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寶寶成為“草莓族”
發(fā)布時間:2022-01-18 寶寶入園 幼兒園摘草莓活動方案 家長哄寶寶睡覺故事大家都說現(xiàn)代的寶寶各個就像漂亮的草莓,外表看起來可愛又迷人,但不小心一碰、一踩就爛掉了。你是否也經(jīng)常覺得寶寶只要遇上挫折馬上就退縮或惱羞成怒,缺乏解決問題的耐心;或是個性非常依賴,大小事都懶得自己動手做,隨時討救兵。
挫折忍耐度高低對未來影響大
現(xiàn)代的爸媽非常忙碌,經(jīng)常以物質(zhì)來補償沒時間陪伴寶寶,于是,寶寶養(yǎng)成要什么有什么,但卻不懂得珍惜的心態(tài),此外,爸媽沒有耐心或時間去等待寶寶慢慢來,干脆什么事都幫寶寶做好,寶寶就因此失去了嘗試、解決的機會,久而久之,就變成缺乏耐心、要什么立刻就要有、遇上挫折不知如何是好的性格。
寶寶的挫折忍耐度高低,除了先天個性之外,家長后天的影響也很大,例如小時候?qū)殞毜沽?,家長就說是地不平、我們來打地板、或是責怪寶寶不小心,加重寶寶悲傷的情緒,讓寶寶沒有在失敗的當下,學到面對失敗的正確做法。
寶寶成長的過程中,隨時都有遇上困難及挫折的時候,例如與同學人際相處、新的功課、新的才藝等等,如果寶寶挫折忍耐度高遇上問題時,心態(tài)上肯接受失敗,就能夠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朝目標前進;反之,挫折忍耐度低的寶寶,遇上問題會采退縮、生氣、放棄的做法,那幺將來在學習成就方面,可能變成低成就、沒自信、人際差的情況。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挫折忍耐度
期望寶寶有良好的挫折忍耐度必須循序漸進,當寶寶遇到挫折時,家長應(yīng)該引導他去找出挫折的原因,陪他一起檢討其它改善的方法,最后建議他再試一次、兩次、三次,當寶寶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就由此建立自信心,未來即不會輕易被挫折給困住。例如,學習新的功課,寶寶一開始可能不懂,但是高挫折忍耐度的寶寶會選擇再問老師或爸媽、自己再試一遍、看看同學怎幺做,而不是立刻就生氣或放棄。
1.不要隨口答應(yīng)寶寶:大人經(jīng)常的失約,會讓寶寶對承諾及大人的話失去信心。
2.不過度預期寶寶的能力:不要灌輸寶寶:你絕對是第一名、我最喜歡你考一百分等,因為過度膨脹寶寶的能力,會讓他覺得只有第一名的他,爸媽才會喜歡,如果做不到、失敗了,爸媽、老師就不愛他,使他不愿意面對挫折及失敗的時候。
3.不要剝奪他嘗試的機會:不要因為怕寶寶失敗,就不讓他試試看,小時失敗經(jīng)驗并不會造成什幺大損失,反而能讓寶寶了解失敗沒什幺大不了,否則等長大之后,小挫折可能會變成大石頭,寶寶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將石頭移開。
獨立性很重要
每個寶寶終究都會獨立,而獨立時間不妨隨著他的生理發(fā)展,例如一歲前后鼓勵寶寶學走路,就是行動獨立的時機;三歲左右鼓勵寶寶進入寶寶園的團體生活,學會與人相處的獨立。
爸媽應(yīng)該先給寶寶溫暖的環(huán)境,也就是在學習獨立的過程中必須是愉快、滿足、沒有過度強迫的,每當寶寶靠自己多完成一件事時,就是邁向獨立的表現(xiàn)。
依照成長發(fā)育讓他自己來
很多爸媽(尤其是祖父母)會以為寶寶還小,不會或做不來的理由,總是習慣替寶寶做事情、解決事情,所以,培養(yǎng)出很多三、四歲還不太會吃飯、不會穿鞋子或是遇上事情沒主見的寶寶。(實用文書網(wǎng) WwW.wEI508.coM)
生活自理能力的獨立,就是寶寶成長的第一步,建議家長依照寶寶的生長里程,鼓勵他自己去做一件事,而剛開始一定是不熟練、不完美的,但是家長只需要給寶寶時間,多多示范正確的做法,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越做越好。
思想上的獨立也不可忽略
除了行為上的獨立,思想上的成熟也非常重要,寶寶如果可以從小就學會自己做判斷及決定,同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未來學習上,多半會自動自發(fā),不需要大人隨時緊盯不放,就能夠做好自我要求。
思想要獨立,爸媽必須讓寶寶學習如何自我安排、自我認同、做最好的判斷。在成長的過程中,爸媽或老師必須扮演引導、示范的角色,因為寶寶會從模仿與觀察大人的方法中,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例如家長總是可以流暢的處理家里整理打掃工作,慢慢地寶寶會嘗試用看到的方式來整理他的玩具或桌子。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讓寶寶成為有效的學習者
早教到底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這些問題時常困擾著父母,令他們頭痛不已。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這些問題發(fā)愁,因為,嬰幼兒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自有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只要順應(yīng)寶寶自我學習的內(nèi)在需求,我們就能找到讓父母輕松、寶寶快樂的早教方式
嬰幼兒:最專注最執(zhí)著的學習者
實際上,從降生那天起,寶寶就一直在不斷地學習。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寶寶有下面的這些行為,或許我們認為它們只是寶寶倔強任性的表現(xiàn),而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寶寶努力學習的最好見證而已:
*嬰兒不到兩個月就開始自己練翻身,得機會就想翻,一遍又一遍,練得很頑強。
*嬰兒剛會翻身,甚至翻得還不夠好時就會嘗試坐起來。
*給嬰兒頭部墊一小枕頭,讓他平躺,他會嘗試使勁兒翹起頭,并努力抬起大半身。盡管這種姿勢對他們來說十分辛苦,但是他們依然會憋紅了小臉堅持練習,為坐立做準備。
*當嬰兒有了要站的意識,那么無論見到什么能扶的東西,不論桌椅腿、沙發(fā)、人體、小車身等等,他都會用它們做支撐物試著讓自己站起來,哪怕因此碰頭、摔跤、跌倒也絲毫不會畏懼。他們常常臉上還掛著因為碰痛或者摔痛引起的淚珠就已經(jīng)開始下一輪的嘗試,非常執(zhí)著。
*更值得注意的是練走,獨立行走是嬰兒動作發(fā)展的里程碑。在他們剛剛能夠扶著物體站立的時候開始,他們就試圖練走了,因此,他們會扶著東西或原地踏步,或步履錯亂地移動腿腳。當寶寶學會邁步時,走路就成為他們最酷愛的一項運動了。盡管他們常常手腳不協(xié)調(diào),步履蹣跚,小身子歪歪斜斜,時不時地跌倒,再爬起,一個跟頭接一個跟頭,在我們成人眼里簡直就是敗仗連連,但這絲毫沒有挫傷他們練習行走的頑強意志和決心。
*寶寶不小心將玩具掉落了,也因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奇的現(xiàn)象——他可以將手中的物體扔出去,看到自己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一些影響,讓周圍的事物因為自己而發(fā)生變化。于是,他頻繁地將手中的玩具扔在地上,然后嚷嚷著要人給他撿起來,繼續(xù)往下扔,再要求你給他撿……他看起來是那么地任性,一點都不乖巧,似乎存心在跟父母作對。
每個階段的寶寶都會有他們特別樂于去做的事情——學翻身、學坐、學站、學走路、扔東西、和小朋友“打架”、涂鴉、搭積木……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他們的學習永無止境。每當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看起來注意力是那么地集中,而且絕對不達目的不罷休,那份執(zhí)著令人驚詫。實際上,這就是寶寶成長過程中從內(nèi)心深處爆發(fā)的一種內(nèi)驅(qū)力在發(fā)生作用。只要他試圖學習某項技能,他就會不畏艱難,直到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
嬰幼兒的學習無所謂難易之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強勁有力的動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寶寶,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習能力是那么地超乎我們的想象,許許多多在我們眼里看起來滿有難度的事情,他們似乎輕輕松松就能學會。不說別的,單單一個語言,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學了多少年外語,可是有幾個人能十分流利地用這門外語聽說讀寫呢?而寶寶從出生時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些什么,甚至不會發(fā)音,到他學會發(fā)一些簡單的元音,再到他嘰嘰咕咕跟你說個沒完,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整個過程,他僅僅用了兩三年的時間。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三年,他需要學習的技能是那么的多,從不會坐不會趴,到會跑會跳;從被動地等待人照顧,到生活基本能夠自理;從只會靠哭來喚醒媽媽的注意,到讀懂周圍人群的表情,再到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數(shù)不清的技能,擠擠挨挨的,都在兩三年之內(nèi)全面地發(fā)展起來。除了嬰幼兒,還有誰能做到呢?
讓寶寶成為一個“輸?shù)闷稹钡娜?/h2>
讓寶寶成為一個“輸?shù)闷稹钡娜?/p>
真正成功的人不僅要好強,而且在面對逆境時候,不退縮,把逆境當做是推動自己前進的推動力,并發(fā)揮最大的潛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容易失敗的人在困難面前,看到的是消極的方面,沮喪或遷怒別人,消沉放棄,甚至想到輕生。研究發(fā)現(xiàn),抵抗挫折的能力越強,就越能化危機為轉(zhuǎn)機。如果寶寶經(jīng)常遇到失敗就會有“輸不起”的行為表現(xiàn),就可能對自己評價過低,情緒不穩(wěn)定,不自信,而且很難與小朋友搞好團結(jié),讓別人瞧不起,這對寶寶的身心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
讓寶寶成為一個“輸?shù)闷稹钡娜?/p>
這樣面對“輸不起”的寶寶:
1.用“同理心”面對寶寶。
每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會遇到不同咯困難和挫折,他所面臨的逆境在成人看來也許根本就不值一提,但是對于寶寶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父母要用和寶寶一樣的心情來看待這件事,幫助寶寶從悲傷中走出來,切忌嘲笑和不屑一顧。
2.用鼓勵幫助寶寶建立自信。
經(jīng)常交給寶寶一些完成得了但又具有一定困難的任務(wù),并充分相信寶寶,即使寶寶做壞了或者造成一定的損失,也應(yīng)該鼓勵寶寶,積極幫助寶寶找到問題所在,重新開始。告訴寶寶:“你一定行的”,如2歲多的寶寶因為好奇拿一個瓶子,他單手握著瓶身,手太小拿不住就把瓶子摔壞了,這時候,父母不能責備他,而是要告訴他應(yīng)該用手握著瓶頸較細的部分,并鼓勵寶寶再去嘗試。
3.教寶寶學會等待。
從寶寶7、8個月開始,我們就需要讓寶寶學會在有需求時“等待”。例如,當給寶寶喂奶的時候,告訴寶寶要等奶涼了才能喝;學精細動作時,給寶寶一塊包著紙的糖,告訴寶寶要自己耐心的剝開了才能吃到糖;排隊上汽車的時候,教育寶寶遵守規(guī)則才能到達目的地。學會等待,是我們面對逆境的一大能力。
4.適當讓寶寶吃點苦。
除了給予愛,還應(yīng)該有適當?shù)膽土P手段,幫助寶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寶寶的好心情才能長久,不能任由寶寶任性、自私、怕苦、怕累,必須要從小定下規(guī)矩,讓寶寶遵守。還要鼓勵寶寶講出每天的感受,對于積極的情感給予贊揚,對于消極的情感給予疏導。
5.不要輕易滿足寶寶的需求。
要讓寶寶明白:想得到一樣東西,必須要自己付出,只有經(jīng)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東西,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6.樂觀向上的情緒最為重要。
面對挫折應(yīng)該是一種“痛并快樂著”的狀態(tài),讓寶寶以樂觀的情緒堅強的面對挫折,挑戰(zhàn)挫折。
創(chuàng)造力讓你寶寶成為小智慧王
肌肉動起來,創(chuàng)造力Update
2歲前的嬰幼兒處于探索自己肢體的階段。從學坐、爬、站立到會走路,是每個寶寶必經(jīng)的基本過程。而手部的精細動作,我們可以看到1、2月大的嬰兒在媽媽喂奶時,無法自己扶奶瓶,但到了3、4個月大,他就漸漸能自己用手去抓握奶瓶;到了1歲半,寶寶就進步到能自己抓握湯匙吃飯、拿蠟筆涂鴉、按壓會發(fā)出聲音的有聲書,當媽媽要他幫忙拿東西過來時,他也能達成媽媽的期望。
當寶寶到了3、4歲的階段,在小肢體的精細動作會比嬰幼兒時期更加精細,能做更多難度較高的動作,比如畫畫、玩黏土、玩玩具、拿剪刀、作美勞、能自己進食、自行穿脫衣服等;在大肢體的動作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走路走得很穩(wěn),還能攀爬、蕩鞦韆、溜滑梯,這些都是因為寶寶隨著生理年齡成長,大小肌肉動作也隨之成熟的緣故。
心智技能發(fā)展好,創(chuàng)造力上升
除了大小肌肉的發(fā)展之外,寶寶的心智認知能力也與創(chuàng)造力緊密相依。寶寶的的心智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對空間與方位的辨識能力、數(shù)字能力……等,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增長。
一般而言,嬰幼兒的心智認知發(fā)展,會影響到寶寶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習能力,通常1歲多的孩子只能用單字或疊字溝通,3歲的寶寶,就可以講出一連串有組織且有意義的語句;到了4歲,寶寶則已能表達出內(nèi)容更充實且完整的話語。如:3歲的孩子在幼稚園放學后,能向爸媽簡單表達他今天在校園里聽到且記得的內(nèi)容,在數(shù)字能力方面,能從1數(shù)到3;到了4歲的孩子,除了講述今天發(fā)生過的事情之外,還能與父母進行討論,在數(shù)字能力方面,也進步到能從1數(shù)到5,對于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間感基本概念,也較3歲時來得好。
育兒知識:如何讓寶寶成為“聽話”的孩子?
寶寶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們足夠的耐心去經(jīng)歷那些坎坷和辛酸,然后才能看到我們可愛的寶寶長大成人,那時我們體會到的將是一個成功的父母收獲的喜悅。而在這一大串的坎坷當中,怎樣讓寶寶聽話應(yīng)該是排在前面的一顆大絆腳石。
寶寶1歲多時,個體意識開始發(fā)展,不愿隨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是憑借自己的判斷與思路來為人處事,到2歲時尤其明顯,這個階段的寶寶正處在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平時聽話的孩子突然叛逆了,這著實讓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著急不已。多數(shù)父母已習慣于讓寶寶聽從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愛,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識的狹隘,總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fā),希望寶寶服從于自己。因此,當寶寶開始獨立思考時,“不聽話”的沖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應(yīng)該坦然面對這種沖突,不要條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強勢手段來解決,這可能使寶寶將來唯唯諾諾缺乏主張,或成為陽奉陰違的人,或讓他誤認為暴力才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手段,甚至會延長孩子的逆反期。
當沖突產(chǎn)生時,家長要給寶寶充分的尊重,這樣不會傷害寶寶自尊而使沖突加劇,然后再跟寶寶溝通,站在他的立場想想解決矛盾的辦法。如果寶寶的想法只是違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沒有原則性的對錯,那么多數(shù)情況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么父母就要堅持原則。
當然可以采用轉(zhuǎn)移注意力或冷處理的方式來解決,可以先不理他,等他情緒完全平靜下來時再去和他講道理。當孩子表現(xiàn)好時及時鼓勵。另外還要盡量讓孩子的生活內(nèi)容豐富一些,當他有了不合理要求時您可以帶他去做另一件事。平時和寶寶多溝通,引導寶寶用正確的方式來渲泄自己的情緒。
另外,寶寶不聽話,有時是不理解父母所說的意思。媽媽可試著用手勢,或者用行動告訴寶寶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可以用搖頭,或者比劃打很疼的樣子來告訴寶寶,某件是不能做的。有時寶寶只是好奇,媽媽越不想讓寶寶做,寶寶就越想知道,如果做了會有什么后果。媽媽可用試著跟寶寶一起嘗試這件事,讓寶寶知道這么做的嚴重后果。比如有些家長會特意讓寶寶摸不太熱的水杯,讓寶寶體會到熱水的可怕,寶寶自然下次不會摸了。這樣經(jīng)過兩三次以后,寶寶就會知道要聽媽媽的話了。
如果父母能做到上面這些方法,我們的寶寶將來不僅能夠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與把握發(fā)展機會,而且喜歡與父母交流思想與分享酸甜苦辣,擁有一個合合樂樂的家庭。其實除了做到這些,父母還可以給自己的寶寶早點做早教,讓他們有更好的學習空間,自由的去發(fā)揮,開發(fā)大腦的潛能,目前有款電子早教產(chǎn)品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性格,培養(yǎng)好習慣,家長們就不用擔心孩子不聽話這個問題,這個產(chǎn)品好像是叫微故事,可以看視頻,看圖片,聽音樂,方便攜帶,耐摔,不傷眼,平常喜歡看電視,玩手機的寶寶,甚至影響到寶寶不吃飯,不睡覺,不聽話等情況下可以用微故事去引導,安撫他們,這樣寶寶不僅可以學習還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讓父母不在擔憂他們的未來,早期做早教會讓寶寶們贏在起跑線上,孩子的開心是父母最大的幸福!