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寶寶大腦發(fā)育需要做這四件事
發(fā)布時間:2022-01-28 新生開學需要做哪些調整 寶寶入園 家長哄寶寶睡覺故事1.培養(yǎng)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
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與大腦健康發(fā)育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有的寶寶能有效運用與三角形有關的一系列模型操作。但是,睡眠時間不規(guī)則的寶寶與生活習慣有規(guī)律的寶寶相比大腦發(fā)育相對較慢,生活習慣沒有規(guī)律的寶寶會做的事情沒有生活有規(guī)律的寶寶多。
2.讓寶寶多做游戲
各種游戲都能促進寶寶動手動腦的能力,所以要給寶寶提供游戲玩具,讓他與同伴或大人一起玩樂。寶寶如果缺乏運動,大腦的發(fā)育就會遲緩。捏土、畫畫能開發(fā)寶寶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數(shù)學游戲能培養(yǎng)寶寶的思維能力;折紙游戲可以使寶寶雙手的動作更加靈巧等。
不要讓寶寶整天看電視。電視看得過多,不利于寶寶智力的發(fā)展,因為看電視時,僅僅是電視單方面的交談,寶寶無法參與這種交談.缺乏交流的機會。父母一定要限制寶寶看電視的時間,并且要為寶寶選擇優(yōu)良的兒童節(jié)目。
3.用形象的語言啟迪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父母培養(yǎng)寶寶要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漸進入到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在教育自己的寶寶時,盡量讓寶寶用完整的語句表達意思,以便較早地開發(fā)寶寶對語言的感知力和接受力。例如, “筆是用來寫字的” “我們每天都喝牛奶”“吃飯要用筷子”等,通過生動、新穎、形象的話語,促進他的理解和記憶,萌發(fā)出寶寶們的形象聯(lián)想,并調動其自由天真的幻想。
4.左右腦同時開發(fā)
人的大腦分左右兩部分,即左半腦和右半腦,他們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右半腦負責處理節(jié)奏、旋轉、文學、圖像和幻想(形象思維)。寶寶在學習時很少使用右腦,培養(yǎng)繪畫能力、手工勞動及體育訓練是開發(fā)嬰幼兒右腦智力的最佳方法。因此,要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腳,發(fā)揮其功能,促進右腦的發(fā)育。多做一些由簡單到復雜、由被動到主動的運動;要有意識地激發(fā)嬰幼兒用手抓、握、捏、扔、接、拍及跑、跳等各種運動,尤其是要訓練其手腳的精細動作,促進小腦的發(fā)育和平衡。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識字竅門促進寶寶右腦發(fā)育
如果我們采取科學的方法,培養(yǎng)寶寶識字的興趣,就能夠使他們很快學會許多漢字。下面為您介紹叫寶寶識字的四個竅門。
竅門1 展現(xiàn)實物學漢字
在教寶寶識字時,同時展示實物,這樣字和實物之間就發(fā)生了聯(lián)系。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寶寶很快識漢字,而不會感到識字是一件痛苦的事。你也可以在教給寶寶辨認物品的同時,向他們展示漢字可以加快識字的過程。例如,指著門,對寶寶說:“門,這是門?!蓖瑫r向他們出示“門”字,讓他們辨 認。這樣就在寶寶的大腦中產生了兩個表象,實物“門”和漢字“門”。每當我們發(fā)出“門”這個音時,寶寶對實物和漢字都會產生反應,反之亦然。所以,當寶寶還在襁褓時,我們就可以一邊教他們辨認實物,如燈、墻、桌、椅、床、窗等等,一邊教他們辨認這些漢字。實踐證明,當寶寶會說話時,他們已能夠認識這些漢字。
竅門2 隨時隨地學漢字
父母帶寶寶來到一座大山前,首先讓寶寶觀察一下大山的巍峨和壯麗,起伏蜿蜒的大山像一條長龍展現(xiàn)在寶寶的面前。當他們爬上山坡,仔細地觀察著郁郁蔥蔥的樹林、飛流直下的瀑布,聽一聽山間的各種聲響。
這時,父母可把“山”字寫在地上,對寶寶說:“瞧,這個字讀什么?”寶寶一定會脫口讀出這個字的音?!吧健弊值拿篮痛笊降拿涝趯殞毜男闹幸鹆斯缠Q。用這種方法,可以輕而易舉地教給寶寶認識很多漢字,如:田、鳥、林、樹、村、路等等。
當寶寶接近了事物本源的時候,漢字對于他不單是事物的標記,而且也是花朵的馨香、泥土的氣息、故鄉(xiāng)的田野、森林發(fā)出的樂聲,他的思想就會因為受到語言。魅力的感染而變得像小鳥在天空中翱翔一般活躍。
竅門3 舉一反三學漢字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利用這個特點,可以舉一反三的學習。例如教寶寶認識“休”這個字。首先在一張紙上畫一棵樹,樹下一個人在睡覺。然后指著圖畫問: “瞧,圖畫上有什么?”“圖畫上有一個人和一棵樹?!薄皩Α。恕衷趺磳?”“一撇,一捺?!薄皩?,再看這棵樹,樹也叫做‘木’,你會寫‘木’字嗎?”“不會。”“讓我來教給你。”教完“木”字的寫法后,再問:“這個人在樹下干什么啊?”“他在睡覺?!薄皩ΓX又叫做‘休息’。你瞧,人在木旁就是休?!比缓蟀选靶荨睂懗鰜?。這樣,寶寶就能夠牢牢地把這個字記住了。你要牢牢記住的是,無論教哪一個字,一定要讓寶寶看實物或圖畫,依靠形象思維來理解漢字。
竅門4 開心閱讀學漢字
識字的最終目的是閱讀。馬上用自己學到的字閱讀詩歌、童話故事和有關兒童的書籍,寶寶就會產生成功的喜悅,就會促進寶寶識字。爸媽們??鄲澜探o寶寶許多生字,但他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字被寶寶遺忘了。其原因是他們沒有注意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章”這個道理。當一個孤立的漢字不和其他漢字相聯(lián)系時,很容易被遺忘掉。
分階段教寶寶說話能促進大腦發(fā)育
寶寶一出生就應該多跟寶寶說話,哪怕你是在自言自語!跟寶寶說話,對寶寶的智力發(fā)育很有幫助。那么,寶寶在3歲前的說話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呢?怎樣教寶寶說話能促進大腦發(fā)育呢?
在人際關系中,重要的是對話,在媽媽和孩子的關系中,最重要的也是對話;但跟孩子對話時,有很多原則和需要回避的問題。
3個月:寶寶沉默不語,媽媽嘮叨不停
寶寶在新生兒時期,通常緊閉著嘴,只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新生兒對聲音非常敏感,因此新生兒也需要和媽媽對話。
寶寶一般出生一個月左右,才能區(qū)分人的聲音,但在此之前,媽媽還是應該經常跟寶寶對話,不斷刺激寶寶的語言神經。這種刺激不僅有助于寶寶的發(fā)育,還能穩(wěn)定寶寶的情緒。
3個月:怎么跟寶寶對話
這個時期媽媽還不能跟寶寶交流情感,即使媽媽不愿意自言自語,至少在換尿布的時候主動跟寶寶說說話。
當寶寶饑餓、尿床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會通過哭聲表達自己的感受。對寶寶來說,這種行為就相當于一種語言。
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應該經常跟寶寶說話,例如“寶寶尿床了?是不是很不舒服?媽媽馬上幫你換尿布哦!”“哎喲!吸得好用力??!多吃點,快快長大吧!”
4-12個月:發(fā)出咿呀聲音,以正確語言跟孩子說話
寶寶一旦學會了“咿呀”聲,就會經常吵鬧。發(fā)育較快的孩子從出生2個月開始會發(fā)出“啊啊、哦哦”等聲音,而且逐漸學會了“媽媽、打打、爸爸”等較為復雜的發(fā)音。
在這個時期,寶寶喜歡發(fā)出各種聲音,而且聲音也比較大。對媽媽來說,用“咿呀”的聲音跟寶寶對話,也是一種樂趣。
4-12個月:怎么跟寶寶對話
如果寶寶發(fā)出“咿呀”的聲音,媽媽可以以“媽媽、爸爸”等詞匯做出回應。此時,寶寶的“咿呀”聲也許只是無意識的行為,但是也有可能是對自己想法的一種表達方式,不管怎樣,寶寶都在等待媽媽的反應。
1-2歲:寶寶用疊字說話,媽媽用句子引導
這個時期,寶寶的獨立精神非常強烈,可以正確地理解“不行”等語言的含義。如果寶寶不喝湯,或者只是用手指攪拌湯,及時寶寶的動作很容易讓人發(fā)笑,也應該說“不”。笑也是對話的一種形式,如果媽媽笑出來,寶寶就會誤認為媽媽在欣賞或肯定自己的行為。
1-2歲:怎么跟寶寶對話
在這個時期,寶寶經常用詞組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饑餓的時候會說“餓、餓”,想獨自吃飯的時候,就會指著餐具說“飯、飯”。此時,媽媽應該做出的反應就是:“肚子餓了嗎?想吃飯嗎?”“怎么了?想自己吃飯嗎?”“??!原來筷子掉在地上啦!謝謝你提醒媽媽”。
寶寶入園前這件事一定要做!
寶寶入園前,家長可以先做一份簡歷:
抓住重點
有的父母希望老師對孩子了解得越細致越好,于是將孩子從出生到3歲大小情況及其成長故事逐一書寫。這種表達方式有利于老師了解孩子各方面的細節(jié)情況,但卻十分不利于快速抓住重點。
在寶寶簡歷上,最重要的是簡明記錄孩子入園之初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讓老師了解孩子在家的教養(yǎng)方式和習慣以便讓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這才是入園最初的重點內容。爸爸媽媽將自己最擔心的幾個問題寫下來,便于老師重點了解。
簡化有度
有的爸媽因工作忙碌或不重視等原因,會將寶寶草草了事。比如,我就喜歡唱歌、跳舞,想和小朋友交朋友。這種表達方式可能會給老師留下敷衍了事的印象,有的老師可能會認為家長在態(tài)度上不積極配合。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次讓老師在第一時間快速認識孩子的機會。
圖片加文字
爸媽給寶寶做簡歷,可以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這樣會有設計感,能看出家長很用心。這種形式的寶寶簡歷對老師很快認識孩子的長相,將姓名與形象及時“對上號”,但不利于老師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
簡歷3大注意事項
1、真實
一份用心的寶寶簡歷是入園的開始,請爸爸媽媽重視起來,積極配合班級及老師的工作,提前觀察和關注孩子的情況,如實寫出孩子在家的生活習慣。
2、簡明
爸媽需要言簡意賅地寫出你想解決的重點問題和你最擔心的問題。寶寶入園后,你和老師還有很多種溝通、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時間解決其他擔心的問題。
3、形式多樣
入園簡歷可以取各種形式的優(yōu)點綜合寫成。比如,圖片和文字結合,比如表格形式結合,或者在簡要說明關鍵問題后,附上對孩子的重點問題和最擔心問題的詳細說明會更好。
聰明小寶寶需要腦力開發(fā)
別以為「智能提升從零歲開始」、「3歲定終生」或是「6歲決定一生」只是宣傳標語喔!
NO!根據(jù)研究,人類在胚胎期,腦部神經就是最早發(fā)育的,即使呱呱落地之後,也處在迅速發(fā)育的階段,以新生兒來說,大腦約重四百克,已經占了成人腦重量(約一千五百公克)的四分之一強;到了一歲腦重量約九百公克;到三歲時腦重量便已發(fā)育到60%強,到了六歲大約重1200公克,逐漸接近成人的腦重了。
可見得0-3歲是人一生中腦部發(fā)展的重要黃金期,也深切影響著未來智力潛能的發(fā)展,如何把握這段黃金期,施予嬰幼兒早期教育,促進腦細胞的增加分化與腦神經的突觸緊密連結,是非常重要的。
腦力刺激的實證曾有名為巴甫洛夫的專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同時生下來且同樣體重的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放於較大、光線充足的空間,提供豐富的聲響、有滾筒、滑梯等玩具,讓小白鼠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組小白鼠,則關於沒有光線的籠子里,沒有玩具、沒有同伴,雖然提供同樣的食物營養(yǎng),不過經過19天的測試,智力的表現(xiàn)卻是大相逕庭的。
結果顯示:前一組小白鼠機敏靈活,人抓不住它們。後一組小白鼠,則呆滯遲緩,即使人去抓它們,也不知逃跑。抽樣解剖發(fā)現(xiàn),前一組小白鼠因常接受豐富的信息刺激,它們的大腦生出了許多突觸發(fā)展出緊密的連結;而後一組小白鼠則因少受刺激,腦組織竟呈現(xiàn)萎縮狀態(tài),腦重量及體積也相對變小。
巴甫洛夫這個實驗的結果,主要是用來映證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錯過了生長發(fā)育期的發(fā)展,腦組織結構就會趨於定型,潛能發(fā)展也將受到限制,即使擁有優(yōu)越的天賦,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什麼是智力潛能
到底「智力潛能」是什麼呢?
根據(jù)大陸方面的研究專家表示:智力潛能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許多能力的總和,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等。所以,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擁有特殊能力和專長,例如,只會讀書而缺乏生活應變的能力,這樣都不等於擁有真正的智力。
如果孩子沒有一定的智力,就難以掌握較多的知識,就如,孩子如果缺乏注意力及觀察力,就無法正確的認知;沒有記憶力,就無法將吸收的知識保存下來轉為己有;沒有思維力,就無法對事物有深刻的體會、無法掌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缺乏想像力,自然就沒辦法創(chuàng)新。
臺北市立婦幼醫(yī)院兒童心智科翁菁菁主治醫(yī)師也表示,要提升寶寶高度的智力潛能,不能只給予大腦單一能力的刺激,而在於是否能提供大腦各功能區(qū)域全面且足夠的刺激,如此,寶寶的智力潛能才有全面發(fā)展的機會。
育兒心得:要對寶寶做的三件事
育兒心得:要對寶寶做的三件事
轉眼間,兒子已經四歲多了,不知不覺中,有了自己的思想,對事情也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在是那個我說什么都肯去做的小家伙了,心中失落中帶著幾分期盼,失落于這么快他就不完全依賴我了,但又期盼于他的早日自立?;叵肫饍鹤拥某砷L,自己總是有很多感慨,雖然他現(xiàn)在還有很多缺點,但在家中,他最聽我的話,也和我最親,總結下來,我覺得有三點很重要:
很認真的對寶寶say‘NO’,并且告訴寶寶say‘NO’的理由。
可能有人會說,說了寶寶也不懂。寶寶雖然當時可能不懂或者不聽,因為他滿腦袋都是被他的無理要求充斥,達到目的才是他想要的結果,但也要講給他聽,或者先告訴他結果是NO,等他平靜一點在告訴他理由,雖然他們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明白,但是隨著寶寶的成長,在某一階段或者某一環(huán)境可能突然就明白了。就如同我們小時候背三字經,根本不懂,只是硬背,可隨著我們成長,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一樣。
尊重寶寶的決定
要尊重寶寶,和寶寶在平等的位置,答應寶寶的事情要做到,這樣慢慢的寶寶才會體會到被尊重的重要性,在我家,兒子永遠都是最聽我的話,我說看完這集關電視,兒子看完后會告訴我然后自動去關上;去到超市,雖然對這件寶貝他難割舍,那件也愛不釋手,但最后總會只選擇一個,因為他答應過我,只買一個。這些都是我用自己行動換來的。記得有一次,兒子要吃一種蛋糕,可這種蛋糕要到很遠的地方才能買到,那天又剛好加班,回去很晚,但我仍然去給他買了,拿回家,看到他開心的樣子,我告訴他,這是是媽媽如何,到很遠的地方去買的,只因為媽媽答應過你,兒子摟著我的頭,輕輕對我:“媽媽都是我不好,辛苦你了”!我覺得這不叫溺愛,因為我答應過,不管什么理由,都應該去做到,從那以后當我遇到特殊的情況不能實現(xiàn)諾言的時候,我講給兒子聽,他總是很理解,沒有哭鬧現(xiàn)象。我想只有寶寶自己體會了尊重的重要性,才會去做出尊重別人的事情來。
放開手講孩子去做,告訴他,他可以的。
兒子有段時間很膽小,更為過分的是有一次去參加婚宴,不肯進房間,硬是在外面自己開了一桌。帶他去參加英語試聽課,老師牽他的手他都不肯進去,那段時間我很彷徨,擔心兒子會不會發(fā)展成”自閉”,后來通過了解,知道孩子在某一階段,會有一特殊的表現(xiàn)。應該慢慢接納他,不要逼他,正確的引導,給他足夠的自信。后來我就帶他多去接觸一些人,但總是他說走我就走,他說站在哪個位置,我就站在哪個位置,甚至偷偷和別人打好招呼,把買好的禮品當做是他的獎勵,慢慢的兒子自信越來越強,現(xiàn)在英語課上,總能看到他舉高的小手,大聲的回答聲音。
其實每個孩子成長路上,各不相同,但我想只要做到這三點,他們都會是一個優(yōu)秀的寶寶,期待寶寶們的健康成長,也希望每個寶寶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毀掉寶寶的專注力只需一件事,也許你正這樣做
小孩子的專注力是需要大人耐心培養(yǎng)的,那么對于孩子專注力的培養(yǎng),你做到以下幾點了嗎?
誰沒這樣“幫”過孩子?
那天,陪孩子去上創(chuàng)意課,內容是制作一副名為《秋天》的手指畫。
老師先做示范:給幾張紙條畫上樹皮一樣的花紋,用不干膠把畫好的“樹干”粘在已經涂抹了顏色的背景板上,再用手指蘸上紅黃相間的顏料,在“樹干”周圍點綴些“落葉”……
示范完畢,手工材料發(fā)到小朋友手中。在場6位小朋友都是3歲左右,由媽媽陪同。
拿到材料的小朋友興致勃勃動起手來,有的研究畫筆,有的拿著紙條揮舞,有的專注于撕不干膠……
我看著喆同學笨拙地畫“樹干”,那些紙條被畫得亂七八糟,坐在他旁邊,有一股想要幫他的沖動在我體內升騰。
媽媽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你這樣畫不行,得這樣畫……”“你看,樹干要斜過來一點,這樣才好看……”“你別用手掌啊,要用手指,少蘸點顏料,像媽媽這樣點點點……”
舉目四顧,媽媽們已紛紛上陣,小朋友被指揮著,有的拿著材料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媽媽操作。有個小男生索性自己跑一邊玩去了,急得媽媽喊起來:“你過來自己做啊,是你在上課還是我在上課?”
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媽媽的心思都一樣——我們愛得很著急,急孩子沒用“正確方法”做事,急孩子慢吞吞完不成目標,急得忍不住要在他們旁邊指點,恨不得替他們成長。
我們是在陪伴還是在打擾?
表姐家有兩個孩子,哥哥7歲,妹妹剛滿兩歲。說來奇怪,已經7歲的哥哥時常跟大人撒嬌:陪我玩嘛!怎么都沒人陪我玩啊!但妹妹卻能自己看書、擺弄玩具,自得其樂。
照理說應該是越小越黏人啊,這兄妹倆怎么倒過來了?表姐解釋道,哥哥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獨生子,全家人圍著他轉,他很少有獨處時間。而妹妹出生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歲數(shù)都大了,表姐一力承擔看護重任,當她忙于那些必須且緊急的事務時,妹妹便需要自己打發(fā)時間。
表姐還記得,哥哥一歲多時,在家里爬凳子,爸爸立刻拿起手機拍照:“寶寶,看這邊看這邊?!崩牙掩s忙提醒:“寶寶,當心別摔著!”姥爺在廚房燒飯,也走出來舉起大拇指夸贊:“寶寶真棒,都能爬上凳子啦!”
爬個凳子而已,卻如眾星拱月,這就是哥哥的生活常態(tài)。只要房間里沒他的聲音,姥姥姥爺就會輪番呼喚:寶寶,你在哪里?寶寶,你在干什么?所有人都想給他最好的照料,總有人在逗他玩,讓表姐頭疼的是,哥哥幾乎不會自己專心去做一件事,只要沒人在他身邊,他就無所適從。上學后,這個問題越發(fā)突出,讀書寫字做功課,他通通沒法集中注意力。
我們給孩子的關注與陪伴越多,孩子獨處的時間就越少。然而,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機會,孩子需要在獨處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學會面對自我。能獨處才會專注,我們給了孩子那么多愛,卻不曾想,過多的關注會打擾孩子的成長。
打擾讓孩子失去了什么?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p>
01、被打擾的孩子不專注
喆同學一歲多時,有次在地板上專心搭積木,把積木堆起來又嘩地推倒,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時候很專注,推的時候很興奮。這時,爺爺湊過去了:“在干什么呢?不要總是推倒,來,我們蓋個結實的大高樓?!睜敔斶呎f邊拿起一塊積木,喆同學卻不買賬,跺腳大叫:“不,我不要!”
孩子經常會很投入地去做些在大人看來無趣的事,請不要隨意參與,這可是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發(fā)展的好時機。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
02、被打擾的孩子不獨立
在游樂場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用積木蓋房子,擺擺這邊,擺擺那邊,不知該怎么擺才好,就坐在那里想。他媽媽在旁邊提醒:“擺上邊,把房子擺高一點,用紅色的擺更漂亮……”
如果孩子能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游戲,請不要過多干預。我們幫忙越多,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依賴性也越強。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他自己想出來的主意也許更棒。
03、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好奇心
在動物園的猴山,一個小男孩在看猴子。爸爸催促道:“走了走了,還要看熊貓呢,好多動物,再不走就看不完了?!毙〖一锊粸樗鶆樱骸拔乙春镒樱“职?,你看猴子還會嗑瓜子呢,猴子的手指跟我們的一樣!”
每個孩子都具備專注的品質,尤其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當孩子專注觀察時,不要為了趕時間而打斷孩子蓬勃的發(fā)現(xiàn)力。與其走馬觀花快速看完所有,不如一次看不完再來一次,讓孩子盡情享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探索的樂趣。
04、被打擾的孩子沒有創(chuàng)造力
去看一位朋友,她邊跟我聊天邊做家務,一歲半的孩子自己在游戲墊上玩耍,試圖拿旁邊書架上的一本書,卻夠不著。小家伙環(huán)顧四周,把自己的小椅子推過來,慢慢爬上去,把書拿了下來。朋友早就看到孩子在做什么,卻沒出聲,只是迅速靠過去,以便發(fā)生意外能夠保護孩子。
在遇到問題時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是最可貴的學習能力。對孩子來說,什么時候最可能產生問題?當然是一個人待著的時候。想拿放在高處的玩具卻夠不著,想拿零食卻打不開蓋子……如果身邊有大人挺身相助,就不再需要孩子去思考,而如果沒有大人幫忙,孩子就得自己想辦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是在“自己想辦法”的過程中被激發(fā)出來的。
怎樣的陪伴最能保護孩子的天賦?
小區(qū)里,孩子最多的地方有兩處:沙堆和水塘。
這天散步,路過沙堆,看到幾個孩子在玩耍,多是爺爺奶奶帶著,只有一個小男生是爸爸陪在身邊。老人帶孩子很仔細,奶奶們捧著水壺,一有機會就湊到孩子嘴邊給喝幾口,不停幫孩子擦手、整理衣服,嘴里嘮叨著:別玩這個了,容易迷眼睛,沙都灌進鞋里啦,硌腳,過來我?guī)湍闩蓛簟挥心俏话职逐堄信d致地看著兒子,一直沒說話。
當別的小朋友都陸續(xù)被爺爺奶奶帶走時,那個小男生突然從沙堆上站起來,對爸爸說:“我鞋里有沙子了?!卑职譁睾偷貑枺骸澳窃撛趺崔k呢?”小男生想了想,坐下來,自己把鞋子脫掉進行清理。
在小區(qū)的水塘邊見過一位媽媽,當老人說“別離得太近,危險”時,她只是緊跟在孩子身旁,伸手護著孩子,保持一種隨時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勢。孩子用樹枝撥拉水面、撿石子扔進水里,她很緊張,卻始終一言不發(fā),直到孩子心滿意足。
很多人都不知道,人類大腦是通過“感受”來學習的,每一次感受,都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個畫面,新的畫面與之前儲存的畫面不斷進行比較,整合出另一副全新的畫面,腦細胞在這種比較與擴展中變得越來越活躍。這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模式,需要兩個條件才能達成:一是自身經歷產生真實感受;二是在一次次重復中逐漸完成對事物的認知。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有獨立空間去感受和接觸事物。
那位爸爸,給了孩子真實感受的機會;那位媽媽,給了孩子重復探索的機會。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
“請不要打擾”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不合時宜的關心就是打擾。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恰恰是因為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了。大人已不滿足于能看見孩子,還不斷通過語言和行動進行關心和管束,最終演變?yōu)楦深A和控制,結果就是孩子的自我發(fā)展被壓抑甚至扭曲。
當孩子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若沒人打擾他,這種專注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備的品質,而如果總是被打擾,他的專注力就會慢慢喪失。
每個孩子都自帶天賦而來,與其想方設法激發(fā),不如先好好保護。
當孩子獨自玩耍、自得其樂時,哪怕你覺得他做的事很無聊,也請保持尊重,默默旁觀;
當孩子研究碗里的食物,弄得餐桌和地板一片狼藉時,哪怕你潔癖發(fā)作幾近抓狂,也請深呼吸,別讓責備打斷他的探索;
當孩子很努力去做一件在你看來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時,哪怕你再心急火燎,也請耐心等候,別用你的熱心幫助阻止他的嘗試。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噓,別出聲。
看完以上這些,家長們是否學到了一些有用的經驗呢?快快做起來吧!
寶寶的四種“心靈”需要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心理學家分析,每個孩子都有下列四種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xiàn),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shù)男袨樽鳛檠a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力。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孩子在與父母爭權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xiàn)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shù)膽B(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