 當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游戲世界,會體驗到不一樣的教育心態(tài),會感受到游戲“亂”中蘊含的成長,感受到孩子的快樂!當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游戲世界,和孩子們一起發(fā)起游戲,發(fā)掘游戲的過程,體驗游戲的成功,我們會感受到游戲在孩子生活中的價值。我想,展評活動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等獎、二等獎,而更多是對游戲活動的理性思考和實踐層面的價值提升。
玩游戲是孩子的工作
游戲的重要性
在大人的眼光里,總認為孩子到處跑跳是頑皮搗蛋、不聽話的舉動,所以每次看到孩子跑就要予以喝阻,甚至命令孩子要安安靜靜地坐著不準亂動。孩子天性活潑好動,若強制他們不能游玩,可能影響他們身心的發(fā)展。孩子不像大人需要工作,所以游戲玩耍在生活上就成為他們的一個重心。從兒童發(fā)展的研究方面來看,游戲可以說就是兒童的工作,其意義與價值是頗為廣泛的。
在生理發(fā)展方面:游戲提供兒童運動的機會,可以促進身體的健康。
在情緒發(fā)展方面:適當?shù)挠螒蚧顒?,可以帶給兒童快樂、愉悅的情緒,發(fā)展樂觀進取的個性。
在心智發(fā)展方面:游戲可以增加兒童的知識,引發(fā)想像、創(chuàng)造的能力。
在社會行為發(fā)展方面:游戲可以提供兒童與玩伴接觸的機會,學習合作、互助、團結等品德。
從各方面的發(fā)展來看,游戲對孩子的確有著莫大的價值。做父母的,不僅不應忽視孩子的游戲,還要時時主動關心孩子游戲的內容,隨時給予鼓勵或指導,讓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快樂而自然地得到德、智、體、群各方面的發(fā)展。
父母參與游戲時需注意的事項
一二歲前幼兒的發(fā)展
通常是一個人玩;以自我為中心,有占有欲;會有“連續(xù)但漫無目的”的動作,能看、聽、感覺;會抓、握東西;能將東西拆開、組合、拿出、放入;能爬行、投擲和跳躍;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此時期為他準備的玩具可以是:便于投擲、抓握的柔軟玩具;不易破損的玩偶、娃娃;鈴鐺、音光盒;可供堆積的積木,及可以攀登或爬進爬出的硬紙盒或木箱;涂鴉用的蠟筆、剪貼簿;能組合的汽車、火車、船等。
二三至五歲幼兒的發(fā)展
喜歡和其他人一起玩;大肌肉的運用很靈活,漸能控制精細的動作;喜歡朝著一個目標爬、跳或跑;需要有“自己動手”的機會;很難分辨事實和想像;對事情只有模糊的認識;喜歡扮家家酒之類的游戲。此時期為他準備的玩具有:訓練肌肉的玩具,如爬竿游戲、跳馬游戲、小三輪車、大球和大型積木;發(fā)展心智的玩具,如八至十二片的拼圖,養(yǎng)魚或栽培植物,以及磁鐵、望遠鏡、萬花筒等科學性玩具;扮家家酒的玩具,如易洗不易破損的娃娃,各種家庭用具,像烹飪用具、園藝用具、洗衣用具等,百寶箱、玩具火車、飛機、卡車、汽車等交通工具;表達情感的玩具,如布偶或木偶、黏上、沙堆、臘筆、畫紙、釘子、槌子等。
游戲是生命的本質——在觀察中解讀幼兒的自然游戲行為
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并不只限于傳統(tǒng)的游戲時間。就如同前文中的怡怡和展展,在午餐的瞬間,就完成了一次令人忍俊不禁的游戲交往——雖然,在雞翅和白菜豆腐交換的過程中,怡怡顯得那么霸道,但展展卻是那么心甘情愿。再看加餐時兩個孩子的舉動,怡怡笑瞇瞇地蹲在展展面前,展展心領神會地把小餅干喂到怡怡嘴里,此刻,展展和怡怡就是娃娃家中的一對“父女”。而當怡怡自己伸手去拿展展的小餅干時,角色一下子就變了,展展立馬就用手護住了自己的小餅干……當我看到這里時,不禁莞爾一笑:在孩子們的游戲中,似乎有一些孩子天生就是領導者,而另一些則是跟隨者,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天生熱愛游戲,并能在游戲中自覺地維護自己的角色地位。無論何時何地,游戲都可以發(fā)生,在這個充滿幻境與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隨意出入。在成人眼里,游戲意味著休閑,而對孩子而言,游戲卻是工作,是孩子交朋友、體驗生活以及探索學習的主要途徑。 剛剛進入一個陌生群體的怡怡,利用她與生俱來的“游戲力”——一種自信,一種活力,或者說是一種游戲的情趣,吸引了眾多的渴望游戲卻又缺乏“游戲力”的小“粉絲”,自然地成為這一個游戲群體的中心。展展們跟著怡怡,忠實地聽從怡怡的安排,用自己的方式,體驗著游戲的樂趣。我想,在怡怡一口一口地喂展展吃蛋糕時,展展的心里是甜蜜的,他享受著奇妙的游戲情境。很多時候,特別是在孩子之間,發(fā)生作用的,往往不是什么教育法則,而是游戲中孩子們可愛的笑臉,當這些笑臉出現(xiàn)時,矛盾和沖突往往都能得到較好的化解。作為教師,我們經(jīng)常會把教育這樣復雜的事情簡化成條條框框的要求,卻忽略了教育過程中情感的力量。怡怡喜歡吃雞翅而不愛吃白菜豆腐,改變這種飲食習慣單靠教師的說教和要求是沒有什么效果的。記得以前中班的子豪,幾乎不吃一點蔬菜,老師盯著他,要求他吃,他也知道吃蔬菜有好處,可就是咽不下去,硬吃的結果,就是把之前吃下去的東西全部吐出來。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旁邊的小朋友拿錯了阿姨特意為子豪打的湯(湯多而菜少),兩人互不相讓,最后兩人用猜拳的方式?jīng)Q定,還互比誰吃得干凈,子豪居然破天荒地把所有的蔬菜全吃下去了。這或許就是游戲的魅力——沒有“強迫吃”的壓力,只有“我要贏”的游戲動力,心理上的放松,使得子豪完成了之前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而這一次的經(jīng)歷,也讓子豪樹立了一種信心:細嚼慢咽,蔬菜是能咽下去的。于是,每次午餐,我都會在子豪面前無聲而夸張地做出咀嚼下咽的口型,子豪立刻就會回以無聲的“O—K一”,夾一筷蔬菜在嘴里,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咽下去,我再給他一個夸張的笑臉……午餐時段,就成為我們兩個人心領神會的游戲時間。為人師者,要與孩子共同成長,這種成長,不僅在于掌握教育的方法,還在于,用我們的心去感悟、體驗生命的樂趣與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換一種心態(tài),嘗試去和孩子游戲。 怡怡和展展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互動,似乎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表面上,怡怡決定著一切,展展只是一個默默的跟隨者;而實際上,離不開兩人游戲伙伴關系的卻是怡怡。“站隊風波”中老師的介入和然然的出現(xiàn),令怡怡和展展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展展不再完全依賴怡怡,并漸漸地有了新的朋友,而怡怡卻顯得有些無奈,再怎樣努力,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展展投入到新的游戲群體之中。事實上,幼兒間的游戲交往是一個雙方主動建構的過程,他們在游戲中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滿足自己的愿望,釋放自己的情緒。就像展展,從一個不愿意、或者說沒有能力主動發(fā)起游戲的孩子,逐漸在跟隨怡怡的過程中學會游戲,并最終得到完全的釋放,自如地投入到屬于他自己的游戲之中。這個過程,清楚地說明了游戲的本質,正如杜威所言:“在幼兒階段,生活即游戲,游戲即生活?!蓖ㄟ^游戲,孩子一邊探索著世界,一邊嘗試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能力,最終變得越來越自信和成熟。 游戲,是孩子的語言,仔細地觀察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游戲表現(xiàn),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心中的喜悅、好奇、疑慮、失望甚至悲傷或恐懼……我們需要在和孩子的互動中“翻譯”孩子的表現(xiàn),穿透表面發(fā)現(xiàn)并滿足孩子的深層需求,在游戲中激發(fā)孩子的天賦潛能,成就健康人格。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掌握這項特別的技能——游戲,降低自己的身份,加入孩子的世界,他們認為怎么玩最有趣,我們就怎么玩。譬如,讓一個頑皮的托班孩子乖乖回到自己座位的最好辦法,就是假裝去搶他的座位,而游戲的勝利者永遠是孩子;譬如,總有孩子不愛吃蔬菜,與其居高臨下用老師的身份硬逼著孩子吃,不如坐在孩子身邊用游戲的方式逗著孩子吃;譬如,總有孩子因害怕摔跤而不敢踩高蹺,與其不停地鼓勵孩子要勇敢,不如由老師用一種好玩的方式假裝摔倒,讓孩子以咯咯笑的方式來釋放他們對踩高蹺的恐懼感,逐漸引導他們去嘗試……和孩子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嵌入更多的游戲元素,我們會發(fā)現(xiàn),游戲帶來的,不僅僅是快樂。
讓民間游戲重新走入孩子的生活
導讀: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素”。自信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它是杰出和成功人士的良好素質之一。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孩子去做她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孩子在做事中培養(yǎng)興趣,并從成功中體驗自己的力量、能力,嘗試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哲學家曾經(jīng)說過,天底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由此推理:天底下沒有完全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要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而特殊個體的存在,相信自己、尊重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人才能積極進取,不怕困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幼兒時期獨立意識迅速發(fā)展,自我行為明顯表現(xiàn)出來,形成幼兒時期特有的個性。所以我們特別重視在這一階段對幼兒進行自信心的培養(yǎng)。
一、教師在幼兒園中的做法:
1、教師要以熱情、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幼兒。
教師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從他們跨進幼兒園的第一天起教師的言行就在影響這孩子的心靈。所以,教師要以熱情、平等的態(tài)度來對待每一位幼兒。孩子,是很敏感的,她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很注意,如果孩子感到老師不喜歡自己,就會產(chǎn)生一種“反正老師不喜歡我,我也不用做好”的想法,就不會積極、主動的去表現(xiàn)自己,因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對于膽小的孩子,老師更要了解他的心理狀況,使孩子產(chǎn)生親切感,覺得老師像親人。
2、讓幼兒有鍛煉的機會引到幼兒參與集體生活、參與班級管理、在集體中發(fā)揮特長。
我們在班級中創(chuàng)設了小舞臺,為他們提供一些打擊樂器等道具,讓幼兒在其中自由放松地表演。特別是那些表現(xiàn)力強的孩子他們表演更是激發(fā)起那些膽小孩子的表演欲望。我們還組織孩子進行小記者采訪、小主持人活動,讓每個孩子輪流主持節(jié)目、采訪,老師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這樣,孩子表現(xiàn)的機會多了,膽子也會大起來。在體育活動中,我們時常注意材料的投放。根據(jù)幼兒的能力投放不同的體育活動材料,逐步提高要求,不求一步到位,讓幼兒感覺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那些能力弱的孩子常常會遭遇失敗,我們就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并適當降低難度,循序漸進,鼓勵他們投入活動。她們一旦有進步或取得成功時,作為老師我就及時的給予表揚、鼓勵。在開展體育競賽活動時,還要引導幼兒勝不驕傲,敗不氣餒。
3、引導能力弱的幼兒獲得同伴的認可。
雅君是一個文靜、內向的孩子,平時不言不語,很少和老師、同伴交往,她是一個極其不自信的孩子。為了讓雅君變得開朗、活潑些,我們也想了好多辦法,如請能力強的幼兒帶她一起玩,介紹她參加小朋友自發(fā)組織的游戲,在集體活動中讓她擔任力所能及的工作等。雖然老師和小朋友在活動中熱情的支持、鼓勵雅君,可她總是缺乏興趣。
但有一陣子,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先是我發(fā)現(xiàn)班上一些小朋友都有同樣的餐巾紙,經(jīng)詢問是雅君送的。接著,班上好幾個女孩的身上又同時出現(xiàn)了一模一樣的閃亮的小飾片,一了解,也是雅君送的。過后,情況又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雅君常常被一群孩子眾星捧月般的圍著,他們在某一角落竊竊私語,有時是在盥洗室,有時是在午睡間,有時是在墻角落,大家有說有笑,而老師稍一靠近,他們便馬上停止說笑,散開了。事后,我問小朋友:“你們?yōu)槭裁茨敲聪矚g雅君?”孩子爭先恐后說:“以前她不理我們,現(xiàn)在喜歡跟我們玩了。”“她現(xiàn)在是我的好朋友?!薄八€送給我們好東西?!薄八€教給我畫畫”。孩子們的話使我明白,雅君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與其他的小朋友交往獲得大家對她的認可和喜愛,她已經(jīng)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主角、好朋友。
4、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
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我班上有一個小女孩,膽子可小了。但是,我發(fā)現(xiàn)她的形體動作做的好,模仿能力也很強,于是,就讓她參加舞蹈訓練班。開始她很害怕,小便解在褲子里都不敢說。但是一個學期下來,情況大大改觀,她的性格變得開朗、活潑、自信,還能積極舉手發(fā)言?!傲弧北硌菽翘?,她穿著演出服興奮的像只百靈鳥,原來那個害羞、縮手縮腳的小女孩不見了。教師善于挖掘孩子的潛力,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自信,這份自信會遷移到其他方面。
5、讓幼兒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成功的經(jīng)驗可以使幼兒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數(shù)越多,幼兒對自己成功方面的評價就越高。經(jīng)常獲得成功的幼兒具有自信、自我接受、勤奮、樂觀等特征,這些特征又保證他們獲得更大的成功。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都要充分認識幼兒在各方面的能力和實際情況,據(jù)此提出要求和安排活動,為了使每個孩子都充滿自信,我們班每月舉行《我表演、我快樂》大一班展示月活動。在每次活動后,根據(jù)每個孩子的表現(xiàn)舉行全班幼兒的頒獎典禮。讓他們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二、指導家長的做法:
(1)指導家長相信孩子能力,勿代勞。
相信孩子能力,生活小事讓孩子自己來。像穿脫衣鞋、洗漱清潔、鋪床疊被、整理文具、掃地擦桌、擺放碗筷等生活技能,都是孩子應該做到的。當孩子在家長的鼓勵、示范和協(xié)助下、最后獨立完成時,“我長大了!”“我很能干!”這樣的美好感覺會油然而生,因此,生活自理的訓練也是孩子面對挑戰(zhàn)、驗證能力、得到肯定的過程,能充分激發(fā)孩子對自我的信心。
(2)指導家長尊重孩子。
孩子與成人一樣,對別人的愛護關懷或諷刺責難都是十分敏感的。父母隨意發(fā)脾氣,甚至一個表情、一句話,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影響。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杯牛奶。媽媽說:“我說過多少次你要小心。你這么大,連杯子都拿不穩(wěn),怎么做人呀!”這類話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會造成很大傷害。相反,如果媽媽用建設性的言語說:“牛奶打翻了,我們一塊兒用布來擦地板。我再給你一杯,不過,以后要小心點,知道嗎?”孩子在母親的安慰和鼓勵下,以后自然就會小心。
(3)指導家長及時鼓勵幼兒。
當孩子做了好事、得到好成績時,需要父母的鼓勵和贊賞。當他們受到挫折時,更需要家長的安慰和鼓勵。及時的鼓勵可以給予孩子再嘗試的勇氣,適當?shù)墓膭羁梢栽鰪姾⒆拥淖孕判?,支持孩子繼續(xù)努力。父母最容易疏忽的是:他們認為孩子把分內的事情做好本來就是應該的,不值得鼓勵和贊許,只在他們表現(xiàn)欠佳時,才提出批評和指正。這樣對孩子顯然是不公平的。安慰孩子時要注意用建設性的言語,例如:“你愿意談談這件事嗎?”或“讓我們來討論,一起研究解決的辦法?!边@些話令孩子更樂意敞開心扉,更愿意接近父母,傾訴出他們的心事。
自信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素”。自信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它是杰出和成功人士的良好素質之一。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孩子去做她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孩子在做事中培養(yǎng)興趣,并從成功中體驗自己的力量、能力,嘗試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