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
發(fā)布時間:2023-12-12 孔子名言孔子名言匯集82句。
儒家論“友”,主張交“君子”為友,遠離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的小人。其中,“朋”和“友”是分開來講的。“朋”是有志向的人們,就可以成為“朋”。比如說,在一間教室里,所有人的志向都是為~~我想此時你想把這些短句分享到朋友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子名言匯集82句”,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wǎng)站。
1、在孔子看來,倫理道德是家庭和社會得以維系、安定和發(fā)展的根本,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君、臣、父、子的封建綱常要嚴格維護。如齊景公向孔子問政時,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也就是說要搞好統(tǒng)治,首先就得擺正統(tǒng)治秩序,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所在等級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去做事,才能天下太平、百姓安樂、長治久安。在這里他把君臣之間的倫理規(guī)范又放在了父子之上,由小家庭及大社會規(guī)定了整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對于一切膽敢違背統(tǒng)治秩序,君臣倫理規(guī)范的行徑,孔子都會給予猛烈的抨擊。如季氏是大夫的級別卻擅用天子的禮樂,“八佾舞于庭”,孔子就認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對仲孫、叔孫、季孫祭祀祖先完畢,擅用天子之禮,唱著《雍》這篇詩來撤除祭品時,也提出了強烈的抗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論語.八佾》),并發(fā)出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的感慨。
2、認為君子的高深造詣要有正確的辦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地追求得到,自覺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動搖,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覺地有所得。
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朋友有“損”“益”兩種類型,孔子是主張交益友的。古語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與君子或小人交友結(jié)果是不同的,與前者受益,與后者受損,擇友不可不慎。那么,何為“益友”,何為損友呢?“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損矣?!保ā都净罚┻@主要是從個人品質(zhì)的高低上區(qū)分益損的。三類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聞廣識的人。三類損友則指:慣于裝飾外表而內(nèi)無真誠的人;工于媚悅面善態(tài)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對于外表恭敬行為虛偽的人,孔子深為厭惡,他憤怒的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豆伍L》)孔子廣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4、生而為學,亦安之;學無止境,學無止境;困而學之,然后還;累了又不學,人就為下一個。
5、《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妒?jīng)》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論是選擇、探討、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采納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口號。論”讀音為“l(fā)ùn”,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部分匯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段倪x·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p>
6、花言巧語,點出小行和篤行,難以善舉。
7、神的話和他的話一樣好。
8、宰我這人比較無恥,說,哥安心,怎樣?
9、要家庭和諧,必須從個人修養(yǎng)入手,然后再到一個和諧的家庭去教育,影響其他家庭,然后家庭和諧,社會安寧幸福。
10、在“友”道之中,包含了很多儒家的思想體系,比如“仁”,“誠”。儒家的交友之道讓很多人受益,也讓很多人學會了“仁德”的本質(zhì)。交友要用到仁德,用一顆“仁心”,用真誠,交到君子之友。一定要做到“忘勢”,讓兩人的友誼長遠。
11、寥寥數(shù)語,孔子說出了跟看老師學習的重要性。這是孔子身有體會的感慨,也是實事求是的話。老師之所以為老師,是因為其悟道早,學識洲博的原因,所以跟著老師學習,不僅學的知識多,而且進步也快。
12、剛開始聽不明白,后來大膽的問了一下,老師把這句話在黑板上寫下來,才看明白?,F(xiàn)在想想,時光匆匆流逝,一轉(zhuǎn)眼30年過去了。
13、孔子有句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認為水像真君子一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
1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15、多交益友,不交損友,以誠相待,恪守信用,重義輕利,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16、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7、不是在他的位置上,不是在他的政治上。說明:不在那個位置,不要規(guī)劃政治事務的那個方面。
18、“法語之言”,符合禮法規(guī)范的正確的話,一般都是正面、嚴肅的勸告。
19、意思是這宰我這個人問,父母去世我要守三年的喪啊,太久了吧,哥三年不花天酒地,上網(wǎng)打游戲,泡MM,我真的受不了。于是他老師孔子就說:我問你丫的,父母剛死,你就喝酒吃肉,你還有良心嗎?
20、是心靈和自然的結(jié)合產(chǎn)生了智慧和想象力。梭羅。
2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孔子《論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22、儒家交友是有原則的。在《論語》第十六篇中,孔子明確提出“三友三不友”?!叭选本褪恰坝阎?,友諒,友多聞”,要結(jié)交正直的人,結(jié)交信實的人,結(jié)交見聞廣博的人;“三不友”就是“不友便辟、不友善柔,不友便佞”,不交善于逢迎諂媚的人,不交慣于表面奉承而背后詆毀的人,不交慣于甜言蜜語的人。這就是他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在交友上,儒家經(jīng)常被人誤會的就是他們提出“無友不如己者”。
23、或許,孔子的原意,與上述解釋有些差別但是,隨著歷史的進步,人們對于同一詞語的理解不是都有相應變化嗎?用現(xiàn)代語言解釋,那就是與時俱進。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變的,當然包括語言。
24、當將軍的首要條件是勇氣。沒有勇氣,其他條件都沒有價值,因為沒有勇氣,其他條件都不起作用。第二是智慧,要聰明和足智多謀。第三是健康。薩克斯。
25、君者舟也是,普通人也是水。水所以載舟,也所以覆舟——孔子家語
26、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解釋:懂就懂,不懂就說不懂,是聰明人。
27、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其身正天下歸之?!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由此出發(fā),孟子主張教師必須首先端正自己,用正道教育學生,“教者必以正”。(《孟子·離婁上》)
28、孔子很生氣,說,你這死沒良心的,你安心就這樣干吧,***的。父母生你養(yǎng)你這白眼狼,抱著你拉屎拉尿的,你丫發(fā)育遲緩,三年才會走路,現(xiàn)在父母去世了,讓你守喪三年,你還不愿意,你平時對父母好過三年嗎你,靠,你不是我學生。
29、苛政猛于虎2、《孔子過泰山側(cè)》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右簧蕖对姟贰稌?,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鬃尤ナ篮?,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jīng)典《論語》??鬃釉诠糯蛔鸱顬椤疤炜v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颖蛔馂槿褰淌甲?,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3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煩那種不懂裝懂裝腔作勢的人。好像天下沒有他不知道的似的。不懂不丟人,不懂就問?不懂裝懂往往鬧笑話更丟人!
31、我認為,孔子名言中最好的一句是“有教無類”。
32、愛因斯擔相較,前者為下愚,后者為上智。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看得多準??!
33、《孔子過泰山側(cè)》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鬃颖蛔馂槿褰淌甲妫S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34、“聽其言,觀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時也是他擇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辭,孔子聽信他的話,以為他很有志氣很勤奮,但是后來孔子發(fā)現(xiàn)他白天睡大覺,很生氣,并認為過去“聽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長》)不對,把它改變?yōu)椤奥犉溲杂^其行”。(同上)通過全面觀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動機、思想、品質(zhì)。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就是說弄清一個人的動機,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為表面現(xiàn)象迷惑,就真正認識了這個人。對于人的評價要以觀察為準,而不可人云亦云??鬃诱f:“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保ā缎l(wèi)靈公》)正是這個意思。
35、那在地的高處不懷惡念的,就能在那高處除滅,在那高處矯正。
36、家庭是我們自己的小世界,在那里我們制定自己的生活規(guī)則,在那里我們播下快樂的種子,澆灌快樂的幼苗,并傳播到世界的花園中。
37、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不安。
38、交到朋友后,要對自己的朋友到“誠”。這里指的誠并不是無原則固執(zhí)的守誠信,在幫朋友“守信”的時候要分清黑白,如果是不好的事情,影響朋友品德的就要適當?shù)膭窠?,也可以向其他能解決問題的人求助。但如果放著朋友的問題不管,那就是違背了“友”的原則,作為友,肯定是要幫助朋友提升的,并不是看他這樣墮落下去。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產(chǎn)生問題,就要先反省自己身上的問題,在與朋友解決分歧。
39、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誦《論語》五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
40、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是家庭和諧幸福的基礎。家是訴諸不公和治愈怨恨的最好地方。
41、信任有助于家庭和睦。這不是拜偶像,不是放縱,也不是溫柔的倚靠;它是家庭和諧的良藥。
42、人如果不講誠信,不守信用,是不值得交往的。可以說是一句交友名言這句話主要是在強調(diào)洋河人在交往的時候,人在處事的時候,必須要守信用,講誠信,如果說沒有誠信,不講信用,不守信用的話,就交不到朋友,一個不不被信任的人,很難交到朋友的
43、如果具備了這樣的好品格,好習慣,一定可以不斷地進步成長??赡芤驗樽约旱南忍鞐l件限制,不可能成為大成就者,至少可以成為周邊的一位嬌嬌者。
44、適當?shù)谋瘋退ネ丝梢燥@示感情的深度,但過度的悲傷可以證明缺乏智慧。莎士比亞。
45、由,教女孩知道!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
46、兒子會留下,但不會留下兒子。
47、他有一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保ā睹献印けM心下》)他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
48、以財交者,財盡則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鳚h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一》
49、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50、這五句話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和為貴”的理念,與北京奧運會提出的“人文奧運”以及“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思想相吻合。
51、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52、從人際關系角度來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當有用處,老板給甲乙兩名員工相同的任務,甲綜合能力遠超已員工,他很輕松的完成了任務,而已沒有完成,這時不論是甲員工還是老板都不去挖苦已員工,而是給予理解和包容,最終相信已員工一定會越來越好。
53、道聽道說,德也棄。解釋:急于傳播流言蜚語的行為是對道德的背叛。
5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我高中時候的語文老師,看到底下虛度光陰的我們,搖頭嘆息總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55、我最欣賞的孔子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無完人,要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為師者,不在乎年齡,不關乎地位職業(yè),有值得自己學習的長處者可為吾師,有值得自己反省自身缺點者亦可為吾師。
56、白話譯文:人生最可貴的事情是能結(jié)交得到知己,萍水相逢也能比骨肉還親。
57、三支軍隊可以帶走指揮官,但普通人不能帶走意志。說明:軍隊可以失去將軍,一個人不能失去精神。意思是,三軍之勇在于民,志氣之于人在于己。因此,美男子可以被帶走,而意志是不能被帶走的。如果可以帶走,光有遺囑是不夠的。
58、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路,既然不能一起走,那就道一聲珍重,繼續(xù)走自己認為對的路,哪怕那條路上你孤身一人...
59、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人們的思想與古今各國的偉大智慧相結(jié)合的過程。高爾基。
60、所謂在知道的情況下的事情,我想知道,在窮的事情。
61、子的四種教導:誠實和信實。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導他的弟子:第一,文學,即名學。學習如何提高知名度,二是學習、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的言行有規(guī)律可循。三、忠誠學習,就是對學習的培養(yǎng)。它是訓練人們自愿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情。第四,字母學習,是認人識事的學習,是培養(yǎng)人的判斷力的知識。
62、失去聯(lián)系的朋友大概是覺得現(xiàn)在的我對他們來說沒有作用、意義了,或者對我有一些看法、不滿...無論如何,我都不會這樣對朋友,不會因為誰過得不好就看不起或者直接拋棄對方。
63、白話譯文:在悲傷的事情也莫過于活生生的別離,再快樂的事也莫過于新相交的知己。
64、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兩面的角度去考慮,也就是同理心的重要性。這個事情自己會不會做、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不愿意,又如何強加給別人呢
65、“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好聽的話,誰都愿意聽;順耳的話,聽了都高興。關鍵要有辨別的能力,分清是討好,還是真心的贊許。聽了好話,不能得意忘形,這點尤為值得注意。
66、孔子這話就告訴我們,父母把我們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學會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不要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啊。
67、出自先秦佚名的《論語十則》
68、“無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為謀”對于孔子“無友不如己者”(《學而》)這句話,學術(shù)界的解釋有分歧。
69、北京農(nóng)學院前校長王慧敏和他的姘頭路平。
70、白話譯文: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守信用、講誠信、重承諾。
71、不要害怕知道,但要知道。說明: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結(jié)果。
72、我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亲詈玫囊痪?。做人行事最根本的原則應該是,方便自己的同時不能妨礙別人。
73、摘自《論語·子罕篇》
74、這章經(jīng)文是提醒人們要時刻感恩自己的父母,從記住父母年齡這個事上做起,這是孝道的具體體現(xiàn)。
75、不會有什么好事發(fā)生,但運氣不會。沒有憤怒,家庭也不會失敗。
76、雪莉和任,就像我自己一樣,把它偷來也跟猶大的關羽一起!說明:外表嚴厲但內(nèi)心軟弱,這種人,就像在墻上挖洞的小偷。
77、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順、知理、理解與包容。
78、善良的人不擔心,知道不懷疑,勇敢的人不害怕。三連,必有我?guī)熝?;選擇好的,然后跟隨它;選擇壞的,然后改變它。
79、中庸之道也是美德,哪來一個!這些人很長時間以來都很新鮮。
80、壞親戚組成壞家庭。-亞伯拉罕。
81、孔子以一生的教育實踐活動,在中國教育史上塑造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技術(shù)教師形象。他有關教師形象的基本要求被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師表”。
82、儒家論“友”,主張交“君子”為友,遠離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的小人。其中,“朋”和“友”是分開來講的?!芭蟆笔怯兄鞠虻娜藗?,就可以成為“朋”。比如說,在一間教室里,所有人的志向都是為了學習,那么這些人就為“朋”,但如果兩人的志向不同,那也成為不了朋的,友的層次比朋更高一些,友是兩個人共同提升,互相幫助的一種境界。同時,選擇“友”的時候要“擦亮自己的雙眼”,不要選擇意圖不軌的小人來謀害自己,影響自己。這就是“朋”與“友”。
延伸閱讀
孔子的名言匯集
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就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生活。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愿意改正自己犯的錯誤,你將不會真正得到正確的結(jié)果。欄目小編經(jīng)過精心整合,將與孔子的名言有關的新聞和信息分類整理出來。許多名人的名言已經(jīng)成為了經(jīng)典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名人的格言可以擴展我們的知識面。在此深表謝意,感謝您對我們研究的支持和推動!
孔子的名言(篇1)
1、孔子說過:“不怨天,不尤人?!边@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抱怨上天,也不要指責他人。
2、惡壓倒善,善則靈長,惡,一旦錯足,后悔。
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沒有超然的心態(tài)就無法明確自己的志向,沒有寧靜的環(huán)境就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在這句名言中告誡人們,要重視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意見,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思考。
5、依法打擊邪教,徹底鏟除社會毒瘤。
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傳達了孔子對于持續(xù)學習和不斷進取的重要性的認知。
7、孔子還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這句話教導人們要保持敏捷的思維,并且不要因為向他人請教而感到羞恥。
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與任何人交往,都能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9、學而不思則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不思考,導致糊涂;做夢不讀書,導致危險。
10、孔子的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訴我們,我們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們,而應該注重了解別人,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建立互相理解和溝通的關系。
11、它的身體是直立的,但不是整齊的;它的身體不直,雖然使不從。如果他們的行為是好的,人們會服從他們的命令,即使他們不給他們;即使有命令,人民也不聽。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名言告誡人們要保持己見,但能夠與他人進行和諧的討論和辯論。
13、社會不能僅僅為了享樂和權(quán)力而建立;社會僅僅建立在對自由的尊重和對正義的維護之上(泰納)。
1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仡欉^去的經(jīng)驗并且從中學到新東西,就可以成為別人的教師。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一句表達了孔子對于對知識的追求、對喜歡知識、享受知識的人的贊賞。
16、孔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他堅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17、孔子提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彼J為無論與誰相處,我們都能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東西。
18、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_@句話教導我們在與他人交往中要謙虛虛心,相互學習和借鑒對方的優(yōu)點。
19、誰知道未來的一代是不是現(xiàn)在呢。
20、孔子還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名言讓人們意識到,只有真正熱愛和享受一件事情,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21、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鬃訌娬{(diào)了對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的重要性,這對于取得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孔子的名言(篇2)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于對知識的追求的重要性,以及只有真正享受知識的人才能獲得最大的樂趣。
23、拓展閱讀:孔子人物軼事
24、知道的人沒有疑慮,善良的人沒有煩惱,勇敢的人沒有恐懼。聰明的人不會受騙,正直的人不會煩惱,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25、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意味著持續(xù)、反復地學習和實踐是一種樂趣。
2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掌握知識的人不如愛好知識的人,愛好知識的人不如從中享受樂趣的人。
27、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8、學而時不學,不如友自遠方來。
2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處:論語作者:孔子
3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告訴我們,持續(xù)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是一種快樂。
31、沒有什么比時間更寶貴;沒有什么比浪費時間更奢侈的了。
32、你不可能造出一棵爛樹。
33、老了冷了,才知道松柏也枯萎了。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后凋謝的。
34、別人怕的人,別人尊重他。
3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不仁,何以為兼濟天下?我們不希望別人對我們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對待別人也必須要有同樣的態(tài)度;如果一個人都不仁慈,怎么能夠去治理天下?
36、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句話強調(diào)了見到正義事業(yè)需要勇敢去行動,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勇敢。
37、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38、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孔子引導人們追求內(nèi)在修養(yǎng)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思想。
39、“溫故而知新。” 孔子的這句名言意味著通過回顧過去的經(jīng)驗和知識,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新的見解和智慧。
40、生活而不改變就是生活。解釋:如果你不改正你的錯誤,你就真的錯了。
41、孔子認為:“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彼J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困惑,有仁慈之心的人不會憂慮,勇敢的人不會害怕。
孔子說的名言名句(匯集49句)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在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就可以引用名人的格言,名人格言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哪些讓你心中觸動的名人格言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特別整理來自網(wǎng)絡的孔子說的名言名句,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孔子說的名言名句(1--25條)
1、儒家從來不是保守的。變則通,通則久。它隨實際的需要而不斷調(diào)整、改易完善。做人也是如此,由于天賦秉性不同、環(huán)境機遇不同、能力大小不同,不用強作要求,只要有適宜于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專注地去做就好。
2、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zhí)高下,合群而不拉幫結(jié)派。
3、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能講信用。
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墩撜Z》--如果質(zhì)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zhì)樸,也會流于虛浮。只有外表和內(nèi)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5、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其親?!鬃?/p>
6、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7、一味的學習不懂得思考的人會變得僵硬,只會思考不懂得學習的人會落后與別人
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jīng)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9、良農(nóng)能稼,不必能穡,良工能巧,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不必能容。
10、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雖然熟讀了《詩經(jīng)》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jù)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11、紳士不尋找食物,紳士不擔心道路。
12、子的四種教導:誠實和信實。
13、他的話大言不慚,要他做起來就很難了。
14、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墩撜Z》--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p>
15、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
16、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薄墩撜Z》--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p>
1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8、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20、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墩撜Z》--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22、用兵的原則,從精神上瓦解敵人是上策,攻打城池是下策;以征服人心為上策,單純依靠武
23、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24、喜歡知識的人不如愛知識的人,愛知識的人不如以知識為樂的人
25、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墩撜Z》--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孔子說的名言名句(26--50條)
2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墩撜Z》--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么能事奉鬼呢?
2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28、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29、《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薄洞髮W》--《詩經(jīng)》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p>
3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論語》--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guī)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并能辨別是非真?zhèn)危呤畾q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guī)范。
3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
3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墩撜Z》--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3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34、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fā)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3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36、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37、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38、《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9、過去的一切就好像這流水一樣,每天不分晝夜的流動著
40、射不主皮,何晏《論語集注》引馬融之語:“射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儀容;三曰主皮,能中質(zhì);四曰和頌,和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也……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和容也。”《論語稽求》中的解釋更加細致,現(xiàn)錄于下,以資參考:
41、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喚人。
42、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
4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吨杏埂?-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zhí)行。
44、孔子曰:虎之鋒何,死而無悔,盡其所能。吞吃勸戒的,也必懼怕。
4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墩撜Z》--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46、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47、兒子絕對四:不意,不一定,不實,不我。
48、生活而不改變就是生活。
49、——奧格斯特·馮·史勒格
孔子名言名句
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nèi)驅(qū)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chǎn)生最大的內(nèi)驅(qū)力。~~你對上面的句子感興趣嗎?下面的內(nèi)容是我們?yōu)榇蠹艺淼目鬃用悦?,或許你能從中找到需要的內(nèi)容。
孔子名言名句【篇1】
1、三十而立,漢語成語,原意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穩(wěn)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于禮?,F(xiàn)代則多指有所成就。出自《論語·為政》。
2、在孔子看來,“學”與“教”是一個長期熏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和老師,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疲倦,這些我做的怎么樣呢?”這是孔子在進行自我反思。作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在學習方面:第一,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學到的知識今天都掌握了嗎?第二,孔子擁有勤奮學習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ā墩撜Z*述而》)即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歡古代典籍,并且勤奮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學方面,孔子也是身體力行,一絲不茍地去教授學生知識。
3、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
4、孔子最突出的貢獻是在教育方面,過去,學校都由官府開辦,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權(quán)利。孔子開辦了“私學”,自己聚徒講學,這樣就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他提出了“有教無類”們口號,招收學生沒有門第、等級的限制,所以他的學生既有貴族子弟也有居住在陋巷的平民,既有魯國的也有別的國家的。
5、侍于君子有三個罪惡:言未及之,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色而言謂之虛。
6、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jīng)”,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后世統(tǒng)治者或儒生尊稱其為圣人、文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7、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
8、關于"三十而立"的詩句古文不多,目前只有《論語·第二章·為政篇》有記載,原文如下:
9、——孔子5、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李贄6、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
10、釋義:君子做事以道義為基礎,依禮儀來實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誠實的態(tài)度來完成。這樣真是個君子啊!
11、福禍無門,唯人自招。
12、孔子說的“三十而立”主要是立三樣東西:立身、立家、立業(yè)。
13、在這章經(jīng)文中,孔子很清楚地闡明了,教育學生要根據(jù)他的悟性來指導其學習,而不是一唯地向其貫輸知識,只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調(diào)動起來了,學習的效率會更高。
14、語義:這是講教學之道,首先將所學默記在心,并時時落實,方能心有所得。此處并非指單指記憶,若只是記「記問之學」則不足以為人師,這就把孔子的境界說淺了。再來是常常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敢學了一言一句就因此而感到自足,除了溫故更要知新,能時時日新,才有資格為人師。最後,誨人不可能一誨而成,學生實行的過程中,可能過頭了或還做的不夠,這時就需要依照他當時的情況做適度的指導,當然這需要教學者相當?shù)哪托?。至於孔子對不能舉一反三的人則不再教了,并不是因為沒了耐心,而是希望學生能自己有所警覺,知道要自立,這也是一種教學的方式。
15、孔子眼中的“學”內(nèi)涵是很豐富的??磥聿⒉皇菃沃浮白魑摹?,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16、一個人的心理要正確,行為要端正。人的生活是直的,充耳不聞的生活是幸免的。
17、釋句:就像邊擔柴邊讀書的朱買臣和把書掛在牛角上的李密,雖然身體很勞累,但仍然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堅持不懈,最終取得卓越的成就。
18、學習·孔子·論語·誠信
19、叔孫武叔毀謗仲尼。子貢說:“不要這樣做啊!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能,如丘陵,還可以越過去;仲尼的賢能,如日月,是無法越過的。有人雖然想要自絕〔于日月〕,對日月有什么損傷呢?只是看出這種人不自量力啊。”
20、“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多行不義,必遭天懲,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名言名句【篇2】
21、該句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p>
22、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3、據(jù)《禮記·禮運》記載,有一年年終祭祀,孔子是助祭人。祭祀過后,他對學生言偃解釋了什么是大同社會、什么是小康社會。
24、要想使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教師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有了教師魅力的引領,學生的學習自然會“欲罷不能”,何患不“自主”?
25、其實只要認真讀《論語》就不難發(fā)現(xiàn)出還有很多的章節(jié)提到了孔子的謙虛好學。
26、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父名叔梁紇,母為顏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7、教學原則與方法上,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學思并重,知行結(jié)合。
28、三十而立,出于論語。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穩(wěn)定的價值觀,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人到三十,個人的奮斗路程已經(jīng)經(jīng)過時間和實踐的考驗了,思想境界逐步完善了,能夠依靠自己的本領獨處承擔責任,對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齡段。
29、歲寒,然后知道松柏后凋謝。
30、今天再看,我還是覺得孔子在為師之道和從師之道上值得今天的教育學習的。就象我還寫過《從孔子教育子路說起》,我說了孔子是收曾經(jīng)戲弄他的子路的,而且子路從一個奇裝異服的不良子弟到為了儒者之死而正衣冠的人,這是不是值得今天的教育者學習的呢?!
31、立業(yè)從古至今,三十歲的人早已過了寒窗苦讀的年齡,已經(jīng)步入社會并有了自己的事業(yè)。
32、“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完整句為:“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什么關系。”
33、老牛傷心地看著面前的一堆稻草,像個老人。
34、孔子說,三十而立。這主要是他在長期的積累中,已經(jīng)很深刻的體會到了各個年齡階段的特性。同時明白每個人生階段需要做的的事情,對人自生到死的年齡段所能干的事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給后人總結(jié)、提示。三十而立,這句話對于現(xiàn)在的人來說依然是非常適用的。多人在五、六歲時就開始上學,直到二十五、六歲時才能夠?qū)W業(yè)有成,這個年齡階段是屬于學習,補充自身的知識,完善自己。
35、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
36、子貢說:“我不想別人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強加在我身上,同樣的我也不愿意把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加在別人的身上!”
37、孔子語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論語》
38、告誡其弟子,首先要充實自己,要有真才實學,才能談得上遇到伯樂。
39、如果你不能,你會學習。
40、在這里,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nèi)驅(qū)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chǎn)生最大的內(nèi)驅(q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