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煉孩子的創(chuàng)造精神,就從現(xiàn)在做起!
發(fā)布時間:2022-01-29 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筆記 鍛煉寶寶自己吃飯 教育孩子誠實的故事孩子的潛力和天分要由父母來開發(fā),那么,父母在孩子啟蒙時期應該用什么方法讓他們發(fā)散思維?用怎樣的言行影響孩子擁有創(chuàng)造力?這可是一門學問!這次的每日芝士就給大家提供幾個方法,幫家長開啟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1.孩子愛問為什么
孩子的小腦袋里總是藏滿了問題,當他們皺著眉頭,一臉急切地來問“為什么”時,我們自然的反應就是盡力給他們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量,但是如果孩子總在被動地接受這些彼此孤立的知識,思維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如果換一種對答方式:“你認為呢?”“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我也不太清楚答案,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就能幫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孩子在思考這些問題時需要回想以前的經(jīng)驗進行推理,這能幫助他們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習能力。
2.張開想象的翅膀
童年是充滿幻想的時期,在我們看來,孩子的想象也許有些可笑和不切實際,但一旦他們可以“異想天開”,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模式就開始形成。
3.用新眼光看新事物
如果說4是8的一半,通常人們會回答說:“是?!比绻又賳枺骸?是8的一半,對嗎?”經(jīng)過一段思考的時間后,大多數(shù)人才同意這一說法(8是由兩個0上下相疊而成的)。這時如果再問:“3是8的一半,是嗎?”人們很快就會看到將8豎著分為兩半,則是兩個3。
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讓孩子用新的眼光來重新認識身邊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孩子一旦習慣于這種思維過程,當再次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他就會想到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為自己遇到的新挑戰(zhàn)、新情景或新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4.開啟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們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的火苗才能被激發(fā)出來,所以,我們要盡量提供給他們看、摸、嘗試、學習,及自我表現(xiàn)和動手操作等多種機會,這會大大開啟他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想法與念頭,是提升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關鍵。
為了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我們的責任是:
給孩子提供一個不受時間、空間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戰(zhàn)性、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所有活動的選擇都要與孩子特定的年齡和發(fā)展階段相適應。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活動是操作性和開放性的,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愛孩子就要學會鍛煉孩子
愛孩子就要學會鍛煉孩子,過分嬌慣,有百害而無一利。作為家長或老師,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人生,那怕他時常摔跤,我們只需遠遠地看著,在心里為他加油喝彩。
當看到這段文章時,覺得每個做家長或老師的都能做到。想到每年新生幼兒入園時,一個個孩子拉著家長的手,哭著不肯讓家長離去,有的家長只好留下來再陪陪孩子,老師親切的對家長講,你們放心上班吧,我們會照顧好他們的,可是有的家長還是不忍心離去。這其中的滋味只有輪到自己才真正體會到。
我的孩子今年三歲半了,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開學第一天,我和孩子早早來到幼兒園,孩子表現(xiàn)很好,和我揮揮手,就和其他小朋友玩去了。我有點不放心,站在那里沒動。孩子見我沒走又跑過來,對我說:“媽媽你回去吧,我沒事?!碑斘以俅魏蛢鹤訐]揮手,轉身離去時,才覺得心里怪怪的,那份難舍的親情,瞬間體會得淋漓盡致,想到別的家長不肯離去時的情景,我還錯怪他們對老師的不信任。直到今天,當我送自己的孩子上學時,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滋味。
“愛孩子就要學會鍛煉孩子”我把這句話牢記在心。相信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相信他們,他們會做得更好,哪怕他們會時常摔跤,我們只會遠遠望著,為他們加油喝彩。
在游戲中鍛煉孩子
在游戲中鍛煉孩子晚飯后,xx又跑去看電視了,看著她慢不經(jīng)心的樣子,是否把寫作業(yè)這件事忘了,我心里真正是不舒服,可又不想去提醒,免得又犯嘮叨的毛病,引起孩子反感,索性我也不說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吧,原來是想聽課,但被開機后出現(xiàn)的新聞吸引了,看了一會兒新聞,就在這時,xx來到我身邊,問我在干什么,我對她說,我在向你學習呢,你看電視,我看電腦嘍。xx聽后,臉一沉,沒有說話,轉身走開了,不到一分鐘,xx又回來了,并對我說,媽媽,我去寫作業(yè)了,寫完了再來找你背課文,然后我教你一個小游戲好嗎??珊猛媪?,然后,我再去練琴。我說,好的,你去寫作業(yè),我開始聽課了,咱們一起好好學習。
不一會兒的功夫,xx的作業(yè)寫完了,課文因之前練習背誦過,這次也很順利的背完了,收拾好書包。xx就開始準備她的小游戲了。
先是拿來兩張紙,分別折成四份,然后兩個人輪流畫自己想畫的,畫完后遮住自己畫的部分不能讓對方看到。等到全部畫好后,展開就會形成一幅有趣的圖畫。我們畫完后,因思想不一致,各自畫出的部分根本對不上,那幅畫自然很有趣,xx樂得哈哈大笑,又去拿著給姥姥和姥爺欣賞了一番。結果都被逗笑了,xx問我好玩嗎。我說,很有意思。xx說,我去練琴了,一會兒咱們再接著玩。我說,好的,等練完琴,你能不能就這兩幅畫分別給我講一個故事呢。xx高興的點了點頭,就去練琴了。
練琴后,xx開始講第一個故事:一天,一個小姑娘睡覺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突然變得臭臭的,腳也變成了青蛙腳的校子,那個小姑娘害怕的叫了起來“救命啊”,這時忽然一個黑影竄了出來,從小姑娘的身邊走了,小姑娘更加害怕了大聲的叫著“救命啊,快來人啊”,那個黑影突然倒在了地上,原來是被小姑娘身上的臭氣熏倒了,這時天突然暗了下來到,原來是世界未日到了,小姑娘嚇得一邊跑一連喊救命,一下子掉到了床下醒了,原來是一場夢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天生就很胖的小豬正在睡覺,夢見自己變成的強壯的豬豬俠,披著紅色的披風,穿著超人的內(nèi)褲走在大街上,這時發(fā)現(xiàn)蝙蝠俠抓住了豬小姐,把豬小姐從高處扔了下來,正想吸她的血,豬豬俠看見后很著急,但是自己能量不足了,這時,豬豬俠拿出一個棒棒糖,剛剛吃到一半,豬豬俠就充滿了能量,劍一般的飛了出去,救出了豬小姐,可自己卻沒有剎住,直接撞到了墻上,小豬一下子被撞醒了,知道了這原來是一場夢啊。
兩個故事雖然都是睡著后做的夢,但要求孩子隨機的編出故事,孩子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了,即鍛煉了想象力的發(fā)揮,同時也鍛煉了口語表達。我覺得這樣在游戲中鍛煉孩子,才能達到親子陪伴的目的。
從孩子忘帶東西說起,別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每天上午,學校的保安師傅都會有一個雷打不動的任務,就是穿梭在校園各個班級,把一些文具、水杯、跳繩之類的東西,送到它們的小主人手中。這些物品不是學生丟失在校園的,而是早上孩子忘記帶了,家長送到學校門衛(wèi)的。我在校門口值日的時候,好幾次碰到有家長匆匆把東西送來:“老師,我孩子忘記帶筆袋了,能幫我?guī)нM去嗎?”“我孩子的語文書忘帶了,麻煩你幫我?guī)нM去。”……一個下雨天,一個奶奶手里拿著一把尺來了:“我孩子是一8班的,尺子掉在家了?!蔽艺f:“沒事的,他自己會想辦法解決的?!薄八麜焕蠋熍u的,回來要哭鬧的!你幫我?guī)Ыo他吧!”“那你放在保安室,寫個名字貼在上面,呆會我?guī)湍憬腥藥нM去?!笨伤齾s不放心,手里拿著直尺,不停地拉著進校園的孩子問:“你是幾班的?你認識某某嗎?”連問了幾個孩子,都不是同一個班的。最后,我請一位老師幫忙帶進去,她才放心地離開。
感慨家長對孩子真是“盡心盡責”:盡心盡責地幫他們“處理麻煩”、“解決后顧之憂”。這樣做,家長真的是在幫助孩子嗎?看似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在幫孩子逃避責任,逃避了自己因馬虎大意可能受的批評,逃避了他本來要承擔的責任。試想:每次忘記帶東西,總會有家長及時幫他送來,哪個孩子會自己用心去準備所需要的物品?因為有堅強的后盾,所以他們就永遠用不著學著準備自己的東西,反正到時候會有人送過來。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果孩子永遠不用為自己的丟三落四付出代價,他永遠都學不會自己打理好自己的東西,什么事情都要靠別人操心。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孩子忘記帶東西了,但又必須要用,那他就面臨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考驗,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有人會開口問同學借,有人會向老師求助,有人會用其他物品代替,我就見過一個忘帶直尺的孩子,連線時用鉛筆來代替直尺,也連出了直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巧用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而家長們這一“送”,剝奪了一個絕好的、鍛煉孩子的機會。
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愛太狹隘、太片面,認為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愛孩子,及時幫孩子解決“后顧之憂”是愛孩子。真正的愛孩子,是做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事,做能讓孩子早日獨立、自主的事。
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大自然中,狐貍媽媽把剛長大的小狐貍趕出窩去,老鷹把小鷹扔下懸崖逼它學會飛翔,小黃羊生下幾分鐘就得站起來跟著媽媽奔跑
,否則就會被狼吃掉……動物都明白這個道理:要早日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生存的技能,不要依賴父母。可我們?nèi)祟悈s舍不得讓孩子在風雨中鍛煉。在我們許多家庭里,家長過多地收權,過分地攬權、霸權,抑制了孩子的個性發(fā)育,影響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家長始終把孩子攥在手掌心,老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的,孩子不僅缺失了自由成長的機會,而且自我保護本能也逐漸退化。
愛孩子,就別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精神虐待會造成孩子精神創(chuàng)傷
你知道我們大多數(shù)人是懶惰的。我們懶得去把握自己和了解自己,我們以為別人會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會給我們和平。但你必須了解沖突和悲哀的主要原因,然后解決它。
關于“汕頭潮陽區(qū)一名5歲女童慘遭養(yǎng)母毒打”的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兒童受虐”的現(xiàn)象實際上非常普遍,據(jù)有關調(diào)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jīng)遭受過家庭暴力,而專家指出,人們提起虐待孩子時,往往會認為體罰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視了情感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尤甚于肉體上受虐待,因為情緒和心理的虐待是隱性的,不像肉體虐待這么容易證明,對孩子會造成很深的精神創(chuàng)傷,嚴重的還會造成心理障礙。專家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先學習處理生活壓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謂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礙兒童情緒或智力發(fā)展,對兒童自尊心造成損害的長期重復行為或態(tài)度,如拒絕、漠不關心、批評、隔離或恫嚇,最常見的形式是辱罵或貶低兒童的人格。
很多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嚴重傷害了孩子,這種情況屬于非蓄意虐待,父母無法承受壓力、控制情緒,從而對孩子的肉體和心靈造成傷害。也有一部分家長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情急之下就動人打罵。因此,專家指出,家長必須先學習處理生活壓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把氣發(fā)泄在孩子身上。
同時,專家指出,常常有些家長看到孩子不聽話,就認為孩子有問題,有些家長則期望過高,對孩子有過高的要求,沒有考慮到孩子的能力局限。因此,家長學會理解孩子,合理調(diào)整自己的期望,并注意子女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與孩子交流。
什么是“虐待”,什么不是
從某種程度來說,“虐待”的定義,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不同文化標準下,有不同的標準。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一個小孩因為周遭的人故意、長期、重復地向他做一些舉動,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損,都可以稱之為虐待。
專家指出,在正常的家庭環(huán)境,偶爾的打罵不會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問題。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有本質的區(qū)別。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考試不及格,父母親一直罵他說:“你就是很笨”,對孩子作出人身攻擊,貶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對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說:“你這幾個禮拜沒有好好讀書,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考試不及格,你應該罰嗎?”,這是針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批評,屬于合理的管教。
至于如何讓家長認識到管教孩子的正確方法,專家建議,家長們要自己主動多學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從而正確體會到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
在這個暑假一起陪孩子鍛煉動手能力
不知不覺暑假已經(jīng)過半啦
小朋友們是不是還在海邊挖沙拾貝?
還是在忙碌于行走在不同的國家?
又或者奔走于各種興趣班?
如果答案都是“NO”,那你一定和小編一樣“家里蹲”了吧~
蘇州迎來高溫天氣,出門還是需要一定勇氣的。
那么在家里怎么樣讓小朋友的暑期生活變得既豐富又有趣呢?
小編給你支幾招~~
1
親子手工
親子手工不僅能夠拉近親子關系,還能鍛煉小朋友的動手動腦能力。那么有哪些手工適合爸爸媽媽和孩子在家里完成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卷紙筒的N種可能~
美人魚
神奇的望遠鏡
超級火箭
怎么樣這些親子手工是不是又簡單又深得孩子的心呢~
2
親子廚房
和孩子完成了手工,來一盤美味的食物是不是更完美。那么就和孩子一起動起來吧,吃到自己參與制作的美食肯定更加美味。
美味飯團
制作方法:根據(jù)個人喜好提前準備好玉米粒,胡蘿卜、黃瓜和香腸切成小塊狀,準備好一碗米飯。請小朋友將米飯和準備好的食材混合在一起捏成團狀。
溫馨提示:制作之前一定要將小手洗干凈哦~
西班牙Deviled Eggs
制作方法:干凈的碗和勺子,沙拉醬,煮好的雞蛋若干,去殼并一切為二,取出蛋黃,將一些蛋白切成小塊狀。將切好的蛋白丁和蛋黃放入碗中,加入適量沙拉醬,請小朋友用勺子均勻攪拌直至食材融合。完成后取一平勺放入蛋白中的凹槽處就大功告成啦~
3
親子閱讀
做了手工,吃了美食,小朋友就該休息一下啦~這個時候快和媽媽做在沙發(fā)上觀看我們的Roxey’s story time吧~
蘇科外微信公眾號每周都會放送一次Roxey的故事時間,寶貝們通過收看Roxey講故事,能從繪本中體驗到樂趣,也能夠學習到知識哦!~
從小就讓孩子“動起來”
想必,有很多父母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當自己的孩子見到父母洗衣服、洗菜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新奇感,并模仿起來:你包餃子和面,他就伸手楸一塊面團玩;你洗衣服,他就在旁邊玩肥皂……
孩子這種積極模仿、動腦動手的做法,不少家長不大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認為孩子小,用不著他干這些活;或者嫌他笨手笨腳,添亂,不愿讓孩子插手。有時,孩子不顧父母的反對,偷偷地學著干,結果甚至受到父母的訓斥。父母的這種做法,大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主學習和熱愛勞動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的一舉一動都受大腦的支配,而人又是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使相應的腦細胞得到鍛煉,促使人的聰明才智的發(fā)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人生兩只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和動腦是互相促進的。人的思維邏輯越好,雙手就更靈巧。
很多父母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有些事情不明白,記不住,通過自己的摸索、實踐,慢慢就弄清楚了,牢牢記住了。幼兒更是這樣,因為他們的感知、記憶、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的特征,他們通過自身積極、主動的探索和直接動手操作,知識和經(jīng)驗不段擴大,認知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研究表明,手腦并用的訓練,是發(fā)展思維的良好手段,勞動是促進智力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凡是熱愛勞動、雙手靈巧的孩子,都在智力上表現(xiàn)得更加聰慧。前蘇聯(lián)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智慧在他們手指上。”
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幼兒在1歲多時,要訓練他拿匙吃飯;2歲左右要逐步訓練脫簡單的衣服及鞋襪;4歲左右要學會穿衣服及鞋襪等自我服務,以及洗碗、拖地等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
在這過程中要及時表揚鼓勵他,在遇到困難是要給予引導幫助,告訴他解決困難的技巧,培養(yǎng)他堅韌不拔的精神,自己的事情再困難也要自己干。父母千萬不要包辦代替,也不要直接把問題的答案告訴他。
在日常生活中,不論碰到什么問題,要教孩子學會自己動腦思考,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這其中也包括自制玩具,有些父母無限制地給孩子購買玩具,使孩子覺得一切東西都來的太容易,養(yǎng)成對玩具不珍惜、任意毀壞的壞習慣。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動手,制作一些玩具,這不僅是為了孩子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教育,更重要的使他學會動腦的設計,學會動手制做,開發(fā)他們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