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寶寶溝通要1停2看3聽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寶寶聽的益智故事推薦 寶寶聽的益智小故事 適合寶寶聽的益智小故事孩子抗拒學習的心理之謎
有個六歲的女孩,在幼兒園上大班,可是她偏偏喜歡去小班上課,她不愿意學習,就愿意和小班朋友一起玩。
還有很多孩子不喜歡課程學習,抗拒學習?家長給孩子買很多禮物,給很多物質刺激,或者用語言訓斥,這些能制止孩子抗拒學習情況的發(fā)生嗎?不能,因為你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懂”得很多,我們需要發(fā)現(xiàn)孩子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心理秘密。
【孩子對學習的身心需求】
孩子對學習的身心要求包括:生理及活動的需求;被愛、被關懷;歸屬感;自尊心;好奇心:成就感。形成一個金字塔的結構,從下到上,表示的是先后順序。
缺乏愛,學習難出色
(1)按照這個表,首先是被愛與被關懷,孩子的學習和思考就像一扇門,當孩子覺得自己缺乏安全感、缺少關懷的時候,這扇門就會關閉。
棍棒之下不出好成績
(2)孩子總會在學習中犯錯,比如做錯了數(shù)學題,有的家長很惱火,教給孩子正確方法,對孩子講:“你懂不懂?”孩子答:“懂了?!奔议L很負責任地說:“你會不會了?”孩子答:“會了?!奔议L終于長舒一口氣,可是發(fā)現(xiàn)孩子依然會做錯了題。這是怎么回事呢?
在家長訓斥時,孩子的回答并非出于內(nèi)心,而是應急的機械性反應。孩子并非明白了家長的指導,而是在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應付家長,進行自我保護。所以,棍棒下面出不了好成績,訓斥對提高孩子成績沒有任何積極幫助。
對孩子不要贊美,要鼓勵
(3)成就感對于學習非常重要。孩子的成就感是外在對他的支持和認同。但是要注意贊美和鼓勵的區(qū)別。
贊美孩子是消極的,因為1.著重外在評價,會讓孩子過分依賴他人評價;2.教孩子和別人比較,只為個人的目標而努力;3.孩子為得到稱贊而努力表現(xiàn),會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價值是取悅別人。4.若得不到稱贊,容易因放棄而失去信心。
所以我們要鼓勵孩子,1.著重內(nèi)在評價,肯定孩子自我能力的發(fā)揮;2.幫助孩子肯定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的貢獻;3.借外在的肯定與鼓勵,形成孩子內(nèi)在的動力,進而培養(yǎng)主動負責的習慣;4.引導孩子從自我肯定中,提升自尊與自信,建構正向價值觀。
【親子溝通三步驟】
(1)兩個心理學公式
孩子為什么會在學習中感到焦慮呢?心理學公式如下:
想象+孤獨+無能感=焦慮
孤獨是沒有安全感,長期被人誤解就會產(chǎn)生無能感,被打罵就會自賤自卑,這些導致了孩子對學習的焦慮。
如何提高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心理學公式如下:
想象+溝通+精熟=創(chuàng)造力
以下我通過2個心理測試,來幫助大家掌握培養(yǎng)孩子的心理學方法。
【潛意識測試】
1.有一個問題:“世界是……”你分別寫出三個答案。2.然后把題目中的“世界”換成“我”,“我是……”后面的答案不變,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tài)。這個測試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當前的心理特征。
【溝通心理游戲】
把一張紙對折,再對折,然后撕掉一個圓的部分。雖然大家聽到的是同樣的一個指令,但是,做出來的結果卻都不一樣,這說明“溝通”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對孩子不要認為我對孩子說一遍,孩子就能夠明白,我們要非常重視和孩子的溝通。
(2)對寶寶要“立刻回應”
當孩子提出一個要求,我們不要立刻滿足他的要求,而是要立刻回應,分為三個步驟:
1.“?!?,家長暫時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注視對方,給孩子表達的時間和空間。yjS21.cOm
2.“看”,仔細觀察孩子的臉部表情、說話的聲調和語氣、手勢和其他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的行為。
3.“聽”,專心傾聽孩子說什么,并以簡短的語氣,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出來。
(3)損害自信心的4個方式
父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有4個方式:
1.權威式的教育,會導致孩子畏首畏尾;
2.保護過度,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3.期望過高,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
4.完全否定,會讓孩子無法活出真正的自我。
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
1.了解并完全接納孩子,幫助他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2.不要保護過度,讓孩子在嘗試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成長;
3.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4.維系良好的家庭氣氛,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站。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如何與2至3個月大的寶寶溝通
2至3個月大的寶寶,會給父母帶來很多驚喜。與剛出生時相比,這一階段他進步很大,變化驚人:他開始能認出爸爸和媽媽,會笑,會長聲尖叫,表情也更加豐富了。在此期間,他會成為你家最活躍和引人注意的一員。
寶寶的溝通方式
2至3個月大的寶寶能對你的聲音做出更加迅速、協(xié)調的反應。他會很快安靜下來,沖著你笑,甚至興奮地揮舞著他的小胳膊,蹬著小腿和腳丫。他笑的方式也變得豐富多樣了,能微笑、咯咯的笑、啊啊的笑,表情也更加甜美、可愛了。對于爸爸、媽媽和其他常抱他、逗他玩的人,他已經(jīng)能夠分清,而且喜歡對著他們笑,你一逗他就樂。對于生人,雖然他一開始會以疑惑而好奇的目光看著,表情木然,但熟悉一會兒之后就好了,客人一哄,他就會笑起來。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jīng)會發(fā)簡單的聲音,例如啊啊、噢噢和歐歐之類的元音。當你用充滿愛意的語氣同他說話時,他會報之以啊啊的傻樂;如果你笑,他也會咯咯地沖著你笑,有時甚至會樂得手舞足蹈,小手亂抓,憨態(tài)可掬。他甚至會下意識地模仿你的表情,試著跟著你發(fā)音,雖然還不能學像,但是對于寶寶的語言學習和智力開發(fā)卻大有裨益。
然而在此期間,啼哭仍然是他表達需求、同外界勾通的主要手段之一。他哭的原因多種多樣,不僅僅是因為需要某件東西,有時啥也不要,只是由于孤獨,只要有人抱一抱或者陪一陪就好了。有時他哭個不停,僅僅是因為他為弄不懂這個龐大、陌生的世界而悶悶不樂,這時候的啼哭實際上是一種感情渲瀉。所以,當你給他渾身檢查一遍也找不到問題時,也不要擔心,你只要陪陪他,逗逗他,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就會好了。
你應該怎么做
寶寶在2、3個月大時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預備期。他喜歡聽你說話,并且下意識地模仿。因此只要有時間,你就盡量同他多說話,多發(fā)兒聲,哄哄他,唱唱兒歌等。當他專注地看著某個東西時,告訴他那叫做什么。把他周圍能看見的東西的名稱都告訴他,讓他摸一摸,感覺一下。給他聽各種音樂和聲音,讓他知道這個世界的廣闊、美妙和豐富多彩,有待于他去探索??梢宰x書、唱歌給他聽,不僅唱兒歌,其它輕柔悅耳的歌曲都可以。告訴你正在做什么,他正在做什么。雖然這些話語和音樂他都聽不懂,但卻能讓他理解聲音和發(fā)聲的重要性,并盡量模仿,這對寶寶的語言學習和智力開發(fā)極其重要。實踐證明,說話早的孩子比較聰明,以后在各方面的進步一般都會更快。
利用寶寶說話的每一次機會,與他對話。對寶寶自己發(fā)出的每一個聲音和微笑,都要予以熱情、及時的回應。當他咿咿呀呀地發(fā)出每個聲音時,你都予以重復,這會引起他的共鳴,讓他更加高興,鼓勵他更加活躍。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對話能力,讓他熟悉和掌握與別人談話的語音語調、時間間隔和節(jié)奏等。在寶寶發(fā)聲時,你不要打斷他,或把目光轉向別處,認真地聽,積極地回應。這樣他會意識到:他的發(fā)音很重要,你很關注并喜歡聽他說話。這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鼓勵。
幼小的寶寶大多更喜歡聽女性的聲音,因為女性似乎與安全、溫暖和食物等有著天然的關系。所以許多人在跟小孩子說話時,都喜歡把調門提得高一些,音拖得長一些。雖然沒有證據(jù)表明這種兒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但最好還是摻雜一些正常的語音語調,以便讓他認識真正的語言。
有時寶寶會對你的話語顯得不耐煩,例如把頭扭開,閉上眼睛,或突然顯得暴燥不安或怒容滿面,你就不要繼續(xù)給他說話了。即使小孩子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讓他一個人呆著反而會更好些。因為哪怕是大人,老是處在一種陌生的語言環(huán)境當中,也會感到心煩意亂的。
異?,F(xiàn)象
如出現(xiàn)以下異常情況,請盡快就醫(yī)檢查:哭的時間特別長;聲音特別刺耳、痛苦;伴隨著哭鬧的是食量減少、呼吸不暢、精力減退、活力不足、目光無神、動作遲緩、精神懶惰等;特別是寶寶好像看不見東西、聽不見你的聲音時,更要特別注意。經(jīng)過醫(yī)生檢查,也許并沒有什么疾病,但是起碼可以讓你放心;而且萬一有意外病癥,還可以及時得到治療。
在溝通能力方面,這一時期的寶寶通常會有以下重要突破:
能認出爸爸、媽媽和經(jīng)常抱他的人;
對陌生人和事物敏感,并充滿懷疑和好奇;
對大的聲音能立即作出反應;
一聽到父母的聲音就高興,或者笑起來;
在三個月大時,開始對陌生人微笑(在稍微熟悉之后);
3至4個月大時,開始咿呀學語。
以上只是大多數(shù)嬰兒的成長規(guī)律,有的寶寶進步速度可能會稍微慢一些,不要特別擔心,也許以后還會有更快的突破呢。然而,要是再過一兩個月還是沒什么變化,就要特別注意并就醫(yī)檢查了。
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
整理了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寶寶滿一歲后,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之前,寶寶主要是采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外,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算是寶寶在溝通。爸爸媽媽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和寶寶進行交流,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做有效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未滿15個月的時候,一般會使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1.哭??
哭是寶寶的本能趨勢,這樣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不愉快。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一般都是因為不舒服或餓了,在寶寶慢慢長大以后,哭的意義就變得多種多樣了。??
2.面部表情?
寶寶臉上的表情能夠表達出他的想法,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3.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寶寶幾個月之后,會逐漸開始使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也可能會推開你,這時候寶寶就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了,也能夠表達出自己想要什么。想知道寶寶心里在想什么,其實也不是困難事。
4.腿與腳的擺動??
寶寶躺在搖籃里的時候,偶爾會用力地踢著他的雙腳,這說明孩子現(xiàn)在是非常高興的。但是,有時候也表示孩子不舒服,因為爸爸媽媽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來判斷。??
5.身體動作??
要是寶寶扭來扭去想要逃離你或者睡的地方,就代表著寶寶現(xiàn)在不安寧或不穩(wěn)定,或者是身體有哪里不舒服了。
6.身體的接觸??
你抱著寶寶的時候他會覺得很舒服,會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但是,如果他想要掙脫,那就代表他不想被你抱著。
你給寶寶的回應越多,就代表著你越了解他,這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好的。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學會了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慢慢地你就會讀懂他的話了,也可以了解他的“語言”。比方說,當你幫他換掉濕濕的尿布之后,孩子不哭了,就代表著你的行為是對的,寶寶也會增加對你的信任。
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姿勢可能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比方說,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為,寶寶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興奮、生氣或痛苦,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厭倦、無聊。結合臉部表情、手腳的擺動、身體的移動,你就能知道寶寶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
與新生兒非語言交流溝通的5種方式?
1.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不同情況下觀察他的反應。這樣你就能逐漸了解寶寶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2.練習??
把你看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不管做什么動作你都能知道她想要表達什么。
3.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寶寶想要表達什么,可以模仿他的行為,然后自我感受一下。
4.說出你對他的詮釋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嗎???
在寶寶剛剛會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和他一起溝通嗎?這里所說的溝通,不是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如果你可以把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慢慢地增進。
想想看,如果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么做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可是有時候又希望別人能跟你聊聊天。寶寶其實也是一樣的。
當寶寶表達感受時,你的角色是什么???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說,生氣、失望或害怕的情緒是不好的,不要隨便表達出來。所以,當寶寶出現(xiàn)這些情緒時,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么做,于是常常扮演以下幾種角色:??
指揮官:扮演“指揮官”角色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夠控制寶寶,不讓寶寶把負面的情緒及感受表現(xiàn)出來,要展現(xiàn)出“中規(guī)中矩”的樣子,做事情不能出現(xiàn)錯誤。命令與威脅是“指揮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語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個“應該先生”,什么話都用“應該”來開頭。這種“道德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關心寶寶是不是有“正當”的感受。
萬事通:“萬事通”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想要告訴寶寶,自己經(jīng)歷了那么多,什么事情都是知道的。這些爸爸媽媽總是使用“訓誡”、“勸告”、“說出理由”等方式,想讓寶寶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萬能。??
法官:“法官”型的爸爸媽媽不給寶寶解釋的機會,就判定他們的錯誤,他們非常重視的事情,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寶寶是錯的。??
評論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萬事通一般,“評論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會評價寶寶做的對不對。但是,“評論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辯論、諷刺或戲謔的方式。??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型的父母試圖分析問題。他們想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所有的細節(jié),所以能夠更好地跟寶寶溝通。但是這類的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用診斷、分析、探詢的方式,有時候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
安慰劑:“安慰劑”型的爸爸媽媽會不想自己參與到跟情緒有關系的事件,總是輕描淡寫地處理寶寶的感受。
當父母扮演以上這些角色時,雖然出發(fā)點都是好的,但有時候方式不一定妥當。??
跟他重復說“你是不是餓了”、“你不喜歡這樣躺著,是嗎”之類的話,這也能幫助寶寶發(fā)展。
5.與他人討論??
跟別人說一下寶寶的肢體語言,這樣你可以更加了解寶寶的情緒。??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
基于相互的尊重,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希望能夠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注意力要集中,包括眼神的接觸,都要表達出專心傾聽的訊息,有時保持沉默,有時要給寶寶回應,讓寶寶知道,我們正在耐心傾聽。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封閉式反應就是說聽得人聽得不是非常認真,或者雖然在聽但卻無法理解當事人的意思和感受,所以溝通不是非常順利。??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同時也能明白對方的感受,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多用開放式的反應,少用封閉式的反應,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溝通。??
有時候,寶寶表達情緒非常直接,但有時候,他們的身體語言其實包含著更多的訊息,多用“眼睛”傾聽寶寶的“聲音”,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其實是非常好理解的。
寶寶1—2歲圖畫書閱讀小結
好好1歲以前主要是看《0歲大卡》、《0歲BOOK》、《看一看、摸一摸》和一些布書、會發(fā)聲和發(fā)光的電子書等等,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書”。
接觸的第一套書——《噼里啪啦》系列
1歲以后,好好接觸的第一套書是《噼里啪啦》系列。
盡管懶媽在買東西時一直是盡量抵制日貨,還是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在幼兒教育方面的用心程度。這套書不僅卡通形象生動可愛,配的文字也十分上口,十分符合小孩子的心理。其中的“草莓點心”、“車來了”、“刷牙”、“去游泳”等,好好都很喜歡。
通過這套書,好好知道了很多生活的好習慣和常識,比如飯前便后洗手、飯后刷牙、排隊上車、紅燈停綠燈行等等。
這套書唯一的缺點是不禁撕,這其實也是國內(nèi)出版很多低幼圖書的通病。1歲多點的孩子其實還是很喜歡撕書的,俺家那套早就被撕得亂七八糟,以至于沒能收藏下來。
喜歡程度最高的書——《阿齊和茵達》
從閱讀的頻度來看,懶媽認為好好在那個年齡段,喜歡程度最高的書是《阿齊和茵達》。
好好最癡迷這本書的時候,每天都要懶媽給她讀20遍以上,還要陪她一起玩里面的配色和時鐘等游戲無數(shù)次。以至于懶媽見到這本書就頭疼,總是恨不得把它藏起來才好。
一直到2歲多,好好都很喜歡這本書。只是這本書也很不結實,很多地方已經(jīng)撕壞了,配的那些小插件——茵達的衣服和阿齊做的好吃的,也大都找不到了。
不愛紅裝愛武裝
童趣出版社的迪斯尼系列圖畫書里面,懶媽先買了《白雪公主》、《灰姑娘》、《三只小豬》和《愛麗絲夢游仙境》。
本想著小姑娘嘛,自然是愛美的,也應該喜歡公主和王子的浪漫故事。所以最先給好好看《灰姑娘》。誰知,好好對《灰姑娘》一點興趣沒有,每次剛講個開頭,就啪地合上書說“講完了!”還算比較喜歡《白雪公主》,也是因為里面有七個小矮人和森林里面的小動物。
好好最喜歡的是《三只小豬》和《愛麗絲夢游仙境》。《三只小豬》的故事,好好從小到大聽過很多個版本了,每一個版本都很喜歡,這真是一個經(jīng)典的童話故事?。?/p>
《愛麗絲夢游仙境》里面,愛麗絲掉到大樹洞里面以后,發(fā)生了千奇百怪的故事,好好睜大了眼睛聽,精彩之處樂得在床上翻跟頭,紅眼睛兔子、妙妙貓、抽煙斗的蜈蚣、撲克牌園丁。。。怎么熱鬧怎么來,越離奇越開心。。??墒沁@象是小淑女的愛好嗎?
英文原版書
有一陣子俺比較清閑,在網(wǎng)上淘了很多又好又便宜的英文原版書,價格便宜得出乎想象,居然比國內(nèi)的引進版還便宜很多呢!而且印刷精美,質量很不錯。
盡管懶媽翻譯的水平有限,那些可愛的配圖和精彩的內(nèi)容,依然深深地吸引著好好同學。以下這些都是好好百讀不厭的:“瑪麗有只小羊羔(MaryHadaLittleLamb)”、“小小星星亮晶晶(TwinkleTwinkleLittleStar)”、“逃家小兔(TheRunawayBunny)”、“你看見我的貓了嗎?(HaveYouSeenMyCat?)”、“猜猜我有多愛你(GuessHowMuchILoveYou)”“跳舞的毛毛蟲(CaterpillarDance)”...其中有一些書后來也看到了中文引進版,都一并買了。
國外原版書的紙張大都是用比較厚的硬紙板印刷的,不僅撕不壞,捧在手里還很有質感,而且孩子的小手翻起來也比較方便。國內(nèi)可能由于紙張成本的問題,引進進來以后,除了封面很精美以外,里面的內(nèi)頁大都是較薄的銅版紙,而且很多都沒有防劃傷的圓角,細節(jié)方面的工夫做的還是不太夠?。?/p>
懶媽最喜歡的書
自私一下下,把懶媽的最愛也列在這里,那就是——國產(chǎn)的冠濱漫畫系列《經(jīng)典動物童話》。
這套書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是懶媽小時候聽過的,“小蝌蚪找媽媽”、“小馬過河”、“小鯉魚跳龍門”、“龜兔賽跑”、“小貓釣魚”。。。
這套書的圖畫色彩非常亮麗,小動物的卡通形象都有很大很大的眼睛,蠻可愛的樣子。
不過這套書也是最不結實的,在好好1歲的時候買的那套早就慘遭好好的毒手,零碎得不成樣子了,后來懶媽出于私心又買了一套收藏起來,嘿嘿。
不同年齡段的接受能力問題
好好1歲半以后,對書的喜愛程度與日俱增。每天晚上洗完澡,好好就拿著幾本書來找懶媽,“媽媽給講講這個”。1歲10個月以后,她就能耐心地聽比較長的故事了,于是,早早買來的《小白系列》、《淘氣寶寶》系列和《小小孩影院》系列終于發(fā)揮了作用。
懶媽覺得,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故事情節(jié)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小小孩影院》的“司馬光砸缸”,好好1歲半的時候,很不喜歡這個故事,一講到小朋友掉進缸里面那段,就哭得跟小淚人兒似的,“555,不掉進去!”再講到后面司馬光用大石頭把缸給砸破了,更不得了了,好好干脆把書合上不讓講下去了,“不砸缸!”,懶媽想,可能那個年齡段是追求完美的階段,不能接受不和諧的事情發(fā)生。
更多的好書
還有很多同樣很不錯的書,就不一一細說了,在此列出書名。
懶媽以為,對每個孩子而言,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書,就是最好的書;如果能被許許多多孩子喜歡的書,那就是非常成功的幼兒讀物了。
好好在1歲-2歲的時候喜歡過的書還有:《聰明的鼠小弟》系列、《動物知識翻翻書》系列、《小嬰孩經(jīng)典童話》系列、《嘟嘟熊好習慣兒歌》系列、《和平小天使》系列、《無字書》、《母雞咕咕和它的蛋》等。
1—3歲寶寶聰明的標準
“這孩子話說得早,真是聰明”
“走路走得早的孩子要聰明些”
“會爬的孩子聰明些”
誰家有了小寶寶,周圍熱心腸的爺爺、奶奶、伯伯們,都愛用各自的標準和說法將小寶寶評判一番。說得多了,年輕的爸媽們也犯了糊涂:寶寶聰不聰明,難道還有個標準不成?
不同年齡的寶寶,聰明標準各不同
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參差不齊。對于3歲前的寶寶,民間通??醋呗?、說話等的早晚來判斷是否聰明。市兒童醫(yī)院副院長吳燕祥認為,兒童智力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與遺傳和教育環(huán)境、營養(yǎng)等因素有關,判斷兒童聰明的標準是不同年齡的不同表現(xiàn)。
1—3歲寶寶聰明的標準
一般來說,1歲左右的寶寶記憶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獨立行走有些膽怯,所以這時不能把說話和行走作為是否聰明的主要依據(jù)。但1歲以上3歲以下寶寶的行為活動是其智力發(fā)育水平的標志。家長可以根據(jù)寶寶的坐、爬、走、言語等來判斷寶寶的智力發(fā)展程度。
據(jù)介紹,寶寶行為的發(fā)展有一定規(guī)律,何時出現(xiàn)某種行為有一定次序。如對積木的反應,寶寶1歲時只有試疊動作,15個月能疊起兩塊,而18個月能疊起3-4塊,這是兒童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運動系統(tǒng)逐步成熟所表現(xiàn)的不同行為反應。
到兩三歲時,寶寶的智力發(fā)育有重大變化。主要有如下特點:
·學會了獨立行走、跑、跳等許多新的隨意動作:2歲能拿小匙吃飯,3歲會用小手串珠子,會用筆畫圈。
·能理解成人的言語,也能用語言與成人進行最簡單的交流。
·開始最初的游戲,同時逐步有可能開始最簡單的模擬活動和自我服務性勞動:如吃飯、洗手、穿簡單衣服等。
·自我意識萌芽,智力活動有一點隨意性,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比如會將自己的玩具抱住,告訴他人“這是我的”。
·有獨立行動的愿望和最簡單的想象:如主動拿筆畫一些圖案等。
·感覺和知覺也有明顯發(fā)展:如能辨別紅綠藍等幾種基本顏色等。
健康是寶寶聰明的基礎
寶寶是否聰明,還要靠父母在后天科學營養(yǎng)地進行喂養(yǎng)。母乳是最佳的天然營養(yǎng)品,而且有防病作用。6個月以上的嬰兒可開始添加蛋黃、碎魚肉、肝泥、果泥等輔食,同時可試吃固體食物如餅干等。這些輔食可以增加孩子的咀嚼能力,促進牙齒發(fā)育,幫助孩子的大腦加快發(fā)育。
嬰兒在1歲時最好以進食物為主,每日4—5餐,早晚餐吃些奶??傊澄锏馁|地也要逐步從流質到半流質、軟食到固體食物的轉變過程
,從而過渡到兒童膳食,在斷奶時不致因飲食的突然變化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
另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保證睡眠、多通過撫摩與寶寶進行情感交流對寶寶的智力發(fā)育很重要。
讓2歲以下的寶寶聽懂道理
無論多大的寶寶,他們都會時常做出讓家長惱火的事情,講道理和干脆利索的禁止,哪個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多數(shù)家長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對孩子講道理,問題是應該在孩子多大時家長才能講道理呢?可能有些人以為,那么小的孩子連話都不會說,跟他們講什么道理呀,孩子肯定聽不懂。還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說了算,沒有什么可商量的”。
的確,在孩子有種種危險舉動或行為不符合大人希望時,簡單明確堅決地說“不、不行”肯定能讓孩子明白而且會立竿見影。但是,這并不意味講道理就沒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從。2歲以下的寶寶真的聽不懂道理嗎?其實不然,孩子能讀懂我們的表情,能聽懂贊揚和批評,能知道誰喜歡他,這些都足以證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們的估計。
那么,究竟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讓2歲以下的小寶寶聽懂我們講的道理呢?
1.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經(jīng)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美美不到1歲時,對家里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我們怎么解釋有多燙呀多危險呀都無濟于事。讓她停止這個危險的舉動是在冬天,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我告訴她這就叫“燙”(后來我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于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里的蒸汽時,我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后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2.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于察言觀色,他們經(jīng)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美美不愛吃絲瓜(我也是剛發(fā)現(xiàn)的,不過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她不愛吃的食物),給她吃絲瓜炒雞蛋時,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來。起初我們以為是有什么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我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臟臟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我的表情后,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我的手咬我。我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是明白什么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我都告訴她這叫“疼”。我問她現(xiàn)在媽媽疼了,怎么辦呢?美美看著我,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我的手,相當于給我揉了揉,因為平時我就這樣對她的。我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lián)系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里,看著我。最重要的是,她以后很少再咬人了。
3.讓孩子從大人的示范中明白道理
行動是對語言最好的解讀。孩子可能聽不懂復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范能使他們了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發(fā)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美美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里我們會經(jīng)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美美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我們不讓她獨占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如何與寶寶有效的溝通
家長提問:“寶寶三歲一個月,上小小班,老師反應寶寶在幼兒園咬人抓人了,而寶寶一直不肯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只是鬧著不肯上學。我想,是我以前的處理方式太粗暴了,給他留下了陰影。而這次,我得想辦法讓寶寶自己主動向我說出發(fā)生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給些建議?謝謝!”
專家解析
孩子發(fā)生的問題,一定不是這一次咬人抓人后所產(chǎn)生的,而是日積月累的許多不良或是不妥的原因,造成了現(xiàn)在這樣的現(xiàn)象。
首先,三歲的寶寶表達能力并不足以將真實的情緒做完成的說明,更不要期待孩子用所謂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抒解心情。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有的確實讓人可以接受,有的則確實無法讓人接受,而小小的孩子,就在學習著要怎樣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情懷,成人如果引導,至關重要!
其次,當孩子還是小小孩,他的任何行為舉止、包括表情都是語言,笑也是語言,哭也是語言......成人必須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寶寶,因為他的獨特性是惟一,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有機會了解、欣賞,并及時地、適時地給予回應。因而,成人可常問自己,孩子的這個動作在表達什么?孩子的這個表情是要告訴我什么?這樣,才能夠和孩子間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動。
再有,如果孩子已經(jīng)開始用反抗、抵觸來表達情緒時,成人耳邊響起的可就是提醒的鐘聲而非鈴聲了。因為,孩子一定試過用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反復被忽略后,他發(fā)現(xiàn)只有激烈的方式才會引起大人們的注意,于是乎就會“鬧”。所以,成人可以思考:孩子會從溫和的對話中學習到無禮無理的叫囂嗎?
孩子,我們至親至愛的寶寶,他在來到人世間時,向所有的人綻放著馨香與善意,動人心魄!孩子的心門敞開著,我們進出自由!只是他們太小了,小到需要成人每時每刻、無微不至的關注與照料,這些點點滴滴的相處,都是孩子在人生課程中的教材。教材怎樣寫?孩子學什么?誰有主導權?答案可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