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發(fā)布時間:2023-09-17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二年級上冊課件 上冊課件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通用九篇)。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就需要老師用心去設計好教案課件了。教案對于保證教學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千萬不要錯過“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它是一篇不錯的文章,歡迎大家把這篇文章分享給自己的學生和學員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想象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掌握“郊”、“涼”兩個生字,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如何在美讀課文中讓學生去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培養(yǎng)學生流利正確地說話。
【教學準備】
圖、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主題
小朋友們,在上新課之前我們一起拍手來念一首兒歌好嗎?(師生拍手一起朗誦兒歌《秋天到》。)
這首兒歌里描寫的景色美嗎?昨天老師已經帶大家到郊外秋游了一番,你們還記得都看到了什么嗎?(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圖畫。)(實用文書網 wwW.WeI508.Com)
二、進入情境,美讀課文
(配樂)呀,這兒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煼蹲x第一自然段)想和老師一起到郊外游玩的小朋友,請站起來和老師一起走吧!
請同學們繼續(xù)自由地美美地把課文讀一讀,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覺得哪個自然段寫得最美?(生自由讀課文)
(隨機教學)
1、讓學生在讀、評、畫、議中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想象秋天的美景。
讀: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一讀,采用多種鼓勵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
評:讓學生實實在在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畫:給學生一幅輪廓圖,讓學生給各種景物涂上顏色。抓住“顏色美”這一特點,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的美。
議:讓學生自由走動交流、展示自己的畫。
2、讓學生在玩、讀、評中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郊外秋游的快樂。
玩:讓學生根據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切身體會快樂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用快樂的心情朗讀課文。
(讀、評的方式同上。)
三、做“摘蘋果”的游戲,進行說話、識字訓練。
1、小朋友們今天表現(xiàn)得可真棒,秋姑娘可高興了,她給大家送來了一棵蘋果樹。呀!滿樹的蘋果又大又紅,你們想摘嗎?可是,秋姑娘說了,你們要回答出她的問題才能摘。
2、出示問題:
①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云有時像……,有時像……。
②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③“郊”怎樣讀?你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會寫嗎?
④“涼”怎樣讀?你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會寫嗎?
四、整體感知,深化主題
1、再讀課文。
2、秋天的景色美嗎?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贊美一下秋天嗎?
(學生思考,發(fā)言。)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掌握搭配的方法,體會有序思考的價值.
2.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寫一寫等活動探索搭配的方法與結果,體驗分類﹑分步計數(shù)及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衣服和褲子的圖片教具.
教學難點:能夠有序地進行搭配,用適當方式表達出搭配的過程與結果.
同學們,早晨起床以后第一件事情要干什么?穿好衣服洗臉刷牙坐在那里吃好早餐,然后背上書包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哎,穿衣服,吃飯,走路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我們要研究的數(shù)學問題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這里面的一個問題,叫搭配問題.(板書課題:搭配)
這些圖片漂亮嗎? 大家先來觀察一下這些衣服,一會兒為了討論方便,我們把它們分別叫做短袖,長袖,短裙,長褲,長裙.
有一天早晨,李陽起床發(fā)現(xiàn)亂七八遭的這么多衣服,我今天該怎么穿呢? 記住,如果只穿一件上裝和一件下裝叫一種穿法的話,到底有幾種不同的穿法呢?生猜.
學生小組合作,用學具袋中的衣服圖片擺一擺,看看到底有幾種不同的穿法,然后記錄在你的練習本上,如果你把長衣和誰搭配在一起,或者你把裙子和誰搭配在一起,把它記錄下來,記錄的方法你喜歡什么方法你就記錄下來.
1.學生在交流中探究,對比中感知有序.
教師依次展示有遺漏的,正確的,有重復的.讓學生觀察有錯誤原因是出現(xiàn)了遺漏和重復.
重點講解6種的同學, 沒有遺漏 ,也沒有重復的,那它是怎么樣搭配的呢?讀6種的`搭配方案,體會有序.
師再引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進行搭配,讓學生體會先固定其中一種,再按順序搭配.可以先固定上裝,依次和下裝進行搭配:也可以先固定下裝,依次和上裝進行搭配.
2.展示學生不同的表達方式,在交流中體會符號表達的簡潔.
師:很多同學都找到了6種搭配方案,可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有好幾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師:同學們,一件復雜的事情可以用一個小小的圖形來替代,而且表示的時候還進行了分類,既簡潔又明確.看,我們幫李陽找到了6 種不同的穿法呢!
課本102頁”做一做”
2.結果反饋.教師出示答案,集體訂正答案.
3.反思總結:
同學們,在開始上課的時候,5件衣服有的同學找到了3種,4種,5種,7種,最后發(fā)現(xiàn)6種的是比較合適的,我們是按照什么方法找到6種的?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搭配的知識解決許多的問題,合理的搭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就是數(shù)學的魅力,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去探索數(shù)學的奧秘,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3)
《認識乘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本課的目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觀察現(xiàn)象,在與加法的比較中體會用乘法寫比較簡便。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及合作意識。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lián)系。教學難點是能正確用乘法表示“幾個幾相加”。因此溝通幾個幾相加與乘法的聯(lián)系是本課的一個著力點。
在備課時,我主要關注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幾個幾。
一年級學生雖然經常見到幾個幾的現(xiàn)象,但很少用幾個幾來描述,在以前學過的加法中雖然也學過同數(shù)相加,但也并不要求說出幾個幾。在復習后,我?guī)ьI同學參觀動物樂園,分四個層次認識了幾個幾。第一層次,讓學生按群數(shù)出兔和雞的數(shù)量,兔有4個2只,雞有3個3只,根據圖列出連加算式,學生對幾個相同數(shù)連加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二層次,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擺小棒,先表示出4個2和2個4,然后按自己的想法每堆擺一樣多,擺出幾個幾,這樣就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在親自操作中體驗幾個幾。第三層次,通過一個花片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別說出幾個幾并列出連加算式,這樣就使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第四層次,讓學生在身邊找找可以幾個幾個數(shù)的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幾個幾。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看圖數(shù)數(shù),操作體驗,比較感知,聯(lián)系實際,在鮮活的具體情境中初步建立了幾個幾的表象。
二、在現(xiàn)實問題中引入乘法。
數(shù)學概念課的教學容易陷入枯燥、灌輸?shù)默F(xiàn)象中,只有賦予抽象的概念以實際含義,發(fā)揮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合作意識。本課中乘法知識的教學分三步進行,在數(shù)數(shù)、連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使學生了解了乘法產生的背景。
一是從實際問題里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從圖中看,每張桌上有2臺電腦,4張桌上一共有4個2臺,8張桌子就是8個2,100張桌子上就有100個2臺電腦。這時提示學生“還可以用乘法計算”,在引出乘法的時候就突出它是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新算法。二是教學乘法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有意義地接受“4個2相加可以寫成4×2=8”。利用實例,把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數(shù)學問題與乘法準確地聯(lián)系起來,初步教學乘法的含義。然后讓學生自學教材,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三是給教學留出了反思的空間。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把黑板上同數(shù)相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使學生體會,相同加數(shù)相加時可以用乘法表示。
三、在強烈反差中感知幾個幾相加用乘法比較簡便。
教材的意圖是,在電腦房里有4個2臺電腦那里揭示乘法算式,在教學中我略作改動,我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電腦房,分別解決4個2相加,8個2相加,100個2相加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100個2相加用加法太煩了,這時教師指出,求幾個幾相加還可以用另一種計算方法,即乘法。使學生在強烈的反差中體會到乘法的必要性和簡便性。
四、在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乘法意識。
有效的數(shù)學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意識,我們要用數(shù)學的眼光和數(shù)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生活現(xiàn)象,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乘法意識作為數(shù)學意識的一種,在學生初步學習乘法的時候就應該進行培養(yǎng)。在整堂課中,我結合乘法知識的學習,始終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覺地溝通幾個幾的經驗和乘法的聯(lián)系,讓學生不斷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乘法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在認識幾個幾的最后一層次,讓學生找找身邊可以幾個幾個數(shù)的現(xiàn)象,在全課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乘法的眼光找找乘法現(xiàn)象時,學生可以聯(lián)系實際,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4)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8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3.通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游的情景,表達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歡快心情。
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敘述了同學們在老師帶領下去郊外秋游。第二、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里天空、白云、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tài)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敘述了同學們秋游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xiàn)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學準備:圖、生字卡片、配樂磁帶;帶領學生到郊外去游玩。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秋天的美好;識字寫字。教學時間:
兩課時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1.板書:秋
說起“秋”,小朋友眼前會出現(xiàn)什么?
[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學生有生活的經驗,而且識字和練習中學過關于秋的內容。調動學生大腦里相關的知識儲備,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2.是的,秋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天朗氣清。在這個宜人的季節(jié)里,讓我們手拉手一起去郊外游玩好嗎?(板書:游)齊讀課題。
【當學生的熱情被激發(fā),他們會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地進入閱讀。】
二、進入情境。初步感知
你都看到什么了?趕快讀讀課文。
1.自讀。(師巡視)
2.讀給同桌聽聽,請他幫幫忙,聽聽有沒有問題。(師巡視指導互糾)
3.自由分段朗讀課文,及時評價,相機糾正“打滾兒”、“逮螞蚱”等詞。
【關注學生的差異,給孩子充分的閱讀時間,扎實展開朗讀的過程,通過同桌幫助、難詞指導,切實過好認讀關。]
三、對話交流。體悟課文
1.引讀第一自然段。
2.讓我們躺在松軟的草地上,仰起頭看看天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亮開嗓子喊一喊!(指導朗讀第二段)
[關注學生的情感,創(chuàng)設寬松的情境,讓學生在喊一喊中說出對課文的理解,并自然地注入自己的情感,聲情并茂。而且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往往會自然調動
生活經驗,對課文加以拓展,豐富語言。]
3.讓我們站起來,走近農田看一看。(出示大幅可愛的稻子、高粱、棉花的農田圖,遠處可模糊些)你看到了什么?跟它們說說悄悄話好嗎?(指導朗讀第三段)
[借助圖畫,讓學生和莊稼親切對話,其實就是在與課文對話、交流,在此基礎上讀好課文就水到渠成。而且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孩子與自然的交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友好相處。】
說說你還看到了什么?背誦兒歌《秋天到》
4.下面我們自由活動,同學們可以四處走走看看,好嗎?(師詢問孩子干了些什么?感覺怎樣?)(指導朗讀第四段)
【讓學生動一動,把激趣放到重要位置,注重情感的投入,使學生愛讀。]
5.引讀全文。(配樂)
四、學習生字
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字形,了解漢字的形體美,自能進行識字。
【學生在課堂里,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情感。他們需要與教材進行對話,需要與老師進行交流。只有關注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才能讓教材活起來,才能做到“我心入書,書入我心”。只有知識與情感共生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圈圖理解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
2、體驗圈一圈、擺一擺的操作活動,經歷倍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能在具體情境中正確說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
1、復習乘法口訣,教師引導按順序背,選背。
2、看圖說一說。
○ ○ ○ ○ ○ ○ ○ ○
○1每份有( )個○,圖中有( )份,一共有( )個○。我們也可以說( )個( )是( )。
○2有( )個○,每( )個○分一份,一共分成了( )份。我們也可以說( )里面有( )個( )。
3、4個5是( ),32里面有( )個8。
同學們,我們前面學過了把幾個物體分成一份,其實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倍”。(板書課題——倍的'認識)
二、學一學、議一議。
1、讓學生自學P50例1,初步感知“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
讓學生看書上P50例1的圖,閱讀相關的文字。思考以下問題:
○1圖上畫了幾種蘿卜?數(shù)數(shù)各種蘿卜各有多少?
○2兩個兩個地圈,不帶葉的胡蘿卜圈了幾次?紅蘿卜和白蘿卜圈了幾次?
2、學生自學,并和同桌交流。師畫出三種蘿卜。
3、學生匯報,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生:胡蘿卜有2根,紅蘿卜有6根,白蘿卜有10根。
4、指著胡蘿卜和紅蘿卜,讓學生上來圈一圈。
我們圈了幾次?說明可以圈出3個兩根,我們說紅蘿卜的根數(shù)里面有3個胡蘿卜那么多,也就是說:紅蘿卜的根數(shù)是胡蘿卜的3倍。(板書在圖下方)紅蘿卜的根數(shù)是胡蘿卜的3倍。同學們,你們是這樣圈的嗎?
5、學生試著圈一圈白蘿卜,感知“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
白蘿卜有10根,畫黑板上,那10根白蘿卜有幾個2根呢?先請一個同學來說說你準備怎樣圈?
打開書,請大家用鉛筆在書上圈一圈那10根白蘿卜,并完成下方的填空。同桌互相檢查,同時請一個學生上黑板圈一圈,集體訂正。
從上面可以看出白蘿卜的根數(shù)是胡蘿卜的5倍。
6、議一議。
根據你圈的情況,比較一下,你準備把哪種蘿卜看作“1倍的量”?其他兩種蘿卜都與它相比,分別是它的幾倍呢?
三、做一做、練一練。
1、自己完成做一做1,綠圓片有幾個?黃圓片有幾個?黃圓片每3片為一堆可以圈出幾堆?請你圈一圈,說說黃圓片的個數(shù)是綠圓片的幾倍?你能圈出藍圓片是綠圓片的幾倍嗎?
2、圈一圈,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個( )個地圈,△圈了( )次,○圈了( )次,○是△的( )倍。
○2( )個( )個地圈,△圈了( )次,□圈了( )次□,□是△的( )倍。
○3想一想:( )個( )個地圈,○圈了( )次,□圈了( )次□,□是○的( )倍。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倍”。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倍?課后和爸爸媽媽交流一下,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6)
師:同學們,今天沈老師給大家?guī)砹藘蓚€朋友,你們看他們是誰?(出示圖片)
師:這樣吧,我們調查一下,如果你喜歡松鼠的就用水彩筆把你的姓名寫在紅色紙片上,如果你喜歡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寫在綠色紙片上,如果你兩個都喜歡,你可以在兩張上都寫上你的姓名。
師:為了方便,我們調查一個組好不好,請第二組的同學把你寫的貼到黑板上相應的位置。如果你兩個都喜歡的話,可以把你的兩個姓名分別貼到他們的下面。
師:那么,喜歡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二、探究:
1、四人小組合作,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喜歡ZIP和喜歡ZOOM的人數(shù)。
師: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還有意見,就讓一個學生站起來,給全班同學數(shù)數(shù),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確定12人。)
師:那么,實際是12人,可是計算出來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師:重復的有6人,算了兩次,而實際應該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疊起來。(教師說著把這6人的`紙片重疊起來)
師:剛剛,我們把他分成兩類這樣貼,很容易出錯,那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能不能用一些圖、表或者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把這份名單再整理一下,使我們清楚地看出喜歡ZIP的有哪些人?喜歡ZOOM的有哪些人?兩樣都喜歡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師:那這樣吧,我們四人小組合作,合作之前給大家?guī)c合作建議:
出示合作建議:
(2)四人小組動手在紙上畫出方案。
師:通過小組同學的努力,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同學都已經有了方案,那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時候說說你是怎樣設計的?
(1) 請學生上來展示成果,并介紹方案。
3、看著集合圈計算總人數(shù)。
師:那么,現(xiàn)在你知道喜歡ZIP和ZOOM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嗎?生報一遍
三、鞏固練習:
1、把下面的動物的序號填在合適的位置。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動物嗎?喜歡什么動物呢?(讓學生說幾個)那他是怎樣行動的呢?那么,這些動物是怎樣行動的呢?(出示)請你按照他們的行動方式把他們的序號填在相應的集合圈里。
讓學生發(fā)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師:那你是怎樣填的呢?問:這部分表示什么?這部分表示什么?這個大圈表示什么?這個大圈表示什么?
2、計算三(1)班加語文和數(shù)學課外興趣小組的人數(shù)。
師:剛剛我們了解了同學們喜歡動物的情況,下面,我們走進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們參加興趣小組的情況,請看這里。
先讓學生畫出集合圖。
(5) 匯報,說說為什么這樣計算。
3、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
師:其實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可以舉例說一說嗎?
4、我家招待客人,這些客人喜歡吃糖果的有4人,喜歡吃花生的有6人,喜歡吃花生又喜歡吃糖果的有2人,那么我應該準備花生多一點還是準備糖果多一點?
(1)說說應該準備什么多一點。
四、總結: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覺得自己學得怎樣?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幼兒教師教育網特別為你搜集的“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希望我所提供的答案能夠解決你的問題,請不要忘記將它收藏起來。教案和課件是老師在課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我們需要精心編寫屬于自己的教學課件。良好的教案和課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
教材分析:
數(shù)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tǒng)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xiàn)出來。
教材的例1通過2個卡片的排列順序不同,表示不同的兩位數(shù),屬于排列知識,例1給出了一幅學生用數(shù)字卡片擺兩位數(shù)的情境圖,學生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然后小組交流擺卡片的體會:怎樣擺才能保證不重復不遺漏。教材以學生熟悉而又感興趣的生活場景為依托,重在向學生滲透這些數(shù)學思想方法,將學習活動置于模擬情景中,給學生提供操作和活動的機會,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為學生今后學習組合數(shù)學和學習概率統(tǒng)計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體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密碼箱中密碼的排列數(shù)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shù)學學習中注意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guī)律的數(shù)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使學生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shù)和組合數(shù),初步經歷簡單的排列和組合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
2.使學生初步學會排列組合的簡單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養(yǎng)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設計理念: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中,我遵照《課標》的要求和低年級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注重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實物投影、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做到:
a、創(chuàng)設情境活用教材
我對教材進行了靈活的處理,創(chuàng)設了六一參觀體育館這樣一個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guī)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b、關注合作促進交流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思維活動也更加活躍。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馬上就是六一兒童節(jié)了,你們打算怎么度過這個屬于我們自己的節(jié)日呢?
學生自由回答。
師:老師決定今天這節(jié)課帶大家去體育館玩一玩,你們愿意嗎?
(課件出示體育館的場景,學生興趣盎然。)
[創(chuàng)設參觀體育館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抓住了童心,為新課的順利進行作好了鋪墊。]
二、合作學習,構建模型
1.初步感知。
師:瞧!有這么多運動員在這兒參加比賽,現(xiàn)在想請大家給運動員試著編一個號。
課件顯示:
學生同桌討論,指名回答:12和21。
2.合作探究。
師:(課件在原基礎上加一個3)如果是1、2、3三個數(shù)字呢?能編出幾個號?能組成幾個兩位數(shù)?請大家拿出數(shù)字卡片動手擺一擺,組長把大家的討論結果記錄在答題卡上。比比看,哪個組找的最多。
(活動開始,教師巡視。)
以組為單位派代表上臺匯報,將答題紙展示在投影儀上。
師:有的組擺出了4個不同的兩位數(shù),有的組擺出了6個不同的兩位數(shù),你們是怎么擺的?有什么好辦法?
(鼓勵方法的多樣化,對各組的不同方法進行肯定和表揚。)
結合發(fā)言,引導學生進行評價,選出優(yōu)勝組。
師生共同歸納:用數(shù)字排列組成數(shù),要按照一定的順序確定十位上的數(shù),然后考慮個位上有哪些數(shù)可以與其搭配。
板書:不重復、不遺漏、有順序
[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小學生經歷了簡單的事物排列與組合規(guī)律的過程,由2個數(shù)過渡到3個數(shù)的排列,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探索交流空間,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又培養(yǎng)了學生樂于合作的習慣。]
3.握一握。
師:剛才各組同學都合作得非常好,大家真了不起!(走到優(yōu)勝組旁邊,伸手和優(yōu)勝組的4名同學握手)向你們表示祝賀!
師:握手是我們見面時表示禮貌的一種方式,提到握手啊,老師要考考你們了,如果組內的4名同學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呢?猜猜看!
(指名回答,學生進行猜測。)
師:究竟是幾次呢?請大家互相握握看吧!
請一個組的同學上臺演示,其他同學一起數(shù)數(shù)。
[用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應用意識,感受到數(shù)學的樂趣,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課堂的發(fā)展按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進行。]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乒乓球賽。
師:這里在干什么?
(課件播放錄像片段:乒乓球比賽。)
師:三個運動員每兩位只打一場,他們要決出冠軍需要進行幾場比賽?
如果老師也參加進去呢?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發(fā)言。
2.搭配服裝。
師:激烈的比賽結束了,馬上就要進行頒獎典禮了,這里有兩件衣服和兩條褲子,同學們,獲獎選手可以怎樣搭配衣服呢?
(課件出示圖片。)
學生拿出學具卡片,獨立解決問題。
匯報交流,投影展示,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設計。
師:你想讓他們穿哪套呢?你是怎么想的?
3.付錢問題。
師:為了獎勵獲獎運動員,組委會決定給他們買一份特別的獎品。
(課件出示獎品盒以及標價:5元。)
現(xiàn)在有一張5元,2張2元、5張一元,可以有幾種拿法?
學生擺學具,上臺匯報,教師及時進行表揚。
[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識,三個層次的情境安排,給學生留有充足的空間,讓他們利用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四、暢談收獲,全課小結
師:今天大家玩的開心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
學生自由發(fā)言,暢談學習收獲。
評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始終以小組合作為主,改變了重教師講知識、輕學生構知識的教學模式,按照新的教學理念和兒童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學,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置于參觀體育館這樣一個模擬情境中,凸現(xiàn)了數(shù)學學習的生活化。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給了學生很大的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了給運動員編號、搭配衣服、買獎品等活動情境,使得學生始終在玩中感受數(shù)學,在玩中體會排列的知識,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使學生完全在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總之,這節(jié)課教師注重把數(shù)學和生活相溝通,讓學生在知識的活動中得到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習得知識,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2
學目的:
1、讓學生經歷分物體的活動過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過程,初步體驗平均分是分得同樣多
。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具體、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與同伴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談話引入、課件出示8個桃子圖。
師:同學們,你們會分東西嗎?瞧!猴子媽媽從山上采來8個又紅又大的桃子,它要把桃子
分給它的2個孩子,你知道猴子媽媽是怎么分的嗎?現(xiàn)在請你們扮演猴子媽媽,用手中的8個圓片代表桃子,動手分
一分,看一看這8個桃子你想怎么分?
2、學生動手分桃子,教師巡視輔導個別學生。
[教學策略:這是學生初步體驗的過程,應安排足夠的時間,教師關注操作有困難的學生,
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操作感知的過程。]
3、匯報與交流。
師:誰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給大家看呢?(請不同分法的學生上講臺展示并說一說)
生1:猴子媽媽分給大猴子3個桃子,小猴子5個,因為猴子媽媽比較疼愛小猴子。
生2:大猴子分得2個大桃子,小猴子分得6個桃子。
生3:猴子媽媽分給大猴子7個桃子,小猴子1個桃子,大猴子常常幫助媽媽做事情。
生4:大猴子只要1個桃子,6個桃子給小猴子,大猴子懂得疼愛小弟弟。
生5:猴子媽媽分給大猴子和小猴子各4個桃子。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整理并板書:
32784
8
56104同樣多(一樣多)
[教學策略:不要追求分法的全面性,關鍵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語言表達、及解決問
題的大致過程。]
師:如果你們是這2只可愛的小猴子,媽媽的這種分法,你們會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甲:我覺得生5的分法比較好。大猴子、小猴子都是媽媽的子女,猴媽媽分給子女的桃子
應該是一樣多的。
生乙:我比較贊成生2的分法,我的媽媽就是這樣,好東西給弟弟比較多,我比較少。
生?。旱艿苊妹媚挲g比較小,媽媽多分幾個桃子給他們,當哥哥的不應該計較。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認為,子女都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給子女的愛是一樣的深,
一樣的多。但是小弟弟小妹妹年齡比較小,比較不懂事,父母親會多一些關心與照顧是自然的,當哥哥姐姐的也應
該多關心他們呀。
[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找準教材的滲透點,對學生
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明白母愛是崇高偉大的,為了子女的幸福勞累一生。]
師:這些同學是積極發(fā)言的金話筒。
二、關注過程自主發(fā)展
1、通過分類,提示平均分。
師:同學們,請拿出6根小棒,把它們分成2堆。同桌同學擺一擺、說一說可以怎么分。
2、學生合作操作。
3、小組匯報。
生1: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1根,一堆5根。
生2: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2根,一堆4根。
生3: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6根,一堆0根。
生4:我們把6根小棒,分成一堆3根,另一堆3根。
4、教師整理板書。
1203
6
5463同樣多(一樣多)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分法。說一說,哪種分法使每份分得的結果是同
樣多?
生:分成2堆,每堆分3根。
師:那么你們能給這些分法分類嗎?想一想好嗎?
生1:我們分成2組:1和52和4。
生2:我們分成3組:1和54和23和3。
生3:我們分成4組:1和52和46和03和0。
生4:老師,我們分成兩類:一類是不一樣多的:1和52和46和0;另一類是同樣多的:3
和3。
師:全班同學說一說,評一評,這幾位同學誰分得比較好呢?
生甲:我認為生3分得比較好。因為6根小棒可以分成4種情況:1和5、2和4、6和0、3和0。
生乙:我造贊成生4的分法,6根小棒可以分成1和52和4
6和0,它們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而6根小棒分成3和3,分得的結果是相同的。(掌聲熱烈呼起
)
師:大家說得真棒!棒棒星獎給你們。
[教學策略:分類沒有具體標準,學生思維不受限制,分類必然多樣,教師要積極肯定其隱
含的合理因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師:同學們,你們能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那一種找出來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看
一看。
5、提示平均分。
師:像這樣每份分得的結果同樣多或一樣多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叫做平均分。
板書:
同樣多
〕平均分
一樣多
6、出示小星星貼圖。
判斷練習,加深領會平均分。
1、☆☆☆☆☆☆☆☆☆2、☆☆☆☆☆☆☆☆
師:誰先來說一說,上面的題目是不是平均分?生1:第1題是平均分,有9個小☆,平均
分成3堆,每堆3個☆。
生2:第1題是平均分,第2題不是平均分,有8個小☆,分成2堆,一堆3個☆,一堆5個小☆
。
生3:我同意生2的說法。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么,請同桌的同學們討論一下,邊操作邊想一想,改一改,怎樣
才能使第2題變成平均分呢?
師:哪一組的同學先來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老師,我們是用調動的方法,把這堆5個☆,調一個放在那一堆3個☆上,使兩堆
的*都是4個。
生2:我們是用增加的方法,把這堆3個☆,再增加2個☆,這一堆變成了5個☆,兩堆
的結果都是5個☆。
生3:我們是用減少的方法,把這堆5個☆,去掉2個,這一堆就剩下3個☆,兩堆的☆
也都是3個。
師:同學們這三組合作之花改得怎么樣呢?(掌聲起伏不斷)
師:這三組合作之花是學習上的小博士,獎給他們每人一顆棒棒星。
[教學策略:1、學生操作活動,應該動手、動腦、動口,通過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
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形成知識結構。2、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表達,不追求精確表述。]
師:哪一組的行為最美呢?
6、數(shù)學游戲嘗試平均分物體。
師:下面請大家一起做一個游戲,看誰平均分得快。(請12個同學站在中間)
師:誰先來試一試,說一說?
生1:(上講臺分配人數(shù))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2組,一組男同學6人,一組女同學也是6
人。
師:同學們,這種分法,你們同意嗎?(掌聲鼓勵)
生2: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4個小組,每一組3個人。
生3: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3個組,每組4個同學,是學習上的合作小組。
生4:老師:我有不同的。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6個小組,每組2人,教室里2個同學坐
在一起學習。
生5:老師,我也有不同的分法。我把12個同學分成一組,這一組12個同學,正好是排成一
隊早操隊。
生6:我把12個同學平均分成12組,每組1個同學。
(教室里掌聲一陣高過一陣)
師:棒,棒,你們真棒?。ㄘQ起大拇指)同學們的想法太棒了,老師都沒有想到這么多。
這幾位同學是學習上的小能手,獎給他們小星星獎章。
[教學策略:學生通過多次操作、觀察、體驗以及與別人不同分法的交流,將深化對平均
分的感知,促進平均分表象的建立,甚至有相當多的同學已能完成單一表象向一般表象的過渡,對以后學習
每幾個一份的分法將起到積極的遷移作用。]
8、小結。
師:今天,我們通過擺學具操作,學習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第一份的結果都是一
樣多,叫做平均分。
三、運用方法,活化提高。
1、打開書第32頁,看一看,做一做第2題。
師:每只小貓分到的魚要同樣多,每只小貓分到條魚呢?請同學們動一動筆,畫一畫,連
一連,你是怎么分的。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生1:老師,我用連線的方法,每只小貓連到3條魚。
生2:我用畫圈圈的方法,把3條魚圈起來,一共圈3個圈圈,表示每只小貓分到3條魚。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給他們鼓勵一下。請再看第3題,先自己分一分,再在小組里輪流
說給大家聽,你是怎樣分的。
師:平均分給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根骨頭呢。(略)
[教學策略:在完成練習后,教師對班上的小組進行獎勵,并正面表揚剛才小組合作學習時
表現(xiàn)好的方面,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師:比一比,哪一組的行為最美?
2、數(shù)學游戲分豆子。
每組發(fā)一包豆子。
師:這個游戲是這樣:組內的同學輪流一次豆子,抓在手中的豆子,若能平均分成2份,就
得2分;如果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得3分;若能平均分成4份,就得4分。比一比,哪一組得分最多。
游戲開始(聲音響起)游戲結束。
師:哪一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哪一組共得幾分?
生1:我們組共得8分。我抓到9顆豆子,平均分3堆,每堆3顆豆子,得3分;雅澌抓到11顆豆子
,什么也不行;佳境抓到14顆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7顆豆子,得2分;靜妮抓到15顆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顆
,得3分。
生2:我們這一組得4分。陽春抓到8顆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2顆。我抓到13顆豆子,莊
燕和文思分別抓到7顆和17顆豆子。
生3:我們這一組共得11分。我和少默都抓到12顆豆子,平均分成4堆,每堆3顆豆子;麗霜
抓到6顆豆子,平均他成3堆,每堆2顆,得3分;東旭抓到11顆豆子,什么也不行。
生4:我們這一組得9分。澤國抓到15顆豆子,平均分成3堆,每堆5顆;綿綿抓到12顆豆子
,平均分成4堆,每堆3顆;雅珊抓到10顆豆子,平均分成2堆,每堆5顆豆子;我抓到13顆,什么也不行。
師:哪一組得分超過11分的呢?請舉手。
師:那么,生3這一組合作之花是這次分豆子游戲中最佳得分手,獎給他們團結合作
獎章。
[教學策略: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更積極參與、直觀的數(shù)學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
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自主探索的精神,與同伴合作學習、合作交流以及傾聽同伴不同分法的能力。]
四、小結引伸,擴展應用。
師:你在生活中平均分過東西嗎?你是怎么分的?說說看。生1:我分過筷子,一雙一雙
的分,分給6個人。(全家6口人)
生2:我分過玩具,一次姑媽從香港回來,帶來9件玩具,我們兄妹3個人,每人分3件。
生3:我分過錢,昨天媽媽拿出4元6角(2張2元、1張5角、1張1角),給我和姐姐,我到小
店換1張5角的,找回5張1角,我和姐姐每人2元3角。
師:大家說得太好了!給他們鼓勵一下。
[教學策略: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
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數(shù)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yǎng)他們愛數(shù)學學數(shù)學的熱情。]
五、課堂練習:
完成書第33頁試一試第3、4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議。
六、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反思:
1、體現(xiàn)合作性。
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數(shù)學學習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探索交流,讓學生探究平均
分的方法。在教學法中,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贊
賞每一位學生,師生關系十分融洽,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不同分法;注意
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進行引導,啟發(fā)學生探索出平均分的意義,為學生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
學習氣氛。
2、體現(xiàn)親歷性。
親自經歷使學生進入生命領域,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
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本節(jié)課通過擺一擺,圈一圈,找一找等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體現(xiàn)個性。
人們常說: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數(shù)學的感受,
不同經歷、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本節(jié)課,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
操作過程,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表達想法,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的迸射出來。
4、體現(xiàn)生活化。
創(chuàng)設情境,貼近生活,生活化地學習。課堂上我把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處理,巧妙地把學生熟悉
的生活情境,靈活、合理、科學地創(chuàng)設在數(shù)學活動情境中,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便于學生遷移,領悟到數(shù)學源于生
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讓學生在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中學習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和發(fā)展數(shù)學。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觀察實物,使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yǎng)學生空間相象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2.經歷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形狀的活動,體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準備:
每個小組:四本語文讀本(或別的書)、娃娃、從四個不同角度拍攝的四本《語文讀本》的照片、從四個不同角度拍攝的娃娃的照片;
教師:楊桃、從上面拍攝的四本《語文讀本》的照片、從四個不同角度拍攝的學生照片、若干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學們認識老師手上的這個水果嗎對,楊桃。今天老師就要給大家講一個畫楊桃的故事。
畫楊桃的故事:一天,美術老師帶來了楊桃讓大家仔細觀察之后把它畫下來,淘氣也畫了一張。同學們看了都笑話他說:這哪是楊桃啊,分明是顆五角星啊!
老師走過去看了看,不但沒有批評淘氣,還表揚他觀察很仔細,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從楊桃的兩端去觀察,楊桃看起來就像個五角星)
楊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到的情況不一樣,那其他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到的情況是不是也不一樣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觀察物體。
二、探究體驗
1.活動一:觀察物體找圖片(體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看到的情景有時不一樣)。
(1)觀察找照片:在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擺了四本語文讀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學坐在不同的位置,請從你的位置仔細觀察,然后把你觀察到的圖像從這些圖片中找出來,放到自己的面前。
(2)匯報:請一小組的同學上臺匯報。
先說你坐在幾號位,再說說你看到的是語文讀本的哪一面,選的是哪張照片?
這兩張照片都是側面,這兩個側面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3)討論:老師這兒還有一張圖片(從上面拍的),討論一下,這是從哪個角度拍的呢?四個同學當中誰站起來看到的和圖片上的一樣?
(4)請小組長把書和照片收到抽屜里。
2.活動二:根據照片,判斷拍照角度。
(1)老師給我們班的一位同學拍了幾張照片,我們看看它是誰啊?請出這位同學。請大家猜猜這幾張照片分別是從哪個角度拍攝的?請同學上來站在相應的位置。
先出示一張正面和一張背面。
當?shù)谌齻€同學上臺找到位置后問下面的同學:他找的位置對嗎?你是怎么判斷的?
出示第4張照片問:這一張也是側面,和第三張的拍攝角度一樣嗎?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們也在給小動物拍照呢,我們去看看!書:67頁,例1。
三個人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給小恐龍拍照,下面三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請在照片下寫上小攝影師的名字。
這一張照片拍的是小恐龍的哪個面?是誰拍攝的?
(3)給小動物拍完照片,他們又被門外的小卡車給吸引住了。
三個人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卡車,這輛卡車在他們三個人的眼里是什么樣的呢?請你與下面對應的圖片連一連。書70頁,完成第一題。
投影訂正后收起書。
3.鞏固練習
(1)根據照片把具體物體擺到正確的方向:
小動物太可愛了,老師也忍不住給小動物玩具拍了幾張照片,每個小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張照片,它是汪老師分別從1,2,3,4號位拍攝的,請小組長按照照片背面的序號發(fā)給相應的組員。然后請大家根據手上的圖片,擺出這個娃娃的正確位置,要保證這個娃娃擺好后,每位同學觀察到的和圖片上的一樣。
匯報:請一位同學說說,你們小動物的臉面對著幾號位(小動物的正面對著幾號位)?
(2)換角度觀察:你想從其他的角度去觀察一下娃娃嗎?那我們來個找座位的游戲,請小組長將這四張照片合起來洗一洗,正面朝上隨意的發(fā)給每人一張,然后請大家根據組長發(fā)的照片找到正確的位置坐下來。三點要注意:1.娃娃不能移動;2.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數(shù)字提示;3.找好了手放膝蓋坐好??纯茨囊唤M找的又快又好。
訂正:每個同學是不是找對觀察角度了呢?我們可以這樣檢驗,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數(shù)字是一樣的就說明你們找對了。翻過來看看吧。四個人全找對了的小組請舉手。
(3)轉娃娃換座位:小娃娃朝一個方向坐累了,請小組長幫幫忙,幫娃娃換個方向,讓他們面向,現(xiàn)在小娃娃轉方向了,同學們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觀察一下娃娃,你還能坐在原地不動嗎?想想你該坐在哪?請根據照片找到相應的座位。
說說你的座位怎么變化了?
還原座位,小組長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鞏固拓展
(1)根據照片猜物體(體會物體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同學們喜歡猜謎嗎?下面我們來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汪老師從不同的角度給一些物體拍了照片,請同學們根據照片猜猜是什么物體(出示從一個角度拍攝的檸檬照片,有的學生猜橙子)看來有時候,我們從一個角度觀察還不好確定,換個角度再來一張。
(杯子)(冰箱、洗衣機)(書包)(筆盒)(河馬、大象)適時問:這個照片是從哪個角度拍攝的?
(2)同學們真聰明,說到大象,汪老師再給同學們講一個摸大象的故事:
從前,有五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的什么樣,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墻。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1同學們,同樣一頭大象,為什么四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呢?其實把這四個人說的綜合起來才是大象的真正樣子。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才能比較準確。
四、課堂總結
看來我們在觀察物體時應該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觀察,觀察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才能比較準確。
談談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知識?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具學具:
動物圖片、語文、數(shù)學、自然等教科書。
教學過程:
一、游戲一:
故事導入:森林王國要舉行運動會,入場時要組織一個花束隊,雞大嬸讓藍貓和非非準備一束花,雞大嬸說:他們拿的分別是紅花和藍花。藍貓說:我拿的不是紅花。雞大嬸說:請同學們猜一猜,藍貓和非非分別拿的是什么花?
今天有許多這樣的問題等著同學們去猜,大家要比一比誰最愛動腦筋。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新課等于抓住了兒童的天性,激起了他們玩的樂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二、游戲二:
(1)出示例2的第一組圖讓學生注意觀察。
讓學生猜一猜他們拿的是什么書?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4人一組,兩名同學分別拿語文數(shù)和數(shù)學書,其中一名同學說:我拿的不是什么書。另外兩名同學比賽看誰猜得快。交換進行。
(3)、同桌活動。
拿出準備好的動物卡,又一名同學操作,左(右)手拿的是(不是)什么,另一名學生猜,交換進行。
三、游戲三:
1、找三名同學配合,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根據例題做一做,讓學生猜一猜,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小組活動
A、師:把猜一猜的游戲規(guī)則說一說。4人一組輪流進行,每人至少猜一次。
B、進行活動。教師不做任何規(guī)定,讓學生撇開思維,自己去猜。
C、小組交流,向全班匯報活動過程。
3、觀察比較例3和例2有什么不同?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4、鞏固練習:師生一起做游戲。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游戲活動,既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活動,一起在活動中探索新知。放手讓學生隨意玩,鼓勵他們玩出新意,教師捕捉創(chuàng)新的火花,培養(yǎng)他們的求異思維。
五、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上得真愉快,你們在游戲中都學會了什么?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5
一、說教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jié)新課,通過前面3節(jié)“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jié)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lián)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
1、使學生從“分香蕉”的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lián)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學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和結果;
4、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lián)系。課前準備:小棒20根、投影儀、課件等。
三、說教學
設計思路“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谶@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突出兩點
1、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lián)系,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2、課前了解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一點,但有不全面,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所以在教學除法算式的意義、讀法等,我決定大膽放手讓學生來說出新課的內容,教師只是適當?shù)闹笇?、點撥。這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故事引入(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師:你們瞧,這兩只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fā)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么事發(fā)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啊,它們正在為分面前的香蕉發(fā)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故事引入新課,學生有了生活經驗,既喜歡,又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來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么說呢?獨立分。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6
1、9的乘法口訣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設計”、“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部分進行說課。一、教材分析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28的乘法口決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終結。教材情境圖呈現(xiàn)的是凱蒂向中國小朋友學剪紙的情境。圖中蘊含著大量的數(shù)學信息,通過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自主編寫口訣的過程,掌握9的乘法口訣。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已有了28的口訣的理解和編制經驗,初步掌握了總結乘法口訣的方法,許多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也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具備了自己總結9的乘法口訣的能力。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結合課程標準,我確立了本節(jié)課的教
2、學目標、重點和難點。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學會9的乘法口訣,能運用口訣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運算能力。2.過程與方法:在編口訣,記口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總結、概括的學習過程,體驗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發(fā)展學生推理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9的乘法口訣及其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記憶9的乘法口訣是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二、教法、學法本節(jié)課要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3、讓學生在觀察,總結、概括、推理、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建構,形成對9的乘法口訣的完整的認知結構。三、教學過程這節(jié)課以“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為教學指導思想,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上課開始,我用多媒體出示教材的情境圖,并簡單介紹情境圖中同學們的各項手工制作活動,接著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一共可以剪出幾個燈籠?”引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承接前面的教學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手工制作入手,情境的引入自然、貼近學生生活,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二)合作探索,學習新知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五個
4、環(huán)節(jié)。1.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首先,我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由于學生知識經驗不同,有的學生可能會用口訣計算出結果,有的學生可能不會算。針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這兩種情況,我借機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借助表格推算一共可以剪出幾個燈籠?!币胂乱画h(huán)節(jié)的教學,同時為進一步理解口訣、編寫口訣奠定基礎。然后讓學生獨立填寫表格,先這樣引導:“1串燈籠有9個,1個9是9。2串燈籠有幾個?2個9是幾?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引導學生借助依次順加的方法進行計算,再順勢追問:“3個9是幾?4個9是幾?5個9?6個9呢?想不想自己算一算?拿出表格算一算,填一填?!弊詈筮M行班內交流,并小結:“9個9是81,所以一共可以剪出8
5、1個燈籠?!弊寣W生利用連續(xù)加9推算得數(shù)的方法得到一共有81個燈籠的答案,不僅是驗證結果的正確,同時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為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學習口訣奠定基礎。2.借助表格,學習口訣。我引領學生經歷了三個層次。(1)編寫口訣。在學生利用表格推算出“一共可以剪出81個燈籠。”后,引導學生:“我們就用表格推算出的得數(shù)來編寫9的乘法口訣”。然后先引領學生一起編寫兩句口訣:“1個9是9,誰能列出算式?編出口訣?”接著放手讓學生獨立嘗試編寫9的乘法口訣。(2)學習口訣。在學生獨立編寫口訣后,我引導學生交流:“1個9是9,19=9,一九得九。2個9是18,29=18,二九十八。你也能像老師這樣
6、把你編寫的口訣介紹給大家嗎?”讓一名學生按幾個9是多少讀表,邊讀邊體會“幾個9是多少”,學習9的乘法口訣。(3)理解口訣的意義。編寫好口訣后,讓學生一起讀一讀這些口訣,并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每句口訣表示什么意思?”將口訣意義的理解融入編寫過程,放手讓學生獨立編寫口訣,使學生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活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口訣意義的理解,不但掌握學習數(shù)學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3.尋找規(guī)律,記憶口訣。我引領學生經歷了四個活動。(1)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理解口訣意義后,我通過問題:“先來豎著觀察,讀一讀,邊讀邊觀察,9的口訣藏著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課件出示口訣,將利于學生觀察
7、的字圈劃出來。(2)全班交流,學習規(guī)律。對于規(guī)律1:相鄰兩句口訣相差9的學習,學生容易發(fā)現(xiàn),但是表述不清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規(guī)律,在學生回答后,我及時進行點撥,并適時進行追問并小結:“二九表示幾個9相加?三九表示幾個9相加?三九比二九多了一個9,那么得數(shù)就比上一句多了一個9”。最后教師總結:“從上往下看,一句比一句多了1個9,那么得數(shù)就比上一句的得數(shù)多了1個9,反過來呢?從下往上看,一句比一句少了1個9,那么得數(shù)就比下一個得數(shù)少了1個9。”對于規(guī)律2:“比整十少幾”的規(guī)律的學習。鑒于這一規(guī)律不易發(fā)現(xiàn),我首先引導學生橫著觀察每一句口訣中藏著什么規(guī)律,然后借助課件出示圖片。邊演示邊提問:“一
8、排有10個方格,有幾個燈籠?”“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排是10個方格,空了1個。從圖中就可以看出1個9比10少1是9,所以一九得九。然后課件繼續(xù)演示,引導學生思考“2排有20個方格,2個9比20少幾?你是怎么看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2個9比20少2是18?!?個9比幾十少幾?六九用幾十減幾等于幾?如果想知道七九是多少?用幾十減幾等于幾?”通過圖片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接著讓學生根據規(guī)律抽象出算式,并能脫離圖片抽象出規(guī)律。對于規(guī)律3:用手勢記憶口訣的學習,我首先演示,邊演示邊說口訣,然后提問:“誰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妙?手指記憶法怎樣記?”學生在老師演示時也會跟著做,慢慢就
9、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幾九就把第幾個手指彎下,彎下手指的左邊表示十位,右邊表示個位。最終理解掌握手勢記憶口訣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規(guī)律,進而運用規(guī)律記憶口訣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針對每種規(guī)律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規(guī)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加深學生對9的乘法口訣的理解。4.試一試:背口訣在學習規(guī)律后,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規(guī)律記憶口訣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在找規(guī)律、用規(guī)律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有效記憶口訣,為熟練運用口訣,提高運算能力奠定基礎。5.應用9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在記憶了9的乘法口訣后,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墻上一共掛了多少條魚?”放手讓學生獨立解答
10、,同時以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求幾個幾”引導學生思考:進一步在理解乘法意義的基礎上,理解、運用口訣。在學生解決問題后,引導學生:“我們學過加減法豎式的書寫,乘法也可以用豎式來計算,你能試著寫一寫嗎?”在學生嘗試乘法豎式的寫法后進行班內交流,然后由教師介紹乘法豎式及各部分的名稱。5.回顧反思,梳理建構本環(huán)節(jié)中,我借助板書,引領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探究學習過程進行了回顧,然后進入自主練習,鞏固拓展環(huán)節(jié)。(三)自主練習,鞏固拓展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本著趣味性、思考性、針對性、應用性原則,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1.連一連。我先讓學生
11、獨立思考,再組織交流,引導學生說一說每道算式用的是哪句口訣計算的。這道題是基礎練習,檢查了學生對所學9的乘法口訣的掌握情況。2.幫媽媽解決問題。首先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后組織交流,及時追問: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訣?引導學生進行鞏固運用。多種形式的練習,引導學生在用口決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9的乘法口訣,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的價值。(四)課堂回顧,總結提升我提問: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引領學生從知識、方法、感受三方面全面回顧,梳理學習收獲,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四、板書設計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設計條理清楚,有利于幫助學生梳理知識。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7
“1000以內數(shù)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萬以內數(shù)的認識》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學習過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基礎之上,數(shù)的延伸和擴展。因為1000和10000都是比較大的數(shù),在學生的認識還很有限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盡快地建立起大數(shù)的概念和意識,在這里顯得格外重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親自操作數(shù)數(shù),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1000以內數(shù)的數(shù)數(shù)過程。
2、在鞏固“個”“十”“百”等計數(shù)數(shù)位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相鄰計數(shù)單位間的十進關系,認識計數(shù)單位“千”,感受大數(shù)的意義。
3、準確認讀寫千以內的數(shù)。
過程方法:
1、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結合現(xiàn)實材料感受大數(shù)的意義,逐漸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情感與態(tài)度: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猜測意識和估計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
2、進一步認識數(shù)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成功與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正確數(shù)1000以內的數(shù),體會相鄰兩個計數(shù)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既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在本課設計中,我主要采用實踐探究法、問題情境法。本課要在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基礎上設計教學,努力促進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通過一根一根的數(shù),十根十根的數(shù),明確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一百,為學習一千做好了鋪墊。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學生在因猜測、產生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質疑、探索。通過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決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老師給學生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交流、質疑、互動,逐步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讓學生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和成功體驗。
在現(xiàn)有基礎方面: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部分學生對1000以內的數(shù)也有所熟悉。
在學習動力方面:二年級學生處于智力開發(fā)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在學習能力方面:二年級的學生學習時間不長,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yǎng)。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應掌握以下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關于本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數(shù)數(shù)練習,明確一百以內數(shù)的順序,通過多媒體直觀演示,進一步鞏固十個一是十,十個十一百。
2、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每個小組準備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讓學生估一估,在合作數(shù)一數(shù)本小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數(shù)完之后,引導學生看一看如何擺一擺、捆一捆讓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從而引發(fā)學生對數(shù)位的探究。
3、實踐操作,質疑突破: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實踐操作,明確十個十是一百,學生在動手數(shù)數(shù),通過擺放數(shù)位盒,一次又一次經歷滿十進一的數(shù)數(shù)過程,初步理解相鄰數(shù)位之間的十進關系,而且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建立了“個”“十”“百”“千”等計數(shù)單位,在數(shù)數(shù)的過程中,自然安排寫數(shù),讀數(shù)以及數(shù)的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4、貼近生活,應用新知:
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燈片展示校園生活中的數(shù)據,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數(shù)學信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品嘗求知過程的愉悅同時體會數(shù)學就在身邊。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8
《認識線段》是蘇教版數(shù)學第三冊第六單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等簡單的圖形,并在這學期學習了多邊形,知道了有幾條邊就是幾邊形,為今天的學習積累了一些經驗。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實際上就是量線段的長短,所以教材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線段。教材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知識,通過具體活動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本課是學生學習用尺量物體長度的基礎,更是今后認識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的重要知識準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shù)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shù),會畫線段。
2、在觀察、體驗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實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shù)學的密切聯(lián)系。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線段的特征,由于線段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線段的表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9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在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準備
課件,刻度尺,5厘米長的紙條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名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
師:高多少?矮多少?比畫一下。你們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學情預設】有的學生可能用手比畫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學生能說出具體高幾厘米或矮幾厘米,只要學生說的在合理范圍內就行。
師:“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的身高,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認識古代人們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師: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來看看古代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的。(課件出示教科書P2例1的情境圖)
師:觀察這些情境圖,同學們能說一說圖中的人們是如何測量物體長度的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
【學情預設】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量石頭的寬度,用拃量布的長度,用腳長量竹竿的長度。
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1拃、1腳長等都能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2.用身體上的“尺子”測量。
師:現(xiàn)在我們就用拃作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師:課桌的長是幾拃?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師:老師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學情預設】讓學生自由表達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1拃的長度不同,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師: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學情預設】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自然不一致。這就需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板書: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例1情境圖中的素材,簡單地介紹了長度單位產生的過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動,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充分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三、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統(tǒng)一了長度單位,用一定的長度單位度量。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們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shù)字。
師: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們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shù)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shù)字是0,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出示課件)
師:有的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以自主觀察為主,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適時予以全面、準確的概括,是探究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有效結合。
2.認識1厘米。
(1)認識尺子上的1厘米。 師:(出示課件)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教學筆記
【教學提示】
例1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并使學生初步體會測量就是用“單位”量。
【教學提示】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用厘米進行測量的基礎。應注意通過觀察、比畫、比較、測量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
最新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通用九篇
經驗時常告訴我們,做事要提前做好準備。在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有提前準備可能會使用到資料的習慣。資料包含著人類在社會實踐,科學實驗和研究過程中所匯集的經驗。參考資料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加好!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幼師資料內容呢?以下內容是小編特地整理的“最新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通用九篇”,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1)
一、角的度量:
平角、周角、畫角
二、整理與復習:
銳角 鈍角
請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數(shù)的角,并把它們畫出來,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別說一說它們是什么角。
135° 75° 120° 180°
出示以上各題,學生獨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進發(fā)展(依次出示下面各題及答案)
1.出示教科書第72頁第13題。
教師:請同學們先在數(shù)學書上量出下面各圖中每個角的度數(shù),并填在表中。
學生自主動手測量,教師巡視,個別指導,集體匯報。
教師:通過測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我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是180°。
教師:關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我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還要繼續(xù)探索這個問題。
2.出示教科書第72頁第14題。
學生審題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分針剛好走一個平角,那分針后來指著哪個數(shù)字?那小玲是什么時候完成作業(yè)的?
3.出示第72頁第15題。
教師:從圖上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覺得他們誰說得對?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引導學生小結: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和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有關,兩條邊張得越開角越大,兩條邊合得越攏角越小。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整理和復習,你有哪些收獲?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58~59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掌握垂線的畫法,會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
2、認識距離,理解與兩條平行線互相垂直的線段的長度都相等。
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垂線的畫法。
難點: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垂直線段都相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提問:什么叫做垂線?
2、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垂線。
3、怎樣畫垂線呢?
(板書課題
:畫垂線)
二、自主探究
1、議一議:在三角尺和直尺上你能找到垂線嗎?
分別指名用三角尺和直尺指一指,說一說。
教師: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幫助我們畫出垂線。
2、教學例2。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A、說一說:用三角尺怎樣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B、課件演示畫法,學生觀察。
C、學生動手畫一畫。
D、引導歸納畫法和步驟:
a、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
b、沿著已知直線移動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頂點與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
c、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經過已知點的直線,所畫直線與已知直線互相垂直。
(2)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A、學生獨立試著畫,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畫法。
B、歸納畫法步驟,指名說一說。
(3)教材第5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畫一畫,指名板演。
3、教學例3。
(1)從直線外一點獳,到這條直線畫幾條線段。量一量所畫線段的長度,哪一條最短?
教師演示,學生自己試著畫一畫,量一量,可以小組討論交流。
結論: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2)出示一組平行線。
在直線玜上任選幾個點,分別向直線玝畫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自己動手在教材上這組平行線中畫一畫,量一量。指名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板書:與兩條平行線互相垂直的線段的長度都相等)
4、鞏固練習:
教材第59頁“做一做”。
小組討論交流,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該怎樣做?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第6題。
議一議,說一說你的想法,讓大家評一評。
教師歸納說明:
測量時使皮尺經過落點并與起跳線互相垂直。
2、教材“練習十”第7題。
小組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方法和理由。
3、教材“練習十”第4、9題。
學生自由完成,在小組內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學到了什么本領?お
【教學反思】:
1、教學畫垂線的方法時,應該把直線的位置方向進行變換,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垂直的含義。
2、“點到直線的距離”是這個點到垂足之間的長度,個別學生理解得不好。
3、在綜合練習過程中應重點指導個別學生強化訓練。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3)
1、出示問題一:學校買來92根跳繩,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給幾個班?
第一個問題告訴我們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決嗎?(92÷30)
為什么用除法?(這道題是讓我們求92里面有幾個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計可以分給幾個班?(92÷30≈3(個))
92÷30,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除數(shù)是整十數(shù)的筆算除法。(教師板書課題:筆算除法)你會算嗎?
出示學習指導:
1、先獨立思考計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寫下來;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確,為什么這樣算?
2、讓學生上臺板演豎式,并說出筆算的方法。
學生在說完筆算方法后,追問3為什么寫在個位上。
3、出示問題二:學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牽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給幾個班?
讓學生獨立解決,獨立筆算后匯報。
被除數(shù)的前兩位不夠除,怎么辦?(要看前三位)
并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商“6”,“6”應寫在哪一位上面。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4)
第3單元 角的度量
第4課時 畫角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材第43頁例3
【重點難點】:重點:難點:【教學過程】:
° 90°
2.二、自主探究 教學例3。出示例31.怎樣畫一個60組織學生在小組中
2.
(1)畫一條射線,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重合,0°刻度線和射線重合。(2)在量角器60
(3)以畫出的射線的端點為端點,通過剛畫的一點,再畫一條射線。(4)讓學生試著畫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兩處都標了60°,這個點應點在哪里呢?為什么? 學生在畫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動腦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學生明確:如果與量角器0°刻度線重合的那條邊向右就在內圈60°刻度處點上點;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3.畫一個100
1.教材第43頁“做一做”第2
先讓學生用量角器畫出這些角,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誰畫得好。2.教材“練習七”第5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數(shù)寫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畫出與∠1和∠2同樣大的角。畫完后,同桌互相驗證,看誰畫得標準。3.教材“練習七”第6
小組內議一議,再說一說這些角用三角尺怎樣畫的。教師歸納,再讓
【教學反思】:
讓學生通過自學,動手操作,主動去發(fā)現(xiàn)找到畫角的方法,進一步鞏固了角的有關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5)
知識鏈接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要用數(shù)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維,揭示規(guī)律,已逐漸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項重要的數(shù)學素養(yǎng)。計算器,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見計算工具,已經見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走進了孩子們的視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學生有意去關注過、認真去研究過計算器里,到底蘊藏著的是怎樣一個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世界。
學法指導
通過引導整理材料,通過自主學習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組合作實際操作計算器。
自主學習
1.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計算器計算。
(1)386+179=
我是按照這樣的步驟計算:先輸入數(shù)字鍵(),再輸入運算符號鍵(),又輸入數(shù)字鍵(),最后輸入()就顯示出了結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6)
【教學內容】
內容: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51-52頁的《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
本節(jié)內容位于冀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第三個課時,這部分內容在掌握倍數(shù)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將為以后學習3的倍數(shù)打下基礎,同時它也是學習分解質因數(shù)、通分和約分的重要基礎知識。因此,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容至關重要。
【學情分析】
從學生年齡特點看,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還比較弱。而本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講授這節(jié)課時,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思考。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探索5和2的倍數(shù)的特征的過程。
2.知道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會判斷一個自然數(shù)是否是2或5的倍數(shù)。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愿意與同學交流自己發(fā)現(xiàn)的結論,并嘗試用語言描述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
【教學重點】
歸納、概括2和5的倍數(shù)特征。
【教學難點】
通過探索2和5的倍數(shù)特征,判斷一個數(shù)是否是2、5的倍數(shù)。
【教學準備】
課件、數(shù)位表紙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說出1到30以內2所有的倍數(shù)(點名讓學生回答)。
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二、探索新知
(一).2的倍數(shù)的特征。
1.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0以內的數(shù))
師:同學們,2的這些有倍數(shù)有哪些特征?(用紅顏色把個位上的數(shù)字強調出來,方便學生更清楚觀察出來)
生:這些數(shù)的個位上是0、2、4、6、8。
師:那同學們這些數(shù)都是什么數(shù)?
生:這是數(shù)都是偶數(shù)。
師:不是2的倍數(shù)的數(shù)是什么數(shù)?
生:不是2的倍數(shù)的數(shù)是奇數(shù)。
2.師總結:(板書)
2的倍數(shù)特征l個位上是0、2、4、6、8的數(shù)都是2的倍數(shù)。
l2的倍數(shù)都是偶數(shù),不是2的倍數(shù)就是奇數(shù)。
3.課件出示數(shù)字卡片;
例一:在1~100的自然數(shù)中,找出2的所有倍數(shù),用黑筆圈出來
師:不用計算,誰能快速說出來?并且向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點名讓學生回答)
生:(說出具體數(shù)字)我是根據2的倍數(shù)特征的得出來的。
(二)5的倍數(shù)的特征:
1.師:同學們學完2的倍數(shù)特征,我們再來一起探討一下5的倍數(shù)有哪些特征?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寫出50以內5所有的倍數(shù)。
師(點名讓學生分享自己寫出的數(shù))
生:5、10、15、20、25、30、35、40、45、50
師:這些數(shù)字有哪些規(guī)律?(把個位上的數(shù)字用紅顏色表示出來,方便學生觀察)
生:這些數(shù)的末尾不是0就是5。
2.教師總結:(板書)
5的倍數(shù)特征個位數(shù)上是0或5的數(shù)都是5的倍數(shù)。
3.課件出示數(shù)字表
例二,在同一張數(shù)字表上(2的倍數(shù)已經在例一的時候圈出),圈出5的倍數(shù)
師:提出要求,不計算,快速準確的圈出來,并且分享方法。
生:根據5的倍數(shù)特征,快速準確的圈出來。
4.師:同學們,在這張數(shù)字表上有哪些數(shù)比較特殊?為什么它們同時擁有兩個圈?
生:因為它們既是2的倍數(shù),同時又是5的倍數(shù)。
(三)2和5共同的倍數(shù)特征:
師:這些數(shù)有哪些特征?生:這些數(shù)的末尾是0.師總結:板書2和5共同的倍數(shù)特征:末尾是0。
三、鞏固練習,學習課堂檢測。
1.圈出2的倍數(shù)。
3246938035772.圈出5的倍數(shù)9099651305212853.說出2和5共同的倍數(shù)。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
四、進入游戲環(huán)節(jié),此階段共分兩個游戲:
第一個游戲:
請四位同學上臺,每人拿一個數(shù)位,每人說出一個不大于9的自然數(shù),讓其他同學判斷是不是2的倍數(shù),或者是不是5的倍數(shù)。(此游戲主要是加深學生對于判斷是否是2和5的倍數(shù)時,個位的重要意義。)
第二個游戲:
找三名同學,一名同學出題,一個同學答題,最后一名同學來判斷答題人答題是否正確,出題人考察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
【作業(yè)布置】
課本“練一練”3、4題。
【板書設計】
2和5的倍數(shù)的特征
1.2的倍數(shù)特征:
1)個位上是0、2、4、6、8的數(shù)都是2的倍數(shù)。
2)2的倍數(shù)都是偶數(shù),不是2的倍數(shù)就是奇數(shù)。
2.5的倍數(shù)特征:個位數(shù)上是0或5的數(shù)都是5的倍數(shù)
3.個位上是0的數(shù),既是2的倍數(shù),又是5的倍數(shù)。
【教學反思】
通過整節(jié)課的觀察和實際,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但是語言組織能力較弱,不能完全和準確的表達出來。對游戲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深受學生的喜歡,調到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以后教學中要多增加此類環(huán)節(jié)。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積在100以內)或幾百幾十的數(shù)的口算方法。
2、通過問題情境自主掌握整數(shù)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課件分別出示45頁六種交通工具的時速,引導學生理解用復合名數(shù)表示的數(shù)學術語速度的含義。
2、根據圖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
3、人騎自行車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讓學生獨立口算。163=
(師巡視,注意統(tǒng)計不同口算方法的種類)
4、匯報交流。
二、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算法的特點。
1、出示題目:特快列車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獨立計算后小組交流。
2、引導學生對比163=和1603=,讓學生從16和160的關系中,總結出幾百幾十與一位數(shù)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將第1題增加1個條件30小時行多少千米?
1630=
4、讓學生在與163的對比中歸納出簡便算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讓每位學生獨立口算,將得數(shù)寫在該題(樹葉)的旁邊,然后讓部分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及時反饋學生口算情況。
2、練習六第2題。
可向學生展示兩種花卉的部分品種,引發(fā)學生的生活美感。
3、練習六第3題。(開放題)
在反饋時,引導學生學會有序思考的方法。
還可利用本題資源,擴大解題視野。
四、課堂小結。(略)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復習,使學生明確每個圖形的概念,弄清圖形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畫角的方法,畫垂線和平行線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畫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參與復習的全過程,通過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合作精神。
重點:會畫垂線和平行線
難點: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與平行的概念
教具: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本節(jié)課對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板書課題:復習空間與圖形。
2、打開數(shù)學書看第二單元和第四單元的內容,看看都學習了哪些內容?
哪個小組愿意匯報你們組的交流情況?
老師指導并歸納,總結在黑板上。
問:你認為這兩個單元哪些內容比較難?你最容易出錯?
二、復習知識點
1、復習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線、直線、線段,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任意畫直線、射線和線段,出題進行判斷。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與什么沒關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舉例匯報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鈍角、直角和銳角之間有什么關系。
4) 畫指定度數(shù)的角。65度、100度、155度。畫角的方法是什么?
2、復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說一說。
2)畫垂線和平行線的方法是什么?學生畫垂線。
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3)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畫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高。
三、練習內容:
1、出示角:學生量出角的度數(shù)。
2、出示圖,計算角的度數(shù)。
3、出示圖,數(shù)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4、出示圖,看看哪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哪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5、完成總復習12題和13題。
3)總復習9、10
四.總結:
這節(jié)課復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五、作業(yè):
練習二十一910題
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篇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乘法探索與發(fā)現(xiàn)(一)有趣的算式(第42-43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探索活動,激發(fā)學生尋找規(guī)律的興趣。
2、在探索的過程中體會探索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探索數(shù)學規(guī)律的方法。
教學難點:
發(fā)現(xiàn)、歸納算式的特點,體會探索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第一關:奇妙的寶塔
1、出示題目:11= 1111= 111111= 11111111=
要求學生以又快又準的速度進行計算。
分組回答計算出來的答案,待全班核對答案后,進行探討發(fā)現(xiàn)。
2、觀察與發(fā)現(xiàn)
讓學生觀察前三個算式的因數(shù)與他們的結果有什么特點。
3、運用規(guī)律快速說出答案:讓學生根據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迅速說出第四個算式的答案。請學生自己出類似的算式并說出答案。
例如:1111111111= 111111111111= 等等。
二、第二關:奇怪的142857
1、出示題目:142857分別乘1、2、3、4、5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首先要求學生自主算出得數(shù),再進行四人分組交流。
2、小組代表匯報計算結果,教師給予學生適當?shù)脑u價。
3、全班交流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是:計算得出的結果都是由1、2、4、5、7、8這幾個數(shù)字組成的。而且,計算得出的得數(shù)都是依次向右類推過去的。
4、運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寫出乘6、7的得數(shù)。
1428576= 1428577=
在討論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1428577是不符合這一規(guī)律的,所以要求學生注意這一個規(guī)律只對部分的算式成立。
完成該算式和規(guī)律后,第二關闖關成功。
三、第三關:神奇的9
1、出示題目:99= 9999= 999999= 的得數(shù)有什么特點。
要求學生自主動筆計算,并針對上面兩條題目總結出來規(guī)律。
2、運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直接寫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數(shù)。
學生掌握了也代表第三關闖關成功。
四、第四關:尋找神秘的數(shù)
1、出示題目:在0~9的十個數(shù)字中,任意選擇四個數(shù)字,組成最大的數(shù)和最小的數(shù)。如選1、3、7、8四個數(shù)字,最大的數(shù)是8731,最小的數(shù)是1378。然后兩數(shù)相減,并把結果的四個數(shù)字重新組成一個最大的數(shù)與最小的數(shù),再次相減。
(舉書本上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應該怎么樣算,并要求學生自己動手選四個任何的數(shù)算一下,通過學生的具體計算計算和得出結果。)
2、小組內計算,并找規(guī)律:在計算過程中有一個數(shù)都是存在的,無論所選的四個數(shù)字是什么,那個數(shù)字就是6741。
3、全班交流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4、運用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
四步完成后,向學生表明連闖四關成功。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
最新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14篇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也是離不開老師提前備好教案課件,相信老師對要寫的教案課件不會陌生。尤其是新入職老師,教案課件寫好了才會課堂更加生動。我們?yōu)槟砹艘黄夏蟮摹抖昙壣蟽詳?shù)學課件》,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站!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
一、說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5863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目標:(1)學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2)通過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體驗,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學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shù)學
教師進行數(shù)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jié)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于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再創(chuàng)造新知識。
4、說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jié)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xiàn):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課件,每位學生一張以操場為中心的校園平面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讓學生介紹臨山公園旅游景點,自然引入課題位置與方向。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辨別方向
步驟1:學生介紹辨別方向的方法:
看太陽辨別方向,學生說后,師生邊說邊做;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在深山看樹葉辨別方向;看積雪辨別方向;看北極星辨別方向(學生說后,師生邊說邊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充分匯報,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將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識與東、南、西、北建立聯(lián)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經常要用方位的知識,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步驟2:用方位詞介紹教室的情況,讓學生介紹教室的四個方向各有什么東西,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XXJXSJ,CN更多說課稿]
步驟3:游戲活動,聽口令做動作
活動(1):老師叫口令,師生做動作;東邊的同學起立跺跺腳,西邊的同學起立拍拍手,南邊的同學起立摸摸臉,北邊的同學起立揮揮手。
活動(2):學生幫助老師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學坐下、面朝東的同學坐下、面朝南的同學坐下、面朝北的同學坐下。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做中學,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輕松愉快地理解了數(shù)學知識。
步驟3:引導學生歸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排列規(guī)律。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有利于學生掌握這四個方向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2、體驗方位的相對性,到操場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lián)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由老師帶領大家在操場上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小組內合作,看看東、西、南、北各有什么,讓學生體會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相對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園平面圖:利用小組內合作制出以操場為中心的學校平面圖,既讓學生感受到校園建筑布局合理、美觀,又讓學生認識了學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明確地圖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三)實踐運用,發(fā)展新知
通過靈活有趣,富有創(chuàng)新的練習,看簡單的線路圖回答:二(1)班的王小紅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學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學到公園看菊花怎么走?判斷胡老師要去的廣場或超市;小導游摸擬走風景點。讓學生把所學的有關方向運用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整節(jié)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說一說、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中數(shù)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shù)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松、愉悅,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2
單元教學內容: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在2~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乘法口訣是數(shù)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后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務必熟練掌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7的乘法口訣、8的乘法口訣、9的乘法口訣、乘法口訣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單元教學要求:
1、經歷編制7~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7~9乘法口訣的來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的意義,初步記熟7~9的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計算。
3、會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的意義,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
2、隨著口訣句數(shù)增多和數(shù)目的增大,記憶口訣是比較困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學會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也是比較困難的。
單元課時安排:大約13課時
7的乘法口訣5課時左右
8的乘法口訣3課時左右
9的乘法口訣4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1課時左右
看一看擺一擺1課時左右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3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tǒng)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數(shù)據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數(shù)據是基本的統(tǒng)計活動,教材通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數(shù)據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并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數(shù)據的優(yōu)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數(shù)據的方法,能對統(tǒng)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tǒng)計過程。能根據統(tǒng)計圖表中的數(shù)據提出并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xiāng)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數(shù)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數(shù)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tǒng)計對象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tǒng)計已有所體驗,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shù)據的方法,能根據統(tǒng)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tǒng)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數(shù)據的必要性,感受統(tǒng)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強等心理特征,在教學中,我采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shù)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shù)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shù)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后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通過搜集全班同學的身高數(shù)據,1分鐘拍球,城市環(huán)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tǒng)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導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么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數(shù)據。
(板書:收集數(shù)據)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么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么?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tǒng)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么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tǒng)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么現(xiàn)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匯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愿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tǒng)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shù)據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shù)據,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并完成統(tǒng)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shù)
120~129
130~139
140~149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fā):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shù)數(shù))的方法來進行整理數(shù)據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么呢?今后,同學
們在統(tǒng)計數(shù)據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么辦? (板書:制成統(tǒng)計表)
統(tǒng)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么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shù)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數(shù)據有無錯誤)
4、現(xiàn)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tǒng)計表,通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信息?(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tǒng)計表后,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通過這張統(tǒng)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數(shù)據。
(板書:分析數(shù)據)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數(shù)據”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xiàn)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數(shù)據進行分段整理,有助于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數(shù)據,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數(shù)據的分段整理)
(板書:數(shù)據的分段的整理)
3、現(xiàn)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tǒng)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數(shù)據 ②分段整理 ③制成統(tǒng)計表 ④分析數(shù)據)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tǒng)計知識
統(tǒng)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通過對原始數(shù)據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tǒng)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數(shù)據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后,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信息,自覺運用統(tǒng)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fā)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tǒng)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數(shù)據填寫下面的統(tǒng)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tǒng)計表。
(2) 交流分段統(tǒng)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數(shù)據分成了幾段?看了統(tǒng)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有關系,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系,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污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么感想?
談話:現(xiàn)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了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污染指數(shù)的分級規(guī)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數(shù)據嗎?再根據整理的數(shù)據完成統(tǒng)計表,填寫完統(tǒng)計表后,根據統(tǒng)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么?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huán)境做些什么?
整理好了以后我們明天來匯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了、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了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數(shù)據的分段整理
收集數(shù)據 分段整理 制成統(tǒng)計表 分析數(shù)據
五、設計理念
A、重視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導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chuàng)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tǒng)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tǒng)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huán)境污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數(shù)據收集,數(shù)據整理,統(tǒng)計制表,分析數(shù)據”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數(shù)據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yōu)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4
【《倍的認識》】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76頁例2,例3,“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4題。
2、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jié)是在學習了7的乘法口訣后出現(xiàn)的。例2,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情境,根據2個4根,3個4根與1個4根的關系,引出“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例3,是引導學生用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3)培養(yǎng)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
4、教學重點:經歷“倍”的概念初步形成過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圖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采用電化教學、啟發(fā)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說學法:
1、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由于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情境,請3名女同學,6名男同學上臺,誘導啟發(fā),并說明: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倍的認識”。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用數(shù)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讓學生觀察課件中的3名小朋友,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引導得出:2個4根及3個4根。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義(3個4根也可以說成4的3倍)。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說一說,讓他們感到“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存在,并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shù)的幾倍”具體描述的是什么內容。
其次,課件出示例3,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擺圓,第一行擺2個圓,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這時,學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擺的圓必須有4個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個2,所以要在第二行擺8個。學生腦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計算的結論。
最后,通過師生的拍手游戲練習,將知識進一步抽象化,使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思路,為下節(jié)課的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書中的“做一做”幾練習十七第1、4題,目的是鞏固新知,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具體意義,達到融會貫通。
(四)全課小結,激勵評價。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和收獲,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
【《角的初步認識》】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于剛上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后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tǒng)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從實物、平面圖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標:讓學生知道周圍許多物體表面都有角,了解數(shù)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密切,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大膽嘗試。
3、教學重點:對角的認識。
4、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5、教材編排特點:先由實物入手,讓學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狀,然后利用折角,找尋角的特點。第三層,利用活動角大小的變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最后是畫角??傮w來說,教材采取小步子,從形象直觀到抽象運用的編排,符合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
6、教具準備:計算機設備、教學課件、自制活動角、三角板、直尺、紅領巾。
7、學具準備:自制活動角一個、三角板、直尺、不規(guī)則的紙。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jié)課在教學上運用嘗試教學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發(fā)學生參與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探索數(shù)學規(guī)律,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課制成生動、新穎的多媒體課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橋梁,使學生在“寓教于樂,寓智于趣”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獲取新知。
知識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識的過程更重要;嘗試結果固然重要,但解決問題的嘗試過程更重要,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對學生觀察、操作、歸類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注重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啟迪,多向交流,盡可能的給同學們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分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喜悅。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活動引入: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你們知道哪些圖形嗎?出示圖形,問有角嗎?誰愿意上來指一指。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運用合作的語言,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fā)創(chuàng)造力。
(二)導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吹竭@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學習些什么?
【意圖:在此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要求,設置懸念,把學生帶入到嘗試新知的境界,讓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p>
1、(準備題)出示實物大三角板,紅領巾,一本書,在這些圖形中有角嗎?誰可以上來指一指,說一說,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意圖:在實踐中充分感知角,讓學生盡量放開手腳,思維真正“展翅高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嘗試題)利用自己喜歡的圓形紙或不規(guī)則紙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覺?請找出角的特點。
【意圖:孩子的智慧來自于指尖。孩子們動手實踐,操作參與這一教學設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符合著兒童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的內涵,并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p>
2、出示有爭議的嘗試題:
出示折好角的圖形這是角嗎?
【意圖:“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問的嘗試題可以鼓勵他們找出規(guī)律和辦法,使學生在嘗試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擁有學習的快樂?!?/p>
3、嘗試練習題: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角?為什么?(小組間討論)
【意圖:這一組嘗試題目既是對前面學習知識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有關角的表象知識的鞏固。嘗試教學中“學生討論”這一步,動員大家積極發(fā)言,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在討論中“悟”出道理,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從爭論中篩選信息,辨別真?zhèn)?,分析對錯。既培養(yǎng)了學生數(shù)學的表達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既發(fā)展了學生思維,也發(fā)揮了學生間的相互作用。】
4、解決有爭議的嘗試題:
【意圖:學生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嘗試題,同時對“什么是角”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p>
5、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
【意圖:由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學生在獲得了從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fā)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p>
【小結:第一階段的嘗試,學生在想、做、說中進行嘗試和探索,使學生對于教學重點角的認識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p>
(三)第二次嘗試:
(1)和(2)兩個角一樣大嗎?請你想想辦法。
【意圖:這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判斷,自己嘗試一下,從而找出好辦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想各種辦法,養(yǎng)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p>
教師講解并歸納:角的大小和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出示課件嘗試練習題,鐘面的指針間角度的大小在變化,請學生判斷角度變大還是變小了。
【意圖:加深對教學難點的理解,是引導探究,深入理解的過程。組織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學難點”讓他們在嘗試中體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學習的快樂?!?/p>
學生自學畫角:學生看書后,畫一個自己最喜歡的任意形狀的角。通過師生討論、糾正后,再次畫角。
【意圖:學習畫角的過程是本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內容,引導學生畫出任意的角,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們稚嫩的小手,畫出自己最為滿意的角?!?/p>
(四)第三次嘗試練習:
1、數(shù)數(shù)每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2、動手利用小棒(2根)擺圖形,數(shù)數(shù)你擺的圖形中角的個數(shù):
【意圖:動手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題是一個鋪墊,第二題讓學生利用擺一擺,數(shù)一數(shù)的實踐活動,既掌握了本節(jié)課的內容,又在動手操作中,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了展現(xiàn)?!?/p>
3、發(fā)展題:
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著剪一剪:
【意圖:發(fā)展題的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呈現(xiàn)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shù)一數(shù)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交流、切磋中迸發(fā)出了思維的火花。】
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開始時,你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其他的問題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學生答,教師總結)
四、板書設計:
①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②角的大小和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
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③畫角:先點頂點再畫邊,
角的標記填里面。
【意圖:通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呈現(xiàn)學生面前,整體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分散難點,有利于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p>
五、作業(yè)設計:
課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擺幾種圖形并數(shù)出每種圖形里有幾個角。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5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0~31頁的例題、試一試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物體的活動,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按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將一些物體分成若干份。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識以及與同學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猴媽媽要把6個桃分給2只小猴,你猜猴媽媽會怎樣分?學生可能會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個,另一只小猴分5個;
(2)一只小猴分2個,另一只小猴分4個;
(3)每只小猴分3個。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這幾種分法你認為哪種最公平?為什么?
3.小結:每只小猴都分3個,也可以說每份分得同樣多。我們把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書:同樣多、平均分)
[說明:通過富有情趣的素材,讓學生在猜測中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義。]
二、說一說,下面哪幅圖表示平均分
1.出示兩幅圖:第一幅圖9顆草莓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每盤3顆;第二幅圖10顆草莓放在2個盤子里,一盤放6顆,另一盤放4顆。
2.提問:第一幅圖為什么表示平均分?這是把幾顆草莓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幾顆?
3.第二幅圖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樣改變可以使它變成平均分?
[說明: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辨析中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義。]
三、動手操作,豐富對平均分的認識
1.課件出示小兔搬蘿卜的畫面。
小兔提出問題:我可以把8個蘿卜平均分幾次搬呢?
(1)說一說:平均分幾次搬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3)匯報:你們小組是怎樣分的?引導學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每次2個,搬4次。
②每次1個,搬8次。
③每次4個,搬2次。
(4)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整理并板書:
①○○○○○○○○
②○○○○○○○○
③○○○○○○○○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到了這么多不同的搬法。請大家說一說,第一種方法是把8個蘿卜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第二種、第三種方法呢?
[說明:通過動手操作與匯報,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使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體會到盡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四、鞏固練習,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
1.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學生分小組操作后,組織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學生分小組操作后,要求說說這幾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啟發(fā):像剛才這樣,還可以每幾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幾份?
2.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樣多,再說一說,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
(1)出示10個蘋果圖(每組1張),要求:把10個蘋果,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2)出示15個青椒圖(每組1張),要求:15個青椒,每()個一份,分成了()份。
3.歸納總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知道些什么?學會了什么?對自己今天的表現(xiàn)滿意嗎?
[說明:通過不同形式的基本題與提高題的練習,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6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jié),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我在設計教學時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了解學生作好必要的鋪墊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估算”理解模糊。在加減法估算之前,剛學習了兩位數(shù)的加減法筆算,一直強調計算要仔細認真,估算卻與精確算形成了一個反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經驗,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急著精確算。若單刀直入,就會導致學習開始階段的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與思維的展開。因此我認為不妨先來一段前奏,為學生帶帶路,作好認知與心理上的鋪墊,待水到渠成之時再展開教學。于是,課始,安排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猜人數(shù)、猜體育用品的價格、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關鍵詞“接近”、“大約”,從而揭示估算的意義:不追求準確的結果,而只需一個數(shù)值范圍。
2、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yǎng)目標,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創(chuàng)設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活動情境,盡量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shù)娜∩崤c補充,使學生親身體驗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身臨其境的去解決問題,體會數(shù)學的內在價值。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估算教室的人數(shù)——估算老師買體育器材帶的錢夠不夠——估算參加運動會的人數(shù)——估算啦啦隊的人數(shù)——估算轉呼啦圈的個數(shù)——估算水彩筆的枝數(shù)——估算買禮物的錢數(shù)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于校園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shù)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fā)現(xiàn)、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發(fā)展。
3、體現(xiàn)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和運用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集體氛圍,充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符合科學性,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如在探究100元錢買三件運動器材夠不夠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提出很多方法: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用連減的方法、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老師都應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fā)掘和鼓勵算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體現(xiàn)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當出現(xiàn)多種方法后,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xiàn)人人學有用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shù)學、運用數(shù)學。
4、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和應用過程。數(shù)學,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shù)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shù)學,更是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shù)學的親切感,激發(fā)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jié)課圍繞“校園運動會”這一主線展開,由估體育器材單價,到買體育器材,到估計運動員人數(shù),再到運動員獻愛心買禮品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于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去積極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爭著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數(shù)學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shù)學和用數(shù)學有機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合作,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設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買禮品的具體情境,“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大約需要多少錢?實際要多少錢?你們的錢正好夠用嗎?剩下的錢怎么辦?多余的錢怎么辦?”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小學數(shù)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置各種數(shù)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shù)學學習的情感和態(tài)度等內容,在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生通過實際的操作、觀察、比較,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
(2)能正確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或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過程與方法: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豐富對現(xiàn)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和觀察活動;能克服困難,努力追求成功。
教學重點:
1、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2、能根據看到的形狀判斷觀察的角度。
教學難點:
能根據看到的形狀判斷觀察的角度。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從學生喜歡的故事入手,出示《盲人摸象》的畫面,選用成語《盲人摸象》的故事導入新課。
師:故事中的盲人們分別把大象說成什么,為什么?引發(fā)學生討論。(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習興趣,由“摸”過渡到“觀察”。既能為新知做好鋪墊,又能滲透本課的重點內容,從而使學生初步理解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結果是不一樣的,感受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師:看來觀察物體,只看到一部分或者一個面還不行,要不然就要鬧笑話了。教師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物體。 板書:觀察物體
二、體驗感悟,探索新知
1、猜一猜。
運用課件出示一個小猴的照片,先出示從前面拍的讓學生說一說都看到了這個猴子的哪個部位,再出示猴子的后面、側面的照片,分別讓學生說一說都看到了什么。師:拍的是同一個猴子,為什么照片會不一樣呢?知道嗎?(設計意圖:這部分主要是引導學生學會從物體的不同角度去觀察,初步感受觀察點不同,所看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我這樣的做得主要目的是以身邊的實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觀察物體的角度,如正面、側面、背面)。
得出結論:同一個物體,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樣的。分別從正面、側面和后面觀察,看到的結果是不同的。
出示課本例1
讓學生觀察圖1,趙亮、王麗、丁一、江分別看到水壺的哪一面?并說一說為什么。
小結:為什么他們看到的圖形不一樣呢?(同一物體,從不同方向觀察,看到的形狀不一樣;想要全面地了解一個物體的形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
2、實物觀察教學
教師在教室中間的桌子上放一個水杯,全體同學面向水杯進行觀察。
(1)同桌之間說一說自己看到水杯的那些地方。
(2)課件出示水杯各個側面圖,請觀察結果一樣的同學舉手,并說說你從水杯的哪一面進行觀察的 ,分別看到了什么?
(3)剛才我們坐在自己的面只能看到水杯的一個面,怎樣才能看到水杯的其它面?(小組討論)請對面的兩組同學交換位置,說說所觀察到得結果跟剛才一樣嗎?你知道為什么?(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思考,位置的變化對觀察結果的影響)
小結:站在各個位置觀察到的水杯的部位是不同的所以得出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出示課本例二
進一步讓學生仔細觀察,說出小女孩的正面、左面、側面分別是小紅、小軍、小明畫的。
3、觀察驗證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觀察的方法以后,請每個小組的同學拿出準備好的一個實物(如長方體,正方體,玩具車等特征較明顯的)放在桌面上,小組四個人分別在自己的位置觀察,小組成員互相交流自己看到的是實物的哪一個部位。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自主探究,總結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結果是不同的”)這一結論。(板書)。
三、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下面的圖形分別是誰看到的?
利用多媒體出示課堂活動第一題,說一說圖中三個人看到的小汽車分別是什么樣的?然后匯報,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判斷三個圖分別是誰看到的,使學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 練習。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說一說在這節(jié)課中,你們都學會了什么?回家后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物體從不同位置觀察,所看到的物體形狀都不相同呢?(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重點介紹了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得到的形狀不同,然而,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一些物體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形狀是相同的,因此,可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去尋找,觀察,如球、蘋果等,這樣既體現(xiàn)了知識的嚴密性,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8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倍”的含義,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和“倍”有關的具體問題,知道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學重點:在具體活動中真正理解“倍”的含義。
教學難點:在具體活動中真正理解“倍”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聽算
2、看算式編題。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圖。新課
1、第一排擺:4個圓片
第二排擺:8個圓片
問:第二排圓片的個數(shù)是第一排圓片的個數(shù)的幾倍?怎么解答?為什么?
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2、第一排擺:2個圓片
第二排擺:是第一排圓片數(shù)的3倍。
問:第二排擺( )個。
誰是一倍數(shù)?(第一排的圓片數(shù))第二排的圓片數(shù)是第一排圓片數(shù)的3倍,是什么意思?
3個2 。求3個2 的和用什么方法計算?(乘法)
3、比一比1)、2)題,他們有什么區(qū)別聯(lián)系?
聯(lián)系:都是和倍有關的問題。第一題是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即是求一個數(shù)里有幾個幾。用除法。第二題是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即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數(shù)。
4、讀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說一說。
小兔買了1枝筆,花了2元錢。
小牛說:我買了3枝筆。
小狐貍說:我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
問題:1、小?;硕嗌馘X?
2、小狐貍花了多少錢?
分別找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條件。
1、小?;硕嗌馘X,找到小牛買什么花了多少錢?(3枝鉛筆)每枝鉛筆多少錢?就是求3個2元是多少。
2、小狐貍花了多少錢。找到小狐貍花的錢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錢就是一倍數(shù)。就是求4個2是多少。
三、練習。
1、畫一畫。3片葉子配一朵花。15片葉子配幾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幾朵花,就是問15里有幾個3.
2、○有3個,△的個數(shù)是○的2倍,△有幾個?
△的個數(shù)是○的2倍,那○的個數(shù)是一倍數(shù)。就是問2個3是多少。
49頁練一練
1、看圖列式。
1)長鉛筆的長是短鉛筆的2倍。短鉛筆長8cm,短鉛筆的長是一倍數(shù),求長鉛筆的長就是求2個8是多少。
2)一倍數(shù)是5元,10元是5元的幾倍,就是問10里面有幾個幾。
2、河馬有7匹,是一倍數(shù)。斑馬的匹數(shù)是河馬的5倍,斑馬有幾匹。就是求5個7是多少。
紅珠是白珠的幾倍。白珠是一倍數(shù)。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用除法計算。即求6里面有幾個2.
3、找清數(shù)量關系。數(shù)量關系要對應。
條件: 面包車上的乘客數(shù)是小轎車上的2倍。 面包車上有6位乘客。 大客車上的乘客數(shù)是面包車上的2倍。
問題:1)大客車上有多少人?
解決:大客車上的人數(shù)和誰有關系?(和面包車上的人數(shù)有關系。)什么關系?倍數(shù)關系。誰是一倍數(shù)?(面包車上的人數(shù))就是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幾個幾。
2)小轎車上有幾位乘客?
解決:小轎車上的乘客數(shù)和誰有關系?(和面包車的人數(shù)有關)什么關系?面包車上的乘客數(shù)是小轎車上的2倍。面包車有6人,幾時問6是幾的2倍。求一倍數(shù)。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結: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即求一個數(shù)里有幾個幾,用除法計算,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即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計算。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9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并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豐富對現(xiàn)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校門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課件出示校門的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同一個校門,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樣子是不同的。
談話:老師這里還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嗎?(課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導:仔細觀察這兩張照片,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評析: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校門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可說,興趣高漲,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經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合作探究
1.指導觀察。
出示并介紹小猴。
示范:下面我們來觀察小猴,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示范)我先觀察小猴的前面,像這樣(從前面平視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師看到的是這里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選擇)
讓每個小組的1號小朋友學著老師的樣子觀察小猴的前面,師生共同評價。
繼續(xù)示范:再觀察小猴的左邊,(教師轉到小猴的左邊)這回老師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圖片呢?(一邊看,一邊從四幅圖片中找出相應的圖片)哦,是這一張圖片。(舉起小猴左側面的圖片)
談話:下面請每組的四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按要求活動,并從四幅圖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教師巡視,注意糾正不規(guī)范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你看到的小猴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別讓每個小組2、3、4號小朋友舉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并說一說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較:(舉起每個組2、4號小朋友選擇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個組2、4號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嗎?你是怎樣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評析: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圖片,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視圖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qū)分小猴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
2.換位觀察。
談話:剛才每個組的四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了小猴,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小猴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樣子嗎?請每個小組的小朋友按這樣的順序(手指順時針方向)換個位置再觀察,并在四張圖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觀察后,組織反饋。
繼續(xù)換位觀察,使每個學生都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
提問:通過剛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評析:換位觀察,并找到相應的視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從而深刻體會到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3.學會判斷。
談話:小紅、小云、小芳和小玉也為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個例題的情境圖),你知道下面這些照片(出示四幅圖片)分別是誰拍的嗎?
學生回答,并闡述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線。(著重讓學生弄清判斷從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視圖的方法。如:當學生說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圖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么判斷的,是怎樣想的)
[評析:引導學生應用已經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像判斷每一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把學生的認識水平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一層次,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的理解,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三、活動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瞧,校園里有一輛汽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三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這輛汽車,你知道右邊的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請小組長拿出這樣的茶壺,(出示茶壺)像這樣放在桌上,(放在一個小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
學生到黑板上分別指出自己看到的視圖。
提問:你能說出你們組其他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壺把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視圖和右視圖)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0
【教學內容】
滬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第一學期P65—66
【教學目標】
初步認識角與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能夠動手制作直角,能夠用直角量具測定和判斷直角。
讓學生逐步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與直角。
【教學難點】
動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規(guī)則的紙、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數(shù)學中的角。
自主探究,豐富認知
認識角
抽象出數(shù)學中的角
提出問題: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匯報交流:角的特征
小結:角有1個頂點,2條直邊。
3、判斷
下面這些圖形哪些是角?
認識直角
課件出示直角
(1)提出問題:剛才觀察的幾樣物品,有這樣的角嗎?
(2)提出問題:三角尺上有這樣的角嗎?
小結:像這樣的角的我們稱為直角。
(3)揭示課題:角與直角
(4)出示各種各樣的直角
小結:角的位置,邊的長度,開口大小變化時,它還是角。
折直角
課件出示視頻
觀看電腦老師折直角
自己動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練習,鞏固新知
數(shù)一數(shù)
回顧新知,課堂總結
(1)今天學習了什么?
(2)課堂表現(xiàn)評價。
【板書設計】
角與直角
邊
邊
邊頂點
邊
頂點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邊。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shù)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jié)《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jié)新課,通過前面3節(jié)“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jié)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lián)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以后學習二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有余數(shù)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本課,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yōu)秀品質發(fā)展為主。因此我以學生發(fā)展為立足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態(tài)度,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jié)課的導入部分,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采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為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便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fā)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后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愛數(shù)學的情感。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2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在實踐活動中,通過運用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并在活動中增強參與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
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資源:
學生現(xiàn)在對于年、月、日的認識不像以前那樣零碎、粗淺了,大部分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所學知識,但是這只是停留在學習知識的層面上,沒有上升到靈活運用的層面。本課的活動,旨在是學生們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預習設計:
1. 回憶整理所學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2. 調查自己親屬的生日。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明確目標(預設2分鐘)
1. 明確學習任務。
2. 認定學習目標。
二、目標驅動、自主活動(預設28 分鐘)
1. 猜生日。
猜測幾位同學的生日,
生1: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數(shù)第三天。
生2:我的生日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天。
生3:我的生日在教師節(jié)前兩天。
生4:我的生日是八月的最后一天。
2. 想一種說法,讓你小小組里同學猜生日。小小組交流,集體匯報。
3. 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在年歷卡上圈一圈,并說說準備怎樣為爸爸、媽媽過生日。
三、全課總結
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3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shù)位對齊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說說怎樣算的?(可以多種算法)
3、筆算加法應該注意什么?
二、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出示主題圖。
2、指名說說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會解答嗎?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解決問題的興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學例1.
仔細地觀察圖。怎樣解決問題?指名回答,板書算式:36-23,
先獨立思考計算方法,在練習本上試算。小組交流算法。指名匯報。
2、小棒、圓片演示算法,學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筆算。(合理即可)
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嘗試、交流中掌握計算方法初步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四、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課件出示練習,學生匯報結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討論:筆算減法應注意什么?筆算加法和筆算減法的異同。
學生先自己歸納,再得出: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3、學生看書,質疑問難。
4、完成第1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匯報結果及算法。
5、完成練習三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梳理。
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課件 篇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統(tǒng)計的意義,根據需要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整理有用的數(shù)據。
2、初步學會收集數(shù)據,會用劃正字、畫豎杠等方法進行數(shù)據的記錄。
3、初步學會數(shù)據的整理,能獨立完成統(tǒng)計表。
過程與方法:
學生初步經歷數(shù)據的收集、分類計數(shù)等統(tǒng)計過程。
初步體驗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與同伴合作統(tǒng)計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感受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應用,產生學習統(tǒng)計的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統(tǒng)計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根據統(tǒng)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并整理分析數(shù)據。
教學準備:課件、學習單
二、制定依據:
內容分析
《統(tǒng)計表初步》屬于“數(shù)據整理與概率統(tǒng)計”板塊,是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內容。本教學內容的前繼知識是計數(shù)和分一分,通過生活中的分類計數(shù)引入統(tǒng)計,讓學生初步經歷數(shù)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tǒng)計過程,并根據統(tǒng)計結果口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其后繼內容是條形統(tǒng)計圖(一)(二)、折線統(tǒng)計圖等與統(tǒng)計表內容相匹配的,更為形象呈現(xiàn)數(shù)據的“數(shù)據描述”部分的教學內容。此外,《統(tǒng)計表初步》這一教學內容作為一個教學載體,能讓學生在情境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相關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在過程中體驗數(shù)學化繁為簡的思想、分類的思想并提升統(tǒng)計分析能力。
2、學生實際
學生雖然第一次在數(shù)學課堂上接觸統(tǒng)計的知識,但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已有統(tǒng)計的感知,這節(jié)課上學生把本課所學的統(tǒng)計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處處有新發(fā)現(xiàn),同時為下節(jié)條形統(tǒng)計圖埋下伏筆。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5分鐘
創(chuàng)設情境
1、情境:這是青青草場的15只小動物,這是慢羊羊村長,我們一起來聽聽看慢羊羊村長說了什么吧?
(播放PPT)
(1)提出疑問
小動物們喜歡的有哪些水果呢?每種水果,慢羊羊村長應該準備多少呢?請拿出課堂學習單,在1號表格上來記一記。
(2)投影反饋,進行比較
2、再次體驗
(1)嘗試記錄
剛剛記錄的時候大部分小朋友記錄得比較凌亂,那么接下來請在2號表格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再來記錄一下。
(課件播放)
(2)投影反饋,全班交流
小結:小朋友們你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種記錄方法,我們可以用符號來記錄,可以用數(shù)字來記錄,還可以畫“正”字。
集體觀看
交流記錄方法:
用符號記錄:劃小豎杠、打勾、畫☆、畫愛心
集體記錄
個別交流
預設:
畫“√”的記錄
畫圈來記錄
畫杠法來記
寫數(shù)
劃“正”字等等。
創(chuàng)設動畫情景,這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能激發(fā)學習興趣,也能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數(shù)據的收集,讓學生能初步感知統(tǒng)計的用處。
18分鐘
探究新知
(一)數(shù)據收集、記錄
1、學習統(tǒng)計方法
(1)劃“正”字法
接下來,小巧要向我們展示了她的記錄方法,大家看一看,是什么方法?與某某小朋友一樣,小巧也要向我們展示“正”字記錄的好方法。
= 1 xGB3①首先我們來書空一下這個“正”字。誰來幫她介紹一下正字法?
= 2 xGB3②這種方法,你們學會了嗎?那我來考考你們。(PPT呈現(xiàn)題目)
(2)畫豎杠法
小丁丁也想向我們介紹一種方法,叫做“豎杠”法。
= 1 x GB3①誰能看懂它表示的意思?
= 2 x GB3②這種方法,你們學會了嗎?那我來考考你們。(PPT呈現(xiàn)題目)
揭示課題
我們可以用小丁丁和小巧畫豎杠和畫正字的方法收集記錄數(shù)據,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統(tǒng)計。
3、再次體驗
請把課堂學習單拿出來,看3號表格,我們大家選擇畫正字或畫豎杠的方法,再次為慢羊羊做記錄,這次為了使我們的記錄比較順利,你們可以不要抬頭看,只用耳朵聽,小手記,準備好了嗎?
(課件播放)
(1)集體校對
(2)有15個小動物,你看看你統(tǒng)計得對嗎?有沒有多數(shù)或漏數(shù)?
(3)小結:記錄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是用劃正字和畫豎杠的方法進行記錄,不但方便,而且我們算起來會更快更準確。
(二)數(shù)據整理
1、認識統(tǒng)計表
剛才我們把這些數(shù)據都收集記錄好了,那我們怎么樣清晰地把這些數(shù)據呈現(xiàn)給慢羊羊村長呢?現(xiàn)在我們就要把這些數(shù)據整理成一張表格。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統(tǒng)計表里都有些什么呢?
小動物最喜歡的水果情況
種類
香蕉
蘋果
草莓
只數(shù)(只)
7
3
5
這是統(tǒng)計表的標題
這一行是它的種類
這一行是它的數(shù)據
像這樣就成了一張簡單的統(tǒng)計表。你們發(fā)現(xiàn)把它做成一張統(tǒng)計表之后,有什么好處嗎?統(tǒng)計表里統(tǒng)計的對嗎?有沒有多或漏?
2、再次揭示課題
剛才我們小朋友啊,先確定了一下水果的種類,然后在用畫一畫,寫一寫的方法,把這些數(shù)據進行了記錄和整理,最后形成了這樣的一張統(tǒng)計表,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和統(tǒng)計有關的知識,來讀一下課題——統(tǒng)計表初步。(齊讀課題)
個別回答
集體判斷
個別回答
集體判斷
集體記錄
集體校對
通過小巧和小丁丁的介紹,集體學習“正”字法和畫豎杠圖法,讓小朋友學會正確的數(shù)據收集和記錄的方法。
再次通過動畫情景,讓小朋友用所學的新的記錄方法進行記錄,加深學生對數(shù)據統(tǒng)計過程的體驗,通過動手做并交流使學生體驗用“正”字、畫豎杠統(tǒng)計的方法。
介紹統(tǒng)計表中各部分的名稱及表示的含義。(標題、項目、人數(shù))
此活動讓小朋友感受到數(shù)據的完整性,感受到部分數(shù)與總數(shù)之間的關系,會用總數(shù)建議記錄的正確性與否。
10分鐘
鞏固新知
1、填寫統(tǒng)計表
打開數(shù)學書,翻到第40頁,完成第二大題練習。
2、數(shù)據收集,完成統(tǒng)計表
剛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統(tǒng)計中的一些方法,接下來我們就要用我們學過的本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體育陳老師想請小朋友幫忙統(tǒng)計一下,這四項運動(拍皮球、跳繩、踢毽子、丟沙包)中,體育課上我們應該開展哪項運動呢?請小朋友們先收集記錄數(shù)據,再完成統(tǒng)計表。
獨立完成
說一說
通過兩道練習,鞏固對統(tǒng)計表的認識,能將記錄方式與統(tǒng)計表的數(shù)量對應起來。
通過讓小朋友完整地自己經歷數(shù)據收集、記錄,與整理的過程,知道在生活中應用統(tǒng)計表。
課堂總結
今天你學到什么?
板書設計:統(tǒng)計表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